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點兵

    西徐亞人

    西徐亞人,也就是中國史料中的斯基泰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歐亞文明世界以外所有野蠻人的總稱,其疆界從多瑙河以北、黑海以北一直延伸到中國西域。斯基泰人並非全都是騎射手,但他們中最有戰鬥力的,無疑是騎射部隊。西徐亞人最拿手的武器是合成弓,用馬鬃或者動物的肌腱做成弓弦,射程遠達400步。一個訓練有素的射手每分鐘可以射十箭,如此密集發射的箭雨加上淬毒的箭頭極具殺傷力。

    不過,蠻族畢竟是蠻族。西徐亞人沒有什麼文化,很容易就會被稍微更有一點文化的其他蠻族融合。而且,西徐亞弓和日本弓一樣,上大下小,雖然是為了在馬上方便用,但總歸還是對製造技術要求很高,以至於到後來西徐亞人軍隊規模擴大時,三分之二的部隊都是用標槍的步兵。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在一場會戰中殺死了西徐亞人的盟主,使這個民族融合體自此走向衰落,再無力量入侵文明世界。

    帕提亞人

    追溯到公元前,也許唯一一支能夠和匈奴相提並論的騎射民族,便是西亞的帕提亞人。從效力于波斯大王的時代起,他們便是最令希臘方陣感到恐懼的馬弓手。著名的古希臘將領和史學家色諾芬曾經說波斯貴族從小隻學三件事,騎馬、射箭、說真話,帕提亞作為波斯的一個省,便是他們中最英勇善戰的部隊。在亞歷山大東征時期,雖然帕提亞人望風而降,但亞歷山大死後,帕提亞人憑藉著馬弓手的力量,征服了巴比倫到印度河之間的所有原波斯領土。在與羅馬的爭鋒中曾完全憑藉弓箭消滅了克拉蘇的七個羅馬軍團,與拜占庭帝國對壘多達數百年時間。也正是因為帕提亞人,後來的東羅馬帝國才可以要求哪怕是自己的重騎兵,也必須學會騎射。

    匈奴人

    在古代世界中,有兩個民族曾經被視為如同瘟疫、死神一般的災難。其中之一便是匈奴人。匈奴人是100%的遊牧民族,是個人就會騎馬。雖然匈奴的馬也不比日本馬大多少,但是耐力要好很多。匈奴人和後來的蒙古人差不多,騎著戰馬來去如風。就是為了抵禦他們,秦始皇才修建了長城。而即使如此,也還是完全擋不住匈奴人的襲擾劫掠。直到漢武帝時期,華人訓練了大批自己的輕騎兵,才終於在付出了無法計數的代價之後將匈奴人驅離了漢帝國北疆。

    蒙古人

    現如今,蒙古幾乎成為了騎射的代名詞。蒙古人雖然用的弓很短,精確度不高,但威力卻並不小。而且蒙古人在大規模騎兵集團的運用方面無人能出其右,大範圍的騎兵迂迴、快速的戰略前進,都使他們成為了比匈奴人更加可怕的死神。另外不一樣的是,蒙古人可是有文化有文字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一直能延續到了今天。唯一可惜的是,在二戰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蒙古人徹底丟掉了騎射文化,直到近些年才重新拾起來,但這並不妨礙蒙古人在今天的榜單中位列第一。

  • 2 # 雯話歷史

    我的歷史上著名的遊牧民族大多集中在北方。

    1、匈奴:秦漢時期比較強盛,後來分裂為東西兩部,東匈奴逐漸融合。西匈奴也不知何故消失了。也有人說是融合了。

    2、蒙古: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還曾統一過中原,建立元朝。

    3、契丹:北方民族,後來建立遼朝。著名楊家將的故事,就是講述北宋抗遼的故事。後來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4、党項:党項是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後來建立政權稱大夏。與兩宋政權形成對峙局面。

    5、吐蕃: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後來學會農耕,實現定居生活。

    6、滿族:原來叫女真,多次名稱演變,後來稱滿洲。一直沿稱至今。

    7、鮮卑:鮮卑起源於遼東塞外鮮卑山,5世紀逐漸強大,後來建立了北魏政權,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逐漸漢化,與中原漢族等民族逐漸交融。現在已不存在了。

    8、羯:源於小月氏﹐曾附屬於匈奴﹐故又稱“匈奴別部”。也逐漸與中原民族交融消失。

    9、氐: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唐朝時,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10、羌:現仍然存在,居住在中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和汶川縣。

  • 3 # 大秦鐵鷹劍士

    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的勁敵,因此中國歷史上對遊牧民族的記載很多。大體而言,著名的遊牧民族有犬戎、匈奴、東胡、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東夷多為漁獵民族,在夏商周三代已融入華夏族,南蠻也多山林漁獵民族,在秦漢時代融入華夏,西戎則是在秦國時代融入華夏。因此真正的遊牧民族都是北方草原上生長起來的!

