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庭州行者

    這個問題,如果精確地回答,那麼答案肯定是兩方面都有,此消彼長之下,所以有了漢朝的大勝。但是,如果說是主要原因,還是漢朝的國力強盛了,且漢朝國力變強的速率遠大於匈奴衰落的速率。換言之,匈奴與六十年前的匈奴相比,並沒有衰落多少,但是漢朝與六十多年前的漢朝相比,的確進步了不止一個檔次。

    匈奴真正強盛起來,是在冒頓單于時期,當時的中原大地正值秦末漢初。在冒頓單于之前,匈奴只是漠北三個強盛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其餘兩個分別為東胡和大月氏,匈奴的實力可以說是弱於其他兩個;而匈奴的南方,當時是如日中天的大秦帝國,秦始皇派領大將軍蒙恬追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地區。但是,在冒頓單于即位後,匈奴先後大敗了大東胡和大月氏(大月氏徹底被擊敗是在冒頓單于之子老上單于之時),統一了漠北。

    而在秦末漢初之際,中原王朝因為久歷戰亂,所以民生凋敝,經濟破敗,而軍隊也沒有像樣的戰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之後的六十年中,漢朝和匈奴兩國的發展軌跡大體如下;

    匈奴

    匈奴依舊長期稱霸漠北,同時其勢力已經擴充套件到了西域,透過扶持王位繼承人控制了西域第一大國烏孫國;老上單于徹底滅掉了大月氏,奪取了河西走廊,然而,老上單于在率領鐵騎攻打漢朝時,見漢軍強大(漢文帝時期),所以沒有敢於與漢軍正面交鋒,可見此時漢朝與匈奴的國力已經是不分勝負;匈奴在退兵後,時常發兵南下,騷擾漢朝邊境,擄走漢朝的人民,因為此時漢朝尚無力反擊,所以繼續和匈奴講和,一直到馬邑之圍,漢匈兩國正式鬧翻。

    漢朝

    首先,漢朝在劉邦時期,就開始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政府不去打擾老百姓,讓經濟自由發展。在古代中國,由於是自然經濟,其容易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而天災不常有,人禍常有。沉重的徭役,賦稅,往往導致經濟的崩潰,而漢初的政策,無疑使得小農經濟得到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

    同時,漢高祖解決了異姓王的問題,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解決了同姓諸侯王的問題,使得中央的權力進一步擴大,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消除了內部的潛在分裂因素。漢武帝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購置良馬。

    事實上,匈奴的衰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透過以上列舉,難以看出其明顯的衰落;而漢朝的強大,卻是肉眼可見的,當時記載的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就說明了漢朝經濟發展的迅速。

    所以,漢武帝在北伐匈奴之時,有了經濟,兵源,良馬等方面的支援,所以一度大敗匈奴,奪去了對匈奴的主動權。。但是,農耕文明發動戰爭的成本,要遠大於遊牧文明,所以戰爭進行到後期,漢朝的國力已然被戰爭所拖累 ,所以漢匈之間又恢復了相對的和平。

    就漢朝擊敗匈奴的原因來看,漢朝的國力變強所佔比重遠大於匈奴衰落。

  • 2 # 蔡哥談

    在中國古代,中原農耕王朝與北部遊牧民族不停交戰,遊牧民族仗著騎兵快不斷南下搶奪漢人財產,中原軍隊一進攻,遊牧民族消失打無影無蹤。秦朝時,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防止匈奴騎兵,秦始皇並派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括幾十萬軍隊才算鎮住北部匈奴進犯。

    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漢朝初年,匈奴又來侵犯漢朝邊疆,漢高祖劉邦因為剛剛打敗了匈奴,兵強馬壯,漢高祖劉邦親率十幾萬大軍,結果被匈奴兵圍困山六天,後施計才退了匈奴兵,劉邦率殘兵逃回長安,漢高祖劉邦知道匈奴兵厲害,決定厲經圖治,發展騎兵,壯大力量,如是漢高祖後歷代皇帝,重視騎兵建設。

    到了漢武帝劉徹當皇帝,漢朝經濟發展,國富民強,強大財力支援漢王朝軍隊發展,漢武帝劉徹買了大量汗血主馬,僱用少量匈奴人幫漢軍養馬。漢武帝劉徹看時機成熟時,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率領騎兵部隊,徹底打敗了匈奴。漢武帝劉徹領導下擊敗匈奴獲勝主要原因。

