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一養生

    中西醫認為中暑是怎麼回事呢?

    西醫

    中暑是在高溫伴高溼或烈日暴曬過久的環境下,由於中樞性體溫調節功能障礙而發生的一組急性熱病。

    中醫

    中醫稱中暑為暑厥或中暍。

    中醫一般所謂的暑症,其所包括範圍甚廣,廣義言之,凡屬夏季之一切熱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範圍之中,素問熱病論謂:“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

    中醫認為夏季暑氣當令,氣候炎熱,人若長時間在烈日下或高溫中勞作,傷及氣陰,暑熱之邪乘機侵入而發病,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中暑(也就是陽暑);此外,中暑還有溼暑和陰暑兩大類。

    東垣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發生中暑時,應儘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腎臟衰竭等併發症,中醫常分為以下四型辨證論治。

    1.暑入陽明致氣陰兩傷

    症狀表現為:壯熱多汗,口渴引飲,面赤氣粗,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洪數,指紋深紅,透達氣關。

    2.暑犯心包致神昏譫語

    症狀表現為:猝然昏倒或昏狂譫語,身熱肢厥,斑色紫黑,舌絳起刺,脈洪大而滑數,指紋紫暗,直達命關。

    3.暑熱亢盛致肝風內動

    症狀表現為:昏眩欲倒,四肢攣急,頭項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神志不清。

    4.陰損及陽致氣虛欲脫

    症狀表現為:面色不華,頭暈心悸,精神萎靡,汗出肢冷,發作時昏倒仆地,氣息短促,舌質紫暗,苔白膩,脈象沉微,沉緩,指紋多淡滯。

    如果有上方症狀,那就說明已經中暑了。中暑多發生於身體素質較差的人,在飲食上應採用防暑降溫、清熱解毒、健脾利溼、利尿利便和益氣養陰的原則進行預防和食療,可多吃一些含水量多的清淡性平的食物。

  • 2 # 鄭醫生百嗑

    醫學上對“中暑”是有明確的定義的。

    中暑(heat illness)是在暑熱天氣、溼度大和無風的環境條件下,表現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徵的疾病。

    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不同,中暑可以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種情況。

    熱痙攣

    在高溫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大量出汗,活動停止後發生肌肉痙攣。可能與嚴重鈉丟失(大量出汗和飲用不含電解質的飲料)和過度通氣有關。

    熱衰竭

    常發生於老年人、兒童和慢性疾病患者。 表現為多汗、疲乏、無力、頭暈、頭痛、噁心、嘔吐和肌痙攣,有明顯脫水的表現。體溫可輕度升高,有心動過速、直立性低血壓或暈厥。

    熱射病

    這是一種致命性急症,表現為高熱(直腸溫度≥41℃)和神志障礙。死亡率很高。

    以上三種情況由輕到重可逐一發生,也可能有交叉重疊。

    要預防中暑,一定要注意降溫和通風。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鹽分)是關鍵。最好的治療就是飲用糖鹽水。 用藿香正氣水、十滴水、人丹、清涼油、風油精等等辦法都是安慰性的治療,不要在這上面多耽誤時間。

  • 3 # 掙脫枷鎖的囚徒
    到底怎麼才算中暑,醫學方面有中暑的說法嗎?

    “中暑”的含義很混亂。

    一方面,傳統中醫中的“中暑”,跟今天醫學上所指的高溫氣候導致的熱相關疾病(

    Heat-related illness),或者熱病(Heat Illness)的含義並不相同。人衛版第八版內科學教材中將Heat Illness直接翻譯成中暑,非常類似“傷寒”和“心理學”的翻譯,難免讓人產生歧義。

    另一方面,國內“西醫”教材中對“中暑”這個術語的使用本身就在遊移,讓人產生不確定性感覺。

    比如,2009年出版的《實用內科學》中並沒有“中暑”這個術語,而是在第十篇“危重病與危重患者監護”之第七章中稱為“高溫綜合徵”,並將之分為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三種症候群。

