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莫問青衫

    長平之戰,廉頗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根本原因:秦趙兩國國力的對比差距。

    長平之戰時已經是戰國後期,秦國實力強盛,遠超六國,而趙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同樣趕上了齊楚這樣的強國,可以說僅次於秦國。但僅次於,說明終究還是秦國實力更強,這是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2.兩國君王的能力差別

    秦趙長平之戰一共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次是秦國大將王翦對戰趙國大將廉頗,廉頗堅守不出,秦國沒辦法,只能用反間計讓趙王撤掉廉頗;第二次是秦國大將白起對戰趙國“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急於建功,率軍出城,落入白起的包圍圈,結果趙國40萬將士被坑殺無長平之戰。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趙王,簡直是昏庸無能,居然聽信小人讒言,最終致使戰爭失敗,國家走向滅亡。長平之戰聽信讒言離間老將廉頗,秦趙最後之戰時又聽信讒言殺害了名將李牧。兩次大戰,這位趙王都昏庸無能,不能明辨真假、善惡,簡直是自毀長城,斷送了祖宗數代的努力,令人不由得哀嘆惋惜。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王與武將不能相互信任,國家必然走向滅亡。

    3.廉頗輸在了時運不濟

    秦趙之間秦國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要比趙國強,雙方爆發大戰,廉頗自知比拼軍事實力,不可能打得過秦國,而若要打持久戰,趙國的經濟照樣耗不起。所以趙王要求廉頗速戰速決,可惜敵強我弱,如何速戰速決?這可謂是一個死結,不管如何做,都不可行。而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面對同樣的名將王翦,毫無一絲勝算,不可謂是時運不濟啊!

    4.秦趙兩國武將的能力對比

    很多人認為秦將王翦的能力要強於趙將廉頗,但我認為既然兩人同樣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可見他兩人能力差距應該不大。所以長平之戰廉頗失敗只能是其他的外部原因了。

    總結:所以長平之戰,廉頗的失敗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結果。

  • 2 # 歷史百川

    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在戰國後期是唯一可以和秦國抗衡的諸侯國。秦、趙兩國必有一戰,公元前262年,秦、趙兩國因上黨地區的歸屬問題,發動了影響歷史走向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初期,秦國沒有啟用上將軍白起,趙國則用老將廉頗上陣,對秦國對峙三年。後來,秦國使用反間計,誘騙趙國臨陣換將,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掉廉頗,導致長平之戰失利。

    長平之戰,廉頗也不能算輸,但是也犯了錯誤。

    第一,廉頗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強,偏保守。據《史記》記載: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秦當初伐韓,趙國對是否救援一事上。廉頗回答的是:“難救”,也就是不救。樂乘回答的和廉頗一樣。只有趙奢說救。最終,趙國派趙奢前往救援,並取得成功。

    從中我們看出,廉頗行軍作戰,偏保守,適合打防守戰,沒有破釜沉舟的狠勁。憑藉多年的軍旅生涯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但缺乏創新。

    第二,廉頗與趙王的思想不統一。據《史記》記載:

    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長平之戰無疑是消耗戰,戰爭到了後期,秦、趙雙方都經不起消耗。趙王此刻想要的是出戰攻打,而廉頗採取的是防守的策略。一個要打,一個要守。君臣不和,是導致趙王決心換將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廉頗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自己的軍事能力確實不強以及趙國國力空虛,與趙王的想法不能統一造成的。

  • 3 # 與生活交朋友

    長平之戰,趙國輸了,趙王輸了,趙括輸了,廉頗沒有輸。

    廉頗能夠成為趙國上卿,趙國第一大將,全靠他的戰功換回來的。到了長平之戰時,廉頗早已成了名將。

    長平之戰前期,廉頗統帥趙軍抵抗秦軍。最初交戰,廉頗也是主動出擊的,但是打不過,廉頗便採取了築壘固守,堅壁不出的方針,疲憊敵軍。趙王多次催戰責備廉頗,廉頗也沒搭理他。最後趙王換上趙括,導致長平之戰全軍覆沒。

