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劉的目標
-
2 # 農村秦大錘
肉蓯蓉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國內外需求量較大。由於過渡採挖,造成野生肉蓯蓉瀕臨枯竭,現將肉蓯蓉人工種植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選地
肉蓯蓉為沙生植物,應選擇Sunny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種植。
2 寄主選擇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性種子植物,對寄主、土壤、氣候條件都有一定的選擇性較適宜的寄主為梭梭、紅柳、鹼柴等。寄主可利用天然梭梭、紅柳等,也可人工定植梭梭、紅柳2~3年後接種肉蓯蓉。
3 接種
3.1 接種方法
3.1.1 結合造林接種肉蓯蓉
造林時,將種子紙橫放在造林坑的一頭,吸水紙面向上,然後回填適量土,將寄主定植於造林坑的另1頭,回填土踩實。
3.1.2 在原有寄主上接種
在野生寄主外根系密集區,挖長40cm、寬30cm、深40~80cm的坑,放入種子紙,吸水面向上,回填土至坑沿10cm左右,利於貯存雪水或雨水。
3.1.3 人工寄主接種
人工培育的梭梭、紅柳株距為1.5m,行距3m,密度140株/667m2以上。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接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延伸到苗床上。
肉蓯蓉一般春秋季接種,接種後開始生長,在第2年少數出土,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並開花結實。
4 田間管理
4.1 人工造林區管理
寄主造林初期可適量灌水,不宜多,保證寄主正常生長;以後每年根據降雨量適量灌水1~2次。施肥以廄肥為主,禁施化肥,以保證肉蓯蓉野生品質。
4.2 野生寄主區管理
沙漠地帶風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後裸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保持溼潤,人工拔除其它植物。肉蓯蓉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5 寄主與肉蓯蓉病蟲害防治
梭梭白粉病:多發生在7~8月,危害嫩枝,可用生物製劑300倍液或25%粉鏽寧4000倍液噴霧;梭梭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根部,發生期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期,幼蟲危害嫩莖,並能蛀入地下莖基部,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地上部噴霧或灌根;大沙鼠:啃食寄主枝條或根部,使寄主死亡。可用毒餌誘殺或捕殺。
6 採收
每年4~6月,當肉蓯蓉出土應及時採挖,採挖時儘量保證肉蓯蓉的完整。為減少寄主植物損傷,在採挖時應選擇肉蓯蓉與寄主相連的外圍挖坑至肉蓯蓉底部,在不斷開蓯蓉與寄主的連線點的前提下,從連線點向上5~8cm擷取上部,然後回填土,稍加踩實。這樣可保證肉蓯蓉接種1次,穩產期達5~7年。
7 晾曬
將頂頭變色的肉蓯蓉用開水燙頭或切除變色頭,然後將肉蓯蓉放在乾淨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屬器具上晾曬,每天翻動2~3次,防止黴變,曬至完全乾(含水量在10%以下)即可收集包裝。
-
3 # 阿涵的日常生活
1、選地與整地
選擇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排水良好、有較好土壤灌溉條件的砂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帶,以土壤呈中性或偏鹼性為好,結合整地施肥。
2、培育寄主
培育寄主的場所選擇天然梭梭林較為集中的荒漠地帶,撫壯寄主,澆水施肥,進行圍欄,及時做好挖苗床工作,苗床向東或南方向,一般長1~2米,寬1米左右,深50~80釐米。人工栽植梭梭用1年生梭梭健壯苗(苗高2釐米,主根長30釐米以上,根幅在30釐米以上)。我們的試驗區沿著天山北坡一帶,造林時間定為4月中旬冰雪融化後進行;株行距1.5×2米栽植,根據土壤墒情澆水,栽植成活2~3年後接種肉蓯蓉,造林地不可長期過溼。
3、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在距離梭梭植株20釐米處,挖深50~80釐米、寬1米的溝。將溝底土壤細耙整平後,人工撒沙2釐米厚,把種子點播於床上,施入腐熟牛羊糞(糞土比例1∶3),覆土30~50釐米,最上面留澆水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根延伸至苗床上。春秋季均播種,第2年苗床內有部分肉蓯蓉寄生,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後2~4年內出土,開花結實。
4、田間管理
荒漠地帶風沙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附近防風。如有條件可在肉蓯蓉5月開花時套袋或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肉蓯蓉結實率。
5、病蟲害防治
白粉病、根腐病和種蠅是梭梭最常見的病蟲害;白粉病7~8月發生,危害嫩枝。用25%粉鏽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或Bo~10生物製劑300倍液防治。
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梭梭根部。選排水良好的砂土種植,經常鬆土;發生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季節,危害嫩莖,鑽隧道,蛀入地下莖基部。防治方法: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地上部噴霧或澆灌根部。
大沙鼠:啃食梭梭枝條和根系,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餌於洞口外誘殺。
6、採收
一般4~5月上旬採挖剛出土的肉蓯蓉作藥材,這時的肉蓯蓉質量最佳。要注意採大留小,秋季也有少量出土,應以春採為主。過時開花,中空材性大,不宜作藥材。將採挖的肉蓯蓉去掉花序或蓯蓉頭,以免消耗基部養分,晾曬於乾淨沙灘或房頂上,一個多月後由黃白變成肉質棕褐色時即成幹品。
在天山北坡一帶採取自然恢復和人工種植相結合的辦法,先種梭梭,後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接種肉蓯蓉完成規模40餘公頃,成活率達到80.9%,長勢良好。當年調查表明,接種的肉蓯蓉均有成活株出現,從目前的發展勢頭看,在未來的幾年將是人工種植梭梭肉蓯蓉快速發展的時期。
-
4 # 阿陽視角
肉蓯蓉如何人工栽培的?
