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戰略論
-
2 # 木榮雨北
當然能起到極大的作用的。
以二戰時期,日軍修築的大量炮樓來說,事實上這個炮樓也不是簡單的防禦工事,而是日軍“囚籠政策”的一部分,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日軍在沿線的大小城鎮、車站、橋樑、隧道附近密佈據點。
炮樓是封鎖我敵後抗日武裝的一個點,然後連線封鎖線,封鎖溝,以點帶線,以線控點,給我敵後武裝帶來巨大的困難。
圖:現存的日軍炮樓,可見其差不多就是三層磚牆當然日軍的炮樓質量確實不高,這種炮樓別說火炮都能輕易打穿,以12.7mm重機槍對這種磚木結構都有很強的穿透效果。
但是中國當時無論國共雙方都非常缺乏這種重武器,自然也很難拿下它。而且,日軍修建炮樓的目的也並不是為了搞“嘆息之牆”,防禦無敵,正所謂孤城不可守,如果日軍沒有支援,那麼再堅固的炮樓也會掉。日軍本身就是以交通線來機動支援各個炮樓。
而這交通線又分兩種,分別是鐵路和公路,如圖所示,早先日軍依託於鐵路機動,結果遭遇敵後武裝力量扒鐵路,其中最大規模的就是百團大戰。真正最困難的時候,反而是1942年,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後,由於日軍從東南亞獲得了大量石油,所以汽車機動提高,公路的機動能力和靈活性就遠比鐵路強了。
所以很多老革命家的回憶錄裡,都講過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根據地更困難了,但是到1943年,日軍由於逐步在太平洋慘敗,抽調大量兵力去太平洋填坑,留守中國的日軍兵力更加不足,同時年少與年老者眾多。所以我們還能用炸藥包之類的,打反擊了。
德國修建的炮樓基本上是鋼筋混凝土修建的,在當時這個玩意造價非常貴,所以一般作為永備工事,同時這種鋼筋混凝土工事事實上,仍然需要其他土工工事保衛的。
圖為德國的大西洋壁壘防禦工事
正是因為沒有可能用鋼筋混凝土搞一個壁壘出來,所以才需要外圍的土工工事(俗稱戰壕),所以盟軍能夠從外到裡一個點點清理。事實上這些鋼筋混凝土的視野很受限,存在火力死角,和視野盲區,這些都需要外圍工事來解決。雖然防禦強大,幾乎不是大口徑艦炮直接命中就不會有事。
所以,說到底炮樓或者碉堡,自然具有很強大的防禦能力,能夠極大的改變戰場態勢,但是最終戰爭都是靠人,沒有足夠的人,那麼遲早也會被攻破的。
-
3 # 挖掘機式遂發槍
炮樓是中國民眾對抗日戰爭時期遍佈鐵路,公路沿途的軍事工事約定俗成的叫法,正確的稱呼應該是碉堡,是歐洲侵略者俄羅斯,德國佔領東北鐵路沿線,膠洲灣帶來的外來物種,在十四年抗日戰爭的東北抗聯進入日軍反覆“討伐:的後期,關東軍憲兵司令崗村寧次用它和部落集團(強行並屯,驅逐山區散戶),最終切斷了聯軍的補給線,最後導致抗聯人數大減,不得不遠走蘇聯伯力。
由於中國抗日軍民一色的輕武器,對磚石徹成的碉堡沒有打擊手段,造成日軍在東北,華北,華中等地區的炮樓越來越高,對平原,河網地區的抗戰武裝封鎖,鉗制十分嚴重,
由於我八路軍深入敵後抗戰,給日軍大本營提出的在先期佔領的華北地區建設成一太平洋戰爭的兵站基地造成的嚴重威脅。日軍參謀本部又把在東北鎮壓抗日聯軍有功的崗村寧次調到華北,對抗華北一抗日軍民,大搞堡壘政策,村村建炮樓,用封鎖溝阻擋我軍民的抗敵鬥爭,我軍先期因武器裝備落後,對敵人的炮樓缺少打擊摧毀手段,困難的是敵人的炮樓除了上層有,有聊望哨和輕,重機槍密集火力。
對我八路軍,新四軍的危害極大。
華北日軍敵酋岡村寧次也是因為對抗八路軍北方抗戰有這一套一套的辦法,被東條英機為首的日軍大本營提升為中國派遺軍總司令!
