-
1 # 杏花島
-
2 # 白老師談健康
陰陽毒為感受疫毒,內蘊咽喉,侵入血分的病證。分陽毒和陰毒,陽毒因熱壅於上,以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為主要症狀;陰毒乃邪阻經脈,以面目青、身痛如被打傷、咽喉痛為主要症狀。
【病因病機】
稟賦不足,臟腑失調為發病基礎;勞倦過度,飲食不當,情志內傷,外感六淫邪毒是致病原因。病機多屬本虛標實,腎陰虧虛是本,血熱瘀毒為標。
一、病因
1.稟賦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先天稟賦不足,精氣虧損,陰陽失調,臟腑功能紊亂,是陰陽毒的發病基礎。
2.勞倦過度
勞倦過度,調養失當,陰血精氣耗傷,臟腑功能失調,虛火內生,外邪乘襲,誘使本病發生或加重。
3.飲食不當
恣食辛辣酒熱、海腥發物,或服藥失當,導致陰陽氣血紊亂,臟腑功能失調,耗傷陰血,蘊生熱毒。
4.七情內傷
五志過極,鬱而化火,或思慮過度,陰血暗耗,導致肝腎陰虧,血熱火盛而萌生病患。
5.外感六淫邪毒
外邪襲表犯肺,痺阻肌膚筋骨,深入血絡,燔灼營血,致使發熱惡寒、肌肉筋骨疼痛,面板斑疹諸症叢生。外邪中以火熱毒邪為主,烈日曝曬每使病情加重。風寒溼邪日久亦可鬱而化熱。
二、病機
在先天不足,陰血虧虛,臟腑失調的基礎上,風燥暑熱外邪與內熱虛火相搏,燔灼營血,燻蒸肌表。若感受風寒溼邪,則易於痺阻肌肉筋骨。如飲食不當,勞倦內傷,七情過極,擾動陰陽,耗傷精血,血熱火盛,肌膚血絡受損,出現面赤身熱,面板斑疹。疾病初起,雖有陰血不足,臟腑虧虛的病理變化,但病變部位主要以肌表血脈筋骨為主。
病情發展,內侵臟腑,損及腎、心、腦、肝、膽、肺、脾。如陰血內傷,心絡痺阻,導致心悸不安、胸悶心痛;肺失宣肅,內生積飲,出現咳喘氣急;脾胃損傷,生化乏源,則見納少便溏,氣短乏力;陰虛陽亢,肝絡失和,可致頭痛、眩暈、脅肋疼痛;溼熱困遏,膽汁泛溢,則現黃疸;病久及腎,水液不歸正化,以致肢體浮腫,精微下洩;溼熱瘀毒,上攻巔腦,可出現神識昏昧,痙厥抽搐。
本病從稟賦不足,臟腑虧虛為發病基礎,加之外邪瘀熱蘊毒致病。毒邪為患,具有傷及廣泛,無所不致的特點,因此病變損害部位廣泛,常見多個臟腑與經絡、肌肉、關節同時受累。
本病屬本虛標實,虛實錯雜之證。論其標,外有六淫邪毒,內有火熱、痰溼、風陽、瘀血,邪久不化,均可蘊毒。諸邪之中,以血熱瘀毒為主。稟賦不足,臟腑虧虛為本病發病基礎,外感內傷諸因致精血耗損,臟腑重傷而為本。論其本,則為正虛,而尤以腎虛陰虧為關鍵。腎藏精,為先天之本,五臟六腑之根。先天不足,後天戕傷,在病變過程中,諸臟腑損傷多以腎虛為核心,陰陽氣血的虧損尤以陰血最為嚴重。此外,久病陰血暗虧,陰損及陽,血傷氣耗,亦可形成陰陽兩虛,脾腎俱敗,以及氣血不足,心脾兩虛證候。
本病虛(腎虛陰虧為主)、瘀(血絡瘀滯)、毒(熱毒、火毒)三者並存,互為因果。腎虛陰虧,瘀熱易於蘊毒;熱毒燔灼,耗傷陰血,則腎虛陰虧更甚;熱毒搏結於血分,血脈痺塞則為瘀血,正所謂“熱更不洩,搏血為瘀”。虛、瘀、毒三者互為影響,終至本虛標實,虛實錯雜之證。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遍及頰部或高出面板的固定性紅斑,常不累及鼻唇溝部位。隆起的紅斑上富有角質性鱗屑和毛囊栓塞,舊病灶可有萎縮性瘢痕。
2.日光照射引起面板紅斑加重。
3.口腔或鼻咽部潰瘍疼痛。
4.肢體關節疼痛。
5.面肢浮腫。
6.或有癲狂、抽搐等表現。
二、病證鑑別
1.溫病發斑
溫病發斑多有一定的潛伏期,皮疹出現的病期、發疹次序、分佈範圍、經過情況有特殊規律,實驗室檢查有特異反應,抗核抗體系列檢查陰性可資鑑別。
2.尪痺
晨僵明顯,久病可有關節畸形強直,類風溼因子陽性,無本病特有的皮疹及自身抗體,少有腎損害。
三、相關檢查
血清抗核抗體(ANA)陽性。ds-DNA抗體、Sm抗體陽性。免疫球蛋白IgG、IgM升高;T淋巴細胞亞群檢查CD3和CD8減少,CD4相對增多,活動期CD4/CD8>2;血清補體下降。狼瘡帶試驗陽性,狼瘡細胞(LEC)陽性,梅毒血清反應假陽性,血沉加快,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減少,SIL-2、TNF-α、γ干擾素增高,肝、腎功能異常。
