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妞貝依瑪
-
2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第二種隱士名聲遠播,隱居鄉野,等待明主來求。這其中以徐庶、諸葛亮、龐統為代表,此三人都是劉備所欽慕,並朝思暮想想要得到的人才。
第三種真正看淡一切的高人隱士。以龐德公和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代表,此二人為真正的隱士和高人。荊州劉表數次請龐德公出山為官,龐德公每次都拒絕了,來表達自己願以山水田園為伴,做一個安靜的的隱士。他們二人對世事局勢看得很清,不願在亂世入仕行走,但願識人舉賢,發掘人才,與名流交往,做一個真正做學問的高人隱士。 真正的隱士水鏡先生司馬徽
那麼“得其主,未得其時”如何解釋呢?水鏡先生早在諸葛亮追隨劉備之時就已經說“得其主而不得其時”。在那個時候,水鏡先生就已經對天下之事瞭然於胸了,曹操方面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牢固佔領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在人力、物力、財力、地域資源都遠遠高於劉備勢力,其次孫權據守江東,經過父兄的打拼,孫權也是一方霸主。這個有點像諸葛亮的《隆中對》,只能說水鏡先生看清形勢更早更深更準,所以水鏡說的這個“時”,其實就是這個形勢。
水鏡先生明知道局勢如此可為什麼還舉薦諸葛亮到劉備身邊呢?
一、前面說了三種隱士,諸葛亮是屬於第二種隱士。
水鏡先生看出劉備乃當世英雄,雖一時沒有大的成就,但劉備是“大漢皇叔”,素有仁義,且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獨。劉備手下有“萬人敵”的關羽、張飛和趙雲等武將,獨缺一個能為其出謀劃策的大才之人,恰諸葛亮才華橫溢,智謀出眾,剛好可以出山幫助劉備建功立業,所以向劉備舉薦了臥龍孔明。 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三分天下之勢
二、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是匹千里馬,而劉備就是伯樂。
水鏡先生最終說服諸葛亮去輔佐劉備,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不想讓他真的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躬耕於南陽的村夫”,作為老師的他也希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打心眼裡不希望這樣一個曠世奇才就這樣的被埋沒,這或許就是做老師的最大心願吧!
劉關張三顧茅廬請諸葛亮
這就是水鏡先生明知道天下大勢,但還是舉薦自己學生給劉備的原因了。對於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您是怎麼覺得的呢?
-
3 # 沉墨I方之城
水鏡先生司馬徽又不是算命先生,怎麼可能算準漢朝大勢已去,他舉薦諸葛亮給劉備,既是出於為學生尋找出路,也是因為只有劉備才能給予諸葛亮足夠發揮才能的空間。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很多內容都是作者根據自身時代進行加工,演繹的,其內容與當時東漢末年的實際情況嚴重的不符。
比如東漢時期的混亂局面,漢朝廷皇權旁落,其實東漢獻帝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國家機構、建制非常的完備,就算是各地割據軍閥,都是打著朝廷官員以及地方長官的名號,除了一個袁術曾經貿然稱帝外,其他的地方諸侯完全不敢對朝廷有異心。
就算是袁術當時的實力足夠強大,佔據的地盤大,人口多,財富足,稱帝沒多久,就被天子下詔令天下諸侯討伐,漢朝丞相曹操親率大軍剿滅了袁術。
此時的東漢朝廷依然是國家正統,各地軍閥依然以漢臣自居,雖然皇帝詔令不一定聽從,但也不敢貿然違抗,要不曹操也不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之詔能夠令諸侯,曹操才費那麼大勁把漢獻帝迎到了許昌。
