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文文熊建平348

    我來回答:母親沒什麼文化,如何教育好自已的子女?這是一個全國億萬家庭都十分頭疼又想求知的話題,普遍認為,母親沒文化,也教不出好子女,但如果方法得當,正確引導,子女一樣能成才的。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做:一,從小灌輸沒文化的可怕,培養子女熱愛學習的積極性,從小養成熱愛學習自強自力的好習慣,這就好比栽樹苗,寫要扶正。二:拿沒文化在社會上生存困難的案例分析給小孩聽,拿文化高能力強的案例進行比較,讓小孩有強烈求知,進取,積極向上的決心。好比小樹苗已紮根了。三:小孩在學習當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些挫折,做母親的要多給予些鼓勵,讚美,而不要去責備,打罵。另外還要強調,小孩學習翫境很重要,讓小孩多與成績好的同學為伍,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另外、優質的教育資源也很重要,有條件的話進入重點班更好。以上是我個人觀點,認可的話,請點贊轉發,觀注。

  • 2 # 半仙問道

    教育孩子不是簡單事,現在的孩子個性強,不只是沒文化的媽媽難教,有文化的媽媽也難教。但是,教育肯定是必須的,依據本人二十餘年的教子經驗,愚認為,關鍵是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媽媽自己要提升自我學習能力。迫於以前的物質條件,我們的上一輩很多將學業停留在了小學或中學階段,這就代表他們文化水平差嗎?我不這麼認為,簡單的看看,他們有的辛勤勞作,有的操持家務,有的開拓產業,他們的人性光輝並沒有因為文憑的高低而打折。誠於此,沒文化的媽媽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是,光相信就夠了嗎?顯然不夠,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要想讓小孩超越自己,那就要隨時提高自己,這樣小孩就一直在進步,在成長。

    其次,教育小孩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品德。學校和家庭都是孩子學習的園地,如何教孩子?應該分工明確,各執所長。學校是教孩子技巧的地方,家庭則是教孩子品德的地方。

    沒文化的媽媽不代表沒品德,以身作則,讓孩子從小懂禮貌,明事理,“五講四美”,尊老愛幼,樂於助人,勇於擔當等這些基本為人素質,做父母的可以做到,做孩子的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

    還有,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於性格固執不懂禮貌的孩子,要常備戒尺,該懲罰孩子時一定要懲罰孩子。當然,對於明事理的孩子,則要一點即通就是。

  • 3 # 國學說事兒

    看到這個問題,想起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都不識字,他們的孩子卻個個愛看書,學習好。當有人向他們請教時,這對夫婦說這是因為堅持自己做了一件事——天天看報紙。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不識字怎麼看報?每天吃完飯後,夫妻倆就會拿一份報紙來看,他們不知道報紙上寫了什麼,只是盯著看。這麼做的目的一是讓孩子們養成習慣,自己做好榜樣。一是告訴孩子們學習的重要。

    透過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什麼?父母沒有文化一樣可以教育好孩子。而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身教,是環境影響,再就是養成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前提。為人父母最忌諱是,自己不做讓孩子做,自己不行讓孩子必須行。

    再多的要求都不如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培養孩子向上的意志和讓孩子有獨立學習的能力。

    有志向,有好習慣,再加上有戰勝困難的決心和能力,還愁孩子不能教育好嗎?父母就算沒有文化,導正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差。

  • 4 # 行走在危險邊緣

    我有一個朋友,小學都沒有畢業,十八歲生孩子。認識時候她兒子十五歲,我兒子三歲,我們同齡。那是她兒子上初二,學習成績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二。她什麼都不會,但是她給兒子講的最多的就是沒文化的苦,然後就是給孩子做飯,送孩子上學。輔導孩子作業,哪道題不會直接打電話問老師,她親自問的。從小學到初中都是。感嘆她碰到了一個好老師,有好多家長一放學打老師電話根本就找不到人!

  • 5 # 擁抱大誨

    拿雞毛掃,有效,再拿棍子,不準吃飯看電視,手機,也有效,那有點暴力,找個長期補習教師,更有效,不過要花錢,,,,,

  • 6 # 梔子花兒

    你好,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引導與教育,但孩子的教育是分教與育兩個方面。

    誠然在教孩子文化知識方面,與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關,但是在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不可能所有的知識父母都能掌握,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關鍵的是育,我們身為父母對孩子在為人處事、習慣養成、良好品質方面的育才是真正的教,而這些的育與文化程度關係不大,只在於自身的修行。

    01營造好的成長環境

    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有什麼樣的人生。《孟母三遷》的故事家戶喻曉,而孟母,也是大字不識,但她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好的環境。孟母也知道學習是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用斷機杼來啟發孟子學習,而不是對孟子講多深的道理,在孟母的用心良苦之下,孟子終於成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

    02教育的影響滲透在生活中的小事情中記得聽過一個故事叫《鐵杵磨成針》,故事的大意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老婆婆用行動告訴李白,讀書,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事例,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沒有付出,哪有回報,不需要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多高的文化知識去同孩子說高深的道理。

    03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孩子怎麼樣,首先自己先這樣做,就是給孩子最好的育。要

    比如,要孩子按時起床養成自覺認真做作業的習慣,自己首先做好對待自己應該做的事,養成習慣,做給孩子看,而不是一邊說要孩子如何做,一邊自己上班遲到,下班玩手機,。

    胡適的母親,沒有一點文化,但胡適在《四十自述》這樣寫著母親對他童年時的教育與影響:

    我小時候身體弱,不能跟著野蠻的孩子們一塊兒玩。我母親也不准我和他們亂跑亂跳。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但她從來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一望,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便嚇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時才教訓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兒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我十四歲(其實只有十二歲零兩個月)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孩子是母親的軍大衣,小棉襖,母親也是孩子的一面成長中的旗幟,指南針,它將帶領孩子駛向不同的港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折多少顆星星代表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