肉蓯蓉是一種生長在沙漠上的植物,所以我們在種植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山區種植,我們在種植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天然生的梭梭樹,紅柳樹,還可以選擇一些人工林來種植,只是這樣會耗費我們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因為如果要選擇人工造林去種植它們的話,那就要等很長的時間,因為這些植物要定植生長三年之後才能開始種植肉蓯蓉。
它們的接種時間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因為這兩個季節的天氣是非常的涼爽。而且它們的生長期還蠻快的,只要接種之後四天後就能出土開花了,這裡說的是自然生長的樹林接種,如果我們要選擇在人工林裡面接種的話,我們就要在開始造林的時候,把它們的種子用紙包裹在樹的另一邊埋下填上土壤,如果是定值的話,就要把它們埋在另一頭,並把土踩實。這種方法是便於它們在自身生長的時候,根部的不斷的延伸發展,一直到接觸植株就完成了接種。
還有另一種的這種方式,就是如果我們是在原有的植株上進行接種,就要在野生的植株根系區域挖坑,再把種子埋在裡面,填上土壤就完成了接種。如果是在沒有接種過的植株上接種,那就要植株兩邊挖開一道溝作成苗床,以上述同樣的方法接種,然後再澆水以確保苗床的溼潤,從而讓它的根系不斷的生長,延伸過來就完成了接種。接種完成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對它們進行管理,因為人工造林的接種管理和野生林的接種管理是不同的,人工造林的管理就是在初期的時候要給它們進行適量的澆水,以確保水分充足,從而能讓它們正常生長。
由於沙漠地區風沙很大,所以種植之後的肉蓯蓉有一些根系通常會被風吹走,或者是裸露在沙漠上,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栽培的時候多注意防風和培土措施的建設,不然會讓栽培失敗,而且我們在這個期間還要對它們進行澆水,要保持苗床的溼潤,能讓它們更好的生長。除了澆水之外,我們還要對它們進行施肥。人工造林的林區要對肉蓯蓉進行合理的施肥,而且施肥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用化肥,以免損害了它們的藥用價值。野生林區的肉蓯蓉種植,我們一定要進行及時的除草,以免雜草長得太過於茂盛,吸收了他媽的養分,而影響其生長。而且野生林裡的種植我們還要在開花之後對它們進行人工的授粉,這樣更有利於結實率的提高。
因為上述也提到了,它是一種寄生在沙漠上的植物,所以病蟲害也是很少的。但是它的寄主會感染一些病害,通常有白粉病,根腐病。這些病害會影響寄主的生長,導致它們的根部受到腐爛損害,所以如果它們的根部受到了傷害之後,肉蓯蓉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且,肉蓯蓉在生長期間還會遭受一些種蠅,沙鼠的危害。所以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即時的治療和防範,以免我們的種植成本變高,無法挽回。
肉蓯蓉的人工栽培技術
一、生長現狀
因野生肉蓯蓉被大量採挖,其數量已急劇減少。據調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僅有7株肉蓯蓉。梭梭是駱駝的優良飼料和當地群眾的燃料,因過度放牧和大量砍挖,使肉蓯蓉處於瀕危的境地。
二、形態特徵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莖肉質,圓柱形或稍扁,高40~160釐米,具鱗片狀葉。4~5月出土,5~6月開花,花黃色,花序穗狀,管狀鐘形;種子6~7月成熟。果褐色,蒴果,橢圓形,種子多數微小;種皮上有一層果膠質,可保持種仁水分,適於在乾旱環境生長。
三、生長習性
肉蓯蓉為寄生植物,寄生點通常有幾個不明顯的芽,無自養獨立根系,靠吸盤索取寄主的營養維持生長,在地下發育分化。前期生長遲緩,第3年後長勢加快,其中一個芽形成較大的肉質莖。採挖時如不破壞寄生點及其根部,翌年將生長出新的成年植株。肉蓯蓉種子發育條件是:一要有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二是寄主梭梭新生毛細根尖正巧延伸到肉蓯蓉中臍部,釋放某種化學啟用素,刺激種胚分裂,發生寄生關係,很快發育成肉蓯蓉。肉蓯蓉喜乾旱少雨氣候,抗逆性強,耐乾旱。