    一,漢武帝劉徹時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騎兵軍隊,開始對匈奴大規模的反擊。

    二,漢武帝劉徹培養了衛青,霍去病,李廣一批優秀軍事統帥和將軍,讓他們帶領騎兵消滅匈奴軍隊。

    三,漢武帝時,移民實邊,在河套地區設郡縣,作為漢朝軍隊後勤保障。

    四,漢武帝劉徹還派外交官張騫出使西域,說服他們共同攻擊匈奴。

    五,漢武帝劉徹時,匈奴帝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為漢朝軍各個擊敗提供了良機。

    漢武帝劉徹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積極淮備發展軍備,培養軍事人才,恰好的時機對匈奴一擊,徹底打敗了匈奴。使漢朝有了和平外部環境。

  • 3 # 歷史風暴

    漢朝的國力到漢武帝時期肯定是強大的多了。

    漢初的時候,漢朝人口才1000多萬,到漢武帝時期人口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而且這5000多萬人的生活水準也要比漢初高得多。司馬遷到外地出差就發現各地老百姓生活安定,就連老人也不會為生活發愁“嘻嘻如小兒狀”。可以說,在漢武帝對外大規模用兵之前,整個漢朝上下除了邊境經常會遭到匈奴人洗劫之外,總體上是過著富足祥和的生活。可見,當時的國力已經遠超漢初。而且,經歷了七國之亂之後,各封國的實力下降,大片以前封國土地被漢朝政府收回,有利於對國內資源的調配,也對未來爆發的大規模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匈奴國力也比漢初強大。

    漢初的時候,冒頓單于就可以集中40萬大軍南下。漢朝和親政策之後,雖然匈奴此後並沒有集中這麼大規模的軍隊與漢朝作戰,但也不止一次發動過10萬人以上級別的戰爭。在漢武帝對匈奴開戰後,共取得了兩次對匈奴人的大勝。第一次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戰,共斬首、俘獲(包括投降)8萬匈奴人。第二次是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共斬首匈奴9萬多人。兩次相加就已經超過了17萬人。不要忘了,在此之前,漢朝已經和匈奴人多次大戰。如果加上之前的斬獲,輕鬆超過20萬人。這僅僅是斬首所獲,考慮到古代戰爭士兵受傷後死亡率較高,暫且將傷亡比定為1:1,可以得出,截止到漠北之戰,匈奴人共傷亡40多萬人。這已經超過了漢初匈奴人的全部兵力!可見,漢武帝時期匈奴的人口數量已經遠超漢初,國力自然也強於漢初!

    漢武帝對匈奴人的打擊太及時了!

    最後要說的是,漢武帝對匈奴人的打擊太及時了。草原民族在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大規模南下衝擊農耕區,因為農耕區人口承載遠超草原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5000多年前國家的更替,春秋時中原建立的大量西戎和北狄國家,羅馬時期北方蠻族的南遷等,都是如此。

    所以,假如漢武帝不反擊匈奴,匈奴人也會因為人口增加主動發起對漢朝的攻擊。

  • 4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沒有永遠的強盛,也沒有永遠的衰落。

    匈奴最強大的時期是冒頓單于在位時,首次統一北方草原,佔領河套以南,控制西域大部分國家,成為北方草原最強大的國家,自冒頓單于死後,其子老上單于,其孫軍臣單于執政時期,匈奴依然強大,軍臣單于死後,匈奴內部開始分裂,逐漸走下坡路,但依然強大。

    反觀漢朝,自高祖劉邦立國後,多年戰爭導致國力空虛,人口下降,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漢朝國力正處於上升期,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至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國力已超匈奴。

    漢武帝擊敗匈奴至少有三個原因:

    1、當時的漢朝綜合國力強於匈奴。無論是人口、經濟、科技、軍事力量,漢朝都不輸匈奴,戰爭拼的就是綜合國力,在基礎上保證了漢朝戰勝匈奴。

    2、漢武帝千古一帝,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皇帝的英明導致漢朝無往不利,武帝決心打擊匈奴並且確實做到了,漢武帝為首功,在戰略上保證了漢朝戰勝匈奴。

    3、漢朝人才輩出。衛青、霍去病等傑出漢軍將領,馬踏匈奴,收復河西,封狼居胥,以臨翰海,而這一切皆出自漢武帝的識人與用人。

    大漢之所以為大漢,是漢武帝一生為漢民族創下的豐功偉績,平定四海,揚我漢威。

  • 5 # 君山話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

    第一,漢武帝並沒有徹底打敗匈奴,事實上是先勝而後敗。

    漢匈戰爭爆發後,漢軍先後發動四大戰役,取得偉大的勝利。這四大戰役分別是衛青指揮的河南戰役、漠南戰役;霍去病指揮的河西戰役;衛、霍共同指揮的漠北戰役。經此四役,漢軍佔據河南地、河西走廊,控制漠南,贏得戰略上的優勢,而匈奴則被北逐到荒寒之帶。

