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elloNorth

    德國在二戰中挑戰美蘇英法等大國由多方面原因。

    首先,得益於德國經濟的復甦和崛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工農業和經濟損失嚴重,同時德國還要償還鉅額的賠款,可以說德國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但在戰後德國得到了美國的援助,美國向德國提供了鉅額的貸款和各種扶持,讓德國經濟迅速恢復,重回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寶座。德國經濟的恢復為德國軍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其次,德華人一直在秘密的積蓄力量,試圖捲土重來。由於英法的嚴密監視和嚴格限制,德華人不得不採取各種方式和英法鬥爭。在英法的打壓下,德國的國防軍縮減到了10萬人,但10萬國防軍是德華人從數百萬德軍中挑選出來的精銳,而且德華人把他們以軍官的標準培養,把他們培養成了二戰德軍的中堅力量。同時,希特勒上臺後,實行義務兵役制,適齡青年全都得服兵役,擴大了德軍基礎士兵的數量,所以德國開打後很快就形成了數百萬大軍。此外,德國也一直在研發各種軍事裝備和技術,為了躲避英法的監視,他們甚至把很多研究和實驗轉移到國外,和蘇聯等一些國家合作,為德國的軍事崛起打下了基礎。

    此外,德華人具有軍國主義傳統,是個典型的戰鬥民族,從條頓騎士團到普魯士到德意志帝國,簡直就是打出來的。由於一戰的戰敗和凡爾賽不平等條約的壓榨,讓德華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嚴重的衝擊,他們恨透了英法,憋著勁要砸爛英法套在他們身上的枷鎖,一心想找英法復仇。這些因素結合到一起,註定德國會再次崛起,只要有一絲火星,就會形成燎原之勢。所以,當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很快開始轉向。希特勒是一位非常有才華和抱負的青年,他充分利用德國國民對英法的憎恨以及對經濟和生活失望的情緒,引導他們支援自己,讓德國走上了武力崛起的道路。

    希特勒不僅致力於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且非常崇尚武力,他認為只有強大的武力才能砸碎英法套在德華人身上的枷鎖。所以,他上臺後德國一直在瘋狂擴軍備戰,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把德國的各種資源瘋狂向軍事領域傾斜。德國的軍費開支居高不下,1938年軍費開支已經佔到了德國財政預算的50%。而同年英國的軍費開支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美國為1%。1938年德國的軍費開支穩居世界第一,比美蘇英法等幾大強國加起來都多。高投入自然就會有高產出,正是這種德國瘋狂的窮兵黷武式的擴軍備戰,導致德國的軍事力量急劇膨脹。

    作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第二大經濟體,在其他國家都在歌舞昇平享受生活的時候,德國卻在瘋狂的擴軍備戰,其可怕性和危險性可想而知。實際上,早在1936年,德國的軍備力量已經趕上甚至在很多方面超過了英法。到1939年二戰開打時,已經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其軍事力量已經超過了英法的總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軍事大國,具備了挑起世界大戰的實力。如果英法提起充分的警惕,和德國一樣瘋狂追加軍事投入,法國戰役未必會輸的那麼慘,英法的殖民體系也未必會被德國打的土崩瓦解。

    所以德國在二戰前期優勢跟其積累的經濟軍事,科技都有關係,和其國土面積關係不大,但是其國土戰略縱深一般。

  • 2 # 司徒小雄

    大家好,鄙人司徒少雄,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發表兩句看法。

    首先,國力和國土面積有關,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國土面積,就能有足夠多的資源用於發展。這樣才能獲得更高更強的國力。至於有些國大國土面積大,但是國力弱小,顯的三大無柴燒。那僅僅是他們沒有有效的利用資源,用於發展而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作為主要反派,在戰前德國國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二戰爆發的原因。

    以英國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法國等國家迅速成為世界性強國。他們在世界上廣泛建立了殖民地。由於航海技術的發展,英法等國家,基本已經瓜分了全球。讓這些殖民地源源不斷的給本土提供發展所需的各種原料。

    自德國普魯士統一之後,才發現土地已經被英法等國瓜分完了,由於無法獲得足夠多的資源,於是德國等過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試圖從英法等國家手裡奪取。總所周知,德國戰敗。戰後成立了國際聯盟,制裁了德國。