    匈奴據說為夏朝後裔與草原民族融合而來,戰國時代匈奴崛起,常與秦趙二國征戰,但當時匈奴還能幼稚,遠不是趙國與秦國的敵手。西漢前期匈奴勢力達到鼎峰,冒頓多次侵掠漢朝,漢朝不得不採取和親及賄賂的方式穩住匈奴。漢武帝及之後的漢朝對匈奴採取攻勢,兩百年間把匈奴打殘,最終匈奴一部西逃入歐洲,大部分融入漢族。

    戰國時代的東胡也是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它經常欺負貧弱的燕國。在燕昭王時代,燕國勢大,大將秦開東征東胡,給東胡沉重打擊。後來東胡亡於冒頓時代的匈奴,三國時代的烏桓就是東胡後裔。

    鮮卑族崛起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並立時代。五胡時代鮮卑慕容部建立了燕國,在燕趙大地縱橫無敵,殘殺無數漢人。南北朝時代鮮卑拓跋部建立北魏並採取漢化政策,花木蘭就是北魏鮮卑人,她對抗的就是興起的柔然部落。鮮卑族後來徹底融入漢族,對隋唐的影響深遠。

    突厥是唐朝勁敵,經歷多年戰爭後,突厥亡於唐朝。契丹則是五代十國時期崛起的一個遊牧民族,是北宋的勁敵,後來亡於漁獵部族女真族。蒙古則是最後一個真正的遊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不過其興也速焉,其亡也速焉!

  • 4 # 杜陵閒人

    人類文明史的發展分為三個大型別:遊牧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

    遊牧和商業的發展是屬於內供不足,需要向外發展,因此產生了流動,這種流動促進了文明的快速發展!

    世界史上有過三個大的遊牧民族:一、閃米特系遊牧族,二、印歐系遊牧族。三、蒙古系遊牧族。

    一、閃米特系遊牧民族,他的起源地是阿拉伯沙漠地帶,主要民族是阿拉伯民族、猶太人、腓尼基人。他曾經建立的國家有古巴比倫王國、迦太基帝國、阿拉伯帝國。現在中東地區的人民基本都是他們的後代。

    二、印歐系遊牧族,它的起源地是南俄羅斯草原,主要的民族是波斯人、希臘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曾經建立的國家是波斯帝國、古希臘王國、古羅馬帝國。現在的歐美各國和伊朗、印度使他們的後代。

    三、蒙古系遊牧族,他們起源於蒙古高原,主要的民族有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韃靼人等,曾將建立的王國有匈奴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現在的東北亞和中亞基本都是他們的後代。

    (一)匈奴人的歷史。

    1、蒙古系的人民是馬背上的民族,馬和鐵器給了他們推動文明發展的動力。當時他們的主要對手是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原地區的民族,這個民族主要是以農耕文明為主。

    2、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始皇時代的統一,他們為了阻止日趨壯大的匈奴人的侵略和進攻,修建了萬里長城。到了漢代更是出現了一批因為抗擊匈奴人而成名的歷史名將。漢朝曾經一度幾近徹底消滅以匈奴族為主的遊牧民族。

    3、被漢朝擊敗的以匈奴族為主的遊牧民族開始了西進的步伐,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當時他們的控制領域達到了東歐的頓河和第聶伯河附近。

    4、匈奴人擊敗了偉大的西羅馬帝國,促使一個弱小的日耳曼成為了帝國。他們使基督教成為唯一繼承古代西方文明的火炬,成就了教皇格利高裡的偉業。

    5、領導這一切的是一個偉大的領袖“阿提拉”,這個領袖將來自蒙古高原的人民和文明帶到了東北亞和中亞,使得西方人膽戰心驚,但是成就他的是擊敗他們的大漢民族,“漢破匈奴,影響世界”!

    (二)突厥人的歷史。

    1、突厥人是在今中國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構成了著名的突厥帝國。他們當時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廣物博的中原地區。但是時逢的對手是強盛的大唐盛世,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的歷代唐皇沒有讓突厥帝國佔到便宜。

    2、中原侵略受阻後,突厥人的矛頭又指向了伊斯蘭世界,突厥人加上伊斯蘭以後使的他們的軍事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他們得到了一個為的的名字“蘇丹”。

    3、在突厥好戰分子的領導下,伊斯蘭帝國的勢力西進則擴張到小亞細亞及至整個中東地區,使西方世界遭到第二次猛烈的衝擊,拜占庭文明搖搖欲墜。

    4、在東進的突厥人的攻勢下,他們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了廣大的印度地區,因此印度半島被分裂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

