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偷空的貓

    海底撈近期應該不會上市:第一,海底撈的利潤非常高,單店月利潤過百萬是普遍現象;第二,餐飲企業上市涉及到很多問題,難度很大,之前的俏江南等,就是上市不了。

  • 2 # 投資界

     “人類無法阻擋”的海底撈終於要上市了。

      據招股書披露,海底撈已經在國內主要中式餐飲品牌中排名第一,以翻檯率、年度收入和年度客流量計算,排名國內五大餐飲品牌之首。2017年客流量超過1.03億人次,在中國內地,每家門店每天平均有近1500人次造訪。

      2015-2017年,海底撈收入總額分別為57.57億元、78.08億元和106.37億元,年內溢利分別為4.12億元、9.78億元和11.94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6.42億元、14.14億元和14億元。按照2017年的收入計算,海底撈是全球及中國最大的中式餐飲連鎖企業,佔全球及中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0.2%和0.3%。

      外賣收入2億,員工平均年薪6萬

      從1994年在四川省開設首家火鍋店開始,海底撈已從2015年年底146家增加至2017年年底273家,其預計,2018年將開設180家~220家新餐廳。

      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海底撈擁有及經營的餐廳數量達320家。中國內地有296家餐廳,臺灣、香港、新加坡等擁有24家,自2015年以來公司收益符合增長率達到35.9%, 2017年收益達到106. 37億元;近三年利潤符合年增長率更是高達70.5%,去年利潤實現11.94億元。

      2017年海底撈現有餐廳的整體翻檯率為每天5.1次,高於中國主要中餐品牌。而2015年和2016年分別為4次和4.5次;2017年內地餐廳的人均消費為97.7元,而2015和2016年分別為91.8元和94.5元。

      雖然海底撈發生過數次食品安全事故,但並未太影響食客去就餐。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平均每位顧客在海底撈消費94.6元,而且98.2%的人願意再次就餐,六成顧客每月去一次,中國內地的每家餐廳平均每天有1478人次造訪。

      海底撈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餐廳經營,報告期內該業務的收入分別為56.53億元、76.35億元和103.39億元,佔營收比例均超過了97%,外賣業務收入分別為0.74億元、1.46億元和2.18億元,銷售調味料及食材的收入分別為0.3億元、0.25億元和0.3億元。

      但同時,海底撈這一擴張步伐也帶來了鉅額流動負債,2015年~2017年三年流動負債淨額分別為6040萬元、3.86億元和11.56億元,到2018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已經擴大到14.42億元。

      此外,在員工管理和培訓上,海底撈去年收入近三成用在員工成本上,達到31億元,而排除董事薪酬等其他因素,員工平均年薪約6萬元,在同行中領先。

      海底撈還表示,公司計劃2018年開設180-220家新餐廳。

      張勇夫婦持股62.7%,產業遠不止火鍋

      創始人張勇18歲進拖拉機工廠幹了6年,隨後在街邊擺攤,賣了兩年麻辣燙。1994年3月,張勇夫婦和同學施永宏李海燕夫婦四人創辦海底撈。當時張勇連炒料都不會,左手拿書、右手炒料,邊炒邊學。

      2004年,張勇把海底撈開到北京。2014年也是海底撈擴張最迅速的時期,一口氣開了17家門店。從一家小麻辣燙店起家,如今成為行業標杆。

      今年年初,海底撈董事長助理葉鵬曾對媒體迴應:“我們一直有IPO的打算,在等合適的時機。”其實,從自2011年起,關於海底撈籌備上市的訊息就層出不窮。直到2016年,頤海國際在港交所上市。

      頤海為海底撈獨家底料供應商,截至2016年12月公佈的資訊,海底撈董事長張勇為頤海國際第一大股東,持股35.59%,而頤海總收入的一半以上均來自海底撈。頤海的上市也被視為是海底撈曲線登陸資本市場。

      頤海國際分拆上市,也是因為餐飲行業整體上市難度較大。在在勞資關係、稅務監管方面,都存在諸多難題。此外,將內部服務能力對外輸出,有利於擴大市場影響力,提高品牌認可度。

      2017財年,頤海國際收入為16.46億元,同比增長51.3%,其中來自關海底撈的收入就有9.15億元,同比增長51.2%。海底撈貢獻了頤海國際55.6%的營收。