    由於卡爾·本茨發明的內燃機大幅度提高了生產力,使德國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國力大幅度提高。但工業的發展,又急需大量的石油等資源。所以只要又向英法等國發出挑戰,於是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之所以德國單挑英美蘇法,一方面是因為德國領土狹小,無法獲得足夠多的資源來進行發展,所以德國不得不開戰。

    另一方面是因為德國的生產力獲得了提高,國力獲得了一定的提升。先聲奪人的英法等國已經失去了優勢了。

    最後一個方面是因為德國在一戰中戰敗,英法等國未能採取有效的限制德國發展的手段,導致戰爭狂人希特勒上臺之後,開啟了報復行為。

  • 3 # 老韋講二戰史

    這個問題,韋老師來回答。

    1. 國土面積沒誰大,跟它敢不敢單挑誰沒有邏輯上的關係。

    以色列敢單挑整個阿拉伯、北韓敢單挑美國、越南敢單挑我們、阿富汗敢單挑蘇聯、薩達姆敢挑戰幾乎全世界,等等,都已經證明了。所以今後沒必要再拿誰誰誰那麼小還敢去挑戰那麼大的誰誰誰來說事了。

    2. 敢跟誰挑,跟最後打不打得過又是一回事。

    一個瘦弱的小子,也可以衝入一群壯漢之中揮舞幾下拳腳,但究竟能撐多久、最終是什麼結局,相信大家也都能預料到。

    德國已經證明兩次了,日本也證明了,薩達姆也證明了,其他的也都證明了。所以咱沒必要再證明這個理論。

    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工業生產能力對比: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日本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

    義大利佔世界工業生產的2.9%,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工業基本上是衡量一個國家戰爭潛力的標準,

    這樣對比一算,大概看得出來:

    1個美國約=2個蘇聯約=3個德國;

    1個德國約=1個英國+1個法國

    這也基本證明:

    如果德國同時挑英法,基本能打個平手;

    如果德國單獨挑英國或法國,可勝;

    如果德國單挑美國或蘇聯,打不過;

    如果德國同時挑蘇美英法,只能找死。

    更何況英美控制著制海權,切斷了德國海外的石油等能源進口渠道,工業無法運轉,德國更加不能撐多久。

    4.元首也並不是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事實上,希特勒上臺後直至二戰爆發前,德國並不具備單挑眾多強敵的實力。德國最後能走向人生巔峰,確實也離不開元首玩弄權術高深的技藝。

    元首1933年上臺,備戰的時間不過五六年,除了高素質人才優勢外,其實整個底子都很薄。

    從開始吞併奧地利,再到1938年慕尼黑陰謀後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一下子得到了歐洲最大的兵工廠,實力一下子強大了很多。換句話說,如果英法不作死,捷克豁出命來跟德國好好挑一挑,都夠德國喝一壺的。

    再說到波蘭,作為當時的世界第八工業強國,你以為波蘭只是吃素的?要不是波蘭自己作死,外加蘇聯在背後捅一刀,德國想拿下波蘭也得費一番勁,然後相持之際英法再果斷一些從西線出擊配合波蘭,最終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其實拿二戰之前德國的綜合實力跟周邊幾大強國對比,如果一比一直接單挑,沒有一個是德國能輕易取勝。

    可惜沒如果。

    元首在外交政治謀略上,還算有兩把刷子,能把英法一再忽悠,還能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忽左忽右,各個擊破,再把消滅了的用來增強自己的,這些確實能讓德國實力在短時間內急劇膨脹,到最後1941年攻擊蘇聯前,整個西歐的人口和資源基本都落入德國口袋。

    5. 說句客觀的,敢先後單挑蘇美英法四大強國,除了一步步吃成個胖子之外,德國確實也算厲害。

    高素質的10萬軍官基礎、人才基礎、工業基礎、凡爾賽合約壓迫下的全民族同仇敵愾、外加那些將軍們劃時代的閃電作戰理念,都讓戰爭初期的德國所向披靡。

    可惜,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戰略戰術都是扯淡。

    海權方面,德國至始至終都被大英帝國吊打;陸權方面,蘇聯被消滅1個士兵,又可以馬上變出3個,即使在最艱難的1942年,蘇聯的飛機產量仍然超過了德國。

    而德國,每次一場傷亡超過10萬的戰役後,就開始一蹶不振,很難補充。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斷了脊樑骨,一場庫爾斯克戰役又徹底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

    這樣的潛力對比,德國還怎麼打?