    2013年出版的人衛版本科第八版內科學中,直接將中暑與Heat Illness等同起來。

    但是,其中的內容與國外的說法又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將熱射病分為勞力性熱射病和非勞力性熱射病,說法似乎就過時。

    不管怎麼說,基於第八版內科學教材的權威性,我們可以說,國內醫學界終於把中暑與“西醫”的Heat-related illness,或Heat Illness對應在了一起,中暑就是指Heat-related illness,或Heat Illness。

    中暑的定義

    按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達到定義,中暑Heat-related illness是指人處在高溫、或/和高溼環境,或/和劇烈運動情況下,引起散熱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以至最終可能發展為體溫調節完全喪失而引發人體超高熱及組織細胞損害,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的系列症候群。

    包括汗疹(痱子)、熱疲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幾種症候群。

    中醫的中暑概念

    現在我們回過頭去再看看中醫有關中暑概念的演進。

    中暑相關的內容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熱病第三十一》有 “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的記載。

    就是說,在內經中,“中暑”是指夏至日後署月的傷寒(外感熱病,就是體溫升高的疾病)。

    漢代“醫聖”張仲景將“中暑”分為陰陽,稱“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

    這也是近年來有人把中暑分“公母”的根據。

    再後來,到了元代,李杲對上述說法進行了發揮,並首次直接使用了“中暑”一詞指代“陰暑”,而將“陽暑”稱為“中熱”。

    在其著名的《脾胃論》中稱:“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二證,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

    並引用稍早於他的金代醫家張元素(字,潔古)的話作了進一步解釋:“潔古云∶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

    就是說,中醫中“中暑”原本指的是今天有人說的“夏天吹空調吹出來的暑溼”;而今天所指的“中暑”,在中醫中原本稱為“中熱”。

    這樣看來,當代人們心目中第一解暑藥藿香正氣水恰恰正是針對“中暑”的,不對症的是高溫“中熱”。

    中國藥監局的最新“科普”似乎把事情搞反了。

  • 4 # 平安喜樂111555

    你知道什麼是中暑嗎?又還如何預防和處理中暑呢?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中暑是在暑熱天氣、溼度較大、無風環境裡,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及水、電解質流失過多而導致病人出現的一系列臨床表現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中暑往往是因為周圍環境溫度過高,溼度大,通風不良而造成的。可這些因素為什麼會造成中暑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正常情況下,我們人體是有一個完備有序的調節系統的,當然,體溫也是有一個指揮官在幫忙調節的(這個指揮官我們叫作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以下簡稱丘丘),這個丘丘呢,接受著來自我們人體各個部門傳達的資訊。

    現在情況出現了:

    外界溫度太高了(>32℃),溼度大,通風不良

    各個部門:報告,出現異常,環境溫度過高,機體能量流失

    丘丘:收到,啟動散熱機制,減少產熱,各部門準備

    傳導部門:收到,訊息已傳達,系統正在啟動

    面板:散熱通道已開啟,正在執行

    各部門:報告,體溫下降不明顯,求助

    丘丘:散熱通道開放,加快蒸發

    面板:溼度大,出現散熱障礙

    迴圈:告急告急,汗液丟失過多

    丘丘:啟動B計劃,緊急聯絡外界,開始求助

    3.中暑了,怎麼辦呢?中暑的“黃金半小時”來了——降溫治療:將病人迅速移至通風良好的低溫環境,脫去衣物,加強散熱,迅速用冷水或冰水浸浴(10℃左右),頭部可以用溼毛巾包裹的冰塊降溫,體溫降至39℃時,停止降溫。體外降溫速度是決定著中暑病人預後的最重要一步,同時別忘了儘快送醫治療。

    4.預防中暑:炎炎夏季穿寬鬆淺色透氣的衣物;減少戶外活動,避免上午11點後出門;戶外活動時,儘量做好防曬措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什麼要傳宗接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