    廉頗也嘗試過出擊,但實在打不贏秦軍,也沒辦法。名將畢竟是名將,野戰打不贏就馬上調整策略,堅壁防守。這就叫知己知彼,硬剛打不贏,就堅決認輸,換個戰術去打。秦軍傾全國之力,遠征趙國,就算再富有,又能堅持多久?士氣,糧草耗盡,必敗無疑。廉頗作為軍事統帥,在軍事上的對敵策略完全沒話說。

    但是當時趙國國力不如秦國,也同樣面臨糧草問題,長期僵持下去,趙國也可能會崩潰。廉頗已經成功抵擋住了秦軍,趙王只要找列國求援,促成合縱,贏秦國也不是難事。但是趙王偏偏對秦國抱有幻想,不派人去找楚魏求援,反而找秦國議和,秦國略施小計,就斷了趙王的後路。

    議和不成,趙王又開始病急亂投醫,干預前方軍事,要求廉頗出擊與秦軍決戰,進行一場豪賭。前線的情況,又有誰比廉頗更瞭解?廉頗不聽話,趙王直接用趙括換廉頗。如果不是趙王本來就有這個心思,秦國的反間計哪有那麼容易奏效。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開篇就說了戰爭是國家大事,生死的主宰,存亡的關鍵,不能不認真考察研究。結果趙國出了個喜歡拍腦袋的趙王,用了個喜歡拍腦袋的趙括,導致長平之戰失敗。趙軍本就沒秦軍多,士兵素質也沒有比秦軍強,哪來的自信和勇氣去出擊殲敵呢?白起以強攻弱尚且用計,趙括無腦的以弱攻強,要是贏了,迷戀《孫子兵法》的人都要去刨孫武的墳了,寫的什麼玩意兒,盡是忽悠。

    《孫子兵法》經過幾千年的驗證,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趙括行事,處處違背兵法。只能說他的失敗再次印證了《孫子兵法》的正確。

    這一戰趙國輸了,廉頗並沒有輸。野戰打不贏不丟人,戰爭輸了才丟人。廉頗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統帥,摸清秦軍的實力,採取防守的策略。他追求的是戰爭的勝利,趙王指給他一條他認為沒把握的路,他就堅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寧可被換掉,也不出擊。自己不行就堅決不上,退位讓賢,這是對戰爭的負責。

    廉頗因為閼與之戰和長平之戰不敢戰秦軍,就有人說他能力不行。野戰能力不行,就代表能力不行了?也沒聽人說過司馬懿能力不行啊。自古名將都會提前對戰爭進行預判來決定打還是不打,趙奢打贏了,就說廉頗沒能力。要是去的是趙括,打輸了呢,那廉頗不就得封神?常勝將軍廉頗被認為能力一般,紙上談兵的趙括被吹成戰神,有些人的思想確實難懂。

    每個將領都有自己的風格,廉頗屬於比較保守謹慎,在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情況下擊敗敵人。這可能是他沒什麼奇謀,採取穩紮穩打的作戰方式。從廉頗一輩子的戰爭經歷來看,他並不是一個僅僅會防守的將領。當他有把握的時候,也是會毫不猶豫出擊的,所以他在趙國能夠憑軍功拜相。長平之戰之後,廉頗重新被啟用,帶領趙國走過十多年的中興之路。

    長平之戰,找廉頗背鍋,是非常離譜的,那就是趙王和趙括的責任。我們再去看長平之戰,是要吸取趙王和趙括的教訓,不能對敵人抱有任何幻想,敵人是不會給你翻身的機會的。要好好學習,要學些實用的,不要半桶水在那蕩。趙括兵法誇誇其談,上了戰場,沒有哪一件事情是符合兵法的。讀書的時候,我曾經也經常看見有人上課回答問題很牛,上了考場,總是勉強及格。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能就像趙括這樣吧。

