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轉瞬落塵
-
2 # 念小素
說其古代官員的下葬儀式也是非常複雜,其中有很多的規矩和葬禮等級。不同的官員就要用不同的下葬儀式,如果有違反制度的要被殺頭。一般情況下下葬儀式除過皇帝能夠穿龍袍下葬之外,官員和阿哥都是不允許的,不過有的官員表現太優秀了就可以用國葬,但也不能穿龍袍。
但是在北京石景山出土的古墓之中就發現了規模並不是帝王墓室的乾屍居然敢穿龍袍下葬,這是古今千百墓群之中唯一一個不是皇帝而穿龍袍下葬的普通官員。當時一經發現之後就引起了專家的疑問和考究,當時專家將儲存完好的屍體放在了可以觀察和考究的儀器之中進行查閱資料對比。
經過查證穿龍袍下葬的人正是康熙時期的官員職位是中憲大夫,我們都知道康熙帝玄燁是一個非常強硬的人。在康熙朝為官的朝廷大吏即使沒有能力也不敢胡作非為,一旦碰到康熙帝的槍口只有死路一條。
但這個人敢穿著龍袍下葬也是太過於膽大了,經過專家的時間和地點的對比此人叫黃拙吾。是明末清初的人,不得已才剃髮改變輔佐的王朝。
這個黃拙吾還算是有才在康熙年間他的功績比較大被康熙封為四品中憲大夫,並且賜予了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龍袍。晚年因為生病臥床不起,後來因病而亡。
不過這個黃拙吾比較有骨氣,死後依然保持漢族下葬儀式。雖然沒有查證龍袍是不是五爪龍袍但據資料可能就是五爪龍袍,按照史資黃拙吾也不會死後造反吧!
你說呢?
-
3 # 味鮮到家
為查明"龍袍乾屍"的身份,參與破解"龍袍謎案"的趙成文教授應邀前往乾屍出土地北京石景山實地勘驗。
這具北京唯一的乾屍是2006年5月在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現場意外挖掘出的。乾屍長1.73米、左腳長有六個腳趾。乾屍剛出土時面板還有彈性,呈古銅色,後來乾屍的水分徹底揮發,但頭髮、指甲尚儲存完好,全身呈黑色。
乾屍被放置在一個雙層恆溫玻璃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乾屍的上半身全貌,暗紅色的面板肌肉組織。乾屍的頭髮經過修整被理順在腦後,全身骨骼非常完整。
乾屍的身份已經初步推定為清康熙時期的"中憲大夫"黃拙吾。
摺疊
由於龍袍乾屍存在種種矛盾,造成了對這位乾屍的身份無法判定。不過這名乾屍既然身著一套龍袍,陪葬一套龍袍,外著一品武官的麒麟補服。從服飾而言,就不可能是御賜龍袍這麼簡單。御賜的龍袍只有一件,不可能出現兩套。其中身著的那套居然是皇帝的禮服,那是更不可能賜予臣子的。
筆者認為這名龍袍乾屍最大的可能身份是被康熙皇帝廢黜的太子----愛新覺羅·胤礽,理由如下:
一、年齡:專家復原後判斷屍體死亡年齡為50歲左右,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於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史料記載),時年51歲。屍體隨葬的康熙通寶恰好說明了雍正二年時雍正錢幣尚未完全普及,也說明了對其父親康熙皇帝的懷念;
二、名字:可以猜測為胤礽在康熙十四年和康熙四十八年兩次被冊立為太子,又兩次被廢黜。禁固在鹹安宮內的胤礽鬱悶交加,自暴自棄,因而自名為"黃拙吾" ,"黃"隱喻為"皇","拙"隱喻為"黜","皇黜吾"就是"被皇帝廢黜了的我"或是"我已經被廢黜了當皇帝的資格";
三、龍袍:胤礽是最被康熙寵愛的兒子,在一歲半的時候就已經被冊立為太子,成為大清帝國的繼承人,然而由於他屢屢犯錯,直至第二次被廢前預謀逼康熙下臺讓位,徹底讓康熙對他失去了信心。不過被廢前的太子在被冊立為太子之時就已經制作好了龍袍,隨時預備在皇帝出現意外駕崩後立即登基。況且在雍正看來,這位不爭氣的哥哥畢竟也算是一位預備皇帝,是把帝位最終讓給他胤禛的人,因此在死後下葬穿著和陪葬龍袍並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順便也可以體現雍正皇帝的親情觀念和大度之心;