漢朝廷的皇權影響力有很大的削弱,但也沒有完全旁落,曹操可是正兒八經的漢丞相,只能說此時的漢皇權被相權給壓下去了。既然漢朝大勢不明朗,水鏡先生作為民間大賢推薦諸葛亮給劉備又有另外的含義。
水鏡先生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的時期是曹操勢力最為強大的時候,剿了袁術,嬴了袁紹,滅了呂布,趕著劉備到處跑,曹操的文臣武將也是最多,最強的,謀臣荀彧,郭嘉、程昱都是當時頂尖的謀士,而且這些謀士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一直在朝。
司馬徽推薦的諸葛亮不但從未踏足過北方,更沒有入仕為官的經歷,這一點與曹操手下那些謀士的經歷格格不入,司馬徽肯定也想到了這一點,諸葛亮不適合曹操陣營,如果諸葛亮去了曹操那裡,他根本出不了頭。
為什麼司馬微沒有把諸葛亮推薦給荊州劉表呢,據說劉表與諸葛亮還是親戚,這就與劉表當時的情況有關係了,荊州牧劉表此時已經行將就木,荊州地區基本保不住,而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琮、劉琦又不合,荊州權力基本掌握在外戚蔡氏手中,諸葛亮去輔助劉表,不可能得到重用。
孫吳集團就更不可能了,文有張昭不說,就大都督周瑜就夠諸葛亮喝一壺的了。只有劉備不但具有一定的勢力,更有最好的機會,他完全可以在曹操、劉表、孫權三方勢力中進行博弈和取捨,甚至火中取栗。
劉備是個機會主義者,司馬徽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不但看重了劉備具有在亂世中有一番作為的機會,更是因為劉備身邊——沒人!
劉備此時無地盤,無人才,地盤可以慢慢奪取,但是如何奪取就無人給他謀劃了,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給他,諸葛亮不但可以得到重用,而且有很大的發揮才華的空間,這一點非常重要。
世界上人才很多,但是能適合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卻很少。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才真正意義上得到了一名合格的軍師,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在後來的赤壁之戰中得到了最大的實惠,佔領了荊州,並且以此為基地,入川攻取了益州,最終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
4 # 豹眼看歷史
這是一個有趣的好問題。
《三國志·諸葛亮傳》有明確的記載,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但沒有人相信他。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與諸葛亮不錯,認為他說得沒錯。
也是劉備屯兵新野時,徐庶投奔了劉備,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這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來輔佐他。
三顧茅廬及《隆中對》,這麼重要的事,在劉備一生中,可以稱作里程碑式的事件,卻在《先主劉備傳》中沒有一字提及,不管《三國演義》說得多麼熱鬧,但史實還是需要尊重。
但這不是說,諸葛亮的出山就跟水鏡先生沒有聯絡。
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水鏡先生"之稱。龐德公,字尚長,三國時期荊州襄陽人(現湖北省襄陽市),東漢末年名士、隱士。司馬徽與龐德公都是當時的名士、隱士,與諸葛亮、龐統都有很深的交往。龐德公還是諸葛亮二姐夫龐山民的父親。
據一些資料介紹,是龐德公把諸葛亮稱為“臥龍”,把龐德稱為”鳳雛“。而由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臥龍“和”鳳雛“。水鏡先生以為龐統是”南州士之首“,似乎是說在諸葛亮之上。
從年齡上來看,龐德公比司馬徽大十歲,因為是諸葛亮姐夫的父親,一般來說應該比諸葛亮大三十歲左右。
諸葛亮大約是在207年追隨劉備出山的,時年二十六歲左右。
這就是說,諸葛亮出山時,司馬徽大約四十五歲,龐德公大約五十五歲。
在這個年齡還是可以出來做事的。作為大隱士,淡泊名利,身體狀況應該沒啥問題。
為啥他們就不出來做事哪?
