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田共T
-
2 # 雜史譚
這個說法其實就是當年熱播的紀錄片《復活的軍團》發明的誤導。從歷史上看,秦代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多達50萬人的“南方軍團“。
我們來看史料的記載,最早記載秦攻略嶺南的是《史記》,裡面只是說“三十三年(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可見南下秦軍是由普通民眾組成,帶有發配的性質,根本就算不上精銳部隊。
史記的記載就是這麼一點,但到了宋代的《資治通鑑》,秦軍取嶺南這段的記載基本抄自史記(“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略取南越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但多了一句“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這裡提到了南遷秦人的數量有50萬,但注意,是“民”不是“兵”。
司馬光著史以嚴謹組成,他筆下的“五十萬”來自哪裡呢?很可能是西漢的《淮南子》,這本書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寫的,裡面有“(秦始皇)……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的記載。這可能也是《復活的軍團》裡南下秦軍五十萬的出處所在。
但這段話是有問題的。第一,《淮南子》算不上正史,記載是否有所誇張無從所知。其次,中國古代用兵,向來兵士與伕役不分。漢武帝時派唐蒙入夜郎(今貴州),“將千人,食重(輜重)萬餘人”,也就是說軍隊裡只有十分之一是作戰計程車兵,其他人都是負責後勤運輸的民夫。按這個比例,南下的秦軍即使有五十萬,也只有五萬士兵而已。
另外一個側面證明南下秦軍數量不多的史料是,秦統治嶺南後,軍人長期戍守當地,人心不定。嶺南當局向秦始皇請求調遣中原守寡或未婚女子到嶺南與之婚配,安定軍心。但嶺南當局只向秦始皇要了三萬女子(秦始皇只給了1.5萬),可見戍守嶺南的秦軍人數本來也只有這麼點而已,哪裡來的50萬大軍呢。
最後一個就是,當秦末大亂時,早有自立之心的南海尉任囂死前告訴繼任的趙佗要據嶺而守,因為害怕“盜兵侵地至此”。要是真有50萬大軍,早就逐鹿中原了,還坐守嶺南作甚呢?《復活的軍團》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
-
3 # 青史回聲
你所說的50萬大軍,是哪來的?如果是蒙恬鎮守北疆的蒙家軍,亦或者南征南越的南征軍,那就有的說了。
怎麼講呢?首先我們來說蒙恬所率的北疆戍守軍,那可輕易不得出兵的。戍守,戍守,顧名思義,當然是守邊疆嘍!怎可輕易調兵?秦朝初立時,秦始皇雖北擊過匈奴,收復了河套地區,並修建了長城,但是並不意味著匈奴已經被消滅了,他們還是虎視眈眈,隨時會南下侵入中原,之所以修建長城,就是為了預警和阻擋匈奴入侵,沒有幾十萬大軍,怎麼戍守長城?再則,秦始皇在沙丘駕崩後,趙高和李斯篡改遺詔,令蒙恬和扶蘇自刎,蒙恬也就死了,而戍守北疆的大軍,也就由副將王離接管。其戍守北疆的大軍自始至終都沒調過,直到鉅鹿之戰時,才被章邯調過一部分,只不過鉅鹿之戰敗於項羽手中。
至於南征的五十萬大軍,那就更不用說了,在南征結束後,其掌管這支大軍的權力早已經落到了趙佗手中,秦朝滅亡後,甚至於楚漢相爭期間,趙佗都沒出過一兵一馬,只在嶺南做他那南越王。你們說秦朝的滅不滅亡,趙佗會去關心嗎?
所以啊,在秦朝滅亡之際,其實大秦帝國已無多少正規軍了,這可以從章邯從修建驪山陵墓和阿房宮的民夫和囚徒徵兵看出,真正的秦軍並沒有多少了,秦朝氣數已盡。
-
4 # 歷史風暴
秦始皇說:這個鍋,朕不背!
縣官不如現管,秦始皇已死,當時秦朝的統治者是秦二世胡亥。任何人如果不聽從胡亥的指揮,都可以按照謀反罪論處!所以,五十萬征服嶺南的大軍沒有在秦末發揮作用和秦始皇沒有關係!