四、武服:乾屍最外層罩著的一品武將的朝服並不稀奇,畢竟胤礽是曾經的太子,被廢黜後沒有任何頭銜,連理密親王的頭銜都是雍正在其死後追封的。胤礽的屍體不能直接穿著龍袍下葬,又沒有任何王爺的頭銜,所以只好在外面套上一件武將的補服用於遮蓋。
五、髮型:胤礽畢竟是被廢黜的太子,康熙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徹底失去了皇帝的寵愛,雍正登基後更是一個廢物,所以自然沒人理會他。從專家的判斷上,道教在清朝康熙年間和雍正年間比較興盛,因此可以推定這位被廢黜了的太子在沒有事情可做、也沒有任何希望之時就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修道成仙上,一個已經成為無權無勢的前太子把自己打扮成一位道士的模樣,蓄髮挽髻的修煉也是無傷大清帝國臉面的;
六、葬地:乾屍的葬地在石景山,而史料中記載胤礽的葬地在黃花山。按照中國傳統喪葬習俗,死人是應入祖墳埋葬的。但胤礽畢竟是曾經預謀"逼宮"而被廢黜的太子,被廢后不是親王又沒有封地,在傳統觀念中有"弒父"的嫌疑,不孝不忠不仁不義,所以即便他死了,處境依然很尷尬。北京畢竟是京城所在,雍正皇帝總不至於把這個不爭氣的哥哥扔到安徽去埋了,因而埋葬在北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七、朝珠:東珠朝珠,陪葬有一串東珠朝珠,這個資訊非同小可,想當初和珅如此的寵臣,還因為"私藏東珠"而獲罪,說明近臣是無法得到東珠賞賜的。清朝規定有三種人可以用東珠,第一,皇帝,第二皇后,第三皇帝直系親屬。 所以從側面也印證了墓主人就應該是皇親國戚。
趙成文從乾屍頭頂推斷髮際線的位置,經在計算機上放大觀察,乾屍頭頂沒有留髮痕跡,推斷死者生前應該遵守了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
趙成文將乾屍復原年齡確定為50歲左右,這是一個可以較好反映出死者生前精神狀態的年齡段。從復原結果看,此人是一位儒雅的文官形象,死亡時間可能是深秋。
經過多位專家從不同角度的考證,終於復原了石景山乾屍的身世謎團:中憲大夫、四品文官黃拙吾,歷經明末清初,在清朝為官,不得已剃髮易服。
為官期間,因工作有所建樹,被封為四品"中憲大夫",並得到皇帝賞賜的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龍袍"。
晚年黃拙吾因病臥床,彌留之際,滴水不進,臥床而亡。死後其家人將其髮辮挽成髮髻,依然儲存漢族傳統髮式入葬,以示慰藉。
-
4 # 美麗青春您真痘
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現場意外挖掘出一具乾屍,乾屍長1.73米、左腳長有六個腳趾,全身烏黑。乾屍棺槨的棺頭上寫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並發現:
一、乾屍外穿一品武官的麒麟圖案的補服,裡面穿了件龍袍,專家鑑定:該龍袍是按清朝皇帝式樣以真金絲製作而成。但元明清中憲大夫都是文官正四品,官服應該是鴛鴦補子,這點無法解釋。
二、葬品中有皇家御用珍寶東珠和有“康熙通寶”字樣的錢幣。說明該乾屍乃是葬於康熙年間。
三、乾屍雖然身穿清朝帝王的龍袍,但乾屍頭上沒有留清代男性的辮子,而是盤起的髮髻,髮式與“剃髮令”不符。
四、據說清朝得到皇帝賞賜龍袍的共有十七人,康熙時有兩人,專家尋遍《清史》,卻沒有發現任何關於黃拙吾的記載,能到康熙賞賜的榮耀的事情,竟然沒有被記載這是不科學的。
於是對乾屍身份引發諸多猜測。其中有皇八子胤禩說,廢太子胤礽說,順治說等等。皇八子胤禩,九子奪嫡失敗,在雍正穩固統治後,賜名阿其那,被圈禁而死,以當時雍正對其厭惡程度不可能如此厚葬,且胤禩不可能留有明朝髮式,所以此說法被否掉。
黃拙吾這三個字很耐人尋味的,倒過來唸吾拙黃,可以理解為“我是被罷黜的皇帝”。廢太子胤礽說看似有些道理,尤其名字可解讀為“皇黜吾”,胤礽二度被廢,圈禁生活極其苦悶抑鬱,但明史明確記載,胤礽死後葬於天津薊縣黃花山理親王園寢,假如雍正為維護統治穩定,對一個沒有威脅的死人陪葬龍袍等厚葬,這種收買人心之舉必會大肆宣揚,妯讓胤礽改名換姓另埋它他不是失去意義了嗎?