      事實上,海底撈也不是簡單的火鍋店。

      張勇旗下資產橫跨餐飲、娛樂、教育、投資,並登上福布斯富豪榜。海底撈集團的帝國版圖包括頤海國際、新三板公司優鼎優、新三板影片安防公司萬佳安、供應鏈蜀海微海餐飲管理培訓公司、蜀韻東方裝修公司等。

      2016年12月,用友集團與海底撈集團發起成立紅火臺餐飲雲服務有限公司,主要做餐飲企業資訊化與網際網路餐飲服務,張勇擔任董事長。

      為了更好從事投資,海底撈2012年成立了海悅投資。據天眼查顯示,海悅投資截止目前對外投資10筆。投資專案有辣媽幫、韓都衣舍、虎撲等等。

      此外,張勇、舒萍持股68%的靜遠投資持有簡陽市天一商貿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後者旗下的全資子公司成都海途教育在2016年11月註冊成立,舒萍為董事,業務範圍包括“出國留學中介服務,中小學的語文、數學、外語、美術、鋼琴、舞蹈的課外輔導等。

      張勇還是雲鋒股權投資中心、海景林羲域投資中心的間接出資人之一,這些公司的關聯方有騰訊商業、巨人網路、科大訊飛、虞鋒等公司,海底撈還作為股東出現在和邦股份的招股書上。

  • 3 # 懶先生理財

    本週四(5月17日)晚,海底撈在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

    招股書顯示,海底撈在2017年的營業收入高達106億元,淨利潤22.46億元,怪不得外界都說,海底撈是繼娃哈哈、老乾媽之後,又一家“不差錢”的企業。

    

    那麼,這家不差錢的企業,怎麼就決定要上市了呢?

    首先,“不差錢”可能只是個表相。要知道,海底撈在近幾年可是瘋狂的擴張,公司在2018年還打算再開180家到220家自營門店。

    想要迅速擴充套件並搶佔更大的市場,海底撈還真是需要想辦法弄點融資,來降低財務風險。

    其次,上市之後也能進一步增加企業知名度,擴大品牌影響力,實現財富的百倍,甚至千倍的增長。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可能也是由於海底撈本身擁有的優勢——火鍋的商業模式可複製性強。

  • 4 # 懂財帝

    營收超100億淨利12億!這樣一家企業沒什麼理由會不選擇上市吧。

    1.共開設320家門店

    2012年走出國門,在新加坡,南韓,美國等地開店。到目前為止,最新情況,擁有和運營320家餐廳,中國內地296家,臺灣、香港以及海外新加坡、南韓、日本、美國24家。可以說這個連鎖店鋪已經具有很大的規模了。

    2.火鍋市場行情好

    不同區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火鍋特色,火鍋分三種,川式、粵式、蒙式,麻辣味的川式火鍋佔比64%,所以資料來看,辣火鍋佔比最大,海底撈主打川火鍋,自然更廣受歡迎。火鍋行業在2013年的行業總收入2813億元,到2017年就達到4362億元,複合增速11.6%。在分散的中餐市場,海底撈106億元的收入,既是在火鍋行業的第一名,也是在整個中式餐飲行業第一。

    3.重視服務

    海底撈的服務人員的權力很大,免單服務員也可以說了算,這是一大亮點。在考核方面,比如利潤、利潤率、單客消費額、營業額、翻檯率,這些都不考核,考核客戶滿意度、員工積極性、幹部培養才是他們的重點考核點。去海底撈就餐的客人會感受到他們的服務很熱情,也許這就是回頭客多的重要原因,可見企業定位在服務上面。

    4.為了這次上市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早在2012年,簡陽市政府網站上就披露過海底撈上市計劃,稱海底撈已進入上市輔導期,並被四川省政府金融辦列入重點改制上市企業。

    5.此次上市為了融資

    海底撈門店的迅速擴張,需要資金的支援。招股書顯示,海底撈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連年不足1,表明海底撈的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即海底撈的營運資本(營運資本指某時點內企業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為負,說明其資本營運策略相對比較激進,短期償債能力不足。上市公司的融資綜合費率相比非上市公司是比較低的。

    6.為了抗衡競爭對手

    在火鍋市場,已經上市的呷哺呷哺對海底撈存在潛在的威脅,為了海底撈不垮,張家決定要上市,有了資本的助力興許海底撈的地位才能夠更加穩固。

    既然海底撈選擇了進入資本市場,那麼祝走的越來越好,同時一定要保證我們百姓吃的放心!