    廉頗迎戰秦軍,發現不敵,知錯能改,及時變更策略。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哪有不栽跟頭的,重要的是爬起來,吸取教訓,調整方法,來爭取取得成功。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早就說明廉頗知錯能改的品質。名將絕對不是靠少數人吹出來的。

  • 4 # 兔子愛吃甜甜圈

    長平之戰,讓我們明白了,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在兵的素質差不多,將的才能差不多的情況下,考驗就是兩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可以說廉頗如果在間壁防守到最後其實還是輸,因為趙國拖不起了,所以趙王才會臨陣換將,沒辦法,不是說趙王中了反間計,只是趙王直到趙國的國力已經拖不起長平之戰的消耗,可以說趙國投入長平之戰的軍力大概會在50萬左右,50萬的趙軍後勤保障是一塊多麼大的負擔,趙國拖不起,秦國可以從巴蜀提供源源不斷地糧食,可是趙國沒有這種糧倉,趙國是擠著褲腰帶在打這場仗。所以趙括來了,廉頗走了,你不可能指望著餓著肚子地士兵上前線去打仗,長平之戰地結束,秦國贏了,趙王輸了,趙括輸了,廉頗其實也輸了,但是真正贏得是趙國得百姓,因為他們不用在位前線得負擔而吃不飽飯,在戰國戰爭頻繁得年代,最可憐得還是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希望國家一統,希望戰爭得結束。

  • 5 # 甘棠文史

    長平之戰,廉頗是輸在了己方隊友(趙王)身上,對戰白起並不算輸。況且任何一場戰爭輸贏都不能只歸咎於其中一個人身上。

    廉頗為什麼沒輸?

    長平之戰初期趙國是廉頗統領軍隊抵抗,那時候廉頗已經是年歲比較大的將領了,面對如狼似虎的秦軍,由於前面秦趙之間的戰爭對趙軍士氣打擊甚大,廉頗雖是名將,也只得暫避鋒芒。

    廉頗採用的是固守的策略,一下子雙方就進入對峙狀態,這時候比拼的就是雙方後勤能力了。廉頗作為名將對固守城池很有一套,秦一時間無法攻克。

    可以看出,廉頗在最開始帶兵和秦軍試探了一下,就知道在野外作戰對自己不利。於是才用了退守城池的策略,果不其然,秦軍對此毫無辦法。從戰術上來說,廉頗並沒有輸,他做的都是最為正確的事情。

    長平之戰趙國的鍋在趙王身上。

    由於廉頗採用的是固守策略,這樣下去對雙方都不利,趙國更是處於劣勢。因此趙王在聽信小人之言後,果然中了離間計,換掉了正在固守的廉頗,讓趙奢兒子趙括上場。而秦國這邊悄悄把戰神白起調往前方,利用破綻最後大敗趙軍。

    而這個事情主要責任是趙王,若趙王沒有換掉廉頗,那麼最後鹿死誰家還不一定。廉頗作為合格的名將,他所選擇的戰略方案都是正確的。可是有趙王這個坑隊友之人,換做誰為沒有辦法。

    結語

    只能說長平之戰是趙國輸了,廉頗是趙國名將自然有責任。但是最大的鍋還是趙王的,作為最高決策者卻沒有做出正確選擇。

  • 6 # 歷史檔案館

    說道戰國最激烈的一戰,我想莫過於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了,這一戰可以說是關乎六國存亡的一戰,選將可以說是至關重要,趙括為將時輸的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但如果趙軍不將老將廉頗換成趙括,趙國能不能守得住?