    5、在獲得相對穩定的土地佔領後,突厥人和後來的蒙古人經過融合建立了很多的王國,形成的現在很多國家的雛形。現在的匈牙利、保加利亞就是他們保留到現在的血緣存根。

    (三)蒙古人。

    1、雍正皇帝說過:“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2、提到蒙古人必須先說到一個偉大的君主“成吉思汗”!是他讓原本弱小的一個部落,發展壯大,得到了廣袤的大草原。他征服了遼、金、西夏還有偉大的中原地區。

    3、一系列的軍事鬥爭使他們具備了令西方震撼的作戰能力,冶煉技術和火藥技術使弱小的蒙古人建立了強大的馬背帝國,隨之開始了征服世界的偉大曆程。

    4、向西他們將帝國版圖推進到了多瑙河河畔,西方曾經強大的那些民族,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這些國家被他們統治了將近300年。

    向南蒙古帝國的版圖擴張到了印度、印度尼西亞甚至到了爪哇那裡。

    5、經過45年的艱苦戰鬥他們擊敗了中原的宋朝,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還有成就了很多名將,岳飛、韓世忠、孟珙、曹彬、狄青、李繼隆、劉錡、王堅...但是蒙古鐵蹄摧毀了這一切,開始的他們的統治。

    6、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發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緬甸),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島)。

    7、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最後一個漢民族的王朝,結束了元這個蒙古人的統治時代!但是蒙古人沒有自此消亡,至今還在繼續繁衍。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的國家,眾多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共同譜寫了一部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史詩畫卷。歷史上匈奴、鮮卑、羯、契丹等遊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權,經過歷史風雨的洗禮和滌盪,他們一部分西遷、一部分在歷史中湮滅,一部分融合入漢民族,一部分仍保持了本民族的特徵和習俗,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當中。

  • 5 # 集賢院居士

    中國歷史上按照朝代時間劃分比較著名的遊牧民族有:

    西周: 攻佔首都鎬京滅亡西周的犬戎,關鍵詞烽火戲諸侯。

    戰國: 分別和秦國和趙國打的不可開交的義渠和匈奴,關鍵詞宣太后和李牧。

    秦:匈奴,關鍵詞是萬里長城和蒙恬。

    西漢:匈奴,關鍵詞有衛青,霍去病,李廣。

    東漢:匈奴和羌,關鍵詞竇憲,班超。

    三國:匈奴,烏桓,鮮卑,關鍵詞曹操徵烏桓。

    兩晉:遊牧民族佔據中原,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亂華。

    南北朝:鮮卑,柔然,突厥,關鍵詞六鎮起義,鮮卑漢化。

    隋唐:突厥,吐蕃,回紇,契丹,奚,關鍵詞天可汗,松贊干布,安史之亂。

    五代:契丹,沙陀。關鍵詞石敬塘,耶律得光,李克用。

    北宋:契丹,党項,女真。關鍵詞澶淵之盟,李元昊,靖康之難。

    南宋:女真,蒙古。關鍵詞岳飛,襄陽,崖山。

    明:蒙古各部,女真。關鍵詞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袁崇煥。

  • 6 # 緣亻分d兲空80687331

    何為遊牧,即是指居無定所,隨水草遷徙,逐水草而居。

    古代北方草原,均為遊牧民。

    西周時期,北方犬戎與西周對抗一百餘年,後滅西周,破都鎬京,平王東遷,為獎勵護駕有功的秦人將王興之地封給善戰的秦人,此後,親人與犬戎進行了漫長的大戰,秦人五位國君與在與犬戎的戰爭中戰死,後犬戎逐漸分裂,一部後來成為義渠,與大秦對抗,後為秦所滅。犬戎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漢代漢文帝與匈奴單于約為兄弟,長城之內,冠帶之國,漢皇治之,長城之外,遊牧之國,單于治之,這是匈奴鼎盛的表現,漢景帝時期,匈奴騎兵突破大漢長城防線,火燒皇帝避暑行宮甘泉宮,沿途長城的烽火,離漢都長安僅僅有十里之遙。漢武帝時期,大漢韜光養晦終成,漠北之戰,一戰而滅匈奴主力,此後,匈奴衰落,分裂為南北倆部,北匈奴後來在東漢時候西遷,震驚歐洲,南匈奴則歸順漢朝,後逐漸消亡。

    三國時期的烏桓,昌盛一時,為曹操所滅。

    南北朝時期之佔據中國的北魏國為遊牧民族鮮卑族所建,後滅亡。分裂為北齊北周,均為鮮卑人所建,後隋、唐皇帝中均有鮮卑人血統。

    唐朝時之突厥人,異常強盛,初唐之時,唐皇向其稱臣,後太宗皇帝一戰而滅突厥國,生擒其可汗吉利,此後突厥之北方草原為大唐所控制,高宗時期叛亂,阿史那骨礎祿建立後突厥,後分裂為東西突厥。後消亡。