這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司馬徽與龐德公跟諸葛亮的好友,流寓襄陽的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都有來往,關係還很密切。
韓嵩、孟建、石韜等人都曾在劉表手下做事,後來都成為魏國官員;
崔州平是後漢太尉崔烈之子,曾做過西河太守,因為董卓之亂其父被害,與袁紹等一同起兵討伐董卓,最後不知所終。
劉表也曾經親自去聘請龐德公出仕,但沒有請出來。
諸葛亮岳父黃承彥也是當時的名士,與劉表是連襟,劉表也就是諸葛亮妻子黃氏的姨夫。
劉表是漢末頗具實力的軍閥之一,是荊州文壇的領袖,很有聲望。
因而,諸葛亮不會與劉表沒有交往。
龐德公、司馬徽等人深知諸葛亮的才能,也不會不向劉表推薦。
之所以沒有被劉表重用,無非就是:一是劉表並不認可諸葛亮;二是諸葛亮根本就看不上劉表。
當劉備屯兵新野時,司馬徽等人再次把諸葛亮、龐統推薦給劉備。
這起碼說明了幾個問題:
1.諸葛亮、龐統的志向遠在韓嵩等人之上,他們不屑於劉表那點格局,想辦大事。
2.龐德公、司馬徽是真正的隱士,看破天下,不屑於繁瑣的世俗事務。但也不是甘於寂寞的人,終因為諸葛亮、龐統而成名,實乃高人。
3.諸葛亮跟龐統一樣,不是真正的隱士,是渴望展示自己才能,實現遠大志向的熱血青年。
4.曹操基本平定北方,諸葛亮、龐統再不出山,就沒有多少機會啦。
5.劉備儘管是一代梟雄,但韓嵩、石韜、孟建等人並沒有追隨。劉表病逝,劉琮投降曹操。許多荊州的官吏都依附了劉備,但他們並沒有投靠劉備,而是做了曹魏的官員。這就說明,他們並沒有看好劉備,認為劉備能有很大的作為。
再看一下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他也是潁川郡潁陰人士,跟司馬徽同屬潁川郡。
荀彧向曹操推薦了大量潁川郡的人才:
荀攸,潁川潁陰人;
鍾繇,潁川長社人;
杜襲,潁川定陵(今襄陽)人;
戲志才,潁川陽翟人;
郭嘉,潁川陽翟人。
其中戲志才、郭嘉跟司馬徽都是潁川陽翟人,可謂真正的同鄉。
漢末三國時期,實行察舉制舉薦選拔人才,即便曹操唯才是舉,也是需要有人推薦的。
讀書人自命清高,毛遂自薦是很沒面子的事。
司馬徽客居襄陽,作為祖籍潁川郡的名士,自然知曉天下大勢,更熟知曹魏集團的情況。
這就是司馬徽所說的,孔明生逢其主,不逢其時。
司馬徽深知漢室已經大勢所趨,任何人都無力迴天。
作為隱士,司馬徽不會去趟這灣渾水。
但司馬徽還是舉薦了諸葛亮,起碼有兩個意思:
第一,司馬徽希望因諸葛亮而成名,留名後世。史實證明也正是如此。
第二,諸葛亮本身渴望成就事業,留名於世。
三顧茅廬,的確是表明了劉備的誠意,如果諸葛亮本人沒有功名思想存在,是絕不會因為這份情感就出山輔佐劉備的。
諸葛亮不會不清楚漢室已經沒有了希望,估計龐德公、司馬徽、龐統等人在一起,也沒少談論此事。
通俗的解釋就是,龐德公、司馬徽對諸葛亮、龐統說:你們年輕人想成就夢想,開創一片天地,那就死馬當作活馬醫吧。施展自己的才能,留下一個名聲,不枉來這個世上走一遭,只重過程,別問結果。
至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並不是諸葛亮被劉備感動那麼簡單。
這裡就不多說了,在下一個問題再說吧。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水鏡先生就是司馬徽,“好好先生”這個成語就來自於司馬徽,而“水鏡先生”這個稱呼卻是來自龐德公。
龐德公稱呼司馬徽為水鏡先生是指司馬徽善於識人,如清水和明鏡一樣會識人,事實上,司馬徽確實算的上一代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卻甘願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做一個隱士。
一般來說,願意做隱士的人,堅持不肯出山,都是淡泊名利的人,既然是淡泊名利,就不可能對天下大勢作出過多的研究,而不像那些隱居只是待價而沽的人一樣,隱士的目的,就是不願意參與塵世的紛爭。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鬼谷子,西漢初年的商山四皓和三國時期的竹林七賢,都是潛心做學問的隱士,基本不問世事,心無雜念,潛心修煉,雖然他們不出山,但並不代表他們的弟子不出山。
水鏡先生的弟子也有很多,比如劉廙、向朗、尹默、李仁等人,也是一時之才,同樣,水鏡先生的朋友也很多,比如有龐德公、諸葛亮、龐統、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人,都是一時之俊傑。
水鏡先生是識人大師,他不僅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且還推薦了龐統,為什麼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而不是向近在咫尺的劉表推薦呢?
