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cdefghi98765432101

    主要恭親王后期身體不太好,死的早。

    1884退的,甲午後危難又出來,後來就死了。

    滿族上層非常團結,關鍵時候知道輕重。

    如果恭親王多活幾年,歷史可能會改變軌跡。

    清朝最後10年,真是氣數已盡,奕輩基本死光了,載輩無人。

    要不慶親王那德行那年齡為啥能幹到最後。

  • 2 # 昨夜夢迴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皇帝的弟弟,慈禧的小叔子,據傳說,慈禧跟他,有一段不可言說的故事,但是具體如說,不得而知。

    不過坊間傳聞,確實是有,而且還比較香豔。

    奕訢聯合慈禧發動了一場政變,史稱辛酉政變,他們合夥弄掉了八位顧命大臣,然後把滿清的權力,僅僅抓在手心。

    奕訢的身份地位,水漲船高,慢慢坐上了議政王的位子。

    但是,這讓有野心的慈禧,非常害怕。畢竟奕訢是正兒八經的皇室男子,要是等他日後掌權(圈重點,),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在同治四年,慈禧把奕訢的議政王的帽子,給摘除了。不過,此時的奕訢,仍舊處在滿清的權力中心,直到1884年的中法戰爭失利,慈禧才真正石頭落地,把奕訢排除在外。

    究其原因,慈禧容不下奕訢,無非是因為他的身份和姓氏,否則憑藉奕訢的能力,撈到一個封疆大吏,絕對是有機會的。

    後來,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失敗,奕訢再度被重啟,只是這時候,江河日下的滿清,已經沒有讓他發揮的餘地了。

  • 3 # 唐唐新農業

    學過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中國晚清的時候,有一重量級人物,誰啊,那就是咸豐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啊!

    同時還是,同治和光緒帝的六叔,奕詃歷經四朝,是晚清是朝中頗有作為的一位皇室成員。電視劇《一生為奴》就是講的晚清時,恭親王奕訢是如何為世人所矚目的。

    話說,在晚清歷史中記載,19世紀中葉前後爆發了,兩次鴉片戰爭,其中,還有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清王朝的統治有點不穩定。

    後來,到了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又來了一場自強”、求富”運動——洋務運動。

    接著,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的相繼爆發。

    可為什麼被慈禧提出權力中心呢。。在1865年的時候,來了一場大風暴,在這場大風暴當中,慈溪把手握重權的恭親王,以及他的親信,處理了。此時,慈溪手中才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 4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如果沒有恭親王奕訢的襄助,慈禧是不可能取得辛酉政變的成功的。辛酉政變後,慈禧和奕訢公然背叛咸豐帝的意志,將其生前制定的八大臣贊襄體制改為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體制。

    勝利後的慈禧,因與慈安太后分別掌握了咸豐生前賜予的體現最高決策權的“御賞”“同道堂”二印,即以同治帝的名義,再次發出三道諭旨,明確兩宮皇太后擁有最高決策權。

    作為新晉議政王,恭親王奕訢與兩宮皇太后之間的權力關係,被再次明確,即奕訢只有從旁輔翼、遵行之責,而躬親裁決的大權,則在慈安、慈禧手中。

    奕訢不願意慈禧權力過大,於是在垂簾章程上做文章,試圖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儘可能地抑制慈禧的權勢,因而與慈禧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同治之初,奕訢統領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慈禧對政務還不是很熟悉,對官員也瞭解甚少,於是鑑於清廷與列強之間交涉事務繁雜,對太平天國鎮壓的緊要關頭,不得不在掌握決策大權的同時,重用、依靠奕訢,使之總攬大綱。

    待到同治四年,清廷解決太平天國這個心腹大患後,慈禧與奕訢的權力之爭公開化,慈禧以其信任親戚、召對不撿,撤銷其議政王職務。當時,慈禧本想罷議奕訢一切職任,迫於大部分王公大臣的求情,而網開一面。

    他們的矛盾繼續發酵。同治十三年,奕訢諫阻修復英法聯軍付之一炬的圓明園,觸怒慈禧,因而失勢。慈禧為了專權,推出沒落王孫奕劻委以重任,終於在光緒十年三月,在中法戰爭進行中,以委靡因循等為由,撤銷奕訢一切職務,令其居家養病,並全盤解決軍機處,命奕劻接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徹底將奕訢趕出了權力中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申易樞”。