    大宋時期,北方契丹人建立遼國,佔領幽雲十六州,壓制大宋,大宋向其稱臣,西亞一些國家至今把契丹稱為中國,後遼國屬臣女真人崛起,消滅遼國,建立金國,隨後南下,消滅北宋,宋朝南遷,南宋建立。

    北宋後期,遼國混亂不堪,對屬臣女真剝削嚴重,女真人不堪忍受,女真完顏部在其首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起義,推翻遼國統治,殺死遼帝。隨後南侵,滅北宋,兵圍宋都汴京,後攻破汴京,生擒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宋欽宗。後佔領廣大北方草原與東北地區及漢人北方。後為蒙古所滅。

    蒙古原為金國附庸,不堪忍受金國壓榨,出現鐵腕人物鐵木真,一統蒙古各部落,後起義反金,滅金,滅西夏,滅南宋,滅花喇子模,滅俄羅斯,飲馬歐洲多瑙河,歐洲時人稱為黃禍(注:蒙古人為亞洲黃種人。)鐵蹄踏遍大半個地球。後鐵木真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統治中國96年後為明朝所滅,蒙古人退回北方草原,明朝統一長城之內,但終明一朝,蒙古都為邊患。還是後來在清朝的民族政策下,才歸順中國。直到如今。

    (注: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為漁獵民族女真人所建,不為純遊牧民。)

  • 7 # 心事浩茫0000

    在古代,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是人類文明舞臺的兩大主角,龍爭虎鬥,相生相剋,演出了一幕震撼人心的歷史大戲。在冷兵器時代,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往往比農業民族更強悍,他們叱吒風雲,風馳電閃,令人生畏。

    世界史上最有影響的遊牧民族有三大系列:一是閃米特系遊牧民族,。主要有阿拉伯民族、猶太人、腓尼基人。這些民族都很厲害,猶太人不用說了,是世界上公認最聰明的民族,出現過馬克思、愛因斯坦這些人類歷史最頂尖的偉人,阿拉伯人創立的阿拉伯帝國那更不是吹的。二是印歐系遊牧民族。主要有波斯人、希臘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曾經建立了波斯帝國、古希臘王國、古羅馬帝國。現代英法德意俄羅斯美國以及伊朗、印度的主體民族都是他們的後代,你可以想象這一系列的遊牧民族對世界史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三是蒙古系遊牧民族。 主要有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這些民族的強悍度大約可奪世界之冠,匈奴西侵曾經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突厥西征建立了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更是幾乎橫掃了整個歐亞大陸,讓歐洲人驚呼為“上帝的鞭子”、“黃禍”,至今仍心有餘悸。回顧世界史,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農業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利益拉鋸戰,黃種人和白種人的種族競爭戰。殘酷的歷史就是教科書,它給現代人的啟示是變零和博弈為共贏遊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8 # 塗山大蝦

    我看了下回復,基本上說明了世界各地的遊牧民族,我就不再贅述了。

    遊牧民族是在人類社會演變過程中處於弱勢地區發展起來的群體。包括草原、荒漠、海洋等。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相對來講比較惡劣,人類難以形成定居,逐草而居(不包括海洋遊牧民族)。單純放牧難以滿足生活需要,他們依賴於農耕族群,需要不斷地從農耕地區獲取生活物資,這是古代歷史的主旋律。

    其實現代人也可以類比。居無定所的人都是遊牧人。從一個地方游到另一個地方,為了養家餬口。

  • 9 # 葦說歷史

    遊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種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現代考古發掘逐漸證明,遊牧誕生的時間不會早於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遊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紀中葉,分佈於阿爾泰山以西西徐亞人,被稱為斯基泰人。農耕民族的統一是在秦朝,遊牧民族的統一是在元朝。雍正皇帝:“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亞歐大陸上的遊牧民族到底是哪裡冒出來的,怎麼一波一波地向南到中國、向西到歐洲源源不斷?打跑了匈奴就來了鮮卑,同化了鮮卑又來突厥,打跑了突厥,後面又有了回鶻,党項,契丹,蒙古,女真......這些遊牧民族起初到底是些什麼人?他們的發源地在哪裡?是同樣的種族嗎?

    今天,我們一一來說說中國古代的這十餘個純種遊牧民族。

    一、鮮卑

    鮮卑是中國古代非常活躍的民族,先後建立了10個國家,也曾經統治中國半壁江山。在中國古代東北區域有三個民族,分別是東胡、濊貊、肅慎。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包括了當時族屬相同而名號不一的大小部落,鮮卑族就是東胡民族中的一支。

    在中國北方區域的民族爭鬥中,最開始是匈奴消滅了東胡, 鮮卑部落退守鮮卑山,世屬匈奴奴役。漢朝時,中國趕跑了匈奴,鮮卑部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北魏後期,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大多農民家破人亡。在523年,爆發了六鎮起義。雖然起義被鎮壓,但北魏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最後,北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不過後來被北周和北齊取代。待隋朝統一中國後,以鮮卑族作為主體建立的鮮卑國家不復存在。