    在當時的秦國上層,一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只要平了趙國,得天下就如探囊取物。而秦王嬴政是誰?他是天下一梟雄,以取得天下為抱負,如果秦王嬴政想要取得天下,就必須先採取行動拿下趙國。所以,趙國此時無論做什麼樣的反應,都阻擋不住秦國與趙國開戰的勢頭,至於何時動手只是時間問題。

    所以如果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秦國輸了,秦國還會發動類似的戰爭來攻打趙國。所以“長平之戰”的趙國的失敗,除了趙國更臨時換將領外,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秦國那種勢在必得的情勢。而當時的秦國,他們透過商鞅變法,實行的兵制改革,在軍事實力上已經遠超趙國,尤其是軍糧方面充足(秦趙戰爭趙的敗因也在此)。

    再說說這次臨時換下的趙括,歷史上有名的紙上談兵的本人,而廉頗的確是歷史上被盛讚的名將,可歷史上的廉頗,真是如此英明神武嗎?

    我們假設趙括真的只是一個只懂紙上談兵的書呆子的話,用腳趾頭想都知道帶兵水平肯定不如廉頗,那麼當時的秦國,就完全沒必要密調秦國戰神之一的武安君白起,就光憑那個之前至少能和廉頗五五開的王紇,收拾這個書生就完全足夠了!但事實上,秦國反而加大了力度,兩大名將去打趙國,秦國的這種做法足見新換上的趙括是多麼有威脅的存在!

    廉頗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貪圖富貴,飛揚跋扈,而且又富有心計的人,當年趙武靈王親手提拔了廉頗,趙奢,樂毅一共三人,但是在趙武靈王因為饑荒被餓死後,趙奢、樂毅兩個有才能的人被排擠離開了趙國,只有廉頗成功的轉身就投靠趙國公子成和李兌。

    在李兌死後,先前被排擠的趙奢回到了趙國,而此時,自詡趙國第一武將的廉頗,因為忌憚同被提拔的趙奢的能力,所以只是讓趙奢做個收稅的小官吏,後來,在樂毅伐齊的時候,廉頗帶兵去攻打齊國,卻被齊國完美的擋在了麥丘城外。

    廉頗久攻不下,在這時候趙奢才被推薦接替廉頗,在攻打麥丘時,廉頗對趙奢可以說是百般刁難,最後還逼得趙奢立軍令狀:一個月之內拿下麥丘,最後,還是這位後輩趙括獻奇謀,趙國的軍隊這才拿下了這麥丘城。

    所以,當時趙國換下主將廉頗是件非常正確的事情,趙括作戰能力確實強於廉頗,最後趙括在強大的白起王翦面前失利,要是換廉頗上,估計戰鬥都不需要就會被秦軍完全碾壓吧!

    講完趙括與廉頗的用兵水準,我們研究一下為什麼趙國會慘敗

    第一個原因,就是秦趙長平之戰發生的起因,當時,秦國與南韓剛打完一仗,此戰南韓失敗,南韓割讓上黨城給秦國,而南韓的上黨城的郡守馮亭寧死不願降秦,於是他們轉而投降趙國,將南韓軍事壓力轉到趙國,於是秦趙之間才會發生長平之戰,原本打南韓的秦軍被調到攻打趙國了,兵力秦軍有優勢。

    第二個原因,長平之戰開始時,廉頗曾經率領的趙軍和秦軍剛開始交鋒,初戰就出現不利之勢,廉頗考慮到秦軍勞師襲遠,必定後勤不能持久,於是才決定堅守不出,準備和秦軍打一場籠城持久戰,意圖很明顯就是拖死秦軍。

    雙方相持三年不下,此間秦趙兩國都消耗巨大,雖然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國力比趙國強了不少,由於秦國的經濟軍事農業都得到加強,趙國此間也經過變法,軍事實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秦國此戰是傾全國之兵進攻,趙國這邊是舉全國之力扛秦,然而秦國方面有良好的地理基礎(秦國的地圖大耕地多),糧草供應充足,情況相對於趙國,秦國會好一些。所以繼續拖延的話,先撐不住的是趙國。

    第三個原因,趙國和秦國對峙長達三年,這對於趙國來說,無論經濟農業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和秦軍對峙,趙國的男丁基本都上前線了,趙國三年內的土地少了人耕種自然會歉收,而他們這時候在向鄰國齊國借糧時,因為當初趙國在秦國的連橫政策下,和齊國翻過一次臉(上面也說了,廉頗趙括都攻打過齊國),所以他們借糧糧食自然沒借到。

