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湘鄉平子
-
2 # 法筆春秋
放棄了大陸估計就永遠也回不了大陸了。
要知道,華人安土重遷,南明政府不可能將當時控制範圍內的老百姓都遷往南洋。所以能遷移過去的人員有限。
再者,南洋也是有當地勢力的,南明政府過去了,能否在當地立足還要另說。
其實最簡單的看,X灣。
-
3 # 亙辰
都知道明朝是一個剛烈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帝王死社稷。這就是朱元璋把明王朝定調成為了一個剛烈王朝的基調。
作為華夏文明歷史上第一個乞丐翻盤做皇帝的王朝,本身就有一種不屈服的剛烈之氣。看看大明朝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孬種的。當時瓦剌人俘虜了朱祁鎮,也是禮遇有加,不敢慢待的。最後還是不得不送回北京了。
明王朝的剛勇是華夏文明裡面奮勇拼殺體現的最突出的王朝。也就是華夏文明思想中的不低頭,不委屈求全的剛烈之氣的體現!
據史書記載,大明朝在社會管理方面,確實不是以一種大智慧來調和社會矛盾的王朝,但是大明朝的一往無前的氣勢,卻是前所未有的。
不要說明朝放棄北京到南洋去了,假如看到李自成快靠近北京,遷都南京,就可以避開李自成的威脅了。而且南京還有一套備用的行政管理系統。崇禎皇帝,都不考慮退往南京,怎麼可能再下南洋?
-
4 # 柯伊伯魄
1、當時南洋已有其他國家建立,根本無立足之地,
2、無根基,士兵不可能跟你去其他地方,背井離鄉,不到幾天人都跑沒了。
3、官員腐敗,無人才
4、西方勢力已經擴充套件到了南洋。
-
5 # 金風C玉露一相逢
明朝自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之後,其實已經沒有統一的實體政權,清軍入關以後,明朝宗室後人紛紛逃亡南方,建立的一個又一個政權,統稱為“南明政權”,充其量也就是地方政權,如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之後稱帝,改元弘光。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西南地區擁護桂王朱由榔為帝,改元永曆,然後還有在臺灣的鄭成功。
這些政權有逃跑的,也有沒跑的,沒跑的是因為不想跑,覺得建立了基地之後,可以東山在起,把清軍趕出去,在當時來說,是對自己實力的過高估計和對清軍戰鬥力的嚴重低估,這種想法體現在弘光帝和隆武帝身上,等前面兩位皇帝用事實證明了清軍不是菜雞之後,永曆帝用實際行動證明其是準備下南洋的,因為西南地區沒有出海口,所以永曆帝逃到了緬甸,已經去到東南亞國家了,後面被吳三桂率領十萬大軍開進緬甸,逼迫當地土司交出永曆帝,永曆帝最終被吳三桂擒獲,後帶回昆明縊死。
所以不是沒下南洋,而是要看你下得了下不了!
-
6 # 雨桐軒軒
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有三次重要的移民運動:1,下南洋,2,走西口,3,闖關東。今天聊一聊其中之一的下南洋。當時殖民統治下的東南亞,經濟極速發展,急需大量的廉廉價勞動力,另一方面,中國福建、廣東等地區的民眾又由於國內戰事連連,人民生活貧苦,導致大批年輕人湧現東南亞地區尋求發展機會。
這批移民者,促進了東南亞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可以說是一個時代造就一批人,一批人又影響一個時代。
-
7 # 江邊鳥2878
明末的腐朽已經失去了明心,南明與滿清對峙,代表著戰爭的爆發,受苦的終究還是老百姓。況且滿清也不允許南明的存在
-
8 # 可哪溜達的毛毛蟲
也許深知民心潰散,不願做無謂的掙扎了吧。一個國家存亡真的取決黎民百姓,貪腐過盛,民不聊生時,你不亡是時間的問題。
-
9 # 歷史思想家
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陷了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最終只有一個叫做王承恩的太監陪著他一起死去。
明朝滅亡之後,大明的宗室在南方,成立了很多的小朝廷,出現了福王唐王桂王等政權,這些政權相互攻伐。所以說這些政權最終很快就在清朝的打擊之下灰飛煙滅了。而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親自勒死,雖然他已經躲到了緬甸,但還是被吳三桂殺死。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南明小朝廷不遠渡重洋去南洋以圖東山再起的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因為南洋這個地方已經不屬於中華地界了,即便是建立所謂的小朝廷,那也不屬於中華正統,自古以來得中原者得天下。中華的正統地區一直在中原地區,即便是在南洋地區建立了華人政權,也不能歸屬於中國之列。
