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琅琊抬槓識字班

    我91年出生的。革命老區臨沂市中心向西8公里處,我有印象的時候應該是97年左右,是我們家還住著茅草屋睡著防震床,每到下大雨,院子裡一片大水。

  • 2 # 乾淨的石頭

    該劇已經把當年的窮淡化了許多。寧夏人為了掙錢,跑到內蒙古草原上和戈壁灘上摟髮菜的歷史瞭解下。甚至部分地區因挺而走險去販毒而產生寡婦村瞭解下。91年別說寧夏,周邊的甘肅、內蒙古也有一些地區住地窨子,一家人只有一條褲子一點都沒誇張。

  • 3 # 華哥殷

    我就是比他們還早的移民地方在銀川管轄在固原水電都用銀川的,水過不來為了生活就是和電視劇一樣趴火車,偷腳踏車,沒法家裡人多都要吃飯,幹活人家本地人瞧不起,回老家吧回不去了,一句山狼就把你幹翻解放前了,那時候在植物園,一場風颳完沙子就到窗臺

  • 4 # 長安柴夫3510

    陝西關中,整體來說西北地區農村比較好的了,我剛好就91年出生,就普通人家,我有記憶開始家裡的主要傢俱就是收音機,縫紉機,黑白電視機,洗衣機,二八大槓。彩色電視機還是97年3500買的25寸的。而且好多還是結婚才有的,路基本沒有水泥路,下雨基本不能走。沿海地區沒必要大驚小怪,尤其九五年以後的,當時中國農村誰也比誰好不到哪裡去,主要差距不在於物質上的貧窮,主要受到極端自然環境影響,很多人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印象就是懶,橫,沒文化,北方地區還要加上缺水。可是如果你在這種環境下你又能做什麼呢?不要想當然,如果按照自己想的那樣過,能不能活下去都是問題

  • 5 # 蝸牛的筆跡

    91年,我89年的,別說大西北,那個年代,我們大河南的農村一個村家裡有電視的都不超過兩戶。村裡還有土房呢。91年看著好像很近,其實改革開放才幾年呀。國民生活明顯改善的時間,其實也就08年以後而已。08年以前農村變化不是特別大。

  • 6 # 憂天的杞人

    對於去年2020年剛硬化完路的山村人來說,覺得電視劇將貧窮美化到相當程度了。

    九三年村裡通的電。九五年有電視,兩千年修的路。

    沒有衣服釦子,用線縫上,一年不用開縫的情況也是有的。糧食青黃不接的時候年年都是。

  • 7 # 安桉與靜靜

    一看你就沒來過西北。我是陝西人,我老公更是是陝西寶雞農村人,80年人。他看這個片的時候就特別有感觸,說他小時候到上小學不記得是幾年級以後,家裡才有電,之前都是點煤油燈。小時候也要拉著水車去買水,為地裡放水大人打架鬧事是常事,小時候一年到頭能吃上一兩頓肉就算好生活!我婆婆昨天和我們一起看這片,更是都流眼淚,說想起那會的窮日子都害怕。所以到現在我公婆生活還特別節約!

    要知道陝西還是西北幾省裡條件算最好的,其他甘肅寧夏青海比起來肯定更苦,何況是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

  • 8 # 西窗月侯

    我覺得應該是真窮,沒有過於渲染。91年我在新疆當兵,已經軍校畢業提幹了,戰友同事好多都是陝甘寧一代農村人,提起家鄉,那是一個字“窮”,我們科室有一個戰士,他每天都注意關那個水龍頭,如果誰要關不緊他都要給它擰緊了,他常說“太浪費了,我們老家吃水都成問題,一年才洗一次澡”,他是甘肅人,還有任醫生,山西人,老家也是吃水窖水,還有一個姑娘嫁了我寧夏藉同事,回了一趟老家,感慨萬千,“沒想到他家能窮成那樣?一家人都穿著部隊的舊軍裝”。他們從部隊復員轉業基本上都是就地轉業不回老家,除非級別高的按政策可以進省會城市。直到現在還有我同學,號稱“新疆第一扶貧書記”,長期在南疆扶貧,提起窮他跟我們說“你們無法想象”,我弟媳也是機關的,經常被派下去扶貧駐村,一去就是幾個月,工作太難做,現在就盼著早點退休了,扶貧工作太難做……

  • 9 # 忘川河畔陳情

    別說甘肅寧夏那邊了,就說說我的家鄉山東嘉祥這邊吧。

    我是85年出生的,我母親是26歲和我父親結的婚,據母親說她結婚後就分家另過了,當時除了幾畝地以外家裡就分了一杆秤,一個籃子,還有一間屋,還有一些帳,其他的就沒啥了。

    第二年添了我姐,三年後有了我,這樣算來我母親也三十歲了!

    據母親說,她一直到35歲才還清欠的錢!那還只是還清了結婚後欠的錢,我姐和我上學的錢也是借的!當時基本上就是開春交學費借錢,收了糧食賣了還賬!

    這也是後來為啥我考上高中,我父親不想讓我上去的原因,太費錢了。還好我母親堅持,母親說:人家別人家的孩子沒考上花高價還讓孩子上學呢,這閨女又不是沒考上,得上!

    順便說一下,我母親是高中畢業,她那個年紀的高中生真是很少!

    那時候我父母把能掙錢的活,幾乎都幹了!除了家裡地裡的活,冬天母親織包片,父親去打工,收稻糠賣稻糠……冬天滿手裂的都是口子,夏天汗流浹背。

    上學是我家裡最大的花銷,當時我就是俺家的碎鈔機!