    在這種將近斷糧的情況下,趙王也想速戰速決秦趙的這場戰爭,最終決定換下只會堅守的廉頗。而在趙括上任之後,他奉趙王之王命才和秦軍決戰,秦軍方面也悄悄的做出行動,讓白起秘密行動,白起設計誘敵深入,親自切斷趙軍的後路也就是他們的糧道,趙軍被困,這次白起的暗中行動很隱秘,如果當時趙括知道是白起在指揮秦軍,可能就不會如此大意被包抄了。(史書提到的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實際上是用計而不是普通人理解的活埋)

    趙軍斷糧被困後,趙軍並沒有喪失意志,此間趙括總共組織發起十三次突圍,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烈,在趙括突圍到最後一道秦軍屏障時,他被亂箭射殺,失去趙括的趙軍群龍無首,無人指揮下在秦軍的包圍圈裡作戰,此時白起不允許趙軍活著出包圍圈,趙軍的四十萬大軍也在這包圍圈作戰裡折了一大半,趙軍他們作戰46天斷糧後,白起認為趙軍的有生力量已經殆盡才心生惻隱,才撤下了軍隊包圍圈,令投降的趙軍打掃戰場,白起他們最後“坑殺”的,不是活人,而是已經戰死的趙國和秦國的兵士們(最近發掘的長平坑也說明了這點,他們身上的致命傷全是武器造成的,就是說他們都是戰死的不是被活埋死的)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當時,趙國基本上已經到了最後關頭,趙國的全國糧食快耗光了,趙王根據全國形勢來看,才想速戰速決,當然秦國也是。

    即使趙國不換下廉頗,也就是成功的能把秦國拖走,但要他們打敗秦軍的可能性並不大,最後的結果,或許是秦國雖然撤軍,趙國整個國家會被拖垮。但是秦國還有關中巴蜀的富饒之地,而且,秦國是連年四處征戰,而戰場都是在秦國外,所以秦國的本國經濟農業基本不受戰爭影響,一旦秦國撤軍,他們的經濟農業很快就會提升上來。相信,不久後秦國就會捲土重來。

    最後說一下長平之戰的真實結果:長平之戰雖然是秦軍最後勝利了,但也是一場慘勝,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軍的折損兵力近乎一半,即使是名將白起指揮,在趙括的趙軍面前,也打下秦軍總共半數的軍隊,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趙括的實力。可惜只是碰上了更強的白起,一點不誇張的說,如果不是白起的暗中操作,趙括很可能會大勝。

    再說說固守派的廉頗,時候說並不厲害,在戰國四大名將裡,廉頗表現最差。

    在長平之戰的前期,廉頗親自指揮的趙軍,面對秦軍幾乎是全線潰敗,逼不得已才固守。此時廉頗的對手是誰?是那個秦國戰神白起?不對,這裡打廉頗的只是白起手下的三大將軍之一,王齕。

    廉頗面對這樣的王齕指揮的秦軍,還是連丟兩座堡壘,損將數人,損兵數萬。從理論來說廉頗防守是最優解,對沒錯,但廉頗的防守並非主動的防守,而是被迫採取的退守,他正面戰根本打不過白起手下,所以只能守。

    然後看一看雙方陷入僵持之後的進入的局面,廉頗原以為可以靠拖,把秦軍拖垮,可是結果呢?結果就是昭王下了血本,不惜讓全郡的人爵升一級,也要把軍用的糧草供上,而最後的結果:秦國的糧草供應完全沒有出現問題,廉頗拖死秦軍的計劃可以說是徹底落空了。

    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說,戰鬥方式善於騎射的趙軍根本不適合守,戰國曆史上的趙國,從來都是對外進攻進攻再進攻的,他們曾經有過數次滅國危機,當時的趙國,最後也是靠外交加反攻撐過去,因為趙武靈王推出的胡服騎射,主要強化的也是趙國的騎兵的機動力量,而不是步兵的守城,換句話說,他們趙國的兵從來都只擅長於進攻,但是愚蠢的廉頗卻讓這樣的趙軍守,堅守戰術沒錯這是廉頗的本事,但實際上趙軍並不擅長守城戰術,如果按以往的趙國,就是丟掉城池也要進攻,丟掉一城再打一城便是,而趙國的軍隊就有這樣的實力!

