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93814281
-
2 # 歷史軍魂
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的軍事學習西方。日本的陸海軍軍官和士官開始佩戴西洋的軍刀。
1933年,日軍在中國的長城被29軍的大刀隊打敗。此戰之後,日軍廢棄了西洋軍刀,改為佩戴日本自己的軍刀。
1935年日軍士官(日軍稱之為曹長、軍曹和伍長分別對應上士、中士和下士)開始佩戴軍刀,稱為95式軍刀。刀柄用銅或鋁製成,刀柄上以櫻花作為花紋。
日軍軍官以海軍的98式軍刀為基礎,此外軍官的“將校軍刀”是自費購置。抗戰時期,中國軍民繳獲了幾十萬把軍刀,比較好的是佐官刀和將官刀。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送給楚雲飛的就是佐官刀,將官刀被旅長陳賡要去了。
-
3 # 度度狼gg
日本鬼子的軍刀樣式經歷過一次反覆,古代的日本武士刀起源於中國的“唐刀”,在日本內戰和明末的倭寇之亂時,日本人揮舞的武士刀被稱為“倭刀”,寬刃,較長,是打群架和近身肉搏的趁手傢伙。
明治維新後日本軍隊全盤學習歐洲,1885年開始配發西式的窄刃長刀或長劍,注意看當年的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等大人物的照片裡,都佩帶著歐式軍刀。不過問題是,歐洲軍人的佩刀是裝飾品,沒有實戰意義,而日本軍隊是講究白刃衝鋒的,所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日本軍官配發的歐式軍刀就比較搞笑了,一對砍就彎曲或折斷,鬼子軍官大喊坑爹。
這個時代,只有尉級及以上的真正軍官可以佩刀。
由於歐式軍刀的華而不實,日本軍隊在大正年間基本棄用,到裕仁天皇上臺前後,日本國內的軍國主義思潮氾濫,提倡“武士道”精神,於是經過改良的武士刀開始流行,以古代唐刀為基礎,但是整體略有縮短並且去掉歐式的護手,就是《老炮》裡馮小剛用來叉架那種,定型後也稱為“陣太刀”。
1934年日軍以“陣太刀”為藍本大面積配發軍刀,所有計程車官和軍官都有資格佩帶,彼時日本軍隊總量有限,因此全部是免費配發,但是士官、尉官和將校(日本軍人稱呼佐官以上為將校)佩刀的質量和裝飾有所不同,所謂的“將官刀”、“佐官刀”就是這一時期的產品,士官不是軍官,所以早期的鬼子部隊裡“曹長”、“軍曹”等士官都佩有軍刀。
這款軍刀名為94/98式,刀柄用白色鮫魚皮包裹,刀炳兩側是三朵並列的櫻花(祖傳的有族徽),以及雙面色編織的刀穗。內側的金色、紅色和藍色用以區分將官、佐官和尉官,配有牛皮刀鞘,做工較細。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和後來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軍隊規模急速擴大,便不再給所有士官和軍官免費配發軍刀,原因就一個字:窮。但是日軍條例又規定軍官必須佩帶軍刀,於是日本軍官家裡有條件的,就自帶祖傳武士刀或夠買制式軍刀;不具備條件的,就在街上隨便買一把質量相對差點的拎走;士官沒有強求,可帶可不帶,但是出於近戰的考慮,日軍士官在侵華戰爭中大多數還是有軍刀佩帶。
