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敏敏老師
-
2 # 教育情緣
這是一個熱門話題,也是現在許多家長比較迷茫的問題。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怎樣做一個優秀的家長,事許多家長一直的夙願。我認為:
第一:信任,信任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孩子無比的信任。孩子是自己的未來,是家長最親的人,作為家長如果與孩子之間沒有最起碼的信任,那這樣的孩子將來處事也會疑神疑鬼。
第二:溝通,人與人之間最缺乏的就是溝通,因為溝通可以讓有矛盾的兩個人冰釋前嫌。可以使兩個不相識的人相互瞭解。作為家長,學會與孩子經常溝通,才會在孩子的成長中時刻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想幹什麼,及時掌握孩子思想動態,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三:引領,模仿是動物的本能,作為家長,從孩子呱呱墜地的第一天起,就成為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並且在孩子的成長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與父母在一起。因此,家長必須做好引領作用,如果作為家長一天沉浸在賭博、酗酒、玩手機、看電視,孩子就會情不自禁的沾染這些壞習慣,作為孩子,沒有辨別能力和禁不住誘惑,很容易在成長階段沾染許多不良習慣。
-
3 # 愛情國度861
做孩子的朋友,給予他平等的尊重和理解,瞭解他的煩惱,也讓他知道你的煩惱。和孩子討論各種問題,讓他及早的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建立積極的學習氛圍。要想孩子學習好,父母也要不斷學習。不要沉迷於娛樂和電視,和孩子在一起看看各自的書,培養他的閱讀習慣。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採取正確的方式去處理,特別是如果家裡不止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們感覺到平等才行
-
4 # 英雄拒絕黃昏
看來,你的小孩較玩皮,難管!其實,做好一個家長最碼的是以身作則。一個愛玩麻將及手機控的人要管好自己的孩子似乎很難;其次家庭要民主,不能家長制作風,允許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再次,批評孩子不能一棍子打死,應先肯定優點,然後把孩子的缺點說出來,一般孩子都容易接受。總之,一個優秀的家長往往能培養出一優秀的孩子,因為你才是第一任老師!
-
5 # 和孩子一起學
這是個好問題,看出來你也是好家長。我是二年級小朋友的家長,我來結合自己的體會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哪裡有專業的學習嗎?
目前沒有發現專業的家長培訓學校,不過,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家長課堂,一學期都要舉辦好幾期。請的都是當地有名的教育專家,或者親子教育的心理諮詢師,講得還是不錯的,對家長有啟發。另外,網上這樣的影片也是多了去了,可以搜尋看看。
其次,什麼是好家長呢?怎麼做好家長呢?
能和老師一起配合,把孩子教育好、培養好的就是好家長。這句話好像有點廢話,不過,我覺得有三點要注意:
一是要以孩子為中心,瞭解自己的孩子。成年人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好員工、好子女、好同事、好家長,每個角色的標準都不一樣,中心都不一樣。不能混淆了,否則就麻煩了。你不能拿教育員工那一套來教育孩子,也不能把和同事相處的一套原則拿來用在孩子身上。
二是要和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孩子上學以後,除了睡覺吃飯以外,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的時間多得多,可以說除了家長,最瞭解、最關心孩子的就是老師了。和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主要是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學習怎麼樣啊,優點在哪缺點在哪,和同學們關係相處的是否融洽,有哪些潛力和特長,這些老師更有發言權。另外,瞭解老師的教學風格,是循循善誘型的,還是嚴師出高徒型的,也有助於配合老師搞好孩子的學習成績。
三是要形成良好的教育風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一般有專制型的、溺愛型的、民主型三種風格。在中國這樣的社會里,單獨一種風格恐怕都不行,“虎爸虎媽”不行,“羊爸羊媽”也不行。我看過一篇文章,比較認同,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期望,但不要過高;管束,但不要太嚴;教育,最好講道理;關愛,但不能溺愛”。 當然這個度不好把握,需要不斷調整各自的力度。
四是要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考的能力。我之所以不講學習,是因為我認為孩子有了健康的人格和思考的能力之後,學習不會差到哪裡去。培養健康的人格,我看關鍵是家長以身作則,或者給他找一些榜樣,有些道理太講都沒有用;思考能力,就是要讓孩子多提問、多假設、多回答、多驗證。孩子的問題多,家長不要煩,可以鼓勵他自己去分析思考,我們做些輔助性的工作就好了。
