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東歷史

    祖上是一家,秦趙同源。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翻譯:

    趙氏的先人和秦人是同一個祖先。傳到中衍,他給殷帝太戊趕車。他的後代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取名惡來,侍奉紂王,後被周人殺死,他的後代就是秦人。惡來的弟弟名叫季勝,他的後代就是趙人

    另外,在《史記·秦本紀》中也提到了相同的說法。所以,秦、趙本一家。另外,秦國應該也是嬴姓趙氏。秦始皇嬴政確切的應該叫趙政。

  • 2 # 神遊五千年

    史記記載的,“趙氏之先,與秦共祖”。

    看封神榜,商紂王有兩個大奸臣,名叫飛廉,惡來。飛廉(蜚廉),就是秦趙兩國的共同祖先。當然在飛廉之前還有n多個共同祖先。

    秦趙兩家從飛廉開始分。

    飛廉有個兒子叫季勝,季勝有個孫子名叫造父,造父就是那個為周穆王駕馬車的人。後來因為救駕有功,周穆王以趙城封造父。所以造父應該是趙氏始祖。

    再來說秦。因為武王伐紂,惡來盡忠紂王被殺,留下了一個兒子,名叫女防。女防有個曾孫名叫非子,當時因為造父的關係,也姓趙。

    非子善養馬,因名氣太大,被人舉薦給周孝王,所以周孝王命非子為官家養馬。之後非子被孝王恢復祖先姓“贏”,並賜秦邑,所以號為秦贏。

  • 3 # 歷史的天空history

    因為這兩家的王族都是嬴姓趙氏。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嬴姓趙氏始於西周造父,造父為皋陶的十世孫。趙國和秦國王族都是造父之後,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這就是嬴姓趙氏的由來。

    秦國始祖秦非子是商紂王手下名將飛廉(蜚廉)之子惡來之後。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並遂為諸侯。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再次賜以秦(天水),即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趙國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

    從嬴姓趙氏出現,到兩家成為諸侯的時間相差數百年,到秦國滅亡趙國的時候,又過了數百年。雖然同為嬴姓趙氏,但血緣關係已經很遠。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宗族社會,但一般出了五服之後,已經不算一家了。

    所以只能說秦趙兩國都是嬴姓趙氏之後,但關係已經很遠,不算一家。他們兩家的關係,可能比身為作者姓張的我和姓張的看帖讀者近。

  • 4 # 木子青學館

    史記-原來秦趙本是一族 人力資源分享 4天前 · 職場問答達人 選自《秦本紀第五》 秦氏族的先祖名為女修,是顓頊帝的後代。 女修生下來大業,大業長大後娶了少典族族長的女兒。大業生了大費。大費曾經在大禹治水時協助大禹有功,禹在得到舜帝的獎賞時,推薦了大費,舜帝獎賞大費一塊黑色的玉圭。大費從此就留在了舜帝身邊,為舜帝飼養禽獸。 舜帝為表彰大費馴獸有功,就賜他贏姓。後人將這位馴獸的先人稱為柏翳。 大費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後稱鳥俗氏,一個叫做若木,後稱費氏。若木有個玄孫,費昌鳴條一舉擊敗了夏桀。 從殷商開始,大費的後代子孫就一直為殷商效力,久而久之就成為了後世諸侯,後來大費的子孫越來越多了,有的分到了邊陲地帶。 大費子孫造父平定叛亂有功,被周穆王將趙城封給了了造父,從此造父一族就改姓為趙。 之後的子孫有個叫叫非子喜歡養馬,他養的馬非常健壯,周孝王就希望把非子作為大駱的繼承人,但申侯想立他外孫成為大駱繼承人。 周孝公一方面讓成成為了大駱的繼承人,又將秦屬地賜給了非子,讓他接管贏氏族人,後人都稱秦贏。 在申侯和西戎部一起進攻周平王時,秦襄公護駕有功,因此,周平王封秦襄公為侯,並把岐山以西土地封給了他。 至此,秦國才正式成為諸侯國。

  • 5 # 歷史研習社

    熟悉戰國曆史的人都對秦國戰神白起的開掛戰爭才能印象深刻,而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則是讓其封神的決定性戰役,此戰之後,趙國與秦國結下了40萬亡魂的血海深仇。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趙國與秦國其實“本是同根生”。

    由史料來看,秦趙兩國的始祖皆出於顓頊(黃帝之孫)之苗裔——伯益又名伯翳,也稱大費,他是大業的長子、黃帝的五世孫,因協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賜姓嬴,並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為妻,封於費地,以此為嬴姓之祖,秦國與趙國後世便共享一個姓,即贏姓,後來的趙國後裔為贏姓趙氏,而秦國則是贏姓秦氏(先秦姓多是標記族源、氏則是標記封地名稱)。

    圖/秦趙共祖伯益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氏之先, 與秦共祖。至中衍, 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 而命其一子曰惡來, 事紂, 為周所殺, 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 其後為趙。這段史料中最為重要的分支點便是蜚廉,此人是商朝末年一位著名大臣,他的兩個兒子便成為後來的秦國與趙國。

