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YD許昌萬達店店長

    黃馬褂,清廷宗室就可以穿,這些宗室子弟大都沒什麼收入來源,政府又不允許這些人種地或做生意,全靠宗人府每月發的微薄津帖度日。這些津貼滿足不了一家老小在京城的生活開銷!清朝後期,連皇帝家也沒什麼錢,這些宗室子弟本身養尊處優沒什麼本事,多數還吸上了鴉片,日子更是艱難!那時街上時常出現黃馬褂碰瓷的事,讓人對這群人厭惡透頂!這群人是皇家宗親惹不起,只好嗤之以鼻,敬而遠之了!

  • 2 # 祥河詩語

    清朝的“黃馬褂”一開始是很拽的喲,能夠穿上的人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光榮有面子的。

    什麼人才可以穿呢?

    第一就是保衛皇帝的貼身侍衛,就是常說所謂的大內侍衛。所以皇帝一出門就只見黃黃的人一大片。只是,大內侍衛的黃馬褂在離任或者退休以後就不能帶走,也不能再穿。

    第二種,清朝皇帝每年都要去承德一帶打打獵活動活動,名曰圍獵。打獵打得好的滿清貴族便稱為勇士,皇帝賞黃馬褂一件表示獎勵。

    第三就是那些皇帝認為有特殊貢獻的大臣,比如漢人左宗棠、李鴻章等少數人物。

    第四種更少了,一般就是在國家危難窮困時為國捐錢的大商人。

    可是到了後來清朝漸漸腐杇衰敗,大清皇帝都成了擺設,國家貪腐成風。沒辦法,窮了,為了錢,皇帝便做了很多的黃馬褂售賣,一開始幾百輛銀子一件,再後來幾十兩銀子一件,當然滿街都是穿黃馬褂的了,可以說真的是爛了大街。

    可見,黃馬褂的興衰和帝國的興衰史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啊。

  • 3 # 老牛有話說

    黃馬褂雖說只是一件衣服,但卻是御賜之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在清朝前期,國家繁榮富強,要得到一件御賜黃馬褂相當不容易,當時黃馬褂所象徵的身份和地位,是現在任何一件古董或奢侈品不能比擬的,好比美國,它國家強盛,美元到哪裡都受歡迎。不是黃馬褂有多值錢,有多高貴,而是黃馬褂原有的主人,大清帝國厲害,你穿上黃馬褂就要高人一等,誰要是欺負你就是欺負大清國,你看不起黃馬褂就是看不起大清國,當時的御林軍和八旗兵可以分分鐘收拾你。

    到了後期的時候,國家衰敗,官員貪腐,整個國家就是一個爛攤子。國家不行之後,國家的象徵之物自然就不值錢了,好比它米國不行了,美元就是一張廢紙。而且到了晚期的時候,八旗子弟大多成了好吃懶做,遊手好閒之徒,整天穿著個黃馬褂在大街上招搖撞騙,更是引起老百姓的反感。更有甚者把黃馬褂拿來變賣,其實黃馬褂不允許買賣,你買去也沒有用,好比一個頭銜一樣,你買去戴在你頭上也是分文不值。只是一些俗人買來顯擺一下罷了,這時候的大清國已經是內憂外患,自顧不暇,哪裡還管得了這些,所以街上販賣皇馬褂的事情越來越多,最後就成了爛大街的東西。

  • 4 # 史肆說

    黃馬褂作為清朝一種尊貴的服飾,是皇權的象徵,是當時極高的榮譽。但是黃馬褂並沒有影視劇中“見黃馬褂如見皇上”的效果,相反黃馬褂只是清朝眾多榮譽的一種,其含金量還不如世襲的“鐵帽子王”和免死金牌同樣效果的“巴圖魯”稱號。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瞭解一下清朝的黃馬褂。

    在清朝,黃馬褂分為“行職褂子”、“行圍褂子”、“武功褂子”、“特使特賜”四大類,這四種褂子的獲得渠道不同,用處就更不相同,允許穿的時間也不相同。

    行職褂子

    根據《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也就是說,在清朝,但是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都穿黃馬褂。這裡的黃馬褂並沒有多餘的意思,“行職馬褂”是皇帝近侍的專用服裝,因職位而穿,一旦離開工作崗位,或者不與皇帝同行就不能穿。

    行圍褂子

    “行圍褂子”屬於“賞穿黃馬褂”的一種,是一種打獵校射時所賞穿的。

    在清朝咸豐帝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行獵20天,在這期間打到鹿的,或者是遇到獻禽的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賞賜黃馬褂。另外打獵期間也會舉行射箭比賽,漢官射中三箭、滿蒙官員射中五箭,且品階較高的,一般都可以得到“賞穿黃馬褂”。

    武功褂子

    “武功褂子”就屬於“賞穿黃馬褂”的另一種,也是較為尊貴的一種。這種御賜的黃馬褂主要用來獎賞有功的高階武將,有時也會賜給統兵的文官,這種“賞穿黃馬褂”才是真正的,獲得者可以在任何認為莊重的時刻都穿。

    不過“武功褂子”出現的時間較晚,據考證,這種賞賜在嘉慶帝之前都沒有見過,應該是道光皇帝或者咸豐皇帝之後才出現的。到了太平天國以後,更多見於對戰太平天國的將領們,幾乎所有的將領都能有一件,甚至有時候為皇帝或太后辦事得其歡心也能得到賞賜。相傳慈禧就曾經賞賜給其開火車的司機一件黃馬褂。

    我想這也是黃馬褂爛大街的原因了,誰都能得到的東西還會珍貴嗎?