    二、匈奴

    匈奴人,來歷不明,有人說是夏朝遺民,也有人說是中亞白種人。匈奴強盛後,便不斷南侵,早在戰國時期,北方的燕趙等國就飽受匈奴侵襲之苦。到了漢武帝時期,他不甘一邊受匈奴勒索,一邊被動挨打,於是決定主動出擊,經過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後,匈奴終於瓦解,再無力與中原政權挑起大規模戰爭。

    後來,一部分匈奴人南下歸降,漢朝將他們安置在關內,這一部匈奴人此後先後融入到鮮卑、契丹等民族中。而另一部分匈奴人則因在蒙古高原無法立足而西遷,他們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經過中亞後,便沒有了相關記載,沒有人知道他們去了哪裡。

    直到幾百年後,一個叫阿提拉的匈奴人出現在了歐洲草原上,人們才發現匈奴人已經到了歐洲。阿提拉被西方人稱為“魔鬼”,他的出現幾乎摧毀了東歐文明。不過,短暫的榮耀過後,隨著阿提拉之死,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再次消失。曾有人認為,現代匈牙利人是古匈奴人的子孫,不過據科學鑑定,匈牙利人實際上是當地原住民族的後裔,與匈奴無關。因此,也許世界上還有一些帶著匈奴人基因的人存在,但“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整體實際上已經不復存在了。

    不過,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是部分突厥語民族和蒙古部落的直系祖先,從其地理位置和遷徙路線來看匈奴與蒙古人,哈薩克人,吉爾吉斯人的關係較大。

    當然作為部落聯盟的匈奴不太可能是一個緊密的聯合體,也就是說匈奴不能稱之為“匈奴族”,就像你不能把9-13世紀的欽察稱之為“欽察族”,這種部落聯盟可能包含了2-3種語言相近但種族差異明顯的原始族群。

    三、東胡

    東胡是中國東北的古老遊牧民族。是包羲太昊伏羲後裔東夷北遷後與胡人融合後的稱謂,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大約1300年。

    東胡部族發展到戰國時期已經成為燕山以北和松遼平原上的最大部落聯合體。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載:“當是之時,秦晉為強國。晉文公攘戎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這就是說春秋前期(晉重耳,前697-628年),燕北的東胡和山戎,分散的居住在不同的地域,各自有其各自的首領,不相統屬,只有盟會時,部落首領才能聚會到一起,大約有一百多個部落,但當時還不能形成統一的政體。

    可見晉、燕兩國東北部的東胡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的發展階段。但是到了戰國後期,情況就不同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動盪,中原地區發生了巨烈的變化,北方少數民族則迅速發展壯大,大漠南北的許多互不相統的部落,逐漸的趨於聚集,主要形成了兩類較大的部落聯盟。他們族系不同,一個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中西部的匈奴,另一個是居住在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二者相互敵對,而且東胡還要強於匈奴。

    然而,自被匈奴冒頓擊潰起,東胡部落聯合體的名字退出歷史舞臺。

    四、烏桓

    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

    公元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又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公元49年(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即今遼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內蒙古河套一帶駐牧。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據考證,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天山鎮西北140裡有—座烏遼山,即烏桓人遷駐之地。烏桓人在這塊土地上逐步成長、壯大並向南遷徙,與建都於中原的封建政權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進入中原各地,融合於其他各族之中。

    五、羯

    羯族在歷史上閃光的時期非常短暫,僅僅在五胡時期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地方割據政權,然後由於漢人野蠻的民族政策而推出了歷史舞臺,並且羯族從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成為一個民族,它是匈奴的一個分支。

    羯族在東漢時期已開始隨匈奴內遷,漢晉時期的羯人雖還保持有一定的遊牧經濟,但農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國家之前,所需軍糧除一部分自給以外,其它皆掠奪而來,如《晉書·孝愍帝紀》說公元317年夏北方大旱,隨之蝗蟲氾濫,“時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時人謂之胡蝗”,在他攻打襄國時“分遣諸將收掠野谷”。這或多或少有戰爭不斷,居無定處的因素在。

    六、契丹

    契丹族的起源,今天已經無法知曉,人們只知道他們起源於東北。在契丹族人自己的傳說裡,他們的祖先昔日在木葉山相遇。一個是乘白馬的男子,沿土河到來。一個是騎青牛的女子,沿潢河而來。當他們相遇後,很快陷入愛河,並生下八個孩子。這八個孩子逐漸繁衍,就逐漸有了契丹八部。

    而在歷史的記載中,《魏書》、《北史》都對契丹族有較為詳細的介紹。當時契丹族人仍處於非常分散,各自行動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處於原始的部落時期。不過,到隋朝時,契丹族開始組建共同的軍事聯盟,由各部酋長參加會議,共同行動。雖然不清楚組建聯盟的具體原因和情況,但是從契丹族的外部環境分析,應當是受到軍事方面的威脅,促使他們進一步走向聯盟。