【辨證】
一、辨證思路
1.辨虛實主次
本病多為本虛標實,虛實錯雜,尤以正虛腎虧,邪熱瘀毒蘊結為多,純實純虛證較少。臨證時要分清虛實的輕重主次。一般病變初期以邪實為主,病久則以正虛為主;面板紅斑、關節疼痛明顯者以邪實為主,內臟損害多見正虛之象。
2.辨在表在裡
本病初期以皮損和關節症狀為主,病變部位在表;病久則內傳臟腑,病變由表入裡,由肌表經絡到臟腑骨髓。
二、類證鑑別
本病後期多見五臟損傷,臨證時要辨別所損之髒。若面目、四肢浮腫,尿中蛋白持續不消者,多為病損在腎;若咳嗽氣喘,不能平臥,胸悶胸痛,為病損在肺;若面色萎黃、神疲乏力、納差便溏,為病損在脾。若脅痛、黃疸,肝功能異常,為病損在肝;若心悸少寐,胸悶氣短,脈至數不均,為病損在心。
三、證候
1.熱毒熾盛證
症狀:高熱持續不退,煩躁不眠,面部蝶形紅斑,面板紫斑,關節肌肉痠痛,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或弦數。
病機分析:熱毒熾盛,邪正交爭,則高熱不退;邪擾心神,則煩躁不眠;邪熱火盛,肌膚血絡受損,則斑疹紅赤,或有面板紫斑;邪熱阻絡,則關節肌肉痠痛;熱盛傷津,則見便幹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或弦數均為熱盛之象。
2.邪入氣營證
症狀:壯熱不已,紅斑色鮮豔,或有水腫型紅斑,甚者可有血皰或大皰,神昏譫語,抽搐,吐血衄血,面板紫斑,舌質紅絳,苔黃,脈洪數或弦數。
病機分析:本證病機為熱毒熾盛,深入營血,內陷心肝。熱毒熾盛,深入營血,則高熱不退,紅斑色鮮;熱擾心神,則煩躁神昏;熱盛動風,則肢體抽搐;熱迫血行,則出血吐衄;舌質紅絳,苔黃膩,脈洪數或弦數均為邪入氣營之象。
3.溼熱內蘊證
症狀:低熱煩躁,口舌生瘡,面板破潰,生瘡如粟,腿生紅斑結塊,關節紅腫痠痛,食慾不振,舌苔黃膩,脈象弦數或濡數。
病機分析:溼熱內蘊,壅盛釀毒,充斥上下,循經走竄。溼熱上蒸,則見口舌生瘡;熱毒入血,走竄肌膚,則面板起膿點,生瘡如粟;溼熱流注於肢節,則腿生紅斑結塊,關節紅腫痠痛;溼熱之邪內伏,則見發熱煩躁,納少;苔黃膩,脈弦數或濡數,均為溼熱內盛之象。
4.風溼熱痺證
症狀:關節腫脹疼痛,遊走不定,痛不可近,屈伸不利,或局部發熱,嚴重者口渴,咽乾,煩悶不安,低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脈數有力。
病機分析:風溼熱邪壅滯經脈,氣血閉阻不通。風溼阻絡,不通則痛,則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溼熱內阻,則局部發熱;溼熱內阻,津不上承,則口渴,咽乾;邪熱傷陰,可見低熱,溲赤,便結;舌質紅,舌苔黃,脈數有力均為溼熱之徵。
5.瘀熱傷肝證
症狀:黃疸,胸脅脹痛,腹脹納呆,頭暈失眠,月經不調,面板紫斑,吐血,衄血,脅下癥塊,舌質紅,或舌質紫暗瘀斑,少苔,脈細弦。
病機分析:瘀熱傷肝,膽汁外溢,則見黃疸;肝氣不疏,氣機鬱滯,則有胸脅脹痛,腹脹納呆;肝血不足,則見頭暈失眠,月經不調;瘀熱傷絡,則見面板紫斑,吐血,衄血;氣滯血瘀,則見脅下癥塊;舌質紅,少苔,為邪熱傷陰之象;舌質紫暗瘀斑,脈細弦,為瘀熱傷肝之徵。
6.瘀熱鬱肺證
症狀:胸悶胸痛,咳嗽痰少,心悸氣短,動則尤甚,咽乾口渴,煩熱不安,舌質暗紅,脈滑數或偶結代。
病機分析:瘀熱傷肺,則見胸悶胸痛,咳嗽痰少;邪傷心陰,心神不寧,則見心悸氣短,動則尤甚,煩熱不安,脈結代;邪傷肺陰,則咽乾口渴;舌質暗紅,脈滑數,均為瘀熱之徵。
7.陰虛火旺證
症狀:持續低熱,五心煩熱,斑疹暗紅,自汗盜汗,咽乾咽痛,耳鳴腰痠,脫髮,足根疼痛,舌質紅,或舌光無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肝腎陰傷,陰不制陽,虛火內生,則見低熱,五心煩熱;肝腎陰虧,精血不足,則耳鳴,脫髮,腰痠,足根疼痛;舌紅無苔,脈象細數皆為陰虛火旺之象。
8.肝腎陰虛證
症狀:偶有低熱,區域性斑疹暗褐,腰痠腿痛,關節輕度酸楚,毛髮脫落,月經不調或閉經,或伴頭暈目眩,耳鳴,眼內乾澀,口燥咽乾,大便偏幹,小便黃,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細數。
