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葉楓流

    護衛艦本來是指沿海的小型快速戰艦,日本譯為海防艦。

    二戰時期英國用來稱呼近海巡邏反潛艦。二戰時護衛艦主要是近海反潛,驅逐艦用於艦隊反潛,護航商船隊。

    二戰後大型水面艦艇用於防空,中小型艦艇用於反潛。驅逐艦作為遠洋艦隊的反潛艦,沒有遠洋海軍。的就發展護衛艦。成為多用途艦隻。

    二戰後武器導彈化,海軍主力艦航母化。其他軍艦都成為護航艦。除了美國,其他大部分國家都是水面艦只,美國的盟友都是配合美國海軍反潛。所以歐美大部分國家的海軍都是以反潛為主。平時擔任對蘇聯的海上封鎖。主要裝備驅逐艦和護衛艦。由於任務接近,兩種軍艦可以用一種替代。名稱上選擇護衛艦,是因為這個名稱歷史悠久。

    現在水面艦艇多用途化差別越來越小。因為二者大小和用途很接近。現在二者之間幾乎沒有區別 除了排水量。

  • 2 # 翱翔滴毛鷚子

    籠統通俗點兒說,驅逐艦指的是具有進攻性、獨立作戰性,基於反潛、對空、遠端對地,均具有全面打擊性、主動進攻性,其噸位大於護衛艦的艦艇。例如:俄羅斯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

    護衛艦指的是,當今海軍中就配置武器方面與驅逐艦大致雷同,其主要作用即圍繞在航母戰鬥群外圍200至600海里處,起到護衛航母對空以及反潛的護衛作用,續航力與驅逐艦相當,噸位略小於驅逐艦,通常不擔任主動攻擊任務的護衛航母型別的艦艇。例如:美國的羅伯斯號。

  • 3 # 數碼朋克

    從命名上就可以分辨其用途,不過這兩型艦種在配裝通用垂髮武器之後,區別越來越小了。以我軍為例,在051/052驅逐艦早期版本中,排水量都在3000噸左右,直到052B和051C之後我軍驅逐艦噸位才有了翻倍的增長。而我軍護衛艦也是從054起擁有了4000噸左右的遠洋作戰雛形。之前的型號都在2000噸左右。而054護衛艦的綜合戰力則遠超051/052驅逐艦早期版。再放眼西方,他們的綜合國力驟減的情況下,則更看重護衛艦的建設,排水量都在5-6000噸左右,也是強調綜合作戰能力。所以說當今海軍戰艦驅逐艦與護衛艦的區別近乎於零

  • 4 # afei48

    個人意見:

    驅逐艦:海空天結合全能型艦艇,雷達看得遠,導彈打得遠,需要與飛機,衛星,充分結合才能發揮艦艇的戰鬥力。打個比方,驅逐艦防空導彈能打100多公里,但,艦載雷達對低空導彈發現距離只有30公里左右,如果沒有預警機,沒有完整作戰體系,驅逐艦上的防空導彈射程是多餘的。

    護衛艦:基本靠艦艇自身能力作戰,只匹配了與其相應的武器系統。比如護衛艦的防空導彈剛好就是30公里左右。依靠自身的雷達,導彈射程作戰效能剛剛好。

  • 5 # 環球火力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1890年代至今海軍最重要的船種之一。

    從前是負責配合主力攻擊的戰艦與巡洋艦的支援工作,但自從二戰後航母開始流行後,無空優能力的戰艦就逐漸消失淘汰;巡洋艦艦種在模組化的反艦飛彈技術進步下,也顯得體型過大而笨重,使驅逐艦已經逐步在功能上取代了前兩者地位,而成為了海軍軍艦的頭把交椅,新型驅逐艦的火力和噸位也達到了近萬噸甚至萬噸以上的巡洋艦級別。

    青島號驅逐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佈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並裝備掃雷工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直接支援兩棲登陸作戰。驅逐艦首次在大規模戰鬥中發揮主要作用是1914年英、德兩國海軍在赫爾戈蘭灣發生的海戰。

    冷戰結束後,由於二戰戰艦、巡洋艦的年老退役,現代艦隊必須有能力肩負防空、反潛、反艦等多種武器的使用。驅逐艦從過去一個力量單薄的小型艦艇,已經成為一種多用途的中型軍艦。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現代驅逐艦,既能在海軍艦艇編隊擔任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擔任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以及擔任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

    瑞典海軍護衛艦

    護衛艦是噸位高於巡邏艦,小於巡防艦,搭載輕武裝的艦艇,等級上是屬沿岸海域的中型艦艇,近代海軍中多半是排水量1千至2千噸的水準,偶爾會有超過2500噸的特例。

    它是以導彈、艦炮、深水炸彈及反潛魚雷為主要武器的輕型水面戰鬥艦艇。它的主要任務是為艦艇編隊擔負反潛、護航、巡邏、警戒、偵察及登陸支援作戰任務以及提供無人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