四、栽培技術
1、選地與整地
選擇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排水良好、有較好土壤灌溉條件的砂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帶,以土壤呈中性或偏鹼性為好,結合整地施肥。
2、培育寄主
培育寄主的場所選擇天然梭梭林較為集中的荒漠地帶,撫壯寄主,澆水施肥,進行圍欄,及時做好挖苗床工作,苗床向東或南方向,一般長1~2米,寬1米左右,深50~80釐米。人工栽植梭梭用1年生梭梭健壯苗(苗高2釐米,主根長30釐米以上,根幅在30釐米以上)。我們的試驗區沿著天山北坡一帶,造林時間定為4月中旬冰雪融化後進行;株行距1.5×2米栽植,根據土壤墒情澆水,栽植成活2~3年後接種肉蓯蓉,造林地不可長期過溼。
3、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在距離梭梭植株20釐米處,挖深50~80釐米、寬1米的溝。將溝底土壤細耙整平後,人工撒沙2釐米厚,把種子點播於床上,施入腐熟牛羊糞(糞土比例1∶3),覆土30~50釐米,最上面留澆水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根延伸至苗床上。春秋季均播種,第2年苗床內有部分肉蓯蓉寄生,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後2~4年內出土,開花結實。
4、田間管理
荒漠地帶風沙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附近防風。如有條件可在肉蓯蓉5月開花時套袋或人工授粉,可大大提高肉蓯蓉結實率。
5、病蟲害防治
白粉病、根腐病和種蠅是梭梭最常見的病蟲害;白粉病7~8月發生,危害嫩枝。用25%粉鏽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或Bo~10生物製劑300倍液防治。
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梭梭根部。選排水良好的砂土種植,經常鬆土;發生期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季節,危害嫩莖,鑽隧道,蛀入地下莖基部。防治方法: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地上部噴霧或澆灌根部。
大沙鼠:啃食梭梭枝條和根系,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餌於洞口外誘殺。
6、採收
一般4~5月上旬採挖剛出土的肉蓯蓉作藥材,這時的肉蓯蓉質量最佳。要注意採大留小,秋季也有少量出土,應以春採為主。過時開花,中空材性大,不宜作藥材。將採挖的肉蓯蓉去掉花序或蓯蓉頭,以免消耗基部養分,晾曬於乾淨沙灘或房頂上,一個多月後由黃白變成肉質棕褐色時即成幹品。
在天山北坡一帶採取自然恢復和人工種植相結合的辦法,先種梭梭,後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蓯蓉,接種肉蓯蓉完成規模40餘公頃,成活率達到80.9%,長勢良好。當年調查表明,接種的肉蓯蓉均有成活株出現,從目前的發展勢頭看,在未來的幾年將是人工種植梭梭肉蓯蓉快速發展的時期。
怎麼種植肉蓯蓉
一、肉蓯蓉寄主栽培
1.造林地選擇 肉蓯蓉對土壤要求不高,以中性或偏鹼性(土壤PH值為7.5—9)、灌排良好、通透性強的沙質土、輕鹽鹼土為宜(土壤含鹽量小於1%),可利用棄耕退耕地、沙荒地、輕鹽鹼地種植。 2.寄主樹種選擇 沙漠地區沙旱生、鹽生木本植物一般均能作為肉蓯蓉寄主植物,但肉蓯蓉在生長過程中要消耗寄主植物的養分、水分,因此以選用大灌木梭梭、紅柳、鹼蓬、駝絨藜為宜。梭梭多選用白梭梭;紅柳多選用多枝紅柳、多花紅柳;鹼蓬多選用囊果鹼蓬。 二、寄主造林 1.整地:全面整地,作畦整平。以0.017hm2為一個小區,平整高差<5cm,做好隔水埂,灌足底水以備栽植苗木。
2.造林方式:
採用人工植苗造林,選用無病蟲害、
無損傷,根系完整的紅柳、梭梭、鹼蓬1 年生Ⅰ、Ⅱ級苗木造林,紅柳苗木標準為:
1年生扦插苗,苗高1m以上,地徑1㎝以上;梭梭苗木標準為:1年生播種苗,苗高0.3m以上,地徑0.3㎝以上;鹼蓬苗木標準為:1 年生播種苗,苗高0.3m以上,地徑0.30㎝以上。
