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猛歷史
-
2 # 文化百說
以前有回答過類似的問題,挺喜歡朱耷的,再來一次。朱耷算是一個可憐的人,他原本是明朝的皇親貴戚,擁有大好前途,奈何清兵入關,國破家亡,只怪生不逢時。朱元璋的子孫還是很有骨氣的,很少有投靠滿清的,一個個都是寧死不屈,起兵反抗,所以遭到滿清大肆血洗。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朱耷為了儲存自身,便改了姓名,躲到山裡面去,從此隱姓埋名。但是,如果你認為朱耷就此默默無聞地過完一生,就大錯特錯了。朱耷他是一個內心很堅強,很有骨氣的人,既然武力打不過清兵,那就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進行反擊。他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受父輩藝術陶冶,八歲能詩,十一歲能畫,才華橫溢。所以,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恨和不滿,他開始用自己獨特的作畫方式來嘲諷清朝,他筆下的魚、蟲、鳥、獸,眼睛都是瞪得圓圓,眼珠在中間一動不動,充滿了倔強和桀驁,彷彿在對清朝統治者說:“你個傻子,老子就是不服你,就是藐視你,怎樣!”,高傲和憤世嫉俗之情躍然紙上。
至於“八大山人”的稱號,是朱耷六十歲時才開始用的,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在旁人眼中看起來很像哭笑不得的表情符,其用意有兩層,一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態度,二是他自己歸隱山林如同山人,不屑做滿清子民。由此可見,朱耷取這個號真是用心良苦呀,他一生對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遺民自居,即使流亡隱居山林,生活窮苦,也從未向滿清統治者低過頭,此等節氣讓人欽佩!
朱耷晚年常居草房,忙時種瓜豆,閒時弄詩畫,自得其樂,清心寡慾,就像他的畫一樣,簡單卻蒼勁有力,意氣風發。
-
3 # 史道驛站x
在英雄城南昌有個青雲譜,青雲譜有個八大山人紀念館,這是為了記念八大山人,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我們都知道八大山人是個畫家。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皇家子弟,他生在明末,十幾歲時明朝就滅亡了。國破家亡,他無奈的選擇出家為僧,後來又信奉道教。在江西南昌青雲譜道院滯留。八大山人的書畫,主要以水墨花鳥為主,形象怪異,筆墨凝鍊沉毅,朱耷的不幸人生,在他的畫作裡得到了體現。
朱耷是明末清初畫壇上的“四僧”之一。祖父朱多炡和父親朱謀覲也都是頗具才氣的畫家,朱耷的家庭是個藝術氛圍很強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受藝術的薰陶,幾歲時就能作詩作畫。1644年明朝滅亡,朱耷才剛剛十九,不久以後父親又離開了他。痛苦萬分的他開始假裝聾啞,皈依佛門。
他首先到江西奉新縣的耕香寺出家,改名叫雪個,後來又改名個山,1653年朱耷轉到江西新建縣的洪崖寺,跟隨耕庵大師學習經法,後到繩金塔。朱耷對自己形象不加修飾,喜好醉飲,總是把自己喝得瘋瘋癲癲。也許只有這樣才能發洩他心靈深處的憤懣,同時找到自己創作的靈感。在他36歲時看中了天寧觀,於是他出資改建天寧觀,易名為“青雲圃”,後來由狀元戴均元將“青雲圃”改為“青雲譜”,這就是南昌青雲譜的由來。先有朱耷,後有青雲譜,在青雲譜有朱耷的功德堂牌位。
朱耷因為自己是明朝後裔,時時都擔心清政府的迫害,所以他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必須隱瞞身份,但名氣不斷的提升,也帶來了不少麻煩,江西臨川有個叫胡亦堂的縣令,慕名想請他去做客,他痛苦不堪,於是裝瘋賣傻,逃回南昌。
八大山人是朱耷在60歲以後,開始在他的畫作上用的署名。八大山人四個字一氣呵成,如“哭之”、“笑之”,對於‘’八大山人‘’署名的用意後人有很多的猜測,也有不少的爭議。各說一詞,沒有最後的定論。
