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浪淘沙1
-
2 # 見字如晤
清朝末期與同時期的日本同是閉關鎖國的國家,同樣面臨著淪為列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威脅。
1865年,大清學習西方而開展了洋務運動。
而日本,比清朝慢了半步,也於1868年開始了明治維新。
兩國差不多是同時期起步,且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目標也都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可為什麼日本在學習西方明治維新之後,能迅速崛起,而滿清,只能任人宰割呢?
首先,日本的明治維新推翻了之前的社會階級,並且推翻了封建分封制,創造了一個君主立憲式的國家,天皇並沒有多大的實權。明治維新不僅僅倡導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還要從根本上進行西方式的政治改革。而日本能進行完全西方式的改革,與明治維新改變了整個日本的上層建築的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的日本不再像大清學習,轉而向著更加先進發達的西方國家進行學習。
從政治制度再到生活習慣,方方面面都向著西方國家進行模仿,西餐西服咖啡成了日本上流社會追逐的時尚。
而洋務運動,則是三個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求富”“自強”
出發點是好的,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實現富國強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從而達到制衡抵抗西方的目的。
但由於封建勢力的強大,中國的洋務運動只是單純的進行技術上的引進,卻無法學習西方的近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
中國後來到是也學習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就是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
可戊戌變法的結果如何?倡導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殺的殺逃的逃。
歸根結低,還是維新變法觸碰了封建勢力的既得利益,而強大的封建勢力守舊派不滿利益的損失,自然會進行迅速強烈反撲。
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日本的封建勢力代表幕府統治已經即將倒臺。
而中國的封建統治危機雖然十分嚴重,但威脅更多是來自外部,封建勢力對內部的控制依舊十分強大。
而當時西化的程序,必然要觸碰到封建勢力守舊派的既得利益,在中國資產階級過於弱小的情況下,想完成改革,必然會以失敗告終。
而變法與改革失敗的必然性,就導致了滿清只能學習先進西方火器的皮毛,內在的政治制度,是無法搬運過來的。
-
3 # 讀書班
日本並不是長期一個統一的國家,相反是由多方軍閥割據勢力拼湊起來的。西化可以使他們更強大,所以他們的革新決心強,而且個個都是實力派,推行西化自然節奏快。
清朝是一個長期統一獨裁的王國,而且滿清皇帝長期高高在上並不認為自己落後,皇親國戚們壟斷了國家命脈。雖然後期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但仍然是侷限在物資裝備上的更新換代,並沒有引進西方的紀念。況且在皇帝和太后看來,漢臣始終不是自己的心腹,難以觸及政治核心。西化的理念意味著分權,長期高高在上的滿清統治者,根本不願意接受西化。
-
4 # 星空133331346
1、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在加上清初文字獄,使清朝人思想僵化,不善於向西方學習,也不想向西方學習。
2、中國是幾千年的大國,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面都長期世界第一,也根本看不起西方,認為他們都是蠻夷,只有我中華才是正宗。
3、二百多年的閉關鎖國,使清朝人看不到時局的變化,目光短淺。
4、有很多當權者、頑固派的阻止。
5、日本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古代學習唐宋,近代學習西歐,現在又學習美國。
6、當時的日本是落後的,思想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是落後的,沒有先進的生產力,促使他們不得不學習。
7、日本的政治制度使他們學習西歐沒有多大的阻力。
-
5 # BBQ美食燒烤
日本是從上至下的改革,清朝是從下至上的改革,兩者的改革難度能一樣嗎?所有的歷史都是人性的軌跡,看看兩國的歷史就知道了。
-
6 # 自由TD
洋務運動並非沒有成果,左宗棠收復新疆、李鴻章打造東亞第一水軍這都是成果,問題是日清戰爭中敗給國力不如清朝的日本,洋務運動的成果就被抹殺了。