3.造林季節 採用春秋兩季造林,春季造林在土壤解凍後,樹木發葉前進行;秋季造林在樹木落葉後,土壤封凍前進行。
4.造林密度 紅柳人工模式示範林採用株行距1×2m、1×1×3m、1×3m三個模式;梭梭、鹼蓬人工模式示範林採用株行距0.5×2m、1×2.5m、1×3.0m三個模式。
5.造林後管理 植苗造林後立即灌水,一次灌透。以後可視土壤含水量進行灌溉,紅柳人工林前期一般15—20天灌水1次,連續灌水3次,5—8月每月灌水1次;梭梭、鹼蓬人工林一般每年灌水2—3次。
三、肉蓯蓉種子調製
1.種子採收 每年5—6月份肉蓯蓉開花後40—45天,種子成熟後即可採收。
2.種子調製 當種子變黑,花穗下部有少量種子開始散落時,將肉蓯蓉的地上部分剪回,攤放在室內,每天翻動1—2次。待陰乾後取出種子,清除雜質,用布袋包裝,儲存在低溫(2℃—8℃)、乾燥處。
3.接種紙膜製作 如用接種紙膜接種,首先要製作接種紙膜。裁剪長27—29㎝,寬8—10㎝的報紙和衛生紙,在報紙上均勻地塗上肉蓯蓉種子誘導劑,再在誘導劑上刷上約有180—200粒肉蓯蓉種子,上覆綿軟易腐解的衛生紙即可。待接種紙陰乾後,每100張一捆,存放在通風、乾燥、清潔的庫房,庫房溫度不超過25℃。隔年貯藏,溫度不超過20℃,相對溼度45—70%。
四、肉蓯蓉人工接種
1.接種方式:
寄主與肉蓯蓉同時種植、寄主定植成活後接種肉蓯蓉兩種方式。
2.接種時間 造林當年10—11月或次年5月中旬前完成。
3.接種紙膜接種 在生長整齊、成行的紅柳、梭梭、鹼蓬人工林、沿種植行兩側,在距植株30—50㎝處開溝,溝深60—80㎝,溝寬30—40㎝,按每株1至2張將接種紙膜放入溝底,放置接種紙膜時,要將覆衛生紙一面朝上。放入接種紙膜後覆土,覆土時不宜填滿,應留有5—10㎝溝,以便澆灌和儲存雨水。
4.點播接種
A、種子處理:播種時要測定種子發芽率,對種子活力進行評價,當種子活力符合播種要求時,播種前用0.1%—0.3%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分鐘,撈出後與沙土混合拌勻。 B、播種:在距植株30—50㎝處的兩側開溝,溝深60㎝, 溝寬30—40㎝,每公頃下種量100g,覆沙回填,覆土回填時不宜填滿,應留有5—10㎝的坑,以便澆灌和儲存雨水。 5.接種密度 在接種溝或接種穴底部,每株放置接種紙1—2張或每公頃下種100g(每隔10—15㎝下種10粒)。
五、田間管理
1.沙漠地區風沙大,寄主植物根部常被風沙吹刮裸露,要及時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
2.根據寄主植物生長情況澆水施肥,以提高寄主的生長能力和肉蓯蓉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在肉蓯蓉生長期,一般5月下旬灌一次水,7月中下旬再灌一次水即可,9月底禁止灌水,以防肉蓯蓉受凍。施肥以農家肥為主,禁施化肥,以保證肉蓯蓉品質。
3.中耕除草。 4.人工授粉 肉蓯蓉5月開花,如生產肉蓯蓉種子,要進行人工授粉。
六、病蟲害防治
1.紅柳、梭梭白粉病每年7—8月發生,為害嫩葉。用25%粉鏽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
2.紅柳、梭梭根腐病多發生於苗期,為害根部。造林時應選擇排水良好的沙土地種植,加強鬆土。發生時用50%多菌靈灌根。
3.紅柳條葉甲主要危害紅柳葉,發生時可用敵敵畏、敵殺死等1200倍的稀釋液噴灑。
4.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季節,幼蟲為害嫩莖,鑽隧道蛀入地下莖基部。發生時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地上部噴霧或澆灌根部。
5.野兔、大沙鼠啃食紅柳、梭梭枝條、根系並啃食生長的肉蓯蓉,發生時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餌於洞口外誘殺。
七、肉蓯蓉採收
1.採收時間 春秋兩季均可,南疆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北疆以春季4—5月採挖未出土的肉蓯蓉為佳,這時藥材質量最好。肉蓯蓉肉質莖抽苔長出地面,花後莖空,柴性大,影響藥材品質不宜做藥。