  • 6 # 李勉9

    戰艦發展史,發展到戰列艦了,巨炮說話左右大局。這個時候,有一款武器出現了,魚雷!可以用小小快艇發射,而可以對龐大巨型的戰列艦造成巨大傷害(甚至擊沉)。而戰列艦的巨炮對抗魚雷快艇又很無奈,命中率太低,那些巨大的炮彈哪怕落在魚雷艇旁邊十幾米都可以把魚雷艇掀翻,可是(可悲的是)落在魚雷艇旁邊十幾米都難上加難。所以,驅逐艦誕生了。驅逐艦在戰列艦決鬥的時候,衝出去,用小口徑快速炮攻擊和驅逐魚雷快艇。(魚雷快艇要跑,驅逐艦還真追不上)。這真是驅逐一下了。

    護衛艦,正兒八經就是保護戰列艦(主力戰艦)。圍著主力戰艦旁邊打雜了,自持力也靠戰列艦補給。它圍著主力艦,防空,反潛,也可狗急跳牆裝幾個反艦導彈(現代)。可是它基本不會離開主力艦。

    好了,這就是區別了。驅逐艦是經常派出去“驅逐”等任務的軍艦。(不能太遠,自持力還是不夠)經常要駛離艦隊編隊,而護衛艦始終是跟隨主力艦的。

  • 7 # 新yang

    這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論,主要是與自己的定義相關,一般來說護衛艘比較小一些,而驅逐艘大一下些,比如國的054護衛艘排水量在3000~4000噸,而現代級驅逐艘排水量則可以達到8000噸。而中國的055驅逐艘排水量將達到萬噸,俄羅斯的21956級驅逐艘排水量也將達到萬噸。

    從歷史上來看,各種艘種的排水量都呈增加趨勢,如二戰時的護衛艘排水量一般在1000~2000噸,而驅逐艘排水量在2000噸左右。如果按照噸位計算。現代的驅逐艘噸位已經相當於二戰時的巡洋艘,當然這一艘種現代已經很少了(美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目前在役)。

    一般來說要來區分這二種艘種,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區分。排水量來看,一般護衛艘排水量少,續航能力不強,不具備較強的遠洋作戰能力。作戰任務上說,護衛艘一般擔負近海防禦、船隊護航、反潛作戰等任務。而驅逐艘主要是擔負艦隊防衛,遠洋作戰等任務。從作戰能力上來說,護衛艘由於噸位所限,一般只具備一般的作戰能力,防空作戰一般是近程點防禦能力。反艘是中程能力,導彈是中型或輕型導彈,作戰目標一般為小型快艇和輕型艘支。相對來說反潛能力則要強一些,一般搭載反潛直升機發用於近海反潛作戰。而驅逐艘則是艦隊作戰力量的核心和支柱(對一般無航母艘隊而言)。防空是區域遠端防空能力,反艘是過多程對艘導彈,多為大型反艘導彈,目標一般為中型或重型作戰艘支。反潛也是與直升機搭載的較強反潛能力。

  • 8 # 科技探索隊長

    在傳統上,人們習慣用噸位來區分驅逐艦、護衛艦,但隨著護衛艦的大型化,二者交叉融合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單純的噸位已經無法作為區分的硬標準了,必須考慮作戰功能和能力,而且這應該成為主要判定標準。

    也就是說,原來,胖到一定程度的肯定是驅逐艦,現在,護衛艦也有很胖的了,胖瘦就不能成為區別的唯一標準了。相反,是否足夠強大上升為驅逐艦和護衛艦判定的第一標準,畢竟,太小了是不可能強的,即便大,不強,也不能稱為驅逐艦。

    一、護衛艦的當代定義

    在現代海軍中,護衛艦通常被用來為其他軍艦和商船提供保護,特別是作為水陸兩用遠征軍的護衛力量、補給艦和商船隊,特別是在反潛作戰方面。 被稱為“護衛艦”的艦船與輕型護衛艦、驅逐艦在噸位上有交叉,4000多噸的也能叫護衛艦,當然也有4000多噸的驅逐艦。

    一般來說,護衛艦的作戰功能相對單一,比如反潛護衛艦,防空能力能自保,但提供編隊防禦就不足;反艦護衛艦,裝有多門艦炮,配備反艦導彈,但反潛能力、區域防空能力肯定很弱或沒有。沒有區域防空功能的護衛艦,這絕不是護衛艦能完成的任務。

    一些歐洲海軍,如法國,德國或西班牙的海軍,對他們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都使用“護衛艦”一詞。瞭解一下地平線級護衛艦?