順治為真愛董鄂妃舉辦了隆重的冊封大典,頒佈詔書,大赦天下,按照常例,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時候才會詔告天下,對董鄂妃,也是創了先例。
董鄂妃死後,順治十分難過,親自撰寫悼文,由於悲傷幾度情緒失控尋死覓活。孝莊皇太后為防止他自殺,安排人專門看守。
哀莫大於心死,董鄂妃死後,他萬念俱毀,多次放話說要“披緇山林,孤身修道”。希望可以脫離苦海,不理朝政,獨居養心殿,從早到晚悲痛不已。思念成疾,幾個月後也去世了,演繹了一曲帝妃生死相依的絕戀。
但民間一直在傳說:順治遁入五臺山出家為僧,如按民間說法我們反推一下:順治決意要出家修行。孝莊皇太后無奈將他廢黜,另立八歲的康熙為帝,向全國宣佈順治駕崩。順治出家做了道士,這就解釋了乾屍腦後沒有辮子而盤著的髮髻的原因。順治真辭世後,其特殊身份,康熙帝也不敢大張旗鼓復葬孝陵亦或其他地方,只能秘密下葬於石景山,在棺槨上了四品文官中憲大夫的官職及捏告出了“黃拙吾”的假名以掩人耳目。據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首席教授趙成文根據屍檢,得出乾屍死亡時間可能是深秋,享年五十歲左右,乾屍頭頂沒有留髮痕跡,推斷死者生前應該遵守了清朝的剃髮易服制度。復原乾屍的樣貌,發現該樣貌非常接近康熙的畫像,二者的血緣關係特別明顯,也許,乾屍真是順治帝。
以上所說,只是一種推測,並非最後結論,或許永遠就是一個謎! -
5 # 不書
早在06年5月,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奧運會射擊館施工現場,一個不小心就挖掘出了一個清朝的墓室。
墓主人墓誌銘文“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
此人名叫黃拙吾,滿清四品文官中憲大夫。但是隨著考古人員起棺打算進一步保護,發現的東西卻納了悶。
一個小小四品文官,居然外穿一品麒麟武官銀青服!再往裡瞅了一眼就更大吃一驚,裡面兩件分別是隻有親王以上才能穿的四爪蟒袍服和五爪金龍袍。這兩者可是意圖謀逆造反誅九族的東西啊。這黃拙吾何許人也?!