    特使特賜

    這最後一類黃馬褂則是特賜特使官員的,被特賜黃馬褂的官員必須騎馬繞紫禁城一週,這種儀式在清咸豐年間最為盛行。

    其實,“黃馬褂”只是清朝統治者想出的一種惠而不實的拉攏功臣的手段,到後來成了誰都能得到的東西,黃馬褂自然而然的的就要貶值了

  • 5 # 大獅

    清代的“黃馬褂”在清朝中前期確實是個無價之寶,擁有黃馬褂則意味著是天子寵信之人。清代初期能得到黃馬褂者除了少數開國功勳和有過特殊功勞的大臣外,就連一品大員也不見得人人都有。皇宮的侍衛內大臣,侍衛統領也擁有黃馬褂,不過他們所穿的屬於工作服,為了體現皇家威嚴所用,換班後需要脫下來,當值時才可以穿,不允許私自帶回家中。

    而擁有黃馬褂的大臣除了一些大型慶典之外,平時要規規矩矩的供在家中,生怕弄破弄髒,弄破弄髒則意味著對皇帝的大不敬。如《雍正王朝》中落魄的年羹堯穿著破舊不堪的黃馬褂守城門的橋段,在現實中絕對不會出現。年羹堯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因此也不在乎了。現實中這樣穿絕對是對皇家威嚴的挑戰,必須要受嚴懲。

    隨著大清國運的破敗,黃馬褂開始失去了原來的尊貴感,自乾隆朝開始,黃馬褂便被頻繁賞賜,單是和珅一人,就曾三次賞穿黃馬褂。道光年間曾經要求一些貴族子弟交出黃馬褂,但是成效不大。為什麼沒人願意交,那是因為穿著黃馬褂可以“佔便宜”。

    有些落魄的王公貴族八旗子弟外罩長袍,內穿黃馬褂招搖過市,吃滷煮火燒肥燒雞不給錢,亮出黃馬褂管保嚇的生意人不敢要錢。到了光緒年間,大清國被洋鬼子教訓一頓後,老百姓開始不再怕這玩意兒。有些因為抽大煙或者賭錢賠光家產的八旗敗家子想法設法將家中能賣的就賣,能當的就當。不少御賜黃馬褂流落民間,有錢商人爭相購買,為的是沾沾皇氣讓自己多賺錢。

    說黃馬褂“爛大街”指黃馬褂流落民間太多,沒有功勞之人只要肯花錢就可以穿,但在價格方面還是蠻高的,而且朝代越老價Grand SantaFe高,康熙朝的百分百比同治朝的值錢。

    最終隨著大清王朝的覆滅,黃馬褂除了作為一種前朝的榮譽象徵外,再沒任何用處,民國時期有不少名人收藏黃馬褂,到了60年代也幾乎都被抄家後給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給燒掉了。筆者當年曾利用工作之便,近身接觸過乾隆朝的黃馬褂,材質為絲綢,上面繡有花紋,看上去質地很好。雖然可以穿上拍張照片炫耀炫耀,但因為上面髒兮兮的,加之筆者認為這東西晦氣,因此只是看了看。

  • 6 # 朝之夢夜之歌

    別的不說,湘軍打敗太平天國後,清政府為了安撫被裁撤的湘軍,至少賞給湘軍將士兩三萬件黃馬褂,老兵和軍官差不多人手一件

  • 7 # 魔方歷史觀

    眾所周知,“黃色”這個顏色在古代大多為皇帝的專用顏色,其他人若是使用了,比如穿了黃顏色的衣服,那就屬於僭越的行為,是要被殺頭的。但是,如果要是皇帝特許,那就屬於榮耀,比如在清朝,“黃馬褂”作為清朝特有的一種賞賜,就是這樣的一種榮耀。而正如問題所問,“黃馬褂”在清朝象徵身份,為什麼在晚清時期卻爛大街了呢?這要從清朝“黃馬褂”本身說起,因為“黃馬褂”在清朝分為好幾個種類。

    “黃馬褂”的分類

    在清朝,穿“黃馬褂”也並非都是皇帝賞賜,“黃馬褂”也分為好幾種。

    第一種就是,皇帝的近臣,比如說“御前侍衛、御前大臣”等,這些人屬於皇帝貼身的人,在平常皇帝出行之類的時候,會身穿“黃馬褂”,非常有氣勢。這樣穿著第一能體現出這些人屬於是“天子近臣”,還有就是他們這樣穿著,還能體現出“皇帝獨尊”的地位。但是,他們的“黃馬褂”說白了,屬於“工裝”,就是因為職務的關係才能穿的,平時是不能這樣穿的。