中華的環境造就了勤勞樸素的中華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正因為此,即便是少數民族征服了中原,那也會很快被漢族人的精神所同化,相反的,如果南明朝廷真的去了南洋地區,那麼就會被南洋地區的人所同化,即便是能夠建立一個政權,那也是另外一個國家的政權了。
除此之外當時在南洋的發展,完全不可以與中原地區相比。
雖然說華人下南洋這個活動已經持續了上千年,但是相對於物華天寶的中原大地來說,南洋地區選擇非常的落後。也就是說即便是明朝搬到了南洋地區,既沒有反攻大陸的人力基礎,也沒有物質基礎。
而明朝滅亡之後,唯一能夠成功站住腳跟的只有鄭成功政權,他們在臺灣島經營也是非常的成功的,但即便如此臺灣的實力與中華大地相比,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落差。
而臺灣島一直到了清朝末年才建立了行省。整個島嶼的開發與經濟發展與大陸相比相差很遠。
並且南洋地區雖然比較的貧瘠落後,但是人們向上的精神一點也不弱,憑著自己的軍事力量征服南洋也是比較的困難的,因為這個地方,地形屬於熱帶地區,即便是南明政權能夠遠涉重洋,那麼也會水土不服,最終損失慘重。
並且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以及新航線的發現,西方的殖民者很快就會發現南洋這塊肥美的寶地,而這個時候,南明政權所面臨的不光有當地的土著還有西方殖民者,鹿死誰手未可知,很大程度上南明政權不是西方殖民者的對手。
當然在清政府佔領了腳跟之後,即便是南明朝廷,已經逃到了南洋,政府也不會放過他們的。就比如永樂時期,鄭和的船隊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而清朝版的大洋遠征,去征服消滅南明小朝廷也並非難事。
所以說即便南寧有那個實力來到南洋地區建國,那也不免於滅亡。
-
10 # 葉子小丘
西泠橋邊嶽武穆 ,八盤嶺下於忠肅 ,一片孤忠兩地同 ,與公鼎峙成三足。”這是清後期詩人吳鼎元《南屏山謁張忠烈公墓》中的詩句。他將張煌言與岳飛、于謙相併列,並非僅僅因為他們墓穴相近,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共有的那一份忠誠。
他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卻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image.png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生於仕宦之家,張煌言幼承家學,接受了嚴格的傳統教育,16歲考上秀才,23歲中舉。
他是西湖三傑中最被人忽視的那一個,卻是南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他博通經史,這就使他得以從先哲的微言大義中汲取忠義報國、廉儉愛民等傳統的道德觀念。他的一生最終也未以國衰兵敗易志,也沒因死亡改節。
自順治二年南京福王的弘光政權被消滅後,清軍一統“華夏”的野心即將實現。而此時因清軍推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遭遇了南明流亡君臣和各地廣大人民的頑強抵抗。
魯王朱以海監國於浙東、唐王朱朱聿鍵立隆武帝號於閩南,桂王朱由榔建永曆帝號於西南,分別擁有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及李過、高一功等強悍的抗清義軍為之竭誠轉戰。
縱觀順治一代,清軍和義軍在中國南方土地上一直進行有大有小的,頻繁的戰鬥。而到康熙繼位後,桂王與李定國前後殉國,鄭成功和魯王也相繼病死,全國範圍內,高舉反清大旗的只剩下閩浙沿海和臺灣。
而當時張煌言所率領的義軍,是清廷心頭最後的隱患。當時浙江總督趙廷臣透過多種渠道多次招降張煌言,儘管南明王朝大勢已去,而張煌言的多次嚴正拒絕了張的誘惑。
image.png
“古今來何代無廢興”,張煌言在信中承認改朝換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有志之士,尚謂人定可以勝天”,表現了自己如於謙一樣“挽狂瀾於既倒”的雄心。但是考慮到戰爭繼續下去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災難,他決定可以“暫解兵爭”,明確提出:“但使殘黎朝還故里 ,則不佞即當夕掛高帆。”他暫且遣散部隊以分頭埋伏,自己隱居於南田懸岙島(今象山境內)。
而由於部下的出賣,張煌言於康熙三年七月被捕。
-
11 # 行蹇
大勢所趨,回天乏術。如同南宋,漢文化已達到頂峰,又居江南富庶之地,但最終被滅,何況一個南洋呢,相較堂堂華夏,不過彈丸之地,財力物力哪有相比,何況滿清已羽翼豐滿,並漸得民心,以強弩之末對磐石之御,又有一點勝算嗎?