日後就是這個道理保證了岡村寧次沒有像他的陸軍大學校友們上東京巢鴨戰犯監獄裡的絞刑架,被蔣委員長拿出來當對負中共的秘密王牌,當上頭牌顧問。
抗戰後期,抗日軍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對抗敵人的碉堡,日軍卻由於太平洋戰爭節節吃緊,人員短缺,被我軍發明的迫擊炮平射,往迫擊炮彈裡灌,辣椒麵等土辦法,摧毀了長期封鎖根據地的一大批炮樓,改變了敵我力量的對比。
-
4 # 薩沙
炮樓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沒有重武器的八路軍,炮樓是非常致命的東西。
炮樓基本都是用磚石修建,可以抵抗槍彈和手榴彈破片,也不怕集束手榴彈的爆炸。
炮樓的視線很好,一般可以看到周邊幾個村子的情況,隨時觀察。
炮樓外面往往挖有壕溝,還設定鐵絲網,進出都要透過吊橋,沒有火炮想要攻破它很困難。
當時八路軍對於炮樓,真的沒有好辦法,輕武器不能摧毀炮樓。
相反,炮樓中的日偽軍卻可以隨時出來掃蕩。
只要存在一個日軍的炮樓,裡面哪怕只有日軍一個班十多人,炮樓周邊幾個村子甚至十幾個村子,八路軍活動就會比較困難,八路軍的幹部危險就更大。
而且,炮樓並不是孤立的。炮樓和炮樓之間,一般都修建公路,公路也是縣城聯通。
一旦某個炮樓遭受襲擊,四面的炮樓和縣城日軍大部隊都可以快速趕來增援。
炮樓出現以後,八路軍根據地就非常困難。
八路軍名將,時任晉察冀軍區五團政委肖鋒回憶當年情況:當時我們團是主力團,全團經常保持著三四千人。武器大部是嶄新發亮的日本造,接連著幾仗也都打得不錯,不僅邊區人民大加讚揚,就是在附近敵人的心目中,也有一定的名望。
正定、獲鹿等敵佔區的群眾,有時夜間向根據地運送公糧路過敵人的據點,炮樓上的偽軍一問:‘幹什麼的?’下面就大模大樣地回答:‘五團的,你問什麼!’偽軍們聽了之後,就再不敢吭聲了。”
肖鋒說,正因五團有一定名氣,在1941年前後,部隊的驕氣“相當嚴重”,他說: 有一次,部隊駐在北白雁村,我到二連去有事,見院子裡圍著一堆人,他們正在擺我團“過五關斬六將”的歷史。我一走過去,就有人得意地問:“政委,你說 咱們團一次能包打多少日本鬼子?”另幾個人就搶著回答,有的說:“一個大隊,”有的說:“再多點也能包下來。”
我也沒有細嚼一下這些話的味道,就乘著他們 的高興,順口附和地說:“一個大隊也行,再多一點也行,反正是打大仗才過癮。”
聽我這一講,他們興頭更足了,紛紛嚷著說:“再打一定打個呱呱叫的,咱五團 什麼時候打過孬仗!”很顯然,部隊這種驕氣是相當普遍的。
驕兵必敗,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敵人是如此,我們自己也是如此。
肖鋒回憶說:“1941年 冬,日寇繼秋季大‘掃蕩’之後,又對晉察冀邊區採取了新的‘蠶食’政策,在我團駐防的滹沱河北岸及靈壽以西地區,挖了好幾道封鎖溝,沿溝遍修炮樓,步步為 營地向我團逼進。先佔去一個村莊,又佔去一個山頭,再進一步就把一道川全佔去了。原來是我們的根據地,過幾天就成了游擊區,再過幾天又成為敵人的所謂‘治安區’了。