    二、驅逐艦的當代定義

    21世紀之初,驅逐艦是主力水面艦艇的全球標準,只有兩個國家(美國和俄羅斯)擁有巡洋艦。驅逐艦的噸位從3000多噸到10000多噸的都有,中國的051驅逐艦就只有3000多噸,還沒有美國佩裡級驅逐艦噸位大。大型導彈驅逐艦的噸位與二戰時期的巡洋艦相當,火力卻大大優於巡洋艦,有的還能配備核裝藥巡航導彈。驅逐艦也分為功能相對單一和多功能型。

    反潛型驅逐艦與反潛型護衛艦相比,擁有更強的反潛能力,包括更多的反潛直升機、更強的探測陣列、更強的作戰系統、更多更強的反潛武器等;反艦型驅逐艦也是一樣,會擁有遠射程、大威力的反艦導彈,擁有齊全的對海探測、預警手段,比如俄羅斯的現代級驅逐艦;防空型驅逐艦絕對是區域防空的能手,近百枚甚至上百沒防空導彈+強大的對空搜尋雷達、火控雷達,提供多通道火力控制,同時對付大批目標……

    綜合驅逐艦會擁有相對均衡的作戰能力,防空、反潛、反艦甚至對陸打擊樣樣不弱,當然,裝這麼多東西,噸位自然也就上去了,上萬噸也很正常。

    在510英尺(160米)長,排水量9200噸,裝備90多枚導彈的情況下,美國海軍DDG 51級等導彈驅逐艦實際上比大多數以前列為導彈巡洋艦的艦船更強大、裝備更先進。一些歐洲海軍,如法國,西班牙或德國,對他們的驅逐艦使用“護衛艦”一詞,這也引發了一些混亂。薩克森級真的是護衛艦嗎?

    三、總結

    有人故意用“護衛艦”來稱呼他們的驅逐艦,用“驅逐艦”來稱呼它們的航母;有的可能是為了低調;有的肯定是為了混淆視聽,掩人耳目,不要臉地大搞軍備。不錯,日本就是這樣的!瞭解一下下圖的日本驅逐艦?

    所以不要被稱呼忽悠了,防空能力強的肯定是驅逐艦,綜合作戰能力強的肯定是驅逐艦,噸位,作為第二考慮因素。如果把海警的萬噸艦直接交給海軍,叫護衛艦我都覺得不夠格。

  • 9 # 燃燒島鏈

    驅逐艦(Destroyer),起源於19世紀末期。19世紀中後期,一種威力巨大的海戰武器出現了,這就是魚雷。巨大威力可以讓軍艦一發入魂,伴隨著魚雷的出現一個新的艦種魚雷艇也誕生了。

    魚雷艇排水量小,機動靈活,而且航速極快。各國海軍為了對付魚雷艇這種帶著大殺器還滿海亂竄的傢伙絞盡腦汁。最後發現何不用魚雷艇對付魚雷艇,但是靠魚雷打擊魚雷艇不現實。那麼就為自己的魚雷艇加裝中口徑速射炮和裝甲。

    英國於1893年建成了“哈沃克”號,該艦是一種被設計為“魚雷艇驅逐艦”的軍艦,設計航速26節,裝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能在海上毫無困難地捕捉敵方魚雷艇,此外,該艦還攜帶一座三聯裝450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攻擊敵方大型艦艇。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展,驅逐艦已經發展成了可以伴隨艦隊在遠海大洋機動作戰的艦隊驅逐艦。所執行的任務也越來越廣泛,可以執行雷擊作戰、護航、反潛、防空等任務。

    護衛艦(Frigate),是比驅逐艦更早出現的艦種。17世紀英國採用一種單桅縱帆船的小型船隻作為沿岸防衛與輔助大型船隻之用,當時英華人稱此種船隻為單桅戰船(Sloop-of-war)。而後法華人於1670年代學習到此種船隻的製造技術並在國內生產,並命名為護衛艦。

    護衛艦所執行的任務與驅逐艦類似,但是因為噸位較小一般只在近海活動。主要用於近海警戒巡邏或護漁護航。二戰後美國和歐洲各國達成一致,將排水量3000噸以下的護衛艦和護航驅逐艦統一用護衛艦代替。

    二戰結束後至今,戰列艦退出了海戰舞臺,巡洋艦也逐漸式微。而驅逐艦和護衛艦卻蓬勃的發展了起來。進入新世紀驅護艦都向著大型化的方向發展,現代的驅逐艦噸位已經過萬噸。護衛艦的噸位也發展到了六、七千噸。早期按噸位劃分驅護艦的方法已經很難準確的區分他們之間的界線了,所執行的任務上也已經基本上重疊。以後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這種名稱只會作為一種傳統的命名方法存在了。

  • 10 # 下雨啦16

    驅逐艦和護衛艦都是對水上部分作戰艦艇的不同稱謂,都是水上軍事作戰的主要裝備。護衛艦早在300多年前已經存在了,驅逐艦則很年輕只有50年的歷史。

    一是艦名意義上的區分。護衛一般表示為保護防禦的意思,護衛艦一般承擔防護防禦性任務,像護航、反潛、巡邏、偵查、支援、後勤保障等;驅逐一般具有驅趕驅散的意思,驅逐艦一般承擔進攻性任務,對空、對海、對地、水下等目標都具有相當作用。