公元前209年胡亥繼位,同年7月,大澤鄉的連日暴雨將一支900人的部隊逼上了絕路。他們本來要到漁陽守衛長城,連日的暴雨卻阻斷了他們的去路。這裡因為地勢低窪,湖泊沼澤眾多被稱為大澤鄉,連日的暴雨讓這裡更加的泥濘難行!
漁陽在今天的北京密雲地區,而大澤鄉卻在安徽省宿州市,兩地距離數千裡之遙,這支隊伍已經難以如期抵達衛戍地點,按照秦法失期當斬!於是在陳勝和吳廣的領導下,被逼上絕路的人們殺掉領隊的軍官揭竿而起!
陳勝吳廣的起義如同燎原的烈火,很快點燃了看似平靜的中原大地,各地的舊貴族紛紛組織人馬殺掉秦朝的官吏響應號召。
僅僅兩年後,秦朝滅亡!
那麼,為什麼在秦末,這五十萬軍隊沒有參與平叛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嶺南的秦軍並沒有接到秦二世的命令!
首先,章邯在遇到項羽前,每戰必克,已經將起義軍壓制住,如果不是項羽出現,鉅鹿之戰章邯將會大獲全勝。大軍再趁勝利之勢南下滅掉楚懷王。那麼秦末的農民戰爭將會以秦朝的成功平叛的局面結束。所以一開始秦二世不需要嶺南軍。
其次,在章邯失敗後,秦二世發出命令調嶺南軍勤王在時間上也不允許,因為僅僅幾個月之後秦朝就宣告滅亡。
最後,在秦末的戰爭中,一開始的爆發地點就在南方地區,先是陳勝吳廣在安徽起義,後來的項梁和項羽又在江東響應,他們所處的位置正好將咸陽和嶺南地區隔離開,即便秦二世發出命令嶺南秦軍也無法收到!
-
5 # 謀士說
從司馬遷的《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當中來看,秦國有60萬的軍隊。也就是說,統一六國以後,會低於60萬。因為秦國戰勝六國以後,部分秦軍解甲歸田,另一部分被分散。秦末根本無法動員50萬的軍隊,除非傾全國的兵力可能有50萬主力軍。
秦王嬴政在滅了韓、趙、魏三國以後,趕跑了燕國的軍隊,秦國決定進攻楚國。秦王嬴政召集大將商議,問大家帶兵需要多少人?王翦說需要60萬,而李信只需要20萬。結果,李信在滅楚的時候遭到了失敗,秦王不得已讓王翦出山。王翦堅持要60萬人,斬釘切鐵的對秦王說:“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沒有絲毫的顧慮,給了王翦60萬秦軍。
王翦在離開秦國的時候,給秦王提出一個要求,希望得到秦王的賞賜。在出徵之前,多次催促秦王賞賜。有人大惑不解,說王翦這樣有點過分了。但是,王翦不以為然的說:“秦王生性多疑,現在秦王把全國計程車兵都交給了我,我請求秦王賞賜田宅給我來表示自己出徵的堅定意,這樣秦王就不會平白無故的懷疑我了。”
《史記》當中王翦說了一句話:“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王翦帶領了60萬的軍隊,差不多出動了秦國所有的軍隊,這麼說,秦國的精銳部隊大約60萬人。秦滅六國以後,秦始皇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攻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區,這30萬大軍當中有罪犯和俘虜。攻擊匈奴的同時,秦始皇還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這50萬當中估計有一半以上是罪犯和俘虜,邊境和收復南方的軍隊,那麼秦國當時就有80萬的兵力。
我們再來看看秦末的秦國兵力,如果說秦國本國的兵力只有60萬人,戰後絕對不可能增加兵力。秦統一六國以後,兵力增加的那一部分是罪犯和六國俘虜,其中有服徭役的百姓。當時在鉅鹿的秦軍主力一共有40萬人,這40萬是秦國的精銳部隊,不過後來也動員了服徭役的人和罪犯,應該分成了兩隊,第一隊是秦華人,第二隊是罪犯和服徭役的平民。
秦統一六國以後,本國士兵肯定會解甲歸田,估計不足60萬人,甚至不足50萬人。守衛邊境和南征計程車兵都是六國的俘虜和罪犯組成,其中只有極少數秦軍。所以,秦末的秦國已經無法動員50萬士兵力了,因為北方和南方都佔了幾十萬,咸陽的京城衛隊又有幾萬,動員50萬軍隊簡直是天方夜譚。
-
6 # 使用者94738516596
秦國在秦二世手裡已經是無兵可用,無將可派了,大秦帝國想當初滅六國,一統天下,百萬大軍,是何等的氣魄,但是僅僅過了十幾年就滅亡了。不知道秦始皇在地下是怎麼想的呢?