面對著這種新情況,我們的思想卻沒有轉過彎來,因而沒有采取新的措施,仍然是願意打大仗、打硬仗。
在這種思想支配下,1941年底,我們對日寇新修的據點狗臺疙塔炮樓發起強攻。
部隊打得很英勇,一股勁往上衝。
軍區的山炮營也參加了戰鬥。但因敵人的炮樓堡壘工事堅固,手榴彈炸不垮,子彈穿不透,戰士們幾次爬上梯子,都被反撲下來。有人提議用炸藥炸,我們指揮上卻輕視這個辦法,沒有采用,仍是一再組織硬攻。結果攻了一天一夜,部隊傷亡不斷增加,據點還是沒有 拿下來。最後敵人援兵快到跟前了,才被迫撤出了戰鬥。
狗臺疙塔戰鬥沒打好,對五團來講是個不小的教訓。但我們領導上仍然未能及時領悟,一心想下次打個漂亮的殲滅戰,出出這口悶氣。
然而,事與願違,我們接 連幾個攻堅戰鬥都打得不太理想。
敵人的‘蠶食’反而越逼越緊。過了年以後,原來我們團部常住的南甸、七級、李家坡一帶,也相繼被敵人‘蠶食’去了。
日本鬼 子也似乎抓住了五團的什麼弱點,瞅空子就想來整我們。
記得是1942年4月15日拂曉,日寇理杉混成大隊突然摸到我們團部村邊上來了。團部住在魏家院,哨兵已經和敵人打響,機關裡大部人員還未起床,真是危險萬分。
幸虧住在外村的三個營機動勇猛,跑步壓過來,裡外配合才打退敵人的偷襲。並且把敵人追到吳家莊揍了一頓,最後敵人狼狽逃回平山。這次戰鬥雖然轉危為安,但我們也付出了傷亡二百多人的代價。
對五團來說,又是一次沉重的教訓。
對於炮樓,我們沒有好辦法,老鄉對五團的態度也逐步轉變了。
當地老鄉本來對五團是很好的,可近來有些群眾卻說:“你們還講抗日,幾個炮樓都對付不了,把日本鬼子都快抗到老百姓炕頭上來了。”
-
5 # 軍武資料庫
嚴格的說,並沒有炮樓這個詞,“炮樓”是我們的俗稱了。
真正去研究“炮樓”實際上會歸納到碉堡中——高碉堡。
對於華人民來看的“炮樓”就是抗日戰爭中日本修建的日式高碉堡了。
說實話,如果是高碉堡的話,在之前的戰爭中的作用極大,是地區防禦的重點建築。
高碉堡內不僅僅可以佈置射擊孔,還可以部署火炮對敵人進行遠端打擊。更重要的是實現開闊射擊效率高。
但由於高碉堡本身過於龐大,因此也是敵方重火力的主要照顧物件之一。
而日本建設的“炮樓”雖然也屬於高碉堡,但是在真正的戰爭中其實作用並不大,甚至可以說就是用來“欺負”華人的。
存在即合理吧——在抗日戰爭中華人並沒有多少重武器,不能有效的對磚木結構的炮樓造成傷害。因此日本在佔領區內建造了大量的炮樓。
通常這種炮樓也僅僅配備輕武器射擊孔,但由於炮樓高度極高,周圍又是平原,因此視野開拓射擊效果良好。
但“炮樓”這種結構的高碉堡也僅僅出現在中國,其他地區由於敵方有重武器,日本也是規規矩矩的建地堡。
所以說矗立在日佔領區內的炮樓也是當年我們武力積弱的一種象徵,也是日本人在戰爭中投機心理的一種體現。人有小小的炮樓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在當時是一種恥辱啊!