    最後再來一次點題——敢單挑是一回事,打不打得過又是一回事。

  • 4 # 環球視野Global

    問:國力和國土面積無關?

    答:國土面積對國力有一定的影響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關係。

    問:為何二戰中德國能單挑美蘇英法等世界大國?

    答:1、德國能單挑美蘇英法等大國主要原因是德國具有強大的實力;2、在擊敗法國後,德國已經稱霸歐洲,包括蘇聯和英國在內,沒有一個單獨國家是德國的對手;3、德國並非孤軍奮戰,德國還有兩個幫手日本和義大利。

    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和國土面積大小有關係嗎?

    答:有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關係。

    縱觀歷史上的超級大國,中國的唐朝,還有前蘇聯,如今的美國,好像都是國土面積很大。再看日本科技雖然發達,但是國土面積小,只能侷限在這麼小的國土下發展。所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要發動侵華戰爭,其中原因就是擴張領土,掠奪資源。

    .........△唐朝疆域

    那麼是不是國土面積大,是一個超級大國必備的條件呢?換而言之,是不是國力的強弱和國土面積大小有關係嗎?

    其實多數國家都想要很大的領土面積,就像古代那些的帝國,最突出的就是蒙古帝國了,從東亞地區一直擴張到東歐地區,建立了四大汗國。他們為了領土沒命地掠奪,可見領土的重要性。因為領土越多,土地資源也就越多,就可以發展更好的農產品、因地制宜,不會太單一。就像終年冰封的土地例如北美阿拉斯加,當時是沙皇俄國的佔領的地盤,不過不久他們就賣給美國了,覺得沒啥用,可是後來這裡就被發現有大量的能源,如果這是塊寶地沙俄會賣嗎?還有中東地區,20世紀光打仗也是為了佔地,獲得更多的石油。寶地比如森林,大家一定都想要,而單一的沙漠保準沒人想要,這說明領土好不在於越大越好,應該在於越有用越好。

    .......△阿拉斯加

    .......△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除元朝外,還包括了四大汗國::金帳汗國(也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國土面積大,就可以擴大範圍、有更多的人力資源、水力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土地資源、耕地資源、石油資源、草地資源、生物資源等。

    所以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國土面積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能利用得越多越好,能夠物盡其用,則是最有效的。

    為何二戰中德國能單挑美蘇英法等世界大國?

    【1】德國經濟的復甦和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敗後,德國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工農業和經濟損失慘重,同時還要償還鉅額的賠款,可以說德國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隨著德國經濟迅速恢復,重回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寶座,同時也為德國軍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二戰期間,工業產值和石油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

    德國的工業產值佔世界的13%,世界第三,但加上佔領國的工業基礎,能達到世界的三成,與美國不相上下。德國在資源、科技、人才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唯獨缺石油。

    【2】軍事實力:

    二戰時,德國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歐洲第一經濟體、世界第一軍事強國,德軍總數最高達1000萬人,是歐洲最強的陸軍。

    德軍不僅武器裝備領先,並且有著極高的戰術素養,軍官的整體素質較高,士兵的紀律性和執行力強,有著鋼鐵一般的意志。

    另外,德軍還擁有世界一流的總參謀部,雖然德華人的戰略總是令人詬病,但戰術卻很精妙。

    德國空軍的作戰能力也很出色,一度能壓制英國的皇家空軍,但數量不多。海軍是其薄弱點,德軍沒有航空母艦,只靠潛艇撐場面。

    【3】特殊優勢和強悍的領導人:德國因一戰產生的復仇心理,戰爭狂熱。德國有軍國主義的傳統,是個典型的戰鬥民族,從條頓騎士團到普魯士到德意志帝國都是靠打出來的。

    當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很快開始轉向。希特勒是一位非常有才華和抱負的青年,他充分利用德國國民對英法的憎恨以及對經濟和生活失望的情緒,引導他們支援自己,讓德國走上了武力崛起的道路。

    希特勒上臺後德國一直在瘋狂擴軍備戰,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把德國的各種資源瘋狂向軍事領域傾斜。德國的軍費開支居高不下,1938年軍費開支已經佔到了德國財政預算的50%。而同年英國的軍費開支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美國為1%。1938年德國的軍費開支穩居世界第一,比美蘇英法等幾大強國加起來都多。高投入自然就會有高產出,正是這種德國瘋狂的窮兵黷武式的擴軍備戰,導致德國的軍事力量急劇膨脹。