    第二種就是屬於狩獵時的賞賜,這跟清朝皇室的習慣有關,在清朝,咸豐帝之前的皇帝,有每年去木蘭圍場狩獵的習慣,即“木蘭秋獮”。而在行獵期間,若是表現突出者,會被皇帝賞賜“黃馬褂”,而這種褂子稱為“行圍褂子”,穿著場合也有規定,就是隻能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平時是不可以穿的,否則就會被問罪。

    還有一種就屬於真正的賞賜“黃馬褂”了,這種黃馬褂是皇帝特賜,一般來說都是賞賜給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將,而且在穿著場合上沒有什麼硬性規定,這種黃馬褂的賞賜對當時的人而言,是莫大的榮耀,象徵著身份。

    晚清時期的“黃馬褂”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黃馬褂作為清朝時皇帝的特別賞賜,自然不可能太多,畢竟是賞給立有大功之臣。可是,為什麼在晚清時期,“黃馬褂”就爛大街了呢?這自然跟統治者有關了,畢竟黃馬褂是屬於清朝統治者的恩賜。

    在晚清時期,國內局勢動盪,比如“太平天國”的出現,使得當時清朝開始了與“太平軍”的戰爭,而在戰爭期間,與太平軍作戰有功者,大多都被賞賜了“黃馬褂”。而且,黃馬褂在晚清時期,不單單只是賞賜給功臣,有時,做事得了統治者歡心的,也會獲得這樣的賞賜,據說,慈禧太后就曾賞賜了一件黃馬褂給為她開火車的司機。

    所以說,黃馬褂作為清朝統治者的賞賜,在價值方面也是隨著時代而變遷的,畢竟清朝歷代的統治者是不同的。

  • 8 # 淡墨青史

    與其說黃馬褂爛大街了,倒不如說皇帝的權威被不斷無視,直至毫無存在感。這些一大半的原因都要歸咎於慈禧太后身上。

    自古以來,直至清朝能穿黃色衣服的除了皇帝、皇后以外就是唱戲的戲子和皇帝賞賜的黃馬褂。如果其他人擅自穿著黃色衣服的人,都以蔑視皇權和意圖造反罪處死。

    滿清可以穿著黃馬褂的人

    第一種人:皇家的內大臣和御前侍衛,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皇帝及皇帝身邊的家人的安全,直接受皇帝親自地指派,也就是皇帝的人。因此為了突顯是皇帝的侍衛,所以要用黃馬褂為官服表示其與眾不同。

    第二種人:在某一方面對皇家對百姓都有巨大貢獻的大臣才有資格獲得,這是一種榮譽的象徵,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各種證書與獎狀。不同的在於這是皇帝透過聖旨親自頒發的。

    比如:權臣和珅為清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且最初為官清廉、公正甚得乾隆的喜歡,並多次賞賜給他“黃馬褂”,以表皇帝肯定他做出的貢獻,並有激勵他越做越好的含義。

    黃馬褂並沒有什麼特權,但他卻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一般能擁有黃馬褂的人都是皇帝最賞識最寵信的人,其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晚清黃馬褂就成爛大街的東西

    為何晚清的黃馬褂開始普及呢?這個原因也很簡單:

    從晚清開始就是中國近代史(恥辱史)的開端,皇帝的權威不斷受到外國侵略者的蔑視,地位就不斷下降了。加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國內發達城市都開始在西方文化的浪潮下不斷融合,黃色自然不能代表皇權了,也就開始逐漸普及,只要你有錢就可以隨意的穿著了。

    慈禧太后不斷專政,使的皇帝的威信也在不斷的下降,普天之下只知慈禧不知皇帝。黃馬褂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了,一些沒落的貴族乘機就開始穿著祖上留下了的黃馬褂開始招搖撞騙,一時間就流出了好多黃馬褂,有真的有假的,因此就開始爛大街了!

    結語:說來也是可悲,一直以來為之驕傲的“黃馬褂”到最後落得個爛大街的結局,清朝的列祖列宗還不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寧啊,非要罵死咸豐、同治、光緒等皇帝。但同時也標誌著一個帝國的落寞,和一個新時代的崛起!