病機分析:邪熱久羈,熱傷陰液,肝腎陰虛。陰虛津虧不能滋養諸竅,故頭暈目眩,耳鳴,口燥咽乾,經少,大便偏幹;肝陰不足,則眼內乾澀;舌光紅,脈弦細兼數,亦為陰虛之象。
9.脾腎陽虛證
症狀:面色無華,四肢浮腫,腹部脹滿,腰膝痠軟,神疲乏力,足跟痛,肢冷麵熱,尿少或尿閉;或見懸飲,胸脅脹滿,氣促,喘咳,痰鳴,精神萎靡,舌質淡,舌體胖嫩,苔少,脈沉細弱。
病機分析:陰傷及陽,陽虛水停。陽氣不足,氣不化水,則四肢浮腫,腹部脹滿,尿少尿閉,或見懸飲;陽虛失於溫煦,則肢冷麵熱;陽虛飲停,則喘咳,痰鳴,精神萎靡;舌淡體胖嫩,脈沉細弱,皆為陽虛之象。
10.氣血兩虛證
症狀: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汗出,心悸氣短,眩暈耳鳴,月經量少色淡,或閉經,舌淡,脈細無力。
病機分析:病久氣血虧虛,氣血不能上榮於面,則面色蒼白;血不養心,則見心悸氣短;精血不足,髓海失養,則眩暈耳鳴;氣虛衛表不固,則易汗出;神疲乏力,月經量少,舌淡,脈細均為氣血不足之象。
【治療】
一、治療思路
1.補虛瀉實,正邪兼顧為基本原則
本病以本虛標實為主,治療當補虛瀉實,正邪兼顧。從臟腑分類,補虛有補腎、益肝、健脾、寧心、養肺的不同;從陰陽氣血而言,有溫陽、益氣、滋陰、養血的區別。臨證中,以補腎養陰,清化瘀毒為常用大法。
2.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臨證若邪實表現突出,如見高熱不退,或神昏痙厥,或黃疸脅痛明顯,或關節疼痛劇烈等,此時應以急則治標為主。如病情尚屬穩定,以腰痠乏力、心慌氣短、面色無華等陰陽氣血虧虛症狀為主者,治療以補虛圖本為主。
二、基本治法
1.清熱解毒法
適應證:熱毒熾盛證。
代表方: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兩方皆能清熱解毒,是治療熱毒內盛的代表方。
常用藥:黃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山梔、知母、白茅根清熱利溼;水牛角片、羚羊角粉、生地、丹皮清熱涼血;生石膏、生玳瑁、金銀花清熱解毒。
加減:高熱不退,重用石膏、知母,加寒水石、滑石、大青葉;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芒硝;關節疼痛,加忍冬藤、桑枝、土茯苓;口渴心煩,口腔潰破,小便短赤,加黃連、淡竹葉、車前草、鮮蘆根。
2.清氣涼營法
適應證:邪入氣營證。
代表方:清營湯合清瘟敗毒飲加減。前方涼營為主,主要適用於邪入營分;後方氣營兩清,多用於邪入氣營之證。
常用藥:水牛角、丹皮、赤芍、生地、玄參清熱涼營;生石膏、知母、生玳瑁清氣分熱;黃連、黃芩、山梔清熱利溼;金銀花、連翹、竹葉、生甘草清熱解毒。
加減:斑疹紅赤,重用生地、丹皮,加白茅根;神昏譫語,加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
3.清熱化溼法
適應證:溼熱內蘊證。
代表方:王氏連樸飲加減。
常用藥:黃連清熱燥溼;厚朴理氣化溼;焦山梔、香豉清熱除煩;蘆根清熱生津;石菖蒲芳香化濁;制半夏化溼和中。
加減:皮疹明顯加土茯苓、凌霄花;發熱,舌苔黃厚而膩,加藿香、瓜蔞皮。
4.祛風清熱法
適應證:風溼熱痺證。
代表方:白虎桂枝湯合桂枝芍藥知母東加減。前方清熱通絡止痛,用於風溼熱痺,壯熱煩躁,關節腫痛;後方祛風散寒,清熱除溼,用於寒溼阻絡,鬱而化熱之證。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忍冬藤清熱;桂枝、秦艽、羌活、獨活、防風、薏苡仁、海風藤、虎杖、桑枝、威靈仙祛風通絡。
加減:關節腫痛明顯,加地龍、蜈蚣、全蠍、烏梢蛇;皮疹紅赤,加赤芍、紫草。
5.涼血疏肝法
適應證:瘀熱傷肝證。
代表方:丹梔逍遙散、茵陳蒿湯合膈下逐瘀東加減。丹梔逍遙散疏肝清熱涼血,用於肝鬱化火;茵陳蒿湯清熱利溼,用於溼熱黃疸;膈下逐瘀湯活血化瘀,用於瘀血內停之證。三方合用,清熱涼血,疏肝活血,可用於瘀熱傷肝之證。
常用藥:柴胡、川楝子、延胡索、枳殼、陳皮疏肝理氣;丹皮、赤芍、鬱金、丹參、生地、紫草清熱涼血;茵陳、山梔、大黃、雞骨草清熱退黃。