    然而,漢匈戰爭的下半場開打後,匈奴隊率先破門得分。首先是趙破奴的兩萬人被包餃子,全軍覆沒,趙破奴被俘;緊接著,李廣利三萬大軍又幾乎被包餃子,死了兩萬多人;然後,李陵組建的由江湖武林高手為主力的五千人兵團,幾乎全軍覆沒;最後一戰,李廣利兵團七萬人,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投降匈奴。

    在衛青、霍去病去世後,漢軍在對匈奴的戰爭中連遭慘敗,趙破奴、李陵、李廣利等統帥不是被俘就是投降。從這裡可以看到,匈奴並沒有衰敗,依然是一等一的強國。

    第二,漢武帝早期打勝仗,是因為國力強盛,主要是錢多多。

    國力強不強,盛不盛,一看經濟,二看武力。在很多情況下,武力是受限於經濟的。沒有錢,很多事就沒法做了,戰爭是花錢的。

    漢武帝的幸運,就是摘走文景之治的果實。文景之治大約四十年,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清明的年代之一,數十年的積累,民富國強、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這給漢武帝留下雄厚的政治資本與財力。

    漢匈戰爭早期的軍事勝利,固然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與衛/霍的天才有直接關係,但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錢多多。

    漢軍作戰那麼勇敢,有個原因就是可以發財。這話雖然是俗了,但卻是事實。漢匈戰爭開打之後的短短六年,漢武帝賞賜有功將士所花費的黃金,竟然在二十萬斤以上!出手真的非常闊綽,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將士也是拼了命立功疆場。

    將士們有動力,還得看武器裝備,這也是花錢的。

    反正國家錢多,武器裝備不成問題。《史記》“主父偃傳”中說:“今天下鍛甲砥劍……未見休時。”你看,兵工場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未見休時”,休息時間都沒,要加班加點生產武器。

    最重要的裝備是馬匹,有馬匹才有騎兵,有騎兵才能與匈奴較量。從漢文帝開始,政府便開始大量養馬。漢文帝在邊郡設“馬苑”三十六處,養馬30萬匹;到了景帝時,馬匹數量增加到40萬匹。漢地產的馬是比不上匈奴產的馬,為了彌補不足,漢政府採用高成本的飼養法,不喂草,而是喂粟米。吃粟米的馬稱為“粟馬”,比一般馬匹要強壯,耐力更好。後來衛青與霍去病能數千裡躍進漠北追擊敵人,靠的就是這種粟馬。沒有足夠的財力,是養不起如此高成本的粟馬。

    在新開拓的疆土上築城,更是需要錢。

    大漢帝國開疆拓土,要永久性佔領,非得築城不可,這個開銷簡直是無底洞。以築朔方城為例,動用的民工十幾萬人,從帝國的東方到朔方城的運載車隊,絡繹不絕於道。建城所需的工程器械及糧食衣物等生活物質,千里轉輸。朔方城耗時兩年建成,築城費用超過千萬之巨,國庫為之一空。

    第三,漢武帝后期軍事上頻頻失利,主要是沒錢

    當文景兩代的積累被揮霍一空時,漢帝國就迅速走下坡路了。

    國庫沒錢後,漢武帝搞了幾個方法,從民間收刮財富:

    其一,允許百姓花錢贖罪與買官鬻爵。政府透過此詔令,竟然得到抵罪款與鬻官款價值高達三十萬斤的黃金。

    其二,對民間課以資產稅。政府為應對財政空虛,對商人課以資產稅,其具體稅率為二千稅一算(一百二十錢),稅率為百分之六。如果商人是經營自家生產的商品,則稅減一半,稅率為百分之三。此外,對民間車輛、大船徵收車船稅,一百二十至二百四十錢的稅收。

    其三,制定“告緡令”,導致商人大量破產。該法令規定,如果商人不按實核報資產,一旦被告發,將罰戍邊一年,資產沒收,並將一半資產賞給告發者。“告緡令”的推出,引發嚴重的後果,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被告抄家,民間財富大量集中到了政府手中。政府沒收的民間財物數以億計,奴婢成千上萬,大量商人家庭破產,每個縣沒收的田地少則百餘頃,多則數百頃。告緡令的執行,使得曾經生機勃勃的商業陷入低谷,從文景之治以來上升的經濟發展形勢開始走向惡化,社會矛盾激化。

    把民間財富掠奪到國庫,雖然解決一時燃眉之急,然而涸澤而漁,百姓窮了,國家怎麼可能富呢?民間經濟惡化直接導致財政惡化,惡性迴圈,其後果必然是軍事上的失敗。比如說士兵素質低下(由於軍費不足,把大量的囚犯編入軍中)、馬匹嚴重不足(李陵兵團覆滅的原因就在於沒有騎兵),獎懲混亂(有功沒賞金就算了,有的甚至被砍頭)。

