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雪無痕663
-
2 # 輕塵墨跡00708
年味一年比一年淡、這是真。由於國家富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平時雞鴨魚肉都沒少上攴桌,穿帶方面現代人平時也很講究,很時尚。
在60一9o年代,由於國家基礎經濟差、人民生活難以解決溫飽、想穿新衣新鞋,吃大魚大肉只有望過年了,所以人們對過年重視、特別是小孩子們最愛過年、年味特濃……
-
3 # 巧克力586954375
過年年味確實淡了,我如此說是有依據的:首先,作為80後的一員,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現在過年和上小學那會過年的場景就會有初步的結論,上小學那會電視機還是那種四方盒子,那個時候手機都是諾基亞的黑白屏,但是那個時候大家會齊聚一堂,一起看著春晚包餃子,包完餃子就一起打撲克牌,一家人其樂融融,現在的場景是大家有手機有網路,更多的是打電話發信息搶紅包什麼的,這些無形中佔據了跟家人一起的時間。其次,現在家裡的人都外出打工,前往全國各個地方,一年裡面在家裡時間少,時間長了大家越來越生疏了,即便過年回家了,也找不到當年的感覺了,並且每個人去其它地方都接受不同的資訊和文化習俗,對原本家鄉的習俗都有一定的衝擊和淡化,這樣無形中淡化了年味。再者,好多年輕人現在都在外地工作,順便在工作的地方買房結婚生子定居,一年甚至好幾年才回家一次,過年肯定越來越淡化了,綜上所述,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
-
4 # 夜涼亭
的確淡了,相信很多人也跟我有著同樣的感覺。
幾年前的時候,一家人都是坐在一起看電視,聊聊天,嗑嗑瓜子。小孩子在一旁嬉笑打鬧,到了晚上就放鞭炮煙花。那個時候大家的生活沒有那麼富裕,手機也只是供打電話發信息而已,一般使用次數沒那麼頻繁。走親戚都會關心你這一年來過得怎麼樣。
而現在,大家聚在一起都是一起玩手機,在群裡搶紅包。電視機開著卻沒幾個人看,有小孩本來在看電視的,看到大人們都在玩手機,就也去搶手機玩了。老一輩的人不會玩手機,在一旁也不知道插什麼話,只好默默地看著電視。
這也是時代的進步,不過我還是很懷念那個不怎麼玩手機的年代
-
5 # 迷戀楓葉
現在年味是真的一年不如一年了,也許是時代的變遷,還不如說是我們長大了呢!記得小時候,到年三十晚,總會換上媽媽買的新衣服,然後兜裡揣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的壓歲錢出去村裡的小賣部買菸花爆竹,再買上一把槍(打BB彈的那種),看著煙花,總之就是很開心很開心那種!還沒到年的時候就會很期待年初一的到來,初一過了就期待著親戚的壓歲錢,和去親戚家拜年的那種熱鬧,喜慶的感覺,滿滿過年的氣氛,年味十足。 現在長大了不一樣了,沒那種期待感了,不像以前過年一定要有件自己很喜歡的新衣服,現在出來工作了,有錢了,買衣服都是什麼時候想就買,過年的時候也覺得不一定要有新的衣服才能過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時候很多好玩的東西也不適合現在的我們了,現在的年輕人過年都是守著手機等搶紅包,期待著自己的手氣,基本上都是機不離手,漸漸的離開了以前的人群,現在都是網路交流著,沒有面對面聊天,玩耍的愉悅感。就算是聚在一起也是吃吃飯喝喝酒,聊一下工作和最近怎麼樣了。說白了就是小時候沒什麼錢,而且小孩子太容易滿足了,又沒什麼要顧慮和煩惱的,單純的玩,肯定滿滿的年味,長大了有點錢了,思想也成熟了很多,很多東西都無法引起我們的注意。你們不覺得嗎?