其實到秦朝滅亡的時候,秦國哪裡來的五十萬大軍,王離的北方軍團二十萬在鉅鹿就被項羽滅了,章邯的二十萬囚徒軍,之後也盡數被坑殺了。
題主說的是秦始皇派去南征的五十萬大軍吧,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中原之後,確實是派出了數十萬大軍南下,把嶺南也要規劃到自己的領土之內。很多人說這五十萬大軍很多都是家眷,我覺得其實不然,還是秦軍的主力大軍。
想想秦始皇派這五十萬大軍去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南征百越,去打仗的,不是去安家樂業的,一開始肯定不會讓家眷去的,而且秦始皇也不會下什麼指令說不準回去,那不是自己作死嘛?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最大的目的就是統一,開疆拓土也是自古以來所有統治者的目標。如果說秦始皇派軍去開疆拓土了,但是又說不要他們歸順自己,那他圖的是什麼呢?所以說秦始皇不可能下這樣的命令。
但是這五十萬軍肯定是不會回來的,古代資訊傳播的太慢了,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秦帝國就沒了,項羽是一路勢如破竹,訊息傳到南方,數十萬大軍再北上的話,起碼一年時間都去了,加上都知道秦始皇已經死了,秦二世,趙高等輩一步步把秦國推向了深淵,這個時候趙佗肯定不會北上的。
而且這個時候絕對沒有無十萬大軍了,當時秦始皇派去的確實是五十萬,但是當時南方都是未開化的地方,崇山峻嶺的,沼澤,瘴氣等等,中原人到了這些地方,五十萬大軍最後能剩下多少呢?而且時間已經過了十幾年了,那時候四十歲就算是老人了,跟隨秦始皇統一天下那時候的秦軍,這個時候還剩下多少呢?
即使這數十萬大軍全部都在,北上也是於事無補,秦帝國滅亡已經是不可改變的歷史了。
-
7 # 習文弄武
可以說自秦朝立國,嚴酷的刑罰、無休止的征戰和建設,已經給民眾帶來不滿。
秦始皇還算是一位有為的厲君。從歷史上講他統一六國対於處於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是做出巨大貢獻。但是他採用法家之道,嚴苛的法律讓剛剛統一起來的國家處於暗流湧動之中,焚書坑儒使那些統治地位的大儒大相極其不滿,無形之中埋下了禍根。秦始皇去世,能夠鎮得住王侯將相的大帝一亡,無疑給大秦的滅亡設下伏筆。緊接著李斯、趙高私自讓秦二世篡權,宦官趙高又把本算有些威望的李斯謀殺,趙高獨權、秦二世暴政,讓風雨飄搖的大秦更喪失了人心。
南越郡尉任囂看出大秦當政己不得人心,派出大兵去救大秦也無疑於以卵擊石,屬於受累不討好的工作。公元前208年任囂病逝,並囑託接替自已的趙佗“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趙佗遵循任囂遺訓,殺了還忠於大秦的官員。
大秦在南越的五十萬大軍成為了趙佗私人的部隊,肯定不會去救。
歷史證明任囂、趙佗的正確性,當時南越在二人的治理下,剛剛漢化,民族融合的步伐逐漸順暢。如果派兵去救,會造成南越兵力空虛,還沒有融入的部族勢必造反,得不償失。再說救一個不合法的暴君秦二世,擁戴一個宦官趙高為首的權力機構,既使救成攻,也會引火燒身。趙高殺蒙氏兄弟就是例證,他絕不容忍一個實力派來戊守邊酈。
-
8 # 文史磚家
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僅存在了15年便滅亡,其中的原因,除了秦始皇父子推行的暴政讓百姓不堪忍受外,用於鎮壓義軍的兵力相對不足,也是重要的誘因。但讓人大感意外的是,在秦朝覆滅之際,駐屯嶺南的數十萬秦軍竟然按兵不動,眼睜睜地看著江山易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切,還要從秦朝征服嶺南說起。
原來,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又派兵平定百越、攻佔嶺南,並在此地設定南海、桂林、象三郡。由於三郡皆是新開闢的疆土,不僅廣袤遼闊,而且當地土著大多不服王化,經常偷襲秦軍和遷移至此的中原百姓,讓朝廷不勝其煩。所以為了穩固局勢,秦始皇下令數十萬南征大軍駐屯三郡,若沒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能調兵北上。