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人才推薦制度是察舉制,允許有名望的人推薦人才,但是推薦人是要承擔被推薦人是否合格的風險,推薦人才並不是推薦完就沒事了這麼簡單,而是要對所推薦人才負責任,否則要承擔連帶責任。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一是因為諸葛亮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二是因為諸葛亮有強烈的建立功名的意圖;三是因為劉備是水鏡先生看來,將來會是一個有作為的雄主。而對於當時的天下大勢力,也許水鏡先生了如指掌,但並不是水鏡先生推薦諸葛亮的原因。
能讓人才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也是水鏡先生推薦諸葛亮的意願。
我從來不認為水鏡先生是一個對政治及天下大勢非常感興趣的人,相反,他是一個潛心研究學問的隱士更恰當,但諸葛亮不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將來是一定要出山輔佐雄主的,至於輔佐誰,諸葛亮顯然有自已的主意。
也許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本身就是諸葛亮的主意也說不定,劉備請出諸葛亮出山,得到過水鏡先生、龐德公、徐庶等人的推薦,劉備是在公元201年就已經到荊州投靠劉表,直到公元207年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
那麼這中間六年,劉備為什麼不請出諸葛亮出山,而是在最後時刻,在曹操攻打荊州的前一年,同時又是劉表去世的前一年,才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如果諸葛亮當時名氣很大,劉表為什麼不用?劉備為什麼要等到最後時刻才用?
在這裡大膽的估計一下,劉備應該是早就聽說了諸葛亮的名字,但是劉備一直沒有請諸葛亮出山的意思,而諸葛亮對荊州的局勢相當瞭解,劉備到荊州,諸葛亮一定是知道的,因為諸葛亮在荊州的人際關係網不是一般的強。
劉備遲遲沒有請諸葛亮,這讓諸葛亮著急了,再晚的話,曹操就會南征荊州,到時候諸葛亮就會失去用武之地,所以在緊要關頭,諸葛亮請水鏡先生、龐德公及徐庶等人向劉備推薦自已,而正因為這些有名望的人推薦,劉備才開始對諸葛亮重視,才開始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
而這並非水鏡先生根據天下形勢做出的判斷,況且劉備又不代表漢室,只有漢獻帝才代表漢室,也沒有證據證明水鏡先生是忠於漢室的,如果真是忠於漢室的話,就不會做隱士了,而是做漢室的忠臣,才能興復漢室。
另外,諸葛亮出山也不是為了興復漢室,而是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為劉備開創一番事業而已,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是政治目的,不代表劉備及諸葛亮的最終目的也是如此,如果真要興復漢室,扶助漢獻帝這個正統皇帝,才是興復漢室,而劉備不能代表漢室,雖然他後來建立的政權叫“漢”。
-
6 # 青史回聲
水鏡先生司馬徽,又稱“好好先生”。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出場次數並不多,雖然是個小配角,但是千萬不要小瞧了他的作用,沒有他,可能劉備就碰不上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就是司馬徽的弟子,司馬徽就是諸葛亮的授業恩師。
話說劉備騎著他那的盧馬從那不懷好意的“鴻門宴”逃脫了出來,不料被一條捐約數丈的澶溪阻斷了去路。就在此時,原本被命為“妨主”的的盧馬突然變成了龍駒,載著劉備一下子就飛躍到了對岸,因禍得福,也因此遇上了他的貴人水鏡先生。
從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口中,劉備得到了在他一生中影響他後世基業的一條重要資訊:
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伏龍指的就是諸葛亮,而鳳雛指的是龐統。
不過當時的劉備並不是伏龍和鳳雛是誰,求賢若渴的劉玄德於是進一步發問:“伏龍、鳳雛何人也?”