加減:吐血,衄血,加白茅根、小薊、茜草;脅下癥塊,加桃仁、紅花、莪術、地鱉蟲。
6.清熱瀉肺法
適應證:瘀熱鬱肺證。
代表方:瀉白散合葶藶大棗瀉肺東加減。前方清肺為主,用於肺熱之證;後方瀉肺行水,用於肺熱飲停之證。
常用藥: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知母、瓜蔞皮清肺洩熱;葶藶子、冬瓜子、茯苓、豬苓瀉肺利水;鬼箭羽、枳殼、鬱金理氣活血;杏仁、桔梗宣肺止咳。
加減:咳嗽痰多,胸脅疼痛,加白芥子、法半夏、五加皮、香附、延胡索;氣急胸悶加蘇子、厚朴;心悸氣短,心慌者,加玉竹、五味子、太子參、龍齒;唇舌暗紫者,加蘇木、川芎、丹參;咽乾口渴,加沙參、麥冬、天花粉。
7.養陰清熱法
適應證:陰虛火旺證。
代表方:青蒿鱉甲湯合玉女煎加減。前方養陰透熱,後方補腎清熱。
常用藥:南北沙參、天冬、麥冬、玄參、玉竹甘寒養陰;青蒿、秦艽、鱉甲、知母、黃柏、丹皮、山萸肉、生地、地骨皮、女貞子清解虛熱。
加減:低熱不退,加胡黃連、銀柴胡;肌膚紅赤者,加水牛角、赤芍;骨節痠痛明顯者,加忍冬藤、絡石藤、青風藤;口渴欲飲,大便乾結者,加天花粉、川石斛、玄參、麥冬、制大黃;舌紅苔少,陰傷明顯,加女貞子、旱蓮草。
8.滋養肝腎法
適應證:肝腎陰虛證。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合左歸丸加減。前方滋陰補腎,主治腎虛精虧,虛火內擾所致的腎陰虛證;後方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主治精髓虧損,陽失潛涵,封藏失司所致的真陰不足證。
常用藥:生地、熟地、山藥、山茱萸、制首烏、女貞子、旱蓮草、天冬、麥冬、枸杞子滋養肝腎;菟絲子、續斷補腎溫陽,陽中求陰。
加減:五心煩熱,盜汗,加糯稻根、牡蠣;關節疼痛加石楠藤、鹿銜草;頭暈耳鳴,腰痠,加女貞子、旱蓮草;大便乾結加玄參、柏子仁;口舌潰破加白殘花、黃連、人中白;月經不調,加當歸、益母草、菟絲子;皮疹明顯,加丹皮、赤芍。
9.健脾溫腎法
適應證:脾腎陽虛證。
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熟附片、肉桂、仙茅、仙靈脾、桑寄生溫補腎陽;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腎陰,陰中求陽;茯苓、澤瀉利水消腫。
加減:水腫明顯,小便短少,加車前子、豬苓;腹大如鼓加陳葫蘆、川椒目、大腹皮;食慾不振,大便溏薄,加炒苡仁、懷山藥、山楂肉、雞內金;噁心嘔吐,加法半夏、姜竹茹、橘皮;蛋白尿長期不消,加芡實、金櫻子、石韋;胸腔積液,咳嗽氣喘加葶藶子、白芥子、蘇子、萊菔子、法半夏。
10.補氣養血法
適應證:氣血兩虛證。
代表方:八珍湯合當歸補血東加減。前方補益氣血,主治氣血兩虛之證;後方補氣生血,多用於失血過多,血虧而氣虛之證。
常用藥:黨參、黃芪、茯苓、白朮、甘草補氣;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阿膠補血。
加減:出血量多,加旱蓮草、龜板;紫斑明顯者,加側柏炭、蒲黃;大便溏薄者,加山藥、扁豆。
三、復法應用
1.清營解毒,涼血滋陰法
適應證:毒熱熾盛,灼傷營陰證。症見面部斑疹鮮豔,身熱不退,煩躁不眠,舌質紅絳,脈細數。
代表方:清瘟敗毒飲加減。
常用藥:羚羊角粉、水牛角、犀角、牛黃、玄參、生地、丹皮、赤芍涼營解毒;金銀花、連翹、玳瑁粉、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板藍根、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山梔、青黛、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紫草、白茅根、知母清熱利溼。
加減:面板有紅斑加紫草、土茯苓;發熱,惡風,咽痛加荊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熱盛傷陰,口渴心煩者,加玄參、麥冬、生地清熱滋陰生津。
2.滋補肝腎,涼血化瘀法
