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目前建盞市場上價格參差不齊,如何挑選建盞,分辨它的真偽呢?
28
回覆列表
  • 1 # 滄瀾小乙

    辯證法告訴我們,應當知道什麼是壞的是知道什麼是好的第一步,在確定是使用正宗原礦釉、原礦土的前提下,排除變形、口裂、氣泡、斷釉、跳釉、縮釉、釉不平的問題,基本上建盞的質量就算過關,至於釉色紋理、釉面玻化程度、盞口的幹口程度、盞底修足平整度、盞底有無偏釉露底、盞口口緣損傷等細微的就屬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範圍了——例如日本藤田美術館藏的那隻國寶曜變天目為掩飾口緣損傷而加釦。附上基本問題的幾張圖,供參考:

    至於,您要求鑑定的那隻盞,看花紋屬於近來比較流行的異毫異滴異斑的那種,站在玩家的角度,我只能說這類的盞我這一群老盞友很少玩……

  • 2 # 曉慧老師

    一、從器型上看

    建盞的器型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不管是哪種器型,對於一件好的建盞作品來說,一定要滿足器型規整,無大的變形和凸起,不開裂,無氣泡,少針眼這幾個條件。判定器型是否規整可以將建盞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或者拿兩個相同口徑的建盞盞口對扣,觀察能否緊密貼合,如果發現左右晃動,則說明變形,器型不佳。

    二、從斑紋上看

    每個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就算同一個師傅也燒不出兩個一樣斑紋的作品來。但是好的東西都有一些共性,好的兔毫盞斑紋的底色應該是青黑色,即黑中帶青,兔毫斑紋柔長為美,紋理清晰,分佈平均,且具有較強的三維立體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夠從盞口延伸至盞底者為最佳。而如果要購買油滴盞的話,最好是選購那些油滴斑紋清晰可見、斑點大小不一,盞內外斑點分佈均勻飽滿,盞口位置能佈滿斑紋為上品。

    三、從胎質上看

    建盞的胎土是鐵含量很高的鐵胎,這是能燒出各種不同斑紋的主要原因。建盞底胎特點是胎質厚重粗糙,顏色一般為深灰或者深褐色,輕輕敲打有類似金屬碰撞的聲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陽水吉一帶,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喜歡研製建盞的陶藝家都要使用建陽水吉的胎土。

    四、從釉料上看

    對於剛入門的盞友,在看到斑紋粗大且顏色十分炫目的“建盞”,就要特別注意了,它可能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化學原料在裡面,很可能不是用建陽當地產的原礦土和原礦釉燒製的,這種最好就不要拿來喝茶。由於每一位工藝師都不會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佈出來,所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礦物原料也是件比較難的事情。所以還是建議一定要透過正規的渠道購買建盞,詳細瞭解所要購買的建盞是出自哪位工藝師之手,盞上有沒有工藝師的落款,有沒有提供證書。

    五、從幻彩上看

    建盞的精品一定離不開幻彩效果,好的建盞會泛發出藍色,銀色,金色等效果,而且在Sunny下燈光下或者裝進茶水後能反射出不同的光芒。

  • 3 # 仲痴巴這名都搶

    以前有個老太太,被黃鼠狼附身了,天天就要吃餃子,家人天天給她作,時間長了感覺不對了,有人說找個神漢看看吧,這裡管男的叫神漢,女的叫神婆子,神漢來了一進門,老太太就笑,說了一句就憑你想治我,神漢手裡拿個黑碗,一下扔了過去,老太太一下倒下了,有人說其實死了好長時間了,開啟炕,從裡邊弄出來好幾框餃子,不知道黑碗會不會破,破了到哪裡買去,是不是你那那種。

  • 4 # 叔俗數數

    這隻盞,品相夠差了吧?這隻盞當初我是花了五塊錢,從地攤的次品堆裡挑出來的。但是,它是我最喜歡的一隻盞,因為我覺得像注視星空一樣。

    這隻盞呢,看上去很美了對吧?但是,它的瑕疵在於口沿太乾了。這隻盞,沒有什麼瑕疵,俗稱百花盞,電燒的。

    這隻叫鷓鴣斑或者萬佛朝宗或者菊花盞,也沒有啥瑕疵。看了這麼多,你會發現什麼?都是電燒盞,沒有柴燒建盞,沒有經典的兔豪建盞以及沒有一位大師的盞!