    結束語

    國土面積對國力有一定的影響關係,但不是決定性的關係。面積大而且開發利用得當,對國力有一定促進作用。

    德國能單挑美蘇英法等大國主要原因是德國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德華人對一次大戰失敗的復仇心理,加上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人。

    德軍不僅武器裝備領先,並且有著極高的戰術素養,軍官的整體素質較高,士兵的紀律性和執行力強,有著鋼鐵一般的意志。德軍還擁有世界一流的總參謀部,雖然德華人的戰略總是令人詬病,但戰術卻很精妙。另外,德國還有兩個幫手日本和義大利。

  • 5 # 曉曉曉

    樓主說的很好,但強大時,運氣不一定站在你這邊,強大並不意味著勝利,一步錯,滿盤皆輸啊。斯大林格勒是東線戰場乃至二戰的轉折點,但德國贏了又怎樣,俄國太大了,人口太多了,而且是單一民族國家(斯拉夫人),這種國家凝聚力很強的,俄國有太多的縱深可以後退,也有太多的煤,鐵來生產武器,來打持久戰,斯大林格勒德國贏了,俄國會讓列寧或者其他什麼格勒成為二戰轉折點的。俄羅斯的冬天不是那麼容易過的。

    德國本就不應該對蘇聯輕啟戰端,德國在入侵波蘭前是和蘇聯有互不侵犯條約的,希特勒野心太大,如果德國和日本,老老實實按照原定計劃,在伊朗會師,在戰爭物資準備妥當的情況下,打蘇聯才會畢其功於一役。

    至於日本,日本的陸軍是世界二流部隊,但日本的海軍是世界一流,其實日本是被美國打敗的,中國其實只是拖住了日本而已。日本打中國也是戰略失誤,日本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幾年,把東三省的偽滿洲國變得像臺灣一樣,進行同化並移民。然後自北向南直達四川,切斷中國的大後方,向當年的蒙古人一樣,逆時針佔領中國。但日本人野心太大,以為佔領中國首都,再仿清朝來個揚州三日,華人就會投降,結果南京殺了30w。等來的不就是持久戰嘛。在持久戰下,日本該怎麼輸還要怎麼輸,即便是沒美國參戰。

    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德國和日本,除了碰上美國有些坑之外,大部分情況都是被拖死的。

    德國的確強大,德國的陸軍是世界最頂級的。德國的製造業也是世界頂級。但德國太不會選盟友了。

  • 6 # 慶之666

    德國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統一後,工業飛速發展,但市場輸出被英法控制,發展受到限制,資本主義輸出經濟無法維持,導致一戰的德國面對歐洲國家的集體群毆,雖然戰敗,雖敗猶榮。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正義可言。戰後德國受戰敗條約所限軍事工業被壓制,但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歐美,歐美各國經濟處於崩潰邊緣,對德國壓制有所放鬆,此時德國經濟也不能倖免同樣受到一定衝擊,納粹藉機上臺,利用與資方協議降低工人工資同時禁止解僱員工最大程度保持就業率平穩度過經濟危機時代,在內政方面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二戰前夕,德國軍事工業已經恢復到歷史高點,二十多年的韜光養晦使其在軍事技術上笑傲世界。已在軍事科技軍事理論方面碾壓英法,39年蘇芬戰爭使德國看到了蘇聯的脆弱,堅定了德國入侵蘇聯的信心。在實力上德國確實有能力單挑整個歐洲,但德國的豬隊友日本突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去戰場,實實在在的拉到戰場,面對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技術,工業能力超強的美國,德華人再也不能笑傲江湖了。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誰說是單挑的?德國可從來沒有“單挑”,也從來不是靠自己那點三室一廳的旮沓面積在戰鬥。

    國力不能全等於國土面積,但國土面積絕對能側面展現國家實力。蘇聯牛氣,沒有廣袤的國土能贏嗎?法國厲害,本土還不是一樣讓德國開瓢?英國扛,沒有廣袤的殖民地,能養得起龐大的海軍嗎?