-
6 # 紅色手電筒
炮樓是抗日戰爭中,日軍在敵後戰場專門修建在平原的碉堡工事。是日軍針對華北平原地區特別設計的一種防禦工事。
到了抗戰時期,一般的工事都是要求低矮,隱蔽,便於發揚火力,觀察。這個是因為一旦工事太過明顯,很快就會被對方的火力摧毀。但是這個問題到了中國華北的敵後戰場就不用擔心了。當時,能夠摧毀掩體的只有身管火炮,就是山炮野炮什麼的,步兵炮也可以。但是在敵後的八路軍是沒有這些火炮的,八路軍在敵後遊擊,一般只有一些迫擊炮作為支援火力,八路軍總部利用撿的晉造火炮組建了一個總部炮兵團,但是由於沒有炮彈,而且轉移不方便,很快就撤回延安了。
和缺乏火炮相比,炮彈更是大問題。同時還有沒有炮兵人才,近代炮兵需要經過專門的訓練,同時還需要具備相當的數學水平。在建國以後組建炮兵部隊的時候,當時的蘇聯專家就是要高中以上文化的人,要知道當時的高中畢業在華人裡邊都是屬於鳳毛麟角。
而華北地區由於是平原,缺乏高地在,這樣觀察起來就比較困難,不過由於沒有八路的火力威脅,所以可以把工事修的高一點,所以炮樓也就出現了。應該說炮樓是抗戰中日軍統治的標誌性建築物,同時由於八路軍沒有摧毀炮樓的手段,炮樓在日軍控制華北淪陷區還是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抗戰的末期,隨著八路的裝備改善,特別是開始研究出用迫擊炮平射打碉堡的辦法,日軍的炮樓開始不再是高枕無憂的,同時由於戰局的惡化,駐守炮樓的日偽軍心理出現變化,使得八路軍的活動越來越大膽。
在沒有火力能夠直接摧毀炮樓的情況下,對於日軍的孤立據點,也就是炮樓,八路一般是用長期圍困的方法來奪取,最典型的就是沁源圍困。八路在當地人民的配合下,斷水斷糧,最終使日軍放棄了當地的據點。
不過,如果是在有合適的地形的地方,日軍也不會修那麼顯眼的東西,而且也還是修一些非常隱蔽的工事。下邊就是在井陘附近讓網友找到的日軍遺留下來的工事。如果是有適當的偽裝這種工事,還是非常堅固的。在正面戰場,日軍就構築這種工事而不是炮樓這種高高大大的碉堡了,國軍好歹有炮,這種工事高大,就是平射炮的靶子。像這麼明顯高大的建築,在戰場上太顯眼了,有炮的話,就是一炮一個。到了現在,普通步兵連的120火箭筒都能對付這個東西,再早無後座力炮也能夠對付它,但是抗戰時期的八路什麼也沒有。對,92式步兵炮也行。就看你能從日軍手裡弄來不。
-
7 # 郭成軍
炮樓的作用十分有限,只在敵佔區發揮一作用,是專門對付游擊隊和民兵修建的,在正規軍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日本炮樓質量很差,大多數是用泥坯做的,少數用磚做的,由於游擊隊和民兵沒有大炮,要打掉日軍炮樓往往傷亡很大,大多采用偷襲方法,用炸藥包炸掉炮樓,
在我軍大反攻時炮樓就成了活靶子,一炮就做端了,起不了什麼作用,還會引火燒身。
-
8 # 兵說
大多數軍迷都知道,碉堡是戰場上一種重要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製成,非常堅固。而炮樓是一種圓柱形的防禦性建築,比碉堡要高得多,修建炮樓的主要材料是磚頭、木材和“三合土”,這也是炮樓遠沒有碉堡那麼堅固的原因。
所以炮樓只能算是治安戰的產物,相當於一個據點罷了。如果將炮樓作為正規的軍事目標進行防禦戰,在敵方大口徑火炮面前那完全就是活靶子。抗戰時期日軍為了對付中國敵後游擊隊,在佔領區就建立了大量的炮樓,我們在抗戰劇中也經常會看到八路軍等敵後武裝攻打日軍炮樓的場景。
炮樓的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日軍通常把它建在視野開拓的地方,這樣可以居高瞭望,便於觀察四周情況。隨著日軍戰線拉長,兵力已經明顯不足,而我軍的抗日根據地又不斷髮展,日軍就只能建立大量炮樓形成據點,據點之間可以及時相互支援,這樣一來可以將我軍的根據地分成數塊,使游擊隊的活動範圍受限,此舉有效打擊了敵後抗日武裝力量。
在八路軍的活動範圍內,日軍每隔幾平方公里就設有一個炮樓,畢竟日軍被八路軍游擊隊打怕了,只好建立炮樓封鎖八路軍。一個炮樓中有十幾個射擊孔,頂部還射擊陣位。一般有十餘名日偽軍駐守在炮樓內,他們配有機槍、擲彈筒等武器,火力很強。八路軍和游擊隊要想打破封鎖,就得拔掉日軍的炮樓據點,可是我軍武器裝備低劣,攻下炮樓談何容易?
