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在囧凸

    教學所用的資源全部進行數字化。

    教學實踐表明,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對於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問題意識的培養乃至懷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透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發現的興趣,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業能力極佳的路徑。數字時代年輕一代所具有的優勢通常超過年長者,這種並非個體性因素造成的優越,已越來越得到認同,這也是人類在數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穫之一。數字文化所自然生成的DIY學習理念已成為一種網路的標識性的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理念培養的往往是一種互動精神,而互動能協助孩子成長,培育其開發本身的價值,訓練其判斷分析力,評估力,批判力及幫助他人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及時地引導學生開發和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並由此培養學生的發現、思考、分析及判斷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思維結構,根據學業的需要,自行斟選、組織相關教學資料和學術資訊,並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得出自己的觀點見解。

    學生透過接觸數字化教學資源,不僅可以獲得建構知識的能力,而且還能得到資訊素養的培養。建構知識的能力首要是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透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選取與利用等環節的實踐,學生的學習從以教師主講的單向指導的模式而成為一次建設性、發現性的學習,從被動學習而成為主動學習,由教師傳播知識而到學生自己重新創造知識,研究表明,在數字化時代和資訊社會,學生達到能夠自主學習的重要的前提還取決於具有怎樣的資訊素養。讓學生直接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無疑是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的大好機會,也是檢驗其學習能力、學習收穫的最佳方式和途徑之一。

    相對於學生,教師面對數字化教學資源所感受到的不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戰。

    首先,數字化時代,對教師的角色觀念必須有新的認識和定位。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受制於條件,教學大都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結構是線性的,以教師的單向傳播為主,多數情況下學生是被動的接收者,學習的自主性難以體現。教師的專業背景,知識取向和個人喜好等因素均對教學內容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教師在教學中處於中心和權威地位,掌握著主要的話語力。應該說,在資訊化和數字化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裡,傳統的單向傳播式(也稱廣播式)的教學模式,幾乎稱得上是最佳選擇,並在人類的教育史和文明史上起過並還在起著重要作用。但數字化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對以往的教與學的結構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戰,學習知識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單一的,不僅有紙媒文化,還有電子媒介尤其是網路上的各種數字化知識和資源,都對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戰。網路和資訊面前人人平等,教師和學生具有同等的資訊條件,面對同樣的資訊資源,這無疑給教師提出新課題。學生在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方面所表現出的優越性,教師不僅不能迴避和視而不見,更應給予鼓勵和激發,“弟子不必不如師”,教育的本質重在超越,這才是教育的本質性的目的和訴求。

    其次,面對數字化時代教學的新挑戰和新課題,教師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同時也必須思考和實施新的對策與方法。面對新的教學形勢和教學條件,教師一方面要積極激發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和創新創業能力,另一方面更應重新確立教育教學的側重點。由於教師與學生面對的是同樣的數字資訊資源,教師必須將教學內容重點定位在學科和課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上,在教學中適度加入自己透過研究分析歸納,對學科與課程的重點問題做出自己的整理、評價和前瞻,並將本學科中出現的前沿性問題加以介紹講解,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形成敏感的,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其未來的發展也提供了知識系統的延伸和引導,益於專業素質的培養。

    此外,教學內容重點還應錨定在知識的深度性方面,即教學必須向深度開掘。在教學中加強內容的深度性不僅是資訊時代使然,更是高等學校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在課堂上針對某一問題應儘可能的提供有見地的,有科研含量的個人見解,這也是學生異常歡迎的和希望聽到的。這無疑會使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形成良性的連結與互動,真正實現以教學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深化的良好局面,這無疑是教師這一職業的理想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有存款100萬吃利息,可以不用上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