那麼我們從朱耷的畫作裡來找找答案,他的一生是孤獨的,也從來沒有被人讀懂過。八大山人的人生經歷坎坷,由於時代的原因,他不能酣暢淋漓,作品不能直抒情感。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晦澀難懂,有很多作品讓人覺得奇怪無比。在他的畫筆下的魚和鳥,簡單的幾筆,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跟現實中的形象相差很遠,這些都是在表達他的另類。
因此我覺得,朱耷之所以用‘’八大山人‘’署名,其用意就是就是想哭不能哭,想笑不能笑,哭笑不得,可見他的內心是多麼的孤獨,他也只有用‘’八大山人‘’這個稱號,來傳遞自己的聲音。
-
4 # 寫字吧
朱耷,號“八大山人”,是從他60歲時才開始用的。
朱耷是明朝皇家世孫,明亡後,為求生存,裝聾作啞,隱姓埋名。他的一生坎坷,中國秀才,也做過和尚,曾一度精神失常。他忽而隱世,忽而玩世。時而清醒,又時而癲狂。
眼看復國無望,徒有國亡餘痛,唯有寄情書畫,與世隔絕,在詩書畫中了此一生。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摹”,是他心聲。
為什麼號“八大山人”呢?“八”比“朱”少了個“牛”,“大”比“耷”少了個“耳”。而牛耳在古代代表的是權利。
並且朱耷在寫“八大山人”時,是把四個字串起來寫的,看起來似“哭”,又似“笑”。
而說到“八大山人”,就不得不說朱耷的弟弟朱道明,他在書畫中署名為“牛石慧”,也是連起來寫,看起來就像“生不拜君”四字,以表他不屈服的心情。
同時,他們兄弟兩人署名的第一個字,一個“八”,一個“牛”,合起來不正是一個“朱”嗎?
用心良苦啊!
-
5 # 燕京書畫院
其實,這個名字是朱耷分別將自己姓裡的“牛”和名裡“耳”去掉得來的,暗示自己雖位明朝宗親後裔,但在改朝換代之後已經不再是“執牛耳者”。
因此他把自己的名字去掉了“牛耳”,名為“八大”。
-
6 # 子圓
八大山人原來叫朱耷,之所以給起了這個名號,跟他的癲狂症有關?!
據資料稱,八大的父親朱謀也善工書畫,名噪江西,只恨天生暗疾,此暗疾便指“啞巴”。八大可能受了遺傳,年少時便有口吃。由於國破家亡,朱謀病死床榻,八大便開始裝啞,並在門上貼了一個很大的“啞”字,遇到話不投機者乾脆不說,加上深受儒道的思想,以“餓死是小,失節是大”的儒家“禮”來約束自己,導致史料上兩次記載八大癲狂發病。
順治六年(1649年),清兵攻破南昌,昌王一支90多口被殺,僅昌王一人逃出,八大在幾度恐懼中隱居,終於發了癲狂。他開始趴在地上大哭,而後仰天大笑不止,笑完又跳起來大哭大喊;或大聲唱歌,或在市上亂舞,市人怕被他擾,便把他弄醉癲狂才止。經過一年多的精神折磨,八大依舊恍恍惚惚,戴著布帽,穿著僧袍,拖著露出腳後跟的鞋子,舞動長袖在市上游蕩,引來孩子的追逐取笑。
第二次是康熙17年,清王朝為籠絡人心,詔徵博學鴻儒。臨川縣令胡亦堂將其請到官舍好吃好喝好招待,八大牴觸之極,勉強住了一年多,再次忽發癲狂,撕了身上的衣服,大哭大笑後走回南昌。此後,八大在作品上所書的“八大山人”很像“哭之”或者“笑之”,且將那種隱痛寄意於其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作者認為,無論八大是真癲還是假癲,起碼內心是極端矛盾和壓抑的。
不幸的時代不幸的身世造就了一位畫壇奇才。這也是文學史常說的“國家不幸詩家幸”。“八大精神”為今天乃至後世的畫壇昭示了一個基本的藝術法則:用真摯的感情去擁抱生活,樹立一個符合人類進步的價值原則,併為此執著而努力,讓人們從畫中、畫外讀出心靈的戰。八大山人的繪畫藝術,正是他個人的心靈史也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史。
-
7 # 塗之人995
揚州八怪——清康熙未到嘉慶初百年間,先後在揚州地區活動的書畫家群。主要有羅聘、黃慎、金農、李鱓、李方膺、鄭板橋、汪士慎、高翔和華嵒、邊壽民等。他們在當時聲名很大,影響至今。
八大不在其中。
-
8 # 桃花不識東西晉
這是兩檔事
揚州八家之說也有另議
見到錢松在一方印的款銘中
核算八家年份就有新說
-
9 # 老曲35951798