    家裡情況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好的?我印象中基本上是在我大學畢業之後,這真是事實

  • 10 # 西北風一樣

    大概98年前後,我坐車去甘肅蘭州路過興仁(就是那個種出寧夏硒砂瓜最早最好的原產地),當時興仁好像是屬於西海固的海原縣管吧,正是開春時節漫天黃沙公路兩旁都是戈壁灘,光禿禿不見綠色眼望處都是石頭。在路上可能水土不服早早和開車師傅打過招呼就在公路邊停了車準備方便一下,車停的地方沒有啥遮擋感覺不太禮貌抬頭看到稍遠的地方有間類似窩棚的泥草建築就走過去了,草房子很小大概幾個平米,工藝極度粗糙就是土坷垃磊起來頂子用草苫土湊活起來的(按著我的看法),男人方便小解速度快,我整好了衣服快轉身的時候聽到了身後草房子裡傳來的響動,感覺很奇怪,轉過身往回走的時候看到草房子有個小門就推開門往裡面瞅了瞅,房子裡是有人的,很小的空間裡大半拉是個土坑,土炕旁邊有個簡單的鍋灶,一個年齡不大的回族婦女帶著三個孩子窩在土炕……南部山區的口音我基本都聽的懂,這是從剛剛從海原山裡自己搬出來的一家人,她男人在水利工地上打工,公路旁邊的戈壁灘是她掌櫃的(對自己老公的稱呼)從某個個村裡承包來的,石頭挖掉就可以種玉米,……回到車上和同事們說了不太相信,有個同事也下車去看了一次。大家湊了湊大概湊了幾百塊錢,幾包熊毅武泡麵,幾件車上預備的天氣冷穿的大衣,有個女同事自己的棉披肩和大寶蜜,讓那個女同事送了去。

    多少年過去了,不經意間老能想起那一幕:簡陋的房子,黑乎乎的土炕,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孩子,泥土鍋灶上的一個沒有鍋蓋的鍋和幾個豁牙子碗,還有那個女人說起話來眉眼間的光彩“這地方比老家好,能拉上吃的水,雨水也狂”……

    2016年還是開車去蘭州,也是老路線,公路兩旁都是漫山遍野的硒砂瓜,當年看到小草房的那個地方已經是幾十戶人家的居民點了都是一磚到頂的大瓦房!我想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華人還能吃苦耐勞逆來順受的人了,只要有一點點希望這些普通再不能普通的人就會活出精彩來!

  • 11 # 閒樂小王

    我家是甘肅會寧的,和西海固中的西吉縣接壤,所以生活條件差不多,我來告訴1991年我們到底有多窮。

    我爺有5個兒子,分家(兒女另立戶口)的時候,我爸分了一頭驢娃子,還有一個水缸,再就是兩雙筷子兩個碗。

    剛分完家的時候,我們一家沒地方住,住的是我爺家給驢住的驢棚,房間也不大,得虧那時候沒有啥傢俱。

    做飯的灶在房子外面,是給驢倒草料的地方,被我們徵用改造了(估計驢也夠委屈的)。做飯的時候,沒有風還好,東風一來,屋外冒大煙,屋裡冒小煙,嗆得根本坐不住。

    1996年,我媽借用了我們村子裡一戶人家的小賣部庫房,作為了我們的第二個家。那個庫房位於十字路口,遇到趕集的時候人來人往,還算熱鬧。過路的人進來喝水解渴的時候,往往會送一個水果,這在平常,根本是吃不起的。

    也是從那一年,我媽才決定養豬來過年吃肉的,96年以前,我們只配舔骨頭。家裡地少,加上會寧本身缺水,糧食產量自然就低,人都吃不好,豬就更就缺營養了。我記得每年殺的豬就是100斤剛過,淨豬肉真的吃不了幾天就沒了。

    97年開始用上燈泡,以前都是用的煤油燈,看什麼都是影影忽忽的,突然間變亮後,人還適應不了,總覺得這東西有點刺眼。在第二個家裡生活到2000年,我們終於換了新地方。

    2000年,第三個家建成了。那時候我爸在蘭州的建築工地打工,房子是土坯房,但是給門面上貼上工地淘汰來的條形瓷磚,無疑成了我們社裡面最洋氣的房子,也算出了點風頭。

    2002年,我家買了社裡面第一臺彩電,康佳的牌子,大屁股國字臉,裡面的人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顏色,不再是統一的帶著雪花狀的黑白色。

    有了彩電以後,社裡的孩子們都變得好勤快,每天都有幫我家幹活的,就為了幹完活能看一下電視。那時候熱播的電視劇是《西遊記後傳》,動畫片是《哪吒傳奇》,家裡的小板凳上,沙發上,炕上人坐得滿滿的,全都是靜悄悄的看電視的“瓜慫”們。

    電視劇的尾聲是2016年,閩寧鎮已經像模像樣,全縣經濟飛速發展,扶貧已經取得顯著效果。捫心自問,老家所在鄉鎮,包括我們縣城,如今的水平可能還趕不上電視劇中2016年的情況。實在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國家政策也分身乏術啊!

    所以,電視劇真的算比較保守了,絲毫沒有渲染成分。

  • 12 # 姑且慕容

    甘肅隴東人,70後,去過青銅峽,到過閩寧村。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山海情》中的情節是1991年,那個時候,吃不上水、用不上電太正常了。電視劇有些地方,可能為了觸及敏感話題,都已經做了相應處理,好多了!

    見過窮人,你才知道什麼是真窮;到過西海固,才知道“貧瘠甲天下”的意思。我見過西吉的人家,春天穿的棉褲,褲子破了,棉花絮絮都露了出來。這是常見的情況,誰也不笑誰。

    我見過勞動了一天的男人回家,在院子裡把身上的土拍拍,讓媳婦舀一馬勺水,澆著洗手,下面盛著臉盆,洗了臉和手的水,再去餵雞餵狗喂牲口。

    城裡人可能猜想,沙塵暴來了,你可以把房間的窗戶關上,口罩戴上,殊不知,沙塵暴來時,鋪天蓋地,風裹著沙,沙加著土,漫天而來,天地玄黃,無縫不鑽……

    青銅峽,是一座“兵城”,旁邊的“南場”“北場”,懂的人知道是咋回事。來過這裡的人,都吃過沙子裹飯,麵條吃完,碗底有層黑,其實,那就是沙裡的泥。

    電視劇裡演的比過去好多了!我2002年到閩寧村,是帶領單位的水車去灌水,村民很好客,我看到有人賣玉米棒,就說嘗一下。那個人直接拿過來幾個給我和幾個小弟兄,說:“沒事,你嘗,好吃買,不好吃,就當送你的。”旁邊的人看我們灰頭土臉的樣子,有個人把賣的“水梨”直接裝進一個塑膠袋,說:“你們外面來的娃娃在這裡不容易,把這帶上,我屋裡產的!”

    所以我看《山河情》,邊看邊哭,因為有太多的情節,太多的場景都帶我回到了過去……那段最苦的記憶!