於是,專家找了半天清史,也沒找出半點關於這位大人物的記載。按道理若是賞賜,這種大事,絕不會浪跡無名。如若私藏龍袍,恐怕他墳墓早就撅了,他也早被鞭屍了,斷不會留到今天。
於是,專家運用現代科技復原了黃拙吾面部特徵,確認其約是50歲死去,又透過其屍體特徵判斷其在秋後死去。透過C同位素標記鑑定其死於三百年前既明末清初那段時間。
專家沒有鐵證,至今仍未對其身份下論斷。為何他區區四品敢穿一品麒麟服與四爪蟒袍,仍舊是個謎。
倒是有學者透過其不同於滿清大多數人剃髮保留了漢人額前續發的特徵推斷,黃拙吾必定是明末清初忠明份子。
於是,故事便來了。黃拙吾是明朝文官,闖王入京,崇禎自縊,滿清入關,被逼無奈成了滿清第一批漢臣中的一員。他應該是在明朝遺留的仕族子弟中享有很高威望,又因各種原因替滿清入主中原鞏固了統治,因此順治皇恩浩蕩特賞賜其四爪蟒袍一件,在他立下功勞時又賞其一品麒麟服一件,目的是為了死死把他拉下水,率先士族成為滿漢一家親第一批標杆,成為讓前明仕族屈從滿清統治並且入朝為官的指向標。它的意義不可謂不大,用心不可謂不良苦啊!黃拙吾為滿清滿漢和諧可謂居功甚偉,所以得此殊榮,這是最合理的解釋了。
黃拙吾死時以漢人特貌盤發是不忘漢人身份,同時他也對自己對滿清貢獻引以為傲,故而穿著一品麒麟服與四爪蟒袍下葬。
-
6 # 文開石
先說我們確定的:
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玉泉路某施工現場意外挖掘出一具清代乾屍。
棺材頭刻“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
乾屍梳的不是髮辮而是髮簪。
乾屍身穿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龍袍”。
四品中憲大夫,是黃拙吾的官職麼?應該不是。
中憲大夫是四品官,級別很高,但是這是個虛銜,並不對應任何實際上的職務,只是文官級別的一個稱謂而已。古代如果透過科舉做了官,那麼他的父親就會獲得蔭封,有時也會給兒子蔭封,官級一般和本人一樣,但是不會給予任何實際職務,只是按照這個級別領取俸祿,做官的妻子也是一樣,叫做誥封或者誥命,六品以下的稱敕命。有俸祿,沒實權。
另外一種情況是做官的死後加封,這個加封可能一下提高兩三品。
總結說來,黃拙吾很可能官職更小甚至自己沒做官,所以史書上沒查到他的隻言片語。
品級混亂是大忌諱。誥授文官四品中憲大夫,穿武官一品麒麟補服,穿皇帝的五爪龍袍。
不管身份多麼特殊,如此混亂的穿著方法,官方是絕對不會允許的。
清朝皇帝自己穿五爪九龍袍,這個不會給人。會賞龍袍,但不是脫下衣服扔過去。賞出的袍子要麼是四爪蟒袍,要麼是五五爪非九龍的。
內蒙古就有一個外嫁公主,穿的就是五爪八龍袍。
頭髮的問題其實最簡單。一是經過專家考證,黃拙吾前額是有剃髮,只是髮型用的明朝的髮型。
大家都知道清朝入主中原後剃髮易服,但這是個很長期的工作。1644年到45年下了三次剃髮易服的政令,而漢民的抗爭長達37年,也就是差不多一直到1681年。
而且剃髮易服有“十從十不從”,其中第二條就是“生從死不從”:這條即“生降死不降”。說的是人活著時穿滿人服飾,死了則穿明朝服裝,所以人死入殮,還是用明朝的服裝。
總結起來大膽猜一下:從墓室的規格和各種東西規格看,不可能是什麼沒成功的皇子之類的。因為皇家沒必要做這個假。一般因為各種原因罷黜的龍子龍孫,要麼死後按照應有的規格入葬,要麼乾脆和老百姓一樣,沒必要還給一些待遇還弄假的。
所以這個神秘的黃拙吾只有一種可能:
黃拙吾官可能不大,但是可能意外立下大功,而且是保駕之類的武功,但是功勞可能有些隱情不便宣揚。所以賞了麒麟補服和五爪非九龍袍。而且不能傳家,只能死後陪葬,還不敢再墓碑、墓門上寫,只敢刻在棺材上。
-
7 # 棍哥觀史
這個黃拙吾就是名噪一時的“龍袍乾屍”,是於2006年5月,在北京石景山一處施工工地意外挖掘發現,因棺木中書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時論墓主人名叫黃拙吾,但由於史料缺乏黃拙吾的記載,且由於其墓中陪葬龍袍,故而引起一時猜想,至今無法定論墓主人的真實身份。
疑雲重重乾屍出土時,由於棺槨裡培葬了大量康熙年間的通寶,故而能夠確定墓主人是清代康熙年間去世的“中憲大夫”,在當時是四品文官,但這一點並無法從史料中得到證實。故而專家們推測,墓主人“中憲大夫”一職,可能是墓主人死後追贈,或者子孫發達後追封先祖所為。