  • 9 # 淡看天上月

    流行馬褂

    黃馬褂只是馬褂的一種,而馬褂本來是滿族騎兵穿的服裝。康熙時期成了富家子弟彰顯身份用的,雍正之後就流行開來,很多人都穿上了馬褂。

    馬褂有很多種顏色和樣式,而明黃色的馬褂只能皇家使用。但還是有特殊的,像是御前大臣、侍衛什長等等都可以穿明黃色的馬褂,而且歷來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套獎賞功臣的辦法,清朝就用花翎和黃馬褂來滿足那些功臣的虛榮心,從而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只能一時也

    就像漢初的時候,爵位也是讓人出去裝的好東西。但是到了多年之後,爵位積少成多,沒有限制還可以隨意買賣,爵位也就不管用了,成了爛大街的東西。

    清朝也是這樣的情況,首先的時候三眼花翎和黃馬褂還是蠻頂用的。到了清朝後期飽受屈辱,當時統治者為了籠絡一幫辦事的人,所以這三眼花翎和黃馬褂也就成了也就越來越多,物只以稀為貴,多了當然就“白菜價”了,而口子開大了索性也就放任之,這樣當然就爛大街了。

    其實縱觀各朝各代,都有一些好的措施,但是到為何到多年以後就不管用了呢?一是時變異也,不同的時期應該用不同的措施對待。二則是管理不善,致使好措施變成壞措施。三則是破罐子破摔,從而使得像是花翎、黃馬褂這種爛大街。清末黃馬褂等等之類的所以這麼多,也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

  • 10 # HuiNanHistory

    清朝的黃馬褂到底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衣服呢?都有誰有資格穿呢?

    黃馬褂:清朝的行服黃馬褂是一種行服。

    行服,乃外出騎馬時的服飾。

    清朝皇帝外出時,身邊會伴有一些內大臣、侍衛扈從,這些人都要穿行服。行服的組成包括行袍、行褂,這個外褂就是大家所知的馬褂。根據《清會典事例》的記載:

    後扈前引大臣……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也就是說,皇帝侍衛在跟隨皇帝出行時,他們穿的馬褂就是黃馬褂,這屬於一種職務上的服飾。

    如果不再擔任侍衛,那麼也就不能再繼續穿黃馬褂了。

    除了侍衛外,還有那些人能穿黃馬褂?

    首先,清朝皇帝有巡幸熱河的習慣,隨行一起去圍獵的還有許多大臣,這些大臣也都會穿黃馬褂。這種行為叫做“賞穿黃馬褂”。

    然而“賞穿黃馬褂”的官員,只有在隨圍時才能穿黃馬褂,平時是不能穿的。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有功之臣,亦可以穿黃馬褂。

    馬褂為何爛大街?

    這是清中期以來流行的風氣,許多人都開始在日常穿著馬褂。根據昭槤《嘯亭續錄》的記載,這個潮流與傅恆征討金川有關。

    自此以後,馬褂成為清朝的流行服飾。在職務之外,也有許多普通人喜歡穿著。

    以上就是黃馬褂的流行歷史。

  • 11 # 遼寧胖哥

    封建王朝,黃色代表皇權

    在封建王朝鼎盛時期,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可以生殺予奪,黃色只有皇家人可以用,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人敢使用黃色,敢亂使用黃色的東西,很可能招來殺身之禍,所以這古代的黃馬褂,那是黃色的,代表著無上的榮耀,皇帝是輕易不會賞賜黃馬褂的,只有立了大功的功臣,才有機會得到黃馬褂。

    這些有功之臣得到黃馬褂,也不敢隨意的招搖著穿上大街,只有在朝廷舉報慶典的時候,才可以穿上,因為這黃馬褂代表著無上的權勢。

    雍正時期,年羹蕘平定西北叛亂有功,得到過黃馬褂,當時那年羹蕘,誰都不放在眼裡,回到京城,雍正皇帝親自出城迎接,後來年羹蕘被罷了官,當個守城門的,那縣令也是想侮辱一下年羹蕘,讓年羹蕘下跪,年羹蕘露出了衣服裡面穿的黃馬褂,嚇得縣令趕緊下跪,可見這黃馬褂的權勢。

    到了晚清,清朝已經是風雨飄搖了,權勢已經沒那麼強大了。

    所以這黃馬褂隨著皇權的衰退,變得也沒有那麼珍貴了,那些大臣,也不在乎有沒有黃馬褂了,當時晚清的當權者,對黃馬褂的賞賜,也是比較隨意了,有點功勞的,或者喜歡的大臣,就會賞賜黃馬褂。

    正因為晚清皇權的衰落,黃馬褂也就失去了意義,有傳說慈禧,還把黃馬褂賞賜過開車的司機。

  • 12 # 逸聞軼事

    黃馬褂是滿清的一種官方服飾,黃色更是帝王的象徵,馬褂在設計上是方便騎馬,馬褂的顏色和用料更是等級森嚴,只有皇帝近衛,或皇帝御賜黃馬褂才可以穿。

    在古裝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皇帝身邊的妃子、御前侍衛都穿著黃馬褂,但是他們所穿的又與皇帝不同,明黃是皇帝的專用顏色,一般宮妃只能用金黃色,而那些御前侍衛穿的馬褂一般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成,沒有花紋和彩釉。

    黃馬褂也分為以下四類:

    行職褂子

    皇帝出行時,內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衛等隨從必須穿黃色的馬褂以壯行色,這種稱為“性質瓜子”,只有在工作時才能穿,沒有與皇帝同行則不能穿。