    看看當時的中國,典型的大國卑位,自大清開始被人踩了無數年,其實龐大的國土已經不能代表什麼了,都是半殖民地。依靠的是列強們“利益均沾”的瓜分政策維持。你看,日本一撕票,馬上半壁江山就沒了。

    △在中國打毒氣戰的日軍

    但是呢,日本再繼續打就打不動了;資源枯竭,消耗與戰爭收入不成比例,即便使勁搜刮,也在運輸成本和游擊隊破壞上面入不敷出。再加上美華人好死不死的斷油斷鋼,這才有逼急了的“偷襲珍珠港”。不偷襲怎麼辦?日本真的能給中國活活拖死。

    如果中國沒有龐大的國土面積,沒有4億人民,恐怕也沒辦法拖住日本。在這方面,很顯然“國土面積”=“戰略空間”+“人力資源”=戰爭潛力=國家綜合實力。

    可以說,當時的世界其實很簡單,就三種國家:

    1.帝國主義老牌強國

    2.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

    3.不敢摻和的水貨國家

    歐洲列強在這個時間段內,一直處於世界的頂峰,控制了絕大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只要是夠檔次的列強,哪個不是擁有相當面積的大國?就連網友們瞧不起的義大利麵條,都擁有233萬的非洲殖民地,是其領土的7倍多。

    這也是為什麼法國本土都輸了卻可以不認賬,戴高樂跑到剛果開大會,旗子一搖就能捲土重來。至於英國就更不用擔心了,連印度都是它的。

    △30年代的德國軍警搜查女士的包包,如果有黑市食物會被逮捕

    很顯然,漢斯們做得已經夠不錯的了,他們屬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被制裁了很多年,直到30年代,才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而且德華人沒有殖民地,僅有的山東權益也被轉給了日本,只有本土那點地皮。

    △奧匈帝國是一戰的導火索,也是德華人曾經的兄弟和盟友

    但是德華人周圍很有料,那便是“奧匈帝國”的屍體。希特勒也老早就看到了這一點。於是,德國開始向東邊擴張,將原奧匈帝國的勢力範圍一口口吞進了肚子。

    最先直面的是奧地利,這個地區與德國同根同源,差點就在當年普魯士的征戰中合併了,希特勒自己就是奧地利人。透過政治運作和煽動“大德意志”的民族情緒,奧地利與德國完成了合併。

    △奧地利的尼伯龍根工廠是德軍裝甲聖地,四號、虎王、費迪南、獵虎的搖籃

    奧地利區域本就是原奧匈帝國的精華部分,擁有相當厲害的工業和經濟實力,軍工方面也非常不錯。透過合併奧地利,德國一下子就擁有了奧匈帝國的幾乎一半的實力。

    △張伯倫意識到被希特勒玩了,但他們太想坑蘇聯

    再然後,希特勒與義大利等結盟,直接染指地中海,把爪子伸進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地方,等於正式進軍了東歐。最後通過了“慕尼黑陰謀”奪取了捷克,其它東歐國家紛紛被壓服。

    △捷克被譽為奧匈帝國的軍工明珠,卻在德軍面前變成土雞瓦狗

    捷克斯洛伐克是原奧匈帝國的軍工區,擁有當時比較頂尖的武器設計能力。元首透過將原奧匈帝國吞吃進去,獲得了當時世界上兩大工業基地和一大半東歐的人口。

    再接下來,第三帝國的鐵蹄開始朝向波蘭,因為英法的“綏靖政策”,西歐列強們眼睜睜的看著德華人大嚼大咽不管,滿心慫恿德國往東邊走,與蘇聯撕一架。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僅一週,蘇德就同志加兄弟的3P了波蘭

    結果元首玩了個相當神的手段,德國與蘇聯秘密達成了盟約,然後二人將波蘭給瓜分了。這一巴掌才真正將英法給扇醒,也迎來了歐戰的全面爆發。英、法、荷、比組成了強硬的軍事集團,準備將已經長成龐然大物的德國按死。

    △1939年的德軍兵強馬壯,已經達到第一個高峰

    但此時的德國已經非吳下阿蒙,他們這時才發現,那個30年代還餓得飢腸轆轆的德國,眨眼間已經化為嚇人的猛獸。他們的軍隊在連連大捷中完成了血與火的淬鍊,他們的生產和勞動力在不斷的掠奪中完成了新的整合;就連他們的人民,也在高漲的情緒中發了瘋。

    △法國陷落速度之快令人無語,德軍以快打慢的戰略是重要因素

    就這樣,德國很快從波蘭抽出人馬,反手一巴掌扇了回去,法蘭西戰役開打。因為軍事上對法國長久的謀劃和推演,德華人對法國的預謀可以裝滿一棟樓。再加上曼施坦因帶來的裝甲戰術、戴高樂寫的破國文書,德軍很快就穿越阿登山區,將法國給剖了。