由於中日戰場的火力密度遠遠低於歐戰,所以在歐洲軍隊早已棄用軍刀的時代,日本軍刀在中國反而有一定用武之地,在雙方進行白刃戰時使用軍刀計程車官和軍官挺難對付,當然,也被中國軍人繳獲不少。
1945年日本投降時需要上繳軍刀,因為是武器,不過有部分日軍在終戰前將家傳武士刀郵寄回本土,或者是在繳械時以私人物品的藉口留了下來,總體來說,中國民間儲存的日本軍刀中,1934年統一配發款數量較大,而日本人祖傳的武士刀不多。
-
4 # 昨思今明未武
日本指揮刀實際上就是指日本軍刀,是明治維新後日本海、陸軍官、士官所轄帶的指揮刀。這批軍刀最著名的就是1934年到1945年間的日本陸、海軍官所佩戴的頗具日本文化西式化的日本軍刀。這段時間與日本侵華戰爭的時間高度吻合,很多中國軍人及平民都倒在日本這種“屠刀”下。不過我們沒也要注意,這裡的日本軍刀與日本武士刀是兩個概念。
武士刀是指德川幕府時代之前日本武士所使用的日本傳統日本刀,在材質上一般使用玉鋼集庖丁鐵兩種材質,工藝很傳統。日本軍刀則是指在日本維新運動後逐漸西式化的日本軍隊所使用的西式化的日本刀,採用近代工業用鋼,大規模煉製。兩者不僅在時間上有很大的斷代,在工藝、材質,甚至形狀上也有很多不同。
舊日本的軍事體系等級制度嚴重,日本的軍刀也是分不同等級的,軍刀是舊日本軍人的象徵,甚至有軍刀計程車兵可以不同指揮官的指令。而在日本投降時,也是交出軍刀,可見日本軍刀在舊日本軍事體系中可以看成日本軍隊尊嚴的體現。日本軍官軍刀則飾以櫻花,護格、刀柄、刀穗環、閉鎖按鈕、刀路銅飾。手柄用的鮫魚皮包上,用卷柄纏繞。花紋是卷柄纏出來的刀穗是日本軍刀重要的飾物,絲帶內側的色彩,以金、紅、藍為區分將、佐(校)、尉軍階的標誌,這就是日本軍刀最常見的等級體現。
就常見的日本軍刀有九四式佐官軍刀、九八式軍刀、九五式下士官用刀。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期間,日本規定,凡軍官必須配帶軍刀。也就是說只要是個官,就必須有刀。但是日本軍刀雖是制式武器但不一定就要用軍品,自已家有祖傳寶刀就只管拿來掛,沒人管。按照日本國內的習慣來說,只要是武士家庭出身的都可以帶刀,當然了,那些真正武士出身的,基本上都是軍官了。
那個刀實戰用處不大,誤事倒是不少。象石原莞爾就曾被自己所配軍刀捅中襠部,導致尿道口撕裂,長期尿血引發膀胱癌,最後死在這上面。 日本刀原本只有武士佩帶。明治維新以前,各藩藩士、其中主要是武士,他們的工作就是為藩主打仗賣命。這些武士與藩主是家臣與主君的關係。家臣為主君工作,主君要給家臣俸祿,他們之間是一種從屬關係。1869年“版籍奉還”後,藩士的戶口由各藩轉到國家,解除了藩主與藩士的關係,1873年明治政府頒佈了“徵兵令”,對兵役制度進行了改革,實行3年義務兵役制,全民皆兵,每一個人都成了武士。1871年明治政府繼1870年禁止一般人帶刀之後,又公佈武士禁止帶刀。刀,對於武士來說是一種象徵,一種榮譽,是生命的一部分。為了榮譽可以戰死,可以自殺,現在連刀都不讓帶了,怎麼戰死,怎麼自殺呢?工作沒有了,自殺又找不到工具,武士們的憤懣達到極點,掀起了一連串計程車族叛亂,最終導致日本歷史最大的一次內戰“西南戰爭”,戰後日本更嚴格的貫徹廢刀令,又因1886年發生的“長崎清國水兵事件”,在清朝的壓力下,日本政府透過法令,日本警察都不許佩刀了,只許佩帶竹棒。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全國上下各個方面開始向西方靠攏,就連貴族們的社交禮儀也全面學習西方。日軍在學習西方的時候也發現西方軍中軍官們也有在各種場合配刀的傳統。
