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飲食參考

    古代的食品物流遠不如今天,因此才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那個時候新鮮的食物是非常非常難流通的,人們吃的東西基本上就來自方圓幾里地,可能就是鄰家的手藝。

    但有些加工過的食物是可以長時間、遠距離的運輸的。

    第一種常見儲存方式是乾燥。比如煎餅,水分很少,因此不容易變質。新疆的烤饢也是同樣的道理。微生物的繁殖需要水分,因此乾燥是非常好的防腐手段,像泡麵餅就不需要防腐劑,就是因為水分少。

    第二種方式是醃製。比如臘肉、火腿、鹹鴨蛋、蜜餞等,這些食物要麼水分少、要麼加了很多鹽分或糖,有時還有熏製的過程,因此也不容易變質。透過鹽和糖可以產生很高的滲透壓,就像人不能喝海水一樣,大多數微生物也受不了這樣的滲透壓。

    第三種方式是發酵。比如泡菜、酸菜、醪糟、腐乳等食物,裡面有大量的天然發酵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以防止其他微生物侵入,因此也不容易變質。酸奶不用加防腐劑,也是這個道理。

    此外,還有一些食物儲存的技術現在依然在用。比如在地窖裡儲存果蔬,地窖的溫度低、沒有光線、氧氣比較少,可以長時間儲存。

    總之,微生物的繁殖需要合適的溫度、水分、鹽分等條件,很多聲稱不加防腐劑的食物是因為根本就不適合微生物繁殖。

  • 2 # 星期二資訊

    古人沒有冰箱儲存食物的智慧有很多一直延續至今,比較通用的如下幾種:

    1、乾貨,比如鹹魚幹,臘肉,等等。

    2、醃製,比如鹹蘿蔔乾,泡菜,等。

    3、地窖,小時候農村還有地窖儲存白菜,山芋土豆、蘿蔔等

    4、發酵,米酒,臭豆腐,酸奶等

    5、糖製品,切糕,麥芽糖之類

    古代其實很早就有冰箱,那時候叫冰鑑,從春秋時代就有記載,古代冰箱只是一般達官貴人所用一般家庭用不起。

  • 3 # 歷史研習社

    現代人多用冰箱來儲存食物,古人沒有冰箱,怎樣保鮮食物呢?

    同現代人一樣,古人也利用低溫保鮮。周代設有“凌人”官職,負責掌管藏冰之事。一般來說,周代人會在十二月採冰,並將冰藏入離地表數米、乾燥且透氣性較好的冰窖中。冰塊在冰窖中可以儲存數月,使用的時候取出即可。比如說,二月時古人以冰製冰鎮羊羔肉,並用冰鎮羊肉來祭祀神。

    魏晉南北朝時期,挖井藏冰的現象很普遍。

    《魏志》就記載曹操於鄴城建立了冰井臺,用以儲藏冰塊。唐之後,儲冰工作進一步完善,宋代設立了負責掌管有關冰的事務的機構“冰井務”。清朝則建立了許多的冰窖,以方便日常使用。在清朝,普通百姓也多有冰窖,日常用冰來儲存食物也很常見。

    除了利用冰窖之中的冰保鮮,古人還有許多食物保鮮方法。 《齊民要術》中就曾提到過一種用陰涼的土坑保鮮葡萄的方法。首先要將成熟的葡萄成串摘取下來。然後再在屋子裡挖一個不被光線照到的坑,再在坑壁上鑿出一個小洞,整串葡萄的柄插進去,並填上泥土。這樣儲存的葡萄經過一整個冬天都不會變壞。

    這種陰涼乾燥的土坑同樣可以用來儲存梨子和蔬菜。和葡萄一樣,梨子採摘時必須完好無缺。至於蔬菜,一般在農曆九、十月儲藏,按蔬菜種類分類擺放,一層菜上鋪一層土,依次層層疊加直至接近地面,再在最上面蓋上一層秫秸。這樣儲存的蔬菜很新鮮,而且隨吃隨取很方便。