    △敦刻爾克的撤退,英華人坐實了“第一運輸大隊長”的職務

    沒多久,人心惶惶的英法荷比聯軍開始崩潰,英華人帶著一幫殘兵從敦刻爾克跑了,丟下了如山的輜重。德華人隨後收拾掉了法國、比利時、荷蘭,他們完成了一個壯舉,將西歐、東歐都囊括在了懷裡,繼而又拿下了北歐的挪威。

    △德國已經完成了形式上的制霸歐洲,佔領了當時世界的精華區域,擁有了相當多的資源、工業、人力、僕從兵力

    這時候還能說什麼?德國唯一缺的是時間,如果能好好的整合消化自身的資源,它將成為極為強悍的超級大國。

    △蘇芬戰爭中,蘇聯雖然被揍的很慘,但畢竟“勝利”了

    只可惜凡事沒有如果,早就動機不純的蘇聯開始厲兵秣馬的準備“東方戰線”,以發動對東歐的攻略。美國也開動了戰爭機器,透過法案對英國進行明目張膽的直接支援。這兩個大國才是德國真正的隱患,也是最難以面對的敵人。

    △空間換時間是蘇聯令德國無解的戰略

    所以德華人採取了“先下手為強”的做法,對蘇聯堆積在邊境的大軍展開了突襲,僅1941年就取得了殲敵53萬的戰績。這也就是蘇聯,換誰都一下子抗不下來。透過前沿的梯次抵抗,蘇聯轉移了大量的裝置和人員到後方,說起來,這也算是國力與國土面積的關聯了吧。沒有遼闊的國土,蘇聯沒辦法扛住德國。

    你看,德國正是因為擁有了廣闊的領土和控制區域,才鑄造了第三帝國的鐵血之師。但成也如此,敗也如此,搶來的地皮如果坐不穩,那誰都沒辦法。

  • 8 # 問軍一杯酒

    在二戰時期,德國確實很強大。和國土面積確實關係不大,以下三點非常重要!

    第一,德國擁有著當時極為強大的工業基礎

    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的經濟總量和工業出產僅次於美國,巔峰時期所佔比例逾越世界的20%。德國的鋼鐵、煤炭等各項工業方針均位居世界前列,在1943年,德國鋼鐵產量3460萬噸,比英、法、蘇、日、意幾國加起來還要多,為德國大力發展軍事提供了非常好的工業基礎。

    第二,在二戰時期,德國有著強大的科研實力,生產武器裝備數量太多

    當時德國的部隊,普遍裝備的MP40衝鋒槍、毛瑟98K步槍、虎式豹式坦克無疑都是當時兵器工業產品的典範,大大增強了作戰實力。並且在二戰後期,德國率先研發出了黑科技V2導彈等歷史上第一架無尾飛翼噴氣式戰鬥轟炸機。

    圖為德國豹式坦克▼

    在強大的工業基礎以及優秀的科研實力的情況下,德軍生產裝備飛機有113514架,裝備坦克、自行火炮及裝甲車輛逾越5萬輛,裝備了37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5.9萬門,僅150榴彈炮sfh18就有5000多門。

    此外,德國機械化程度很高。德國出產裝備了120萬輛轎車和數以萬計的軍用摩托車,直到80年代中國都沒趕上德軍二戰時期的機械化水平。德國出產裝備艦艇4565艘,僅潛艇就有1188艘,德國的狼群戰術連英美都膽寒。

    在二戰時期,德國黑科技頻出,古斯塔夫巨炮、噴氣式飛機、隱形轟炸機、V系列飛彈等等,這些先進的科技連美國都垂涎欲滴。不然在戰後,蘇聯和美國都拼命去搶德國科學家和機械裝置。

    德國製造的超級大炮▼

    第三,德國的軍隊是非常多,有著眾多優秀將領和士兵

    在二戰時期,德國一共有1700多萬士兵參戰,並且在此期間,德國湧現出了以古德里安、曼斯坦因和隆美爾這三位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將領。

    圖為古德里安▼

    並且,當時德國的王牌飛行員人數眾多,個人戰績百架以上者就有107人,個人戰績架數也比盟國的多,王牌總人數超過3000人。以部隊來講,最有名的是第52戰鬥機聯隊,該聯隊共擊落萬餘架敵機。

