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垠約茶

    有人說“琴棋書畫詩酒茶”,茶是藝術品,不要庸俗地用金錢來衡量它。

    但也有人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生活用品,價格上自有高低。

    就拿武夷巖茶來說,自面世以來,茶價便水漲船高,甚至還出現了十幾萬一斤的天價茶。

    那麼問題來了,武夷巖茶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竟能賣如此天價?

    01

    “茶紅是非多”,這難免有炒作嫌疑。當然啦,這武夷巖茶也不是平白無故的貴,這得由它的綜合條件決定了。

    這裡說的綜合條件包括地形、土壤、溫差、日照、悠久的製茶歷史以及引得各地人們心馳神往的各種神話傳說。

    武夷山的植茶土壤由丹霞岩石風化而成,深富養分且透氣性極佳,加上巖谷中的茶園都被山岩所夾,光照時間少,這些順應了茶樹喜陰、喜清透溼潤的本性。

    且武夷茶錯落在溪谷縱橫、峰巒疊嶂的山場裡,這樣獨一無二的山場特徵,與武夷巖茶的“巖骨花香”有很大關聯。

    02

    若僅是在這片三坑兩澗的丹霞山水中孕育,沒有這些傳統制茶工夫,武夷巖茶喝來也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說來也怪,這種傳統制作工藝,在經歷了歷史更迭,茶園易主,自誕生之日始至今竟然都沒有變。

    這和武夷人有很大的關係,或者說是半個武夷人。我們習慣性會把在武夷山的製茶人稱為武夷人,而歷史上武夷山的製茶人大多數並非本地人,而是來自江西、閩南、潮汕等地。

    這些年來,武夷山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突增,大量製茶人湧入。為了保護生態,市政府全面禁止新開茶園。地少人多,為了分到一杯羹,武夷山人不斷你追我趕、精進技藝,無意之中,對歷史的傳承與守護也起到了保護作用。

    武夷巖茶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傳統制作工序將近20道,包括常見的幾個步驟: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

    做青是形成武夷巖茶特殊的色、香、味、韻的關鍵工序,僅手工做青這個工序就要耗時8~12小時甚至更久。

    (搖青)

    同時,武夷巖茶採用傳統炭焙工藝的“三道火”,初焙、復焙和燉火,火候和時間對成茶的滋味和口感也有很大的影響。

    一到春季,正是經一冬休眠的春茶開始陸續上場的時候。

    全國從南到北,各地茶開始忙著搶早搶鮮去佔領市場先機,但巖茶產區的人卻不急不躁,踏踏實實待到4月末至5月初,才開始巖茶的採摘工作。

    就這樣,從製出毛茶人工揀茶,到焙火焙成,到成品茶麵市,快則7月,如果是分階段慢焙的,甚至要到中秋前後。

    真可謂是製茶耗時近半年,得來全部靠工夫啊。

    03

    像天心、蘭湯這樣的製茶村每年自曬青開始,大半年都在忙著製茶,空氣中的茶香氤氳也會持續半年之久。

    (曬茶青)

    白天人們打著赤腳,鋪展開竹編或大白棉布,將綠葉均勻拋灑,村裡的空氣從剛曬時的清香轉向後期的青蘋果香,隨著夜裡一篩篩茶青的搖動,空氣又隨之轉成了花香或果香。

    到了六月,從武夷巖茶第一村天心村,到景區腳下的蘭湯村,甚至在遊客商業區三姑度假區,處處可見人們圍坐在一張長桌上,雙手不斷從茶裡揀出茶梗的場景。

    (揀茶梗)

    揀茶梗的多為婦女,從天明揀到天黑,所揀的是尚未烘焙的毛茶,剔除的是茶梗和黃片。

    其實,不將茶梗放在採摘階段闢除,是因為茶梗在毛茶製茶過程中,也能為茶葉的香氣做出重要貢獻,所以,為了保留這個加分項且不影響成品茶的外觀,而又必須揀除茶梗。

    目前這種揀茶以及“揚簸”工藝多為手工完成,常常損耗大量手工人力。

    很難想象在機械如此高度發達的今天,依舊有這麼一種生產的某個環節是需要由那麼多人一同手工完成的。

    由於武夷巖茶剔淨茶梗只留葉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約8斤武夷巖茶鮮葉才能做成1斤幹茶,對比中國其他茶類,鮮葉和幹茶比例為4:1,僅為武夷巖茶的一半,成茶難得,那價格高昂也是必然的了。

    (大紅袍)

    你以為只是揀毛茶費人力嗎?不不,武夷巖茶生產分工也極為細緻,從茶園開始,每一步都有專工專司,從組織督辦採茶的“帶山”,到做青的青師傅,焙火的焙師傅......甚至過去築石砌茶園,還有專門的石匠打製專用的石塊。

    近20道製作工序多達18種工種的規劃,種種角色,不一而足,直到今天,上述這些分工依舊沒有改變,尤為難得。

    (武夷巖茶)

    如此算來,武夷巖茶不僅耗人力,還耗時,其製程耗時要長達半年之久,想來這便是“工夫”所在了。

    一杯氤氳的武夷巖茶,要幾經兜轉才能到杯中,這樣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武夷巖茶,說它矜貴,跟這一番工夫相比,還是值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茫茫宇宙間何處覓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