    蘇東坡在《格物粗談》中提到了一種方便可行的夏日水井保鮮法:夏天的時候,可以將食物懸在井中,一夜之後食物還是很新鮮。

    實際上,古人使用的一些保鮮方法現在的人們還在用,比如說在地窖裡儲藏蔬菜。而這恰恰又證明了古人的智慧。

    參考資料:

    《古代新鮮果蔬如何保鮮》

    《古代的冰窖和冷藏庫》

  • 4 # k笑笑生

    夏天到了,又到了滿城都是大白腿的季節了。不過不能只看讓人流口水的大白腿,還要想想辦法,怎麼讓食物能夠捱過這炎炎夏日!

    你一定脫口而出——冰箱

    沒錯,就是冰箱,可是古代沒有冰箱怎麼辦呢?

    從來都是先提需求,再有解決需求的辦法,在古代人們自然也會有夏季儲存食物的需求,怎麼解決呢?

    古代是沒有電的,但是可以利用冬天儲存下來的冰進行製冷,把冰塊放在裝有食物的器皿外面,透過傳熱似的器皿內的溫度保持一個比較低的狀態,來阻止食物腐爛的程序!

    不過大家也應該會有疑問,就是儲存食物也要這麼麻煩,豈不是要累死?

    確實是很麻煩,不過這也就是古代貴族皇家才能用的辦法,畢竟有的是僕人來做這些事,是最有效的保鮮辦法了。

    至於百姓,因為沒有辦法很好的儲存冰塊,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做這些事,畢竟還要幹好多活呢,只能選擇另一種辦法,就是醃製。大家知道鹽也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所以古代的百姓就用醃製的方式來儲存一些事物比如說:臘腸、火腿等等。

    當然還有一種更為省事的辦法,但是效果一般,就地取材,在自家挖個地窖,利用地窖的天然優勢,來儲存一些事物。

    現在想想看,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冰箱的時代是多麼的幸福,可以一邊吃著解暑清涼的食物,還可以欣賞著滿街的大白腿。。。。。。

  • 5 # 藍天白雲61070563

    謝邀。古代儲存食物,大致這幾種吧!一是把食材曬乾,比如各種薯類,白菜蘿蔔豆角等,凡能曬的都曬乾貯存。二是醃製,比如肉類,蛋類,白菜可以做酸菜,蘿蔔、黃瓜、豆角等凡是能醃製的都可以。三是燻烤如南方的火腿,烤肉等。四是窖藏或井藏等。五是富人可以藏冰,用來冰鎮食材。六是炸成油,如把豬肉練成油等,還有我們想不到的。

  • 6 # 海棠999

    謝謝您的邀請古人沒冰箱,夏季炎熱,食物容易變質,但古人自有辦法應對,不然這麼多年怎麼過來?古人應對的方法只是從電視、電影上看到(過去了幾千年),看到古人把食物放在地窖,或陰涼處,或用冰塊(有條件的有錢人),放在罈子封好,燻肉、醃肉、醃菜等方法,這樣菜、肉類就不易變質,吃得久。還有我記憶中沒有冰箱前,家裡把醃肉掛在鍋臺上,也可以保質。(圖片:手機隨拍)

  • 7 # 69974693793貓眼兒

    謝謝邀請。所謂古代起碼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時代,我們只能從長輩傳承下來的一些儲藏食物的方法來回答了,同時南北方因氣候不同口味習慣不同儲藏食物方法也不同。下面根據自己的瞭解簡答如下。古代人們生活條件很差,主食如大米、玉米等穀物曬乾就可以了,一般不變質。不好儲藏的主要是副食,如肉類、魚類、瓜果蔬菜等。北方以醃製曬乾為主,因為氣候變化大,儲存是為冬春食用。肉類也有季節性,尤其是自然飼養的牛羊,按百姓的說法夏壯秋肥冬瘦春垮,儲存牛羊肉大多在大雪前後天氣變冷時進行,過晚就掉膘了。南方氣候溫和蔬菜供給較充裕,儲存不象北方那麼重要。但南方氣溫高肉食儲存較困難,一般採用醃製、滷製,臘肉等,最有名的是火腿。總之,我們先人是聰明的,他創造的儲存食物的方法很多,我們知道的是一小部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失傳的過時的一定不少。至於皇宮和上流社會使用的冰儲窖儲等方法,老百姓是辦不到的。