由於乾屍出土時毛髮儲存較為完好,明顯保留著明朝時期的髮束形式,這一點在康熙年間身為四品官員是不可能做到的,平民百姓尚且強制剃髮續辮,何況是四品大員。因此專家透過技術手段從乾屍頭頂推斷髮際線的位置,推斷出墓主人生前還是遵守了清朝剃髮易服制度的。 故而做出推測,墓主人是明末清初人,在明亡之後被迫降清,剃髮續辮,死後才敢偷偷恢復明朝時的髮式下葬。
“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大清會典》讓人們疑惑更大的則是墓主人外套是清代一品武官朝服,內穿蟒袍,並陪葬品中還發現一件龍袍,經專家鑑定,墓主人的這一身行頭確實出自皇家正品!這與棺內所寫的“中憲大夫”四品文官並不相符,按照清代官服制度,四品文官應穿鴛鴦補子,而不是一品武官的麒麟補子。專家給出的解釋是清朝皇帝有賞賜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龍袍”的記錄,但翻看史籍後得知,整個清朝一共由皇帝賜與臣下的龍袍在冊記錄的有十七件,可以說沒有大型功績是不可能得到的。且康熙年間,只有兩個人獲此賞賜,一為甘肅總兵孫思克,二為平定臺灣朱一貴叛亂的施士彪。再者思來,皇帝賜與的龍袍是無上榮耀,連黃馬褂都當世代供奉相傳,何況是龍袍,怎能隨死者陪葬?
“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野獲編》追溯清代歷史不難發現,其實清朝的親王和郡王所穿朝服一般也都是龍袍,貝勒則是蟒袍。而根據史料記載得知,此衣制是以“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為理論基礎。故而有專家認為此墓主人為親王的推斷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親王的朝服與皇帝龍袍差距較大,因為親王所穿龍袍的顏色限定為土黃或者暗黃,只有皇帝龍袍才可以明黃為基調,且在圖案限定上,親王朝服上的龍必須是盤龍或降龍,皇帝龍袍上的為升龍或者正龍。
墓主人陪葬的這件龍袍恰恰就是百分百符合皇帝龍袍的特徵!出土的龍袍鑑定後屬於金絲繡編工藝,上有行龍12條、正龍13條,無論是工藝還是龍的形態和數量,都證明這件龍袍是真正由皇家出品的御用龍袍。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成為難以解開的歷史秘密,專家也只能按照棺中所記載的“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來推斷墓主人名為黃拙吾,並暫時得出皇帝賜袍的結論。
主流推測面對諸多疑點,諸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給出了一些大膽的猜測,這些推測的共同點是否定了“黃拙吾”這個名字,認為此名為掩人耳目,更有學者倒推此名用意為“吾拙黃”,“吾”即我的意思,“拙”取罷“黜”之意,黃又與“皇”同音,故而推測此墓主人是皇家奪位中被罷黜的一位,於是便有了諸多猜測。
胤礽由於胤礽作為太子於康熙年間被廢,也算的上是“吾拙黃”的範圍,並且胤礽死於雍正二年,跟專家推測的死亡時間能沾邊。但這裡有一點就是胤礽是地地道道的滿人,不可能留明朝髮式,且下葬情況明確記載於史料中,胤礽死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天津薊縣黃花山理親王園寢,正直雍正穩定局面,收買人心的時候,光明正大的厚葬胤礽於親王園寢是一種百益而無一害的政治手段,對於雍正是,對於胤礽後人也是,沒有任何必要再葬於他處,故而墓主人為胤礽不可信。
順治帝歷史上的順治之死本來就是清初謎案,再由此乾屍的發現,更給順治之死增添了許多神秘話題。據史籍記載,順治皇帝福臨是因天花病而英年早逝。但也有人認為福臨出家當了和尚或者被孝莊皇太后軟禁,如果照此說法,清心寡慾的順治帝活到康熙後期並非不可能。
但墓主人是明朝盤鬢髮式,這與史籍中信奉佛教的順治帝並不符合,但有一點是明末清初時的佛教和道教都受到了推崇,曾經的女真先祖也是吸取佛道儒三教精華而創立的全真教,所以順治信奉佛教的同時也可能信奉道教,且在其入關時,正是順治帝特許了道教保留髮式。