    二是排水量區分。護衛艦一般是小艦,排水量在3000噸以下。護衛艦一般追求近程防禦武器,航速相對較慢,作戰半徑較小。

    三是界限模糊。現代艦艇的發展已經模糊了具體艦隻的意義,護衛艦也可以建的很大,驅逐艦也有小噸位,全屏自己喜好。比如最大噸位的DDG在一萬五千噸排水量,也有護衛艦排水噸位在四千噸以上。隨著技術的發展,這種模糊會越發加劇,多功能、高效率必然成為各國海軍追求。合適的噸位及武器才是最好選擇。

  • 11 # 軍武次位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艦種,從艦體特徵與遂行的作戰任務方面,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劃分。

    護衛艦是一型早在14與15世紀就已經在西方地中海/大西洋沿岸出現的艦種,英文名“frigate”,最初的護衛艦主要承擔的任務是護航護漁、近岸警戒、航路破交,由於強調機動性,因此護衛艦普遍艦型輕小、航速較快、操縱性好,但是面對大型戰列艦,則有火力不足的問題。18世紀的英國海軍部正式將“護衛艦”定義為一種“裝備有單層火炮甲板、攜帶18到28門火炮的,可以用於護航的,不適用於加入戰列線決戰的艦種”,直至今日,護衛艦的基本戰術任務與艦體特徵依然沒什麼改變:噸位相對較小(普遍在5000噸以下)、攜帶導彈數量較少(普遍只有數枚反艦導彈與30到40枚防空導彈),主要承擔艦隊反潛、海區巡邏、護航護漁以及其它多種非戰爭軍事行動,是典型的4級打雜艦。

    而驅逐艦則是19世紀晚期才出現的新型艦種,19世紀晚期隨著瓦斯魚雷的研發成功與投入海戰,魚雷艇叢集突擊大艦隊的戰術一時在各國海軍中甚囂塵上。作為對於魚雷艇的反制,各國又開始研發“反魚雷艇艦”,研發出來的戰艦噸位介於護衛艦與巡洋艦之間,裝備較大口徑的主炮與速射炮乃至魚雷,機動性約等於護衛艦而強於巡洋艦,用來掩護主力艦隊的戰列線,驅趕靠近的魚雷艇群。顧名思義,這種軍艦就得到了“驅逐艦”的名稱,而後來發現驅逐艦甚至更適合比魚雷艇執行魚雷攻擊任務,因此又被稱為“雷擊艦”。二戰結束之後,隨著魚雷被導彈迅速取代,導彈又將裝備巨型火炮的戰列艦與巡洋艦全部淘汰出了歷史舞臺,因此本來只是一個打雜小角色的驅逐艦居然機緣巧合地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不僅噸位越來越大(目前普遍在7000噸甚至10000噸左右),電子裝置越來越複雜(諸如神盾驅逐艦),武器裝備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繁多,已經從過去的“驅趕魚雷艇”演變成了新一代的海上通用艦。

  • 12 # 加特林快評

    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為主要武器,具有較強的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面戰鬥艦艇,是海軍艦隊中重要艦種之一。

    護衛艦與之相比,作戰效能要低一級,因此在各方面都比驅逐艦稍遜色,主要輔助驅逐艦等較大的戰艦作戰。但護衛艦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艦種,此外在許多日常任務中因為護衛艦成本較低,便於更多的實施各類繁瑣任務。

    驅逐艦能執行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佈雷、火力支援以及攻擊岸上目標等作戰任務,有“海上多面手”稱號。從功能上說,護衛艦幾乎可以執行完全一樣的任務,但是能力有明顯折衷,例如防空能力只能覆蓋中距離範圍,無法像驅逐艦那樣覆蓋遠距離,因此後者才是海軍編隊的核心防空平臺。

    現代驅逐艦的滿載排水量為3500~10000噸,動力裝置總功率一般在4~8萬hp,最高可超過10萬hp,航速30~38kn。按使命分為防空型、反潛型、對海型和多用途型驅逐艦。按照排水量來分,驅逐艦可分為三種:大型驅逐艦,排水量在4 500 t以上;中型驅逐艦,排水量在2 500~4 500 t;小型驅逐艦,排水量在2 500 t以下。把以導彈作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稱為“導彈驅逐艦”。

    護衛艦要比同一時期的驅逐艦小得多。隨著海軍艦艇的不斷增大,現代護衛艦已經比較老的驅逐艦要大要重。

    最早的導彈驅逐艦是美國1953年建造的滿載排水量為5 200t的“米徹爾”號導彈驅逐艦。1962年,美國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驅逐艦“班布里奇”號服役,它的動力裝置可確保該艦繞地球航行16圈而不需更換燃料。目前,核動力裝置還僅僅在少數幾艘驅逐艦上使用。不久後隨著防空導彈和反艦導彈的小型化,出現了導彈護衛艦。