炮樓是特殊時期的產物,抗戰時日軍之所以敢明目張膽的建立大量炮樓,就是欺我武器裝備差。在抗戰史上,八路軍曾繳獲日軍山炮,日軍立即緊張得不得了,願以40支槍換回1門山炮,原因無他:怕八路軍轟炮樓。八路軍雖繳獲了山炮,但炮彈很快用完,找地方埋了也不會交換給日軍,原因就是想留待有炮彈的時候,一炮轟了日軍的炮樓。 -
9 # 不正經的軍棍
以前,在我們國家抗戰時期,炮樓是非常多的,都是日本人修建的,高大、堅固、佈滿了射擊孔,上面插著日本的膏藥旗,架著機槍,裡面的鬼子盯著下面一舉一動,都在其眼下。
炮樓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治安
炮樓這個東西,其實並不是戰爭期間才有的,這個東西並不是為了戰爭而生,而是為了治安。這個所謂的治安呢,並不是防火防盜抓小偷這些,而是為了針對敵後的一些武裝力量,高大的炮樓視野非常開闊,可以很好的盯住抗日武裝的行動。
日軍大規模修建炮樓是在1939年的治安肅正計劃的時候開始的,日軍將公路修高,修建大量炮樓,“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這樣的囚籠政策,將佔領區劃分為一片一片。各個炮樓之間互相聯絡,與地區守軍進行溝通,一有情況,立刻彙報。
其實碉堡這個東西,就是欺負當地的中國抗日武裝力量武器裝備差,炮樓裡架上兩挺機槍,幾把三八大蓋,就能將下面的游擊隊壓制的死死的。尤其三八大蓋射程遠精度高,幾乎就是為了炮樓量身定做的。
炮樓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裡面,根本就沒有任何作用,十米高的炮樓,裡面沒有太多重火力,放在那裡,就是個靶子。只要一門炮,炮樓就輕輕鬆鬆拿下來了,很容易就摧毀了。炮樓的設定,就只能是建立在佔領區,有小股殘餘的抵抗力量的時候。其作用,只是維護治安。
-
10 # 皇家橡樹1972
這張比較模糊的照片是當年八路軍或者游擊隊打擊日寇炮樓的情景,從圖片裡我軍所使用的武器來看,就是步槍和手榴彈!拿著這樣的輕武器去攻克用磚木結構的碉堡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日寇的炮樓都是建在較高的地勢,以上視下視野開闊,再使用“歪把子”機槍進行封鎖,只有輕武器的我軍很難接近…要想將炮樓摧毀只能是有戰士們冒死抵進,使用集束手榴彈炸燬!
炮樓一般指的是:多層碉堡。是堅固工事的一種,通常情況下是地上三層結構,形成一定範圍內遠中近三層火力打擊距離…日本侵華期間,在中國冀中平原等地修建的炮樓大多就是上面圖片這種三層結構,在10平方公里區域內約有三到四座,形成三角或者四角互聯防守,一座炮樓越有鬼子一個班防守,更大一些的由一個小隊(相當於排)防守,並且這些炮樓要修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樣站在炮樓的最高處可以瞭望到更遠的地方,炮樓的主要武器都會有“歪把子”機槍,大一點有“九二式”重機槍、擲彈筒,再加上“三八槍”會形成1200米的防禦距離…對於當時的我軍來說,手裡的輕武器不可能在1200米外對鬼子的炮樓形成有效威脅,所以鬼子才肆無忌憚的大量修建。
總體來說,鬼子的炮樓建築標準很低,大多數是磚混結構,缺乏鋼筋混凝土,這種炮樓只能防禦缺乏重武器的游擊隊武裝…其後,我軍也在武器裝備條件略有改善的條件下,也幾次使用繳獲輕型火炮摧毀了多座鬼子炮樓…在較強火力打擊下這些炮樓基本上不堪一擊。圖片上是著名的“柏林防空塔”,不但是建築本身是超標準的,就連防禦也是超標準的!防空塔的四個角安裝了四門雙聯128毫米高射炮和十餘門其它口徑的高射炮,構成了半徑10公里的防空和地面防禦範圍。
鬼子的炮樓要是拿到歐洲戰場上,其防禦標準連小兒科都算不上!歐洲戰場才是高標準的機械化戰爭,參戰方的火力打擊能力都非常強大,鬼子修建的那類炮樓不要說大口徑火炮,就是75毫米山炮直瞄射擊也是幾炮下去就會坍塌!