五是要善於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擅長點。感興趣不一定擅長,擅長的一定是感興趣。一開始,可以讓孩子多嘗試一些不同的興趣班,看看他感興趣的有哪些,在這些班裡的表現。然後慢慢精簡,留下1-2個長期不懈的堅持。我很羨慕有些人,他們能把興趣轉成擅長、把擅長轉成職業、把職業轉成事業,然後一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多麼享受的事情啊,如果做父母的能把孩子培養成這樣的人,孩子會感謝你一輩子,我們也就是優秀的家長了。
其實,教育不是職業,老師才是職業。教育是藝術,藝術是沒有公式和操作手冊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能把握方向不要偏,掌握幾條主要的原則,遇到問題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能就不會有大問題。
-
6 # 思維數學小課堂
謝謝邀請,作為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很認同這位提問者所說的,各種技能技術都能透過培訓得到透過,但是作為父母,很多年輕人在不覺中已然成為現實,甚至有些人都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成為了父母,但是如何成為專業的父母我們沒有具體的標準,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也決定了教育方式的不一樣,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我把父母分為以下幾種境界:
1、最低階的境界:具備生理條件,出生後只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的父母。
這類父母很多時候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生出孩子成為,但是出生後只是給孩子生活上的照顧,以及透過各種物質環境的塑造讓孩子成長,但是這類孩子在成長過程如果得不到父母在情感上的關懷,一般比較容易出現成長問題,以及未來對於情感都會比較冷談。
2、初級父母:透過語言灌輸給孩子自己的觀念。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喜歡把自己認為好的理念灌輸給自己的孩子,但是不注意思想和行為上的影響,一般表現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候,只是給孩子一頓痛罵,不和孩子交流,以及引導孩子反思與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比較沉默,不易和交流自己的心裡話。
3、中級父母:在行為上為孩子做好榜樣!
這樣的父母,比較注意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孩子造成的影響,所以平時都比較注重細節和效果,但是在在過於追求教育影響的過程,讓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所以有些會拔苗助長,所以在孩子的問題,我們用行為為孩子做好榜樣是很好的,但是不要急於求成,拔高孩子起點。
4、高階父母:有較好的育兒觀念。
這樣的父母一般比較注意因地制宜的取材教育,注重孩子本身的問題,就孩子的教育比較科學和長遠,以及他們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教育模式,幫孩子找到正確認識事物、成長和學習的方式方法。他們在解決孩子成長問題上也考慮比較周全。
-
7 # 易家文化學府
做家長和做演員一樣。
平心而論,真正的演員是一份很難做的職業,它對演員本身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任何一個方面沒有做好,都會被觀眾雪亮的眼睛揪出來。
演員的基本素養要求相當高,而演員這個職業也距離大多數人甚遠。
但是生活本就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有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演好每個角色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其中最難的只怕是家長這個角色了。
這是生活裡最常見的身份,但就是因為它太過於普通和真實,也就越難以塑造。
其實做一個好家長的標準,和做一個好演員的標準是有相通之處的。
01
態度好
一個好演員要對舞臺充滿熱愛,對劇本充滿專注,在表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確保把最好的狀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而父母在孕育一個孩子之前,也需要做好充分準備迎接他們的到來。
如果還沒有準備好怎樣去愛他們,應該給他們一個什麼樣的生活,就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那一開始就是不負責任的。
02
心理素質過硬
演員作為公眾人物,不管是在熒屏上還是生活裡,一舉一動都會被關注,一個小小的行為都會被媒體添油加醋地放大,再加上網路傳播之迅速,如果心理不夠強大,早都被悠悠之口吞噬了。
成為父母的心理成本,遠遠高於經濟成本。
家長的心理夠不夠強大,直接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