    好了,乾貨來了。

    建盞的好壞在於個人理解,除了可以一下子看出來的瑕疵,剩餘的可能就是微瑕,比如挑釉,針孔這類的。但是,初入建盞這塊,我個人建議你端正一下對建盞的理解,建盞,在宋代是一種茶器,是為鬥茶做鋪墊的茶器。在現代,以深色茶湯為主流的情形下,其實稱託不了建盞的美,比如以下這樣第二張與第一張是同一盞,第二張提高了曝光率。

    所以,我建議你,如何區別建盞的好壞是這樣的

    第一,名氣,如果你是土豪玩家,可以去看看李達,陳大鵬這樣的名家盞,反正起步價五位數的盞都是精品。拿來喝茶的話,估計也沒啥意思的,畢竟土豪的朋友不可能是屌絲的。

    第二,柴燒與電燒。柴燒的美在於古色古香,手感夠潤(好的電燒也有柴燒的手感),電燒的美在於表面,膚淺如我這樣的人,都會選擇電燒。

    第三,肉眼與手可感受到的瑕疵,這屬於大瑕疵了,基本都可以判斷出來。(基本已經把挑釉,開裂,針眼等這類都排除出去)

    第四,開片與幹口等這類的進階瑕疵,這就看個人理解了,對我來講,我接收不了中溫釉的開片(不動自行百度或者淘寶中溫釉料)淨色系建盞裡只有烏金色與柿紅色才是高溫釉,如果你看到所謂柴燒的那些其他顏色淨色盞,有開片的,就看自己的理解了。畢竟,1000℃與1300℃的能量消耗差距還是很大的。

    最後,對於新手入坑,多看,多問,少出手。畢竟,天上就算有餡餅掉下來,也是砸中有緣人,沒有那麼容易砸中你這樣的普通人!另外注意的是,把盞控制在100以內(電燒),你要想想,在水吉擺攤的那堆人裡,這喝茶的盞也就值個3/40而已,並不是你眼裡的貴貨!

    好了,最後最後,點明一下主題,建盞就是茶盞,茶在前,盞在後,有茶才有盞。品茶,人在品,茶在後,有人才有茶!看懂了,才不會被藥的太狠

  • 5 # 老鄧說盞

    【現代建盞鑑別方法】

    價格鑑別法

      建盞的燒製不易,它的成品率極低,有可能一個月都燒不出精品建盞,所以,價格太低的建盞千萬不要入手,起碼入手一百以上的建盞。

    品質鑑別法

      輕輕叩宋代建盞,聲音是較深沉的,而仿品建盞的聲音往往比較清脆。

      真品建盞摸起來很細膩,拿著很深沉,仿品建盞的胎體一般較薄,手感較輕飄。

    做工鑑別法

      

      仿品建盞一般都沒有冰裂紋,如果是造價的冰裂紋,往往比較粗。

      現代仿品建盞相比起真品建盞釉面比較浮亮且亮光扎眼,還會粘有一些特意用來混淆視線的土鏽。

      仿品建盞一般都是輪制壓模或是注漿成型而成的,所以仿品建盞的修工往往是很刻意工整,沒有隨意的美感。

    【宋代建盞鑑別方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便出現了仿宋“兔毫盞”。而近幾年來,隨著造假者在胎、釉、做舊處理等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對宋代建盞的仿燒技術,則已經達到可以在市場上以假亂真的水平,甚至能讓一些專業藏家看走眼。據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有關專家研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肉眼鑑別宋代建盞的真偽:

    一是看外觀(造型)。宋代建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釐米處向內凸起圓稜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釐米、高度5-6釐米、圈足2-3釐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分靈巧,古韻不足。

    二是看胎體。宋代建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釐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製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三是看釉。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 6 # 葉萍大觀點茶館館主

    簡單說

    建窯建盞的仿品分宋代建盞與現代建盞。

    現代建盞的真品鑑別

    1、看胚胎,建盞是鐵胎礦釉,厚胎厚釉。所以上手沉穩,因正燒,多為施半釉。建盞的真偽和手工機壓無關

    2、看釉面。建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也因此每一支建盞都具唯一性。釉色是1300度的窯溫下,釉水流動自然形成的,差異性大,變化大,花色形成自然,鬼斧神工。

    建盞的真偽,與價格無關,與燒製者無關。反之,陶瓷或天目,與建盞原料不同,工藝不同,薄,輕,滿釉,無底足,花色統一。

  • 7 # 民藝坊建盞伙伕

    一:看外觀(造型)。

    宋代建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釐米處向內凸起圓稜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高度5-6、圈足2-3釐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份靈巧,古韻不足。

    二:看胎體。

    宋代建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釐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製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仿製品的胎土由於配料和加工手法與宋代有別,胎土加工過細,胎也修得過於整齊,胎壁稍薄,外觀修得弧度過圓,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於燒成條件與古法大為不同(仿製品不可能用龍窯和用松木等木料來燒製),因此仿製品的胎呈色較淡、細,沒有宋代的那種粗、紫、黑、堅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

    在“建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份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的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 8 # 守望者116751696