    現代驅逐艦的最關鍵作戰系統是防空為主、反艦為輔的作戰指揮系統。美國的標誌性系統是“宙斯盾”作戰系統,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載作戰指揮系統,其有很強的防空、反潛、反艦和反導能力,其中尤以防空見長。目前全球已有上百艘艦艇部署了或準備部署“宙斯盾”武器系統。

    近期的大型化護衛艦,也開始使用這一武器系統。中國驅逐艦已經具備類似的作戰指揮系統,護衛艦預計在10年後將配備類似系統。

    “宙斯盾”的主要武器系統是MK-41型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它可以發射各種不同型別導彈。“宙斯”作戰系統的“心臟”是AN/SPY-1D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它具有全空域快速搜尋、自動目標探側和多目標跟蹤能力,對空搜尋最大作用距離約為400 km同時監視400個目標,並自動跟蹤其中威脅最大的100個目標。

    中國海軍目前最為核心的驅逐艦為052C/D防空驅逐艦,是我航母編隊的防空導彈核心發射平臺。最核心的護衛艦是054A護衛艦,後者已經建造超過30艘,執行著各種各樣的任務。

  • 13 # 蝸牛沒腹肌

    驅逐艦和護衛艦都是海軍作戰當中非常重要的艦艇種類,都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作戰任務,那麼這兩種戰艦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很簡單,至少在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對比中噸位依然是兩者最大、最明顯的區別,不要拿英國剛剛提出的26型護衛艦說事,它8000噸級的排水量確實超過了一般的驅逐艦,但是這種設計已經超過了護衛艦的一般需要,很明顯是為了吸引海外使用者。

    首先驅逐艦的噸位一般情況下要大很多,現在的驅逐艦都朝著萬噸級別發展,而且驅逐艦配備的武器系統更加的先進,武器數量也更加的多。驅逐艦產生於19世紀,那個時候海上還是巡洋艦和戰列艦的天下,這些戰艦有厚實的裝甲,巨大的艦炮,具有非常強大的攻擊能力。不過隨著魚雷的出現,世界各國海軍逐漸發展出了一種叫做魚雷艇的小型軍艦,這些軍艦攜帶威力巨大的魚雷武器,對這些大而笨重的戰艦構成了相當大的威脅。這個時候逐漸發展出了一種專門用於對付魚雷艇的軍艦,這就是早期的驅逐艦,這個時候的驅逐艦依然攜帶的是艦炮和魚雷。

    後來世界上逐漸發展出來了導彈,逐漸地導彈替代了原來巨大的艦炮,並且一艘驅逐艦上面能夠攜帶數量眾多的導彈系統,這個時候人們逐漸發現驅逐艦的使用效率遠比巡洋艦要高的多,所以逐漸的驅逐艦就替代了巡洋艦作為各國海軍的主力作戰艦艇。

    護衛艦在功能上面跟驅逐艦有很大的相似性,不過各個國家的海軍為了能夠有艦艇執行巡邏和日常警戒任務,專門發展出來一種噸位較小,更加適合巡邏的艦艇。有航母編隊的國家經常會用驅逐艦作為最外側的護航艦艇,而反潛護衛艦則在內側執行內圈護航。沒有航母編隊的國家通常會以大型的驅逐艦或者兩棲戰艦為核心,加上一些護衛艦組成一支編隊作戰力量。

  • 14 # 和風漫談

    驅逐艦、護衛艦兩兄弟,以前的劃分很簡單,按噸位功能,一個主攻,一個主守,奮戰在大洋上。驅逐艦是大哥,機動強火力猛,驅趕敵人,護衛艦是小弟,為商船護航,近海防衛。

    隨著技術發展,兄弟倆噸位重疊,功能趨同,分界也模糊起來,讓人分不清楚。

    美國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滿載14500噸還叫驅逐艦;伊朗“莫傑”級1500多噸,也叫驅逐艦;荷蘭“七省級”、挪威“南森級”,5、6000噸還帶相控陣,卻叫護衛艦。為什麼這樣呢?

    其實護衛艦雖小,出身卻悠久。16世紀,人們便將三桅武裝帆船稱為護衛艦。二戰時,為保護交通線,打擊德國潛艇,英國建造了護航軍艦,一部分隨貨輪遠航(也叫護航驅逐艦),一部分近海防衛,形成了現代護衛艦。

    ▲挪威“南森級”

    驅逐艦誕生於二戰,與魚雷艇相伴相生。魚雷出現後,魚雷艇速度快,火力強,對戰列艦等主力艦隻威脅很大。戰列艦體型大不靈活,有勁使不出,對付魚雷艇最好的武器就是另一艘大一號的“魚雷驅逐艦”,也就是驅逐艦的前身。