    德國王牌飛行員哈特曼▼

    可以說整個二戰時期,德國一不缺優秀的兵源和將領,也不缺先進的科技,再加上強大的工業體系,能夠讓德國能夠同時抗衡這幾個強國。德國唯一的弱點就是不能打持久戰,最終也是因為和蘇聯的持久戰把德國徹底給拖垮了。

    以上

  • 9 # 歷史風暴

    恰恰相反,國力和國土面積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尤其拿德國來作為例子更是體現了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假如當時德國的國土面積有蘇聯這麼大,或者有美國這麼大,那麼德國的人口就會達到幾億人。

    德國就不會在攻打蘇聯的時候糾結主攻方向,很可能會把所有的攻擊方向作為主攻方向,讓蘇軍無法招架。

    而德軍在攻擊蘇聯必救之地莫斯科的時候,在這裡完全有能力集中幾百萬德軍和蘇聯來一場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會戰,並且打破蘇聯冬天的魔咒。那麼,蘇聯還真不見得能撐到1942年。

    正是因為德國的國土面積小,限制了其人口的增長,也讓他不得不始終考慮如何才能獲取更多的資源讓戰爭持續下去並取得最終勝利,這才導致了德國在戰略走向上的失誤。

    假設一下,德國有美國那麼大會發生什麼?

    美國國土面積有930萬平方公里,假如德國有這麼大,由於德國的土地有35%的面積可以耕種,那麼德國將會有320萬平方公里的耕地,你們算算可以養活多少人口!

    希特勒的納粹一個理念就是使用軍事手段為德華人開拓生存空間,所以有美國這麼大的德國,還需要對外拓展生存空間,意味著這個國家的人口至少不會比今天的美國少,或者更多。個人認為,美國這麼大的德國,總人口應該在3-5億之間,約合當時除了德國之外的歐洲總人口。

    至少是蘇聯人口的2倍,至少是二戰德華人口的4倍。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德國可以在執行《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不是出動500萬大軍,而是出動2000萬大軍,即便《巴巴羅薩計劃》不變,德軍的攻擊速度不因為人數的增加而加速,那麼在莫斯科戰役的時候,蘇軍面對的德國軍隊也會達到720萬之眾,至少是蘇聯正規軍的7倍,總兵力超過莫斯科總人口!

    (莫斯科戰役中寒風中站立的德國士兵)

    莫斯科之戰中蘇軍陣亡了51萬人,那麼增加到原兵力4倍的德軍給蘇軍造成的損失至少也得是4倍之多,於是在這場戰役中,蘇軍至少有200萬軍人陣亡,也就是說在戰役中蘇軍全軍覆沒都不夠。

    這個時候,德軍將會在下一次衝鋒中輕鬆佔領莫斯科。

    當莫斯科被佔領後,蘇聯將會遭受兩個嚴重打擊:第一個打擊是戰爭資源的進一步減少。蘇聯當時大約四分之一的工業產能集中在莫斯科。所以,莫斯科的陷落將會大大降低其戰爭能力。第二,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中心,當初打莫斯科會戰的時候,斯大林就是否留在莫斯科指揮也是猶豫不已,最後他決定在這裡親自指揮,就是考慮到了莫斯科對蘇聯人民具有重大的意義,這裡不能陷落。所以,當莫斯科陷落之後,蘇聯人民的抵抗意志將會遭受巨大打擊,並更加坐實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未來德軍攻取其他戰略要地減輕壓力。

    這是東線戰場的變化。

    西線大西洋戰場也會危機重重。

    德軍即便依舊和盟軍採取潛艇狼群戰術,那麼也預示著德軍的攻擊強度至少提高了4倍。盟軍想要獲得大西洋的制海權至少要拿出相應的軍事力量進行對抗。暫且不說在德軍4倍強度的攻擊下英國能不能支援到1941年,畢竟他們很可能在不列顛大空戰中就被迫投降了。

    即便英國勉強撐到美國大規模參戰,由於德軍在大西洋中的軍事存在大幅度增加,也會吸引美海軍大部分兵力。從而讓美國沒有能力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同時作戰。以美國和英國的關係,他肯定會將美國海軍盡數調往大西洋,以便保持對大西洋航線的暢通。那麼,美軍在太平洋地區將會對日軍採取防守的策略,因為實力不夠。

    中途島海戰還能贏嗎?瓜島戰役還能贏嗎?到那時候,紐西蘭和澳洲還能夠保住嗎?