而持順治出家為僧的觀點也是由於董鄂妃的離世使得順治帝萬念俱灰、無心理政,據說順治帝是前往五臺山出家,那麼葬於石景山就顯得比較合理了。而據清廷所宣傳的是孝莊皇太后阻止了順治出家的舉動,順治不久後便去世。這個史料文獻正好為順治成功出家提供了邏輯上的支援,畢竟清軍入關不久,怎能將皇帝出家的訊息公佈開來呢?於是有了孝莊阻攔皇帝出家,隨後宣佈順治病死宮中,再立八歲的康熙為皇帝,是為穩定輿論的手段。
而作為太上皇的順治雖然是不涉世事,潛心修煉了,但該操辦皇家葬禮還得操辦啊,於是乎有了清東陵的順治假屍,而當順治真身圓寂之時,又不能再次入葬,只能秘密葬於石景山。因此墓主人是順治看似經得起推敲,但有一點無法解釋,那就是墓主人身披一品武官的朝服並不符合順治的身份,作為太上皇,龍袍該披就披了,外覆一身武官朝服顯然不合理,因此這個推論也不可信。
多爾袞多爾袞被懷疑的導火索比較有意思,那就是出土的乾屍有一隻腳上是六個腳指,而根據史籍記載,多爾袞後代中就有六指情況的發生,因此被認為是多爾袞遺傳下來的家族基因。
“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歿後其屬人首告定罪除封。”——《清史稿》根據史料記載,多爾袞駕崩後是葬於九王墳,但不排除多爾袞生前為自己謀劃了一場掉包入葬他處的舉動。畢竟在清初的形勢中,多爾袞是位高權重的,在皇太極去世後的皇位之爭中也留下惡名,說不定哪天給他挖出來鞭屍也是有可能的。史籍裡也確實記載了多爾袞的墳墓被毀壞,多爾袞是順治七年(1650年)冬天去世的,死的時候還被追封為“清成宗”,短短兩個月後便被剝奪封號,掘墓焚屍。因此,以多爾袞的智慧,為自己謀求一處死後安安靜靜睡覺的陵墓是有必要的。由於石景山原為順天府管轄範圍,順天府又是多爾袞栽培的勢力範圍,上到府尹,下到通判,都會買攝政王的臉面,多爾袞秘葬於此更容易做到,也不容易被察覺。
多爾袞是清朝皇太極時期戰功最為顯赫的皇室成員,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時,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六親王第三席,當時的多爾袞年僅二十四歲。皇太極未立繼承人便駕崩後,多爾袞是有很高的呼聲繼承帝位的,雖然未能如願,但扶上了一個六歲的順治帝。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爾袞被拜為大將軍,順治親賜大將軍敕印,掌管兵馬大權準備入關。清軍入關後,順治元年九月,順治帝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
“各處征伐,皆叔父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叔父幼而正直,義無隱情,體國忠貞,助成大業。又輔朕登極,佐理朕躬,歷思功德,高於周公。”——順治帝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禮制如同皇帝,王公大臣散朝後皆要“列班跪送”多爾袞。此時的多爾袞雖然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因此墓主人的被罷黜的皇帝之意也沾得上邊,且根據其死後以父皇之意追封來看,陪葬龍袍是可以做到的,一品武官朝服也符合其戎馬一生的大將軍身分,親王以前多爾袞做過貝勒,身穿蟒袍也合理,因此在清初能夠集三種袍服於一身的就只能是他。多爾袞死於冬季,屍體儲存的自然條件較好,成為乾屍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這裡的疑點就僅僅是髮式了,畢竟滿清入關後的“剃髮易服”都是由多爾袞主導的,若果他死後還留著明朝的髮式,就太不合乎情理。
綜上所述,歷史總是這樣坦白而又神秘,關於龍袍乾屍的推測,在民間還有明朱三太子的說法,但終究經不起推敲,也許透過更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研究,“黃拙吾”的真實身份便會慢慢浮出水面。
-
8 # 大國布衣
自古以來,五抓明黃龍袍都是皇權尊貴的象徵,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才能穿龍袍。黃拙吾是何方神聖,死後還能穿龍袍?