清朝在甲午戰爭敗給了日本,其實並不能表明洋務運動就是失敗的。俄國後來在日俄戰爭中也大敗給日本,難道自彼得大帝以來的西化都是失敗的?但是當時那個時代,國家對外戰爭失利造成政權的威信受到損害,就容易給各路革命黨可乘之機。
戰爭本來就是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的事情,並不是說國力強於對方就必然能贏得戰爭,特別是區域性戰爭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數不勝數。日清戰爭在本質上還是兩個帝國為了爭奪東亞霸權而展開的戰爭,清朝是實力佔優的一方,洋務運動並非沒有增進清朝國力。
其實即使清朝戰敗失去了朝貢國北韓,割讓了臺灣並賠償大量白銀,但以清朝的基本盤猶在,如果能保持穩定而非像後來軍閥混戰,那麼日本縱然一時成為東亞霸主也不見得能比中國領先多少,以中國的體量隨時可能反超日本。
以日清戰爭的失敗而斷言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是不公允的。
-
7 # 二林說國關
同時期相關歷史事件的比較一般都是歷史研究學習或者愛好歷史們的人喜歡乾的一件事,確實非常的有意義。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東亞地區之清朝與日本,在面對幾乎同樣的歷史大背景(國際環境與面臨的國際壓力)情況下,都進行過挽救存亡的“西化活動”,但是日本成功了,清朝舉步維艱,最後也失敗了。其中的道理何在?想必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小編就圍繞題主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步是搞明白中日這段時間的“西化”是指什麼,沒有這個前提一切邏輯起點都是錯誤的。
根據題主的表達,這裡的“西化”就應該是對應的是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日本明治維新以及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最多再加上戊戌變法。只有把物件搞清楚了才能做介紹。小編覺得為了最大限度的符合歷史以及分析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對中日“西化”結果的不同做分析。
一是,從西化本身的改革做解釋,闡述改革本身的程序,舉措和本質。二是從更加深層次的兩國曆史背景、文化、國情來做宏觀分析,這樣方可客觀的解釋這個問題。
一、兩國“西化”改革的過程、措施以及性質分析(一)關於對日本“明治維新”改革的分析。
1868年日本的改革是基於國家和民族嚴重的生存危機而實現自強的國家化改革。它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首先是改革之前的“倒幕運動”,這是改革的一大前提,推翻了封建幕府將軍的統治,為改革鋪平了一條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場運動的主力是中下層武士階級。他們本身的封建性較弱,也傾向於新的變革。第二階段是明治天皇上臺後以國家的名義實行的具體改革。主要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幾個方面:
政治上主要在於“廢藩置縣”——主要的好處在於加強中央集權,為推行進一步改革打下政治基礎。
經濟上主要在於“殖產興業”——引進西方技術和生產,最關鍵在於由政府辦理企業然後交由資產家管理,也就是先公辦再私有化,這點非常具有日本特色,也和清不同。
社會生活上主要在於“文明開化”——主要涉及生活禮儀、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西化學習。尤其是教育上和社會身份上等級的取消最為重要。
軍事上主要是“強兵興軍”——主要在於仿照西方軍事強國,尤其是德國、英國發展近代海陸軍隊。
第三階段就是在國家治理和政治體制上的定型。這主要體現在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的頒佈。
由此日本正式建立了西方式的發展模式,而不僅僅是學習而已了,這對日本的發展至關重要。從此,日本就好比英法德等西方國家一樣,搭上了近代化的發展列車。從這三個階段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改革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而且每到一個關鍵的部分都會穩紮穩打,把必要的前提確立好,然後再進一步改造,直到把一個封建國家送上近代化發展道路上為止。從破除根本約束—封建幕府將軍統治,再到學習模仿—具體的改造,再到自我發展—確定日本的制度。可謂是一步一步向前進,從小學到大學畢業,然後自力更生。
還值得注意的是,全過程日本的最高國家力量和統治權力都在圍繞著國家的改革轉。日本天皇可以省吃儉用的把錢用來發展海軍。當然作為典型的還在於日本的殖產興業政策,國家這麼用力的發展,最終以很低的代價轉給資本家,足可以證明日本政府的決心和遠見,他們要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和社會,不僅僅是一個強大的政府。這一點和清朝又不同,接下來我們會說。值得一提的是,在改革之前日本還派出高級別代表團去西方學習。由此可見日本政府的決心有多大,面對危機,日本抱著必勝以及輸不起的信念出發。