於是軍官配刀就在軍隊中保留下來,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徵。同時也是軍中激勵士氣的手段之一。由於日本陸軍師從德國,海軍師從英國,指揮刀也從東洋傳統形制開始逐步西洋化。直到1933年2月,荒川五郎、慄厚彥三郎等在東京下議院向政府提出復興日本刀劍的建議案,以提倡日本精神及固有文化,獲得一致透過。一個月後,侵佔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以第6、第8師團和混成第14、第33旅團等部8萬餘眾,分別向中國長城發動進攻,長城抗戰爆發。3月11日中國軍隊第29軍第37師大刀隊在趙登禹旅長的率領下,乘雪夜迂迴至喜峰口日軍側後,摧毀敵炮兵陣地,殲敵服部炮兵大佐(上校)以下步、騎、炮兵3000餘人,當時的日本報紙說:“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以外,而遭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日軍在此戰中發現西洋指揮刀除了好看之外,在白刃戰中同中國大刀一碰即斷,根本不實用。因此,在荒木陸軍大臣、柳川陸軍次官、山岡軍務局長等皇道派頭面人物的倡導下,日軍遂於1934年廢棄華而不實的西洋式指揮刀,軍官一律改佩日本式的軍刀以謀應對。 粗略來說,二戰日本軍刀等級從低至高為:95式士官刀(工廠量產機制,配發),98式(94式)將佐刀(98式比94式少了第二掛環,需要自費購買),家傳古刀(祖傳,一般為古代名家制作)等等。以日本配發的95式軍刀為例,採用傳統的“陣太刀”即長刀的形式,連刀鞘總長101釐米,裝配製式的刀柄與刀刃比例為1:2.36。刀柄雙手持握,劈刺兇狠有力。還有就是刀穗,絲帶內側的色彩,以金、紅、藍為區分將、佐(校)、尉軍階的標誌。軍刀刀鞘有與刀帶掛鉤連線的環,陸軍為單環,海軍為雙環。
-
6 # 我在無錫664
不管什麼日本軍刀在中國軍人手裡了就是戰勝日本軍人的戰利品。在中國軍隊凡是1955年授銜上校(或者是大校)的軍人都授與一把日本軍刀。這就是戰勝日本軍人的戰利品!(至少1966年以前軍刀是在軍人家裡)。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不用軍官,班長級別就能用指揮刀。
二戰的日本軍隊對這個並無明確的級別限制,士官階層就可以佩刀,但最起碼是“伍長”級別才行(注:日本的‘士官’、‘下士官’與中文裡的‘士官’是兩碼事),指揮刀在日本軍隊裡是很普遍的裝備,後期準備“一億人玉碎”時,有些部隊發不出槍來都會給把刀,“神風”隊員們機艙裡有時候也會給備一把。
上圖是“神風”隊員們在領取一種專門的短刀,這種屬於“搭乘員刀”,分為長短兩種樣式,我們可以看到他以後掛著把長刀。
日本海軍與陸軍的搭乘員刀有點區別,但都是長短二種,海軍按照慣例使用的是雙環掛扣,陸軍是單環。這個也可以套用到其它日本軍刀的分類中。