父母也都曾是孩子,不是生來強大,但是不管怎樣柔弱,在孩子面前,你都是他們的精神支柱。
當我們決定成為父母的那一瞬間,首先就要有梳理好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心理問題的決心和勇氣。
千萬不可以當孩子哇哇大哭的時候,你就亂了分寸;
當孩子考試沒有考好,你就心急如焚;
當孩子要遠離家鄉去遠行,你就依依不捨心痛不已。
03
外形得體
不是要求你長得有多美,身材有多好,穿著有多上檔次,就像演員也分生旦淨末醜一樣。
但是不管在什麼樣的年紀,都要注重自己儀表。
孩子不會希望家長不修邊幅地去接送自己或者參加家長會,而對孩子要求高的家長,首先要對自己有要求。
04
思想水平高
演員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才能領會劇本中的精髓,才能對角色有自己的理解,而家長的思想則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孩子的行為一直受父母思想的牽引,孩子的命運如何,取決於家庭父母的思想。
蒙以養正,父母在寄希望於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先提升自己,然後再用自己的智慧去灌溉孩子幼小的心田。
05
表現力豐富
演員的表現力在聲音裡、颱風裡、形體裡、表情裡,不會表達的話,觀眾永遠猜不到你想表現什麼。
先不要急著責怪孩子不愛說話、不敢和別人說話、在公共場所扭扭捏捏,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表現力怎麼樣。
如果發現孩子在別人面前一說話就臉紅,而你立馬就去指責他,那你的表現力已經不及格了。
也不要事事包辦,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說,而不是把他們說的話都搶著說了。
作為家長,你應該多誇獎孩子的亮點,提高他們的自信,幫助他們去結交新朋友,陪他們一起互動遊戲,讓他們可以明顯體會到你們的關愛和鼓勵。
這幾點,都是做一名合格家長的必備要素。
最主要的是,這些不是家長為孩子而做,而是為了教孩子而做,當你成為一名優秀的家長,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不要總是抱怨孩子會從電視裡模仿很多不好的東西了,只要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遠遠多於他們看電視的時間,只要我們多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就會從優秀的你身上學到你想教給他們的東西,你就是他們最好的榜樣。
-
8 # 談人生說社會
這個怎麼說呢,首先你要有為人父母的心理準備,而後你要多學習一些教導和照顧小孩的知識,最後嗎,就是要為這個家努力賺錢……這個不能急,慢慢來,擺好心態,迎接挑戰,加油
-
9 # 棕色咖啡豆ww
在報紙上看到過不少父母因為望子成龍心切,一旦子女不能“爭氣”,就打罵歧視、甚至不慎釀成家庭悲劇的報道。現在有了保障婦女兒童權益的法律,許多虐待孩子的事情完全能夠透過法律手段處理了。然而,更多的家庭衝突並沒有上升到“法”的程度,卻實實在在地困擾著不少的家庭。 平心而論,中國的父母一向是以“兒女心重”著稱於世的。《紅樓夢》裡那句名言“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不知道出了多少做父母的苦衷。孩子沒出世時就開始操心,以後生育、餵養、讀書、工作、成家、立業,直到孩子的孩子都出世了,還是操不完的心。也許中國的父母在培養子女上付出的最多、最具有犧牲精神,所以他們望子成龍的心情也最強烈。也許中國的父母大多對自己的現狀不滿足,渴盼在子女身上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所以子女也最容易令他們失落。於是,矛盾產生了。父母一方是:播種了而沒有收穫或收穫太少。孩子一方是:普通的田地普通的種子只能是普通的收成。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不少父母採取的是簡單粗暴的發洩式方法。 這些父母天經地義地把子女當成他們的私有財產。正是“子女從屬於父母”這一傳統觀念,造成了難以跨越的代溝。孩子要獨立,要自由,要自己的選擇,要走自己的路,可是不行。父母總歸有這樣那樣的理由讓孩子按照他們的安排生活。不服從就強迫,沒有交流,沒有溝通,沒有在平等基礎上的協商和探討。最後,大部分還是以孩子的就範而告終。原因很簡單,父母養育了孩子,在孩子沒有獨立前,沒有父母的供給孩子就無法生活。表面上看問題是解決了,孩子是順從了,但衝突仍在,隔閡更深。於是孩子們在日記中紛紛寫道:“我恨父母!雖然他們把最好的給我吃、最好的給我穿,但他們一點都不能理解和尊重我!”這些孩子一旦“翅膀長硬”,他們對家庭往往會產生叛逆、對抗或逃避的行為。我記得,《家庭》雜誌上曾登過一項調查結果:在受中學生尊敬的人當中,中國的父母連“老九”也排不上! 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有些父母本身素質差、人格不健全。他們有的整天在家裡吵鬧打架,使孩子一直在驚恐和動盪中生活,一旦離婚,又把孩子像皮球一樣推來推去;有的高興時把孩子當心肝寶貝地溺愛,發火時又把孩子當出氣筒無端咒罵毒打;有的自己不學無術、吃喝玩樂,對孩子放任自流,可孩子一旦考起試來,就規定不考到90分以上甭想回家;更有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從選專業、定職業,到戀愛、結婚……這些不合格的父母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想起魯迅先生在1919年10月寫的那篇著名的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篇文章至今仍有現實意義。