適應證:肝腎虧虛,瘀熱阻絡證。症見斑疹暗褐,腰痠腿痛,毛髮脫落,頭暈目眩,口燥咽乾,舌質暗紅,脈細數。
代表方:知柏地黃湯合犀角地黃東加減。前方滋陰清熱,後方涼血化瘀。
常用藥:生地、熟地、山藥、山茱萸、制首烏、女貞子滋補肝腎;知母、黃柏清熱瀉火;水牛角、丹皮、赤芍清熱涼血;丹參、鬼箭羽活血通絡。
加減:低熱不退,加青蒿、銀柴胡;皮疹明顯,加紫草、凌霄花;紫斑,出血者,加旱蓮草、茜草根。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黨參30g,黃芪30g,沙參30g,玄參30g,生地30g,丹皮30g,赤芍12g,當歸12g,桃仁6g,紅花15g,鬱金6g,川連6g,蓮子心6g,血竭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辨證屬氣陰兩虛兼有血瘀證者。
(2)生玳瑁30g,生地15g,金銀花15g,白茅根20g,丹皮10g,天花粉15g,玄參10g,黃柏10g,知母10g,石斛10g。有清熱解毒、涼血護陰之功,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屬毒熱熾盛證。
2.常用中成藥
(1)雷公藤片:功能與主治:祛風解毒。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瘀較著者。用法與用量:每次2片,每日3次。
(2)三藤糖漿:功能與主治:活血涼血養血。用於各型系統性紅斑狼瘡。用法與用量:每次10~15ml,每日3次。
(3)秦艽片:功能與主治:滋陰清熱,祛風利溼,活血通絡,用於各型系統性紅斑狼瘡。用法與用量:秦艽、烏梢蛇、黃芪、玄參、生地、丹參、茯苓、澤瀉、黃柏共研細末,製成片劑,每片重0.5g,每日15~20片,分2~3次服。
3.外治療法
(1)生大黃12g,熟附子10g,牡蠣10g,加水500~800ml,煎至200ml,保留灌腸,每日1次,保留30分鐘後排出。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腎臟損害者。
(2)白礬0.5g,枯礬0.5g,五倍子2g,混合研細末,在面板糜爛或潰瘍處外敷。用於皮損較著者。
五、臨證勾要
1.陰陽毒與系統性紅斑狼瘡
陰陽毒病名由張仲景提出,後雖經歷代醫家不斷補充,但最終在臨床上沒有形成固定的病名而被沿用,相反為溫病學中更加細化的病證治療所取代。以此作為線索,大體還可以看出古代醫家對發斑性傳染病的認識和治療的進展。現代臨床多把此病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相聯絡,當然陰陽毒還可見於其他發斑性疾病,不能將兩者等同。
2.治標與治本
治療本病要抓住治標與治本兩個方面。由於本病的形成主要是外感風熱溼毒所致,因而治標多從祛風清營解毒著手。以面部或全身皮損為主,重在祛風清熱,涼營解毒,藥如當歸、生地、蟬衣、防風、牛蒡子、丹皮、赤芍、紫草等。以肢體關節肌肉疼痛為主症,治療當以祛風宣溼,清熱通絡為主,方用白虎桂枝湯或桂枝芍藥知母東加減。急性暴發型紅斑狼瘡患者除表現為面部紅斑以外,還常伴有高熱、煩躁、舌苔黃燥、舌質紅絳等氣營兩燔的表現,甚則出現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等症,當清氣涼營解毒,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本病有肝腎虧虛等本虛的一面,標實與本虛往往互相錯雜。因為風溼熱毒極易耗傷人體的陰血,導致肝腎虧虛,而肝腎虧虛又容易導致風溼熱毒等標邪的侵入或稽留不去,再則本病患者由於長期使用皮質激素、雷公藤等藥物,也容易形成陰虛火旺的病理改變。在臨床上本病也常表現為頭暈目眩、毛髮脫落、面部暗黑、身體低熱或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等肝腎陰血受損的徵象,特別是在病變穩定期或緩解期尤為突出。此時治療則應以治本為主,以養肝益腎為大法,方用左歸飲加減,常用何首烏、枸杞子、生地黃、熟地黃、女貞子、旱蓮草、玄參、山藥、山萸肉等。養肝益腎非朝夕可圖,須久久服用,方可收功。
3.病證多端,隨機化裁