2006年,北京出土了一具乾屍曾經轟動全國。這具乾屍因為身穿龍袍而被叫做龍袍乾屍,但奇怪的是,乾屍的身份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中憲大夫”、四品文官黃拙吾,一個四品文官,死後為什麼會身披龍袍,而且是皇家御用龍袍?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易服政策下的清初,黃拙吾留的卻是明代的髮式。乾屍外套是清代一品官員的朝服,裡面穿著一套上下兩截的皇帝的禮服,上衣下裳,並且陪葬還另外有一件蟒袍,如此規制,即便是親王、郡王都達不到,這個黃拙吾到底是何方神聖,能享受死後穿龍袍下葬的待遇?
有人猜測,這個黃拙吾就是清初搞的兩代皇帝不得安睡的前明朱三太子。朱三太子曾在南北都出現過,南明弘光年間,有冒牌朱三太子在南京城製造輿論,後被證實是假的,抓到後被處死。至康熙年間,民間亦有朱三太子出沒的說法,此後,湮沒民間許久的朱三太子被抓獲,被處以凌遲極刑。前明遺老為了安葬太子,故意以清朝官服做掩飾,內穿龍袍,另以一件蟒袍陪葬。
但是,這種說法也有站不住腳的地方,朱三太子既已被凌遲處死,可屍體卻保持的較為完整。還有順治帝、多爾袞之說,同樣比較扯淡,順治帝是清朝第一個入關的皇帝,在位八年去世,陵寢明確,而攝政王多爾袞力主推行“剃髮易服”,怎麼可能死後保留明朝髮式?那麼只有一種可能,這個黃拙吾歷史上確有其人。
整個清朝一共由皇帝賜與臣下的龍袍在冊記錄的有十七件,可以說沒有立下豐功偉績是不可能得到的。而且康熙年間,只有兩個人獲此賞賜,一為甘肅總兵孫思克,另外一人就是平定臺灣朱一貴叛亂的施士彪。而黃拙吾,因為前明遺老的身份,肯定有功於清朝,但康熙帝礙於制度,雖賜龍袍,但明令不得載於史書,以至於我們在大量史料中未見黃拙吾之生平,連御賜龍袍之事亦未有記載。
經過專家從不同角度考證,最終還原出黃拙吾的大致生平:黃拙吾,明末清初人,明亡後,不得不入仕清朝,被迫剃髮易服,在清朝為官期間,政績突出,頗有聲望,被封為四品“中憲大夫”,並享受到最尊崇的榮譽,得到康熙皇帝賞賜的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龍袍”。
晚年的黃拙吾在家宅頤養天年,彌留之際,滴水未盡,粒米未食,臥床安去。死後其家人將其髮辮挽成髮髻,依然儲存漢族傳統髮式,並穿上康熙帝御賜的龍袍入葬,以示慰藉。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北京發現的唯一一具乾屍“龍袍乾屍”。
黃拙吾乾屍是北京發現的唯一一個乾屍,而且屍體儲存的較為完好,出土時面板還有彈性。黃拙吾乾屍現在被放置在一個恆溫雙層恆溫玻璃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乾屍的上半身全貌,暗紅色的面板肌肉組織。乾屍的頭髮經過修整被理順在腦後,全身骨骼非常完整。
-
9 # 歷史伶俜者
對於2005年北京石景山建築工地意外地發現了身穿龍袍的乾屍靈柩,曾經有一種解釋是清朝有一個當過中憲大夫的官員,懷揣著自己的皇帝夢去世,家人為了滿足他的意願,就偷偷把龍袍給他帶進了棺材裡。
但是這種解釋漏洞百出:
第一就是康熙年間怎麼可能允許官員留著明朝髮髻;第二就是乾屍身上不僅有龍袍,還有一品武官朝服、蟒袍,那這個的野心還真是由小及大啊;第三就是他家裡人膽子逆天了,私藏龍袍本就是謀反,滿門抄斬的大罪;第四就是在《清史稿》中並沒有黃拙吾的存在。
那麼他是誰呢?個人認為他可能是兩個人:一是離奇去世的順治皇帝,二是廢太子胤礽。參考順治帝的生平,這個皇帝在史書記載英年早逝之前一系列不尋常行為,更多是實際上出家或被孝莊拘禁,而他有可能在出家或者拘禁生活中改通道教,因為順治帝跟道教也有不解之緣,然後死於康熙後期,其特殊身份,康熙帝也不敢大張旗鼓復葬孝陵亦或其他地方,只能改名換姓厚葬於北京石景山。
