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裡的土豆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祖上是世世代代的貧農家庭,幼年時,朱重八就開始兢兢業業的為地主放牛,但奈何天災人禍不斷,旱災、蝗災、瘟疫橫行,再加上飢餓,半年之內,朱重八相繼失去了父母和三個哥哥共五位至親。 困惑中,朱重八出家當了和尚,但是天災亂世之年,又有誰去為佛祖供奉香火、捐那香油錢呢?無奈,朱重八又離開寺院,做了雲遊四方、沿途求舍的“遊方僧”。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一介布衣終成帝王,他的征伐之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成就了後世的一段佳話。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我認為原因有三。

    第一,朱元璋看人能力很準。不論是他在初入紅巾軍時選擇郭子興,還是他後來找到的常遇春、徐達等將領,都顯示了他卓越的識人能力。郭子興作為賞識提拔朱元璋的伯樂,為朱元璋的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常遇春、徐達作為朱元璋最為依仗的兩位將領,在整個打天下的過程中為朱元璋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第二,元朝的羸弱超乎想象。在朱元璋北伐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可見元朝的國力已經衰退到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地步。朱元璋更多地像是一個一統天下的諸侯,而不是一個反抗朝廷的造反者。由此看來,從南打到北的地理劣勢被大大弱化。

    第三,朱元璋強大的個人能力。雖然朱元璋是布衣出身,但他卻天生具有一個領導所應有的全部特質,例如人際交往能力、領導力以及那種能讓下屬忠心耿耿誓死追隨的魅力。正是這些特質讓他的軍隊打到了最後,也讓他成為了最後的天下之主

  • 2 # 歷史飛凡觀

    從出身的角度上來看,朱元璋無疑是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開國君主中最厲害的,唯一可以與朱元璋一提的是漢太祖劉邦,不過劉邦家裡最起碼是個中農,因為劉邦遊手好閒不種地也沒餓死,而朱元璋家裡是真窮啊,父母都是餓死的,而且死了沒有地方安葬,還是鄰居施捨了一塊地,後來這位鄰居也好心有好報,朱元璋給他回報了個與國同休的侯爺。

    朱元璋那時候還是叫朱八八呢,他安葬好父母之後沒有地方投奔,只好在附近的皇覺寺出家當個小沙彌,結果災年寺廟裡也糧食不夠吃,只好讓他出門化緣。

    在紅巾軍中朱八八很快成長起來,他開始給自己取名朱國瑞,後來才改名叫做朱元璋,並且得到了義軍小首領之一的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將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他。

    後來朱元璋覺得郭子興的部隊成分太複雜難以成事,他決定自己培養隊伍,於是他帶著湯和等人回鄉重新招募人手,並且依靠著招攬來的鄉黨二十餘人成功的壓服了數千山賊,開始有了自己的隊伍。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反元的主力是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其餘的地方勢力還有張士誠、明玉珍、徐壽輝(後來是陳友諒)等等,朱元璋開始是將部隊依附在韓山童的大旗之下,因為當時義軍太多了,元朝政府的策略是誰稱王先打誰,所以朱元璋一直在浙江東部默默發展。

    當時有個謀士叫做朱升,他給朱元璋提出了九字方針被朱元璋所接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方針與朱元璋的意見不謀而合。

    經過幾年的發展,朱元璋實力大增,但是他並沒有選擇去捊元朝的虎鬚,而是先掃清臥榻之畔,先後掃平了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等地方勢力,在統一了南方大部之後,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命大將徐達、常遇春揮師北伐,最終一戰功成,將元朝皇室驅逐到長城以北,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

    朱元璋從參軍到登基稱帝,只用了十六年時間,這個速度在開國皇帝中不算最快的,劉邦用了七年但是沒掃乾淨手尾,李淵用了九年但是他是國公出身,但卻是難度最高的一個,因為開局起點實在太低了。

    朱元璋憑藉過人的膽略、智慧和運氣,再加上他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他的鄉黨也為他貢獻了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才,如徐達、常遇春、藍玉、李文忠、沐英等皆是不世之將才,這些人中不乏優秀的騎兵將領,也正是因為如此,朱元璋才能夠在將元朝趕到關外之後,對北元朝廷進行了多次打擊。