所謂日本指揮刀,按日本人的稱呼,應該叫“昭和刀”才更加恰當。1933年,荒川五郎提出的“復興刀劍”議案透過,日軍從此將之前“維新”風格的西洋刀劍廢除,重回古刀型制,並做出了“軍官一致佩戴日本軍刀”的規定。日本軍部提出“軍刀報國”的口號,大募刀匠刀工,掀起了一撥瘋狂的制刀高潮,日本從曹長到天皇,這時起都裝備了日本式樣的軍刀。
甚至士兵也能拿刀,唯一的阻礙是日本軍隊森嚴的等級制度。普通士兵拿刀既無用又引人注目,還會惹前輩們惱火,何必呢?就連能攜帶軍刀的伍長級別,為了隊伍作戰需求也不會去刻意攜帶軍刀。但軍曹和曹長階層就絕對是人手一把毫無問題,他們有專門的95式下士官用刀。
二戰日本的軍隊等級依次為: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兵長-伍長-軍曹-曹長-准尉-少尉-中尉-大尉-少佐-中佐-大佐-少將-中將-大將-元帥-大元帥。
需要注意一下,日本的“士官”和“下士官”只是個稱呼,分別對應於我們的“軍官”和“士官”。指揮刀就是“士官刀”和“將官刀”,有時候“佐官刀”也會被單獨拿出來說。
比如昭和9年的陸軍制式軍刀“94式官佐軍刀”,樣式上採用了古代陣太刀造型作為外形範本,它專用於裝備中上層軍官,大隊長到聯隊長才夠資格裝備,是十足十的指揮刀。
前面提到的“下士官”們的95式下士官用刀,和精工的“佐官刀”完全不一樣,它們更傾向於“戰具”而非單純的指揮和禮儀用刀。95式非常粗糙,成本低廉皮實耐造,被人稱為“鐵棒”,材料多是炮鋼或雜鋼,品質良莠不齊。好的95軍刀擁有優質的鋼口和良好的重心,但後期粗製濫造的那種被罵作“割脖子都會鈍掉”的垃圾。它是日本製造量最大的一款軍刀,普遍裝備了“下士官”階層的日軍士官隊伍,你可以認為它是“指揮刀”,但亦可以將之定義為“戰刀”。
和這種類似的還有昭和12年的98式軍刀,果然是粘上海軍馬鹿就有錢了,98式的刀裝分一等・二等・三等・略式外裝4等,你的刀漂不漂亮取決於肯花多少日元,因為到佐官一級刀子就要靠自己買了。光刀鞘就分鐵的、鋼的、革卷木鞘、鯊魚皮、漆器甚至鋁,花樣甚多。
對應軍官級別的話主要靠蠶絲製成的刀穗,日本人叫“刀緒”,有人簡稱為“金紅藍”等級,實際上刀緒都是棕紅色的,用蠶絲“組紐”製成,(《你的名字》中三葉的紅頭繩就是此物同一型別),顏色被夾在內側。
將官內側是紅色,帶有金色線條,有點像現在內褲上的橡皮筋花紋;佐官內側是紅色無齒線,尉官內側是藍色,至於下士官們...呵呵。有皮繩子一條就不錯了。
實際上日本根本沒規定什麼級別用“指揮刀”,除了刀上的穗子色外,再沒有明顯的等級區分了。日本政府只規定了刀裝的樣子,而且刀裝好不好取決於你肯出多少日元,沒有規定刀條的樣子,這也造成了許多軍官跑去找刀匠打手工刀或者DIY家傳古刀條。
上圖是日本元帥武藤信義的大將佩刀,刀身上有菊花徽章,刀條製作略帶劍形。武藤信義被日人稱為“滿洲守護神”,他帶領關東軍侵吞了東北,是製造“滿洲國”的元兇。
這些元帥刀都是十足十的“指揮刀”,畢竟元帥們不可能靠它們上陣砍人,包括我們熟悉的寺內壽一、杉山元還有長沙會戰的畑俊六等等、海軍的山本五十六、東鄉平八郎等等都有這些元帥刀。它們的刀緒是圓形棕色先端帶金具的式樣,類似鞋帶。刀身華貴非常。
不過甭管這高低貴賤,你是個曹長就行,誰說指揮9個人不是指揮了?嗯,我學兩聲雞叫,你壯烈的對著帝國的斜陽拔刀吧!板載!
