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686673868598

    不請自來 諒解

    首先我覺得評價一個人 先要了解他 段秀實 公元719年至783年 字號 成公 一生中擔任過不少職位 諸如 禮部尚書 御史大夫 安西府別將 等 剛從名字來看的話 有一絲秀氣 但正如他名字中帶著一個實字 他為人忠厚 樸實 穩重 段秀實自幼博覽群書 而且能文能武 堪的上是文武雙全 而且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被稱為孝童 他的一生中堪得上大事的有幾件分別是 安史之亂 再者從軍安西 再到安定邊境這些個就不詳說了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些相關的書籍看一下 至於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古來不外乎有大家評價 這個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到他後來因為 涇原兵變 被朱泚所殺可以說是不愧於忠孝兩字

  • 2 #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文天祥在《正氣歌》裡,歷數了唐朝名臣張睢陽(張巡),顏常山(顏杲卿)的氣節。之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一句說的便是本文主角——中唐名臣段秀實。其實,對段秀實仰慕之士,又何止文天祥一人?

    柳宗元專門寫了一篇人物傳記《段太尉逸事狀》,文中描述:“太尉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氣卑弱,未嘗以色待物;人視之,儒者也。”

    意思是段秀實為人謙和,走路常常低著頭、拱著手,說話聲息低微,從不會給別人臉色看。在眾人眼中,完全是一個儒者。

    就是這位旁人眼中,說話和氣、態度謙恭的儒者,卻既曾言辭銳利洞若觀火,又執法嚴明理屈權貴,直至以身許國擊賊而死。

    正是他身上磅礴的人格力量,才讓柳宗元、文天祥心折。

    一、洞若觀火

    玄宗天寶四年(745),段秀實在安西節度夫蒙靈察帳下從軍,累功官至安西府別將。

    天寶七年(748),高仙芝續任為安西節度使。

    天寶十年(751),怛邏斯之戰爆發。高仙芝所部安西唐軍,被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擊敗,副將李嗣業勸高仙芝棄軍而逃。

    段秀實聽到後,當面斥責李嗣業,“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陷眾,非仁也”。並對他說,唐軍新敗軍心不穩,怛邏斯與安西路途遙遠,中間隔著昭武九國。若棄軍而逃,必然導致唐軍總崩潰,就算大將也未必能得身免。

    只有,整頓軍馬徐徐撤退,才能保全唐軍士卒的性命。

    悍將李嗣業被段秀實噴了後,慚愧不已。

    按等級來說,段秀實低於李嗣業,但他卻能從全軍考慮仗義執言,全不顧忌一己之安危。

    天寶十二年(753),封常清接替高仙芝擔任安西節度使。

    段秀實隨軍出征大勃律國(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唐軍進至菩薩勞城(克什米爾中部一帶),先頭部隊屢屢奏凱。

    封常清帳下唐將都興高采烈的要求繼續進軍,但站在一旁的段秀實卻雙眉緊鎖。

    他上前一步躬身施禮道:“此必有詐,將軍不可不防!”

    周圍唐將一看有人出來潑冷水,都有點不樂意了。

    其中一人說道:“我等身經百戰,你才打了幾仗?不要在這裡危言聳聽!”

    段秀實沒搭理他,直接對封常清說:“將軍,我大軍千里奔襲,能完全瞞過吐蕃?”

    封常清回答道:“難也!”

    “以前吐蕃軍隊戰力可曾如此孱弱?”

    “非也!”

    段秀實見他跟上了思路,便果決的說:“賊兵羸弱,必為誘敵之計。請派一軍,搜其山林,以備不時。”

    封常清本來就是個謹慎之人,被段秀實一語點醒後,即刻派軍細細搜尋。

    果然在兩側發現了吐蕃伏兵,唐軍趁吐蕃軍隊沒有防備,暴起攻擊,設伏蕃軍盡歿。

    此戰,段秀實在諸將興高采烈的氣氛中,卻能保持清醒和冷靜,避免了唐軍遭受伏擊,因功升任為綏德府折衝都尉。

    二、理屈權貴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九月,段秀實任命為涇州刺史。此時,恰逢第二次僕固懷恩之亂。

    僕固懷恩叛軍的前鋒兵犯(今陝西彬縣),邠寧節度使白孝德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遣其子郭曦,領萬人前來相助。

    當時的郭子儀早已名揚天下,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封汾陽王。郭晞則為檢校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趙國公。

    郭晞屯兵邠州時,縱容士兵隨意搶奪財物、搗毀器物、撞殺孕婦。邠州節度使白孝德礙於郭子儀權位,且為其部下,不敢彈劾。

    段秀實對此非常不滿,主動找到白孝德,請求擔任都虞侯,以制不法。白孝德正為此事發愁,見段秀實自告奮勇,趕忙將鍋甩給他。

    郭晞畫像

    一日,郭曦所部將士在城中飲酒和酒家發生口角,郭曦軍士暴起刺傷賣酒老翁,搗毀酒具和店門。

    段秀實將鬧事的17名軍士全部逮捕,當街斬首,腦袋插在槊杆上示眾,百姓歡呼雷動。(“斷首置槊上,植市門外”)

    郭晞計程車卒極為不滿,一營士卒悉數披甲鼓譟,欲生事逞威。

    白孝德大懼,召來段秀實問道:“事情鬧大了,怎麼了結?”

    段秀實答道:“此事因我而起,我自去解決。”

    他解下佩刀,命跛腳老卒牽馬,隻身進入郭晞營中。

    郭晞計程車卒,見段秀實前來,披甲執銳湧出,要殺他報仇。

    段秀實微微一笑,“殺一老卒,何需這麼多甲兵?我這不帶著頭來了嗎?”