    圖/造父

    秦趙兩國從這兩兄弟開始逐漸走向了不同的發展軌道,不過,在西周時期,秦趙兩族的關係依舊十分融洽,季勝的後代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穆)王, 繆王以趙城封造父, 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而當時的秦人一族也受到了當地深受周王寵幸的趙人的幫扶,史料記載秦人首領“大駱生非子,皆以造父寵,蒙趙城,姓趙氏。”當時的秦人與趙人雖已分家,但是仍在五代之內,因而在周王朝治下仍然相互幫扶。

    造父與非子的友誼是兩族兄弟情義的絕唱,造父受封趙城在今天汾水流域的河東地區,而非子則被周王分封到了汧水、渭水的西犬丘之地(甘肅天水),雙方從此相隔遙遠,分別開創了不同的大國霸業。

    圖/秦非子

    參考文獻:1. 趙國疆域變遷之研究——以地緣政治為研究視角

  • 6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秦始皇姓啥?有人可能會覺得這問題問得傻吧——秦始皇嬴政姓嬴啊。沒錯,秦始皇的確姓嬴,可他還有一個名字叫趙政,有人說是因為他的母系血統來自趙國並且出生在趙國,然而真實原因並非如此。

    要說清這個問題先得和大家聊聊華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姓“字是女字旁,可咱們華人不是隨父姓嗎?其實在上古時代華人的姓氏並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們中國古人的名字其實也分成兩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關羽字雲長、曹操字孟德、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於母系氏族時期——那時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時的人是隨母姓的,隨父的那個是氏。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們今天所謂的姓氏其實恰恰是當年的氏而不是姓。秦國王族是嬴姓趙氏,無獨有偶的是在戰國七雄中還有一國也出自這個家族。

    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輔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輔佐舜帝馴服眾多鳥獸,舜帝賜其為嬴姓。後來伯益後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周穆王將趙城賜封給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為氏,稱趙氏,即為嬴姓、趙氏。從此造父的後人就繁衍成為嬴姓趙氏家族。嬴姓趙氏家族的族長之位傳到大駱這輩時娶了申侯的女兒,生有兒子成,是大駱的宗脈;同時大駱還有一個庶出的兒子非子。非子擅長養馬,源源不斷為周王室供應著對付西戎部族的戰馬,於是周孝王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再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與此同時也沒廢黜申侯女兒的兒子成做大駱的宗脈。非子的後人形成了後來的秦國,而成的後人則形成了後來的趙國。

    想那非子不過是Wrangler出身,如今獲王室提拔成為政府公務員,但不過是最基層的幹部,乾的還是養馬的老本行,就好比孫悟空被玉帝官封弼馬溫。此時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按當時的宗法制度:天子治理天下,諸侯的封地稱之為國,貴族的封地稱為家,而平民和奴隸是作為貴族的依附物而存在的,是沒有家的。非子受封意味著他開始有家,但還談不上有國,這時作為諸侯國的秦國還沒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姑且稱非子為嬴姓部族的族長吧。雖然這個部族不過是一個為王室養馬的部族,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當時誰又能想到這個毫不起眼的養馬部族後來不僅建立自己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成為最終結束春秋戰國時代一統天下的勝利者呢?別人想不到,嬴姓部族的歷代首領們可從來不曾放棄做大做強的希望。到了第四代族長秦仲時正趕上週厲王倒行逆施,引起了許多諸侯國的叛變,而西方的少數民族西戎也加入反叛周室的行列。在這次西戎的叛亂中大駱一族遭遇到滅頂之災,遭到了西戎軍隊的殘酷清洗,整個宗族基本上被消滅殆盡。作為與大駱宗族有著直接血緣關係的秦,自然而然與西戎結下了不解之仇。周厲王死後周宣王繼位(公元前827年),立刻命令秦仲討伐西戎,秦仲為了報大駱宗族被滅之仇,率兵急匆匆地殺向西戎,由於報仇心切,在軍事行動上顯得不夠穩重,孤軍深入,況且這時秦的軍隊十分弱小,根本不是數百年後那支令人膽戰心驚的鐵血兵團,所以反而被西戎打得大敗,連秦仲自己也戰死在沙場。西戎在斬殺秦仲之後,又大兵壓境,嬴姓部族本就地小人稀,哪是強大的西戎軍隊的對手,不久嬴姓領地落入西戎人之手。