沒想到,水鏡先生突然像失了智一樣,只是撫掌大笑:“好,好!”然後以天色已晚為由,岔開了話題。
好,好,是啥意思?說到一半,就不說了,這不是吊人胃口嗎?於是這一夜,劉備失眠了。
第二天,劉備早早起來,又繼續追問:“伏龍、鳳雛果系何人?”水鏡先生和昨天一樣,又只說好好。
就這樣,水鏡先生司馬徽就又另外一個稱號:好好先生。
那麼問題來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什麼推薦伏龍諸葛亮給劉備呢?
我想這都源自於天意,天意如此,如果的盧馬沒有馱他飛躍到西岸,劉備也不可能遇上隱居在此的水鏡先生司馬徽,當然也不可能從他口中得知有兩位大才伏龍和鳳雛,雖然劉備起初還不是伏龍是誰,可至少心裡有一個底,如果說司馬徽的話讓劉備心中對伏龍有一個印象,那麼後來徐庶徐元直臨行的話,就徹底讓劉備下定了拜訪伏龍諸葛亮的決心。
縱觀當時的天下,只有劉備值得諸葛亮前去輔佐。曹操,漢賊也,對於心懷漢室的諸葛亮來說,是不屑之的;孫權,江東之主,手下人才濟濟,即使諸葛亮去了,也很難出頭,最終的結果也只是陷入無休無止的黨爭中。只有劉備,最適合。
劉皇叔的名聲,再加上勢力弱小,手上人才不多,最適合諸葛亮這種隱士前去投效。只不過不能自己主動去,得要劉備親自去請,這才有足夠的心意。於是透過自己的授業恩師水鏡先生司馬徽的話,讓劉備知道自己,但話只能說到一半,這樣才符合隱士的性格。否則自己主動去,效果並不是太好。
所以說,古代的隱士高人就喜歡玩這種道道,給人一種世外高人的感覺。
-
7 # 一半秋色
水鏡先生就是司馬徽,一個著名的人才推薦專家,由他推薦的人才比比皆是,如韓嵩、孟建、石韜等等。
這幾個曾在劉表手下工作,劉表死了之後,這幾人又都投降了曹操,成為了曹操手底下不大不小的官員。
如果說這幾個名不見經傳,不怎麼有名的話,那下面說的這三位就是大名鼎鼎的了。
這三位是司馬徽重磅推出的高階人才:一個是徐庶,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龐統。
這三個大家都很熟悉。
徐庶徐庶曾經在劉備手底下幹過CEO,劉備給的職務以及待遇都很不錯,而且劉備老闆心腸很好,和藹可親,沒有架子,極少批評下屬,是個不可多得的好老闆。
可是,劉備集團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公司人才匱乏,業務單一,實力薄弱,資產負債率高,處於破產的邊緣,隨時都有被強大的曹操集團兼併的風險。
徐庶思慮再三,果斷地放棄了劉備集團,選擇跳槽到了實力強大的曹操集團,辭職的理由冠冕堂皇而且無懈可擊:老母在曹營,我要去盡孝。
最後,徐庶後悔了,因為曹操集團人才濟濟,根本顯不出來他,他只能屈就幹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御史中丞。
而後來,劉備集團逐漸從泥潭之中走了出來,資產越做越大,實力越來越強,幾乎可以與曹操集團分庭抗禮。
徐庶腸子都悔青了,所以說,跳槽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龐統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龐德公是司馬徽的好友,龐德公還是諸葛亮二姐夫龐山民的父親。
司馬徽極力推薦龐統,可惜的是龐統人長得太磕磣了,號稱三國倒數第二醜男,而三國呢,又是極為看重相貌的社會。
所以,龐統一直鬱郁不得志,到了東吳碰了一鼻子灰,後來又到了劉備那,也是碰了一鼻子灰,要不是諸葛亮的再三推舉,怕是龐統難有出頭之日。
諸葛亮諸葛亮和龐統不一樣,人家是如假包換的大帥哥,在三國眾位帥哥中排列前五。
諸葛亮的關係和背景非常深厚,他的岳父是荊州名流黃承彥,他的妹夫是荊州一把手劉表,他的師父是龐德公,他的二姐夫龐山民是龐德公的兒子。
諸葛亮娶了三國第一醜女黃月英為妻,有人說諸葛亮不在乎醜俊,只在乎心靈美和才華,我只想說呵呵!