    (甲者出,秀實笑且入,曰:“殺一老卒,何甲也!吾戴頭來矣。”甲為愕眙。)

    士卒見狀,反到不知該如何處理。

    段秀實乘機說道:“郭尚書(郭晞)難道對不起你們嗎?副元帥(郭子儀)難道對不起你們嗎?為什麼要用暴亂來敗壞郭家的名聲?替我告訴郭尚書,請他出來聽我說話。”

    (因曉之曰:“尚書固負若屬邪,副元帥固負若屬邪?奈何欲以亂敗郭氏!”)

    此時,郭晞急匆匆趕來。

    段秀實冷靜的對他說:“副元帥功勳蓋世,當善始善終。今天,閣下卻放縱手下,恣意作惡。這樣做,勢必引起混亂,影響國家安定。皇上追究下來,將罪及副元帥。亂皆起因於閣下。人們會說,閣下依仗副元帥,不守法。令尊大人一世英名將毀於一旦,恐禍將至。”

    段秀實之言未畢,郭晞便折服下拜說:“您直言相勸,恩情甚大。我一定約束士卒,聽從您的教誨。”

    隨即,轉頭對周圍士兵喝道:“還不解甲歸營,膽敢鬧事者處死!”

    段秀實為了事情周全,對郭晞說:“我還沒吃飯呢!”

    郭晞趕忙備飯,等段秀實磨磨蹭蹭的把飯吃完了。

    又對郭晞說:“不行,犯病了,今晚留宿營中吧!”

    郭晞害怕士卒暗害他,衣不解甲,在旁邊守了一夜。

    次日早晨,二人到白孝德處,郭晞謝罪,邠州遂安。

    (太尉曰:“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既食,曰:“吾疾作,願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

    邠州地形

    三、以身擊賊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想實施恩黨元載的計劃,修築原州城,開挖陵陽渠。

    段秀實上書朝廷,認為春天農忙不宜徵勞役,請求等待農閒。

    楊炎認為他從中作梗,便調段秀實入朝任司農卿,奪去他的兵權。

    不久,涇原兵變爆發,德宗“召神策六軍,竟無一人來救。”

    當年,段秀實就因長安禁軍寡少,難以應對不時之需,建議德宗道:“古時天子戰車萬乘,諸侯千乘,大夫百乘,所以才能以大控小,強幹弱枝之。現今禁兵不精,其數全少,變起肘腋,將何以待?且猛虎所以百獸畏者,為爪牙也。若去其爪牙,則犬彘馬牛悉能為敵。伏願少留聖慮,冀裨萬一。”(《禁兵寡弱疏》)

    但可惜,德宗以關中缺量難以養軍為由,未能聽從。

    這次,涇原亂軍突入長安城,彷徨無計的李適,只得出逃奉天避難。

    大肆洗劫了官庫後的亂軍,將因兄弟叛亂,圈禁在長安的朱泚請出,擁上帝位。

    朱泚因段秀實也是受人排擠,以為二者存有共同語言,便派人傳召他。

    但段秀實關閉宅門拒不奉偽詔,亂軍翻牆而入將其架走。

    段秀實估計自己不能倖免,回頭對子弟們高喊:“國家蒙難,我還能躲到什麼地方去呢!自當為國殉難,你們各自求生去吧。”

    (“國家有患,吾於何避之,當以死徇社稷;汝曹宜人自求生。”)

    朱泚見段秀實前來,非常高興,說道:“段公來,吾事濟矣。”

    向他詢問,如何趕走唐軍擴充勢力。

    段秀實毫不避諱的直言道:“公本以忠義著聞名天下,今涇軍因為犒賞不均作亂。公宜開諭將士,迎回聖駕,此乃不世之功。”

    朱泚一聽不吱聲,心裡想:“迎回李適,我還混個鳥?!”

    但段秀實在涇原軍中的人望實在太高,雖心中不快,也奈何不得。

    奉天與長安的位置關係

    此時,朱泚派人率三千精銳前往奉天,聲稱迎接皇帝李適回京,實際上是準備發動奇襲。

    段秀實立即偽造了一份軍令,派人追上急行軍,命令他們即行班師。

    段秀實也清楚,一旦部隊回來,就會真相大白。便暗中聯絡左驍衛將軍劉海濱、涇原虞候何明禮、孔目官岐靈嶽,找機會除掉朱泚。

    段秀實實在不能忍受,勃然而起,奪下旁人手中的象牙笏板,跨前一步,朝朱泚臉上就唾口水,並詬罵說:“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豈從汝反邪!”

    言畢,以象牙笏板猛擊朱泚,正中前額,血濺了一地。

    左右見狀都傻了,可一同議事的劉海濱畏懼,趁亂逃走,未能協助段秀實殺賊。

    朱泚得以脫身,段秀實心知事已不成,呵斥左右道:“吾不同汝反,何不殺我!”

    衛士如夢方醒,刀劍齊下。

    捂著腦袋,血流滿面的朱泚,伸出一隻手攔阻,“義士也,勿殺。”

    可惜,段秀實已身中數刀,倒在了血泊之中,享年六十五歲。

    段秀實死後,朱泚趴在他身邊嚎啕大哭,以三品官員的禮數厚葬。

    身在奉天的李適聽到段秀實被殺的訊息,深恨當初沒有聽其諫言,悲傷落淚,追贈太尉,諡號忠烈,親自題寫碑文,為段秀實樹碑立廟。

    自貞元(785年—805年)年間後歷朝,但凡赦書節文褒獎忠烈,一定以段秀實為首。

    蔡東藩先生詩云:“拚生一擊報君恩,死後千秋大節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詩中最好的兩句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