    行圍褂子

    這類褂子是皇帝狩獵時賞賜的,清代的皇帝每年都有狩獵的習慣,向皇帝進獻獵物,都有可能賞賜黃馬褂,按規定來說,行圍褂子只能在狩獵時穿,平時穿是會被治罪的。

    武功褂子

    武功褂子是因為特殊功勳而被賞賜,被賞賜的人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甚至在必要時候還可以面見比自己官大三級的人。

    這種褂子在道光年後才開始盛行,到了太平天國之後更多賞賜於作戰有功的人,有時討得皇帝開心也能獲得賞賜,慈禧太后就賞賜過一件黃馬褂給開火車的人。

    最後一種是特使特賜

    皇帝特賜官員黃馬褂之後,管管必須騎馬繞紫禁城一週,這是個威武而莊嚴的儀式,在咸豐年間最為盛行。

    清朝最耀眼的黃馬褂則是李鴻章穿的那件,李大人在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臉上被日本人射了一槍,血染到了黃馬褂上,李鴻章迷迷糊糊的叮囑下屬那件黃馬褂儲存好,不要洗掉血跡。他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

    清末時期黃馬褂幾乎人人都能穿,這與清朝統治者有關,國門被人開啟,鴉片大肆流入中國,尚有力量計程車兵所剩無幾,再加上各地起義不斷,清政府也是名存實亡,當一個朝代將要滅亡時,朝代定的那些規矩那些禁令還有什麼用呢?

  • 13 # 紅小豆館主

    有清一代,黃馬褂一直都沒有爛大街,只不過現在倒是有些“爛螢幕”,隨著清宮劇的泛濫,黃馬褂好像也就不那麼金貴了似的。清代的黃馬褂有兩大類區別,一種是皇家榮耀,一種則是工作服,黃馬褂爛大街的印象,大概是把黃馬褂的第一種用途和其第二種用途混在了一起。

    比如有些電視劇,某官高位顯的大臣被皇帝賞穿了黃馬褂,電視鏡頭還針對黃馬褂給了好幾個特寫,眾位大臣交口稱讚,特別是有不少電視劇還為了突出黃馬褂的金貴,好多官員還對穿著黃馬褂的官員行跪拜禮,我記得《雍正王朝》裡年羹堯被貶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橋段,這時候您會覺得黃馬褂實在是太罕見了。但再另一些電視劇裡,又會出現這樣的鏡頭,但凡皇帝出現,身邊總是簇擁著幾十上百個“黃馬褂”,極為壯觀,壯觀倒是壯觀了,可這麼多黃馬褂,還談的上稀有和金貴嗎?

    清代確有賞穿黃馬褂的規矩,一般還都是賞給那些在戰爭中立下功勳的武將,還經常是賜予世襲罔替的爵位,並加上黃馬褂,爵位是實打實的功名利祿,黃馬褂則是無上的榮譽,而且賞穿黃馬褂還都是三品以上官員才有可能有的,比如剿滅太平天國的曾國藩、曾國荃兄弟,雖是文臣出身,但戰功卓著,都被賜予了爵位和黃馬褂,上圖便是曾國荃著黃馬褂圖。而清宮又有一種黃馬褂的工作服,舊時稱“行褂”,是大內侍衛們上班時穿的,所以皇帝在一群黃馬褂的簇擁中出現,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這兩種黃馬褂是有所區別的,賞賜的黃馬褂的紐襻是與馬褂顏色相同的黃紐襻,而工作服的紐襻則是黑色的,由於很多影視劇並不清楚這一規制,經常混在一起,也就更容易讓大家感到奇怪了。

  • 14 # 國史館

    清朝黃馬褂分兩種。一種是職務著裝,一種是軍功榮譽標誌。清廷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和御前侍衛在執行職務時均著黃馬褂。這種黃馬褂是皇家專用的明黃色,黑色紐袢。我們在清宮題材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給皇帝站班的一片黃的景象就是這一類的黃馬褂。

    另外一種黃馬褂就是軍功恩賞,由皇帝親自頒賜,類似於現在的榮譽勳章。這種黃馬褂與職務黃馬褂略有不同,它的紐袢是明黃色的,以示比職務黃馬褂尊貴。這種軍功恩賞出自咸豐以後。這是因為自咸豐以降,清朝有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征伐:兩次鴉片戰爭以外有洪楊軍興、平捻、平西域、收回伊犁、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海戰等。可以說,晚清70年,不打仗的日子寥寥無幾。

    有清一代軍功恩賞不外乎封爵、賞戴花翎、著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等。雍正年間年羹堯就被賞了全套,但獨缺黃馬褂。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年羹堯穿了黃馬褂,這是編劇和導演的一個誤讀。年羹堯兩榜進士出身,翰林院出來的,從來也沒有當過御前侍衛。雍正年間還沒有用黃馬褂賞軍功一說,所以如果年羹堯真的穿上黃馬褂那可是殺頭之罪。