文中,魯迅先生很犀利地抨擊了“父權”。他進而反覆闡明瞭“父子間沒有什麼恩”這一看似大逆不道的斷語。他要求父母對子女,開宗第一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可惜至今能做到這三點的父母也不是太多。 自古以來,養育大恩令所有子女頂禮膜拜。其實,養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人類延續的必然,並不是什麼大功大德。父母與子女根本就不是施恩與報恩的關係,而是血肉相連的愛加上感性理性兼備的尊重的相互關係。父母養育孩子,出於愛與尊重;子女贍養父母,也出於愛與尊重。如果我們的家庭都能建立在這種平等的、溫馨的、無私的愛的基礎上,那麼我們的子女對父母的態度會自然而然地從畏懼、厭煩,對抗轉向尊敬、愛戴、感激。許多的家庭悲劇從此就會銷聲匿跡,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美麗、更文明、更幸福。 我希望我們中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一個道理:對孩子的尊重、理解要勝於對他們全方位的服務;培養孩子健全、獨立的人格、培養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給他們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這比為他們買鋼琴、請家教、上各種培訓班重要得多。而且做父母的也不要拿那些世俗的眼光要求我們自己的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各種各樣的人生角色。成功不是賺多少錢、做多大官、拿多高的學歷。成功就是無論何時何地,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都能保持健康、快樂的心態。 當然,最關鍵的一點,我認為,所有的父母都應該從自己做起。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你自己先做到,你希望孩子不要做的事情,你自己帶頭不做。一個正直、善良、勤勞、有教養、有責任感、懂生活、富愛心的家長,就是一所無法代替的最好的學校。
-
10 # 萬能的小明
正文
95後的我常會想,如果我是一個爸爸會怎樣?能怎樣呢!肯定是個好爸爸唄~
首先介紹一下自己。我是一個95後的Sunny大男孩,個性簽名是“無所不能的95後準爸爸”。哈哈哈,不過只是一個“準爸爸”而已,畢竟自己還沒有結婚~~~
開個玩笑啦,我希望自己可以在成為爸爸之前,努力學習關於父親以及其他家庭方面的知識,讓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爸爸,當然也一定是我家寶貝最好的丈夫~
和很多人一樣,如果我有孩子的話,我希望有兩個孩子,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如果再詳細一點的話,我希望是哥哥和妹妹。哥哥要是敢不疼妹妹,那是肯定要被打屁屁的。這個就是我教給自己兒子的第一課,要做一個紳士的男人,特別是在女人面前。
小孩子愛玩是天性,這個阻擋不了,也不能阻擋。我希望自己能夠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發現其最適合的興趣愛好,並且好好鼓勵和支援他把興趣愛好培養成一門屬於自己的特長。我小時候很喜歡畫畫,也畫的還挺不錯,爸爸媽媽經常表揚我,如果他們能夠更好的支援我,也許我就把畫畫作為自己的一份職業了。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個適合自己的特長,這樣他們發現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從而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自信心,對於智力開放方面同樣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我的孩子喜歡樂器、繪畫書法什麼的,那麼我也可以和他一起學習一下。
雖然我不怎麼愛看書(知道看書的意義,卻又很難靜下心來),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從小培養出愛閱讀的習慣(別和他爸爸一樣,到了大了才改,這樣會困難許多)。我會鼓勵孩子在他們不同的年齡段主動閱讀適合自己的書籍。不管是課內還是課外的書籍,讓他們讀完後把書中得到的東西分享給爸爸和媽媽,也是慢慢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養成閱讀的習慣,擁有獨立思考與能解決問題的能力後,孩子便會變得更加熱愛學習,遇到事情能夠先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哭鼻子或者求爸爸媽媽。
關於孩子的學習,我認為學習能力遠大於學習成績,因為成績並不能完全反映出孩子是否掌握一個知識點或者一項技能,很多時候因為一些其他因素會常出現未取得正常成績的可能。而有一個好的學習能力,孩子就可以更好、更有效率地去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從而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新的事物。小時候,爸媽不會送我去補習班,一方面是為了節約,另一方面我確實比較自覺哈。因此我也不會主動送孩子去補習班來提高成績,有空就親自教孩子,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有需要的時候就請老師~