2. 採收工具 鐵鍬,坎土曼,小鏟,不鏽鋼小刀。 3.採收方法 在接種區外側0.5米處(距寄主植物基杆部1米處)向接種區剖挖。先用坎土曼(挖上層土)和鐵鍬(深挖)挖一個寬0.3m,深0.7m的坑,再用小鏟逐步向接種區緩挖。等挖到肉蓯蓉肉質莖時,用手輕剖,先找到寄生點(即蘆頭)處,此時把接種點上方以及四周(不包括下方)方圓直徑0.5m的土取走。在去土的過程中可及時採收符合規格的肉蓯蓉。在採收時要固定好蘆頭,如果在輕微晃動可脫離蘆頭的,可用手採;與蘆頭相連較為牢固要用不鏽鋼小刀在連線處割取,但要避免傷上蘆頭和寄主根,採大留小,在保護好寄生點的前提下把肉蓯蓉採挖出來,為增加肉蓯蓉產量,採收時可在寄生部位以上5㎝—8㎝處留部分可萌發新枝的肉蓯蓉。肉蓯蓉採挖後,採挖地塊立即回填土。採挖應選擇人工採挖,同時要求分段分期採挖。
八、肉蓯蓉晾曬
1.整枝曬乾 先將頂頭已變黑的肉蓯蓉用開水湯頭,或除變色頭,然後將鮮肉蓯蓉直接擺放在清潔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屬器具上在Sunny下曬乾,每天翻動2—3次,防止黴變,待肉蓯蓉完全乾燥(含水率10%以下)後,分級包裝,收集存放。
2. 切片 將採挖出的肉蓯蓉清除泥土,清洗乾淨後,用不鏽鋼刀或者切片機切成4—8mm厚的切片,自然曬乾或陰乾或烘乾後(含水量在10%以下),篩出土和雜物,即可收集存放。
-
5 # 農村大貓一家
肉蓯蓉的 人工種植接種技術
1 土地選擇:肉蓯蓉適生於乾旱、半乾旱荒漠地區及鹽鹼地、重鹽鹼地和沙漠。
2 寄主選擇標準:抗乾旱,耐鹽鹼,耐熱,抗風沙,耐沙埋,易繁殖,根系發達,生長期長。一般為小喬木、灌木等。
3 種子紙製作:肉蓯蓉人工種植的技術關鍵是提高接種率。從九一年開始,我們進入規模試驗;肉蓯蓉千粒重0.09克,1克種子約1.1萬粒,撒種只能種10米長,種子利用率只有5―8/1萬。另外肉蓯蓉種子休眠期長,進行種子處理才能提高接種率;採種難度大,成本高,使大面積推廣有一定難度。為解決這一問題,九四年進行種子紙製種,經過三年幾十個配方反覆試驗,選出幾個最佳配方,使種子利用率提高到1―8/200,當年最高接種率達78%以上,完全具備大面積種植條件。種子紙製種成功,節約種子,提高接種率,種植方便,並大大降低種植成本,提高了種植效益。
4 種植方法:
1.4.1人工種植寄主接種肉蓯蓉:透過植苗造林或直播造林的方式進行寄主種植,接種肉蓯蓉有兩種方法:(1)寄主與種子紙同時種植。(2)寄主成活後當年或第二年接種肉蓯蓉。由於人工種植寄主生長快而旺盛,根系萌發力強,肉蓯蓉當年接種率可達50%左右。
1.4.2種植時間:春、夏、秋季都可種植。夏季可利用農閒時間種植。
1.4.3種植步驟:在距寄主30―50釐米處挖長40釐米,寬30釐米,深30―60釐米的坑,將種子紙放入,吸水紙面向上,然後回填土至坑沿5釐米,不可填滿,利於貯存雪水或雨水。
-
6 # 肖十三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每年4月,肉蓯蓉、鎖陽進入生長高峰期,也是違法分子盜挖盜採的高峰期,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違法者甚至不惜阻撓執法,與執法者發生正面衝突
肉蓯蓉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國內外需求量較大。由於過渡採挖,造成野生肉蓯蓉瀕臨枯竭,現將肉蓯蓉人工種植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選地
肉蓯蓉為沙生植物,應選擇Sunny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種植。
2寄主選擇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性種子植物,對寄主、土壤、氣候條件都有一定的選擇性較適宜的寄主為梭梭、紅柳、鹼柴等。寄主可利用天然梭梭、紅柳等,也可人工定植梭梭、紅柳2~3年後接種肉蓯蓉。
3接種
3.1接種方法
3.1.1結合造林接種肉蓯蓉
造林時,將種子紙橫放在造林坑的一頭,吸水紙面向上,然後回填適量土,將寄主定植於造林坑的另1頭,回填土踩實。
3.1.2在原有寄主上接種
在野生寄主外根系密集區,挖長40cm、寬30cm、深40~80cm的坑,放入種子紙,吸水面向上,回填土至坑沿10cm左右,利於貯存雪水或雨水。
3.1.3人工寄主接種
人工培育的梭梭、紅柳株距為1.5m,行距3m,密度140株/667m2以上。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接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延伸到苗床上。