  • 5 # 歷史課課代表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作為晚清政壇上兩個最為重要的人物,在晚清近五十年的歲月裡,二人有有過合作,有過鬥爭,有過相顧垂淚,也有過拍案而起,最終因為權力的分配而分道揚鑣,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先從道光帝晚年說起。

    恭親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帝在晚年曾為立咸豐帝和恭親王二人誰為將來皇帝而搖擺不定,異常苦惱,最終在道光帝的遺詔上,“仁義孝順”皇四子奕詝被立為儲君,而奕訢則被立為恭親王。這樣的遺詔在清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很罕見的,一份遺詔安排了自己最喜愛的兩個兒子,這也充分說明了當時道光皇帝的內心有多麼的矛盾,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道光帝對恭親王的喜愛讓繼位後的咸豐帝非常妒忌,終咸豐一朝,恭親王奕訢始終被排擠於最高決策層之外。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帝帶著后妃皇子和親信大臣逃往熱河行宮,一直被冷落的恭親王卻被皇帝命令收拾北京的殘局。咸豐帝臨終前安排的託孤大臣中,有近支宗室,有遠枝宗室,有寵臣,有額駙,偏偏就是沒有恭親王,防範到了如此地步,恭親王不可謂不寒心,咸豐帝的提防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恭親王的治國理政能力確實在咸豐帝之上。

    辛酉政變徹底打碎了咸豐帝臨終前的政治佈局,清朝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政治格局: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輔政。兩位親王雖都是道光帝皇子,但由於奕訢資歷和能力都在奕譞之上,又有議政王的頭銜,所以實際上他們二人是以恭親王為尊的,在辛酉政變後的幾年裡,初出茅廬的慈禧太后儘管對權力有著深沉的慾望,但礙於經驗和能力的不足,日常朝政的執行始終是由恭親王及其追隨者處理的,而朝廷大政方針的最終裁決權,則掌握在咸豐帝的正宮,此時已經是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手裡。

    恭親王和慈安太后在合作的歲月裡始終相安無事,這期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被剿滅,而恭親王主導的洋務運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之中,外國列強也放緩了對中國的入侵,清朝經歷了一段難得的安定時期,有人將這個階段稱為“同治中興”。

    然而,事情原本應該的良好發展方向在光緒七年被打破了。光緒七年,垂簾聽政二十年的東太后慈安暴崩於鍾粹宮,年僅四十五歲,清朝由兩宮垂簾變為一宮獨裁。關於慈安太后的死因,直到今天都有著不同的說法,然而唯一能肯定的是,恭親王的好日子到頭了。隨著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的先後駕崩,恭親王失去了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反之,隨著光緒帝即位,唯慈禧馬首是瞻的醇親王地位開始上升,並且形成了朝中的另一股勢力。慈禧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對恭親王開刀了。光緒十年,慈禧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代之以已成為馴服工具的醇親王集團,至此,慈禧太后的權勢進一步擴大,實際標誌著她專權獨裁統治的確立。

    從光緒十年恭親王被免除一切差使開始到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病逝,這十四年間,恭親王再沒有在朝堂上有任何政治作為,歷經四朝的他面對政治上的屢次失意已經心如死灰。他可能始終都不明白:從他被排除繼位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最失敗,因為權力鬥爭向來都是你死我活。即便你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議政王,即是你是先帝親封的恭親王,即使滿朝文武都是你的幕僚、親信,可是有一點,皇太后手裡握著小皇帝,所以太后是君,恭王是臣,君道臣綱,向來如此。

  • 6 # 七世貓哥

    說起晚清的恭親王奕訢 。雖然在爭儲的過程中,因為策略出現問題,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但是,在咸豐同治和光緒帝前期,確實在當時是個很重要的人物。

    應該說恭親王奕訢的才智能力,咸豐皇帝確實萬萬也比不上。對此不論是他們的父親道光皇帝,還是咸豐帝自己,都心知肚明。甚至後來的同治皇帝、慈禧太后對此也很清楚。

    從咸豐帝開始,他們對恭親王奕訢的態度也很清楚,是典型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策略。

