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8817793907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人傳頌,是搭配的好。穿衣講搭配,作文造句也講究搭配。這裡一個是句內的搭配,一個是前後句的搭配。落霞是面,孤鶩是點;落霞色彩絢爛,孤鶩色彩單調;孤鶩動,落霞亦動。這孤鶩也可以認為是作者的寫照或投射,落霞襯托著孤鶩,畫面中既有參差對照,也有和諧統一。秋水在下,長天在上,靜態的美。前句動,後句靜。前句落霞不做描畫,後句對落霞進行渲染。前後句既有聯絡,又用“齊飛”“一色”相互統一。這樣的畫面既壯闊渾然又不顯得呆板,既靈動飛揚又不顯得突兀。孤鶩用得妙極,若用白鷺之類就大煞風景,野鴨是深色調的黑,和落霞、秋水、長天搭配整個畫面深沉、壯闊、靜謐、靈動。孤鶩本來是很難融入到畫面中的,但作者神來之筆透過想象將畫面做了適當的誇張。這樣,這隻載著作者的孤鶩就融入了大自然天地一色中了。再加上對仗工整。當然只能出自天才之手了。

    這名句還妙在上兩句和後四句。上兩句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是Sunny普照、大放光明,下面接著的畫面靜中有動、動中有靜,Sunny播撒雲層而帶來天地一色,這時的Sunny是含蓄而收斂的。這裡就有變化。再下面四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前一句悠揚,後一句雁聲急促尖厲,前後句又有變化對照。作者是文章高手,他不讓文章平板,要有起伏。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語言藝術探微 浙江麗水學院附屬高中 金龍 據王定保《唐摭言》卷五載:王勃作《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信之。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雲“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 談。”又報雲“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瞿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 所,極歡而罷。 都督閻公何以對“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讚歎不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何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它對語言藝術的巧妙運用。其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視野開闊。天上佈滿晚霞,天空中一隻大雁飛過。秋天的水與廣闊的天空相接,呈現出同一種顏色。組成了一幅天地渾然一體的波瀾壯闊的畫面。沒有廣闊的胸襟和氣度的人,是斷不能寫出這樣視野開闊的句子來的。都督閻公與其說是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 這兩句而讚歎,不如說是為王勃蘊涵在這簡單的句子中的胸襟和氣度以及才氣所折服了。 二是動靜搭配。天空中的晚霞即使再美,也讓人感覺有點單調,少了些許生氣。在這種情況下,高明的作家總是設法用動靜搭配的方式來補救。如杜甫的詩句“星垂平野闊”是靜態展示,“月湧大江流”則是動態展現。上下句一動一靜,動靜一搭配,境界就出來 了。王勃也深諳此道,於是在“落霞”中加進一隻“孤鶩”。這一來,動態有了,生氣也有了,自然也就不單調了。 三是情景交融。王勃雖然年輕,但頗有才氣,然而懷才不遇,輾轉漂泊。一種深深的孤獨感無時無刻不伴隨著他。與“落霞”齊飛的那隻“孤鶩”,與其說是一隻大雁,不如說是王勃自身的寫照,是王勃的懷才不遇的孤獨感在文句中的間接反映。而從“落霞”中, 我們也不難體會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那種人生感慨。 四是平中見奇。一開始就把文句寫得很精彩,先聲奪人,是一種寫法;一開始寫得相當平淡,經過層層鋪墊之後,才推出精彩的部分來,平中見奇,也是一種寫法。王勃顯然採用了後面一種寫法。有了前面“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和“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些平 淡語句的鋪墊,再推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精彩的語句,也就水到渠成的了。難怪都督閻公聽了他前面寫的內容,不以為然,其後才為王勃的 文才所折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需要怎樣去提高孩子的觀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