    還算漢武帝識相,晚年懸崖勒馬,重回休生養民的路子,否則大漢帝國就完了。

  • 6 # 錢品聚

    咱們來舉個例子,打比方漢朝和匈奴,是住隔壁的兩位大哥。

    漢朝是漢大哥,匈奴是匈大哥。

    首先,在漢大哥還沒出生前,原本住著一個秦大哥,但他很快被一對結拜兄弟:項大哥和劉大哥給打跑了,後來這倆結拜兄弟又因為房子誰住的問題,反目成仇,繼而大打出手。

    兩人連著打了五年,最後劉大哥獲勝,成了房子的新主人。

    緊接著,漢大哥就誕生了。

    但因為連著打了五年,雖然打敗了項大哥,可劉大哥很受傷,甚至可以說是重傷,不僅打的家產所剩無幾,身體也是傷痕累累,怎麼辦?

    只能療傷休養。

    誰知剛開始休養沒多久,隔壁的匈大哥就開始鬧騰了,不斷在門口挑事兒,這個時候傷痕累累的漢大哥為了能生活安穩,就只能先穩住匈大哥的情緒,於是選擇跟匈大哥成為親家,把女兒送過去,正是“和親”。

    但是即便穩住了匈大哥的情緒,可漢大哥還是住不安穩,畢竟和親也只是暫時的,指不定哪天匈大哥又得來砸門,怎麼辦?況且匈大哥就算成了親家,過不了多久就跟漢大哥甩臉色,這也讓漢大哥很生氣,怎麼辦?

    那就得靠拳頭說話了,要想不受人欺負,就得拳頭夠硬。

    於是面對家裡養了很多馬,身體也更加強壯的匈大哥,漢大哥也開始養馬,而且是號召全家一起養馬,之前秦大哥在的時候,對家裡的每個人都很苛刻,不管幹活掙多少,都得上交一大筆工錢,但漢大哥不一樣,你掙多少,先考慮自己,留夠生活吃喝,剩下的再上交就行,於是人人喜歡漢大哥,並非常照顧受傷的漢大哥,再經過劉大哥的幾個兒子比如景帝,惠帝的齊心協力,出現了“文景之治”,受傷的漢大哥恢復很快。

    本來漢大哥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可在這時候,突然出現了“七國之亂”,五臟六腑都打起來了,那怎麼辦,只能先治,但等到治好以後,漢大哥卻比以前更強壯,因為“七國之亂”的時候,五臟六腑疼的漢大哥整個人腦子都混亂了,然而治好以後,體內的隱患徹底沒了,現在全聽大腦的,也就是“中央集權”得以鞏固加強。

    接著到了武帝這時候,漢大哥的頭腦清明,身強體壯,人就變精神了,跟隔壁的匈大哥說話,也算徹底有了底氣,正好剛開始那會兒全家養馬,經過五十多年無數人的努力,現在最不缺的就是戰馬,也算有了能跟匈大哥打架的本錢。

    於是武帝就按奈不住,要讓匈大哥明白,究竟是誰的拳頭硬,同時也要讓匈大哥再也不敢欺負他。

    所以漢大哥就跟匈大哥大幹了一場,歷史上叫馬邑之謀(公元前133年),可惜漢大哥的攻擊套路讓匈大哥看出來了,所以首戰漢大哥以失敗告終,雖然失敗,但漢大哥卻結束了長期的屈辱和親,轉而與匈大哥變為完全的對立局面。

    後來漢大哥沒少跟匈大哥大打出手,雙方你來我往,誰也不遜色,彼此也勝也敗。

    但正是因為打的太多,漢大哥有點吃不消,於是之後的數年時間裡,漢大哥與匈大哥停戰,進行了多次和談,這時候雖然不會再打架,但也是小摩擦不斷,比如說拿磚頭砸個門,或者站在門口謾罵兩聲什麼的,總之雙方情緒都還算穩定。

    後來休養過來的漢大哥再次出征,卻和匈大哥始終拉鋸,直到內部出現種種複雜問題,然後等解決完,接著再打,打完了再休養,休養完再打,於是反反覆覆,連著打了很久,始終分不出勝負。

    直到前119年春天,武帝也覺得打了這麼多年,不能再浪費時間下去了,必須得來一次狠的,他集結了家裡的所有人,發動漠北大決戰。

    漢武帝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分兩路深入漠北,力求徹底殲滅匈奴主力,並組織步兵數十萬、馬數萬匹以保障作戰,雖然後來以勝利告終,並徹底解決了匈奴在邊境上的威脅,但漢朝卻元氣大傷,簡直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由此,長達數十年多次傾其全力的征戰,最終導致漢朝“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僅在前期14年的戰爭中,西漢軍民就傷亡了十多萬,前期全民養馬養出來的戰馬,損失超過數十萬,而且最要命的是,幾乎耗盡了“文景之治”以後積累的財富。