  • 3 # 歷史的影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一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的孩子,世世代代家族都是以農業為生。排行老四的朱元璋,小時候因為家裡欠債經常四處逃竄,讀書對他也是不可能的事,天天在田裡放牛,別人對他的期待就是吃飽床暖就行。然而富貴天註定,誰曾想這樣一個小孩成了日後的明太祖。

    元末各地腐敗更加嚴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元璋自然作為底層貧苦人物,四處討飯,受盡了人間疾苦。而17歲到20歲這三年流浪的時間裡,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感受了地方各異的風俗人情和奇聞異事,開闊了世面和眼界,更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1348年回到皇覺寺的他已經被生活打磨成一個堅強、油頭,還有流氓習性的人,但這段生活鑄就的性格,卻成為他日後成為皇帝的助力,讓他極為擅長跟各路豪傑結交。

    25歲的時候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在團隊中朱元璋雖然對於文墨不太精通,但精明能幹,打仗也不曾退縮,總是以身士卒,從小打磨的油滑性格讓他很快跟大家處的非常愉快,稱兄道弟。不管有什麼賞賜和功勞都是與兄弟們一起分享,於是漸漸地這種好名聲就傳到了郭子興的耳中。長時間觀察後,郭子興就把朱元璋當成了心腹,凡事重要事情都要與他先商量過在行事,極為推心置腹。而郭子興膝下收養了死去好友馬公的女兒,也是萬分疼愛,當成自己的親生女兒,見朱元璋如此能成大器,就把這個養女嫁給了他。至此朱元璋的身份可就不一樣了,也是這個時候改名的,估計也是想拋開過去,重新做自己。這段婚姻讓他名聲大噪,仕途一路順暢,成為走向帝王之路的基墊。

    後期的朱元璋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勢力跟追隨的將領,成為吳王,但走到這步,人人都會有不滿足的野心,朱元璋亦然。在陳友諒要殺小明王的時候成功救出,但這個小明王實際卻已成為傀儡,人人想取而代之,朱元璋救他也是想取而代之。朱元璋在平江戰役中重兵包圍,為了小明王的安全,他讓廖永忠到滁州把小明王接到應天,瓜州乘船渡江的時候暗中鑿漏了船底,於是小明王不幸身亡於江中。雖然有人懷疑是朱元璋所為,但奈何小明王沒有能力,而朱元璋卻越來越深得人心,因此除了小明王他才能有不一樣的天地。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如果小明王沒有身亡,皇帝之位名正言順就是屬於小明王的,根本輪不到他。

    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史書卻無記載,火燒慶功樓之事。傳言,朱元璋自從推翻元朝,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以後,可能是自知皇帝之位得來不易,對於那些從前跟著他打拼的兄弟很是猜忌,不安,深怕他們謀反。於是建了慶功樓要了這些大臣慶祝,暗地裡卻下令等朱元璋一出來就放火燒了這座樓。雖然傳言不能得以證實,但這個故事恰巧說明了朱元璋一路以來野心勃勃,也正是這份野心讓他走到了這份高位之上。

    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更是對得起他這份擔當,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開創了一個安穩的社會生活年代。最後還成功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統一中國,作出了偉大的業績。

  • 4 # 這些歷史要讀

    1、朱元璋能從布衣之身問鼎九五至尊,靠的就是“時勢造英雄”!

    對每位歷史人物事蹟的評價,都無法脫離他們各自的時代背景而談。朱元璋也不例外!同為布衣出身的劉邦和朱元璋,他們之所以能實現人生的逆襲,其實都離不開那個“天下大亂,群雄崛起”的亂世。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不論是劉邦所處的秦末亂世,還是朱元璋所處的元末亂世,那都是社會固有秩序被徹底打破,社會階級重新洗牌的動盪時代。而劉邦和朱元璋,以及他們同時代的各路草莽英雄,正是置身於如此動盪不堪的時代,才有機會創造一番事業。因為,出身低下的他們,如果是置身於太平盛世,壓根就無法實現自下而上的階級跨越。

    在社會穩定的太平盛世,社會階級固化,政治和經濟完全掌握在世家門閥手中,廣大貧苦人民根本不具備逆流而上的“資本”。而只有置身於亂世,並且充分把握住時代拋給他們的機遇,才能實現人生的逆襲,開創一番偉業。

    所以說,朱元璋能從布衣之身問鼎九五至尊,首先就離不開自身所處的元末亂世,這就是“時勢造英雄”!