    秦仲戰死、領地淪陷之後秦仲的五個兒子逃出秦國,長子秦莊公繼任國君。此時秦莊公雖然有報仇的志向,卻無奈只是個空頭司令,手上沒有軍隊沒有領地,沒有報仇的實力,流亡到了周王室領地。在這個時候,周王室給了他們極大的支援,猶如雪中送炭,這是秦歷史的一大轉折點,周王室調拔了七千勇士給了秦莊公,並且配給了所需的物資給養,憑藉著周王室相助的七千人的軍隊,秦莊公開始了他偉大而又艱辛的開拓。秦莊公是秦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首領,也是一名傑出的戰士,他一生的事業都在與西戎作戰。秦莊公率領從周王室所借來的七千人的軍隊,打敗了據守在秦領地的西戎軍隊,收復了秦國的土地。但他卻沒有滿足於收復國土,秦莊公在位共四十四年,但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基本上都是在與西戎作戰的前線,而將朝政交給他的弟弟管理。大駱家族被滅、父親秦仲被殺、國土一度淪陷,這些國仇家恨交織,使得秦莊公的一生只有一個使命:消滅西戎。可以說他的一生不是在和西戎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在統率大軍出征西戎之前秦莊公讓他的三個兒子莊嚴地宣誓:“西戎殺了我的祖父,我若不手刃西戎之王,絕不歸來。”這種勇武直前的精神也為後代的強秦樹立了一個勇武的傳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秦莊公就是秦國鐵血兵團的締造者和精神領袖。後來勤王輔佐周平王東遷的秦國軍隊正是秦莊公所一手建立的百戰雄師,秦國強大的軍事實力由此為開端,秦莊公為秦的數百年基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此時他們還並不是一個國家,連軍隊都是向周王室借來的,但一代代嬴秦子孫就是這樣懷揣著秦莊公遺傳給他們的夢想一步步走向強大。哪怕此時他們手中一星半點的資本都沒有,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他們即將在華夏民族的歷史舞臺上演繹出一場精彩絕倫的大戲。

    秦莊公在為消滅西戎的事業奮鬥了四十四年後去世,秦襄公繼位(公元前777年),不久便發生了申國勾結犬戎攻打周王室的戰爭,周幽王被殺身亡,當東方強國都採取坐山觀虎鬥這態勢時,秦襄公於公於私,都必須捲入這場鬥爭之中,因為犬戎正是西戎的一支。在周平王即位後,被申國請來的犬戎軍隊仍無退兵之意,仍然在周王室的故地上肆意蹂躪,秦襄公舉起了尊王的旗幟,率軍出戰,遏制住了犬戎軍隊的攻勢,立下了赫赫戰功,並且親自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要知道普天之下大國強國多了去了,而此時的嬴姓部族尚未正式建國,卻帶頭勤王抗敵。深受感動的周平王投桃報李將秦襄公封為諸侯,切莫小看這個名頭,秦原先僅僅是作為周的附庸,而現在封為諸侯國,在政治上已經是與東方各諸侯國有著平起平坐的地位,這是政治上的重大勝利,秦國作為諸侯國的一員,正是從此開始。相比東方諸國秦的建國始自周平王,比其他國家晚了整整一個西周時期。雖然周王室經此一劫,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威風與權力,但是名義上週王仍然是天下共主。如今秦襄公獲周王冊封意味著擁有了合法的諸侯身份,再做什麼事都顯得名正言順底氣十足。不僅如此,周平王還給了秦襄公一個許諾:由於當時周王室領地中的岐山以西的土地統統落入犬戎人之手,周平王許諾只要秦國能把犬戎擊敗,那麼奪回的土地就歸秦國所有。對於秦華人來說這無異於天賜良機,國偏地瘠一直是秦之心痛,也大大限制了秦的發展,而現在周王室許諾的岐山以西的土地是周王室領地所在,是十分肥沃的土地。

    秦襄公的勤王義舉為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但周平王所許諾的土地其實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此時岐山以西的土地已淪為犬戎之地,周王室自己無力收復,索性做了順水人情送給秦襄公,其實是慷他人之慨。可這地並不在周王室手中,周平王對此表示:這我可就管不著了。你能拿下,地盤就是你的;拿不下嘛,就恕我愛莫能助了。當然這張空頭支票是有政治意義的:有了這張空頭支票,秦國奪取岐山以西之地的行為就是尊王攘夷捍衛華夏文明的合法行為正義之舉,就能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援。不過要將空頭支票變現靠周王室是靠不住了,一切只能靠自己。

    為了得到岐山以西的土地,秦人與犬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爭。秦襄公在許多方面跟他的哥哥秦莊公很相似,他也親自統領秦軍,戰鬥在最前線,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國的軍隊兵臨岐山,但不幸的是秦襄公在此時病逝於岐山前線。未竟的事業由秦襄公的兒子秦文公繼續完成,到了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國終於擊敗西戎,收復了被西戎人佔領的周王室的土地,並且也佔領了部分西戎人原有的土地。從秦莊公經秦襄公到秦文公曆經三代共計七十二年的時間,秦國在這漫長的時間中由弱小變成強大,自秦文公之後到最後秦統一中國的數百年間,秦國一直保持著國力的強盛,一直是一等的強國。秦文公在擊敗西戎之後遵照與周王室的約定:岐山以西的土地歸秦國所有,而岐山以東的土地,秦國歸還給周王室。秦對西戎的勝利意義重大:首先是政治上的勝利,秦國被周王室列封為諸侯國,急需有軍事上的勝利來作為與東方強國平起平坐的資本,當時周王室雖然威風不在,但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而秦國為其奪回岐山以東被佔領的地盤,提高周王室地位的同時,秦也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其次秦在數十年的戰爭中締造出一支強大的軍隊,秦國與西戎開戰之初秦莊公連自己的軍隊都沒有,依靠著周王室所借的七千人的軍隊起家,而到了秦文公擊敗西戎,秦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軍事實力。而西戎本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秦軍在長期與西戎作戰中,也吸收了西戎精於騎射、強悍的特點。再者秦國得到了岐山以東的土地,以及這片土地是的原先隸屬於周王室的人民,在春秋戰國時代土地與人口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極其的重要,這奠定了秦國發展的基礎。至此靠著一代代秦人的奮發努力,當年周平王開給秦襄公的空頭支票終於變現了。

