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匱真言

    中醫是一門藝術,不單單是治病救人的術,更不簡單是一個學科,它包羅永珍,上可以通天,下可以連地,中可以曉人事。作為一個現代人,沒有古代的文化底蘊,學習起來可能猶感吃力。但是隻要深入進去,就可以體會到中醫的博大精深,但是學習畢竟是一件吃力的事情,有時候會身心疲倦,這時候可以讀一些中醫的課外書,既可以擴充見識,又可以學習一些寫作的方法。

    在我讀的中醫書籍中有一本叫做《夢迴傷寒四大金剛》的課外書,作者以夢境穿越為線索,一步一步介紹經方,透過一個個病案講廣東傷寒學派的四大金剛陳伯壇、黎庇留、譚星緣、易巨蓀的學術思想,傷寒的學術意義,以及學習經方的方法,運用經方的方法。

    《夢迴傷寒四大金剛》不僅僅講述了廣東經方四大家的治病經驗,而且記錄了身為中醫的大醫仁心,懸壺濟世的慈心。一個個事例鮮活動人,不僅僅讓人耳目一新,更是讓學習經方的人熱血沸騰。書中以虛構的人物為線索,描述的卻是近代廣東經方四大家的事實。這種寫作的手法也讓中醫學這一門枯燥的學科注入了不少新鮮的能量。寓教於樂,城可謂是中醫學中的文學作品,文學作品中的中醫學佳作。

    此外中醫尚有許多類似的書籍,如《小郎中學醫記》、《祖孫兩代人的中醫情懷》也可以作為課外的越讀,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2 # 哇哈哈

    我看的醫書津津有味,但很多學醫的沒有,他們的書正象你所說很枯燥無味,不知一些書書店沒有,醫院醫生也沒有,(我妹妹在醫院發過中醫書也沒有),同事學的醫書也和我這不一樣,都是內科學,卻有的乏味。

  • 3 # 無所住而生心

    我也在學中醫,並不覺得枯燥。感覺枯燥可能是對陰陽五行的涵義沒弄明白,只是把陰陽五行當成術語,比較虛無縹緲,弄明白陰陽五行的真正涵義,這種感覺就沒有了。另外應該多讀經典書,《黃帝內經》《傷寒論》《外經微言》……皆可一讀。學校的白話文讀之無味,昏昏欲睡。

  • 4 # 一悟即入如來地

    我建議你還是別學中醫了!

    因為一個人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是做不好的。學中醫,首先自己要喜歡,要有熱情,更要有此志向。要從內心裡真正對中醫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如果透過一些趣味中醫故事來提升自己對學習中醫的性趣,是不會堅持長久的。這也是為什麼一個30多人的中醫班級,真正走上中醫道路的,也只有幾人的原因。所以,學中醫不容易,真想學還是從中醫傳統經典入手,如《內經》、《傷寒》、《金匱》等,讀熟、讀懂、讀精,別把時間浪費在閒書上。一人之言,供參考。

  • 5 # 民間經方郎中

    學習中醫有捷徑。中醫書籍可謂繁多雜亂,又需要文言文的功底,對於初學者是夠難的。但有捷徑可尋,個人認為,應從《傷寒論》開始,讓自己先形成一個六經的思維意識,初學者可以把六經機械的理解為人體分六個範圍,人體受邪(內在,外在的都包括)會在這六個方面發出求救訊號的,這是人體具備的自救本能,這個求救的訊號,就是所謂的證,根據症狀的不同就可以確定六經中屬哪個病位了,再結合八綱辯證來區分是寒,熱,虛,實,逐一的確定。這樣呢,就基本的能找到病位,病性了,類似導彈的導航系統吧。能達到這個地步,接下來需要了解六經定位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絡的,是人體變化的一個過程,記住是一個過程,有的患者橫跨兩個經別或者經別更多,屬於合病或者叫做並病。每一經別都有初期,中期,後期之分,但也不外乎寒熱虛實了。《傷寒論》另一個關鍵點容易被業界忽視,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維,從時間的變化來定位疾病,人24小時的身體變化遵循了太陽出沒規律,那麼六經在固定的時間段分別有其氣最旺的固定時間段,在這個對應的固定時間段,身體會出現相應的反應,表現出症狀。屬於六經的欲解時和欲作時,當然需要慢慢的自己悟了,學習中醫需要悟性,當然悟性是入門後的事情了。能夠六經八綱定位病位,病性,那麼醫聖都出具了藥簡利專高效的方劑,而且煮藥方法,藥材的炮製方法,服用方法,方後的護理都是清清楚楚的。現在很多人強調陰陽是不夠的,還有陰陽之間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是動態的,要用動態的思維去分析事物的發展啊,是吧。醫聖就具備了這樣的智慧,注重觀察了人體的本能反應,瞭解了人體的症狀,知道了人體需要幫一把度過疾病這個難關,而且告訴人們怎麼救,病位在哪裡,汗,吐,下,和,溫,補,清,消需要用那一招具體的很。醫聖夠偉大吧。好了,其中的奧妙不是一時半會說完的,餘已過半百,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去發現醫聖的智慧,乘著國家的好政策,利用醫聖的大智慧去服務人類,早日成為醫療界的主流。

  • 6 # 玫瑰花落又花開

    一箇中醫如果能把松針、螞蟻、苦杏仁研究好讀懂了,不僅得不了病還會長命百歲!前倆個是長壽強狀藥,後一個是保持消化系統健康和通暢的藥、抗癌的藥每天吃十到十五顆就夠了,越吃越健康一輩子不得癌!