    2、朱元璋的成功,還離不開他個人的天資和膽識,更離不開他個人的逆天運氣!

    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起點最低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同為布衣天子的漢高祖劉邦,在斬白蛇起義之前,好歹也是個泗水亭亭長,也算是秦朝的一個小吏。

    反觀朱元璋,就悲劇了!早年家鄉鳳陽大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朱元璋就相繼失去了五位至親(他的父母和三個哥哥)。走投無路的朱元璋,後來只好到皇覺寺出家當和尚。再往後,朱元璋連皇覺寺也呆不下去了,拿著一個碗就開始雲遊四方,成為身無分文的一介貧僧。可以說,朱元璋的開局就只有一個碗,後面的全靠自身的天資、膽識和運氣。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簡直像是一道bug般的存在!他是一隻可怕的“政治怪獸”,不僅具備驚人的膽識和魄力,而且還具有極為敏感的政治觸覺。因此,朱元璋總是能夠對大局勢的發展作出精確的預判,進而作出具備長遠意義的戰略目標。並且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朱元璋又一再獲得上天的眷顧,尤其是在與陳友諒的爭霸過程中。

    正因為這些因素,使得朱元璋在並不佔優勢的情況,還是能在元末亂世的群雄中脫穎而出,先後擊敗比自己兵多的陳友諒和比自己錢多的張士誠,進而逐步翦滅漢族群雄,開創大明王朝。再而順應時勢,北伐中原,一具把曾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元趕出中原,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宏偉目標!

  • 5 # 歷史百年

    25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淪於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一無所有。

    從25歲到28歲,朱元璋的命運曲線出現了一波迅猛的上升: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實在是太順利了。

    其實,論狡猾機變,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不過中等偏上水平。那些遊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哪一個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朱元璋並不見得勝他們多遠。論起戰略戰術,朱元璋雖然勝人一籌,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

    朱元璋之所以在諸雄中脫穎而出,決定性的因素在於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另一些至關重要的品質。

    善於爭取人心

    朱元璋帝業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善於爭取人心。

    歷代農民起義者雖說是歷史中最先進因素的代表,但有些人素質並不高。他們之所以成為亂世英雄,是因為他們有常人所沒有的勇敢和殘酷,文化素質低下、眼界狹窄、目光短淺卻是他們的通病。

    這些綠林英雄治下的眾多好漢,起兵之初沒有完整計劃,起兵之後熱衷於“走府過縣”,燒殺搶掠。

    就拿郭子興的隊伍來說吧,“郭子興的隊伍原來紀律很差。剛起義時,他們佔領濠州,‘哨掠四鄰’,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不僅剝奪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財產,有時甚至放火焚燒廬舍,弄得人家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攻佔和州,仍未改舊習,‘破城橫暴’,隨意砍殺擄掠,搶劫婦女,鬧得百姓妻離子散,民心惶惶”(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

    而朱元璋卻從不像那些好漢那樣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飲,明朝棄屍馬前。他參加起義,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出於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嚮往。

    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飛黃騰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此時對百姓擺出的卻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

    他對手下大將說:“我每次聽說你們攻下一城之後不亂殺人,就打心眼裡高興。林子裡有老鷹,別的鳥就不來了。你軍紀不好,百姓們就會逃跑。”

    所以,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朱元璋攻佔和州之後,手下軍人照老例燒殺搶掠。朱元璋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門前,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夫妻相認。

    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

    除了善於籠絡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3萬6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500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

    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麼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500人做自己的侍衛。自己鑽進帳篷,脫下戰甲,倒頭就睡。這500人感動不已,從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3萬六千俘虜也由此軍心安定,很快成了朱軍的主力。

    籠絡讀書人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他與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點,是他對待讀書人的方式。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讀書人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讀書人面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面,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讀書人格格不入,十分反感讀書人的酸文假醋。

    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朱元璋卻不一樣,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

    透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讀書人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

    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

    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將領出徵之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裡。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

    朱元璋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讀書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透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

