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四小姐
-
2 # 象山易學堂
借用別人的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青春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青少年之所以產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為青少年的心理隨著這個年齡段自身的變化而變化,第二性徵的出現給他們的心態造成了衝擊,他們面對自身的變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從而產生了浮躁心態和對抗情緒;第二,青少年心理狀態呈現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們覺得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像個成年人,因此在面對問題時他們常常呈現一種幼稚的獨立性,並未成熟的他們會處在反抗期內。
再加上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的增強,加之社會、媒體的衝擊,促使青少年對許多東西產生興趣,他們便要透過表現個性、追逐潮流來滿足自我意識和好奇心;
另外,社會和家庭的傳統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礙了他們自身發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產生的源頭;此外,青少年如今面臨的各種壓力,比如集體壓力、學習壓力以及生活中的無聊情緒等,也是叛逆心理產生的“沃土”。
個人愛好 重引導忌粗暴干涉: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現出來的。比如表現在學習方面,若是父母把個人意願強加給孩子時,他們不僅不會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還會採取報復手段,故意不學習。 新奇打扮 刺激父母:叛逆心理還明顯地表現在青少年的穿著打扮上。青少年隨著自我意識和好奇心的增強,不遺餘力地追求個性,讓自己變得很另類。青少年喜歡“跟風”,追求時尚,表現個性,但缺乏對事物全面綜合評價的辨識能力,他們不一定了解時尚的東西對他們而言不一定是好的東西,有些青少年群體所追隨的東西,往往是標新立異,突出自我,卻反潮流,對自我形象不利。這就需要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從小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意識,給孩子設立人生的界限,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美,什麼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方向。
心靈創傷 以愛彌合:對於處在破裂家庭的青少年,更要注意引導他們培養良好的心態。這些孩子的監護人必須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由於這些孩子一般精神比較緊張,而感情承受能力比較脆弱,他們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出現叛逆心理。因此這些孩子的監護人更要時刻關心孩子的成長,給予孩子更多的愛,用愛來融化與孩子的隔閡和創傷,而作為繼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此外,離異的雙方在分別與孩子相處之時不要對孩子發洩怨恨的情緒,儘量維護對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並且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分開是大人的事,大家雖然在不同的地方,都是愛孩子的,避免在孩子心中埋下苦毒的種子,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人格。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出“人”的樣式。 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現成人感,由此而增強了少年的獨立意識。如他們漸漸地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端,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從父母那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他去依賴父母。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出“人”的樣式。在心理,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於年齡不足,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侷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他們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來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施放的物件,只好訴說在“記”裡。這些日記寫下的心裡話,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所知道,於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瞭解又害怕被他人瞭解的矛盾心理。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的矛盾狀態。自制性和衝動性的矛盾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他們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衝動的矛盾之中。識的侷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形成並慢慢趨於成熟的,是一個自然過程。父母要注意尊重與信任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感情,瞭解他的心理,協助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實且有意義。而且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性這個“區”的內容。青春期中學生十種心理矛盾 中學階段是中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中學生面臨著生理、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上緊張的學習和陌生的環境,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引起心理矛盾。