歐洲特別是德國修建的炮樓,建築都是超標準的!柏林防空塔之堅固、防禦火力之強大就連蘇軍機械化部隊都會繞道而行。“動物園防空塔”在“柏林戰役”期間,為了阻止進攻“國會大廈”的蘇軍,使用樓頂上的四門雙聯128毫米高炮對蘇軍進行持續半個小時的急促射擊…幾乎將3000多人的機械團消滅,可見其打擊能力的巨大…朱可夫元帥聽聞此事之後,下令進攻國會大廈的增援部隊繞過“動物園防空塔”,從別處而行。柏林防空塔不但對外打擊能力強大,它自身由於是超標準的建築規格,地基和一樓的外牆厚度達到了3~5米,由粗鋼筋、各種建築鋼材為框架,使用高標號水泥漿灌注,堅固異常!可以防禦美蘇軍隊203毫米加農炮直瞄射擊,也可以抵禦2000磅航彈直接命中。圖片上是蘇軍對防空塔展開炮擊,雖然也是煙塵滾滾,但是對防空塔只是傷及皮毛!
總之,柏林防空塔可能是二戰期間最堅固的炮樓,似乎可以防禦任何一種常規彈藥的打擊,也可能只有德軍自己的800毫米“多拉”列車炮或者600毫米“卡爾”臼炮才能將它徹底炸燬!這是美軍駐阿富汗軍事基地裡的建築材料,是圍牆的水泥基座和隔離墩。美軍基地不只是有厚水泥牆,在牆外還有多道鐵絲網,圖片裡鐵絲網的盡頭就是一座炮樓,它雖然在上面佈置了大口徑重機槍,但它的功能也已經以瞭望為主。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攻擊硬目標的彈藥層出不窮,這些新式彈藥不但穿透力強威力大,精確度也非常高,打擊誤差都在10米之內,一般性的永備型碉堡被擊中後馬上就會完全被摧毀…基於武器裝備效能的提高,碉堡、炮樓的防禦價值已經大為降低,但是炮樓作為瞭望、警戒功能還是有的,只是建築標準降低了很多,沒有必要再使用高標準建築。
-
11 # 星星哥813
炮樓並不是什麼新的發明。中國古代的城樓和城 牆都是一樣的道理,古代防禦弓箭,和敵人騎兵的進攻,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日本人加以改造,釆用了磚石加固,有的修建三到五層,這對於只有手榴彈和步槍的八路軍,的確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往往還沒有攻破,敵人的援軍就到了,所以我軍靈活運用了圍城打援等戰法,才慢慢的掌握了主動權。
回覆列表
炮樓主要是沿著鐵路、公路等要路分佈,磚砌,四到五層,底層佈置重機槍,二三四層是住宿和存糧處,也會佈置輕機槍和步槍等火力,頂層是瞭望層,足以看見周邊五到十公里範圍的情況。這種碉堡主要是警戒和封鎖之用,由於只能防禦輕武器的攻擊,所以主要用於佔領區內的反遊擊作戰。
炮樓這東西在二戰中中國戰場尤其是敵佔區最為常見,主要就是欺負我游擊隊極其缺乏直射炮等重武器,無法對炮樓進行直接摧毀。所以這種炮樓對付只有輕武器的步兵還是非常有效果的,僅有輕武器的步兵進攻這種炮樓往往會損失慘重。
而在其他戰場,這種炮樓則非常少見,在對方擁有直射火炮以及空軍的情況下,這種磚砌又目標明顯的炮樓簡直就是活靶子,給對方送人頭的工事。要知道在歐洲戰場那些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隱蔽性極強的工事都會被對方的重型火炮所摧毀,更不用說這種又高又脆的磚砌炮樓了,就算你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生存能力也很差,目標太明顯了。
除非建造類似於德國防空炮塔那種超級變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連牆體都兩三米後,可以承受當時任何口徑的火炮和飛機炸彈的轟擊,還可以在戰爭中發揮出一定的作用。不過造價實在是太高了,而且價效比也低,進攻一方往往會選擇繞過這些堅固的炮塔,而這種造價高昂的炮塔又又不可能滿地建,所以在現代戰爭中作用非常有限,游擊戰爭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