日本的明治維新表面上是發展工業文明,像西方學習,其實最根本的在於維護日本的民族性和獨立,也就是使日本的文明延續下去。(二)對清朝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分析。
同樣,面對國內的農民起義以及國外列強的侵略,清政府也進行了自救運動。
洋務運動,我們先來簡單梳理一下。它是一場由部分開明的封建統治階級精英為實現自救而採取的改革。這幫人是恭親王奕訢、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也就是洋務派。同樣也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主要有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等。後來國家沒錢了,辦不起軍事工業,又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來補貼軍事工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等。洋務運動中創辦的工業主要是官辦與官商合辦等型別。除此之外,還辦了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派人出國留學—留洋幼童以及創辦新式海軍等。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
看樣子做了很多,但稍微一分析就知道。比起日本改革,洋務派就像是半路來的插班生,學了幾節課就走了。
首先,沒有國家全力的支援,實際上就是一幫地方實權派在搞,國家最高權力並沒有堅定的支援。其次,改革太過於表面化,沒有深入內部。我們歷史教科書上稱之為學習西方的“器物”,始終著眼於表明的軍事工業和武器裝備學習,沒有深入制度上的學習。當然也不可能,因為別忘了他們是什麼人,封建統治者,怎麼可能會自己革了自己的命。再者是學習沒有系統的計劃,相比於日本,清朝只停留在學習階段,“死讀書”,不會自己探索出一條長久之計。而且目的僅僅在於“強兵”,實際上沒能使國家富強,更沒有使社會開化和富裕。他們只是在清王朝的表面嫁接起一朵新花,而且這朵花很快就死了。
同樣的戊戌變法,這倒是學習政治制度了。可惜沒有實際權力的支援,光靠一個光桿皇帝一天頒佈幾十道詔書,有什麼用,何況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天,就是想幹個啥恐怕也來不及,都還沒開火,人就餓死了。僅僅在於一種思想解放之功。
二、從當時兩國的文化、歷史與外部環境來分析(一)兩國的轉型歷史和文化壓力不一樣。
小編先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日本好比一艘小船,當遇見大風浪時只要舵手給力她,意識到危險很快就能轉過來。而中國是一艘一往無前行駛了兩千多年的大船,舵手和船員們都以為能抗過去,而當想要轉航時,巨輪太大,很難轉過來。想必大家就應該明白我要表達什麼了吧。
從宏觀歷史來說,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和民族。他不會認為要堅定的走自己的道路,只會在危機的時候學習有用的路。很典型的就在於公元7世紀時,日本面臨內部危機時,果斷的向唐朝學習,實行“大化改新”走入封建社會。日本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文明有多重要,只要是逼不得已的時候,他就會向外部學習,以實現自我生存。
反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明根深蒂固,而且中國一直以來都是文明的中心,自認為自己的東西是最先進的。體現在洋務運動中,你看他們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都這個時候了還是佔據道德文明制高點。這不怪當時的人,這是文明大國的後遺症。你想讓那些人很快實現改革,把整個國家帶入資本主義社會,那是很難做到的,別說統治者,恐怕很多老百姓都難以接受。因此中國需要的是更多的時間以及自我探索,可惜短短的幾十年是不夠的,這艘巨輪,難以轉型成功。
(二)西方國家的影響與干涉不一樣。
中國是一個大國,這點在近代也是西方國家深刻認識到的一個根本問題。它們無法獨佔也不能瓜分中國,只能透過借用代理人來統治。而這個代理人肯定不能讓他強起來。否則一旦中國實現轉型,恐怕他們不但要失去既得利益,還會給自己樹立一個強大的對手,德國的崛起已經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了。而日本他們從來不曾在意過,一個小小的日本能翻起多大的浪來,當然西方列強失策了。
列強在日本開展全面改革的程序中並沒有進行太多的干預,甚至還給予相關技術和人才支援,這點和對待清王朝的洋務運動態度有明顯的不同,列強深知中國的潛力一旦激發,他們就不可能控制。對於日本就不同了,西方眼裡的日本太小,也不可能“鹹魚翻身”列強本想透過支援日本促使其發展以便更好的將日本變為商品市場。這句話深刻的說明了這個道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改革那是想方設法阻止和破壞,而對日本甚至提供了幫助和支援。這也導致兩國面臨的壓力遠不是一個層次的。