就此,平定嶺南有功的任囂被任命為南海郡尉,負責統領絕大多數駐軍,而趙佗則出任龍川縣令。因為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重要,而龍川縣在南海郡中的地理位置、軍事價值也極重要,因此,任囂和趙佗便成了嶺南掌握實權的“頭號”、“二號”首長。
經過任囂、趙佗數年的治理,當地的局勢漸漸趨於安定,民族融合和經濟發展情況良好,先前煙瘴荒涼、毒蟲遍地的嶺南,竟然開始出現人煙興盛、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就在嶺南的治理卓有成效之際,中原的局勢卻是風雲突變,沒多久便陷入大混戰當中。
原來,在秦始皇在位時實行窮兵黷武、大興土木的政策,導致天下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而為了壓制民眾的不滿情緒,他又訴諸於嚴刑酷法,由此民間導致積怨更深。等到秦始皇駕崩後,接班的秦二世非但更有改弦更張,反而繼續實施乃父在位時推行的苛政,結果觸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首義後,原山東六國的貴族和英雄豪傑們受到鼓舞,紛紛在各地聚眾響應,一時間中原戰亂不休,國家再次陷入大分裂中。起初,秦二世任用名將章邯為主帥,統領大軍攻擊陳勝、項梁等武裝,一度看到消除內亂的希望。然而不久後,章邯在鉅鹿被楚將項羽擊敗,窮極無奈之下率20萬大軍投降。
章邯乃是秦朝最後的名將,而他統領的20萬精銳,基本上也是秦朝最後的“家底”,如今竟然全部喪失,頓時間讓秦朝的局勢變得岌岌可危。在此生死存亡之際,秦二世與權相趙高不由得想起駐屯在嶺南的數十萬大軍,很想將其調回內地平叛。但就在此時,嶺南的局勢卻發生大變化。
原來,對於中原的亂局,任囂其實早就有所耳聞,按照道理也應當率兵勤王。但任囂很清楚局勢之所以混亂如此,完全是秦朝無道所致,若自己勤王成功,必定會加重秦二世的昏暴程度,而百姓將變得更加苦不堪言;若自己勤王失敗,則不僅會白白犧牲數十萬健兒的性命,還極可能會引起嶺南局勢的動盪,讓自己多年付出的辛苦付諸東流。
所以對於朝廷的徵召,任囂以各種理由拖延不行,並在臨終前將職務讓與趙佗,同時將心中的想法告訴他,懇求他不要讓數十萬健兒做“炮灰”,為命中註定要滅亡的秦朝“陪葬”。與此同時,任囂還建議趙佗密切觀察天下大勢,若時機成熟,可以在嶺南割據自保,並建國稱王,時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豪桀叛秦相立,南海闢遠,恐盜兵侵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侍諸侯變,會疾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北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可為國。郡中長吏亡足與謀者,故召公告之。”引文同上。
趙佗認為任囂的話有道理,於是在他死後,便即刻封鎖嶺南通往中原的各個關隘、斷絕棧道,並自南而北構建起三道防線,在南海郡聚兵自衛。所以當朝廷的使者再次南下搬取救兵時,卻發現通往嶺南的道路全部斷絕,只能在連聲嘆息後回朝覆命,而秦二世和趙高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前206年,楚將劉邦率大軍攻進關中,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只好率眾投降。訊息傳至嶺南後,趙佗徹底卸下道義上的負擔,隨即派兵攻取桂林、象兩郡,然後在士民的擁戴下,在嶺南建立起南越國,並自稱為南越武王。南越立國立國95年,最終在前112年被西漢滅亡,至此嶺南地區再度歸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下。
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見《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