    嬴姓趙氏家族非子這一支就這麼建立了秦國,此後在秦國曆代君臣的勵精圖治之下終於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那麼同一時期成的後人又經歷了什麼呢?成的後人世代作為晉國卿士一直延續著趙氏的宗脈,直到這個家族誕生了一個名叫趙衰的人物為這個家族奠定了日後崛起的根基。當時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趙衰一直追隨在重耳身邊並和重耳同時娶了翟國君主的兩個女兒,成為了連襟。後來公子重耳回到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念及趙衰多年的輔佐之功和連襟情誼——在當時晉國的軍政改革中晉文公將晉國原來的三軍擴編為五軍,趙衰被晉文公任命為上軍主帥,但趙衰從大局出發讓先且居做了上軍主帥,自己只擔任上軍副帥。此後趙衰一心輔佐晉文公稱霸圖強。

    趙衰死後趙氏家族由其嫡長子趙盾執掌,那時沒有科舉制,朝廷官職基本都是世襲——趙盾承襲父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當初追隨晉文公的功臣子弟們幾乎都承襲了父職,這並不是趙盾獨享的特權。然而趙盾很快在這些功臣子弟中脫穎而出:被晉襄公任命為執政大夫和中軍元帥,成為晉國曆史上第一位同時身兼文武軍政大權的大臣。

    擔任晉國執政後趙盾官運亨通。自擔任執政的那一天起他便制定章程、修訂律令、清理訴訟、追捕逃亡案犯、使用契約治理政事中的弊端、恢復貴賤制度、重建已廢官職、提拔屈居下位的賢能。史載:“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闢獄刑,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汙,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既成,以授太傅陽子與太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

    趙盾的好運還沒有結束,上帝似乎就是要他來執掌晉國門戶,所有的擋道者都該死。就在趙盾成為正卿,實權狂飆式膨脹的幾個月後年輕的晉襄公一病不起。襄公自知不久人世,彌留之際將趙盾招到自己的榻前,囑咐趙盾:“我死之後扶立太子夷皋為君”,再交代完其餘後事,病逝。晉襄公死後趙盾召集文武群臣商討立嗣問題。趙盾在會上提議:“亂世當立長君,太子夷皋年幼不能理政,不如擁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公子雍深受文公喜愛,又有才學,在秦國也是官居大夫,立他的話晉國的霸業可以得到延續。”這時候中軍佐賈季反對趙盾:“不如立公子樂吧!他的媽媽被懷公與文公所寵愛,我們立她的兒子,晉人必然擁護!”趙盾據理力爭:“辰嬴的地位不高,一個婦人侍奉過兩國國君,淫婦一個。立他的兒子名不正言不順,辰嬴地位卑賤,在文公的內人中排名第九,這樣的人,她的兒子能有什麼威望呢?作為先君的公子,公子樂不能得到大國的庇護而呆在陳國這樣一個小國,說明他很沒出息。母親淫蕩、兒子沒出息,就沒有威望;陳國又小離我們又遠 ,有事情也不能援助,怎麼能鞏固地位呢?而公子雍的母親杜祁呢?人家因為襄公當了國君,就主動讓逼姞(晉襄公的生母)排名在自己的前面;因為翟人是我們的強鄰,就讓季隗也排在自己前面;就這,人家在文公的內宮還是第四名呢!因為杜祁的謙讓,文公就喜歡她的兒子,讓公子雍到秦國去做官,當了亞卿。秦國強大、離我們又近,足以成為他的外援;母親深明大義、兒子受到寵愛,足以在老百姓中樹立崇高的威信,立他不是很合適嘛。”

    隨著趙盾參與冊立晉君,他的權力得到無以復加的擴張,趙氏家族壟斷了晉國的文武大權,然而此時的趙盾預料不及的是在他死後趙氏家族將面臨一場幾乎令其滅亡的災難:趙盾長期把控晉國的文武大權引起了晉國君主和晉國其他世家大族的羨慕嫉妒恨。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是趙家趙朔的妻子,公元前587年身為侄媳婦的趙莊姬和趙朔的叔叔趙嬰私通,之後趙嬰被趙同、趙括兄弟驅除到齊國。前583年趙莊姬告發趙同、趙括要叛亂,早就對趙家心懷不滿的晉國君主可算找到打擊報復的理由了,在他的號召下同樣對趙家不滿的世家貴族揭竿而起,向趙氏殺去。趙同、趙括猝不及防,慘遭殺害。殺紅了眼的貴族們打算斬草除根,一時間嬴姓趙氏家族慘遭滅門。