    建立過219年遼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來突然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七、蒙古

    蒙古族,是主要分佈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佈,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一隻受天命而生的蒼狼和一隻白色的鹿在位於斡難河河源的不兒罕山下結合,生下一個兒子,傳說這就是蒙古族的祖先。實際上,蒙古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在呼倫湖和額爾古納河東南居住的蒙兀—室韋,就是早期的蒙古部。後來,蒙古部向西遷移,走出山林進入草原,成為地道的遊牧民族。

    蒙古族是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傳說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文字記載,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生息繁衍。

    蒙古民族的名稱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的最早的漢文譯寫,見於《舊唐書.北狄傳》。蒙兀室韋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後來,關於蒙古一詞的不同譯寫還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寫作"蒙古",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所引《煬王江上錄》。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樸、無力"的意思。它開始只是一個氏族或部落的名稱,後來才成為一個新興民族的共同稱謂。

    八、突厥

    突厥曾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強大民族,由匈奴的阿史那氏族發展起來。公元五世紀時淪為柔然人的奴隸,因擅長鍛造,又被稱為“鍛奴”。公元552年,突厥人在阿史那土門的帶領下,推翻了柔然人的統治,建立了突厥汗國,阿史那土門自稱伊利可汗。

    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中,突厥人像開了掛一樣瘋狂地擴張,形成了一個東起興安嶺,西至中亞鹹海,北到貝加爾湖,南到陰山的大帝國。為了維護這樣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阿史那姓氏的族人不斷被派到被征服的部落做首領,突厥人的血統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了改變。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大唐先是滅了東突厥,後來又支援回紇人徹底顛覆了突厥汗國。蒙古帝國雖然沒了,但孛兒只斤氏卻保留了下來,所以說蒙古族是一直存在的,然而突厥就沒怎麼幸運。

    突厥汗國滅亡後,以阿史那姓氏為核心的突厥民族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一部分人南下中原,最終被漢化;一部分人西遷,最遠的逃到了西亞,現在已經完全是歐洲人種了。

    九、回鶻

    回鶻即回紇,維吾爾族的祖先。回紇是鐵勒諸部的韋紇、烏護,743年,回紇汗國滅突厥,統一鐵勒諸部,回紇逐漸成為鐵勒諸部的統稱。840年,回鶻汗國瓦解,西遷進入新疆的回鶻後來穆斯林化,即今天的維吾爾。

    744年,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自立為可汗,建立漠北迴紇汗國。這時回紇控制的地區,東起今額爾古納河,西至今阿爾泰山,勢力日益強盛。840年前後,回鶻(之前已更名)可汗被黠戛斯所殺,汗國瓦解,諸部離散,其中一部分南下降唐,其餘西遷。

    西遷的一支到達河西走廊一帶,稱河西回鶻,後來成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現在的裕固族。一支遷到蔥嶺及其以西的地方,稱蔥嶺西回鶻。另一支遷到西州。西州回鶻又向西發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為中心,東抵哈密、西至庫車、南達于闐、北越天山,建立高昌回鶻政權。西州回鶻後來改稱“畏兀兒”,即今天維吾爾族的先祖。

    安史之亂時,回紇曾兩次派兵助唐平亂,唐先後三次把公主嫁與回紇可汗。唐後期,與回紇的貿易往來較多,以茶、絹等換取回紇的馬匹、皮毛。不少回紇人滯留內地經商,僅長安城就有千餘人。

    在唐朝先進文明的影響下,其經濟文化有了長足進展:開始從事農耕,種植五穀、棉花、瓜果(以葡萄為最)等作物,有自己獨特的灌溉方式(坎爾井);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創制了回鶻文,精於木刻印書術與壁畫藝術等。

    十、女真

    女真又稱女貞、女直,來源於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晉時期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隋唐時稱為“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為“女真”或,清朝之後稱為“滿洲”,後來一直延稱至今。明朝初期,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來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金史》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公元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再次稱汗建國,史稱後金;1644年,女真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十一、党項

    党項是古代西北的一個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稱作党項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項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唐朝中期時,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寧夏、甘肅、陝西交界一帶,原居地的党項族人則受吐蕃貴族役使,被稱作弭藥人。北移的党項則分為八部,唐末,其中較強的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為定難軍節度使,並賜姓李。

    至宋初,首領李繼捧歸降宋。

    在党項族這樣一個歷史轉變的時期,党項貴族中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主張。早在德明時,以德明和元昊為代表,便對党項的發展道路展開了爭論。德明主張繼續維持現狀,依附宋朝。他說:“我族有三十年不穿皮毛,而能穿著錦綺的衣服,這都是宋朝的好處。”元昊說:“穿皮毛,事畜牧,是我們本來的習俗。英雄應當成霸王之業,何必穿錦綺。”党項貴族接受宋朝的賞賜,部落居民窮困,矛盾也日益尖銳。