最後總結一下就是。日本之所以能成功而中國舉步維艱和最終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複雜的。一是,具體的改革本身就有問題,歷史證明日本的更要科學,更符合時代的發展和自身擺脫苦難,實現國富民強的現實需要。而清王朝的改革就顯得非常的不成熟。二是,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與面對的西方壓力不一樣。綜合來說,在這些因素(當然還有很多)的作用下日本可以西化而清末西化卻舉步維艱?
-
8 # 楊哥之翩翩舞
因為清朝皇帝認為,西化是走帝國主義道路,是讓人民走向貧困愚昧的道路。只有清朝的愛新覺羅集團才是清朝的領頭人,才能救當時的中國。清朝認為西化是賣國、漢奸行為,是民族的罪人!愛新覺羅集團認為只有維護大清、只有擁護愛新覺羅的領導才是愛大清、愛當時的大中華。總之清朝的皇帝堅決不放權,寧可滅亡,決不改革。
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天皇自動放權,避免了戰爭,老百姓對日本天皇的巨大讓步很感動,於是保留了皇室,從此日本走進了新時代。
-
9 # 歷史緯度
近代歷史上的一個鮮明的對比是:日本成功地進行了西化,成功的由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清朝末年的西化卻失敗了,並沒有從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變成一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麼清末的西化舉步維艱而日本的西化卻可以成功?這主要是因為清末中國的封建勢力太強大及中國的封建因素太穩定。日本雖然在西化前也是封建國家,但日本的封建勢力內部本就矛盾重重,而且日本的封建因素沒有清末中國的封建因素這麼穩定。所謂的西化其實就是近代化,就是透過向西方學習而使自己變得更加先進。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向西方學習,最終成功地蛻變成了一個殘留了大量封建因素的資本主義強國;清末透過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一系列措施向西方學習,然而卻在西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日本的成功西化和清末的西化的舉步維艱說明了什麼?說明清末中國和日本的國情不同,說明中國和日本的西化不能走同樣的道路,說明中國必須找到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才能最終實現近代化。
透過具體分析,我認為影響日本可以成功西化而清末卻在西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首先,清末中國的封建勢力太過於強大,而日本的封建勢力則相對弱小。清末中國強大的封建勢力使得新的資本主義力量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西化的成功,日本弱小的封建勢力則抵擋不住資本主義力量對封建力量的入侵。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一直到清朝滅亡,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在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地主階級的力量在不斷增強,統治中國的封建勢力變得無比龐大。這種封建勢力不僅表現在政治上,還表現在經濟上,甚至表現在思想上及社會的生活上。也就是說,統治中國的封建勢力是由20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力量的複雜綜合。這種封建力量不僅表現為其強大的能力,還表現為其嚴密的組織。有嚴密組織的強大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新生的力量擊敗了,就算新生的力量是先進的。
在中國實行了2000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能夠集中全國的力量鎮壓企圖推翻專制制度的新生力量,在中國發展了2000多年的小農經濟會本能的阻止先進的資本主義力量的擴充套件,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就成為中國社會正統和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會本能的束縛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力量的擴充套件。為什麼呢?因為先進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和思想力量的擴充套件會消滅落後的封建主義政治經濟和思想力量的存在。在極大的生存威脅之下,封建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思想力量會本能地進行反抗,封建勢力會本能的反抗,封建社會會本能的延續。