    一方面充分利用奕訢的政治才能和智慧,解決當時面臨的困境。另一方面,則找出各種理由和藉口,對他進行打壓。防止奕訢的權力過大過重,影響皇權。

    於是奕訢這一生中,幾度沉浮。

    在咸豐登基的最初幾年,對於奕訢,可謂賞賜有加。比如說把原慶郡王府,即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第賜給了他。又令他奉旨在軍機處行走。隨即因其母病重,請求咸豐帝冊封皇太后一事,得罪了咸豐皇帝,被罷免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

    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咸豐皇帝倉皇逃往承德。奕訢臨危受命擔任議和大臣。在他的主持下,分別和英法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使大清國躲過了一次亡國的危機。他在主持議和以及大量的善後工作的過程中,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這對他後來展開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

    挽救了大清命運的恭親王奕訢,

    隨即就深深地體驗到了什麼叫排擠。咸豐去世前,任命了贊襄政務八大臣,堂堂的恭親王奕訢連老九都沒排上。甚至只讓他留守北京,不允許他前往承德奔喪。

    所幸的是,慈禧太后除掉贊襄政務八大臣需要奕訢的支援。於是,在叔嫂密謀之下,成功的發動了辛酉政變。其結果就是贊襄政務八大臣集團被徹底摧毀。出現了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聯合執政的局面。

    奕訢也就迎來了人生的巔峰。不但他本人被封為議政王,而且軍機處也都換成了他的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奕訢位高權重,自然就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忌憚。很快,在慈禧的指使下,奕訢被人彈劾。最終免去了議政王職務。

    到了同治13年,奕訢因為勸阻同治皇帝,不要重修圓明園。同治皇帝大怒,發硃諭革其親王世襲罔替,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次日釋出。八月初一日,兩宮太后干預,賞還親王世襲罔替。

    慈安太后的去世之後,宮裡沒有了對慈禧太后掣肘牽制的力量,奕訢在宮裡沒有了盟友。慈安太后暴卒以及 光緒帝繼位後,醇親王 奕譞地位的提升使得慈禧在與奕訢的權力相爭中逐漸佔了上風。奕訢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銳氣。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已經成為慈禧太后崛起最高權力的障礙。

    慈禧太后缺的,就是一個藉口,一個理由。

    中法戰爭的爆發,奕訢及其主持下的軍機處不想輕易開啟戰 端,對於戰與和拿不定主意,軍隊節節敗退。

    公元1884(光緒十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訢集團全班人馬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奕訢的力量被徹底剷除。慈禧太后終於使自己擁有了不受制約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需要指出的是,奕訢雖然在晚清的朝局中一度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曾經顯赫一時。不過終其一生,他也只不過是重臣,遠遠算不上權臣。

    “議政王”雖然看上去權力好像很大,也不過是提議、建議而已。和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完全沒有可比性。

    咸豐皇帝死後,當時的慈禧太后想要從八大臣手中奪回權力,不得不倚重奕訢。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慈安太后暴卒以後,慈禧太后為了攫取最高權力,剷除奕訢集團,換上對她惟命是從的人,就是早晚的事兒了。 恭親王奕訢被踢出權力中心之後,慈禧太后的權勢進一步擴大,實際標誌著她專權統治的確立。

  • 7 # 歷史評說

    簡單點說,就是功高震主,權利過大了。

    恭親王奕訢是晚清重臣,最開始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曾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此後,恭親王奕訢又擔任軍機大臣、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同時,他還支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大搞洋務運動,獲得了朝中大臣的支援。

    這樣的情況之下,當然會引起慈禧太后的不安,還有同治皇帝的不滿,當面奕訢上奏章,希望不要修圓明園,結果同治皇帝大怒,說:“要不我讓位給你當皇帝?”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訢,也給予了奕訢巨大權力。但隨著奕訢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慈禧太后當然不幹了。於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擊,使奕訢一直浮浮沉沉。