回覆列表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明朝滅亡後,大明皇室子弟紛紛在南方“重整江山”,陸續出現了“福王”、“唐王”、“魯王”、“桂王”等政權,但是這些政權很快在清王朝的打擊下灰飛煙滅,隨著1661年吳三桂在昆明勒死永曆帝朱由榔,南明在大陸的統治宣告結束。
今天的很多人,從馬後炮的角度,質疑為何南明不遠離大陸到南洋東山再起,另立中華呢?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中華”是搬不走的,一旦離開中原大陸,即便是華人建立的政權,也沒有了中華的靈魂,比如新加坡。
古今中外,從來都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原作為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不僅僅是養人,更是所謂的“中華正統”的根據地,所以包括蒙古和女真等少數民族才拼命南下,成為中原之主。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北伐以及南宋流亡朝廷死守崖山不退,也是因為一旦失去中原,就失去了政權的正統性,這對於凝聚人心以及東山再起極其不利。
中原的特殊環境,造就了勤勞淳樸、包羅永珍的中華精神,這是“中華”大地上衍生出來的“靈魂”,歷史上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無不受到這一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一旦離開中原,到南洋的環境中去,勢必會因環境的變化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特質,這注定和中華文明大相徑庭。
歷史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祖先雖然都是一個國家,但隨著時間發展必然分道揚鑣。
所以,退到緬甸已經是底線,因為準備的就是雖然捲土重來、東山再起,而一旦放棄大陸,飄搖過海,必然意味著和中華文明的訣別。
而除了“國將不國”,下南洋的另一個現實問題就是窮。是的,雖然自漢武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華人下南洋已經持續了1000多年,但南洋相比於中原地區而言仍然非常落後。這種落後出來讓長期在中原養尊處優的南明住不習慣,更無法提供“反攻大陸”的資本。加上南洋距離中原較遠,這又增加了重回大陸的難度。
明朝滅亡後,鄭氏家族在臺島的經營較為成功。但臺島基礎落後,實力遠弱於大陸,雖然距離大陸並不遙遠,但隨著清朝統一中原,臺島在實力上的差距越發明顯,只能以劫掠大陸沿海為生。
而更要命的是,隨著清朝確立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臺島政權地位變得越來越尷尬,儼然成了亂臣賊子,前朝餘孽。
所以,一旦離開大陸,想要回來真的是難於登天。而比“有家難回”更尷尬的是,即便決心下海,在南洋立足,這些所謂的“海外中華”也難以發展壯大。
除了相對落後的社會條件,因為南洋基本屬於熱帶,所以自古以來這裡就人口眾多,想要統治這裡必將付出巨大努力。
而明亡清興的17世紀,西方早已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並開始在世界各地瘋狂殖民,南洋群島自然也成為西方殖民者垂涎的獵物。
而西方殖民者的到來,註定了放棄大陸的南明不僅要與天鬥成功改造南洋環境,與地鬥搞定南洋土著,還要與人鬥對抗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荷蘭殖民者。
而小農經濟支撐的南明政權,在面對蒸蒸日上的西方殖民帝國時,即便對方遠道而來,沒有後方的南明也必然會被迫凋零。
而且最讓南明尷尬的是,清朝在南方的征程範圍,很大程度上是根據追擊南明而確定的,特別是平定臺島。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南明放棄大陸、浮海南渡,清朝為斬除後患,也會和平定臺島一樣,想方設法追到天涯海角。
所以南明想要在南洋另立中華的設想,根本就只能是個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