    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

    良好的大局觀

    朱元璋成功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

    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擁有該軍。那時他在淮西已經經營了兩三年,小有基礎。卻能毅然拋棄這一切,揮兵渡江,重新開始。

    這一決策真是“無比正確”。原來,斯時大元天下早已分崩。河南及淮北,全被紅巾軍據有,他們與北方的元軍展開激戰,使元軍主力被堵截在中原一帶,不能南下。當時江南盛產糧食,駐守的元軍兵力較少,且被諸雄分割孤立,有利於各個擊破。

    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不凡的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命運。

    南渡後,朱元璋採取低調發展的策略,趁亂髮展。朱元璋奪取集慶後,恰好劉福通率領大宋農民軍開始大舉進行北伐,把元軍打得暈頭轉向。

    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佔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別人都急不可待地稱王,只有他謹守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力求把自己的聲勢降到最低,不引起元政府的注意,靜悄悄擴充實力。

    有了一席之地後,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他東面是張士誠部,佔領著江蘇大部直到沿海;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佔有江西安徽兩湖;北面是小明王政權。

    也就是說,他們恰好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而唯一與元軍接觸的東南浙江方面,元軍力量很弱,只有一些孤立、分散的據點,與元朝本部相隔絕多。朱元璋根據這一形勢,做出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

    在北線,由於小明王屬於他的“友軍”,他只留少數兵力維持地方治安;在東線,自江陰至長興,他派兵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阻擋張士誠的西犯;在西線,也對徐壽輝、陳友諒採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主要兵力則向東南方向出擊,消滅浙東的元軍。

    經過兩年苦戰,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充套件一倍,與徐壽輝(後為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直到此時,元政府和群雄才對他充分重視起來,而此時他勢力已成。

    形勢不可能永遠有利於朱元璋。大宋紅巾軍的三路北伐取得一時勝利之後,由於志得意滿,又缺乏統一指揮,很快又被元軍擊敗。

    從龍鳳五年起,大宋紅巾軍連連失敗,被追得東跑西顛。幾年來,朱元璋所以能在江南地區從容發展勢力,靠的是有大宋紅巾軍的掩護,而今,北方失去屏障,東西兩面又受到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包圍,三面受敵,處境困難。

    特別是龍鳳五年、龍鳳七年,元軍取得幾次決定性大勝,在北方勢如破竹,看起來可能馬上就要南下,而朱元璋正處於元軍南下的路上。

    朱元璋不想承擔抵擋元軍的重任,他從大勢判斷,做出了一分抗元、九分對付其他農民軍的決策,決定結好元朝,共同對付其他農民軍。朱元璋兩次派使臣前往汴梁,與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通好”。

    他的盤算是,如果大元命不該絕,胡運復興,他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腳下,不失富貴。如果大元最終不行,他此時結好,也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攻擊。

    元順帝得知訊息,大為高興,他派戶部尚書張昶帶著詔書,前往朱元璋處,決定授予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不料這個時候,大將察罕帖木兒在中原受到陳揉頭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看來一時南下不了了。朱元璋於是置元朝任命不理,讓張昶等人在自己的境外苦苦等了一年。

    直到龍鳳八年十二月,元將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朱元璋判定他們不會向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才決心鼎足江東,自謀發展,正式拒絕元朝任命。

    不過他仍與擴廓帖木兒保持密切聯絡,保持騎牆態度,給自己留有餘地。這種策略,使得朱元璋避免了受到元軍的直接進攻。

  • 6 # 書法尊古

    朱元璋,原名重八。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朱元璋幼年遭逢巨大災難,父母雙亡,全家死於天災,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是一個人在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掙扎著成長起來的。這段經歷,給了朱元璋一生以極大的影響,由於當地富戶和地主的敲詐勒索,橫加欺凌,使得他的雙親連個下葬的地方都沒有,這使得後來朱元璋極端仇視富人和貪官汙吏。

    1344年,走投無路的朱元璋當了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那麼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為何最終能夠稱帝?