紅斑狼瘡特別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往往有多臟器的損害,尤以腎、肝、肺、心等臟器的損害為多見。治療時要根據各受損臟器的病變特點分別採用相應的治法。如狼瘡性腎炎主要表現是面目、四肢浮腫,且浮腫程度往往較甚,尿中蛋白持續不消。治療應以健脾益腎為主,稍佐化氣行水、活血化瘀之品,藥用黨參、黃芪、白朮、山藥、菟絲子、仙靈脾、補骨脂、茯苓、澤瀉、車前子、桃仁、紅花、澤蘭葉等。
狼瘡性肝炎初期主要表現為脅脹、納差等肝脾不和的徵象。由於肝腎陰傷是致病之本,故治療應以養肝運脾為主,稍佐理氣疏肝之品。氣鬱較甚,脅痛明顯時酌加川楝子、鬱金、延胡索;腹脹較著,從實用川樸、雞內金理氣消脹,從虛用黨參、山藥健脾助運。肝功能明顯損害時,加用黑料豆、枸杞子、楮實子、澤蘭葉等。若腹水形成,則改投春澤東加味以健脾利水。
狼瘡性肺炎多見咳嗽、氣喘、胸悶等,波及胸膜還可形成狼瘡性胸膜炎、胸腔積液,以致咳嗽加重。前者治療重在清熱宣肺,常用麻杏石甘湯或瀉白散加減;後者則以下氣行水為主,常用葶藶子、白芥子、蘇子、茯苓、桑白皮、冬瓜子、半夏、薏苡仁、杏仁等。
少部分患者還可見狼瘡性心肌炎,表現為心悸、少寐、胸悶、氣短、脈至數不齊等,治療每以益氣養陰、寧心安神為主,常用炙甘草、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紫丹參、生地、茯神、柏子仁、玉竹、酸棗仁等。
總之,系統性紅斑狼瘡病情變化莫測,證候錯綜複雜,臨證時要仔細辨別,抓住主要矛盾,靈活多變地隨機施治。
4.中西醫結合
本病病情較重,常要中西醫結合治療。中藥的作用在於:一是對大多數病例而言,可減少激素用量,或可停用環磷醯胺等免疫抑制劑,但不能完全取代激素。少數病例(特別是病情較輕患者)可不用或逐步停用激素,單用中藥能取得滿意效果。二是減少西藥的不良反應。三是提高臨床效果,降低死亡率。四是可較快地改善症狀,減少病情波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紅斑狼瘡在中醫典籍中並無相應名稱,究其成因,以肝腎虧虛、氣血失調為本。本病多發於青春婦女。“女子以肝為先天”,“乙癸同源”,患者先天稟賦不足,肝腎本虛;加之情懷久鬱,肝鬱化火,耗傷肝腎陰精;或熱病之後,陰傷未復;或接觸某些化學毒物,損傷氣血,致使臟腑氣機紊亂,氣血營運失調,此乃發病之基礎。
本病以風毒痺阻,絡熱血瘀為標。氣血失調,鬱熱內起,化生風毒,毒熱錮結,鬱於血分,遇有日曬、情懷不暢或外感擾動,則外見面板紅斑,疹點隱隱,肌膚疹癢,關節腫痛;內見絡損血瘀,臟腑受損,而成低熱綿綿,或高熱不退,甚或熱盛神昏,腰痠脅痛,心悸氣喘,尿多脂沫,種種變證均由風毒營熱而來。
周仲瑛教授認為,本病常見以下幾個型別:
風毒痺阻,絡熱血瘀證:肌膚瘙癢,周身關節腫痛,兩膝為著,或痛處遊走不定,可伴區域性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低熱綿綿,口乾而渴,心煩易躁;紅斑隱隱,尿赤便結,舌質暗或有紫色,舌尖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來弦數或弦滑。本證多見於紅斑狼瘡內臟、關節損害型。治宜祛風解毒,涼血化瘀,選《醫宗金鑑》秦艽丸加減。藥用:秦艽、功勞葉、漏蘆、白薇、大生地、廣地龍、烏梢蛇、青風藤、鬼箭羽、凌霄花、商陸根等。
血分毒熱,氣陰耗傷證:忽起壯熱,留連難平;或寒熱往來,或定時發熱,並無惡寒,屆時自平,反覆數月,甚或數年不已;面部紅赤,手臂、胸腹紅疹隱隱,肌膚灼熱,關節痠痛,頭痛目赤,口乾咽痛,大便乾結。神疲乏力,精神不振,食納無味,苔薄少津,舌質紅或暗紅,脈來弦滑數、重按無力。本證多見於狼瘡急性型、發作期。治宜清透血熱,益氣養陰,選《證治準繩》清骨散加減。藥用青蒿、白薇、銀柴胡、炙鱉甲、葎草、知母、丹皮、大生地、炒常山、雷公藤、太子參、白芍等。
肝腎陰虛,風毒留戀證:低熱綿綿,或低熱時起時平,稍事勞動即熱度漸升,精神不振,食納無味,不耐疲勞,面顴升火,皮疹色暗,活動後或激動時疹色增紅,關節酸楚,頭昏耳鳴,腰膝痠痛,頭髮稀疏或枯焦,月經不調或閉經不行,小便短少,大便偏幹,苔薄少,舌質紅少津或有裂紋,脈細或細數。本證多見於狼瘡穩定型、緩解期。治宜培補肝腎,祛風解毒,藥用功勞葉、大生地、制黃精、制首烏、枸杞子、川石斛、秦艽、漏蘆、紫草、烏梢蛇、炙殭蠶、白薇、凌霄花等。