-
8 # 漩渦鳴人yy
軍銜說不上,反正當時在前線指揮的,只要是小隊級別的日本軍官都必須佩帶指揮刀!因為當時日本軍隊的規定就是隻要你是個軍官,你就必須得帶到這一點事,跟西方學來的。
一開始的時候啊,日本當時實行倒幕運動,武士刀一開始是武士的象徵,所以日本的現代化軍隊裡面為了能夠實現徹底的倒幕運動,選擇將這個刀給取消掉了,改成配槍,但是後來日本軍隊卻發現,他們在學習西方的那些軍事理論的時候,發現很多西方他的指揮官也是佩戴的刀的,所以日本人藉助著這一個噱頭,再加上日本向西方學習的軍事化理念,所以又規定當時日本的軍官又可以佩戴軍刀,最終,久而久之,日本軍官必須佩帶刀,成為了日本軍隊的象徵。
首先,指揮官在指揮的時候一般是來說是使用的配槍透過槍聲來引導自己的部隊向哪個地方射擊,或者是像哪個地方前進,並且用配槍來擊斃那些逃離士兵。
後來,日本軍隊要求軍官佩戴武士刀以後發現這個刀用起來很威風,而且還能夠指揮部隊前進的方向,並且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它來砍殺一些逃逸計程車兵,所以,在日本軍隊內部很多的軍官都放棄用配搶指揮部隊作戰,而是直接改用軍刀,這樣的話,久而久之,武士刀成為了當時日本軍官的象徵。
所以我們看很多老的照片裡面我會發現一個小隊裡面通常會有一個拿著指揮刀指揮機槍射擊或者是迫擊炮像哪個地方射擊的,一個小隊長拿著一把指揮刀,由此可見,軍刀在日本軍隊中的普及。
當然,日本軍隊內部有很多款式的軍刀,一開始,日本軍方給這些事關提供的軍刀還算良心,雖然說樣子不好看,但是看起來不會說,砍起來,砍到東西就斷的那種,但是到了後來,這些軍刀產品越來越次,當然,下級的那些軍官是統一發配的,而那些上級的軍官,無論是配槍還是配刀都需要自己購買,有些人甚至就換掉了軍方發過來的配到選擇帶著以前,自己祖先傳下來的那把軍刀去使用,從某種形式來說,那個時候日本軍官手裡的刀實際上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
9 # 沙洲孤鴻24331826
日本武士文化源遠流長,對刀的鐘情遠甚於其他兵器。歷史上蔣百里在日本士官學校求學期間,兩次在比武大賽中奪得“御賜軍刀”。這被日本朝野認為是整個日本國家的恥辱。
日本從軍曹(班長)開始,就有佩刀,並且是標配,以致在南京大屠殺中有兩軍曹開展“百人斬”比賽。
戰場上揮刀者並不多,只有帶隊主官通常拔刀指揮,刀又成了戰場主官標誌。如果一個大佐命令一個少佐帶一部分人執行任務,那個少佐在他的小分隊裡也必須拔刀指揮,以示他被授權。
將級軍官一般在晉升軍銜的同時,天皇要賞賜御賜軍刀,當然大部分是名義上的“御賜軍刀”,並非天皇親自頒發。刀柄上鑲嵌有皇家標誌的菊花,菊花的材質也因級別不同分為金質、銀質、銅質等,以示身份和地位,也是榮譽標誌。
八路軍在黃土嶺上擊斃阿部規秀時,當時繳獲了一柄“辻村”大佐的軍刀。因為八路軍基層官兵識字的不多,“辻”字又是日本漢字,以致把“辻”字唸錯現象,可見,軍刀上不但有身份標誌,還刻上姓名。達到刀、主人、主人地位三者統一,便於戰場清點人員。
-
10 # 楠竹一
二戰時期,日本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侵略國家,其將戰火幾乎燒遍了整個東南亞,而日軍的軍官手上,我們貌似時常可以看見一把武士刀/指揮到伴隨他的身邊,那麼問題就來了,日軍對於指揮刀的佩戴有相應的軍銜要求麼?其實沒有,是個官就能佩戴。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要從日軍開始佩戴指揮刀說起,要說到日軍指揮刀的佩戴其實是從明治維新之後開始的,在此之前日軍沒有指揮刀這一說法,而武士刀則是武士的特權,而自打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全方面接受西洋文化,並且對於軍隊的指揮層允許佩戴指揮刀,不過人家歐洲人的指揮刀多以裝飾作為目的。