  • 13 # 自說文史

    記得網上有一張圖很火,上面是袁隆平老爺子點著煙,配了一句話:還是吃的太飽了。這個表情包,主要是調侃那些做一些奇怪事情的人,覺得他們是吃飽了閒得無聊。

    後來,袁老爺子看到這個表情包後,還親自回覆了。原話記不得了,大概意思是,現在很多人都沒經歷過饑荒,不知道餓的滋味,吃不飽飯可真的難受啊。

    是的,吃不飽飯很難受。很多人生在95年或者00年以後,對貧窮、饑荒沒有概念。最近扶貧局《山海情》很火,看著劇中農村的貧窮,你可能覺得誇張了,但是這其實一點不誇張,很多地方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說我們那裡的情況,也許你們就知道了。

    《山海情》的故事發生在寧夏西海固,我家鄉在皖北,一個很貧窮的縣城,很貧窮的村莊裡。

    這裡都是平原,每家也都有田地,人多地少,大概每人二畝多地吧。我們家七個人,奶奶、父母、三個姐姐和我。但是,由於我和三姐屬於超生,算黑戶,是沒有土地的。所以,我們家只有五個人的地,也就十來畝。

    我在家是老小,出生於1990年,和《山海情》的時間是同一個年代。那個年代,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呢?我從吃、穿、住、行四個方面來說說。

    先說吃的方面

    我記事比較早,四五歲的經歷,現在還有印象。

    那個時候,吃的東西主要是饅頭、喝餅(方言,就是死麵餅),冬天我媽媽就擀麵條、或者夾面魚(用面攪和成粥狀,然後往下倒的時候,用筷子沿著碗邊劃一下,出來的面塊就像一條條小魚,故名)吃。

    家裡吃不起米,頂多來人了才做米飯。在鍋裡做米飯,燒的火大一些,鍋底會有燒黃亮硬硬的米飯,撒上一點糖,就是我們自制的鍋巴了。特別好吃,又甜又香。現在偶爾也會在電飯鍋裡這麼做,可惜沒有當年的感覺了。

    要麼就是吃紅薯或者白薯,其中白薯多一些,要種很多,以前院子裡會挖一個很大的地窖,裡面放滿了紅薯、白薯、蘿蔔等等。有了地窖,這些食物不會凍壞,畢竟那時候真的很冷。

    至於其他如小米粥、八寶粥、各種米,各種主食,當年都沒有,或許城裡有吧。

    吃什麼菜呢?這個我印象最深。要麼就是黑菜(類似雪菜),要麼就是地瓜(我們那裡把土豆叫地瓜)。黑菜的菜葉子炒著吃,黑菜的根要醃著吃,過冬之前,我媽要醃一大缸的黑菜,不然不夠吃,畢竟家裡人多。

    冬天吃黑菜,夏天吃地瓜。

    地瓜產量高,種一畦地(二十公分寬,兩三米長)就能收一口袋。我們家通常要種一大片地,然後收七八口袋地瓜,吃幾個月的時間。地瓜絲、地瓜塊、地瓜片、或者乾脆烤地瓜……吃的夠夠的。

    所以我上大學以後,最不喜歡吃土豆和雪菜,當年真是吃夠了,到現在也不喜歡吃。我寧可吃醬,吃點辣椒。

    平時沒肉吃,有時候,看到家裡貓逮個老鼠吃,也很羨慕它。

    當然,偶爾也能吃到魚肉,那就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有時候農忙,我幾個姑姑(她們住在城裡,條件好一些)會帶著菜來家裡幫忙,那個時候就幸福了,因為不僅能輕鬆一些(我五六歲的時候,就要幹農活了),還能吃到肉,還有水果可以吃。

    平時吃不到水果,所以偶爾親戚買了水果來,我媽要藏起來,每次都拿出一點來分給我們吃。有時候放著放著,她就忘了,臭了爛了才發現。可就是爛蘋果,她也捨不得扔,把壞的部分去掉繼續吃,哪怕只能吃一口,也不會扔掉。

    家裡以前種了一棵杏樹,在屋外面。但是,每年等不到熟透,就要被人家摘完了。我們家只好提前摘下來,可是沒熟透的杏兒真是酸。

    隔壁家有一棵大桃樹,每年能結很多桃子。有一年,村裡幾個調皮孩子去偷(桃樹在牆邊),結果一個孩子腳下打滑,手臂被牆頭的碎玻璃塊劃傷了,流了好多血。這家人嚇得不輕,後來就把桃樹移到院子裡面了。

    零食嘛,也有,學校裡面有個小賣部,有很多零食,老虎肉、唐僧肉、汽水、泡麵……應有盡有。可是我沒有錢,平時只能看看。

    有一年,我偷了奶奶一塊錢,買了一包泡麵,那個滋味,至今還有印象,太好吃了。我捨不得一下都吃完,吃了三天,最後連作料包都舔乾淨了。後來偷錢被發現,被我媽揍了一頓,跪了半天搓衣板。

    我一個發小,和他哥哥一起偷了十塊錢,逍遙了好幾天。後來很光榮地體驗了"男女混合雙打",外加"門口跪搓衣板三日體驗",那幾天下著雨呢,就在雨地裡跪著。

    十塊錢,在當年是一筆鉅款了。

    我們吃的零食,很多都是大自然的饋贈了。一些很細的玉米稈子,吃起來像是甘蔗;河裡會長菱角(我們叫老菱菱),白嫩的果實,吃起來很甜,像紅薯。春天槐樹的槐花,吃起來淡淡的香甜;夏天桑樹上有桑葚兒,黑色的最甜,紅色的有點澀。巴根草的根也很甜,野草莓大人們說不能碰,有蛇爬過,可也有人嘗。仙人掌上結的果實,小心剝開皮後,吃起來很像今天的火龍果。

    再說穿的方面

    我從小穿的衣服,都是我姐。毛衣、外套、褲子等等。直到上初二了,那時候我已經14歲了,還是穿著我姐的衣服,紅的、藍的、紫的……都是女孩子的顏色。為此,我還被同學們笑話了一個學期。