    家裡沒馬,人口銳減,同時錢也打沒了。

    無奈之下的武帝,只能先對漢大哥自身進行手術,實施了一系列難以想象的舉措。

    他先是任用桑弘羊等大商人為財政官員,然後為了籌措經費,竟然不惜買官賣爵,官營鹽鐵、徵收酒水專稅,甚至對商人徵收財產稅,雖然短時間內讓漢大哥財稅攫取能力大大增加,卻極為嚴重的抑制了工商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為了鞏固之前佔領的匈大哥的地方,也就是為了鞏固佔領區,武帝強行往漠南地區遷移人口,總數多達數百萬。

    然後為了能更好的抵禦匈大哥,武帝又找了很多人修繕秦大哥留下的長城,不僅把之前的修的更加結實,順便又延長了一大段,最後總共全長兩萬裡,可是大家別忘了,這時候的漢大哥,正是負傷累累,家裡沒錢的窘迫時期,強行修築長城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僅勞民傷財,更破壞了本就薄弱的社會經濟,促使經濟竟然不增反降。

    然而在之前跟匈大哥打架的時候,武帝也沒少衝別的鄰居揮拳頭,比如北韓和西域等地,他不惜用幾十年窮兵黷武的光陰征戰各地,最終換來的卻是八個字:“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最終,武帝末年,由於常年征戰,使得民怨沸騰,天下間起義與暴動此起彼伏,內憂外患,連年不絕。

    直到經歷了漢宣帝,再到漢元帝,才徹底征服了匈大哥。

    但匈大哥徹底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卻並不是因為之前的大戰,相反卻是因為誰都沒有想到的天災。

    從武帝末期開始的前104年,再到漢宣帝在位的前68年,五十年內,匈大哥至少遭遇了四次極為罕見的天災,尤其是最後兩次,在前71年的冬天,匈奴單于率數萬騎軍出征時,半路卻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暴雪,人員、牲畜生損亡殆盡,倖存者不足十分之一。

    又到了前68年,突然爆發了一場舉世罕見的大饑荒,這一次對於匈奴來說,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總共造成人員與畜產的死亡,多達十之七八。

    而與漢朝的四千萬人口相比,匈奴總人口連百萬都不足,即便饑荒損亡幾萬或者十幾萬人口,但對其社會經濟與整體軍事實力,都是毀滅性的沉重打擊。

    再加上剛從天災過了沒幾年,到前60年“虛閭權渠單于”歸天,匈奴內部本就存在的權力鬥爭直接爆發,很多內鬥不再只是暗中進行,而是徹底擺在了檯面上,致使匈奴內部分裂,權力混亂。

    最後到了前57年,竟然出現“五單于爭位”的大混亂,導致多達數萬人死於非命,稍有恢復的畜牧業又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幾乎無法補充戰馬。

    而後,匈奴徹底分裂為南北兩部,呼韓邪單于率南部支持者,抗衡一段時期後,毅然投靠漢朝,歸順了大漢。

    與此同時,周邊遊牧部落一直不停對匈奴發起進攻,又給這匹本就傷勢慘重的老馬,連補數刀,曾經一度與西漢分庭抗禮的匈奴,終是枯木難支,於前36年北匈奴郅支單于的殘餘勢力被平滅,而宣告滅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大哥與匈大哥之間的恩怨,極其複雜,雙方你來我往了上百年,但最終導致匈奴徹底滅亡的,雖然有一部分西漢征討的原因在其中,但絕大部分因素卻是因為匈奴的國運不濟,以及自身的內亂導致。

    當然,歷史總是以一種奇妙的規律在不斷向前,後人也不過是站在上帝視角窺探前人,至於題主所說的“漢朝突然大勝”,其實縱觀與匈奴的紛爭,總共算下來,漢朝並沒有佔到多大的便宜,並不是說沒有打過勝仗,只是算上漢朝內部的損耗,和漢武帝末年以後漢朝由盛轉衰的國力來看,再多的勝利,似乎也不足以彌補連年征戰所付出的慘重代價。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說,匈奴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那四次天災,以及後來的內部奪權而導致的南北分裂。

    但不管怎麼算,只要發生戰爭,最苦的還是天下百姓。

    正所謂: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莫過於此。

    ————————

  • 7 # 漩渦鳴人yy

    二者是強強對決,這一點不可質疑。

    因為兩者之間可以說是互有勝負,漢王朝毫無疑問一直在走向強國的一個道路上不斷的成長,包括軍事,政治,外交上面的改革也是一步一步的我們都看在眼裡。漢王朝不斷的走向強盛,這一點是無可質疑的,但是匈奴在面對強勢崛起的大漢王朝的時候仍然可以在大漢王朝手底下過兩招。