日本的情況與中國不同。日本也是一個封建國家,日本的封建勢力也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但無論是日本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力量,還是日本的自然經濟的力量,甚至是日本的思想控制力量都不如清末的封建力量強大。或者說,在黑船事件之後,日本的封建力量並沒有形成對資本主義力量的絕對優勢。日本雖然號稱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但實際上天皇處於無權地位,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力量的發展並不是如何強大。在實際上處於各自為政的狀態下的日本也是不可能像中國一樣出現一種強力的統一思想的。日本雖然也發展小農經濟,但受限於其狹小的領土,小農經濟的力量並不會十分強大。
總之,在中國,相對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力量來說,清末的封建勢力太過於強大;在日本,相對於先進的資本主義力量來說,日本的封建勢力並沒有形成絕對優勢。所以,中國和日本國內力量的強弱對比必然會導致中國在清末於西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和日本在西化的道路上順利發展。
其次,中國的封建因素太穩定,而日本的封建因素則相對脆弱。封建因素太穩定的意思是其可以進行自我調節,以維持落後社會的繼續存在和緩慢發展;封建因素相對脆弱的意思是其內部調節能力太弱,經受不住新興的資本主義因素的衝擊,從而會快速解體。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封建因素在政治上的表現,其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清朝滅亡只有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中始終在不斷的變化。無論是秦朝的三公九卿,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甚至是清朝的軍機處,其實都表明專業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不斷演變。經過演變後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一段時間內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中國的封建政治制度表現的異常穩定。如此穩定的封建政治因素會被新生的資本主義因素快速取代嗎?顯然不可能。
中國的小農經濟是封建因素在經濟上的表現,從春秋戰國出現一直髮展到清朝末年的漫長曆史時期內,小農經濟都一直存在。每當小農經濟遭受了一定的破壞之後,其自身都會進行自我調整。無論是改進生產工具,還是減少社會的人口數量,甚至重新分配土地,其實都是小農經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尤其是中國的土地面積廣闊,導致小農經濟的發展範圍異常廣大,要想破壞清末穩定發展的小農經濟,就必須在短時間內改變整個中國的小農經濟和新生的經濟因素的發展比例。快速改變落後經濟和先進經濟的比例是不可能做到的,意味著中國不能快速的實現經濟的近代化。
中國的儒家思想是封建因素在思想上的表現,從漢武帝一直到清末的漫長曆史時期中,儒家思想也一直在自我調整和完善。無論是董仲舒的新儒學還是魏晉時期的三教合一,無論是宋明理學還是明清之際顧炎武等人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其實都是儒家思想的自新。在儒家思想自新的過程中,其變得越來越完善,變得越來越能維持封建社會的存在。雖然在清末的大變革中,儒家思想一直在被削弱,但在清朝滅亡之前,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並沒有受到動搖。知道思想如果不發生變化,那麼社會必定會在老路上一直走下去。
日本呢?日本的封建力量相對弱小,這就導致了日本的封建因素的存在的穩定性並不強大。脆弱的封建因素是經受不住新生的資本主義因素的衝擊的,所以日本表現為明治維新的成功。
總之,日本封建因素的脆弱表現在社會上就是明治維新成功地把日本從一個封建國家變成了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清末封建因素的穩定則表現為在西化道路上的舉步維艱,表現為中國向西方學習的艱難曲折。
最後,清末的中國並沒有找到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現代化的道路,而日本選擇的道路則是符合日本的國情的。清末的中國沒有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表現為西化的舉步維艱,日本找到了符合自己國情的道路,表現為明治維新和西化的順利進行。所謂的西化就是向西方學習,就是要實現近代化。清末的中國要實現的近代化就是政治的民主化,就是經濟的工業化,就是思想的科學化。要實現這樣的近代化,就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就是把水和油放在一起,是不可能實現有機融合的,是不可能實現近代化的成功的。