    不過,在所有的軍功恩賞裡,黃馬褂由於具有鮮明的視覺特徵而顯得格外名貴。

    晚清時杭州鉅富胡雪巖因協助左宗棠收復西疆有功,左宗棠具折向朝廷請求封賞,事先徵求胡雪巖意見,問他想要個什麼封賞。胡雪巖說想弄件黃馬褂穿穿。於是朝旨一下,以軍功賞浙江候補道胡光庸黃馬褂。乾隆以後,朝廷開放捐納,商人可以捐官,但最高是道員,正三品,頂戴是藍色的。清朝一二品大員才能戴紅頂子,所以捐官一般不能有紅頂子。但乾隆年間的鹽商財大氣粗,也有辦法給自己弄個紅頂子,比如蔭封。所以有清一代紅頂商人雖不多,但不奇怪。胡雪巖捐官得了道臺,但他累次軍功,給自己的母親請了一品誥命,他本人也水漲船高,可以戴紅頂子。但紅頂子而賞穿黃馬褂,有清一代275年只有一個胡雪巖。

    晚清的湘軍和淮軍裡有許多軍功赫赫的武官。這些人大都是農家子弟,一個大字不識,所以升官以後不願意補實缺,因為幹不了。他們出生入死,每打一次勝仗升一次官,仗打的多了,最後竟至升無可升,最後就只好賞穿黃馬褂、賞戴花翎了。這其中以左宗棠的部下最為著名。據《國朝野史大觀》記載,左宗棠當兩江總督時,有一次命自己的勤務兵去給江寧藩司送信,就鬧了一個大笑話。

    那個江寧藩司叫升善,是個不諳世事的旗下貴族。藩司是方面大員,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屬於高幹,從二品,戴紅頂子。在一個省裡除了總督和巡撫就數他官最大,因此藩司的儀制在地方上是很尊貴的。左宗棠是總督,派他的勤務兵給藩司送信,升善就以為這個勤務兵是普通的聽差之類的。但因為他是總督派來的,就客氣一下讓他升炕(在炕上與藩司並排同坐),誰知這勤務兵一點也不客氣,讓升炕就升炕。

    升善非常生氣,在第二天面見左宗棠時就告了一狀。左宗棠馬上把那個勤務兵叫來,當面申斥他:“你以為藩司大人和我一樣嗎?讓你升炕就升炕?我的炕你可以隨便升,但藩司大人的炕不能隨便升!滾下去!回頭給藩司大人站班!”左宗棠其實是告訴升善:我的炕他都可以隨便升的,你的炕更不在話下了。

    清朝軍中的站班相當於現在的擺出儀仗隊,是一種很正式的禮節,那是要穿禮服的。結果升善辭行時大吃一驚:總督衙門大開中門,十幾個全副武裝的武官站立兩邊,最小的也是正二品的總兵服飾,個個都穿著黃馬褂。而那個被申斥的勤務兵,黃馬褂加雙眼花翎,堪稱翎頂輝煌。而升善只是從二品,雖說文官比武官值錢,但在正式場合裡,朝廷的體制不能不顧。升善只好按照下屬參見長官的規矩,一個一個地請安。等到辭出總督衙門,三九天氣,汗水竟溼透了棉襖。這個笑話鬧大了,以至於都傳到了京裡,被好事者寫到了書裡。

    所以,清朝的黃馬褂還是很值錢的,不大可能爛大街。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到這個問題,先要了解一下黃馬褂為什麼金貴?

    黃馬褂之所以金貴,就是因為它用了“帝王之色”,早在唐朝開始,明黃色便成了天子的專屬色,宗室貴族和後宮嬪妃們只能穿金黃色。

    到了清朝的皇帝,出入講得是奢華的排場,除了金輦等交通工具還要有浩浩蕩蕩的儀仗隊,皇帝的保衛隊自然必不可少。

    為了凸顯天子的威嚴,這些人也身著明黃的工作服,不過和皇帝的比起來,那就簡陋多了,一般冬綢夏紗,上面也沒有刺繡和彩紋,這種工作服被稱為“行褂”,俗稱“黃馬褂”,這種工作服只能在當班的時候穿,休息或者解職後都不能穿,否則論罪,因此又稱“行職褂子”。

    在清朝前期,還沒有賞賜“黃馬褂”這一說,但到了咸豐年間,就有了賞賜“黃馬褂”的記錄了。

    最初,“黃馬褂”是用在木蘭秋獮這樣的狩獵活動中的,在這種大型圍獵活動中,王親貴族和大臣們正是展示身手的好機會,而黃馬褂則被賞給身手最為矯健的漢滿大臣,當然皇帝很懂得物以稀為貴的道理,所以只有功夫最高的人才能得到賞賜。

    另外,在圍獵的途中,也有蒙古貴族前來獻禮,趕上皇帝心情不錯的時候,也會得到黃馬褂的賞賜。

    這種黃馬褂面料和開始說的工作服不一樣,它是一種滑滑的防水面料,紐襻是黑色的,得到賞賜的人也只能在狩獵的時候穿,平時不能穿,否則會因“僭越”吃官司。

    大概咸豐帝覺得黃馬褂很能刺激大臣們為清廷賣命,因此對於有軍功的大臣也會賜以黃馬褂,不過除非獲得了非常大的功勳,否則也休想得到。

    這時候的黃馬褂在款式上更加細化,文武官的不同都會相對有不同的圖案,另外穿著這件黃馬褂,有特權,比如官位要比平時大三級,是不是很牛氣?