其心理矛盾歸納起來,大概有十種: 第一,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 幾乎每個中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重的作家、工程師、醫生、企業家、領導幹部等等,而實際上他們當中有一些學習不是很努力的,他們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他們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卻想得不多,做得不夠,形成了美好的願望與心理準備脫節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教育學生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鬥才能實現。
第二,濃厚的享受意識與勞動觀念淡薄的矛盾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中學生越來越講究“實際”,加上一些家長對子女嬌生慣養,在孩子身上花錢大手大腳,使得中學生的消費慾望與日俱增。據我們的抽樣調查,絕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買零食吃,同學過生日,除禮尚往來外,還要擺酒宴。男生中“煙君子”、“小酒民”大有人在:女生中講究穿著打扮的比比皆是,有的女生還隨身帶著高檔化妝品,不斷更換時髦的服飾。但這些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勞動觀念淡薄,他們輕視勞動,甚至認為勞動是多餘的,就連平時學校組織的大掃除也討厭,可以說對勞動採取消極態度、厭惡勞動的思想在一些中學生中是相當普遍的。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愛勞動是人類的美德,透過勞動得來的享受是正當的、光榮的,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第三,心理閉鎖與渴求理解的矛盾
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學生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從而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其他許多不同於他人的心理特點。同時也由於其社會生活經驗的逐漸豐富,他們開始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心心相印和心理不相容的差別。他們願意對“知心朋友”傾吐自己內心的秘密,瞧不起那些用導師式口吻對他們說話的人,不願意同這種人進行感情交流,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也不願同長輩透露內心,實行自我封閉。調查中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把心裡話“對自己說”或“對日記本說”,向同學和師長隱匿秘密。由於他們把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以致常常產生孤獨感。這類學生往往透過記日記、畫畫、寫字等來表現內心的苦悶和孤獨感。他們很需要求得別人的理解,而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的中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和“不太理解自己”。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對他們的行為表示理解,並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他們從苦悶與孤獨中解脫出來。第四,獨立意識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生的心理日趨成熟,他們越來越感到自己是“大人”了,並開始從“聽話道德”向“平等道德”過渡,要求從大人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對婆婆媽媽式的說教及過分關心會產生反感,個別學生會發生頂撞老師現象,甚至對學校、社會產生反抗情緒,可以說他們的獨立意向、主體意識是十分強烈的,但同時他們又缺乏必要的知識與能力。這一是因為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方面重視不夠,二是因為傳統的家庭關係中的父母一般也不鼓勵子女過早獨立。調查表明,有相當部分的家長要求子女“只要能上大學,什麼事都可以不管”,所以造成了中學生的實際上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不僅反映在經濟上,還反映在生活上,出現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管學習,不管其他”的不正常現象。因此,教師要和家長一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讓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逐步消除其依賴心理。
第五,情感與理智的矛盾 中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調查表明,對國家的前途,絕大部分的中學生“充滿信心”和“較有信心”。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容易發生衝動、波動,有時會因一件小事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會因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心灰意冷,有時也會為一點小事爭得面紅耳赤。他們的情緒、情感總在兩極擺動,不能冷靜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如同一隻打足了氫氣的氣球乘風飛舞;洩氣時,則如同一隻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他們對自己喜愛之事,積極性很高,對自己不感興趣之事,則避而遠之。這一切都說明了中學生的情緒、情感經常處於大起大落、彼消此漲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教育學生學會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靜處理。
第六,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