    一、虛心好學

    朱元璋虛心好學,他深知書山有路學海無涯,得天下者必須精通文理,才有謀天下之能。

    朱元璋出身貧微,從小給地主家放牛從沒讀過書,但是後來的明太祖卻寫得一手讓讚不絕口的好字,並且眼界開闊、通古曉今,完全是一個雄才大略之帝。

    朱元璋是帶領義軍坐上大帥之位後,才真正開始讀書學習的。

    打仗之餘,他堅持兩天一講永不間斷,讓李善長為其講書授學,即使是後來做了皇帝,也堅持聽講經史毫不鬆懈。

    二、能聽人言

    朱元璋特別重視招賢納士,儲備人才,在他的身邊聚集了一大批得力的文臣武將。朱元璋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能聽人言,在這一點上,他可能比劉邦還強。

    打天下靠武將。朱元璋籠絡了以徐達、常遇春、湯和為首的一幫結義兄弟,並認交了眾多義子、義侄,這些武將為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

    治天下靠賢士。初遇定遠才子李善長,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懇請其擔當軍師並拜為師長。

    而李善長一開始便助他贏得駐城定遠人心,並獻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正是秉承這九字箴言,在群雄先後稱帝時韜光養晦,保全實力,逐步發展壯大,最終登上了帝位。

    朱元璋還網羅了他所知道的所有人才,比如江浙四大才子金華宋濂、麗水葉琛、龍泉章溢,青田劉基,還有元朝前大臣呂昶等都被他一一納入囊中。

    他經常與這些儒雅之士談古論今、分析時勢,請他們出謀劃策。

    武將為馬,文臣為騎馬的人,朱元璋利用這些文臣武將為他奪得大明江山並鞏固大明江山,可以說朱元璋先網盡了天下之心,進而網盡了天下。

    三、不求虛名,只求實幹

    急於稱王是歷代農民起義軍領袖的通病,只有少數頭腦冷靜的人是例外。陳勝不聽張耳、陳餘忠言,過早稱王,導致內部分裂,將領不服從命令,被秦軍各個擊破。

    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也大多犯了這個錯誤。劉福通把自稱是宋徽宗第八代子孫的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推上皇帝寶座,固然有利於號召天下漢人反抗 元朝,但同時也使元朝統治者把矛頭指向北方紅巾軍。元朝的軍事實力雖不如建國之初,蒙古鐵騎卻依然很有戰鬥力,加上北方紅巾軍活躍在中原和北方地區,對元 大都產生直接的威脅,元朝統治者不得不全力對付北方紅巾軍,使劉福通的紅巾軍幾乎獨力承受元軍的重壓。

    其他起義軍領袖如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等也紛紛稱王建立自己的政權,在強敵如林,稱王條件尚不具備的前提下,這種做法顯然是 不明智的,稱王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對手。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先後被殺或被滅,明玉珍佔據偏遠的四川,也只能偏安一時,明玉珍死後,他的繼承者雖負隅 頑抗,但無力抵抗強大的明軍,只好投降。

    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在當時是富有遠見的戰略思想,尤其是“緩稱王”的建議被朱元璋採納後,對朱元璋勢力的生存發展起了 很大作用。韓林兒、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當時實力最強,他們在朱元璋的北邊,朱元璋在政治上臣屬於小明王,沒有獨樹一幟,避免了樹大招風,四面受敵。由於有 北方的紅巾軍對元軍進行阻擋,朱元璋才有時間和力量對付東、西兩面的張士誠和陳友諒。

    遵循“緩稱王”的原則,朱元璋在消滅陳友諒後才自稱吳王,在推翻元朝統治後才稱帝,成為名副其實的開國之君。

    四、深諳用人之道

    朱元璋工於匠心,深諳用人之道,馭能臣於股掌之間。

    江浙第一才子劉伯溫(即劉基),曾評價朱元璋為破土而出的參天大樹,其嗅覺之靈、心智之奇古今罕見。

    朱元璋很清楚孤傲的劉伯溫不貪財、不貪權、不貪色,但是有功名心,是一個正臣,是一個諍臣,所以他封劉伯溫為都察院都御使。

    同時,他又知道劉伯溫經得起委屈,受得起磨練,為了打擊劉伯溫的傲氣,不給劉伯溫封公,也不封侯,只給他封伯。

    對於曾獻言築磚契名、新政條款,但是精明得過了頭的胡惟庸,他先是壓制不用,待冷落得差不多了才重新啟用。

    至於宰相李善長,朱元璋知道他擔心劉伯溫奪他的宰相位,心裡常打些小九九算盤,但是也知道李善長長期受皇恩浩蕩,不至於犯上,所以放心地讓他長時間呆在宰相位上。

    而對於李善長和劉伯溫之間的政見不和,朱元璋更是心如明鏡,但是他認為臣子相爭才是正常的,這樣臣子才沒有精力把矛頭對準皇上,只要把臣子之爭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即可。