    很多衣服都是我媽做的,布鞋、千層底、拖鞋、涼鞋等等。那時候穿的比較好的,是我姑姑買的,外面很硬,像是牛皮,可以防水、耐磨,能穿很久,我們都說是耐克鞋。

    冬天的衣服,都是棉襖棉褲,穿起來很臃腫。沒有褲袋,都是用皮筋繫著。大概二年級的時候,棉褲的皮筋被我弄成了死疙瘩,最後尿褲子裡了。好在棉褲很厚,外面看不出來,就這樣焐到了下午放學回家。

    那個時候,農村人基本上都不出門打工。村裡有一個出門的,在義烏打工。每到過年,他就從外面回家,還帶回來好多衣服,說是"故衣"。村裡人當成寶貝,有的一塊錢一件,或者三五塊錢一件,大家都去搶著買。後來我們才知道,那都是舊衣服。

    那個時候,衣服上打補丁都是常事兒。幾家互相換衣服穿,也不是沒有。大家都很窮,都是靠著幾畝薄田過日子。

    說說住的方面

    我很小的時候,家裡住的是土牆茅草屋,屋子不大,門很窄,每次做飯都很嗆人,因為煙出不去。後來我長大了,姐姐也都快成年了,家裡不得不蓋新房。借了三千塊,蓋了前屋和偏房,用了磚瓦,後來翻修過幾次,這些房子現在我們還住著,有20多年了。

    房子蓋成後,幾個瓦工還蹲在上面撒糖,我沒搶到。

    比起房子,床也是頭疼的事。

    一開始我和我爸媽擠在一張小床上,後來我長大了,必須得分床了。家裡沒床啊,單人的竹子床買不起。就是做一張床,也要很多錢呢。還是我爸有辦法,家裡一扇用不到的門,放在幾塊磚堆上,靠著牆,就成了簡易的床。

    你別說,睡在這樣的硬板床上,比席夢思還舒服。

    最後說用的方面

    說起來你肯定不信,我都上學了,家裡還用不起電。只能用簡易的煤油燈,沒有燈罩,就瓶子裡放點油和一根燈芯而已。煤油燈不亮,而且還有"濃煙",在煤油燈下寫作業,一會兒工夫鼻孔都是黑色的。

    再不然就是用蠟燭,蠟燭好一些,但是要花錢買,而且用不久。

    夏天熱的時候,我們才會用一會兒電,開風扇。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用手搖扇,或者到外面睡覺,涼快一些但是蚊子多。

    仲夏夜,晚上的星星很多很亮,薄霧帶狀的銀河,也看的清清楚楚。偶爾還能看到快速移動的"星星",我們會一起猜。是火箭,還是星星?是飛機還是外星人?到現在也不知道答案。

    後來,我媽做了婦女主任,我姑姑為了溝通方便,出錢給我家裝了一臺座機,大概好幾百塊錢。村裡人簡直當成了寶貝,經常來看看,我和三姐也搶著接電話。

    不過,大多數電話都是鄰居的親人朋友,要我們轉告。後來,家家戶戶都安裝了電話,有的還帶了擴音功能。

    我五年級的時候吧,家裡才有一臺黑白電視,很小,只能收到中央臺和我們縣城的電視臺。每次換臺,都要捏著轉,上面那個則是微呼叫。隔壁家買了一臺彩色電視機,21寸吧,有遙控器,還有室外天線,能收到很多頻道。就是在他家,我看了人生第一部動畫片《啄木鳥伍迪》。

    再以後,似乎還看過一個動畫片,叫什麼忘了。主角似乎是恐龍,每次飛的話會說一句"神氣",然後就冒著白煙起飛了。

    上了初中以後,我才斷斷續續在學校食堂裡,看過一點《數碼寶貝》《虹貓藍兔七俠傳》《貓和老鼠》等。不怕你笑話,直到大學時,我還看動畫呢,那會兒看的是《喜羊羊與灰太狼》,還是在手機裡看的,530集,我全看完了。

    別說小學了,就是2007年上高中那會兒,班裡也沒幾部手機。有一個同學家庭條件很好,用的是諾基亞,能看影片,我們都豔羨的不得了。直到高三畢業了,有幾個同學才開始買手機,看的影片還是3gp格式。

    小學的時候,家裡還在用牛耕地,收麥子還要用鐮刀割,麥秸稈還可以堆在路邊。放學了,要麼回家幫忙做飯燒鍋,要麼去割草喂牛,要麼就是去拾麥穗,或者去河邊扒拉,看看有沒有廢鐵、廢瓶子。

    初高中上學放學,騎的是腳踏車,有些還是大槓;家裡縫補衣服,修鞋,用的是縫紉機;玩的是卡片、火柴皮、摔泥巴、打彈球、滾鐵環、老撬、八步丟磚頭……下雪天就去麥地裡追野兔、野雞,雖然從來沒捉到過,但是玩的高興。

    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學費一百多,家裡從來沒能一次交齊,要麼拖著,要麼分好幾次,那時候就怕老師問我什麼時候交學費。

    老百姓有錢嗎?大多數都沒有錢,還要欠債。

    我上三年級的時候,10歲。有一天聽我媽和村裡人聊天,聊著聊著,說到存款的事,大家都說沒存到錢。其中一個人說,他家今年拾掇拾掇存了一萬塊錢,可把大家給羨慕壞了,雖然不如80年代萬元戶那麼厲害,但在2000年的我們村裡,也算是傳奇了。那天晚上,回到家裡,我媽就把我爸臭罵一頓。

    一些題外話吧

    同樣是那一年,我姐上高價師範,一年七八千學費,我媽借遍了親戚朋友,還是差兩千塊錢。後面幾年,她找不到工作,出去打工,結果被騙傳銷,我們家找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錢才把她救回來。

    那幾年,家裡事情很多。

    因為超生,我們家被罰了很多錢,我姐上高價、進傳銷也花了大幾萬;我二姐三姐初中畢業學手藝,又花了很多錢。到最後親戚都不肯借錢了,怕我們家還不上。

    為了讓我姐安心,家裡借錢辦養雞場,結果賠了精光。那一年對來說,很解饞,因為有雞死了就會吃。不過,吃了幾隻雞後就不敢吃了,那些雞飼料裡有激素吧,不久我就變聲了,我三個姐吃了長鬍須,哈哈。