    匈奴並沒有因為說自己是草原吧,樹而放棄了對於自己五倍的擴張,在這之前,我曾經提到過華夏民族第一個名義上的漢奸中行悅,他把計算稅收的一套方法帶到匈奴,而且給匈奴進行強國的洗禮,杜絕了匈奴的文化入侵,這一點對於匈奴接起來保持自身強悍戰鬥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縱觀整個歷史,我們會發現很多強盛一時的草原遊牧部落並不是死在自己人的手裡,而是因為受到了中原金錢和文化的腐蝕導致的自身戰鬥力的迅速下降。

    中行悅就是阻止了匈奴這一類事情的發生,匈奴的實力並沒有下降而且還得到小幅度提升,但是他們提升了再多,也沒有大漢王朝進步的快。

    衛青,霍去病就是這樣的兩個人,誰也沒有想到,利用漢武帝裙帶關係上來的這兩個人在騎兵指揮方面有著這樣獨特的軍事見解,尤其是霍去病這個人在騎兵上面的作戰造詣,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什麼意思?漢武帝之前,漢朝主要依賴戰馬的地方是戰車,戰車這個東西指揮起來,中原王朝是有自己相應的軍事人才的培養的,在騎兵的指揮方面,中原王朝是沒有多少底蘊的,要不然當初西楚霸王項羽3萬西楚騎兵,就敢打著50多萬的諸侯聯軍頭也不敢回,憑什麼?就憑著他手裡戰無不勝的騎兵指揮藝術。

    而且漢武帝的御林軍也是從他那個時代開始不斷地聚攏的,也就是說他的騎兵建設得從一張白紙,或者說這張白紙上面原先有幾個簡單的筆畫,漢武帝要根據這張白紙設計出一副宏圖偉業。

    是誰幫助了他整個騎兵建設之路,除了國家財政無窮無盡的支援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霍去病和衛青這樣的騎兵指揮人才的誕生,這兩個人硬生生,在騎兵這個領域縮短了大漢王朝和匈奴之間幾十年的那種軍事差距。

    這兩個人離開軍隊指揮以後我們可以看到漢武帝與匈奴之間的大兵團對決,還是騎兵之間的對決,大多數是以失敗作為告終。

    當然,漢武帝擊敗匈奴依靠的方面很多,總之一句話,漢武帝利用整個大漢王朝的國運,硬生生將這個曾經對中原文明產生巨大威脅的草原遊牧部落展開了最徹底的打擊,為了接下來中原農耕文明的發展壯大打下了最堅定的基礎。

    沒有和平,沒有安定,那麼一切的發展都是空談,漢武帝就是冒著荊棘,硬生生的砍出來的這麼一條道路。

    如果不是晚年所出的那些昏招,漢武帝確實對得起千古一帝,這四個字。

  • 8 # 南方鵬

    政治上,從景帝時就著手進行的尊崇儒家學說,至漢武時隨著竇太后的逝世臻於大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維護了皇權統治,儒家的天賦神權說給漢武帝的皇位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打牢社會統治基礎,使華人思想統一,凝聚力加強,人們追求出世,追求立功顯名。

    同時,國家與民間大量養馬,馬政卓有成效,在初期,馬匹價格非常昂貴,以至於“馬至匹百金”,漢武帝又有意將馬匹的收購價提高數倍,刺激了民間養馬的熱情,至於大街小巷上都可見健壯馬匹,前期出擊匈奴時,最奢侈的糧食攜帶方式是每個士兵配一匹副馬專門帶物資,而漢朝騎兵軍團軍馬總數一度超過匈奴軍隊的數量。

    經濟上,從劉邦開始三代忍辱負重,推行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的國策,崇尚黃老無為,與民生息,七十年間國力大增,國庫充盈,租稅收入增加,國庫裡串錢的繩子因久置不動而腐壞,人民只要不碰上大災年,則衣食無憂。先人積蓄與漢武的國家壟斷經濟方式,提高了漢軍連續作戰的能力,戰爭打的是錢,漢武后期的軍事失利,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國家沒錢了。

  • 9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這當照是漢朝強盛了。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下漢武帝時期匈奴與漢政權之間的幾次較量吧。

    建元六年,匈奴是想來和親,漢是什麼態度呢,分為兩種,一種是許之,一種是“不如勿許興兵擊之”這說明漢朝有了信心了。開始敢說打了。

    元光元年,在北地,有了兩位將軍,李廣,與程不識,李廣愛士卒,“人人自便”但是他有謀略,匈奴偏偏怕他。不敢侵犯。你看,雖然風格不同,但他們兩位就像兩座泰山,巍然屹立,擋住了匈奴進犯的道路。