    不過,皇帝也不是賞給你就是你的了,你要是犯了錯,黃馬褂就會被收回,因此,擁有黃馬褂可是半分錯也不能犯,要不然會受到重罰,但黃馬褂可是榮譽的象徵,因此清廷大臣們的心願清單上,它一直是心願前三名。

    黃馬褂賞賜最多的時候,是太平天國建立後,由於清軍不敵,皇帝為了早日鎮壓太平軍,只要立有軍功的大將,必會賞賜黃馬褂,比如曾國藩。

    清朝末年,由於閉關鎖國,導致外國列強想要開啟中國國門,於是朝廷有了外交使臣,皇帝為了凸顯使臣的尊貴,也會賜黃馬褂。

    等慈禧上臺後,清廷愈發衰敗,賞賜起來非常隨意。有一個會開小火車的司機,曾載著慈禧在紫禁城裡轉了一圈,慈禧一高興,就打賞了他一件黃馬褂,可見,當時的黃馬褂已經失去了神聖性。

    而清廷由於腐敗,不光可以賣官鬻爵,向徵榮譽的黃馬褂也一樣明碼標價拿出來賣。幾十兩銀子就能擁有一件,雖說貴了點,但銷量卻好極,一些士紳望族,甚至市井商販,只要手上拿得出這筆錢的,都願意買一件顯擺,這時候,曾經高不可攀的黃馬褂真的成了爛大街的貨了。

  • 16 # HuiNanHistory

    黃馬褂本質上是一種行服。行服顧名思義,就是外出騎馬行進時所穿戴的服飾。

    清朝皇帝出行時,身邊通常有許多內大臣、侍衛相隨,保護他的安全,這些人全都要穿著特定的行服。行服又包括行袍和行褂,褂子一般是要罩在袍的外面,其長到股、袖至肘,這種穿法對騎馬是較為方便的。根據清人趙翼《陔餘叢考》載:“凡扈從及出使,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日馬褂,馬上所服也。”

    正如《清會典事例》所云:“後扈前引大臣……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在皇帝身邊護衛的侍衛,由於他們所穿的行褂通常是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成,所以又叫做“黃馬褂”。另外,既然馬褂是一種由於職務原因要求侍衛穿著的行服,如果職務解除,也就是說不再擔任內大臣、侍衛等職,自然也就不能再穿黃馬褂。

    在清朝皇帝巡幸熱河期間,也准許一些參與行圍的大臣穿著黃馬褂,這又叫做“賞穿黃馬褂”。根據清人吳振棫《養吉齋叢錄》的記載:“行圍有賞給黃馬褂者,隨圍則服之。常時不得服用。” 也就是說,除了行圍期間內,其餘時間都不能穿黃馬褂,故這種賞穿的黃馬褂也叫做行圍褂子。除此以外,還有一種賞給有功之臣的黃馬褂,無論何時皆可穿著。

    關於清朝男女在日常寢居時穿著馬褂的風氣如何流傳開,可以參考清人昭槤《嘯亭續錄》的記載: “又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徵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今無論男女燕居皆著之矣。” 這個風氣的變化要追溯到傅恆征討金川而歸後。當時,大家穿著馬褂的顏色則不一,有天藍色、玫瑰紫、絳色、泥金色、淺灰色、棕色等,可謂“無貴賤皆服之”。

  • 17 # 貽生

    當年的開檔褲,當年的的確良,當年的喇叭褲,現在誰去穿?道理一個樣。

  • 18 # 走過歷史的蝸牛

    這問題很好理解,清初,身份比錢值錢,所以當時皇帝賞金賞銀,清末,錢比身份值錢,皇帝沒錢賞你了,畢竟一件黃馬褂不用多少錢吧。

  • 19 # 龍毅小聖

    “通貨膨脹”,清廷大量的賜發黃馬褂使得它變得不值錢了。

    黃馬褂是價值是與國家威信掛鉤的,在清末朝局動盪不安,清廷威信下降,隨之而來的是黃馬褂貶值了。

  • 20 # 有書共讀

    我們常常在看清宮影視劇時,往往看到皇帝一高興就會賞賜大臣黃馬褂以示恩寵,而得到黃馬褂的大臣則彷彿是得到了天大的恩寵,感激的五體投地。而且這穿上黃馬褂的人,一般人可動不得他。不僅動不得,別人反而見了他還要下跪,彷彿如聖旨一樣神聖。

    這黃馬褂為什麼如此金貴呢?那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有這個資格擁有黃馬褂呢?