  • 8 # 眾群瓜吃

    這個不用說古代,我記事的時候,家裡還是點煤油燈,沒有電,更不用說電冰箱了。在炎熱的夏天,吃不了的新鮮蔬菜都是放到地窖裡,吃不了的窩頭,煎餅等食物,都是掛在高高的通風的地方。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食物發黴。這時候是不捨得扔掉的,一般都是用水洗一洗髮黴的地方,放在太陽底下曬乾。如果實物實在發黴變餿,還有一大波的豬啊,雞呀,鵝呀等著吃呢,浪費不了的。

    農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活狀況才漸漸好轉。

  • 9 #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要答詳細的答出來,估計一般人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體量。

    從古到今,是縱向的時間跨度。

    從南到北,是橫向的地域跨度。

    所以,比如,唐朝北方儲存食物,和南方儲存食物是不一樣的,而唐朝和宋朝儲存食物又是不一樣的,這個問題估計沒有幾個人能搞清楚,只講一些大概的吧!

    從南北方來說,北方因為乾燥,且土質不黏,大多采用地窖的方法,在現代的東北,大部分農村都有地窖,尤其是冬天的時候,大量的蘿蔔白菜,都需要放到地窖裡面進行儲存。

    即使是現在,南北方儲藏食物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比如,北方人去買菜都是按斤算,去買菜都是一大堆一大堆的買,而南方人去買菜,都是吃多少買多少,估計和氣候有關係吧!

    從方法上來說,聰明的華人想到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醃製,燻烤,密封等多種說法,最常見的應該是曬乾,如干果等。這裡就不多少了,現在人們的儲藏方法,很多都是沿襲自古人的智慧。

    從古代到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儲藏食物的技術和方法應該是越來越先進,雖然古代沒有冰箱,但是古人早就已經學會了用冰來儲存食物,比如在《吳越春秋》上也曾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這個冰廚應該就是夏天放冰塊降溫,冬天放熱水保溫。到明朝的時候,皇親貴族,那些有錢的城裡人,更是採用更先進的“冰箱”來儲藏食物。

  • 10 # 中廬漁夫

    先說百姓家裡的尋常辦法:在地裡挖一地窖,上面覆蓋秸稈再覆蓋上厚土,因為土的導熱性較差,因此可以保持地窖內部溫度在炎炎夏日保持一個較低的溫度,秸稈保持必要的通風,可以用來儲存蔬菜瓜果和耐儲存的食物,比如蘿蔔、番薯之類的。但是新鮮肉類的儲存還是比較麻煩的,北方稍微有點錢的人會在數九寒冬僱人到結冰的河裡挖冰,切成近一米長的大冰塊,運到地窖裡壘在牆邊充當製冷劑,為肉、蛋、魚這類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品提供製冷。

    農村常見的地窖,這是修得比較好的。

    有錢人可以在冬天到結冰的河裡挖冰。

    帝王富豪們就更會玩了,可以專門蓋一間房子,壘滿上好純淨的冰塊,這種專用的製冷房子叫“冰廚”,供帝王富豪休憩消暑用。

    還有一種行動式的,叫“冰鑑”。冰鑑分為兩部分,內部的像罐子樣的陶器叫“缶”,用來存放食物或飲料;外部用黃花梨、柏木或紅木做成的盒子叫“鑑”,用來固定“缶”。“鑑”下方有固定裝置用來安裝“缶”,“鑑”與“缶”之間有空隙,可以放冰塊、冰水用來對“缶”裡面的食物飲料進行冰鎮,到了冬天,則可以放熱水進行保溫。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鑑缶,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冰箱,旁邊的銅瓢就是用來取飲料的。