肉蓯蓉一般春秋季接種,接種後開始生長,在第2年少數出土,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並開花結實。
4田間管理
4.1人工造林區管理
寄主造林初期可適量灌水,不宜多,保證寄主正常生長;以後每年根據降雨量適量灌水1~2次。施肥以廄肥為主,禁施化肥,以保證肉蓯蓉野生品質。
4.2野生寄主區管理
沙漠地帶風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後裸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保持溼潤,人工拔除其它植物。肉蓯蓉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5寄主與肉蓯蓉病蟲害防治
梭梭白粉病:多發生在7~8月,危害嫩枝,可用生物製劑300倍液或25%粉鏽寧4000倍液噴霧;梭梭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根部,發生期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期,幼蟲危害嫩莖,並能蛀入地下莖基部,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地上部噴霧或灌根;大沙鼠:啃食寄主枝條或根部,使寄主死亡。可用毒餌誘殺或捕殺。
6採收
每年4~6月,當肉蓯蓉出土應及時採挖,採挖時儘量保證肉蓯蓉的完整。為減少寄主植物損傷,在採挖時應選擇肉蓯蓉與寄主相連的外圍挖坑至肉蓯蓉底部,在不斷開蓯蓉與寄主的連線點的前提下,從連線點向上5~8cm擷取上部,然後回填土,稍加踩實。這樣可保證肉蓯蓉接種1次,穩產期達5~7年。
7晾曬
將頂頭變色的肉蓯蓉用開水燙頭或切除變色頭,然後將肉蓯蓉放在乾淨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屬器具上晾曬,每天翻動2~3次,防止黴變,曬至完全乾(含水量在10%以下)即可收集包裝。
-
7 # 忘了最初的我
一、肉蓯蓉寄主栽培 1.造林地選擇 肉蓯蓉對土壤要求不高,以中性或偏鹼性(土壤PH值為7.5—9)、灌排良好、通透性強的沙質土、輕鹽鹼土為宜(土壤含鹽量小於1%),可利用棄耕退耕地、沙荒地、輕鹽鹼地種植。 2.寄主樹種選擇 沙漠地區沙旱生、鹽生木本植物一般均能作為肉蓯蓉寄主植物,但肉蓯蓉在生長過程中要消耗寄主植物的養分、水分,因此以選用大灌木梭梭、紅柳、鹼蓬、駝絨藜為宜。梭梭多選用白梭梭;紅柳多選用多枝紅柳、多花紅柳;鹼蓬多選用囊果鹼蓬。 二、寄主造林 1.整地:全面整地,作畦整平。以0.017hm2為一個小區,平整高差<5cm,做好隔水埂,灌足底水以備栽植苗木。 2.造林方式:採用人工植苗造林,選用無病蟲害、無損傷,根系完整的紅柳、梭梭、鹼蓬1 年生Ⅰ、Ⅱ級苗木造林,紅柳苗木標準為:1年生扦插苗,苗高1m以上,地徑1㎝以上;梭梭苗木標準為:1年生播種苗,苗高0.3m以上,地徑0.3㎝以上;鹼蓬苗木標準為:1 年生播種苗,苗高0.3m以上,地徑0.30㎝以上。 3.造林季節 採用春秋兩季造林,春季造林在土壤解凍後,樹木發葉前進行;秋季造林在樹木落葉後,土壤封凍前進行。 4.造林密度 紅柳人工模式示範林採用株行距1×2m、1×1×3m、1×3m三個模式;梭梭、鹼蓬人工模式示範林採用株行距0.5×2m、1×2.5m、1×3.0m三個模式。 5.造林後管理 植苗造林後立即灌水,一次灌透。以後可視土壤含水量進行灌溉,紅柳人工林前期一般15—20天灌水1次,連續灌水3次,5—8月每月灌水1次;梭梭、鹼蓬人工林一般每年灌水2—3次。 三、肉蓯蓉種子調製 1.種子採收 每年5—6月份肉蓯蓉開花後40—45天,種子成熟後即可採收。 2.種子調製 當種子變黑,花穗下部有少量種子開始散落時,將肉蓯蓉的地上部分剪回,攤放在室內,每天翻動1—2次。待陰乾後取出種子,清除雜質,用布袋包裝,儲存在低溫(2℃—8℃)、乾燥處。 3.接種紙膜製作 如用接種紙膜接種,首先要製作接種紙膜。裁剪長27—29㎝,寬8—10㎝的報紙和衛生紙,在報紙上均勻地塗上肉蓯蓉種子誘導劑,再在誘導劑上刷上約有180—200粒肉蓯蓉種子,上覆綿軟易腐解的衛生紙即可。待接種紙陰乾後,每100張一捆,存放在通風、乾燥、清潔的庫房,庫房溫度不超過25℃。隔年貯藏,溫度不超過20℃,相對溼度45—70%。 四、肉蓯蓉人工接種 1.接種方式:寄主與肉蓯蓉同時種植、寄主定植成活後接種肉蓯蓉兩種方式。 2.接種時間 造林當年10—11月或次年5月中旬前完成。 3.接種紙膜接種 在生長整齊、成行的紅柳、梭梭、鹼蓬人工林、沿種植行兩側,在距植株30—50㎝處開溝,溝深60—80㎝,溝寬30—40㎝,按每株1至2張將接種紙膜放入溝底,放置接種紙膜時,要將覆衛生紙一面朝上。放入接種紙膜後覆土,覆土時不宜填滿,應留有5—10㎝溝,以便澆灌和儲存雨水。 4.點播接種