    而秦軍呢?秦軍的攻城器械超強,在攻城戰上可以說是非常強的,白起破魏連拔幾十城,破楚時力克楚國國都,秦軍是擅長於野戰,攻城,以及守城全能的優秀兵種。不過在正面進攻方面仍然不如趙軍,

    在事實上,秦軍擅長攻城的優勢,在長平之戰的前期,透過廉頗的無能也表現的淋漓盡致,廉頗打野戰打不過秦軍,於是就利用堡壘守衛,結果這樣的幾座堡壘全被秦軍打下來了,廉頗這被迫退入太行山一帶,集中兵力進行防守。

    反觀事實上,趙括在開戰初期,確實靠進攻嚐到了一點甜頭,丹河沿線的秦軍幾乎被他的強攻全數吞下,一路追擊時秦軍死了幾萬人。所以長平之戰真不是趙括有問題,而是對面的白起太強!

  • 7 # 經典守望者

    輸在君臣不相知,廉頗本來是趙國的名將,長平之戰初期就是由廉頗負責統兵作戰,成功將戰役拖入了加時賽,以拖延戰術來對抗秦軍。但是由於新即位的趙孝成王對於廉頗缺乏絕對的信任,也急於提拔新人,透過速戰速決減低國內的民力損耗。因此臨陣換將,將廉頗換下,讓紙上談兵的趙括擔任了主將。

    從戰術上看來,廉頗本人沒有任何錯誤的地方。甚至說沒有輸的可能,因為秦國是勞師遠征,趙國是以逸待勞,只要積累到了足夠的時間點,秦軍自然會退兵。如果說廉頗有輸的地方,那就是低估了秦軍的持久力度,高估了國君的耐心和對於自己的信任程度。君臣相疑是兵家大忌,趙國就是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最終輸掉原本應該勝利的戰爭。

    面對素來以速戰速決的快攻戰法見長的秦國軍隊,唯一的辦法就是遲滯對方的進攻。因為一旦和對方正面相抗很容易就會陷入敵方的陷阱之中。廉頗如果當時效忠的是先君趙惠文王,那麼他就會得到絕對的信任和支援,即使是趙國傾全國之力也會與秦國周旋到底。更不會被秦國的細作挑撥離間。只可惜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也造成了廉頗一生的汙點和困境。後來的趙悼襄王繼位後,廉頗的地位進一步下降,不得已逃到了楚國。最後終老於壽春。

  • 8 # 璽印芳華

    廉頗並沒有輸,只是想打消耗戰而已!

    長平之戰,廉頗深知秦軍來勢兇猛,硬碰硬肯定撈不到好處,戰勝秦軍只能硬耗。

    秦軍打趙軍是長途跋涉,後勤補給不易,而且秦軍不能速戰速決的話,也是勞民傷財的。打消耗戰,趙軍是有優勢的。

    廉頗且戰且退,最後在丹陽堅壁不出,任由秦軍挑釁,一心要秦軍無功而返。

    當時這個局面,我想也只有這有這個辦法了,硬碰硬勢必損傷趙軍元氣,且明知打不過硬打不是名將作為。

    戰場戰術不是隻有肆意攻伐,而是依戰機攻受兼備。但是廉頗的堅壁不出卻被趙王看成是龜縮不出,不敢應戰,還一縮就是三年之久……

    無奈趙王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加上朝廷眾說紛紜且秦國又使反間計,更加快了趙王想速勝秦軍的想法,遂中計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掉了老將廉頗。