“揚州八怪”。 泛指:金農、鄭燮、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以鄭燮、金農、最廣為人知,朱耷(1626年—約1705年),字刃庵,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時釋名傳綮、俗姓朱,本名朱統,後名耷。 八大山人
為明江西弋陽榮莊王朱奠壏九世孫,釋名傳綮,曾藏八大人覺經,遂自號八大山人,或謂寓“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又謂其署名,喜以草書連綴筆畫,視之,八大二字有似哭字笑字,山人二字有似之字,合而讀之,類哭之笑之,皆隱約有玩世之意。其它別號,尚有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驢漢、人屋、刃庵、拾得、何園、洛園。依君友會王愛君美術文獻載,山人精書畫,又善詩。畫長於山水、花鳥與竹木,皆能不泥成法,脫出蹊徑,山水皴筆無多,意境幽邃,花鳥竹木水墨點漬,形象奇特,俱得古之破墨法,以簡省勝,筆情縱恣,墨趣橫溢,蒼勁圓晬,逸氣迥出。松蓮石固稱神品,蘆雁鳧汀、潛魚飛翼,亦無不極生物之致,洵非他人所可企及;書法初學董其昌,後出入魏晉,典雅蕭散,深得鐘王氣韻,狂草尤怪偉;詩原有集帙,惜未流傳,存世題跋如吉光片玉,古雅可誦。朱統為清四僧(原濟(石濤)、朱耷(八大山人)、髡殘(石溪)和漸江(弘仁)。四人都擅長山水畫,各有風格。)
-
10 # 畫家段東梁
我同意以上回答觀點,朱耷不屬於揚州八怪;八大山人 的大寫意花鳥畫成就非常高,可以說獨樹一幟。不是揚州八怪可以比肩的,他們的藝術成就來講遠不及八大山人。
八大的名號是來自身為明朝皇室後裔,丟掉了政權,也就是不再“執牛耳”,朱去掉牛,耷去掉耳,只剩八、大。
回覆列表
朱耷,明末清初畫家,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九世孫,也是明朝滅亡的親歷者。
1644年,崇禎17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自殺。1645年,清兵入關,南昌陷落,朱耷家人全數被殺,唯有他逃到了附近的山中,並於1648年削髮為僧。1660年,朱耷改僧袍為道服,重新蓄起了頭髮,化名朱道朗,建起名叫青雲譜的道觀。
一. 《八大人覺經》
* 清龍科寶《八大山人畫記》:“山人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遂自號八大山人。”
* 雍正《江西通志》:“有故家子示以趙子昂所書八大人覺經,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號”。
《八大人覺經》是佛教典籍,八大人覺意指八種智慧:覺世間無常、覺多欲、 覺心不足、覺懈怠、覺愚痴、覺貧怨、覺欲過患、覺生死。
二. “哭之笑之”
這種說法認為朱耷之所以號“八大山人”,一來“八”和“大”分別是名字朱耷的一部分,二來八大山人四個字用他的草書連綴起來,彷彿“哭之笑之”字樣,是在寄託朱耷苦笑皆非的痛苦心境。
三. “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而無大於我也。”
這是清陳鼎《留溪外傳·八大山人傳》中的說法,形容的是朱耷清寂孤傲的個性、以及不屑於現世的心情。
無論“八大山人”這個別號的本意如何,朱耷的詩文書畫在這個階段進入了全盛時期,由巧返拙,歸真返璞,漸臻純熟,他在看似簡單的筆觸中表達出複雜的情感,每一幅畫都極具個性,既有他本性中的憤世嫉俗,也有他作為亡國遺民的悲愴之情。
八大山人在清代算是被忽視的畫家,反而是被一些日本收藏家所推崇。在他去世兩個多世紀後,由於他畫作表現的情緒恰好符合了那個變革的時代,八大山人突然名聲大振。如今八大山人的作品在東方尤其是日本非常受歡迎,在世界畫壇中也被認為是與梵高齊名的重要畫家,1985年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中國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畫作價值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