  • 7 # 盧鴻影

    朱元璋生於元朝末年,作為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食不果腹。15歲那年,父母和大哥在旱災中死去,朱元璋只得投靠皇覺寺,在寺裡幹盡了苦活,挨盡了責罵。到了17歲,由於災荒,皇覺寺也得不到施捨,朱元璋並被打發出去化緣流浪。在流浪的日子裡,朱元璋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他的謀略智慧在後面的日子慢慢顯露出來。

    25歲時,朱元璋投靠了紅巾軍頭目之一的郭子興。朱元璋在軍中善於結交,獲利總是推給上司,賞賜總與別人分享,很快得到了好名聲。後來他抓住機會,自己招募兵勇,建立了自己的隊伍。郭子興死後,他的位置由兒子郭天敘接替,但實際軍心歸於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借陳野先之手殺死郭天敘,成為郭子興這一支隊伍的名符其實的頭領。

    朱元璋掌握權力後,廣泛網羅人才,特別是有學識的儒生,還專門在應天府修建了禮賢館來接納儒生。朱元璋這一招大大收穫了天下知識分子的心,為自己今後的發展積累了人才資本。

    在消滅了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統一江南後,朱元璋發動了北伐。這次針對元朝的北伐口號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得到了漢人的廣泛支援,對留在中原的蒙古人、色目人並沒有提出趕盡殺絕的口號,所以也減少了蒙古人、色目人對北伐的敵視。

    1368年,40歲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為鞏固明朝統治,朱元璋主持設計了諸多制度條例,其中就包括錦衣衛。他以為只要後世子孫謹守他設計的制度,就可以保證大明皇朝永續。

    1398年,朱元璋這個一生勤勉的老皇帝在南京病逝。

  • 8 # 華夏大歷史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歷史上少有的布衣皇帝,真正的農民起義成功的皇帝,一個真正體會過百姓疾苦,經受了生活磨難的皇帝,更是一個為百姓謀福而敢於打擊官僚主義的皇帝,朱元璋為大明將近300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元璋作為一個普通平民登上大寶,是一個極其勵志的案例,其中成功的原因也是不斷吸引著人們去研究。

    第一、所謂時勢造英雄,元末的暴政和對漢族人民的欺壓再加上長年的天災,百姓民不聊生,導致人民起義烽煙四起,朱元璋則出生在這個必然出英雄的亂世。

    第二、運氣其實也是自己創造的,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朱元璋就是那個有理想並且時刻為機會來臨而準備的人,國家鬧饑荒當和尚的朱元璋走頭無路,經少年時玩伴的推薦加入到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隊伍;加入隊伍後的朱元璋積極勇敢敢於衝鋒陷陣,並且憑藉超強的人格魅力不僅將少年時的玩伴從新拉到自己的邊,還獲得更多士兵的認同。

    朱元璋優秀的表現吸引到了統帥郭子興的目光,郭子興將其調到身邊做親兵,朱元璋得到這樣的機會後越發積極展現自己,最終郭子興覺得朱元璋是個人才就將義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讓他能夠長期留在身邊效力。朱元璋成為大帥女婿後,獲得了強有力的後盾和政治地位,朱元璋因此更加珍惜來自不易的機會,表現更加突出,並在郭子興死後擊敗競爭對手郭子興兒子贏得統帥位置。

    第三、朱元璋是一個具有遠大政治理想的人,併為理想而奮鬥的人,作為一方統帥後的朱元璋為人仁義、開明和禮賢下士,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朱元璋是一個具有帝王風度的人,官員便主動為其出謀劃策,將士自願為其衝鋒陷陣,最終戰勝所有競爭對手登上大寶。

    朱元璋是一個苦難中成長起來的皇帝,深知百姓疾苦,官僚主義對人民的迫害,當其執政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整頓吏治,為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基礎。