    元昊對德明說:“我們所得俸賜,只歸自己。可是,眾多的部落都很窮困。我們失掉了部落,還怎麼能自守?不如拒絕朝貢,練習兵事,力量小可以去擄掠,力量大還可奪取疆土,上下都能富裕,何必只顧我們自己。”德明死,元昊繼立,便按照他自己的主張,擺脫宋朝的控制,按照党項奴隸制發展的道路,建立起夏國。

    李元昊稱帝,成立了西夏,統治西北地區達約200年之久,西夏為蒙古滅亡後,党項族被蒙古人稱作“唐兀”,屬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時還有部分甚為活躍,但其後逐漸與其他各族融合,党項之名逐漸消失於中國歷史上。

    十二、羌

    傳說5000年前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大戰,戰敗後其率大部與黃帝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漢族),而少部分西遷、南遷,與青海、四川、重慶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羌族。故羌族與漢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一樣,都具有一部分炎帝部落血統,為兄弟民族。

    羌是個使用廣泛的西方異族稱號,羌這個概念從古至今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其所囊括的地理區域也是不斷縮小的,從以往的佔據如今小半個中國的羌,變為僅存於岷江上游的汶川到松潘一帶的羌族。

    在中國歷史文獻中,由商到漢代之“羌”的歷史並非是一個“異族”的歷史,而是“華夏”自身的歷史,或“華夏邊緣”變遷的歷史。殷商的甲骨文上多次出現關於羌的記載,有打仗的,有俘虜羌人作為奴隸或者獻祭的。但是歷史資料更多的周朝,正統文獻如《戰國策》、《左轉》、《國語》中都沒有出現關於羌的記載,只在戰國晚期的部分思想家著作中用“氐羌”來指代傳聞中的西方異族。

    我的猜測是周朝本來就起源於西方,在周滅商的戰爭中有姜姓部族作為周朝的盟友參戰(順口說一句,姜姓在周朝歷史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姓氏,姬姓周人的祖先叫“姜嫄”,周王又常常娶姜姓族女子為妻),所以這個時候在稱之為羌就不太妥當了,此時的羌並沒有消失,只不過絕大多數融入了華夏文化圈。

    十三、氐

    古代中國西北部少數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一說氐族與羌族同源。曾有說法,指屬於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馬藏人。春秋戰國時始以氐為族名,居於中國西北部。漢朝至三國期間,氐族曾兩度大遷徙,至關中一帶居住。其時還有如羌族的少數民族遷入關中。十六國時晉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隨著長居於中國日久,在唐朝時代,一部分氐族人與吐蕃人相融合,而其餘氐族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

    不過個人認為氐族最初發源地在西北地區,西晉末年氐族與匈奴、羌、鮮卑、羯趁著喪亂進入中原紛紛建立國家政權。其中,氐族苻洪建立了前秦、呂光建立了後涼,但在一次次亡國打擊下氐族遭到了滅頂之災,絕大部分人被殺死、餓死,只有一小部分人倖存下來並與漢族人融合在一起。以族名為氏,其中在山西五寨縣有氐姓人。

    十四、吐蕃

    藏族祖先吐蕃人與中亞的關係一直很緊密。藏族史書《智者喜宴》就記載,早在公元前400年吐蕃贊普佈德貢傑時期,吐蕃就與今天的克什米爾的部落爆發過戰爭。早在吐蕃第一個藏王聶赤贊普時期,也就是公元前825年左右,藏族先祖就說藏地四周有四個強大的國家:東邊為漢地,西邊為波斯,南邊為印度,北邊為戈薩。透過現在的阿拉伯史料分析,阿拉伯人知道吐蕃的時間比漢族要早。亞歷山大大帝的相關史書也提到了吐蕃。

    十五、柔然

    柔然,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誌、雜曲中,往往泛稱之為“匈奴”、“鬼方”、“兇奴”、“獫狁”、“北虜”、“北狄”等。“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北魏後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華人”或“艾草”等。

    魏孝文帝即位後,馮太后執政。對待柔然,多少改變了太武帝以來的武力進攻為主的政策。孝文帝本人也曾表示:"兵者兇器,聖王不得已而用之",主張停止對柔然用兵。柔然也改變方針,對北魏以媾和為主,如魏承明元年(476)二、五、八、十一月4次遣使,魏太和元年(477)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勢力開始向西擴張,魏和平元年(460)吞滅高昌;魏皇興四年(470)進攻于闐。于闐向北魏求救,說西方諸國都已服屬於柔然。