    不過趙家說是被滅門,到底還是有一個獨苗逃出生天。誰呢?正是趙莊姬和趙朔所生的趙武——趙武幸運在他的母親趙莊姬是晉國君主的姐姐,出生在晉國宮廷的他正好躲過了那場滅頂之災。按說僥倖保全性命的趙武作為晉國君主的外甥可能會一直平平淡淡度過餘生,雖然也算是貴族階層,但應該不會恢復祖先封地,更不要說青史留名。問題是他不僅本人青史留名了,他的後代更是開創了戰國時代的七雄之一趙國。

    說起來趙氏家族得以翻身應該感謝後來和趙家一起參與三家分晉的韓氏家族的祖先韓厥。韓厥早年是趙家的養子,深受趙家養育提拔之恩,如今趙家落難的他眼看其他世家貴族爭相對趙家落井下石,但韓家一直拒絕發兵攻打趙家。韓厥不僅拒絕出兵,更是頂著巨大的壓力進宮面君並大膽直言:“趙氏,先賢伯益之後。自中衍以下,嬴姓顯貴。趙衰佐文公、趙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於晉。奈何一朝獲罪,而絕其嗣?今有功於國者,恐無後於晉!望君侯三思……”韓厥的話一定程度點醒了殺紅了眼的晉君,他沉默半晌,自知有些過分:趙衰、趙盾功勳卓著,今以私心滅趙宗,難堵悠悠之口。沉思後的晉君命外甥趙武續嬴姓之嗣,並將封地還予趙氏。

    事實上晉君之所以把趙家封地還給趙武除了韓厥的進諫之外,還有一層深意:晉國世家貴族的勢力盤根錯節,即使君主也難以完全將其打壓下去,如今利用其他世家貴族的勢力打壓了實力最強的趙家,但難保不會有新的強勢世家崛起,留下趙家勢力作為平衡晉國各大世家貴族勢力的一大砝碼還是有必要的。況且趙武雖是趙氏後裔,但畢竟是自家外甥,用起來也相對放心。

    這時的趙武十歲左右——一個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夠把持剛遭大難的家庭?趙武年幼,不能持家,內外倚靠趙旃打理。趙旃是趙家另一個經歷劫難而大難不死的倖存者,據說年輕時的趙旃囂張跋扈狂放不羈,然而在經歷家族變故後變得日益成熟,不再像年輕時張狂跋扈,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跋扈的資本。趙旃經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硬是在趙家經歷幾乎滅族的災難後重新做到了新軍將的位置上。即使如此他依然恪盡職守地輔佐作為趙家嫡長一脈的趙武。

    趙武漸漸長大成人,晉國的君主也換成了晉悼公。晉悼公任命趙武為新軍佐,重新成為晉國八卿之一。此後趙武在晉齊鞍之戰中立下軍功,被任命為晉國執政,恢復了其祖父趙盾時代趙家的權勢。趙盾主政後為晉國做了三件大事:(1)陪同晉平公,與齊景公、宋平公、魯襄公、衛殤公、鄭簡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結盟,從而鞏固了晉國的霸主地位;(2)促成秦晉盟好——趙氏家族本就出自嬴姓,和秦國君主算是遠房本家,雖然血緣早已疏遠,趙武還是接著這個由頭向秦國丟擲橄欖枝,秦景公心有靈犀,認同趙武的倡導。前547年開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針訪問晉國,遞交國書。趙武對秦後子的造訪很是看重,命叔向與公子針洽談。此次議和獲得了實效,自此秦、晉之間的鬥爭基本結束,兩國的下一輪廝殺則要等到一百年後由魏文子斯領導的三晉伐秦戰爭;(3)促成晉楚米餅和約。在趙武主政的八年間晉國鞏固了霸主地位,又以和平方針維持著中原各國之間的和平,為中原各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和平環境。

    趙衰、趙盾、趙武三代人為趙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但他們都還沒把趙氏封地打造成為一個半獨立的國中之國,真正為戰國時代的趙國奠定基業的是趙武之子趙鞅。趙鞅身處的年代晉國君主的權力大幅縮水,晉國六大世卿家族都將自家封地打造成為半獨立的國中之國。

    公元前525年晉昭公在位,趙鞅被任命為下軍佐,是晉國六卿之末;公元前509年正卿魏舒猝死,趙鞅升任上軍將,為六卿第三位,接替魏舒擔任正卿的是中軍將士鞅,他拉攏晉國六卿家族中的範氏、中行氏和智氏壓制趙、韓、魏三家。鑑於士鞅勢大,趙鞅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身為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基本對晉國朝政不加干預,轉而加大了對趙氏封地的內政改革:經濟上減輕趙氏封地的稅賦;政治上推行郡縣制、禮賢下士、選賢任能、虛心納諫;軍事上獎勵軍功,以功釋奴。