中學生都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地堅持己見,對教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辦,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衝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制力、控制力還不強,形成了進取心強與自制力弱的矛盾。化解這一矛盾,老師一方面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鍊學生的意志力,使他們能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第七,資訊視野的擴大與鑑別能力不足的矛盾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資訊交流日益頻繁,廣播、電影、電視、錄影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學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認識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從天文地理、空中來客、世界風雲、計算機、市場動態到服裝、髮型、流行歌曲等,他們都十分熱心好奇,並積極探究,但由於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對真善美、假惡醜的辨別力、鑑別力還不強,加之客觀現實的錯綜複雜,因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認識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透過分析、比較,提高學生選擇資訊、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八,樂於助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
現在許多中學生能積極地為社會、學校、班級做好事,也能積極為同學做好事: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能主動地伸出援助之手;當同學家有了不幸,他們能自覺地捐款、捐物。但有一些同學的道德水準不夠高,他們靠偷竊來捐款,透過打架鬥毆來為弱小同學鳴不平,利用考試作弊來幫助成績差的同學提高分數。這很自然形成了助人行為與道德水準不高的矛盾。對這一矛盾,老師要巧於引導,先肯定其好的方面,再指出其不足之處,使其明白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助人。
第九,興趣廣泛與興趣中心缺乏的矛盾 現代中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很多:他們不僅關心課內學習,而且關心課外學習;不但喜歡文藝讀物,而且喜愛科技讀物;不僅關心生活,而且對國內外大事津津樂道。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不少學生對事物外在形式的興趣大大超過了對事物內容本身的興趣,在廣泛的興趣中缺乏中心的興趣。而且,他們的興趣是不穩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情景性很強。化解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善於啟發誘導,使學生從眾多的興趣中逐步形成一個穩定的中心興趣。
第十,成才慾望與厭學心理的矛盾 從長遠目標看,中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幻想,希望將來能成名成家,能幹一番大事業;從近期目標看,大部分中學生都希望自己學習成績優秀,不辜負老師、家長、親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又感到學習負擔過重,學習太苦太累而難以持之以恆,厭學心理陡增,形成了想學與厭學的心理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教師要告訴學生,要成才就得有知識、有本領,否則將一事無成。學習是件苦差事,但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一定會苦盡甜來。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矛盾是複雜的,其產生的原因有生理的、心理的,有社會的、家庭的、自身的,還有教育工作上的疏忽等,正確認識這些矛盾,有助於我們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工作。 化解青春期的反抗情緒 《生活與健康》
青春期之所以被稱之為“危險期”,是因為青春期高漲起來的自我意識和知識、經驗、能力的相對缺乏,使孩子的內心處於即離不開父母的指導又反抗父母約束的矛盾狀態。在這個發育階段,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不當,妨礙孩子自主性的發展和獨立權的追求,那麼孩子就會把父母的生活照顧、行為指導都視為束縛加以反抗和排斥。而脫離了父母監控和指導孩子,就可能因知識、能力的侷限給他們的成長帶來更多的挫折或傷害。
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
我的女兒上初三了,在平時總是和我反著來,我叫她往東,她偏偏往西。比如,早上叫她起床,反反覆覆叫五六遍才起來;晚上磨磨嘰嘰不睡覺。女兒心情不好時,別人的話就更聽不進去了,想怎麼就怎麼,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看著她這樣真讓我心裡發毛。每天為這些事情讓我心情焦慮,我不知道如何做才好,請求您幫我支招。
這個女孩的表現正是青春期的行為特點,青春期的孩子雖然在生活上仍然依賴父母的照顧,在行為管理上仍然依靠父母的敦促,但他們內心有獨立的需要,通常以作對的方式來掙脫這種被束縛的感覺。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已經到了學習獨立、自我管理的階段,父母的教育要順應孩子的發育做如下調整:
●該放手時要敢於放手。對於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要讓孩子試著自己處理,例如,學習和生活的作息時間,可以讓孩子自己制訂,給予孩子管理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
●指導孩子如何自我管理。當孩子不肯服從父母的管理時,父母可以承諾在這件事情上不再管他,但他必須能自我管理,協助和指導孩子做一個合理的自我管理計劃。
●寬容孩子在自我管理中的失誤。在開始學習自我管理時,孩子缺乏生活經驗,思考問題不夠嚴謹、缺少對後果的預見性,常常會因為想得不周到而出錯。例如,忘記上鬧鐘起晚了、忘記帶所需的物品,對待孩子的這些失誤,父母要寬容。因為孩子從一次失誤中得到的經驗,要比父母講十幾次道理印象深刻。
父母把管理孩子變為指導孩子自我管理,可以滿足孩子追求獨立的需要,化解了緊張的親子關係,又提高了孩子自我約束的主動性,從而促進了孩子健康人格的養成和生存能力的發展。
給予孩子尊重和理解
我的兒子14歲了,從幼兒園到小學畢業他都是一個極其聽話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一般卻很懂事,教過他的老師都非常喜歡他。所以,兒子一直是我的驕傲。我對兒子的期望一直是很高的,我覺得自己的整個生活甚至生命都是為了兒子。也許是因為我對兒子的管制過多,他的性格一直都很內向,不太愛說話,我們的交流也不多。從今年開始,他變得越來越不聽話,對我的排斥也越來越明顯,還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經常去網咖,學習成績逐漸下降。他把我的訓斥權當是耳邊風,仍然我行我素。這幾天我懷疑兒子在學校裡偷著吸菸,在我一再的追問下他才承認。兒子的行為讓我感到失望極了,一個原本聽話乖巧的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好迷茫、好無助,我不知道他是否還能改好?
