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73033695764

    所謂的畫面感,就是透過語言營造一個畫面,將意象透過列錦、寫實、白描等藝術手法營造出鮮明的意境,讓讀者能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置於眉睫之前。

    如白描法,詩家謂之曰:寄至味於淡泊。

    如劉長卿的“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又如:“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又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又如王維的“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雲”。

    又如王勃的“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寫實法:

    如岑參的“夾岸人家臨鏡,孤村燈火懸星。”

    謝靈運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如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如朱熹的“行盡風林雪徑,依然水館山村。”

    一般認為有畫面感的句子,大部分都為寫實,其實寫意也可以做到。

    如孟浩然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已臻神韻一格。

    又如姜夔的“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以景結情,俯仰今古。

    又如劉長卿的:“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又如陶淵明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又如“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

    而列錦就是有意摒棄動詞與虛詞,而純粹以名詞鋪排傳情達意的修辭手法。

    這種修辭手法,創造於唐五代詞,此後宋金明清,這一修辭手法得到了廣泛運用。

    如:

    碧雲天,黃葉地。

    ——宋·范仲淹· 《蘇幕遮》

    細雨繁花上院,輕煙碧草汀洲。

    ——明·韓邦奇· 《西江月》

    天外歸雲,水邊去鳥,煙底浮家。

    ——清·蒲松齡· 《柳梢青》

    孤嫋一絲輕纖,淺歌幾尺低篷。

    清·姚椿· 《春光好》

    清砧孤館夜,明月太湖秋。

    ——明·史鑑· 《臨江仙》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元·白樸· 《天淨沙·秋》

    今天我們寫文章或者詩詞,都是可以運用到這個修辭方法的。

    具體該怎麼運用呢,除了寫景時運用列錦來凝練畫面和意境。

    還可以在文章開頭以列錦描景,以畫面之意境和風格,給全文思想感情定下基調,然後引出全文。文章結尾,也可以以景結情。

    列錦運用最經典的莫過於溫庭筠《商山早行》頷聯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列錦”這個修辭手法,是後世人根據詩詞的創作規律,而總結出的一個方法,有時刻意為之而不可為。

    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看似只是六個意象的陳列鋪排,只是單純的寫景,卻把首聯的“悲故鄉”之情融合進來,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然而它妙在不僅於此,還妙在寫景之不隔,寫景之不隔,亦不能道全。

    它還有著動態、靜態的奇妙組合,以及人跡、雞聲的視覺聽覺,更重要的是“擇景之真”、“景與意合”。他選取的景色,是契合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狀態的,而不是王靜安先生所說的“附著”。

    至於其他詩論家所說的“不用一二閒字”,這也是它的優點,但這只是煉句、煉字的效果。

    所以這一句,它妙在三點:景與意合;寫景不隔;擇景之真。

    倘若單純以為列錦就能達到這種效果,是想當然耳。

    除此之外,唐詩五言絕大部分都有很強的畫面感,壯美如“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優美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壯麗如“大漠孤陰直,長河落日圓”,也有空靈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也有孤寂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也有清新的“嫋嫋古堤邊,青青一樹煙”,更有奇幻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既有蒼涼的“高高秋月照長城”,也有雄奇的“黃河如絲天際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作文My Day:我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