    一、 黃馬褂為什麼如此珍貴呢

    黃色的珍貴,這個首先得從封建等級制度講起。

    我們都知道,黃色是皇家的專用顏色。其實皇帝龍袍使用黃色的傳統,是從隋唐時期才有的。

    在這之前皇帝衣服的顏色並不固定,而是根據五行而定的。唐高宗時期,黃色開始成為皇家的專用顏色。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黃色徹底成為了封建皇權的象徵。

    這個時候,無論官員還是百姓,都不能私自使用黃色的。要是私自使用黃色,那可是犯法的,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而馬褂原本是滿族所獨有的民族服飾。這種服飾無論是騎射打仗,還是日常的生活都是比較方便的。所以在最初馬褂只是八旗兵長穿衣服。而滿清入關後,馬褂就開始逐漸盛行了。但是黃馬褂可不是什麼人都能穿的,它還是帶有封建等級色彩的,所以說還是很珍貴的。那麼有哪些人能有幸獲得資格穿黃馬褂呢?

    二、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獲得黃馬褂

    1、 皇帝的御前侍衛

    皇帝的御前侍衛說白了,就是負責皇帝安危的大內高手。這些人是必須要穿黃馬褂的,因為這些侍衛是皇帝身邊保衛皇帝的人,有著特殊的身份,所以穿上這黃馬褂也代表了皇家的威嚴。

    但是這類黃馬褂其實就是御前侍衛的工作服,它沒有花紋,是拿淡黃色或綢緞原料製作的,黃馬褂的扣子是黑色的。

    而且這個黃馬褂可不是能一直穿下去的,它只能是在工作的時候穿,不工作的時候是不能穿的。而且如果有一天侍衛離開了這個崗位,這個黃馬褂也要再上交回去,是不允許私自帶走的。

    2、皇帝狩獵校射時賞賜出色者的

    康熙在位時期,幾乎每年都會進行木蘭圍獵,在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的,或者是向皇帝獻獵物的,都有可能得到皇帝的賞賜。而黃馬就是賞給出色者的,它是以示恩典的。

    這種黃馬褂呢,按規定也是隻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的,平時要是無故穿上,那可就是犯禁了,可要被治罪的。這種黃馬褂,文官穿是要用黑色紐絆的,而武將則是用黃色紐絆的。

    3、有突出貢獻的大臣

    皇帝也會把黃馬褂賞給有突出貢獻的大臣,也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賞賜黃馬褂”。

    這類黃馬褂是很難獲得的,縱觀清朝榮獲此殊榮者寥寥無幾。只有大將軍傅恆福康安,及晚清漢臣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獲得過。

    要說大清朝最有名的一件黃馬褂,還真的當屬李鴻章那件。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就穿著帶有皇家尊嚴的黃馬褂。當時他在日本還被人行刺了,頓時血染了黃馬褂。

    李鴻章回國後,把黃馬褂換下並儲存好。他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這真真是有歷史見證意義的黃馬褂了。也算是最金貴的黃馬褂了。

    那什麼到清朝末期,金貴的黃馬褂就“爛大街”了呢?

    三、清末,金貴的黃馬褂成了“爛大街”的了

    凡事都是物以稀為貴,多了就會貶值不值錢了。而清末,黃馬褂還真是氾濫了起來。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黃馬褂就開始氾濫了。湘軍的高階將領幾乎都有黃馬褂,據說那是因為朝廷沒有錢,而用黃馬褂來忽悠那些大老粗的。

    還有大商人胡雪巖為左宗棠籌辦軍需,朝廷也賞賜了他一件黃馬褂。這領黃馬褂的人多了,這黃馬褂的含金量當然就沒有那麼高了。

    後來慈禧也開始隨意賞賜黃馬褂了,只要能讓她高興,隨便什麼人都能得到黃馬褂。據說就連當年給慈禧開火車的司機,就是因為說了句吉祥話,把慈禧給哄高興了。所以慈禧就賞了一件黃馬褂給他。

    而到了晚清末期,八旗子弟花個百十兩銀子,也能買個黃馬褂穿。這時的黃馬褂已經氾濫到不值一文了。

    可見黃馬褂在清早期時,的確能代表擁有者的身份,它還算是金貴的。畢竟不是什麼人都能擁有的,也不是什麼時候都能穿的。但是在晚清的時候,尤其是慈禧的時候,可以說它還真不是個什麼事了。

    隨便什麼人都有可能會穿黃馬褂了,那這樣的黃馬褂自然也就沒有金貴的含義了,也就成了爛大街的了。

    黃馬褂是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代表皇權的產物,它本身就已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好似擁有了它,自身地位就會不一樣,就會很高。

    其實它也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黃色馬褂而已,但卻讓人產生了等級之差。

    幸好隨著清王朝的滅亡,黃馬褂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再沒有階級之分,有的只是人人平等的現代社會。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女人,如果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小孩,老了會後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