孩子一般在小學階段都很乖巧聽話,許多父母因此忽視了關注孩子的心理需要,也不太重視與孩子的溝通。到了中學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們嘗試著自己去分析、判斷並做出決定,出現了不再盲從父母的決定、質疑父母的判斷、不接納父母意見等反抗行為。儘管他們的分析還很膚淺,他們的判斷和決定也常常不準確,卻是成長所必需的過程。孩子的人生經驗就是在這些嘗試中逐漸豐富起來的,孩子的思想也是在這樣的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熟的。所以,孩子我行我素地嘗試自己的想法,其實是心理成長的一種需要。因此,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反抗現象需要給予理解和接納。
可是,孩子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受到年齡和經驗的侷限,在成長的探索中容易出現嚴重的失誤或者是誤入歧途,他們有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渴望得到父母的指導。如果父母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的判斷、觀點或決定強加給孩子,孩子就會因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拒絕接受父母的指導,也會因為擔心自己的想法和決定遭到父母的斥責和打擊而拒絕與父母交流。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走出成長中的困境,需要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的無障礙溝通,讓他們願意向父母敞開自己的心扉。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理解和尊重時,他們才願意對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認真聽取父母的意見和建議。因此,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理解和寬容孩子的青春期反抗行為。
●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對待孩子的意見和建議。孩子的想法無論多麼幼稚,畢竟是來自孩子獨立的思考,對此應該給予鼓勵和尊重。
●對於孩子那些有失偏頗的想法,父母要耐心告訴孩子自己對此事的看法,以及自己不贊同的原因。杜絕簡單的否定,或以長輩的身份粗暴地壓制孩子意見的做法。
●當孩子因不理解父母所講的道理而固執已見、一意孤行的時候,父母可以選擇一些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小事,讓孩子到實踐中嘗試,要捨得讓孩子吃苦頭。摔了跟頭後,孩子會信服父母的判斷和預知能力,願意接受父母的指導和建議,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親子間能夠相互信任、通暢交流,父母就能及時瞭解孩子的想法,找到孩子行為變化的心理原因,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幫助孩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孩子積極去面對壓力和困難。當孩子與父母之間心的距離拉近了、面對父母時沒有了壓力,又能從父母這裡得到幫助指導,也就不再需要利用網咖來緩解壓力、不再需要透過結交不良的朋友來滿足情感的歸屬,自然會遠離不良的環境。
-
3 # 一溪心理
青春期逆反心理主要有兩大型別:
一:生理發育後,潛意識控制慾空前增強,又無法充分滿足,反向控制父母。
青春期生理發育後必然伴隨著潛意識控制慾增強,它具有合理性,也有必然性。
如果青少年是學生幹部,其控制慾在學校可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在家中逆反現象就不會明顯。
如果青少年是孩子頭,其控制慾在孩子娛樂也可得到某種程度滿足,在家中逆反現象也不會明顯。
如果家長民主作風濃厚,其控制慾也可得到某種程度滿足,父母對孩子逆反現象感覺也不會明顯。
另外,養狗、開車、騎腳踏車、籃球、羽毛球都可以一定程度滿足控制慾,可緩解子女逆反心理。但上述四項滿足控制慾程度遠不如控制“人”滿足感強。
特別說明:游泳、排球、足球滿足控制慾程度差一些。
控制慾強弱還與遺傳有關,管理者子女平均控制慾強度超過社會平均水平。
如果你子女天生控制慾很強,青春期發育後控制慾開始顯現,又沒有以上良性滿足方式,加上父母是壓制型教育,你子女有很大機率轉向一條可怕路————網路成癮。
網路遊戲可以極大滿足人的控制慾,但這惡性滿足方式,害處極大。
二:父母長期高壓養育子女,子女青春期發育後,獨立生存能力增強,於是潛意識產生補償反應,與父母劇烈衝突,以消除以前的壓迫感和束縛感。
有的父母對子女喜用高壓管理,長期以批評為主,鼓勵不足,或限制很嚴,子女產生強烈的壓迫感!束縛感!