  • 9 # 永樂大帝Judy

    布衣草根起來搞大事的很多,但最終能夠開得一國的卻寥寥無幾。

    其實,縱觀中國農民起義的事件屢見不鮮。從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始,就算徹底拉開了農民造反的大幕。起義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還是比較容易的。一方面資訊不發達,沒有全國性的輿論管控機構,所以拉起旗幟來把受欺負活不下去的組織起來,草耙,鋤頭,糞叉子都可以殺人。甚至有時攻下了縣城州府,朝廷還沒得到信兒呢。另一方面那時候一旦開戰幾乎全民皆兵,要麼你跟著朝廷,要麼你跟著造反。朝廷軍和起義軍都來自老百姓,戰鬥力沒差到哪去。別以為給朝廷當兵就厲害,兵器,鎧甲啥都是自己買的。沒錢只能去戰場撿死人的。所以,兵源在當時也不是問題。

    而最終能當皇帝,就不是造反那麼低門檻了,這需要骨子裡就要有統治者的素質。

    第一,隱忍低調。朱元璋放牛娃,出過家,當過乞丐。出身低賤到極致了。但是他沒有妄自菲薄,從了軍之後依靠戰功和人緣,一舉成為了義軍頭領。稱帝之前還在喊著擁戴小明王的口號。而同時期的陳友諒,張士誠。早把小明王撇在腦後稱帝了。

    第二,知人善任。歷史上這些能幹大事的都有這個特點,身邊籠絡了一大批人才。劉邦,曹操,李世民,包括這個朱元璋。文臣有李善長,劉伯溫。一個堪比蕭何,一個堪比張良。武將更不用說,湯和,徐達,常遇春,胡大海,鄧愈,藍玉都是百戰名將。

    第三,沒有啥不良嗜好和心理疾病。換句話說,這個人整體在人性上沒有啥大缺陷。古往今來搞事情的,猜忌者,多疑者,弒殺者,刻薄寡恩者,好色者,貪權求名者很多。朱元璋稱帝前基本沒有這些毛病。

    所以,朱元璋能夠做皇帝,除了什麼天子之命,紫微下凡以外,更多的是他具備一個優秀統治者的諸般素質。

  • 10 # 輕吟古風

      在歷朝歷代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出身可能是最為貧寒的。比如說唐太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隋朝的唐國公,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起點就很高,所以起兵造反就相對容易一些。清太祖努爾哈赤大小也是建州女真的族長,手下也有一哨人馬,再不濟的就屬漢高祖劉邦了,但人家起碼也是個亭長。最差的就是朱元璋了,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既無一官半職,又無一兵一卒,但最後朱元璋能夠成就帝業,不外乎以下三個原因:

    1. 朱元璋本人能力出眾。朱元璋雖然目不識丁,心無點墨,但目光長遠,智慧過人,愛惜人才,具有出眾的領導能力。在元末農民起義烽火四起,各家義軍的頭領紛紛稱王稱帝的情況下,朱元璋不為所動,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好自己的事,這就難能可貴了。而且明朝建國後,各方面的政策法規制度都是朱元璋一手製定的,作為沒有多少文化的一位皇帝,各個方面能考慮的如此周全,只能說朱元璋是天賦異稟了。朱元璋廣納賢能,無論這人以前是叛軍降將,還是鎮壓過農民武裝的地主儒士,只要是有德有才之人,過往一律既往不咎,廣為任用。

    2. 天命所歸,貴人相助。古往今來要成就大事,多多少少還是得靠一點點運氣。雖然朱元璋自己一窮二白,但是碰見了郭子興這位貴人。不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而且還給了他兵權,朱元璋以此為班底兒,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慢慢做大,最終成就了一番偉業。

    3. 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想打下一片天下,離不開能爭善戰之人的輔佐,好在和朱元璋一起長大的小夥伴兒多為此類人士。比如說徐達、常玉春、湯和等人,對於如此雄厚的人才儲備,朱元璋在這方面起步就比其他的競爭對手高出一頭,再加上朱元璋是一個特別重視人才的人,之後又不斷的廣招賢士,使明軍更是如虎添翼。

      所以基於以上原因,作為一介布衣的朱元璋,最終能問鼎大位也就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宵夜對身體有什麼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