    反正日子挺難,過年了家裡連塊豆腐都沒捨得買,每天就是吃黑菜,醃菜根。冬天洗澡都捨不得去澡堂,只能在家裡燒水,弄一塊布擋著,在大盆裡倒滿水,快速洗洗搓搓就上來。

    2003年,非典爆發,村裡人說橘子皮泡茶喝可以防止非典。就這樣,我們家也沒捨得買橘子。那一年,家裡發大水,很多小麥都泡的出芽了。我們家也只能用發芽的麥子,磨成麵粉做饅頭吃,那個味道真不好吃。

    普通人家或許會好些,他們家裡孩子少,事情少,負擔輕一些。但總體上來說,大家日子都很窮。

    08年北京奧運會時,我們那裡才開始修水泥路,之前都是又窄又凹凸不平的土路。差不多2009年以後,大家日子才慢慢好起來。更多人出去打工了,腳踏車換了電瓶車,瓦房換成了平房、樓房,黑白諾基亞換了彩屏機,智慧手機也越來越多了,座機淘汰了,也沒人穿帶著補丁的衣服了。現在,幾乎家家都有了三層樓,小汽車。

    想想,其實發展也就是10餘年的事兒。

    地理學上有一條胡煥庸向,把中國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塊(雖然這是從人口上分,但我覺得經濟方面大體適用)。儘管我們皖北,好歹也是中原之地,在胡煥庸線的東南地帶。可即便如此,90年代都很窮。想想同時期的西北地區,我相信跟我們那也差不多,或者還不如我們那裡。

    所以,《山海情》並沒有誇大當時的窮,因為那個年代就是很窮,普遍都窮。沒經歷過的人,覺得不信,親歷的人都有印象。(注:所有圖片都源於網路)

  • 14 # 大鵬80718769

    我甘肅人,1991年我上初二。家裡結束了每家一個燈泡子,每天晚上通電2個小時的日子。終於結束了上晚自習點煤油燈,燻兩個黑鼻孔的日子。甘肅和寧夏情況基本都是一樣的,我們這邊還是川區,比電視劇裡的地方稍好一點,但哪些年的困難實實在在的走了過來。還是希望年輕的一代能珍惜眼前生活,常懷感恩之心,不忘為我們造福的老一輩!

  • 15 # 夏目歷史君

    最近一段時間時代劇《山海情》熱播並引發了一陣收視熱潮,這部劇描述了中國90年代初西北農村的改革過程,劇中西北農村的貧窮落後從第一集開始就展現得淋漓盡致,以至於不少觀眾都大呼不可思議。

    其實也能預見,畢竟大部分出生在95後、00後的朋友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對於貧窮和饑荒幾乎沒有什麼概念。那麼很多朋友認為《山海情》中關於農村貧窮有誇張演繹的嫌疑,那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一、90年代初在吃什麼?

    01、食物很珍貴

    這裡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山海情》的劇情一點也不誇張,甚至在某些地區現狀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很多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農村的朋友,對於這些畫面應該是多少有些熟悉的,雖然改革開放已經持續了十餘年之久,但平心而論地說,這股春風在當時還遠沒有吹遍整個中華大地,這從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得出來。

    就大多數北方地區而言,在90年代初期的時候主要的食物就是饅頭或者其他麵食,比如大餅、麵條等等,其他的輔助食物就是純粹的青菜和一些稀米粥之類的。大多數人家是吃不上米飯的,偶爾吃一次哪怕是鍋底燒糊的米粒也會刮下來做成“鍋巴”。

    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大家的主食就變成了各種白薯、紅薯。

    在北方的農村家裡都會有一個大地窖,裡面會堆滿各種蘿蔔、白菜、紅薯之類的食物,目的就是為了度過難熬的冬季。至於其他糧食或者食物,想必那個年代的朋友都是沒有見過的,或許城市裡會有。

    02、單一且稀少

    平時大家都吃什麼菜呢?大部分就是本地區常見的一些野菜,還有就是自家院子或者田間地頭能夠種植且產量較高的蔬菜,畢竟好的土地是要種植莊稼的。比如在皖北地區最常見的就是雪菜,普通人家都會提前用大缸醃製出來,這樣可以吃整整好幾個月之久。

    到了夏天主要就是地瓜為主了,因為地瓜的產量很高,一畦地可以收好幾口袋,這些地瓜在山東、河南地區會被切成片狀,曬乾後儲存。可以說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地瓜既有感情也十分討厭。

    至於肉類、蛋類那可不是誰想吃就能隨便吃到的,相信不少孩子在家裡看到小貓抓到了一隻老鼠都會很羨慕吧。奶類就更不用說了,那時的中國尚沒有喝奶製品的習慣,即便是有錢也買不到,普通人家的孩子就不要想了。

    那個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家裡的親戚來得多了,能有點壓歲錢不說,還能有機會吃到肉,有些年頭還能吃到水果,真的是幸福極了。

    二、農村的真實生活

    01、穿衣談不上講究

    說完了吃,就必須要說一下穿。

    90年代初的很多家庭裡,一件孩子的衣服往往要給好多孩子穿,弟弟穿哥哥剩下的,妹妹穿姐姐剩下的,其中包括各種毛衣、外套、褲子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是家裡只有姐姐和弟弟兩個孩子,做弟弟的也要收拾姐姐的衣服穿,因此還鬧出了很多的笑話。

    那個時候的條件不好,物質也極其貧乏,大部分的衣物鞋子都是大人自己動手做的,比如各種布鞋、拖鞋、涼鞋等都是這樣,這些鞋子衣物雖然看上去不夠好看,但貴在結實耐用,有的外面包一層皮還耐磨防水,基本上一雙好的鞋子能夠穿好多年。

    冬天的衣服真的就像《山海情》中一樣,都是花花綠綠的棉襖、棉褲,穿在身上顯得臃腫無比。當時還沒有腰帶這種感念,大部分人都是用麻繩或者皮筋繫住褲子。一些孩子太小不能掌握正確的繫帶方式,結果打成了一個死結,去廁所的時候解不開還會尿褲,不過棉褲很厚,即便尿溼了在外面也看不出來,到放學回家的時候褲子也乾的差不多了。