9 # 浮沉的歷史
在權威的史書《史記》和《資治通鑑》中未見有關於秦軍嶺南軍團有五十萬人的確切記載,在《史記》中沒有秦軍在嶺南軍事行動的具體人數,《資治通鑑》中僅記載在征服嶺南後也只是“謫徙民五十萬戍守嶺南”所有五十萬數目的記載,但要明白這可能最多是武裝移民,而非秦王朝的主力軍隊。五十萬這個數目因此極有可能是指五十萬秦國軍隊和移民的總和,而且在嶺南部署五十萬秦軍也是不可解釋的。秦王朝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進行了對於嶺南的軍事征服活動,史載這隻征服嶺南的秦軍由抓捕到的逃亡人、女婿和商人組成,這明顯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毫無戰鬥力的臨時軍隊。即便如此,在僅僅一年多時間就在嶺南設定了桂林、象郡和南海三個郡,這說明秦在嶺南的軍事行動取得了較為輕鬆的初步勝利,也就不會需要所謂的大軍了。
在征服嶺南的同時,秦王朝對於北部的匈奴也進行了軍事行動,而由蒙恬帶領的30萬大軍則是秦軍的主力軍團。北部邊疆的安全對於秦王朝的重要性是嶺南所部可比擬的,一、匈奴人活動的範圍離秦王朝的核心地區比較接近。二、匈奴人的騎兵機動性強,具有嚴重的搶掠傾向。此後,蒙恬的大軍常年駐紮在北部邊疆,在秦末戰爭中由王離帶領最終覆滅。嶺南的秦軍在秦末戰爭中未見描述,一者嶺南十分遙遠,二者其人數、戰鬥力均十分差勁。因此嶺南的秦軍對於秦王朝的滅亡也愛莫能助了。
-
10 # 趙先森sir
秦皇的威嚴真的太霸道了,那五十萬軍隊,徵南越了,無令不得返回,秦皇死在巡遊途中可以說死的很突然,除了那份詭異的要扶蘇回來即位,被趙高李斯篡改的詔書,對國家的事情沒做任何的交代,胡亥上位後,整日聲色犬馬,趙高又把持朝政,到處剷除異己,還不容易出個章邯也被逼的投降項羽。陳勝吳廣的起義,起到了燎原之火的作用,當時除了章邯領的那些幾十萬驪山徒,到處平定六國餘孽的起義。沒人會想到那五十萬南征的人,或者說這些人沒有秦皇指令不敢妄動。又或者說沒人能指揮那支軍隊,再或者說可能那支隊伍的首腦聽到秦皇死的訊息後就自立了不聽話了。後來留在了地方,再到後來漢初陸賈說服當時的南越王趙佗歸附大漢。
回覆列表
你說的這50萬大軍,應該是南征軍,北邊防禦匈奴的部隊只是30萬,所以這50萬大軍應該是公元前219年南征的50萬大軍。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主將任囂,副將趙佗兩個人帶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南方,經過四年的艱苦奮鬥,為秦國增加了這一大片地區,在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的領土。那為何秦朝滅亡之際,這50萬大軍沒有北上中原呢?而北方蒙恬率領30萬北御匈奴的軍隊也沒有南下平原呢?
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下的死命令,當時任囂,趙佗準備去平定南方的時候,秦始皇對他們說,即使中原發生叛亂,也不要回來,穩住南方,讓他們與中原地區相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且當時發生動亂的時候,北方的30萬軍隊也沒有動用,而堅持支援章邯一個月用三十萬罪犯成軍,都可以看出秦朝的統一理論,不是換一個皇帝,或者是換一個大臣就能決定的。
再來看一下我個人的分析,秦始皇派了50萬大軍,平定嶺南地區,用了四年的時間,在平定嶺南的過程中有很多傷殘是避免不了的,而且北方的將士不太適合南方的氣候,在造成一些傷亡,所以最後能剩下30萬大軍就不錯了,當全國性的叛亂開始發生時,從中央朝廷到嶺南的命令,即使在快馬加鞭的時候,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況且還在特使可能並不認識路的情況下,即使能夠在一個月之內到達嶺南,然後拿下了這些軍隊,再經過集合,在經過補充,最後北上作戰,至少是一年以後,一年以後什麼情況呢,秦朝已經滅亡了,所以說,即使他們想北上作戰,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