    胎土,釉料是不是原礦?器型有沒有傳承,窯溫火候。最關鍵是不是傳統燒製工藝,近幾十年,大師們積極改良工藝,電爐,氣爐,小饅頭柴窯,比比皆是。可是總感覺和傳統柴燒味道不一樣。另外,拼配釉產生了各種花紋豐富了產品試樣,可是眼花繚亂的當代建盞,工藝變了,釉料變了,甚至器型變了(很多名人的東西,器型大小還是符合了古人留下的規矩),但是,味道沒有了。科技促進藝術進步的過程中,需要平衡。

  • 9 # 彩雲東昇戴寶山

    首先建盞是福建含鐵百分之十的土在一千三百度下燒製的,因此建盞比較重,露胎處顏色重,絕大部分露胎處可被磁針吸引,因為胎土內含可被磁吸引的鐵的氧化物。是否老要看包漿,器形等。我前幾年在古玩IL攤上淘到一隻供御底款的金絲兔毫建盞,由於有修,只花了五十元,就是下圖這隻,供愛好者鑑賞。建盞分大中小三個號,下圖是小號的,它很完整,花了一百五才拿下。老百姓收藏只能多學,多看,多買,只買地攤貨,超過二百元的多好都不要買,因為假貨太多傷不起。不能學有錢人,買件東西敢花上萬元,切記假貨也有賣百萬元的。建盞底部有款者更為珍貴,其中供御款建盞專用皇帝使用,不惜工本力求完美,進盞款建盞次之,它為皇宮其它人員使用。無款者為大臣和貴族使用。因此真正隨意有最高藝術價值的東西往往出自民窯而不是官窯,因為官窯的東西做工比較拘束。下圖是我最喜歡的曜變金秋紅葉建盞。

  • 10 # v青春無願

    區別建盞的新老,需要具有一定的眼力。首先,觀其型是否古韻十足,由於多次上秞,其秞因肥厚而垂流,象蠟燭流痕。次觀秞水,瑩潤,光亮,玉毫條達,象流星劃破長空,十分自然。再觀口沿因為掛不住釉,下流而出現的褐色底釉,胎釉結合處,有墜釉堆積,越來越薄,色階層次豐富,底足呈深褐色或鐵黑色,胎質顆粒粗疏,有一定的空隙。最後,用手指扣敲,盞口下沿,有嘭嘭聲,沉悶。掌握好以上幾點,基本上能買到不錯的建盞!

  • 11 # 小仁古玩

    一、看外觀(造型)。宋代“兔毫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釐米處向內凸起圓稜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高度5-6、圈足2-3釐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

    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份靈巧,古韻不足。

    二、看胎體。宋代“兔毫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釐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製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仿製品的胎土由於配料和加工手法與宋代有別,胎土加工過細,胎也修得過於整齊,胎壁稍薄,外觀修得弧度過圓,底足挖得稍深,加上由於燒成條件與古法大為不同(仿製品不可能用龍窯和用松木等木料來燒製),因此仿製品的胎呈色較淡、細,沒有宋代的那種粗、紫、黑、堅硬的沉重感。

    三、看釉。我們目前所能夠見到和接觸到的宋代“兔毫盞”無一不是出土之物。這些在地下沉睡了幾百年的寶貝,身上都會不同程度地帶著時間給它們留下的印記(受土壤中各種物質侵蝕的痕跡)。這就成了我們辨別真偽的又一重要依據。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份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的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有的仿製品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特地用金剛砂輪、砂布之類的東西將口沿的釉打磨一些,但這種人為的方法與自然的侵蝕所造成的剝釉有著很大的差別(只要我們細心一點觀察,就能很容易地辨別出來)。

    宋代“兔毫盞”上的褐色“兔毫絲”是鐵晶體的聚集物,它們與黑色釉的區別就是在於同樣的條件下,這些“兔毫絲”所受到的侵蝕要比那些黑色的釉要嚴重得多,因此當我們將一件宋代“兔毫盞”置於手中撫摸它的釉面時就有一種凹凸不平的感覺,在對著光源以45度角觀察時,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那些“兔毫絲”都是凹陷於黑色的釉面之下的。這就是幾百年的歷史給它們打下的“烙印”,非人力所能為之的。   仿製品的釉面平滑、光亮,黑釉與褐色的“兔毫絲”都是同在一個平面上。近幾年來,雖然也有許多造假者用強酸等化學物質來進行釉面的做舊處理,但這種做法的後果是使整個釉面都受到損壞變得木木的、死死的,而失去了古瓷那種含蓄的溫潤的特有質感。宋代“兔毫盞”外壁下的垂流釉如燭淚般,厚而不規則的凝結在圈足兩釐米左右處,參差不齊顯得非常自然生動,很有一種古樸的原始味。而仿製品的垂流釉則過於薄,過於整齊,距圈足較近,顯得非常人工、做作、不自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瀕臨滅絕的動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