    02、住行的侷限性

    吃穿講完了就要說一下那個年代住的地方了。

    大部分農村的房屋都是土牆加上茅草屋,這種屋子面積不大,門也很窄,集做飯、生活、居住為一體,每次在屋子裡做飯的時候都會很嗆人,因為煙火根本就沒法短時間的排出去。

    到了90年代中期以後,大多數的北方農村才開始有了前屋和偏房,也就把做飯之類的功能分離了出去,想想也沒有多少年的時間。

    那個年代村子裡較為富裕的人家會有腳踏車,有些偏遠的村子可能整個村裡只有支部裡有一輛腳踏車,大家外出大多靠步行,婚喪嫁娶會提前租用腳踏車,這在當時也算是非常時髦的一件事。

    所以綜上所述,時代劇《山海情》中對農村貧苦的描寫並不誇張,中原地區尚且如此,何況西北了。如今我們早已脫離了貧困奔向了小康生活,大家要時刻謹記這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

  • 16 # 梁良公子影評

    1991年距離現在30年,戲裡面有關於村民很窮的情節都很真實。 《山海情》播出以來,有一些觀眾質疑,那個地方真的很窮嗎?

    這部劇的確是良心好劇,對於電視劇中對於貧窮的渲染,我覺得是人間真實。

    認真看劇,我們就能夠發現,裡面很多東西是離我們很多現代人很遙遠的,比如缺水,現在很多人不知道,缺水是多麼嚴重的一件事,因為很多人是不種莊稼的,特別是下雨天,有的人覺得下雨天挺討厭的。但是,對於久旱的土地而言,老天下的雨,對一些擔心莊稼,會枯死的農民而言,簡直是比油還金貴。

    第二點窮的很真實的,是他們的穿著。真是要麼是藍色,要麼是綠色,為什麼,其實也離不開水的原因。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水可以洗澡的,喝都不夠。

    莊稼人不可能穿白色,米色。深顏色的比較醜的顏色的衣服比較耐髒。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出劇組真的很用心。

    以前班裡有個插班生,他也是從那個窮旮旯來的,那個地方還沒有西海固那麼窮。

    但是他的穿著,跟戲裡的村民穿著差不多,也就是好一點吧。城裡的孩子,衣服還講究個搭配,打底衫和外套什麼的,他們就是亂搭配,兩個衣領,都是有可能同時穿在身上,然後臉頰也跟那裡的人一樣,因為風沙很大,臉上的兩個紅暈是常年都長著都出現在臉上的。

    普通話也很難標準,跟城裡的同學完全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他們沒有玩過遊戲的,從小到大,只要開始會走了,就會被大人支使去學幹農活。

  • 17 # 朝文社老張

    答:一部以“扶貧”為主題的電視機《山海情》,不知不覺火了好久,連帶著劇中那些“深度描繪貧困狀況”的劇情,好些也在各大平臺刷屏。卻也有個別“理智人士”冷冷吐槽:1991年有這麼窮嗎?不會是電視劇瞎編的吧?

    其實,倘若回到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劇情的背景年代1991年,就知“貧困問題”,已經成為當時改革開放的中國,必須攻克的重要難題。二十多年前,一位青年作家就曾這樣形容中國貧困地區的貧困程度:“在我們家鄉那個貧困的小山村裡,10元錢的鈔票除了少數幾戶人家能有幾張之外,就是大人們平時也難見到啊。”

    那麼,這種“10元錢都很少見”的貧困地區,在當時中國有多少呢?以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在1991年的調查結果:中國當時僅貧困縣就有600多個,貧困人口近一億,也就是說每11個華人,就有1個貧困人口,中國貧困地區的總面積,更佔到中國國土面積的一半。

    就以《山海情》故事的發生地——寧夏自治區來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寧夏自治區人均肉類食物的佔有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多,蛋類食物的佔有量,也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六十。至於山區貧困地區的營養水平?那更是遠遠地區自治區的平均水平。一直到2000年,寧夏自治區未解決溫飽的人口依然有52萬人,佔農村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而《山海情》故事的發生地——寧夏西海固地區,更是當年以“貧困”出名的地區。這裡位於寧夏南部的山區,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近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地只佔不到百分之十四,水土流失面積超過百分之八十三,從1949年至上世紀90年代初,這裡幾乎每六年就發生一次旱災,平均每年發生六次以上各種生態自然災害。當時這裡的貧困程度,也是超出很多“城裡人”想象。

    比如在2018年成為寧夏首個“摘帽脫貧縣”的鹽池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又是什麼樣呢?1982年時,該縣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農民,處於絕對貧困的境地。到了90年代初,如果以“人均年收入五百元以下”(當時全國農民人均年收入是620元)為“貧困標準”,那麼當時鹽池縣在“貧困標準”以下的人口,竟有三萬人之多。

    而在同樣位於西海固地區的固原縣,以1993年的調查結果,全縣百分之三十的農戶,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也就是連全國農民平均水平的一半都達不到。這其中三分之一的農戶,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20萬人處於貧困線以內,固原縣每年的財政支出,有百分之八十需要國家補貼。放在整個西海固地區,一直到1993年時,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依然有近一百四十萬人。

    這樣的貧困,當然不止在寧夏自治區一地,毗鄰寧夏自治區的甘肅省,上世紀九十年代時,貧困狀況同樣觸目驚心:當時甘肅有46個“集中連片”的貧困縣,分佈在隴東、隴南山區,這裡百分之四十的地區沒有廣播電視訊號覆蓋,到處縱橫著溝壑山谷,百分之90以上的耕地都在山地上。其中貧困程度與西海固“齊名”的定西地區,平均糧食畝產只有88公斤。

    21世紀初,作家鄭淵潔暢銷一時的三十萬字童話名著《生化保姆》裡,女主人公肖慧琴就來自這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多少讀者也因此記住了肖慧琴家的各種“貧困片段”——“肖慧琴得到的最多一次壓歲錢曾是100分整”“(肖慧琴父親)收入最高歷史記錄是200元”。雖然這個作品的大部分情節是童話,但肖家的生活,卻是“實話”。90年代初的甘肅46個貧困縣裡,112萬農民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50元,最低60元。

    而在同時期北方的黑龍江省,僅“貧困農場”就有25個,貧困人口23萬人,他們中有近一半人,人均年收入都在200元以下,很多農場職工全家合蓋一條被子,房屋沒有玻璃,生活常年陷入困境。