    結果可想而知,趙軍慘敗……

    綜上所述,廉頗看似戰場不敢應戰懼怕秦軍,實際是用持久消耗戰來對付秦軍。如長期看來,誰勝誰負還不一定~所以廉頗並沒有輸,是趙國輸了……

  • 9 # 萊駒為右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確實輸掉了一些戰役,但很快就調整策略,改攻為守,堅守陣地與秦軍對峙,直到被替換為止。

    趙派廉頗守上黨,未至上黨已失陷

    眾所周知,長平之戰的起因是趙國接受了南韓的上黨郡,引起秦國不滿,兩國爆發戰爭。

    當時,秦國攻打南韓,南韓不敵無奈將上黨郡獻給秦國,然而兩任上黨太守都不願意歸降秦國,後任太守馮亭更是將上黨獻給趙國。趙國上下經過一番爭議後決定接受上黨,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眼看到手的肥肉飛了,秦國已經決定武力攻打上黨。於是趙王派廉頗到上黨進行防守。

    可惜趙軍在半路上就得到了上黨失守的訊息,剛走到長平就得與秦軍遭遇。

    秦趙長平遭遇戰,趙軍失利轉防守

    於是,廉頗決定扼守長平阻擊敵人,想先打退敵人然後再奪回上黨。沒想到,趙軍連連失利。

    最初趙軍小股部隊與秦軍偵查部隊遭遇,趙軍領隊裨將茄被秦軍偵察兵殺死。六月秦軍主帥王齕率軍攻打趙軍,奪得了兩個小城堡,殺死趙軍四個都尉。七月,秦軍又攻佔位於今山西高平北韓王山的趙西堡壘,趙軍形式極為不利。

    於是,廉頗改變作戰方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固守在長平。老將廉頗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以丹水為屏障,建立了 一個相對堅實的正面防禦陣地。趙軍主力所處的地帶,是長平地區少見的平原之地,非常有利於趙國騎兵優勢的發揮。 廉頗適時調整,雖然秦強趙弱,但秦軍無可奈何,使秦趙兩軍在長平長時間對峙直至廉頗被替換為止。

    如果把最初的幾次小戰役的失利看作是廉頗輸了顯然不合適,但在作戰初期廉頗沒能做到知己知彼,有不切實際的想法,通過幾次交手才合理地確定了作戰方案就是堅守不出,消耗敵人。但是,到最後趙國耗不起了,趙王開始頻頻發號指令,並聽信謠言撤換廉頗,致使長平之戰戰敗。

    廉頗沒輸,趙國輸了。

  • 10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被武安君白起坑殺40餘萬將士,從此國力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擋秦國的蠶食鯨吞了!為什麼趙國名將廉頗也無力打退秦軍,導致被趙王派紙上談兵的趙括取而代之,最終釀成了慘敗的結局呢?

    其實趙軍之所以打不過秦軍,並非是趙軍貪生怕死,也不是因為廉頗無能!而是由於趙國的整體實力不如秦國,趙軍的戰鬥力也拼不過秦軍,趙王的戰爭意志也不如秦王堅定!

    (武安君白起)

    一、為什麼說趙軍的戰鬥力拼不過秦軍呢?就因為在戰國七雄中,唯有秦國是以“耕戰”立國的國家,也是唯一將法令嚴苛到無以復加地步的國家!

    對於秦軍而言,戰爭給他們帶來的不是災難,而是立功受賞脫貧致富的機會,秦軍已經被打造成一支無堅不摧的戰爭機器。而趙軍儘管在趙武靈王實施“胡服騎射”的改革後也曾雄起,但總體實力還是不如秦軍彪悍。這就是所謂強中更有強中手!