A、種子處理:播種時要測定種子發芽率,對種子活力進行評價,當種子活力符合播種要求時,播種前用0.1%—0.3%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0—30分鐘,撈出後與沙土混合拌勻。 B、播種:在距植株30—50㎝處的兩側開溝,溝深60㎝, 溝寬30—40㎝,每公頃下種量100g,覆沙回填,覆土回填時不宜填滿,應留有5—10㎝的坑,以便澆灌和儲存雨水。 5.接種密度 在接種溝或接種穴底部,每株放置接種紙1—2張或每公頃下種100g(每隔10—15㎝下種10粒)。 五、田間管理 1.沙漠地區風沙大,寄主植物根部常被風沙吹刮裸露,要及時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 2.根據寄主植物生長情況澆水施肥,以提高寄主的生長能力和肉蓯蓉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在肉蓯蓉生長期,一般5月下旬灌一次水,7月中下旬再灌一次水即可,9月底禁止灌水,以防肉蓯蓉受凍。施肥以農家肥為主,禁施化肥,以保證肉蓯蓉品質。 3.中耕除草。 4.人工授粉 肉蓯蓉5月開花,如生產肉蓯蓉種子,要進行人工授粉。 六、病蟲害防治 1.紅柳、梭梭白粉病每年7—8月發生,為害嫩葉。用25%粉鏽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 2.紅柳、梭梭根腐病多發生於苗期,為害根部。造林時應選擇排水良好的沙土地種植,加強鬆土。發生時用50%多菌靈灌根。 3.紅柳條葉甲主要危害紅柳葉,發生時可用敵敵畏、敵殺死等1200倍的稀釋液噴灑。 4.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季節,幼蟲為害嫩莖,鑽隧道蛀入地下莖基部。發生時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地上部噴霧或澆灌根部。 5.野兔、大沙鼠啃食紅柳、梭梭枝條、根系並啃食生長的肉蓯蓉,發生時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餌於洞口外誘殺。 七、肉蓯蓉採收 1.採收時間 春秋兩季均可,南疆以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北疆以春季4—5月採挖未出土的肉蓯蓉為佳,這時藥材質量最好。肉蓯蓉肉質莖抽苔長出地面,花後莖空,柴性大,影響藥材品質不宜做藥。 2. 採收工具 鐵鍬,坎土曼,小鏟,不鏽鋼小刀。 3.採收方法 在接種區外側0.5米處(距寄主植物基杆部1米處)向接種區剖挖。先用坎土曼(挖上層土)和鐵鍬(深挖)挖一個寬0.3m,深0.7m的坑,再用小鏟逐步向接種區緩挖。等挖到肉蓯蓉肉質莖時,用手輕剖,先找到寄生點(即蘆頭)處,此時把接種點上方以及四周(不包括下方)方圓直徑0.5m的土取走。在去土的過程中可及時採收符合規格的肉蓯蓉。在採收時要固定好蘆頭,如果在輕微晃動可脫離蘆頭的,可用手採;與蘆頭相連較為牢固要用不鏽鋼小刀在連線處割取,但要避免傷上蘆頭和寄主根,採大留小,在保護好寄生點的前提下把肉蓯蓉採挖出來,為增加肉蓯蓉產量,採收時可在寄生部位以上5㎝—8㎝處留部分可萌發新枝的肉蓯蓉。肉蓯蓉採挖後,採挖地塊立即回填土。採挖應選擇人工採挖,同時要求分段分期採挖。 八、肉蓯蓉晾曬 1.整枝曬乾 先將頂頭已變黑的肉蓯蓉用開水湯頭,或除變色頭,然後將鮮肉蓯蓉直接擺放在清潔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屬器具上在Sunny下曬乾,每天翻動2—3次,防止黴變,待肉蓯蓉完全乾燥(含水率10%以下)後,分級包裝,收集存放。 2. 切片 將採挖出的肉蓯蓉清除泥土,清洗乾淨後,用不鏽鋼刀或者切片機切成4—8mm厚的切片,自然曬乾或陰乾或烘乾後
-
8 # 種植大業
被稱為“男人加油站”的肉蓯蓉怎樣人工栽培種植?