    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去世,智氏家族的荀躒以中軍將為正卿,趙鞅以中軍佐為次卿。趙鞅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終於成為晉國六卿中的第二號人物,可這時趙氏家族內部潛藏的隱患卻爆發了:當年趙鞅之父趙武繼承趙氏爵位封地時因為年幼,依靠本家趙旃輔佐,為此趙武投桃報李將趙家封地內的邯鄲城作為趙旃的封地(為了和趙氏本宗區別,下文稱邯鄲城的趙氏家族為邯鄲氏)——邯鄲氏的趙午聯合範氏、中行氏向趙氏本宗發起進攻。趙鞅逃到晉陽和荀躒以及韓、魏兩家組成聯盟。

    至公元前497年7月中行氏、範氏、邯鄲氏三家圍攻趙氏,趙鞅倉皇逃往晉陽避禍,三家緊追不捨,兵圍晉陽城。這時趙鞅迫切需要得到智、韓、魏三家的支援,尤其是據有正卿之職的智氏家族的態度更為關鍵,然而智氏家族卻給趙鞅開出了一個難以接受的條件:若要智氏發兵援助趙家必須先殺死趙氏家臣董安於——這倒好,敵軍還沒退,就要趙鞅先殺自家家臣,要是開了這個先例豈不令所有家臣寒心?到時趙鞅又如何號召自家家臣為保衛趙氏家族而戰呢?就在趙鞅一籌莫展之時董安於主動找到趙鞅說:”“如果我死,晉國便會安寧,趙氏得到安寧,那我哪裡還用得著繼續活下去呢?人生誰無死,我董安於之死已經來的很晚了!”轉身便上吊自盡。董安於成也趙鞅;敗也趙鞅。因為趙鞅能夠知其才、用其才、盡其才,他早已將自己的生命交予趙氏,詮釋著“士為知己者死”!

    公元前493年在得到智、韓、魏三家的援助後趙鞅正式起兵討伐中行氏和範氏,在這場戰爭中趙鞅首創軍功定爵制度——凡在戰鬥過程中立下軍功者奴隸自動免除奴隸身份,平民則可依據軍功大小晉升相應的爵位,不知道後來商鞅變法的軍功爵制度是否是受了趙鞅的啟發。趙鞅在這場戰爭中身先士卒,率軍大敗中行氏、範氏和鄭國的聯軍。戰後不久正卿智文子荀躒去世,趙鞅以中軍佐成為晉國正卿,成為繼趙盾、趙武之後趙家第三位執政。趙鞅執政後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消滅作亂的中行氏和範氏兩大家族:公元前490年兩家盤踞的最後據點——柏人被攻佔,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晉國六卿混戰結束。第二件事是恢復因晉國內亂而受到損害的晉國霸權:公元前490年趙鞅率軍討伐衛國、攻打鮮虞,逼迫宋國重回晉國勢力範圍。第三件事是在公元前482年黃池盟會中逼迫吳王夫差同意晉國先歃血,使晉國在晉吳之爭中佔了上風。第四件事是在公元前478年率兵討伐衛莊公並打敗前來救援的齊軍,遏制了齊國重新崛起對晉國霸權的威脅。

    趙鞅晚年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猶豫——本來按當時的慣例:嫡長子繼承製是天經地義的,但趙鞅的小兒子趙無恤打小天資聰穎,深得趙鞅喜歡。然而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趙鞅和其他玩政治的人一樣必須以政治利益為重、以趙氏家族的未來為重,個人的喜好恐怕難以令趙氏家臣心悅臣服。思前想後趙鞅寫了訓誡在兩片竹簡上,叫來嫡長子趙伯魯和小兒子趙無恤說“要慎重地記住。”三年後問他們,伯魯已經不能說出上面的話了,問他的竹簡哪裡去了,已經丟失了;問無恤,他背誦訓誡已經很熟練了,問他的竹簡在哪裡,從袖子中把竹簡上呈給趙簡子。因此趙鞅認為無恤是賢能的,立他為繼承人,這就是趙襄子,就是這位趙襄子成為了三家分晉後的趙國第一代國君。

    趙氏家族雖然平息了家族內部的紛爭並和魏、韓、智三家聯合消滅了範氏與中行氏,晉國六卿至此變為四大家族奪權,但趙氏自身也在長期的內戰中損耗了大量實力,實際上六卿混戰的最大獲益者不是趙氏,而是智氏。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瑤)在朝擔任執政。而此時越國已帥軍北上,稱霸中原,這對於傳統霸主晉國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作為晉國的執政的智伯心裡很清楚:晉國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霸業,必須進行削藩。為此智伯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先給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迫於智伯的威力,也先後向晉公獻出一萬戶之邑。趙氏的宗主趙襄子拒絕獻出城邑,智伯便聯合韓、魏兩軍,組成三族聯軍攻趙。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智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智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知襄子下一個水攻的物件。

