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到1957年這段時期我們稱之為“電子管計算機時代”。第一代計算機的內部元件(主要邏輯元件)使用的是電子管。主存貯器採用磁鼓,外儲存器使用磁帶。軟體使用機器語言和組合語言編寫程式。特點:體積大,耗電多,運算速度慢,儲存容量小,可靠性差。主要用來進行科學計算。
1958年到1964年,主要邏輯元件是電晶體,所以我們將這段時期稱為“電晶體計算機時代”。主儲存器採用磁芯,外儲存器使用磁帶和磁碟。軟體開始使用管理程式,一些高階程式語言相繼問世。特點是體積小,運算速度快,功耗低,效能更穩定。應用於:科學計算、資料處理、工業控制等。
1965年到1970年,計算機主要邏輯元件中,小規模積體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因此這段時期被稱為“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時代”。使用半導體儲存器替代了磁芯儲存器,外儲存器使用磁碟。軟體:作業系統進一步完善,高階語言逐漸增多。特點:體積和耗電顯著減少,計算速度、儲存容量、可靠性有較大提高。應用於:科學計算、資料處理、事務管理和工業控制等許多科學技術領域。
1971年到現在,主要邏輯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被稱之為“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時代”。儲存器採用半導體儲存器,外儲存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軟體:作業系統不斷髮展,同時資料庫管理系統、通訊軟體也得到發展。特點:體積更小、耗電更少、運算速度更快、可靠性不斷提高。應用:已經進入了人工業、生活等各個領域。
1946年到1957年這段時期我們稱之為“電子管計算機時代”。第一代計算機的內部元件(主要邏輯元件)使用的是電子管。主存貯器採用磁鼓,外儲存器使用磁帶。軟體使用機器語言和組合語言編寫程式。特點:體積大,耗電多,運算速度慢,儲存容量小,可靠性差。主要用來進行科學計算。
1958年到1964年,主要邏輯元件是電晶體,所以我們將這段時期稱為“電晶體計算機時代”。主儲存器採用磁芯,外儲存器使用磁帶和磁碟。軟體開始使用管理程式,一些高階程式語言相繼問世。特點是體積小,運算速度快,功耗低,效能更穩定。應用於:科學計算、資料處理、工業控制等。
1965年到1970年,計算機主要邏輯元件中,小規模積體電路代替了分立元件。因此這段時期被稱為“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時代”。使用半導體儲存器替代了磁芯儲存器,外儲存器使用磁碟。軟體:作業系統進一步完善,高階語言逐漸增多。特點:體積和耗電顯著減少,計算速度、儲存容量、可靠性有較大提高。應用於:科學計算、資料處理、事務管理和工業控制等許多科學技術領域。
1971年到現在,主要邏輯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被稱之為“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時代”。儲存器採用半導體儲存器,外儲存器採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碟,並開始引入光碟。軟體:作業系統不斷髮展,同時資料庫管理系統、通訊軟體也得到發展。特點:體積更小、耗電更少、運算速度更快、可靠性不斷提高。應用:已經進入了人工業、生活等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