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沉船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為什麼西漢有那麼多賢明的君主?
首先是他們的根基與底蘊造就了他們的至德至賢,其典型的人物就是生在豐邑長在沛縣的草根士民高祖劉邦,生於底層、活在民間、庶民義士的生活狀態,生存環境他都是身心經歷,他知道老百姓的心裡所想、身心所依,可以肯定他掌握政權後他就很自然的知道權為民所用,約法三章,與民休息,他更知道秦朝滅亡的根由,這是漢高祖劉邦最基本、最樸素的行為意識。
其次,高祖的後代劉恆、劉啟、劉徹等等—-他們歷代君主一直灌輸著他們的高祖皇帝打江山的艱難與困苦,漢家天下得來的艱辛歷程與庶民的生存狀態以及與他們的皇權息息相關,為了國祚的長治久遠,他們從入世開始就有系統的進行了良好的傳承培育,文化上底蘊深厚、德性上植根於高祖,賢明上求其民間賢達,甚至劉恆坐上皇帝的位置還念念不忘與青春年少的洛陽才俊賈誼探求秦亡政息的辯證道理,這樣的執政理念與思維他的國祚就必然會長治久安,他們的君主賢能就會相互影響,賢明者必然俱多。
-
3 # 鄧海春
自劉邦建立西漢,到王莽篡位建新朝,在西漢的二百一十年間,這個王朝共出現了十二位帝王。其中,光是賢明讚譽千古未絕的帝王,就有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和漢宣帝劉詢。
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劉家能出如此多明君,首先便與其時代密切相關。我們不難發現,西漢的明君,主要生活在西漢早期,直到盛世。從漢高祖在刀光劍影中建立起西漢,到漢武帝將這個王朝迎上巔峰,再到漢宣帝繼承漢武帝的政治遺產,這些明君所在位的時代,要求他們為政得當。
越是親身經歷過創業的艱難,就越清楚守業的必要。劉邦作為一個典型的草根帝王,有著強烈的鞏固家族統治的慾望。在蕭何、張良等賢臣的輔佐下,他順利的從一個農家子弟,轉變為一個體察百姓的出色的政治家。劉邦不但自己為政賢明,還對自己的繼承人提出為政要求。
而漢惠帝劉盈,不僅有漢高祖、呂后、曹參、陳平等人的耳提面命,他本人,也是經歷了秦末的戰火,深知劉家的家業來之不易。劉盈在十六歲時便即位,之後國家大權實際上由呂后掌握。因而劉盈也不得不採取更溫和的為政風格。換句話說,有了強勢的呂后唱紅臉,白臉自然就留給了劉盈。他推行仁政,放寬思想文化控制,因而政治癒發清明,他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一代明君。
而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他們也從自己做起,帶領西漢迎來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劉家子弟能做好自己,也是他們明君頻出的重要原因。當時仍處於西漢初年,人們還在努力擺脫秦末以來戰亂帶來的經濟凋敝。因而二帝繼續推崇黃老之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不僅漢文帝一生節儉,二帝還在春耕時下地勞作,以此來勸課農桑。正是他們身上那種純樸而又真摯的情感,引導他們成為了真正為民著想的明君。
而漢武帝劉徹,本已經是家業穩固的天選之子,但他自己卻很有抱負。在劉徹出生的三年前,即景帝三年(前154),七國之亂爆發。雖然這場叛亂在三個月內即被平定,但這場禍患卻給劉徹敲響了一個警鐘:危險一直都存在,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能守住天下。
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朋友們應該都有所瞭解。雖然這位帶領西漢走上巔峰的君王和秦始皇一樣,功過皆有,歷史評價頗為複雜。但他透過推恩令等解決郡國並行制的弊病,推行平準等穩定經濟秩序,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而推廣教育,都切實推動了西漢的發展。
而西漢的最後一位著名明君漢宣帝劉詢,也是一位複雜而簡單的帝王。他的複雜,來源於他的經歷。劉詢確實是漢武帝的嫡系血脈,但由於巫蠱之禍,劉詢早年一直苟活,因而接觸到真正的底層民眾。繼位後,劉詢又受到霍光的控制。因而對劉詢而言,只有自己成為一位有真材實幹的君主,才能不負家族,不負餘生。