    這樣的貧困狀況,不止存在於中國北方,當時的中國南方地區也有很多。比如湖北省秭歸縣,這裡土地產出率極低,灌溉面積只有八萬畝,畝產只有172公斤,自然條件也十分惡劣,從1959年到1990年,這裡遭遇了56次旱災和7次洪災,全縣百分之八十四的土地有水土流失的危險,每年耕地流失營養物質三萬噸以上。

    這樣的條件下,且不說收入如何,僅糧食溫飽都成問題。當時農業為主的秭歸縣,每年要從外面調運糧食,一半以上的村子不通公路,近百分之七十的村子沒有電話,半數以上的村子不通電,全縣百分之五十六的家庭,人均純收入在300元以下。

    而放在全國範圍內,這些生活極度貧困的地區,也有著今天許多人難以想象的落後。諸如秭歸縣“一半以上村子不通公路”的景象,放在當時600多個貧困縣裡,都還算髮達的。當時的中國,有十多萬個村不通汽車與拖拉機,絕大多數都在貧困縣。至於衛生、健康、教育等問題更十分嚴重:當時貧困地區的半文盲比例,常常在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七十三的貧困地區,常年流行多種地方病。比如西海固地區的固原縣,甲狀腺患病率就在百分之五十三以上。

    僅僅看看這些冰冷的數字,就可知那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常在電視節目裡出現的“貧困山區”,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貧困,已成了當時桎梏中國高速發展的重要威脅。

    所以,1991年,也成為新中國“扶貧”無比重要的一年:1991年3月,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提出了“加強農田基本建設”和“發展多種經營”兩個新目標。這意味著中國的“扶貧”進入了全新階段。

    這以後的三十年裡,中國的扶貧力度進一步加大,方式越來越精準,一代代扶貧幹部更是以巨大的犧牲,扛起了多少貧困縣脫貧的重擔。多少人可歌可泣的事蹟,這裡已無需贅述。也正是這樣從未間斷的努力,終於換來了新中國又一偉大成果:2021年,中國向全世界莊嚴宣告——“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看過三十年前,那令多少現代人無法想象的貧困,才明白這個成績背後,有著怎樣的輝煌與犧牲。所有為這個業績付出努力的人,都當得起超越時間與時代的深深敬意。

    參考資料:《固原縣農村貧困狀況及脫貧對策研究》《挑戰貧困:寧夏農村扶貧開發二十年回顧與展望》《貧困地區科技開發戰略研討》

  • 18 # 小舟映雪

    1991年是我出生的那年,我媽懷上我吃得最好的營養餐就是黑黢黢的老臘肉,也是很稀罕的東西了。

    我記得小時候我們那塊所有的人都是住在泥土建的房子,吃的東西也僅僅只是溫飽,種的糧食是要交一部分給公社的糧倉。曬乾的上好稻穀,用風車把灰塵車乾淨就自家用谷挑擔到公社去,每家每戶的數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人口上交,都是有記錄的。

    那時還沒有實現雜交水稻,米飯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最寶貝的東西。

    91年部分地區工業發達的地方有進廠打工的,有離開老家外出碰運氣的。但是大部分思想還是沒有解放,沒有多少人真的走出家門口,所以貧窮的還是大多數。

    尤其是小地方離市區和城鎮比較遠的,真的是又窮又沒有出路,只能用勤勞的雙手解決溫飽,但是實現四個現代還是沒有的。應該是在96年以後才好起來的。

    我們家和其他人圍成一個大院子,雖說家家都是泥土房子,但是氛圍很好,就是窮了點,誰家有點好東西,也是藏著掖著的,大電影要去很遠的地方,走個把小時才能看到一次,也是村裡或者鄰村的輪到了,才能看,那種坐在院子裡大家一起看的。

    我記得小時候我家買黑白電視機也是在96年,還是因為那時開始流行去進廠打工,我爸媽也去了,賺了點錢回來,就買了臺電視機,那時我媽回來偷生我弟,被鄰居告發,把我家電視機搬走了!還罰了六千塊錢。九幾年六千塊錢也是上天了。

    當時不允許生二胎,都要罰款。

    平時吃肉很少,偶爾的一頓肉真的是特別高興的,過年買新衣,平時穿的都是補丁舊衣服,做各種好吃的,還有肉肉吃,不就是因為小時候平時吃的少,所以才會期待過年,稀罕過年嗎?大人能在過年時給一兩毛錢的壓歲錢都要好好藏起來過完年出去買好吃的。

    那時候的一分錢也是值錢的,可以買到一根糖,但是很少會有機會買,大概讀小學之後才有一兩毛錢零花錢,那時幾角錢就可以吃飽飽的。

    還有一件事,證明那時候是真的糧食大過天!每年夏天收完稻穀,吃的第一頓新米飯,家裡長輩就會叫我們把第一口飯扔上房頂,不能扔在地上踩到,這是給老天爺的,米飯很珍貴,是老天爺賞飯吃。

    看到現在浪費食物比比皆是,真是讓人生氣。以前一顆米,一根番薯,洋芋就稀罕得不得了,不加很多調料也像珍饈美饌。

    91年也是承上啟下的一年吧!因為國家鼓勵外出就業,但是很多人不敢,有的人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帶動了其他的人,慢慢地打工熱潮就開始了,人民的生活才算真的好過了許多。

    從96年開始到2000年以後算是熱潮,人人都走出去打工,看世界了。中國也發生了很多事,人民生活越來越好,很多人也走向了小康,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開始追求明星,香港片流行一時。《霍元甲》《上海灘》是父母們追的劇。

    那時的確窮,因為人民生活都為了溫飽,追求的是安居樂業,現在很富有,不用擔心沒有飯吃,但是卻活得不如以前一顆米寶貴。

    社會是在發展的,我們能有今天這樣的日子,真的要好好感謝以前的前輩。如果不是他們解決了溫飽,現在也不會有機會追求精神財富!珍惜當下,不忘初心!