    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決定採取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他派丞相張孟談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張孟談,發覺韓、魏兩氏可能倒戈,馬上報告智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智伯並不重視,未採納智果的建議。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三月丙午日夜韓、魏軍秘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最恨智伯的趙襄子還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伯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至此晉國只剩趙、魏、韓三家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趙、魏、韓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節請求冊封,早已無權無勢的周天子只得預設三家分晉的現實,自此趙、魏、韓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級成為諸侯國,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取而代之的是趙、魏、韓三個彼此獨立的諸侯國。

  • 7 # 歷史哨聲

    秦國先祖和趙國先祖是同一氏族,在《史記 秦本紀》和《史記 趙世家》中都有記錄。

    《秦本紀》:

    “蜚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得驥、溫驪、騄耳之駟,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這裡清楚表面秦人先祖曾經在趙城和造父一族共同居住,後來才遷移到犬丘的。

    《趙世家》: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於周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繆王。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為御。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這裡要了解的資訊有:

    1、周穆王所封造父的趙城,應當是在西周疆域內,並非現在被認為的趙城。當時的趙城應當還是被戎狄所佔據;因此,趙城的地點要麼在關中,要麼在隴西甘肅一帶。

    2、叔帶時率領趙氏族人投靠晉文侯,才開始了趙氏在山西的居住。也就是說晉文侯時,趙氏一族和秦人先祖分開而東遷。而晉文侯殺周攜王而立宜臼為周平王,當時的秦襄公因功被封侯建國。宜臼是在晉國內被晉文侯立為周平王的。

    即因此可以推測,叔帶之所以帶著趙氏一族到晉國,很有可能是跟隨宜臼而到晉國,最後在周平王東遷洛陽時而選擇留在晉國。

    也就是說,很長時間以來我們認為是秦人先祖從趙城西遷到犬丘,但實際上,趙氏是跟隨宜臼而到晉國的,是東遷。不是秦人先祖離開趙氏一族到隴西,而是趙氏一族從隴西東遷到山西。趙氏是從秦人先祖分支出來,而非秦人先祖從趙氏分支出來。

    這就是解釋到《清華簡 系年》中關於秦人先祖的記載:

    “東逃於商奄氏。成王伐商奄,殺蜚廉,西遷商奄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秦趙先祖的脈絡應當如下:

    蜚蠊戰敗,以商奄之民為基礎的秦趙先祖,被西周遷移到邾——造父有功,被封趙城,這是秦趙兩國都是趙氏的因由——秦人先祖離開趙城,到犬丘——因非子養馬功勞,成被封在犬丘,非子被封在秦——周厲王時期之後秦趙先祖共同為西周保邊境抗擊西戎——秦襄公即位,秦趙先祖和西戎講和——申、繒因為救援太子宜臼而要求包括秦趙先祖在內的西戎援助,秦趙先祖等西戎和周幽王在驪山大戰並取勝——秦襄公封侯建國,趙叔帶帶領族人跟隨宜臼去晉國即周天子之位,隨後定居晉國,並在以趙城稱呼他們所在的居住地。

    總結,從《秦本紀》、《趙世家》、《清華簡 系年》三者的資料來看,關於秦趙:

    1、秦趙先祖是以商奄之民為主體的嬴氏,因戰敗被周成王西遷到甘肅隴西一帶;

    2、造父被封的趙城,是在甘肅隴西一帶,今天所認為的山西趙城,是趙氏一族東遷後所取的紀念性地名;

    3、先是造父被封趙城,然後因為非子養馬,秦人先祖被封犬丘和秦,即在周幽王戰死前,趙氏趙成、大駱族犬丘、非子的秦,都是秦趙先祖的主要分支。

    4、並非秦人先祖從山西趙城西遷到隴西,而是趙氏一族在東周初年東遷到晉國。

    5、無論是秦,還是趙,都是以馬匹建功,說明秦趙都重視騎射。

  • 8 # 木榮雨北

    戰國和秦國不是一家,如果非要說一家,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這其實就像現在的名字合流一樣,所以總有人會扯秦始皇嬴政應該叫趙政一樣,非要用上古時期女稱姓男稱氏,那就是矯情了。

    圖:五帝之一的顓頊

    秦趙兩家的遠祖是帝高陽一族,也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從高陽氏的女子女修開始,女修-大業-大費,大費由於輔佐禹治水有功,所以被舜賜姓嬴。可見上古時期仍然有母系氏族的影子,從女姓。

    一直傳到商紂王的蜚蠊,這時候武王伐紂,他的兩個兒子,惡來革和季勝,分別是秦和趙的先祖。

    而惡來革在武王伐紂的時候,被周所殺,蜚蠊當時在外面,回來的時候也就跟著周混了,季勝-孟增-衡父-造父,造父跟著周穆王平叛有功,被封在趙地,這就是趙氏的由來。之後就是周幽王無道,季勝後人叔帶離開周王室去侍奉晉文侯,也就是後來的韓趙魏之中的趙。