    北魏以路途遙遠,沒有派兵。延興二至三年(472~473),柔然又連連進攻敦煌,謀求割斷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魏孝明帝熙副產品(516~517),柔然可汗醜奴遣使於魏,態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張不予復書,未被採納。北魏對柔然的態度軟弱下來。

    魏分東西后,雙方都爭取柔然的聯盟,以打擊對方。柔然也利用東西魏的分裂,更為驕橫,不斷南攻,東邊深入到易水,西邊到達原州(今寧夏固原)。

    然而,至6世紀初中葉,突厥日益強大。552年,突厥酋長土門(伊利可汗)因求婚於阿那環被拒絕,發兵擊柔然,阿那環大敗自殺。柔然餘部立鄧叔子為可汗,又屢被突厥木杆可汗打敗,西魏恭帝二年(齊天保六年,555)率千家奔西魏。柔然汗國滅亡。

    十六、丁零

    今天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生活著一個人口不足5萬的少數民族涅涅茨,其族源正是當時的丁零人。漢代,一部分丁零人為了躲避戰亂,沿著葉尼塞河向被遷移到了北冰洋沿岸。這一部分丁零人,其中的一部分越過烏拉爾山,他們吸收了當地居民的一些語言和文化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薩莫迪人。

    薩莫迪就是今天的涅涅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期,薩莫迪人生活的地區逐漸全部被沙俄征服。時至今日,涅涅茨便成了俄羅斯的一個少數民族。今天的涅涅茨人口不足5萬,也沒有什麼趕超世界的科技。但涅涅茨的遠祖,當年的丁零人北魏時期曾在中國境內建立過一個政權——翟魏。

    丁零,中國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靈、釘靈。又稱高車、狄歷、鐵勒、丁零(丁靈)。三國時,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一部分遷徙至今新疆阿爾泰山和塔城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

    丁零屬於原始遊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留居在原來貝加爾湖一帶的敕勒被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東漢進攻北匈奴戰勝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族交往。

    早在冒頓單于時期,匈奴日益強大,曾經北服五國,其中就包括丁零國。西漢時期,丁零族主要分佈在北海(今貝加爾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東漢時部分丁零南遷。三國時期,原丁零故地“北海之南,自復有丁零”。丁零人除向南移以外,有的也向西徙。其駐牧地已達烏孫以西,康居以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阿爾泰山和塔爾巴哈臺一帶),擁有“勝兵六萬人”。

    丁零人善於製作和普遍使用高輪大車,故晉以後的中原人又稱丁零為“高車”。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車,是因為原駐牧地草茂而高,積雪深厚。在這種地區使用高輪大車,可以減少阻力,順利通行。

    在呼倫貝爾盟巴爾虎三旗還保留著使用高輪大車的習慣,當地人稱之為勒勒車或大轂輪車,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

  • 10 # 只讀帖不評論

    一,鮮卑南下。

    秦漢盛世以後,天下陷入魏晉南北朝的紛飛戰火,中原文明遭遇第一次危機和衰落!魏晉時期靡偌之風盛行,權貴階層荒淫無道,門閥世族壟斷資源,文化名士皆嗑藥五石散,遠離世事,可以說整個社會已經腐敗透了、猶如大廈將傾!此時,北方五胡之一鮮卑族內附,由北魏統一了北朝,孝文帝的漢化改革給中原文明打入了一股強心劑,最終由鮮卑王朝北周一統天下。鮮卑民族自帶的草原馳騁的張揚血性融合了漢族的保守內斂低調,結合起來,一起造就了隋唐時期鼎盛文治武功!

    二,蒙古南下。

    兩宋時期,重文輕武,皇帝到臣民,人人吟詩作賦,要麼寫字畫畫,學識是豐富了,但喪失了霸氣和血性!中原王朝不斷用錢財換取和平,對遼金稱臣納貢,北宋末年,三千皇室被擄走,靖康之恥,喪權辱國!隨後的南宋皇帝更是毫無骨氣,一躲再躲,躲到江南水鄉里偏安一角!而在此時,蒙古大規模南下,覆滅了兩宋的文弱之風,迫使接下來的明朝吸取教訓,華夏族的明朝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被稱為最有骨氣的王朝,而這正是明朝融合蒙古張揚性格的體現!

    三,女真南下。

    女真南下將之前的華夏境內各民族了的性格和特點又再次進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清朝匯聚了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優缺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清朝末年遭遇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清朝既有張揚霸氣的表現,也有懦弱保守的表現。比如,鴉片戰爭中,清軍和英法大戰,全城陣亡、全軍覆沒比比皆是,打出了骨氣和霸氣,但是失敗了又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再比如,慈禧既敢對全世界最厲害的八個工業國宣戰,也會在戰敗後一逃再逃,丟人現眼!

    有人說,中原農耕民族就是需要融入草原遊牧民族的血液,兩者的特性相融合,才成就了五千年文明,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蒸雙色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