    元光二年,大行王恢,就提出了“單于可禽,百全必取”之策。於是漢武大帝令恢韓安國,李廣,公孫賀,等三十餘萬人,入馬邑縱兵,這真是是騾子是馬,咱們拉出來比試吧。這算是第一次大仗了,當然,沒有取勝。不過,來日方長呀。

    王恢

    其實當時的國力強硬,敵人並不是只匈奴一個,你只是我們的一個菜。我們還有滿桌子的宴席呢。看大漢,是不是強盛,都能多線作戰了。比如,元光五年,就出兵巴蜀了。誰不服,削之。

    第二年,元光六年,這次匈奴主動出擊,又來騷擾,興兵犯境,怎麼辦,打唄。衛青出上谷,公孫敖出式,李廣出雁門,各萬騎,這一伏打得漂亮,衛青斬七百人,打出了威風,都說武帝真能識人。這一年,秋天,匈奴又數次興兵劫掠,大漢讓韓安國鎮守漁陽。這算是第二次吧。

    元朔元年,匈奴又來了,二萬餘騎,殺太守,掠二千餘人。韓安國也為國報效,以身殉職。不過,又後繼有人,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嚇得匈奴幾年不敢進犯右北平,呼之為“飛將軍”。又令衛青出雁門,斬首虜數千人。誰說我們不善戰。這算是第三次吧。

    元朔二年,匈奴又來了,入上谷,漁陽,又殺略吏民千人,衛青當仁不讓,和李息一起,出雲中,奪取河南地。這算是第四次吧。

    元朔三年,匈奴太子於單來降,被武帝封為涉安侯。張騫出使西域,被匈奴扣了十年之多,還是在這一年,匈奴入雁門,殺略千人。這匈奴怎麼能叫弱呢?屢犯漢境。不止不休。

    元朔四年,匈奴又侵入代郡定襄,等地,殺略數千人。

    元朔五年,匈奴又侵擾朔方,衛青率三萬人再加上蘇建公孫賀李息等人,共十萬人出擊匈奴,這一仗打得也很漂亮。得匈奴裨王五十餘人,男女萬五千人,牲畜數十百萬。這一仗後,衛青加封大將軍。這算是第五次吧。不過,匈奴沒有被打怕,秋天他們又來了,萬騎入代,殺都尉,略千餘人。

    元朔六年,大將軍衛青出定襄擊匈奴,斬首數千人,凱旋。這是在二月。到了四月又出兵了,衛青率六將,出定襄,擊匈奴,斬首虜萬餘人。真是打不走的匈奴呀。不過打仗就有犧牲,蘇建將軍全軍覆沒,被廢為庶人。而也是在這一年,又一戰神出世。那就是霍去病。這年他才十八歲,他率數百騎,深入大漠,斬首虜二千餘人。被封為冠軍侯。大漢強盛。這是第六次第七次吧。

    轉眼到了元狩二年,霍去病帶兵出隴西,擊匈奴。轉戰六日,長途奔襲千里,殺折蘭王,斬盧侯王,獲首虜8900八人,降者2500人。這是第八次吧。接著霍去病又出北地,擊匈奴,得勝而還。斬首虜30200餘級,獲小王70餘人,這算是第九次吧,當時人們都說,真是“軍亦有天幸,未嘗困境也”他的威名都追上大將軍了。真佩服匈奴的那種百戰不撓的性格,他們在這一年的秋天,入代,入雁門,殺略數百人。當然也有投誠者,秋天渾邪王歸漢,降者號稱十萬。也是在這時候,大漢得了一個匈奴來的人才,那就是日磾,日後竟成了漢武帝的託孤之臣。你怎麼看這件事呢?漢朝是不是有足夠的吸引力呢?

    元狩三年,匈奴又入右北平,數萬騎,殺略千餘人。

    元狩四年,青出塞,這真是你有初一,我有十五,你興兵來犯,我必誅之。衛青捕斬首虜萬九千餘級。“悉燒其城餘粟”當時“大風起,砂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打得匈奴單于都感覺,“自度戰不能如漢兵”這不是甘拜下風了嗎?而此時,霍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餘里,登臨瀚海,封狼居胥山,獲首級70443人,這算是第十次吧,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一場戰役,從此匈奴“遠遁”“幕南無主庭”對匈奴也沒有大出擊的必要了。他們主動遣使於漢,漢也在北方設定官吏,墾田。

    這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匈奴再沒有進犯的記錄。這一直到了元鼎五年,他們入五原,殺了那裡的太守。到了元封四年,《資治通鑑》裡這樣記載