  • 11 # 一棵記憶的樹

    古人常用的儲存食物的方法有: (1 倉窖法: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採用地窖或倉庫儲存食物。這種方法多用於儲藏大量的糧食、水果或蔬菜等。一般來說,北方乾燥土厚,多采用地窖法,南方地下水位高,氣候溼熱,多在地面設定倉庫。採用倉窖法儲藏食物時需要解決防潮防蟲等基本問題,其中防潮主要採取乾燥通風的方法,防蟲則採用日曬法和天然殺蟲劑法。 (2) 密封法:食物在密封的條件下,由於呼吸作用,不斷消耗環境中的氧氣,併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種變化會反過來抑制食物的呼吸作用,使營養物質消耗減少,從而保持食物的新鮮程度。密封法的貯存物件多以水果為主,可以利用容器、沙泥或蠟等,如在活毛竹上挖孔,將櫻桃等鮮果放入,裝滿後將孔封住,可以儲藏較長時間而不變質。 (3) 乾燥法: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離不開水,當食物中水分降低到一定比例以下就能抑制微生物活動,有助於食物的貯存。乾燥食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和風,如將牛肉切成細條,掛在Sunny下的通風處,將肉晾成肉乾進行儲存。當自然乾燥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時,也會利用熱能蒸發掉食物中的水分,如古人在荔枝採下後會先將荔枝在太陽下晾曬數日,直到荔枝顏色發生改變,荔枝核也比較乾燥,再用火加熱,直到核十分乾硬為止,再進行儲存。 (4) 鹽製法:利用鹽或其他配料,對新鮮食品進行醃製加工。這種方法主要利用食鹽高滲透壓、可以降低食物的水分活度從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鹽製法主要以蔬菜和肉類為主要物件,如各種醃製鹹菜、醃魚、醃肉等。 (5) 糖製法:主要應用在果品的貯存加工中,通常是以完整的果實或塊狀果肉經過鹽醃、糖漬和蜜煎而成。蜜餞、果脯一類的食品是非常典型的透過此種方法實現食物儲藏的產品。

  • 12 # z山海

    夏日將至,古人沒有冰箱,如何儲存儲藏食物?當然有當時條件下的辦法。

    一.井深水涼,把食物放在汲水笆斗中,固定轆轤井繩,放入井水上方。 山間溪水、江河水溫較低,也可以存放食物。

    二.陰涼山洞、地窖可以存放食物。 上列儲存食物的方法,現在農村仍在使用。

    三.冰鎮食物,在古代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在炎炎夏日吃冰塊、冰鎮食品!

    古代人,當然沒有冰箱、冷櫃,也沒有製冷機等製冷機器,怎麼可以夏日吃到冰呢?

    古代人所處的時代,科學技術水平尚未達到能夠生產製冷裝置。

    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聰明的,他們在冬季採集自然冰塊,存放在寬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陰涼地方,外復以皮棉織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殼、柴草、草簾子等,形成保溫層,可以儲存冰塊至夏日使用。

    如無寬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條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溫層要加大厚度。

    當然,這樣儲藏冰塊,只是財力雄厚的商家,達官顯貴等大戶人家才能做到,平民百姓望塵莫及。

    帝后王室,更不用說了,普天之下,最最財大氣粗,則建有多處大型冰窖,儲藏大量冰塊,因儲藏保溫設施沒有今日之先進,損耗量還是很可觀的,損耗1/3至1/2很正常,而供帝后、皇子、公主等宮中享用人員較多,必須超大量儲藏,估計可以做到天下第一吧!