    它吃水淺,速度快,機動靈活,以艦炮、魚雷驅趕魚雷艇,收拾潛艇得心應手,還能偷襲敵方主力戰艦。

    在殘酷的戰爭中,護衛艦、驅逐艦都獲得長足發展,各種先進裝備堆到艦上,體型越來越大。最初的護衛艦在1000噸以下,驅逐艦一兩千噸,二戰後,驅逐艦飆升到4000~10000噸,護衛艦也上升到幾千噸。

    導彈、雷達登上船頭,開闢了新天地。早期雷達體積太大,重量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的SPY-1A相控陣雷達每片重12000磅,全時開啟時,航程縮短2000多海里。

    ▲SPY-1A相控陣雷達

    這個大祖宗只有巡洋艦伺候得起,驅逐艦護衛艦玩不轉。直到電子技術發展,雷達體積減小,功能增強,再加上導彈標準化,以前高不可攀的裝備現在也裝備到驅逐艦、護衛艦上,使其任務範圍擴大,功能趨同。

    而柴-燃聯合、柴-柴聯合等先進動力,也讓護衛艦跟隨艦隊遠航,有了遠洋護衛艦。但驅逐艦、護衛艦並未融合,仍有差異。

    通常來說,現代驅逐艦電子裝置、指揮功能更強,承擔了原來巡洋艦的大部分職能,具備獨立作戰和指揮能力,主打區域防空、區域反潛等面防禦。其裝備相控陣雷達、中遠端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巡航導彈等多種裝備,強調遠端多目標打擊,火力通道多,在艦隊外層防禦。也能用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對海對陸打擊,還能支援登陸作戰,兼顧反潛。

    而護衛艦電子裝置弱一些,專注於單一任務,負責點防禦。主攻反潛、護航,兼顧近程防空、反艦,在編隊內層為核心船隻護航。護衛艦航速略低,靜音效能好,裝備先進的拖拽聲吶、變深聲吶等,很適合對潛艇細細搜尋。

    中國的驅護艦隻分的很清楚,055、052D大中型遠洋驅逐艦,054A遠洋護衛艦,056近海護衛艦。

    美國是遠洋海軍,近海防禦有海岸警衛隊。航母編隊以巡洋艦、驅逐艦為主。以前還有“佩裡”級護衛艦反潛,現在冷戰結束,蘇聯潛艇威脅消失,護衛艦也就退役了。等“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退役後,航母編隊中全是驅逐艦了。

    而歐洲的荷蘭、挪威等國家,其海軍也不以遠洋為目標,而是在北約體系下,加入到美國遠洋編隊中承擔反潛、護航任務。所以“南森”級,“七省”級排水量雖大,但功能上仍是護衛,仍稱護衛艦。

    有些國家就掩人耳目,玩弄文字遊戲了。比如日本海上自衛隊,所有軍艦都叫“護衛艦”,2萬多噸的“出雲級”直升機航母也這麼叫。但其內部,卻以DDH(直升機驅逐艦)、DD(驅逐艦)、DE(護航驅逐艦)這樣的驅逐艦標準分類的。

    ▲上4,22DDH 出雲級

    還有些中小國家,買了大國的二手護衛艦,回本國承擔核心任務,改稱驅逐艦,這樣也是可以的,畢竟任務目標變了。

    現代艦艇已經脫離了噸位、火力分類,以功能、任務劃分,從這個角度上說,驅逐艦、護衛艦還是分的很清楚的。

  • 15 # 聯合防務

    護衛艦的歷史實際上要比驅逐艦久遠,早在15世紀就有了,一般是三桅小型戰船,只有幾百噸排水量,一層或2層甲板炮。編入不了戰列線,不能進行海上決戰,但是輕巧靈活,執行護航、巡邏、偵察任務。驅逐艦是到19世紀末期才出現的。19世紀中後期魚雷問世,具有水下爆炸威力大的特點,對水面戰艦威脅很大,所以裝有魚雷的小型魚雷艇都能威脅大型戰艦。由於魚雷艇又小又靈活,大型戰艦很難應付,於是英華人率先研製出了用於驅逐魚雷艇、保護大型戰艦安全的戰艦,這就是驅逐艦。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是1893年的“哈沃克”號,排水量才240噸,裝有1門76毫米炮和3門47毫米炮,並有3具450毫米魚雷管。一戰和二戰是驅逐艦大顯神威的時期,用於執行護航、反潛、巡邏、警戒、炮擊、防空甚至運輸任務,其中主要用於商船隊反潛護航的是護航驅逐艦,美國海軍編的艦種字母是DE,實際上就是護衛艦。與驅逐艦DD相比,護航驅逐艦噸位小、火炮口徑小。