劉詢是因為才能和德行而被霍光送上帝位的。他不缺為政的能力,更不缺將心比心體諒百姓的氣度。因而他也是簡單的。在自己飽經苦難以後,劉詢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治理國家的事務中。這位帝王像他的前人們那樣,一心為國,勵精圖治,政績頗豐。
再之後,劉家也沒逃過“富不過三代”的厄運。安穩的社會讓帝王沉迷酒色,日益荒淫,明君也就不再出現。
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西漢明君一代接一代,自然離不開前人的正面影響。而早期西漢社會的落後和不安,也要求這些帝王成長為實幹家,成長為有真材實料的明君。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臣民對他們稱讚,青史將他們留名。
-
4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這種認知純粹是出於對歷史的不瞭解,不但對歷史不瞭解對“賢”這個字的真正含義也不瞭解。
西漢王朝有許多,雄主明君,有為之君。但是真正的能夠稱上“賢君”的恐怕也就只有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和昭宣中興的漢宣帝。
漢高祖:他將自己原先封的異性諸侯王全部殺死。也許這些異性諸侯王真的有反叛之心,但是他們中間難道真的沒有一個好的嗎?再說大將軍韓信。他本來是沒有反叛之心的,結果後來由於恐懼來回搖擺,最終還是也沒有反叛成功,難逃一死。這樣的人能稱為賢嗎?
漢惠帝劉盈:一生懦弱,沒有什麼成就最後還造成了呂氏專權的不良後果。他又怎麼能夠稱為賢呢?
漢武帝:一生雖然有諸多的文治武功,但是他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晚年窮兵黷武,幾乎將年輕時的偉大功績毀於一旦。直接為西漢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漢昭帝:雖然有一定的才能,但是還稱不上“賢”
漢宣帝以後的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更與“賢”扯不上邊了。
回覆列表
確切的說西漢不是多賢君,是多明君。西漢的皇帝裡即便是評價不怎麼高的幾位都具有過人才智。
高祖劉邦、文帝劉恆固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張良拿《太公兵書》遊說劉邦,劉邦是一點就通,張良直稱劉邦為天才。文帝劉恆謹慎恭謹,被人認為是很好欺負的角色,結果扶持他上帝位的周勃被嚇走。太子劉啟打死了吳王劉濞的兒子,劉恆反讓劉濞又氣又沒法舉兵作亂,到最後倒像是劉濞跟皇帝賭氣,劉恆寬宏大量不跟他計較。劉濞兒子被打死,反弄得像是自己錯了。漢文帝總是不動聲色就整治了威脅皇權的人物,他的才智都被寬厚一面所掩蓋著。
漢景帝劉啟的智謀雖不如其父,卻也有平定七國之亂的功績,秉政著文帝政策使漢朝經濟逐漸強大。至漢武帝劉徹時進一步加固中央集權,使漢帝權勢達到巔峰,是著名的千古一帝。
西漢自漢武帝劉徹起,歷代漢帝的基本素質都很卓越。
漢宣帝通經術,有美材,行安而節和。
漢元帝壯大,柔仁好儒。班固外祖兄弟為元帝侍中,語班固曰:元帝多材藝,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刌節度,窮極幼眇。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迭為宰相。
漢成帝壯好經書,寬博謹慎。又有《漢書·藝文志》記載:“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
漢哀帝自為籓王及充太子之宮,文辭博敏,幼有令聞。
儘管才智不一定體現在治理國家方面,可單憑他們的素養即便放到民間都是人才。甚至於精通儒術,勤奮好學,有才智都只是漢帝的基本條件。
西漢至漢宣帝以來國力達到了巔峰,亂漢家的漢元帝劉奭親信奸臣石顯,逼死賢臣蕭望之,最終使皇權旁落,確實算不上什麼明君。偏生此人也是多才多藝的學霸,就是聰明才智用錯了地方。
漢元帝以後皇權漸被權臣操縱,漢帝是否聰明自然也難以體現出來,總的來講自劉邦到劉詢以來的漢帝都保持著很高的水準,西漢將近兩百年曆史裡有一百五十年持續強盛,這在歷史上還真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