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哪有男人不愛美女的,除非生理有問題。
諸葛亮看重的是黃承彥背後的資源吧!
諸葛亮一個外來戶,既無權又無勢,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和滿腹的才華,然而,若是無人舉薦,他也只能像空谷中的雛菊一樣無人問津,慢慢凋零。
然而,諸葛亮娶了黃月英就不一樣了,黃承彥的資源就成了他的資源,後來,在龐德公和司馬徽的再三宣傳和推舉之下,諸葛亮終於走出了山溝溝,邁向了人生的新徵程。
可是,司馬徽知道大漢大勢已去,為何還推薦諸葛亮去劉備那呢?起碼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劉備人才凋零,奇缺人才,諸葛亮去可以謀得高層位置。
第二,大漢雖然衰微,但劉備志向遠大,或能繼續將大漢延續幾十年。
第三,人生短短几十載,只要能揚名立萬即可,誰又能左右得了身後事呢?
第四,諸葛亮可以先去劉備那鍍金,混的好則罷,混的不好,大可以跳槽到曹操那,畢竟徐庶已經在曹營打好前站,站穩了腳跟。
就說這麼多吧!
-
8 # 墨白說說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司馬徽(?-208年),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而身為一代名士,並處在三國這個群雄紛爭的時代他竟然毫無作為(未擇一主,助他成功),這實在有趣,而若說他知天命,早已知道漢朝大勢已去,而劉邦難以奪得天下,那又為何推薦諸葛亮呢?讓小墨帶您一探究竟。
三國戰亂紛爭,一時之間群雄並起,黃巾軍的聲勢浩大,袁氏兄弟的兵強馬壯,似乎都在宣佈著他們將是最後的勝者,而身為有識之士,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魯肅等人知道黃巾軍和袁紹都不足為懼,在這場拉鋸戰中,只有少數人才能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決勝者。
司馬徽自然是明白這一點的,但同樣他不僅是個謀士,也可以說他是個術士,常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好的謀士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一個好的術士可以力挽狂瀾,改變結局,諸葛亮便是如此,他和水鏡先生司馬徽一樣,都是好的術士,但它們的區別在於司馬徽乃順應天時之人,他深知最後的勝者是何人,所以雖有滿腹經綸,但隱居終生,不肯出山。而諸葛亮雖是一個出色的術士,但是逆天而行只能帶給他一時的勝利,舉個例子,你率軍大小戰爭百餘場,而你只輸了最後一場,那麼不好意思,你雖然贏了前面所有的戰鬥,但最後一戰,你輸的血本無歸,諸葛亮便是這樣,有他在,蜀國無敵,若他不在,空自惋惜
那麼問題又來了,司馬徽為什麼會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呢?
最近有一部火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有一句話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使是命中註定,也要鬥上一鬥,我命由我不由天!