  • 7 # 杏林布醫

    剛開始學中醫,確實會感覺很枯燥,關鍵是有時候還看不懂,這時候樹立信心就比較重要了,要相信自己中醫是好的,有用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懷疑,即使市場上有很多中醫黑,也要堅定自己的立場,只有相信中醫的療效才會認真學下去。開始階段可以讀些醫話,中醫治病的神奇案例。推薦閱讀羅大倫的中醫系列,愛寧的問中醫幾度秋涼。本人自學中醫近十年,經歷了迷茫,興奮,懷疑,感悟摸索不同的階段才感覺慢慢有所收穫。

  • 8 # 大道至簡至純

    一、不但要精讀《傷寒論》原著至倒背如流,還要熟讀《神農本草經》。此外,《內經》也不可不知。二、多看後世醫家對傷寒本經的經典解讀。如許叔微、尤在涇、柯琴、黃元御、徐大椿、張令韶、高士宗、陳修園等。三、近代傷寒大家的著作不可不讀。如唐宗海的《傷寒論淺注補正》、鄭欽安的《醫學三書》、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四、還可以涉獵日本漢方學派的一些著作。五、尤其是當代傷寒名家吳佩衡、胡希恕、劉渡舟、倪海廈、李可對《傷寒論》的解讀不可不知,劉希彥的《大醫至簡》也值得一讀。

  • 9 # 中醫傳奇之艾炙門

    我也是學中醫的,自學的那種。以書為師,斷斷續續十來年,閱醫書無數。可讀者有不少,不可讀者更多…(呵呵都被我讀過了才發覺,只是浪費時間而已)給你推薦一些啟明類的醫書《中醫火神派醫書三種》《衷中參西錄》《古中醫圓運動》以及最近看完《夢迴傷寒四大金剛》裡提及的醫書《讀過傷寒論》《仲景歸真》。

    本人在仲景門牆徘徊多年未得要領,得《仲景歸真》如醒醐貫頂,豁然明釋…感謝醫學先輩門為後學的嘔心泣血——致敬!!!

  • 10 # 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一、號稱“蝶谷醫仙”的胡青牛,一生精湛醫術之大成《帶脈論》、《子午針灸經》、《無名醫書》。

    二、“毒手藥王”無嗔大師的著作《藥王神篇》。

  • 11 # 甘肅慶陽潘永宏

    現在是網路社會,跟上電腦學,進步最快,比如先看郝萬山的傷寒論講義影片。後看王雪華的金匱要略講義影片。再看劉景源的溫病學頻祝,這幾個影片看完了。你一定成半個醫生了。然後再看其它人的,就覺得不費勁兒了。

  • 12 # 知足常樂651232281985

    初學者:(中醫理論基礎學).(中醫藥物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中醫針灸學).(中醫推拿按摩).(溫病學).(傷寒論).(…內經).(難經).(靈樞經).(夲艸綱目).(中藥大辭典)及金元時期四大家的書籍作為參考,如李東恆的(脾胃論).…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劉河澗.張子和的書籍作參考.

  • 13 # 西山逸隱

    關鍵是興趣,努力調整一下愛好角度,只要興趣上來了,此道中沒有枯燥之書!就這麼簡單,試試吧!

    重點是,即入此道,摒棄旁枝,一心一意。尚有三心二意,必生心志分離之隙,學而不精不如不學了!

    又多嘴了,討人嫌沒夠!—— - - -

  • 14 # 農家小肆

    如果學中醫覺得枯燥那先學理論再學藥理臨床結合當偵探小說來看如《內經》《傷寒論》等如還覺得枯燥那暫時不要學!因不感興趣的事倍功半,等你開竅時學那就會舉一反三,水到渠成。

  • 15 # 流連忘返68800107

    中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息息相關,所以書看的越雜越好,比如孫子兵法,易經,道德經,氣功等等,一定有不一樣的收穫。

  • 16 # 海9哥

    學習中醫的方法:一、背誦經典,不管懂不懂。二、學習的第一天就開始實踐。三、跟個真正懂中醫的醫師學徒。這是中國文明的傳承方式。其它的都不行。

  • 17 # 無聊186214228

    中醫自學不求人,黃帝內經,醫理真詮,傷寒論,我就是讀這些。

  • 18 # null144386656

    覺得枯燥就不要學,多什麼嘴。

  • 19 # 風曉月殘

    名老中醫之路,看完,你會滿血復活,而且打的是雞血。

  • 20 # 四類人

    中醫一點也不枯燥,真正愛好中醫中藥的人,視中醫經典為優秀的散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一個人住,想養只狗狗,但是每天是早九晚六的工作,適合養狗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