    這種儲藏冰塊的方法,現在仍在廣為使用,如漁民在夏天捕魚時船上用來冰鎮漁產品的冰塊,多是採用上述辦法。

    筆者曾在盛夏季節,親眼目睹開倉取冰場景。 冬季取之於大河之中,露天場地垛放整齊的大塊冰塊,現代包裝嚴密的材料設施,主要是塑膠薄膜、稻殼、稻草簾子而已,其中塑膠薄膜起到關鍵作用,密不透氣,冰塊基本沒有什麼損耗,如用機器製冰,大概成本要高於大自然恩賜的好多吧!

    四.也可以採用可以乾製、滷製、熏製、臘制、醃製、發酵等方法儲存食物,現仍在廣為應用。

    僅供參考。

  • 13 # 飛唄

    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叫“鑑”。冰鑑可以看作是一種原始冰櫃。

    冰鑑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放冰,內層就用來放水果蔬菜以及酒水,雖然沒有冷凍功能,但是也足夠起到冷藏的作用了。

    另外最平民的是地窖這個不用說了吧

  • 14 # 咕咚健康

      1.使用冰窖是最常見的方法

      《古代冷藏保鮮有妙方》

      ——戰國·曾侯乙冰鑑

      郭伯南

      古代的藏冰,用途雖有很多,但主要還是用於食物的冷藏,保鮮防腐。凌陰是儲冰之所,不是冷藏的地方。宮廷中特設有冰廚,也即冷庫。冰廚設於地面下,也可叫地下冷藏室。室內多挖有冰井,井內用陶製井圈疊套成井壁,下有與井的直徑同大的陶鑑做為井底,堪稱是相當清潔的陶製大冰箱。

      這種宮廷冰廚,在河南省新鄭縣城西北的閣老村曾有發現,冰廚內並排有五個井,出土有大量豬、牛、羊、雞的殘骨。陶器上有文字標明“左廚”、“宮廚史”等。可知,這是戰國時代南韓的宮廷冰廚和冰井。類似的冰井遺物陶井圈,在秦、楚、燕、趙等國故地也多有發現。根據文獻記載,這種冷藏室不僅在黃河流域的諸侯國有,就是在長江下游,以炎熱著稱的吳越,也都有。《越絕書》記載,吳王闔閭的“冰室”,在“吳閶門外”,即蘇州西門外。越王勾踐有“冰廚”,在“會稽東門外”,即紹興城東。

      吳王闔閭的“冰室”。今已不存。可是,考古卻發現了他兒子吳王夫差的青銅冰鑑(高44.8釐米,口徑76.5釐米,底徑47.2釐米),即冷藏食物的大冰盆,比今之大澡盆不小。這是宮廚中用以冰藏少量待用食品的。

      先秦的冰鑑出土很多,最著名的是曾侯乙冰鑑,共有兩個,不做盆狀,而是方箱形(高61.5釐米,長寬均為76釐米)。這冰鑑是有蓋的。冰鑑當中置有一方壺。鑑的蓋是中空的,呈“回”字形、蓋上鑑蓋,方壺的壺蓋恰好從那中空處露出,設計巧妙,應用方便。曾侯乙冰鑑雕鑄極精,它是中國藏冰史上罕見的瑰寶,可能也是世界上經過精心設計的最古老的青銅冰箱。

      冰鑑中的方壺,顯然是放酒的。鑑與壺間的空隙是放冰鎮酒的。《楚辭·招魂》篇有“挫糟凍酒,耐清涼兮”之句,郭沫若翻譯為“冰凍甜酒,滿杯進口真清涼。”這詩句,是中國文獻上有關冰鎮酒的最早記述,距今約有2300年。可曾侯乙的冰鎮涼酒的特製冰箱,距今至少已有2400多年。有理由認為,中國的冷飲史當比它還要早得多!

      活動的冰箱冰船,不知始於何時,但知沿海漁民,早就在冬季藏冰,以供夏季出海冷凍鮮魚,有名曰“冰鮮船”。明朝萬曆年間,詩人即有句曰:

      “六月鰣魚帶雪寒。

      三千里路到長安。”

      江南鰣魚,六月天氣,歷3000裡,運到北京,其所用工具,即“炎天冰雪護江船”的冰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去腋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