    這全成了未知。

    或者說,大機率會因為美軍無法在太平洋投入大規模軍事力量而被日軍步步緊逼,直接退守到加利福尼亞。

    在北非戰場,擁有4倍力量加持的隆美爾可以輕易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

    說實話,以隆美爾的軍事才能和德軍的戰鬥力,假如德國可以在北非地區投入4倍的軍事力量,不需要義大利麵條軍的配合,隆美爾就可以輕鬆擊敗這裡的英軍奪取埃及和蘇伊士運河。

    早在1941年3月,隆美爾就率領非洲軍團吊打英軍,攻擊到了埃及境內。德軍正是因為物資不足,人數不多,打到最後失去了繼續攻擊的力量,而給了英華人喘息之機。

    (沙漠之狐隆美爾在看地圖)

    當蘇伊士運河被控制,德國海軍就可以輕鬆前往印度洋,切斷這裡援助蘇聯的海上航線,讓蘇聯的抵抗能力再次減弱。

    到那時,德國取得對盟軍的勝利就指日可待了。

    然後,再做個假設,德國面積減少到丹麥這麼大會發生什麼。

    假如德國面積只有丹麥這麼大,意味著他的國土面積將會縮水十分之九,那麼這個國家只能養活幾百萬人口。

    如果這個時候照樣出了個希特勒,叫囂對外侵略,那德國註定會被吊打了。

    由於面積小,人口少,德國哪怕進行全國總動員,也不過只能集合百萬大軍,你說他敢對付誰?

    先不說打蘇聯,就算是面對南方的法國,以當時法國的軍事能力,可以輕鬆集合300萬兵力,軍隊數量就是德國的至少3倍。

    即便德軍僥倖打敗法國,他也沒有能力和英國打大規模的空戰,只能隔著海峽叫罵。

    (法國戰役中德國裝甲軍團快速突進)

    德軍的潛艇就算是進入大西洋也會因為數量少難以開展狼群戰術。甚至不需要美國出手,憑藉大英帝國的海軍就可以殲滅德軍潛艇部隊,從而保證大西洋航線的暢通。

    而在東線,如果希特勒仍然天真的認為可以擊敗蘇聯,他頂多也就能出動50萬大軍,而不是500萬大軍,就算蘇聯在西部邊境的300萬軍隊是豆腐做的,我也不相信50萬德軍能擊敗他們。哪怕這些軍隊被擊敗,德軍想要控制佔領區,人也不夠。

    所以,一個國家的國力和國土面積的關係還真是蠻大的,尤其以二戰德國作為例子更能發現這一因素的重要性。

  • 10 # 雪上枝頭盼鳥回

    我們常說的國與國之間的較量,一般都是綜合實力的較量。而綜合實力則包括了領土資源、工業人口、教育科技、軍事政治等等。所以說,國與國之間戰爭還是競爭都是多方面的,並不是領土不重要。

    對領土面積認識幾個方面:

    一個是可耕地面積,這個關乎你的土地可以養活多少人口。你們看印度雖然領土面積比我們小,可是人家耕地面積比我們多,不然怎麼養活印度那麼多的人口。

    二個是領土上的資源是否豐富。發展離不開資本,兩次世界大戰關鍵還是資源的競爭。前蘇聯當時科技落後於歐洲,之所以能快速崛起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國家豐富的資源。發展科技需要礦物,發展農業需要水源、日照和耕地,這些都是資源。

    三個是戰略縱深,俄國和前蘇聯之所以兩次都沒有亡國,除了氣候的因素外,廣闊的戰略縱深才是拖垮敵人的關鍵。

    四個領土與人口是需要成正比的。你看,現在俄羅斯的領土已經成為了俄羅斯發展的負擔。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當然與領土面積有關,不能太小,太小成不了大國強國。太大也會造成精力的分散,不利於長遠的發展。

    五個領土面積只是國家能否強大潛力的一個方面。二戰德國之所以能夠初期打敗蘇聯是佔有經濟和工業實力的優勢。而且德華人口也並不比當時蘇聯少多少。而德國後期輸了,一個還是戰線太長精力不夠,資源和兵力不夠,資源供應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要物業只用10%的物業費,業主僱人服務小區就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