  • 19 # 赤黛青墨

    《山海情》故事發生在寧夏,是1991年,那個時候不只是寧夏窮,很多地方依然都很窮。

    我是河南商丘人,1989年12月出生,和1991年也差不了幾年,說說我們那裡的情況吧。

    先說一件事,在90年代中後期,蘭考要挖河,每家都要出錢,當時是每家出50塊錢,不出錢的就要去挖河,我家當時連50塊錢都沒有,為此我爸爸去蘭考挖了40天的河,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就因為50塊錢,但是這種情況在我們村是家家如此,很多人家裡連吃的都不夠。

    從衣食住行來說一說我們那時的生活吧,我記事起最起碼也要是94年左右了。

    在穿衣方面:

    我那個時候常穿的衣服都是男孩子的,因為我上面有一個哥哥,我們家就是老大穿小老二穿,老二穿小老三穿,我在七歲之前沒有穿過女孩子的衣服,包括鞋子,而且我小時候還會穿帶補丁的衣服,鞋子也是修了又修,我有過一雙雨鞋,被補丁補得都看不出它原來的樣子。

    我猶記得這樣的一件事,我9歲的時候去我大姑姑家小住幾天,我姑姑家生活條件比我家強,那個時候她用不用的布頭給她的兩個女兒每人做了一件裙子,給我買了一件裙子,是一個白底藍花的裙子,那是我的第一條裙子。

    我穿著裙子回家,我沒有先回家而是去了小夥伴的家裡讓她們看我的新裙子,小夥伴無不羨慕嫉妒,都炫耀了一遍我才回家。

    回到家裡我妹妹見到了裙子也想要穿,當時那條裙子我寶貝的不行,一直不肯讓妹妹去穿,最後還是我媽媽和我商量了半天我才同意把裙子讓妹妹穿一會兒,最後變成了我們一替一天穿。

    我讀高中的時候,還穿著我媽媽做的棉襖,外面罩一個褂子,就那樣一個媽媽牌棉襖穿一冬天,天暖和了拆了洗洗,曬曬棉花,我媽媽再套上。

    那個時候天天盼著過年,因為過年了就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了。穿上新衣服新鞋子挨家挨戶去串門,然後炫耀一番。

    在吃飯方面:

    那個時候吃的真的是很素,很清淡,平時幾乎是見不到葷腥的,做菜做飯的時候能把油多放一點就是好生活了。

    我們經常吃的是豆腐,就是那種直接把豆腐切塊放鹽然後放到鍋裡蒸,最後蒸好以後直接出鍋,然後滴上一滴麻油就好了,那個時候就算是這樣的飯菜吃的依然很香。

    我媽媽曾經生了一場大病,身體很虛,醫生要加強營養,可是當時也是有心無力啊,那個時候我們家養了幾隻雞,剛開始直接宰了一隻,一次給我媽燉一點,一次燉一點,我媽也捨不得吃,總是讓我們吃,所以每次吃飯我們都把飯給我媽端飯臥室裡,我們在外面吃豆腐,青菜。

    我們家養的雞主要為了讓它下蛋,然後把雞蛋賣掉,為了我媽,我爸爸就把雞蛋都給我媽吃了,吃了有幾天我媽就不吃了,說要把雞蛋換錢,不能她全吃了……

    而且小時候姥姥姥爺沒少貼補我們家,我們那個時候有點不夠吃的,我姥爺就把小麥打好面給我們送過來。

    那個年代有好吃的還是在過年的時候,到了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年貨,我們這裡有酥肉的習慣,但是哪家捨得酥很多肉啊,都是酥一點點肉,有親戚來的時候再吃,那個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家裡來親戚,也喜歡走親戚,就為了一口好吃的。

    在住的方面:

    我小的時候我家裡的圍牆是用土壘起來的,我家的大門是用三塊木板釘起來的,其中中間的木板還壞掉了,就算是不開門只要一側身就可以從中間進到家裡,家裡的大門壞了也沒想過修,因為家裡也沒有值錢的東西,修不修都一樣。

    我家當時是三間低矮的磚房,其中一間還被當做了廚房,我和妹妹住一間,我爸媽住一間,我哥哥就在客廳鋪一張木板床,晚上他睡覺用,白天把鋪蓋一卷,我們當做板凳用。

    剛開始我家是每個屋裡都只有一盞電燈泡,一開啟就是昏黃的燈光,我和哥哥妹妹一起藉助昏黃的燈光寫作業,猶記得當時有一個馬蜂飛到了屋裡,我爸讓我用文具盒拍死它,當時的我太緊張直接用手拍了,結果手直接腫了一個星期,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很疼。

    在《還珠格格》開始播出的時候,我家裡有了一臺黑白電視,那個時候家裡天天有很多人,都是吃過飯過來看一會兒電視的,現在還記得小孩子喜歡看《還珠格格》,大人最喜歡看的是《渴望》。

    那個時候家裡也沒有家用電器,夏天還是很熱的,吃過飯後,大家喜歡各自拿著蒲扇去樹蔭下面乘涼聊天,晚上洗澡就去村裡的一個坑裡,大夏天往坑裡一跳,幾個小朋友一起在坑邊玩耍,別提多有意思了。

    洗完澡就回家,直接把床抬到外面來,上面支一個蚊帳,夏天的夜晚外面還是比屋裡涼快的。

    在行的方面:

    那個時候最流行的交通工具就是大梁腳踏車,去哪裡出個遠門,前面大梁上可以坐人,後座上還可以帶人,我那個時候出去基本上都是我和妹妹坐前面,我哥哥坐後面。

    我姥姥家離我家是將近80裡地,我媽媽去孃家都是騎腳踏車,一騎就是一兩個小時,到了姥姥家,腿都有點不當家了,也是累的不行。

    後來我爸乾點小生意,需要走街串巷,當時也是騎腳踏車,每次都是一騎就是一天,現在我爸爸的膝蓋不好,就是當時騎車子的緣故。

    那個時候腳踏車也不是每家都有的,有的人家沒有腳踏車,他們出行就基本上靠腿,如果去的地方遠,就會拉著架子車,一天走不到就可以晚上睡在架子車上,到了天明繼續走。

    以上都是我的親身經歷,或者是所見所聞,那個時候不只是寧夏窮,很多地方都窮,很多人覺得90年代了,怎麼可能有那麼窮的地方呢,怎麼不可能啊,你認為沒有,覺得不可思議,那是因為你沒有經歷過。

    不只是以前,現在依然有很多地方很窮,希望先富裕起來的地方可以幫助這些貧窮的地方,就像福建對口援建寧夏一樣,最後希望所有的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球起源於哪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