肉蓯蓉,又被人們叫做大芸、蓯蓉,在蒙語中被叫做察干高要。屬瀕危種。高大草本,高40-160釐米,大部分地下生。花期5-6月,果期6-8月。在內蒙古(阿左旗)、甘肅(昌馬)及新疆有分佈。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根部的,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也是歷代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
我們內蒙古地區人工種植肉蓯蓉起步較早,到上世紀90年代末種植技術基本成型,種植者已經從該項事業上初步嚐到甜頭兒。
種子繁殖:在野生稜梭東側或東南側方向挖苗床,距寄主50-80釐米處,苗床大小不一,長1-2m,寬1m左右,深50-80釐米;或寄主密集處,呵挖一一條大苗床溝圍繞許多株寄主,將種子點播於苗床上,施入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釐米。
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人造稜梭林生長整齊、成行,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播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根延伸到苗床上。
春天或秋天播種,第二年部分苗床內有肉蓯蓉寄生上,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後2-4年內出土、開花結果。
二、栽培管理
選地:肉蓯蓉為沙生植物,應選擇Sunny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種植。
寄主: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性種子植物,對寄主、土壤、氣候條件都有一定的選擇性較適宜的寄主為梭梭、紅柳、鹼柴等。
三、接種方法
1、造林時接種肉蓯蓉
造林時,將種子紙橫放在造林坑的一頭,吸水紙面向上,然後回填適量土,將寄主定植於造林坑的另1頭,回填土踩實。
2、在原有寄主上接種
在野生寄主外根系密集區,挖長40cm、寬30cm、深40-80cm的坑,放入種子紙,吸水面向上,回填土至坑沿10cm左右,利於貯存雪水或雨水。
3、人工寄主接種
人工培育的梭梭、紅柳株距為1.5m,行距3m,密度140株/667㎡以上。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接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延伸到苗床上。
肉蓯蓉一般春秋季接種,接種後開始生長,在第2年少數出土,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並開花結實。
四、田間管理
1、人工造林區管理
寄主造林初期可適量灌水,不宜多,保證寄主正常生長;以後每年根據降雨量適量灌水1-2次。施肥以廄肥為主,禁施化肥,以保證肉蓯蓉野生品質。
2、野生寄主區管理
沙漠地帶風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後裸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保持溼潤,人工拔除其它植物。肉蓯蓉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五、採收加工1、收穫
每年4-6月,當肉蓯蓉出土應及時採挖,採挖時儘量保證肉蓯蓉的完整。為減少寄主植物損傷,在採挖時應選擇肉蓯蓉與寄主相連的外圍挖坑至肉蓯蓉底部。
在不斷開蓯蓉與寄主的連線點的前提下,從連線點向上5-8cm擷取上部,然後回填土,稍加踩實。這樣可保證肉蓯蓉接種1次,穩產期達5-7年。
2、晾曬
將頂頭變色的肉蓯蓉用開水燙頭或切除變色頭,然後將肉蓯蓉放在乾淨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屬器具上晾曬。
每天翻動2-3次,防止黴變,曬至完全乾(含水量在10%以下)即可收集包裝。
六、病蟲防治1、白粉病
病症表現:一般多發生在5月到8月間,主要會危害蓯蓉的寄主梭梭樹的嫩枝部分。
防治方法:這種症狀可以採用粉鏽寧的4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的效果比較明顯。
2、根腐病
病症表現:根腐病多發生在幼苗期,這種病會使梭梭樹的根部產生腐爛。
防治方法:對於梭梭樹的根腐病可以採用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即可。
3、種蠅
病症表現:這種病症多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這段時間裡,幼蟲會吸食嫩莖,並且蛀入到地下危害肉蓯蓉的根莖。
防治方法:可以採用90%的敵百蟲800-1000倍液,或者是用40%的樂果1500倍,噴霧或者灌根都可以。
4、沙鼠
病症表現:沙鼠是生長在沙漠、荒漠、半荒漠地區的植物的天敵,它會啃食肉蓯蓉寄主梭梭樹的枝條和根部,嚴重時會導致梭梭樹的死亡。
防治方法:對付沙鼠的危害,可以用毒餌誘殺,還可以採取一些人工捕殺的辦法都可以。
綜上所述:肉蓯蓉,有“沙漠人參”、“男性的加油站”之稱,自古以來都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佳品。
肉蓯蓉,全草皆可用藥,它可以起到補腎壯陽,潤腸通便,強筋骨,益經血,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因為人們對健康與保健的迫切追求,以及野生肉蓯蓉的限制採挖都為種植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人工種植肉蓯蓉是種植者正確的選擇,是能夠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選擇!
回覆列表
1 選地
肉蓯蓉為沙生植物,應選擇Sunny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種植。
1
2 寄主選擇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性種子植物,對寄主、土壤、氣候條件都有一定的選擇性較適宜的寄主為梭梭、紅柳、鹼柴等。寄主可利用天然梭梭、紅柳等,也可人工定植梭梭、紅柳2~3年後接種肉蓯蓉。
3 接種
3.1 接種方法
3.1.1 結合造林接種肉蓯蓉
造林時,將種子紙橫放在造林坑的一頭,吸水紙面向上,然後回填適量土,將寄主定植於造林坑的另1頭,回填土踩實。
3.1.2 在原有寄主上接種
在野生寄主外根系密集區,挖長40cm、寬30cm、深40~80cm的坑,放入種子紙,吸水面向上,回填土至坑沿10cm左右,利於貯存雪水或雨水。
3.1.3 人工寄主接種
人工培育的梭梭、紅柳株距為1.5m,行距3m,密度140株/667m2以上。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接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延伸到苗床上。
肉蓯蓉一般春秋季接種,接種後開始生長,在第2年少數出土,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並開花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