凡事不可過度,對子女教育過鬆當然有害,但對子女教育過嚴照樣有害!會導致子女青春期發育後逆反嚴重。
而且還會有更嚴重的問題:
如果男孩母親過度嚴厲,男孩淺度同性戀基因易顯化,統計已證實,男同有過度嚴厲母親比例較高。
同樣道理,女孩父親過度嚴厲會導致淺度同性戀基因顯化,統計已證實女同中有過度嚴厲父親比例較高。
總的來說,子女教育鼓勵為主,批評為輔,但不可以缺少批評,批評約佔鼓勵的20%至35%之間為佳。
上面的原因分析其實就是緩解青春期逆反的方法,消除青春期逆反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只要緩解即可。
-
4 # 默薇老師小助手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會發展的八階段理論,這一理論被許多人看作是所提出的人格理論中最有價值的一種。
埃裡克森認為,人生每一個階段的發展都是不可忽視的,每一個階段的良好發展,會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打下基礎。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獨特的發展任務。如果外在環境有利於個體順利實現這一發展任務,則人格就會健康發展。反之,如果外在環境妨礙了個體實現這一發展任務,則個體就會出現發展“危機”,形成不良人格,並妨礙後來各時期人格的健康發展。
而青春期階段的孩子,一切都處於混亂和動盪中,心智是混亂的。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的身體發良很快。男孩子長得很高、女孩子來月經,往往感到內心有很多衝突。這段時期,是父母和孩子衝突最劇烈的時候。他們從身體、智力和其它的能力來說,處在一個要獨立而不獨立、要分化不分化的這種階段。如果讓他們完全獨立,他們肯定活不下去,如讓他們完全依賴,他們內心中獨立的願望不被允許。他們處於和父母親衝突的狀態。如果在前面四個階段孩子沒有被恰當對待,孩子更容易和父母發生衝突,也就是所謂的叛逆。
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要尊重、信任、放手,讓他自己去思考、整合、調整,不要總是擔心,不要再用慣性急著控制。否則,孩子就會要麼放手、要麼徹底背叛、要麼終生在一種混亂狀態中。我們只是關注、看著,在他需要的時候扶一把,在他難受得時候抱抱他,共情他,安慰他,告訴他,媽媽一直都在。讓他自己去發現自己、找到自己,並最終成為他自己。
-
5 # 如水先生的空間
青春期孩子逆反說明家庭教育出問題,父母長期以來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到孩子這個年齡段集中爆發,所謂那裡有壓迫那裡有反抗!
第一、瞭解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心裡生理特點和需求。我記得我在青春期的時候幾乎跟爸媽不說話,每天脾氣也是特別不好,總是感覺壓抑,但是那個時候,家長忙於孩子們的生計,也顧不上什麼心裡需求,記得,有一次媽媽氣我,說你趕緊考上大學離開家吧!爸爸說我是攪家不閒,我到現在還記得爸媽說話的語氣,其實這已經過去40年了。還好,我的思春期都有好朋友,其中有一個女同學經常冒充哥們來保護我,我那個時候是個弱弱小小的女生。所以,那個時期都是心裡很矛盾很衝動的年齡,小現在回想起來,如果爸爸媽媽能好好跟我聊天會很好,但是在我記憶中沒有。我自己高中就早戀,可以說也是爸媽比較疏遠的結果結果,現在回憶,其實孩子青春期問題的問題是家庭教育問題的長期積累。
第二、就是家長的忽視孩子的成長,總是用小時候的方式來要求青春期的孩子聽話,尤其高壓控制的父母,孩子在青春期必然逆反。
第三、就是父母跟時代脫節沒有很好的成長自己,所以孩子說得事情根本不瞭解,又不願意跟孩子學習,所以兩代人沒啥交流的內容,就會日益疏遠。孩子也不願意跟爸媽聊天。
第四、在這個年齡段適當放手是家長必須要做的事情,孩子在成長,你要給孩子成長空間!只有空間有了,孩子才能長大,學會讓孩子做主他自己的事情。
青春期孩子不是叛逆了,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再爭取成長的權利!!!
-
6 # 小河附近小橋流水
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自由”這兩個字。
隨著年齡的增長,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再是那個事事聽命於家人,完全信賴父母,喜歡依偎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小小孩。
他們開始非常追求獨立意識,事事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甚至有的時候,即使明知道事情不對,為了面子,或為了體現自己的特立獨行,也要迎難而上,處處碰壁。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總有各種事都想嘗試的衝動,趁著還在父母的身邊,給孩子一個嘗試的機會,說不定還能得到一個理想的結果。
-
7 # 蘋果妹妹手工
叛逆心理是指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該年齡階段青少年的一個突出的心理特點。因為青少年正處於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才產生了叛逆心理,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它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徵。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發展下去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 它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具有強烈的牴觸情緒。青少年正處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階段,在認識事物和看問題時常常出現認識上的偏差,因而易與家長的意向不同。當意向不一致時,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就會與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
-
8 # 赤子天
我家是上海的,幾年前年夏天我在商場內衣區看見一個十五歲左右的小姑娘和她媽媽在買內衣。當時是夏天,那個小姑娘穿著薄衣服,可以看出她裡面只穿吊帶衫,沒有佩戴乳罩。她媽媽拿了一個肚兜讓她到試衣間試穿,試穿完出來以後她媽媽又拿了一個乳罩,我以為是她媽媽戴的,沒想到是給她戴的。她穿著薄衣服,她媽媽就讓她直接戴著衣服外面試穿。她媽媽問她是不舒服,她說束縛不想穿。
-
9 # 中國辛勤園丁獎
孩子在叛逆期應該與他做朋友一樣交往,我很慶幸孩子在叛逆期一年孩子他爸在外地,很輕鬆度過叛逆期,孩子現在18歲了他現在自己獨立生活,沒有讓我們操心。
-
10 # 張文萍青春期諮詢師
現在這個時代孩子的青春期大大提前,在青春期的時候孩子們身體和心靈都在快速發展達到成熟。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變化也特別的,讓人琢磨不透:
1、自我意識的甦醒: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很矛盾,一方面很希望透過外界的反饋瞭解自己,很希望看清楚自己的優點自己的缺點,自戀於自己的優點,又迷茫於自己的缺點。所以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對待自己的父母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要脫離父母脫離家庭,這樣能夠形成清晰的“自我邊界”但是在生活上在思想上的不成熟,有需要依賴於家庭和父母。
2、鬧獨立。以往父母 老師 重要他人在孩子面前都是高大 權威的,孩子們為了顯示自己的成長,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突破這些權威的規則和底線。並以這樣的形式告訴大家,我是大人了,我需要有自己的地盤了!