    到二戰後,護航驅逐艦就改稱護衛艦,以便和驅逐艦區分開。直到冷戰中期,護衛艦和驅逐艦的區別都是比較明顯的,前者噸位比後者小,續航力小,艦載雷達效能較差,火力較弱,全都是以反潛為主。而驅逐艦噸位大、主炮口徑大、武器種類多、雷達電子裝置效能好,作戰能力強――既能反潛,又能防空和對海攻擊。但是在冷戰後期,護衛艦和驅逐艦的差別就變得越來越小,無論是噸位、火力、任務都在趨同。例如美國海軍在上世紀70年代造的佩裡級護衛艦,噸位、技術性能、作戰能力都不亞於同時期英國海軍的42型驅逐艦。冷戰末期到現在,護衛艦和驅逐艦之間的差別進一步模糊,具體怎麼劃分純粹成了各國海軍的喜好。例如法意聯合搞的地平線級,最初是護衛艦,後來都改稱驅逐艦。而法意聯合搞的歐洲多工護衛艦FREMM更有意思,法國稱阿基坦級驅逐艦,舷號都是D打頭;義大利則稱貝爾加米尼級護衛艦,舷號都是F打頭。當然了,8000噸以上的普遍稱為驅逐艦,還沒有誰稱為護衛艦的。不過,這個情況現在似乎也在改變,例如英國的26型護衛艦滿載排水量就達到了8000噸級。(S)

  • 16 # 海事先鋒

    伊朗海軍有一艘叫做“薩漢德”號的導彈驅逐艦,是伊朗海軍最新型的軍艦,他的排水量是2000噸,是伊朗海軍最大的水面戰鬥艦艇。而在德國,他們建造了F-125型導彈護衛艦,排水量是8000噸級,比全球很多驅逐艦都要更大。最離奇的是巴基斯坦,他們從英國進口了6艘21型“女將”級護衛艦,將其改名為驅逐艦。驅逐艦和護衛艦的劃分確實是越來越模糊了,但是就其任務和發展脈絡來看,一艘軍艦究竟如何劃分還是有章可循的。

    圖為伊朗海軍較小的薩漢德號驅逐艦,他在其他國家只能被稱為是輕型護衛艦。

    護衛艦,名字叫做Frigate,他早在風帆戰艦時代就出現了。那個時候,世界上並沒有驅逐艦,而護衛艦就是比風帆戰列艦、風帆巡洋艦要次一級的中型軍艦,他不參加海上的主力大決戰,但是他需要在航線上反覆巡航,保護航線和商路的暢通,因此也被稱為是“巡航艦”。驅逐艦的出現就要晚一些了,他的英文名稱Destroyer,他一開始是一種大型魚雷戰艦,主要用於驅逐對方的魚雷艇,並且使用自己的魚雷發動攻擊。

    圖為日本海自的朝日級驅逐艦,雖然很先進,但是噸位並不是特別大,6000噸的排水量,目前也只是和歐洲很多大型護衛艦相當。

    圖為義大利海軍造型奇特的PPA型導彈護衛艦,他有三種型號,最大的超過了6000噸。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驅逐艦和護衛艦的劃分開始變得模糊,在當時的主要海軍強國中,很少有裝備護衛艦的,在當時,所有裝備魚雷、中口徑艦炮的中型、小型水面作戰艦船,都叫做驅逐艦,只不過,有些是DD,也就是驅逐艦,有些是DE,就是護航驅逐艦,還有一些是DL,叫做驅逐領艦,當然不管怎麼叫,他們總還都是驅逐艦,除了驅逐領艦需要指揮小型艦隊作戰外,其餘的DD和DE,都是用來執行為大型軍艦護航,並且驅逐打擊潛艇的任務。

    圖為伊朗海軍1400多噸的賈馬蘭級導彈驅逐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護航驅逐艦,也就是DE被更名為護衛艦,代號也變成了FF,這種軍艦成為彌補驅逐艦數量不足的艦體。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軍事科技發展迅速,太過於巨大的軍艦面臨著目標大、生存能力差、價效比低的困境,比如排水量上萬噸的巡洋艦,或者排水量上3萬噸的戰列艦,就成為了各種潛艇、噴氣式飛機的好目標,連躲都沒法躲,而面對反艦導彈的出現,大型軍艦非常容易被命中,並且失去戰鬥力,於是世界各國普遍選擇退役大型軍艦,把驅逐艦扶上了主力軍艦的地位。

    圖為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目前,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界限已經被徹底打破了,提康也只是從驅逐艦升格為巡洋艦,而非是作為巡洋艦建造。

    由此,護衛艦也順利成章的發展壯大,成為伴隨在驅逐艦或者航母等大型軍艦身邊的帶刀護衛。在上世紀80年代,這種分化非常明顯,美國海軍裝備了排水量7000噸級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同時還裝備了排水量4000噸級的“佩裡”級護衛艦和排水量3000噸級的“諾克斯”級護衛艦;蘇聯海軍也在同期裝備了排水量8000噸的“現代”級驅逐艦和排水量3000多噸的“克里瓦克”級護衛艦。