而日軍卻偏愛與刀刀見血的快感,最後就是指揮刀崩口的崩口折斷的折斷,然後日本為了宣傳本土的武士道精神便乾脆使用武士刀作為指揮刀了,而且在1935年前後開始大量配發(因為職務和軍銜分別在外觀和質量上有一定的區別),而到了1937抗戰開始的時候,因為部隊的擴大,不可能個個基層軍官都配發指揮刀,這時候就需要士兵們自行從家裡拿出祖傳的刀具來佩戴了,至於實在沒有條件的,花半個月薪水就可以從大街上隨便搞到一把質量一般的指揮刀。
所以說這些就是導致日軍為什麼在二戰時期幾乎所有軍官都能佩戴是指揮刀的原因,一是美觀,二是可以提高近戰的能力,但是這也是大部分日本軍官刀術速成而經常發生意外的原因了。
-
11 # 回眸笑歷史
軍曹以上軍銜就可以配軍刀,舊日本軍隊軍曹級別的相當於現在計程車官級別,不是軍官,最多可以擔任小隊長。軍官不論大小都配製式軍刀,有的也可以自己單獨配。
-
12 # 小號哥
實際上,在日本軍人當中指揮刀在戰爭當中(現代戰爭)的作用不大,只是起到表明其身份和象徵性質。當然,只有那些校官以上的人才能佩戴東洋刀。一般是少佐級別極其以上的軍官;
-
13 # 最愛吃炸雞
我們先來說說日本軍人的等級問題新等級
1950年,日本重建軍隊,至1954年建成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重建的日軍軍銜分幹部、曹士兩大類。幹部軍銜包括將、佐、尉官3等。將官分為將一、將二、將補。將一相當於上將,將二相當於中將,將補相當於少將。佐官稱一佐(上校)、二佐(中校)、三佐(少校)。尉官稱一尉(上尉)、二尉(中尉)、三尉(少尉)。曹士稱一曹(上士)、二曹(中士)、三曹(下士)、士長(上等兵)、一士(一等兵)、二士(二等兵)、三士(三等兵))。
新日軍1970年增設了准尉,1980年又增設了曹長(即軍士長)。
日本軍人的佩刀是極其講究的,常常關係到地位和家族聲望。指揮刀象徵著榮譽,只要是軍曹級別以上的軍官都配有指揮刀,貴族出生的軍官都會為祖傳的指揮刀配上刀鞘和刀柄,並且佐級軍官的指揮刀是由天皇御賜、鑲金嵌玉的古代寶刀。區分軍銜的主要方式是根據刀穗內測絲帶的顏色,紅色代表佐官,金色代表將官,藍色代表尉官。並且級別越高的軍官,指揮刀刀柄的花紋就越漂亮。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在1945年之前,日本自士官以上就可以配備軍刀,只是軍人的級別不同,所配軍刀不同。刀柄為鋁製的是士官,纏繩的是軍官。刀緒裡側為藍色的是尉級軍官,紅色是佐級軍官,金色的是將級軍官。從刀把來看,銅色刀把是尉官,銀色刀把是佐官,象牙刀把是將官。軍官軍刀是自費購置,除刀外裝有統一規定外,刀身可自己選配。有些軍官出身名門貴胄,將家族所傳的名刀裝配製式的軍刀柄和鞘,帶上戰場。士官配發九五式軍刀,刀柄仿照軍官軍刀刀柄的花紋(如櫻花和絲帶纏花)用銅或鋁壓制而成。刀刃有血槽,形制為日本刀中所稱的“棒槽”式,即一條血槽由鎺本直貫刃尖。護格、刀穗環無花紋,刀鞘為皮製。士官軍刀製作完全為機械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