喜歡一個人是人之常情,生來就有。想起以前各種打小報告說這個小朋友喜歡那個小朋友了,還是挺有趣幼稚的。如果我的孩子早早情竇初開了,那麼我肯定不會用異樣眼光看他、責備他,我希望瞭解他喜歡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讓他慢慢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要知道,好多人是到大學才開始“偷偷”談戀愛的,大多也因不懂愛情而互相折磨傷害。所以,其實愛一個人,要從小開始學習哈。男孩子就要好好疼愛自己的女朋友,女孩子就要好好體貼自己的男朋友。
錢是人們又愛又恨的東西,雖然稱不上萬能,但有時卻因沒有而寸步難行,對於它的理解,需要孩子從小開始培養。小孩子需要懂得怎樣才能獲得金錢,怎麼使用金錢才是合理的,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學會透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應有的報酬。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不管怎樣,花錢時,需要的不能節省,不需要的不能浪費,還要慢慢養成好的理財投資意識,學會存錢以及讓錢增值。
最後,我希望自己能親眼見證孩子的成長。這麼說並不奇怪,在中國,越來越多父母不會帶自己的小孩,他們甚至從孩子出生起把就送給父母帶,以工作忙為藉口。父母把我們帶大不容易,他們也是時候清閒一下了吧,另外,我們也應像父母把我們養大那樣把自己的孩子養大,好好的陪伴他們,耐心的教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畢竟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身邊長大,他們才能更加健康與快樂~
如果我成為了一個爸爸,我希望自己能像上面這樣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能有些地方過於成人思維,也可能還有遺漏之處,但這些都是我現階段對於孩子的一些認識。我不期待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一個多麼多麼突出偉大的人,我只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個快樂懂事、知恩圖報、積極向上的好孩子,對我和他媽媽好一點就行了~
嗯,就這樣了,努力做個好爸爸,疼個好老婆,帶個好孩子,家庭和和美美,事業順順利利~
回覆列表
如何做家長,這是一個我們非常關心的話題。
隨著我們的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高,大家普遍開始重視教育,懂得在教育方面為孩子投資,但是卻常常忽略了,不是我們花錢給孩子投資就可以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了。
作為一名家長,更應該與時俱進地不斷提升自己,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跟孩子一起成長,成就一種新型的親自關係。
①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在華人的傳統價值體系裡,尊老愛幼是我們的習俗,尊敬自己的父母是每一個孩子應該做的,包括弟子規裡面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等,強調了一種比較等級化的親自關係。
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讓孩子們學會感恩,懂得對父母的付出表達感恩,但是,現今我們的發展或許需要我們那不斷進化,以適應新的變化,比如我們跟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越來越複雜,這種時候需要我們學會溝通,要做到高效的溝通,就需要我們淡化這種所謂的等級觀念,父母跟孩子之間形成一種自由,平等,互相尊重的良好關係。
②孩子不是父母實現理想的工具
很多家長會將自己的意志和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完成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完成自己的夢想,從父母的角度考慮,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其實不然,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權利和意識,去過自己認為值得的人生經歷。
這時父母應該懂得,支援孩子做ta自己。
一個敢於做自己的父母,才是一個敢於做自己的孩子的最好的榜樣。
父母一味付出,不計成本,不計回報,完全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都奉獻給孩子的話,這其實並不是對孩子好,這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形成依賴心理,同時不敢做自己,怕辜負父母的期望,容易委曲求全,最終導致孩子自身的迷茫,甚至親子關係的破裂。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勇敢做自己,為人父母,先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