3、性意識的發展:因為荷爾蒙的分泌這個時期的孩子們開始關注與異性對自己的反饋,甚至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吸引異性對自己的關注。
可是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每一個都會叛逆的,作為家長,要有正確的方式應對。
首先,認可孩子的一些怪異行為知道他們想要表達的,只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而已,只要沒有觸犯到法律法規沒有觸犯到學校,社會的規則就去接納。並給予孩子正確的讚賞肯定。透過這些讚賞和肯定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積極的社會價值觀。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自我邊界:學習生活成長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有自己說了算的權利,我們尊重他的權利,同時也可以告訴他他的義務他的責任。家長,適當的退步就能夠 幫助孩子快速的清晰自我成長的邊界。
還要尊重孩子的性別邊界:女孩子不管成績好不好,不管外在美不美,總之都是爸爸媽媽寵愛的。男孩子也同樣不管成績好不好,不管所做的事情永不勇敢,總之都是爸爸媽媽引以為傲的。接納和允許孩子的性別獨立、接納和允許孩子的特立獨行。
最後:接納孩子的獨立,從內心裡認可,孩子確實長大了,她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
有正確的方式去應對孩子的青春期,孩子就不會叛逆。
回覆列表
為什麼青少年容易叛逆?我認為不是因為孩子叛逆,而是父母沒有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限制了孩子的成長,沒有給孩子做好人生的導航和舵手。在父母眼裡孩子被貼上了叛逆的標籤。 還有就是孩子長大了,他們的眼界和認識改變了,他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和學習,他們認為自己接觸的東西多了,他的思想發生了改變,他和小時候崇拜父母很聽父母話的做法不一樣了。
而父母還停留在要求孩子必須聽話上,如果孩子不聽從父母的教導,父母就很生氣,訓斥孩子,孩子也會生氣,孩子就會不聽從父母的指揮,父母讓做什麼總是對著幹,孩子認為父母落後了,不理解自己,所以,孩子會更遠離父母,想脫離父母,而做父母的也很生氣,認為在自己生的孩子,為啥不聽自己的,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叛逆。
其實孩子12歲後,身體發生巨大的變化,他們害怕擔心自己,可是又不好意思和家長探討自己的變化,而那些父母善於和孩子溝通的,會經常和孩子談心,關注孩子的變化,隨時和孩子談心,他們易於接受自己的成長,這樣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基本就沒有所謂的叛逆,但是好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變化,也不關注孩子的成長,更不要說內心的恐懼,他們能做的,就是呵斥孩子,讓孩子聽話,越是讓孩子聽話,孩子越是不聽話,因為孩子認為父母就知道讓自己吃吃吃,學習學習的,也不理解自己,時間長了,親子關係很尷尬,越來越嚴重,就成了父母固執,孩子叛逆。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是這樣。
舉例子吧,有時候,我想要孩子按我思路走的時候,孩子就甩我一句話,你就不理解我,你就不懂我,說我落後,我也很納悶,我怎麼落後呢,可是,我在想孩子怎麼這樣啊,為啥不懂事啊,這樣孩子的所作所為讓父母不理解,那孩子在父母眼裡就是叛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