  • 5 # 正商參閱

    但作為一家傳統的餐飲服務,海底撈在快速擴張的同時必須充分的保證足夠的現金流。在這個前提下,海底撈的擴張就受到了資金的限制。

    在招股書上顯示,海底撈今年預計擴張的門店數是180—220家,但海底撈的賬面資金僅為5.18億,而擴張單個門店的成本在800萬到1000萬左右,如果按照預計目標擴張開店220家的費用來計算,海底撈至少需要22億來完成門店的擴張。顯然,對於海底撈來說,這一目標很難得以實現。

    同時,高昂的人工成本也是海底撈擴張需求的門檻。根據材料顯示,海底撈的員工成本佔比已經從15年的27.3%漲到了17年的29.3%。

    所以上市是海底撈達到擴張需求的唯一辦法,而在招股書中海底撈也顯示,未來的IPO募資將把60%用於店面的擴張中。

  • 6 # 連鎖品牌智庫

    作為火鍋界的標杆,海底撈每家店都很“火爆”,為什麼還要上市呢?幫人創業、開店的邦主認為,無外乎這2點原因:

    1.需要固定資金支援渠道。海底撈想要門店擴張,就需要資金的支援。而國內開一家海底撈需要投入約800元到1000萬資金,那10家,100家,1000家呢?上市前,海底撈可以透過銀行借款或者信貸來解決資金問題,但是當負債增多,門店需要擴張時,這些就不能滿足了,有什麼比上市融資來錢更快?

    海底撈招股書也說了,IPO募集的資金,約60%用於業務擴張,約20%用於開發及實施新技術,約15%用於償還貸款,剩下的約5%用於運營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

    2.營收、競爭壓力,不能停步。目前來說,一線城市為海底撈帶來的收入比重在下滑,二、三線城市為其帶來更多收入,門店增長也較快。如果想要保持營收繼續增長,就必須擴大在二、三線城市的門店投入了。不過不管是不是在二、三線持續投入門店,只要擴張門店,回到第1點,離不開資金的支援。

    而火鍋行業的競爭對手,有呷哺呷哺、巴奴...等等,特別是呷哺呷哺IPO後,門店擴張,業績增長,海底撈不能固守原地,不然就是等著被打敗,所以需要繼續佔據市場,擴大品牌影響力。

  • 7 # 斑馬消費

    海底撈這麼多年上市傳聞不斷,而且輾轉反覆,其實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內部原因是,隨著海底撈系旗下的頤海國際、蜀海、優鼎優和微海等公司分拆或上市,成就了一大批公司元老和員工,很多人都眼巴巴的等著透過海底撈上市獲得身價倍增;

    另外企業內部需要以上市公司的治理方式來讓企業運營獲得更高的效率。

    外部環境是,頤海國際和優鼎優上市,獲得了較強的資本運營經驗,也給企業帶來了充沛的活力,這其實也給海底撈上市提供了可貴的上市經驗。

    另外,隨著海底撈較為激進的門店擴張策略,導致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不足,為了對外抗衡對手,構築護城河,必須有資本的支援,此前僅靠銀行等融資渠道十分有限,不足以支撐企業擴張所需的資金,所以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登陸港股上市勢在必得。

  • 8 # 盤和林數字經濟觀察

    一個月之前還在否認上市計劃的海底撈,但2018年5月17日海底撈卻迅速遞交港股IPO招股書。“根據招股書,海底撈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06.37億元,同比增長36%,穩居國內餐飲行業第一;2017年實現11.94億元的淨利潤,遠超同行業其他企業。海底撈在報告期內收入、利潤都出現快速增長,收入由2015年的57.57億元按35.9%的複合年增長率增至2016年的78.08億元,並進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億元;而年度利潤由2015年的4.12億元增至2017年的11.94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70.5%。”

    那麼,“不差錢”的海底撈為什麼要上市?據招股說明書,此次海底撈預計上市募集資金的60%用於開店擴張計劃, 20%將用於開發及實施新技術, 15%用於償還貸款,剩下的約5%用於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招股書預計,2018年海底撈將開設180家-220家新餐廳。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海底撈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戰略擴張和技術開發,專注於主營業務餐廳經營的內生性發展。