脾腎兩虛,血瘀水停:面色無華,目胞及下肢浮腫,面顴紅斑色暗,或見色素沉著,心悸氣短,胸腹脹滿,脅下結塊,精神萎靡,周身乏力,足跟疼痛,形寒怕冷,肢清不溫,小便不利,大便或見溏薄,苔薄或膩,舌質紫暗,色偏淡,舌體胖或邊有齒痕,脈細弱。本證多見於狼瘡晚期或合併狼瘡性腎炎者。治宜補腎健脾,活血行水,藥用太子參、生黃芪、仙靈脾、附子、生地、制黃精、木防己、天仙藤、澤蘭、澤瀉、雷公藤、商陸根、露蜂房等。
由於本病肝腎虧虛,氣血失調為本,故治療期間宜以培補肝腎作為重要法則,即使血分毒熱證,亦宜顧護肝腎之陰;脾腎兩虛證,也需氣陰雙補,或陰陽並調,不宜多用純陽之品,以免灼傷陰精。合用激素者,激素用量大,陽熱症狀重,可以著重滋陰降火或清熱涼血;激素撤減時,宜多用平補肝腎之品,並可酌加少量溫補腎陽之品,用多用少需憑辨證。同時本病風毒、瘀熱為重要病理因素,故不論何型均可選用祛風解毒、清透瘀熱、活血化瘀之品,根據具體病情酌加雷公藤、鬼箭羽、漏蘆、青蒿、商陸、炮山甲、露蜂房等藥。
二、驗案舉例
周某,女,21歲。反覆不規則發熱伴面部紅斑7年餘,於1995年1月7日初診。
患者於1988年5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發熱,稽留不退,體溫達40℃左右,全身出現充血樣皮疹,面部紅斑,並有面部及下肢浮腫,尿蛋白陽性,肝脾腫大,予多種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經多家醫院反覆檢查,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性腎炎。”應用大劑量強的松(60mg/d)及雷公藤(15mg/d)發熱下降,體溫降至正常後則予強的松10~20mg維持。遇疲勞、情緒波動或外感則體溫復升,弛張難平,必須反覆應用大劑量激素方能控制。但近4個月來,強的松減至30~40mg即起身熱。發熱通常上午為甚,並無形寒,午後身熱漸降,體溫38.7℃~40.1℃,兩膝及手指關節疼痛,手心灼熱,經閉2年有餘。苔黃薄膩。舌紅帶紫,脈來細數。頸、臂散發紫紅疹點,下肢內側有青紫斑,脅下脹痛(肝、脾腫大Ⅰ度)。此乃內傷發熱,肝腎陰虛,瘀熱內擾。治宜清透血熱,涼血散血。
處方:銀柴胡10g,青蒿(後下)30g,白薇15g,炙鱉甲(先煎)15g,知母10g,炮山甲(先煎)10g,炙殭蠶10g,葎草30g,丹皮10g,大生地15g,鬼箭羽15g,商陸根6g,炒常山6g。強的松仍用40mg,清晨頓服。
二診(1995年1月14日):服藥1周,體溫有所降低,晨起37.2℃~37.8℃,上午最高體溫38.4℃,午後汗出熱退,疲勞乏力。治守原法,酌加益氣之品,原方加太子參12g,去鬼箭羽。
三診(1995年1月21日):續服藥2天,體溫有所下降,鼻衄1次,血色鮮紅,近日來體溫已正常。晨起納差腹脹,背後酸楚,面板時有癢感。苔黃薄膩,舌質偏紅,脈細。藥已中病,血熱有減,原方續服。
四診(1995年1月28日):連續服藥,身熱未起,強的松已減為30mg/d。唯右手指關節僵硬疼痛,口不幹,牙齦腫痛,苔脈如前。原方加片薑黃10g通絡止痛。
五診(1995年3月23日):體溫已正常近2月,激素減為強的松25mg/d,自覺無明顯不適,面部已無紅斑,頸、臂疹點漸隱,下肢青紫斑褪去,月經於本月18日來潮,口乾不著。予養陰清熱,和營涼血繼進。
處方:銀柴胡10g,青蒿20g,白薇15g,炙鱉甲(先煎)15g,炮山甲(先煎)6g,大生地15g,知母10g,丹皮10g,太子參15g,蟬衣5g,商陸根9g,炒常山9g。
六診(1996年2月10日):體溫正常。日來面部瘙癢潮紅,稍有熱感,口乾,苔黃薄膩,舌邊尖紅,舌質偏暗,脈細。肝經鬱熱,氣陰兩傷,風毒鬱於肌腠。
處方:柴胡10g,炒黃芩10g,山梔10g,青蒿15g,丹皮10g,知母10g,大生地15g,功勞葉10g,蟬衣3g,炙殭蠶10g,商陸根9g,太子參15g。
病員堅持來診,病情平穩,月經按時來潮。服中藥同時,激素繼續緩慢遞減,發熱未再復作。