黃拙吾這三個字很耐人尋味的,倒過來唸吾拙黃,這個“吾”等同於“我”的意思,“拙”字形同類似“黜”,“黃”字同音字為“皇”,可以理解為“我是被罷黜的皇帝”。
而符合條件的也就是順治帝和康熙年間廢太子胤礽,順治帝疑似出家或被孝莊太后拘禁,廢太子胤礽二度為太子,幾十年儲君,距離皇位只有半步之遙而功虧一簣,這兩人,一個為康熙帝父親,一個為康熙帝嫡子,順治帝史書記載死時年僅24歲,如果出家或者孝莊拘禁,活到康熙後期也猶未可知,廢太子胤礽死於雍正二年,死時51歲,也距離康熙後期很近的。
龍袍不消多說,皇帝專屬,平常百姓穿了還不是要滿門抄斬,況且東珠朝珠在清朝只有三種人可以擁有,皇帝、皇后、皇帝直系親屬,現在唯一的疑點就是明朝髮式,而順治帝和廢太子胤礽留髮的唯一可能就是該奉道教。
-
10 # 蜀北一
時間:2006年
地點:北京市石景山某工地施工現場
事件:施工現場出土一具乾屍,據考證,該乾屍埋葬於清康熙年間!有三個謎團隨之出現:他是誰?他為何能夠陪葬龍袍?在“留髮不留頭”的清朝,他為何能夠留漢人髮飾???
歷史上,康熙年間,就曾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案子,叫做《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也就是明末崇禎皇帝第五個兒子朱慈煥!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後來清軍入關,朱慈煥被李自成手下帶到河南,後來他一個人跑到安徽鳳陽,又輾轉來到山東,改名為張用觀。
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08年,朱慈煥在山東被清軍抓獲,全家都遭遇不幸!
因此,結合石景山乾屍大致埋葬於清康熙年間,再加上有龍袍陪葬,漢人髮飾等特徵,有人猜測,此人會不會就是康熙年間遇害的朱三太子朱慈煥呢?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因為據考古學家推測,該墓主人生前在50歲左右就去世了,而朱三太子遇害時,已經75歲,年齡上對不上。
且在墓中,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的文字,表明女主人是一個叫做黃拙吾的人。學者們推測,黃拙吾此人是一個清朝時期的文官,康熙年間因功而被授予龍袍一件,因為其是明朝遺民,因此死後頭髮被盤成髮髻安葬!
但個人認為,黃拙吾的身份,可能並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龍袍本是皇族才能使用的,是身份的象徵,一個四品文官能夠被賞賜龍袍,他究竟得做出怎樣巨大的成績?
舉報張用觀的身份就是朱三太子?
或許,黃拙吾這個名字本就不是墓主人的真實名字,而是用以掩人耳目。墓主人的身份必定尊貴,應該是能夠使用龍袍的皇族之人,因為犯了什麼不可饒恕的事情而被賜死,因罪孽深重,遂將其改名,從皇室中除名!
我相信這樣的可能性,也還是存在的。
回覆列表
黃拙吾歷經明末清初,在清朝為官,不得已而屈從滿人統治,剃髮易服。在清朝為官期間,因工作有所建樹,被封為四品“中憲大夫”,並得到皇上賞賜的一品麒麟補服和五爪“蟒袍”。晚年黃拙吾因病臥床,彌留之際,滴水不進,臥床而亡,死後其家人將其髮辮挽成髮髻,依然儲存明朝髮式入葬,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