    一、二、三線城市消費水平奮起直追,業務擴張志在必得。據海底撈統計資料顯示,其中國內地餐廳人均消費水平逐年增加。從人均消費水平來看,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人均消費金額分別為89.8元、92.8元和94.5元,竟然高於二線城市的86.1元、88.5元和92.6元,消費水平甚至趕超一線城市。不斷崛起的市場需求和升級化的消費水平吸引著海底撈不斷擴大業務規模。

    二、投資回收週期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盈利能力強勁。據稱,海底撈大多數餐廳6到13個月就能收回投資成本,營業3個月便能實現盈虧平衡,僅耗用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時間。而其翻檯率也由2015年的每天4.0次平穩增加至2016年的每天4.5次以及2017七年的每天5.0次。每一家餐廳都將成為海底撈賺錢的馬達。

    三、品牌優勢明顯,輻射效應帶來邊際效益。新擴張的業務在“海底撈”的光環下省下鉅額的宣傳費用,在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特有經營模式下迅速步入正軌,為企業的營業利潤“添磚加瓦”。海底撈設有會員制度,截至2017年12月末,海底撈擁有逾1390萬名會員。根據第三方調查,接近7成曾在海底撈就餐過的參與調查者至少每月在海底撈用餐一次,而98.2%曾在海底撈就餐過的參與調查者表示願意再次就餐。

  • 9 # 財經觀察徐叔

    海底撈在港交所披露招股說明書,成為這兩天資本市場比較關注的事件,作為火鍋式餐飲品牌,海底撈知名度很高,尤其是一些吃貨,如今要上市了,必定會受關注。

    對於企業而言,上市本來就是好事,也是很多企業成長一直想實現的路徑,至於海底撈的上市,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其一、品牌的需要。當年很多行業都在發生變化,餐飲業也不例外,洋品牌,中國產品牌相互競爭,而中國產品牌當中全國各地地方菜系眾多,並且當前網路訂餐帶來的衝擊也不小,如果最終能夠上市對品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在未來的市場推廣中,更利於產生品牌效應,當前,不管是A股還是H股,類似海底撈這類餐飲企業上市不多,此次如果最終能夠上市,品牌也將更有故事和差異化競爭。

    其二、管理的需要。一般而言,餐飲類企業的財務、制度等管理不如一些製造業規劃,海底撈一旦上市帶來的都是規範化管理,財務、審計等內控管理等更為規範,有利於企業更為規範,也利於企業更為長期健康的發展。

    其三、融資的需要。任何企業上市想解決的都是融資的問題,據招股書顯示,海底撈的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連年不足1,這也反映出海底撈的流動負債超過流動資產,即海底撈的營運資本(營運資本指某時點內企業的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差額)為負,這些都說明,海底撈還是缺錢的。

  • 10 # 天方燕談

    2017年海底撈營收總額約為人民幣106.37億元,2015年-2017年複合年增長率為35.9%。作為中國國內首家營收超百億的餐企,海底撈24年開拓之路,開店300多家成就了餐飲界神話,並且開始走向了國際化。作為火鍋業巨頭的它踏入資本市場,一方面是企業成長壯大後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國家政策支援下的理性選擇。

    眾所周知,海底撈因服務好而成名,口碑效應下,自然會有絡繹不絕的人群前來消費。海底撈的服務不僅體現在對人的態度上,對實在的用餐體驗也有到位的關照,譬如海底撈所有的菜品都可以叫半份,半份半價。海底撈創立不久就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標準化流程,形成集採購、加工、倉儲、配送為一體的大型物流供應體系,保證了海底撈的品質延續。不是每個做火鍋的都能成為了海底撈,海底撈的公關能力好,這裡不是說它擅長甩鍋,而是發現問題真誠迴應迅速整改。這些都是海底撈能夠成功的原因。

    近兩年,火鍋餐飲一直保持著兩位數增長,資料公司沙利文預計,到2020年中國火鍋市場規模可達5774億元。而對於中餐行業而言,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已經成為企業必須要學習的一課,不主動求變求新,就很可能被後來者突圍超越。成為轉型成功的海底撈,收穫鉅額財富之時,無形中也需要擔起更多責任。中式餐飲上市者本就不多,以標準化走通模式的更是難上加難,這一條路是坦途還是泥坑,或許只有身在其中的海底撈才能在踽踽前行中領悟通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放鬆心情的詩句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