按:此例患者以發熱、皮疹為主症,從陰虛與瘀熱論治,用青蒿鱉甲東加丹皮、生地、鬼箭羽等涼血化瘀之品。二診時出現氣虛症狀,加太子參補氣。三診守方不變。四診時關節疼痛明顯,加片薑黃祛風通絡。五診見面部瘙癢潮紅,加蟬衣祛風止癢。六診從肝經鬱熱,氣陰兩傷,風毒內鬱著手收功。
【預後及轉歸】
陰陽毒因涉及的疾病不一,其預後差別很大。盤狀紅斑狼瘡預後較好,而系統性紅斑狼瘡則預後較差。在20世紀50年代,系統性紅斑狼瘡的5年存活率為5%,即95%的病人生存期小於5年。近年來透過中西醫結合等治療,其生存率大有改善。國外報道5年生存率為90%,10年生存率為80%,中國分別達到98%及84%,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主要死因是感染,其次是腎功能衰竭。在疾病晚期由於治療上的種種矛盾,常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腎功能衰竭、尿毒症的發生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嚴重併發症,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死亡第二個原因。
【預防與調護】
1.避免日光曝曬及紫外線照射。按時作息,不宜過於疲勞。節制房事,嚴格控制妊娠,疾病未控制時,不宜妊娠。調攝寒溫,適應四時氣候變化。
2.禁菸酒,也不宜用藥酒、補酒等治療。內熱重者,宜食涼性食物,可食用生梨、西瓜、生藕、荸薺等。忌食羊肉、狗肉、馬肉、驢肉等溫性食物,否則可誘發和加重病情。辣椒、青椒、大蒜、大蔥、韭菜、桂圓等熱性的食物不宜多食。菠菜能發瘡,花菜能加重脫髮,香菇、芹菜能引起紅斑皮疹,不宜食用。
3.增強體質,提高防病機能。氣虛易感冒者,可服用益氣藥如黃芪精口服液、玉屏風散等;陰虛體質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丸等。
回覆列表
若是已確診了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是需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這種病不僅表現在自身抗體的增多,身體的各個系統也可能會因此受到損害。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生,可能與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增高)以及環境因素(紫外線照射、某些化學藥物、病毒感染)有關。
該病症狀表現多種多樣,不僅有全身症狀,可能還伴有多系統的症狀改變。如全身症狀:發作期的患者常有發熱,以低、中度熱為主;鼻樑和雙顴頰部呈蝶狀分佈的紅斑,光敏感,脫髮;雙側腕、雙手小關節對稱疼痛、腫脹,肌肉疼痛或無力;或者伴有腎功能損害、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消化系統、血液系統等病變;系統性紅斑狼瘡還可與類風溼關節炎、乾燥綜合徵等免疫性疾病重疊發病。
對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患者,做一些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觀察自己血常規(有無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的變化),還要早預防,早發現,避免內臟的損害;在生活多注意休息,避免勞累過度,不要日曬和紫外線照射,要預防感染,若有發現及時治療,不要吃可能會誘發該病的食物和藥物,而且對該病要有正確的認識,切勿抱有消極悲觀的心態;還得配合藥物治療,對於症狀較輕患者來說,可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抗瘧藥或者短期區域性應用激素治療;若嚴重、伴有內臟損害的患者,就需用糖皮質激素、環磷醯胺、黴酚酸酯、CsA等藥物進行治療,具體藥物請在醫生看過之後,按醫生處方用藥。
本期答主:董媛斐,醫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