日本在短時間內就全面實現了西化,而中國則是在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較長的歷史時間中才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近代化道路。什麼樣的近代化道路呢?那就是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實現民族的獨立,並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中國。在剛開始,清末的西化是要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最終,中國的現代化則是發展出了社會主義。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但只有社會主義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在沒有找到社會主義道路之前,中國西化式的近代化必然不能取得成功。所以,清末西化舉步維艱。
綜上所述,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從落後走向先進,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走向近現代化,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做出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選擇。然而,不同國家的國情是不一樣的,這不一樣的國情會推動我們選擇不一樣的近現代化的道路。日本的國情推動日本選擇了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的國情得讓我們選擇了馬列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成功和經濟工業化的成功表明,社會主義道路的確是適合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成功證明,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在走向更加成熟和繁榮。
-
10 # 張傑談史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日本可以西化,一個則是為何清政府同一時間不可以。
先說第一個,日本這個國家,有些特殊,因為其位於島國,且長期以來資源相對睏乏,所以比較外向。我們知道日本在古代史漫長的歷程中一直都是向中國學習的。但是日本從來就不只是向中國學習,周邊國家有一點長處都會為己所用。所以日本在1800年前後開始向荷蘭學習了,荷蘭那時候很會做生意。清政府連線遭到打擊後,日本向整個西歐學習,都相當可觀。說到底,日本西化沒有一點點壓力。
但是清政府不同,中央政權長時間都有著華夷之辨的觀念,認為中國就是最好的,認為其他的都是夷狄。所以在連線遭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即使國內有人提出可以向西方學習,都會遭到很多的抵制。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限制,讓中國沒辦法主動向外界學習。說起來,直到今天,都有人是這樣的觀點。
這樣分別說清楚,就知道為什麼日本可以西化而清末西化舉步維艱了。
回覆列表
其一,推動維新變革的力量不同。日本的維新力量是具有割據能力的實力派,在當時日本的緊要關頭,這些個日本實力大佬,更是一方面尋求外國列強的支援,另一方面團結起來,來了個地方挑戰中央,最終是透過武力這樣的強權打敗了幕府中央,並如願以償掌控了日本的中央權力。這樣一來,變法的各項的措施還不是從上到下一路政令通暢,維新行動自然是容易的多。反觀大清,推動維新的力量又是那麼的渺小。
雖然變革派有光緒皇帝的撐腰,但是誰人不知這個光緒皇帝僅僅是個木偶而已,在大事上是沒有什麼決策權的,毫無權力根基。至於下面的推動者,更是沒有什麼朝中重臣,除了湖南巡撫,剩下的僅僅是一些如康梁一般累死顧問職位這樣的毫無實權的文人罷了,更沒有所謂的軍權了。任何社會的大變革沒有軍隊這樣的強力作後盾,其執行的難度是相當巨大的。
其二,維新執行的措施科學程度不一樣。日本頒佈的措施,可以說是更符合他們國家當時的情況,決策者是經過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在執行層次也是頗贏得人心的。大清卻不一樣,首先來說制定者在制定層次就很有問題,一些措施僅僅是為了維新而維新,並沒有考慮實際情況。在執行層次,更是操之過急,導致很多政令根本就出不了衙門口,更甚者,這樣還招來了當時很多還處於觀望的督撫大員的反感。
其三,發起的維新的時代不同。日本維新當時正值全世界都在變革的大時代,維新在形式上說還是很符合時代背景的。反觀大清那會,全世界基本完成了自身的結構調整,甚至革命早已成為了時代的潮流,大清的自我變革已經阻擋不住後面的暴力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