    當權者,最會玩弄權力了。

  • 8 # 園田溪居

    自古皇權不兩分,這是奕訢被排擠的根源,具體而言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奕昕能力很強,雖然沒有繼承大統,但是因為能力出眾,在朝中頗有勢力,從咸豐帝去世後,曾國藩和胡林翼的一致認為朝中將形成八大顧命大臣、兩宮太后和奕昕“三足鼎立”的權力格局,可以看出奕昕已經是清王朝一股舉足輕重的現實存在。

    第二,咸豐帝死後,繼承大統的同治帝還是一個孩童,主少國疑,為了保住同治皇位,慈禧必然要排除掉一切威脅同治皇權的力量,奕昕作為具有極高威望的鐵帽子王,也在排擠的行列,甚至是慈禧首要排擠的目標,試想一下,如果慈禧“敗北”、同治被廢,誰最有可能問鼎皇權,無疑是奕昕。

    第三、慈禧年輕守寡,又面臨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的挾制,極度缺乏安全感,必然會排除一切威脅自身權力的因素,不把兩宮太后放眼裡的顧命八大臣首當其衝,但是對皇權構成直接威脅的奕昕更不可能放過。

    第四、慈禧很好地繼承了清朝統治者擅長“平衡術”的特長,她有把握能夠剷除這些影響皇權的因素,所以才有假情假意聯合奕昕剷除顧命八大臣,然後逐步把奕昕的權力一點一點削弱,雖然還保留了政府一把手的職務,但是不再是“議政王”,也就是不再具備威脅皇權的能力。

    無論是在清朝,或者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威脅皇權的人物都不可能被統治者長期重用,一旦有能力扳倒威脅者時必然後施行霹靂手段。奕昕要感謝他所處的時代,他不幸、也萬幸,至少沒有身敗名裂,還保留了鐵帽子王的爵位。

  • 9 # 澹奕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至尊之位不容分享。慈禧太后掌握實權以後,與恭親王奕訢之間有諸多分歧,更害怕恭親王奪權,所以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多。

    更何況,清朝本不準後宮干政,慈禧太后掌權本身就充滿爭議;而恭親王奕訢原本就是曾經被道光帝議過儲的人,對於慈禧太后來說是個巨大威脅。

    咸豐帝奕詝駕崩之前,因為忌憚奕訢所以將其排斥在了清朝核心之外,由顧命八大臣與兩宮太后共掌朝政。兩宮太后與八大臣之間衝突不斷,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利用奕訢心中的不滿,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取了大權,形成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局面。

    可隨著時間流逝,局面開始發生了逆轉——恭親王奕訢的背後有眾多的洋務派實權人物支援,而西方列強對於奕訢也相當滿意,這就讓珠簾之後的慈禧太后心中不安。

    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小試牛刀,褫奪了恭親王的議政王之位。之後不久,同治帝載淳駕崩,慈禧太后扶自己的親外甥兼侄子載湉入嗣繼承大統,作為新帝生父的醇親王勢力上升。

    清朝規制嚴禁後宮干政,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本身就是違背祖制,恭親王奕訢在朝中有眾多支持者,而外部的西方列強也非常支援其,咸豐帝、同治帝先後絕嗣,一旦恭親王有了奪位之心,那麼慈禧太后就必然會被逐出,慈禧太后自然無法容忍。

    最終利用中法戰爭,慈禧太后突然罷免了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所有軍機大臣,讓禮親王世鐸、醇親王奕譞與慶親王奕劻上位。從此,慈禧太后完全掌握清廷大權,再也沒有了任何約束。

  • 10 # 映日荷花別樣粉

    慈禧是個精明強勢的女人,同治登基後,她繼續垂簾聽政,不久接機收掉了恭親王奕欣的實權,同時被人所監控,幾乎淪為軟禁,至少在精神層面是的。而在咸豐時期,西宮娘娘慈禧,就已經德高望重,東宮慈安雖貴為皇后,可是她幾乎不管這些事,到同治時期,慈禧母以子貴,大權獨攬,如日中天,並培植自己的親信黨羽。朝廷內外大小官員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所以就算恭親王奕欣相反,也註定失敗,從戊戌變法中袁世凱告密,可見一斑,您想一下袁世凱為什麼要告密,而不支援維新派,因為他知道自己加上光緒加上維新革命派的力量去對抗慈禧都是遠遠不夠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美麗的月亮”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