    而惡來革這一隻就比較慘了,他們因為惡來革死的早,所以就跟著自己的選房親戚一直住在趙地,這就是嬴姓趙氏的由來。

    惡來革-女防-旁皋-太幾-大駱-非子,大駱的庶出兒子叫非子,大家學過周代的宗法制,因為是庶出所以沒法繼承的,但是非子非常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所以他說,想當年虞舜時期,大費就為舜主管畜牧,因此被賜嬴姓。現在非子又為我主管畜牧,那就讓他接管嬴姓的宗祀吧。以後非子的後人就世世代代為我養馬。孝王封非子在秦地,非子號秦嬴。

    圖:非子畫像

    所以,對於秦人來說,他們就是嬴姓秦氏,而到了嬴政的時候,距離他們共同的祖先蜚蠊已經過去了1400年了,這種已經是完全的十八竿子都打不到的關係了。

  • 9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國與趙國同宗同源,共同的始祖是大禹時代的伯益,皆為嬴姓,秦趙分離出現在西周的周穆王。大禹死後禪位於伯益,大禹之子夏啟誅殺了伯益並建立了夏朝,伯益的小兒子嬴若木被封在徐國,其餘嬴氏族人則遠離夏朝的統治核心,遷至東夷地區。商湯滅夏時,嬴氏族人輔助商朝滅夏,故嬴氏成為商朝的望族。周武王滅商之時,嬴族首領飛廉、惡來父子全力抗周,周武王戰勝後,誅殺了惡來,並將嬴氏族人全部從東方遷至西部邊境。

    嬴氏族人勇武善戰,曾給周武王的軍隊大量殺傷,故作為懲罰將嬴族遷至西陲,避免嬴族在周朝薄弱的東邊造反。嬴族在西部邊境成為周王室的養馬部族,身份為周王室附庸,長期與戎人相抗,以保衛周王室西境。嬴族中有一個名為造父的人,他十分善於御馬駕車,當時的周穆王是一個旅遊達人,故造父得到周穆王的重用,成為周天子的司機兼保鏢。周穆王萬里西行至崑崙山見王母娘娘,徐國在東夷發動叛亂,造父駕車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將周天子帶回鎬京,聯合楚國擊滅了徐國叛亂。造父因功受封於趙城,改氏為趙氏;嬴族長期受周王室壓迫,因為造父之功,故也都改為趙氏。

    造父受周穆王冊封后就去了趙城,改氏為趙氏。造父的後代慢慢發展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最終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合瓜分了晉國,趙國於公元前403年建立。造父的七世孫叔帶離開周王室去了晉國,於是有了晉國趙氏。孫帶的五世孫趙夙在晉獻公時立下戰功,獲得耿地,趙氏開始在晉國抬頭。趙夙的孫子趙衰追隨晉文公流浪十九年,故晉文公執政後趙衰成為晉國大夫,位於六卿。趙衰的兒子趙盾專權晉國,孫子趙朔娶晉國公主,生子趙武(趙氏孤兒主角)。趙武在韓氏的幫助下復位,趙武的六世孫趙籍成為趙國的開國之君趙烈侯。

    嬴族因造父之功,待遇稍稍變好了一些,到周孝王時周王室冊封嬴族首領嬴非子於秦地,號秦嬴,為周附庸。嬴非子的四世孫嬴仲助周宣王伐西戎,獲得大夫爵位,其子秦莊公再次擊敗西戎,獲得西陲大夫爵位。秦莊公之子秦襄公勤王有功,又護送周王室東遷,因此大功周平王正式立秦為諸侯國,秦國於公元前770年正式立國。

    總結起來秦國與趙國的先祖都是伯益,均為嬴姓。秦趙兩國最早分離在商朝末期:秦國祖先為惡來(秦始皇是惡來第35代世孫),趙國先祖為季勝,惡來與季勝的父親為飛廉。造父因功受封后,為趙氏,這是趙氏最早的起源;嬴非子因功受封后,為嬴秦,這是秦的最早來源。秦國於公元前770年建國,趙國於公元前403年建國,秦國比趙國曆史長367年,也就是早了春秋一個時代。

  • 10 # 讀史正義

    秦趙本一家,他們最近的共同祖先是飛廉(商末周初那時的人)。飛廉有二子,一曰惡來,是秦國公室的祖先,一曰季勝,是趙國公室的祖先。他們的遠祖可以追溯到伯益(贏姓的鼻祖)、顓頊等上古聖賢。話說回來,秦國祖先之所以能成為世家貴族還是拖趙國一系的福。

    這得從古代養馬名師遭父說起,那年周繆王駕車西巡狩獵,遇見了西王母就走不動了,徐偃王趁機作亂。造父就架著馬車護送周繆王回洛陽平亂,日行千里,亂平後封於趙城。這下好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高祖以下都同居趙城。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秦趙兩國的人都是贏姓趙氏了。

    後來秦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被封於故周之地,這時候起,秦國才真正算是一方諸侯。

    參考《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詳情請看如下秦趙先祖世系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夜之間怎麼多出這麼多周傳雄的歌迷,而且連周杰倫陶喆都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