    二、為什麼說趙國的整體實力不如秦國呢?這從長平之戰持續期間,僅憑趙國出現了糧食儲備不足上便可以作出判斷。儘管趙國也產糧食,但畢竟不如擁有關中和蜀地兩大產糧區的秦國儲備充足。

    (老將廉頗)

    因此儘管在戰爭爆發初期趙軍的糧食還可以支撐一時,但是隨著戰爭的持續,趙國越來越無力承受巨大的消耗了!

    為什麼趙王會派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主張堅守不戰的廉頗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趙國已經無力再與秦國對耗下去了,憑趙國的有限實力是打不起消耗戰的!而趙國整體實力不足的弱點,可不是廉頗可以扭轉的。

    三、為什麼說趙王的戰爭意志不如秦王堅定呢?原因就在於,一開始趙王就存有戰略投機心理!趙國為什麼要冒著得罪強秦的風險,與秦軍爭奪上黨呢?

    根本原因就是由於趙王錯信了利令智昏的平原君,自以為憑藉趙軍的“強大”能夠從秦國嘴裡奪食,而且還自信秦國會無可奈何。因此,才會接受了南韓上黨郡守馮亭的投降!

    (秦王)

    然而秦王的反應和局勢的發展,狠狠的打了趙王的臉!秦王在得知趙國膽敢從秦國口中奪食時,其反應異常激烈。秦王立即派遣左庶長王齕率兵奪回上黨並攻打趙國,打得趙國名將廉頗接連大敗,損失了一名裨將和四名軍尉,從而迫使廉頗堅守不戰。

    當趙王自知偷雞不成反蝕米時,非但沒有與秦國血戰到底的勇氣,反而首鼠兩端的產生了與秦國媾和之心。趙王沒有聽從大臣的勸告,請求其他國家支援趙國,反而派重臣鄭硃赴秦國求和。

    而秦王正好借題發揮,故意厚待趙使,宣揚秦趙即將議和,從而打消了列國援趙之心!在切斷了趙國可能獲取的“國際支援”後,秦王又秘派“戰神”武安君白起擔任秦軍統帥,趙王則因惱火廉頗的無能,派趙括取代了堅守不戰的廉頗。

    而趙括雖然血氣方剛,但卻缺乏與武安君白起這樣強大對手的對抗經驗。趙括冒險出擊的結果是眾所周知的——秦軍雖然也付出了巨大傷亡,但卻全殲了趙軍主力,掃除了鯨吞天下的障礙!

    (戰國晚期形勢)

    綜上所述:長平之戰廉頗堅守不戰,雖有小的損失,但卻沒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因此廉頗只是難以擊退秦軍而已。導致趙軍全軍覆滅的是趙括而不是廉頗。然而,趙王的戰爭意志不堅定,和趙國的實力有限,以及趙軍的戰鬥力無法與秦軍匹敵,也是造成趙國慘敗的重要原因。

  • 11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輸在了軍事戰略戰術上!!

    國家戰略上比時還不到和秦公然翻臉的地步!!因此軍事行動應當適當控制規模,這是軍事戰略!!至於具體的戰術應當依據具體的戰場環境,戰場地理、地形而定!!上黨是有兩個盆地構成的,南上南面有一條山谷叫太行徑出是野王,被白起戰領,這就是《史紀》中的‘絕上黨’!!東西走向的一條山谷(白徑)橫穿南上黨,東口在魏,西口在秦。北面有兩關一條山脈把上黨一分為二,兩關為長平關和故關,一條山脈就是《史紀》中的百里石防線所在地!!白徑西段和太行徑是廉頗防禦重點,也是秦軍進入南上黨的必然路徑!!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地形下是典型的複雜山地作戰!!山地要塞防禦戰和伏擊戰是山地作戰的兩大特色!!山地要塞防禦戰是最經濟,也最符合趙國大戰略!!這種戰術根本不需要龐大的兵團,因此廉頗在錯誤的戰術上!更具體一點是輕敵了,從秦斥侯斬趙茄,秦軍在不利的地形下連破趙軍四道防線,看廉頗輕敵未做任何防禦佈置,這是廉頗輸的真正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等過你喜歡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