    圖為中國海軍的驅護艦編隊,一般來說,驅逐艦是要比護衛艦大的,起碼在同一個國家是這樣的。

    但是這種明顯的區分界限維持了不長時間,在80年代爆發的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海軍就同時裝備了排水量4000噸級的42型導彈驅逐艦和排水量5000多噸的22型導彈護衛艦,出現了在同一個國家中,護衛艦排水量比驅逐艦還要大的情況。當然,42型驅逐艦作為驅逐艦,戰鬥力還是比22型護衛艦要強大很多的,42型驅逐艦裝備的“海標槍”防空導彈射程達到25公里,配備了遠端對空搜尋雷達,而22型“大刀”級護衛艦僅僅裝備了“海狼”近程防空導彈,射程只有10公里,主要任務是反潛作戰。

    圖為在芬坎蒂尼造船廠建造完成的義大利海軍米尼級護衛艦,也是一種大型護衛艦,戰鬥力堪比驅逐艦。

    也是從這種配合開始,驅逐艦側重於更大範圍的作戰和更多功能的任務,而護衛艦側重於巡邏、反潛作戰,防空只是自衛,就成為了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比如當時的美國“佩裡”級護衛艦就被稱為是航母的移動裝甲板,因為他就是主要為了反潛而生的,必要的時候要以自己的艦體阻擋射向航母的導彈、魚雷。同樣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阿武隈”級護衛艦,也是執行類似的任務,蘇聯海軍的1135型“克里瓦克”級護衛艦,更是被直接稱為是反潛艦。

    圖為中國海軍052D型驅逐艦,雖然排水量只有不到7000噸,但是戰鬥力卻比歐洲8000噸級的護衛艦強許多倍。

    進入2010年後,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戰後第二代導彈驅逐艦大量退役,進入了一個只裝備少量驅逐艦的時代,其他歐洲國家則直接連驅逐艦都不需要了。英國海軍迄今只有6艘45型驅逐艦,法國海軍則只有3艘“地平線”級導彈驅逐艦,其餘的像德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已經沒有了驅逐艦。

    圖為052D型驅逐艦,130毫米艦炮,4面有源相控陣大雷達,64單元850毫米冷熱通用垂髮,讓他的戰鬥力格外強大。

    沒有驅逐艦了怎麼辦?怎麼維持一定的作戰能力?他們不約而同的想到了護衛艦,沒錯,就是提高護衛艦的戰鬥力,提升護衛艦的遠航能力,增加護衛艦的數量。法國研發了排水量6000多噸的“阿基坦”級導彈護衛艦,裝備“武仙座”雙面旋轉式有源相控陣雷達,配備“紫菀”系列防空導彈,具備了區域防空能力,甚至還能垂直髮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成為了一種接近通用驅逐艦戰鬥力的護衛艦。

    圖為德國8000噸級的F-125型大型導彈護衛艦。

    德國則推出了F-124型“薩克森”級護衛艦,排水量超過了6000噸,義大利裝備了“米尼”級護衛艦,排水量也在6000多噸,西班牙研發了F-100型“巴贊”級導彈護衛艦,排水量超過了5000噸,這款護衛艦很有名,他和美國的伯克級驅逐艦一樣,配備了4部SPY-1D無源相控陣雷達,裝備宙斯盾基線5.1作戰系統,能發射標準-2防空導彈,成為一種戰鬥力堪比驅逐艦的大型護衛艦。同期,挪威海軍也裝備了“南森”級護衛艦,雖然排水量稍小,但是也有4座SPY-1D(V)雷達。

    圖為俄羅斯海軍22350型導彈護衛艦。

    此後,護衛艦和驅逐艦都開始越來越大,英國的26型護衛艦達到了接近7000噸的排水量,德國的F-125更是達到了8000噸,澳洲的“獵人”級護衛艦有8000噸級,俄羅斯海軍新規劃的22350M型護衛艦也達到了8000噸級,似乎未來的護衛艦已經最少要6000噸才能撐得起門面了,像中國054A這種4200噸級的護衛艦,已經不算是大型護衛艦了。

    圖為伊朗1400噸級的賈馬蘭級驅逐艦發射反艦導彈,可見他和反艦導彈的比例。

    護衛艦的大型化讓驅護艦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到了現在,世界上已經有2000噸的伊朗“薩漢德”號驅逐艦和德國8000噸的F-125型護衛艦並存了,即便是在軍事強國中,也存在像俄羅斯這種裝備7000噸級的“無畏”級驅逐艦,卻在規劃8000噸級的護衛艦的情況。現在如果非要問一艘護衛艦和一艘驅逐艦的區別,那除了在海軍中的地位和命名不同外,真的找不到太多區別了。因此,有人提出,不妨將未來的軍艦稱為XX噸級艦,或者直接叫大型艦、中型艦、小型艦,到那個時候,或許就沒有什麼驅逐艦和護衛艦的區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word中插入圖片後怎麼樣讓他自動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