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
2 # 營養學教授劉政
成人口吃多與社交恐懼等心理障礙有關。 因為這是心理障礙帶來的緊張、恐懼情緒容易引起身體的不適,比如胸悶氣短、呼吸急促、心慌意亂、肌肉痙攣、面紅耳赤。嚴重時,喉嚨裡好像塞著東西,想說的話說不出來,進而導致口吃的出現。而在自言自語或心情愉快地唱歌時,卻往往沒有上述情況發生。
-
3 # 鵜鶘心理陳小康
口吃是一種語言障礙,不能流利的表達自己,多伴有恐懼、焦慮等心理因素,但卻不屬於心理障礙的範疇。
口吃的生理原因可能是因為語言中樞發育不良,造成大腦皮層中司管語言的腦區功能障礙,無法連貫、流利的表達。另有一部分兒童,他們口吃的原因是因為心理因素,由於語言能力發展較同齡人較晚,加上成長環境沒有歸於支援和鼓勵的氛圍,造成他們恐懼社交和表達,內向自卑,內心焦慮不安。我們可以注意到,在令他們焦慮的環境中,比如在眾人面前講話,上課回答問題等場景中,他們的口吃會變得更加嚴重。
口吃的治療並沒有統一的結論,但無非就是兩點,一、行為矯正;二、心理康復。在發音、呼吸等方面進行矯正,同時予放鬆訓練、暴露治療等方式進行心理康復,緩解因社交環境造成的緊張、焦慮,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本篇由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黃利瓊老師回答。
口吃,俗稱“結巴”、“磕巴”是一種言語障礙,表現為言語頻繁地與正常流利的人在頻率和強度上不同、且非自願的重複(語音,音節,單詞或短語)、停頓、拖長打斷。它也包括言語前的反常猶豫或停頓(被口吃者稱為“語塞”)和某些語音的拖長(通常為母音)。口吃的許多表現不能被他人觀察到;這包括對特定音素(通常為子音)、字和詞的恐懼,對特定情景的恐懼,焦慮,緊張,害羞和言語中“失控”的感覺。它牽涉到遺傳、神經生理發育及家庭和社會等諸多方面,是非常複雜的語言失調症。
之所以算是一種心理疾病,是因為無論是單純遺傳原因或生理方面的原因,或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口吃者都會體驗到焦慮不安,恐懼,緊張,悲觀,自我否定,羞怯、內疚,而這負面的認知和負性的情感體驗又會反過來加重口吃的症狀,形成惡性迴圈。
有一個46歲的女教師,偶然一次因為領導來聽課心情緊張,在一個關鍵的地方講解有誤,然後開始口吃,不能流暢的表達,後來越來越嚴重,發展成聲帶痙攣,不能正常教學請假在家,慢慢變得自卑懦弱,抑鬱封閉,不敢出門,最後連正常的朋友交往也不行了,嚴重退縮到家裡。
所以,口吃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在治療時,無論是哪種原因引起的口吃,都需要在心理方面進行疏導,正確認識口吃,接納自我,大膽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