-
6 # 名字長一點就不重複
我是南陽人,這兩年特別強烈的感覺到年味變淡了。平常都在外地上大學,也只有寒暑家回家。家鄉發展的的確不錯,現在也為了城市建設過年不允許放炮,不允許放孔明燈,這讓我覺得年味真的變淡了許多。放鞭炮是過年的習俗,現在家裡都不讓放炮了,地上也沒有紅紅的炮屑,耳邊也沒有炮聲,說實話我自己都覺冷清,都沒有小時候過年的感覺了,連春晚都感覺沒有以前的情懷了。有可能也是因為自己長大了吧,不再像小時候一樣渴望過年,小時候會努力熬到十二點以後春晚結束之後都還要再玩一會,跟著哥哥們一起放擦炮放摔炮放煙花看著爸爸那一輩的人放鞭炮,真的很懷念。就跟大家都說春晚現在沒有以前好看了,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追求的情懷。趙本山趙麗蓉他們不會再登上春晚的舞臺了,今年就連主持人都換班了。大家懷念的再也回不去了。
過年本就應該喜喜慶慶的,我大年初一跟著爸媽去鄉里上香時就發現鄉里的每家每戶都是紅紅的,紅燈籠高高掛,炮屑在各家各戶的門口,呢片景象真的很好看,在呢一瞬間我才覺得是過年。大城市是有大城市的好,但是年味也的確越來越淡了,你們覺得呢?我喜歡能放鞭炮的年,不是冷冷清清街上沒有人不讓放不鞭炮的年。
-
7 # 民國畫事
華人過年本來是很有儀式感的,這個大型儀式從臘月二十三小年就開始了,細緻到規定了每天干什麼,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等等等……直到三十這一天,儀式感到達最頂峰,包括貼春聯、包餃子、祭祖、守歲等等,當然,如今守歲變成了一邊守歲一邊看春晚並吐槽春晚……
葉雄 貼春聯
貼春聯也是相當有儀式感的事。王安石都說了“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聯的前身是一種桃木板上刻畫的能除邪祟的神仙形象,現在演化為寫在紅紙上的美好祝願。
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街邊就有寫春聯的人,毛筆蘸墨,或黑色,或金色,寫下對新年的祝福,那時候的小縣城,總有幾個叔叔,能把毛筆字寫得很好看。
不知什麼時候,春聯開始變成印刷的了,後來,各個品牌都開始送春聯,什麼肯德基,美的冰箱,格力空調,紛紛過年送春聯,當然,廣告品牌也會在春聯上印的大大的,在你家門口展示一整年。
想一想真不是滋味,書寫春聯,過年最重要的儀式之一,已經淪落到送什麼貼什麼了嗎?難道貼個印刷春聯,煮個速凍餃子,是不是就是過年了?
年味越變越淡,是從我們越來越不注重儀式感開始的。
幾百萬買的房,天天出入的大門,你忍心貼這樣的春聯嗎?
以前不是這樣的,人們貼春聯有很多講究,要“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大門、神龕、哪怕是院裡的樹,貼什麼內容怎麼貼都有規矩,甚至細緻到方位,偏一點都不大好。
這是我們特有的儀式感,是華人說“新的一年、新的自己”的方式。
最開始中國民間過年,會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桃符上畫的是門神“神荼”和“鬱壘”或他們的名字,五代時期開始出現聯語,後蜀主孟昶寫下了對仗工整、寓意吉祥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春聯。
流傳了一千多年,到現在卻變成“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聯掛錯門”,既然呼籲年味兒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年味怎麼變濃?不就是對這些儀式感走走心嗎?
比如畫事君小時候,經常被派去買春聯,站在寫春聯的叔叔旁邊,翻著聯語書,選出幾幅自己最喜歡的,然後看著他一筆一筆寫出來,給錢,拿回家,打糨糊,再和家人一起爬上凳子貼起來,特別有過年的感覺。
如今,找街邊寫春聯的人,真的是不好找了。
回覆列表
謝邀。不知道是現在長大了緣故,還是什麼,覺得現在的年味確實淡了,但是每到過年我們還是心心念念。是因為平常都工作忙碌,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少之又少,乘著過年,全家可以一起無憂無慮的在一起,覺得已經很好了。所以,年味淡了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還可以跟心愛的人在一起,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