能從三國扯到電影,小墨絕不是在帶大家兜圈子,三國之中哪個有識之士不是如此?不識天命的謀士與武將將渴望自己的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知天命的術士對天命越是瞭解,越覺得自己難以抗拒,誰不想決定自己的命運?誰願意自己的一生都只是一句命中註定?縱使知天命,知道自己難以逆天而為,也心存一絲僥倖,渴望這不是真的,這怎麼可能!
司馬徽便是如此,他比諸葛亮更瞭解天命,但他又何嘗不想搏一搏,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他知道劉備求賢若渴,而諸葛亮遲早會出山,一展雄圖,若論謀略,自己也不會比諸葛亮更勝一籌,如果連他也失敗了,那麼自己又怎會成功?可以說諸葛亮只是司馬徽的一次試驗品。
在此加幾句題外話,沒有人可以完全的通曉天命,得知自己的一生的命運,你又安知你的命不是先苦後甜?既然不知,那就無畏,自己所無法掌握的奢求也是枉然,但自己可以掌握的那就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爭取,這就是命!
-
9 # AlmostW
因為諸葛亮可以遇到一個禮賢下士,賞識自己(劉備聽從徐庶的建議親自到草廬拜訪諸葛亮),且能夠施展自己抱負與才華的人。
-
10 # 星下靜思
水鏡先生名叫司馬徽,是東漢末年的隱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他學識淵博,看透了亂世中漢室的衰敗,想救百姓於水火中,自己卻無力迴天,只能選擇了隱居。然而,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是不甘於朝廷、百姓皆在苦難中,於是司馬徽想起了舉薦諸葛亮、龐統等俊傑,期望他們能夠力挽狂瀾。
司馬徽喜歡成人之美司馬徽喜歡常說別人的優長和好處,不揭別人的短處,對他人所求也是好生相待,因此世人還稱他為“好好先生”。司馬徽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寧願自己受委屈或者是財物受到損失,也不會讓別人面子難堪。
有人的豬走丟了,誣稱司馬徽的豬就是自己的豬,司馬徽很痛快地讓他把豬趕走了。後來,那人的豬找到了,當他把豬還給司馬徽時,司馬徽沒有為難他反而感謝他。司馬徽在自己的物品有急用的時候,如果別人來借,他也會先借給別人。
成人之美,是司馬徽的一個習慣。在平時的交往中,司馬徽結識了龐德公、孟建、崔州平、諸葛亮、龐統等社會名士,熟悉他們每個人的學識、能力和性格。司馬徽在社會遊歷中,就因人而異、知人善任地把他們推薦了出去,助務諸葛亮等青年才俊去實現理想抱負。
諸葛亮渴望有人慧眼識珠諸葛亮在躲避戰亂到荊州後,他最大的一個招牌宣告就是經常自比為管仲和樂毅。管仲和樂毅是什麼人?管仲是幫助齊桓公稱霸的國相,樂毅是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的將軍。諸葛亮口口聲聲地這麼自喻,是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華!
諸葛亮宣揚自己才華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就是希望有人發現他、任用他。然而,在亂世中各種資訊是很閉塞的,各路梟雄們並沒有很通暢的渠道找到需要謀士。司馬徽雖然是名隱士,但在社會上交際面廣、影響力大,他的作用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司馬徽在瞭解了諸葛亮的為人、能力後,精心地為他選擇了劉備為主公。幫助劉備,在倫理上,劉備是漢室正統,符合諸葛亮志向;在時機上,劉備是落難之際,肯定會重用諸葛亮。因此,司馬徽及時地把內心也很著急的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
結語諸葛亮是有功名心的,但礙於文人要面子,不好自己毛遂自薦,就只好有勞司馬徽他老人家了。司馬徽也非常熱心,先後兩次找上劉備的門,囑咐劉備趕快會去請諸葛亮。司馬徽關心了他人、成就了他人,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
回覆列表
要把最好的司馬懿給曹操呀,畢竟當時的曹操雄踞中原,古往今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更重要的是水鏡先生好像姓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