    匈奴自霍衛度幕以來,希復為寇,遠徙北方,休養士馬,習射獵,數使使於漢,好辭甘言,求請和親。

    接下來有一個小誤會,單于以為漢殺了他們的使者,才出奇兵,犯漢邊,漢武大帝不得不讓郭昌為大將,御邊。浞野侯屯朔方以東。

    經過休養生息以後的匈奴,在接下來的太封二年的一場戰役中,活捉了浞 野侯。漢軍打了一場敗仗。這是第十一次了。

    太初三年,匈奴又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敗數千石而去,沿途破壞了漢人所築的城池。緊接著右賢王又入酒泉,張掖,略數千人。幸虧軍正任文無擊救,才把這些財物奪回來了。這是第十二次了吧。

    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三萬出酒泉,擊右賢王,得首虜萬餘級。這是第十三次吧。仍然是在這一年,李廣的孫子李陵與匈奴在浚稽山一場惡戰,最終寡不敵眾,李陵降匈奴。這才有了後來的司馬遷受腐刑。這是第十三次了吧

    徵和二年,三年,匈奴又接連出兵,入谷、五原,酒泉,殺掠吏民,漢武大帝於是派出李廣利等十一萬人迎敵,不幸的是,最後,由於國內的問題,李廣利降了匈奴。這是第十四次了吧

    以後我們列舉了匈奴與漢武帝時期中原的幾場戰役,可以說各有勝負,但是總體上來說,漢朝佔有優勢,您看了之後有什麼感想呢?我真切的體會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含義。也體會到了戰爭以國家實力做後盾的含義。如果沒有蒸蒸國運,會打這麼多仗嗎,恐怕只能屈膝,如宋朝了。只能和親如漢初了。您說呢?

    所以我們由此可以很明白得看出,漢能擊敗匈奴,不是匈奴弱了,而是漢朝強了。

  • 10 # 劉三解

    漢武帝對匈奴戰爭屬於先勝後敗,漢朝真正打敗匈奴,已經是漢宣帝時代了。

    先說說勝。

    為什麼文景兩帝沒有大規模出兵討伐匈奴呢?

    原因很簡單,成本收益不成正比。

    能爬山越溪的良馬,也就是越野能力;

    山川穀地往來馳射的騎術,也就是山地作戰能力;

    頂風冒雨抗凍捱餓的堅忍,也就是持續行軍能力。

    反倒是平地衝鋒、弓弩對射、或是下馬格鬥這些真正的戰陣對抗,全都是漢軍勝出,說起數量,漢軍完全是以十當一:

    陛下又興數十萬之眾,以誅數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之術也。

    但是晁錯並沒有鼓動漢文帝出動數十萬之眾對匈奴決戰,而是指出了匈奴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他們最大的優勢不是戰場,而是打不過就跑,你打過去,他不和你打,游擊戰。

    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今使胡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說到底,是一個進攻之後防禦的成本問題,而相比較之下,每年不過“千金”的送給匈奴維持和親的財物,對於漢朝而言更是九牛之一毛。

    漢武帝其實也擔心匈奴的遊擊,但更希望讓匈奴臣服朝貢

    漢武帝決定對匈奴開戰時,同樣保持類似的想法,所以才想透過誘敵深入打包餃子的仗,所以才有了馬邑之謀,數十萬漢軍埋伏塞下,魚兒卻沒有咬鉤,跑了。

    哪怕如此,匈奴仍然貪圖漢匈邊塞關市的“厚利”,單于庭並沒有遠塞。

    事實上,單于庭在軍臣單于的時代,一直趴在漢朝的雁門郡北面,而且單于非常喜歡漢朝的財物和生活方式。

    在這之後幾年,才是衛青、李廣、公孫賀、公孫敖等四人的試探性出塞,規模不大,但確實有所斬獲,更是摸清了匈奴的底細。

    最重要的是,在漢軍進攻河南地後兩年,軍臣單于死了,他的弟弟伊稚斜,當時左谷蠡王奪位,此人的分地,也就是封地,應該就在漠北。

    此後的漠南之戰中,右賢王部和單于庭受到了漢軍鐵騎的沉重打擊,損失兵力數萬,不得不尋求出路,所以,在俘虜趙信後,伊稚斜單于很快就聽取了他的意見:

    信教單于益北絕幕,以誘罷漢兵,徼極而取之,無近塞。單于從其計。

    這種策略,實際上是對自頭曼單于以來4代的總根據地棄之不顧,但是在漢軍巨大的軍事壓力下,伊稚斜單于為求一線生機,也是為了將政治中心搬到自己的地盤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北遷。

    而這之後,河西之戰,霍去病痛打的是右賢王所部,等到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等於是衛青和霍去病分道對匈奴單于庭和左賢王部進行了沉重打擊,消滅匈奴近十萬人。

    不過此戰也讓漢朝的精兵良馬多死,漢武帝再想進攻匈奴,竟然缺馬,可見這場勝利的成本和來之不易。

    此戰之後,漢朝和匈奴各自保守地盤,十年間,漢軍還多次出塞,結果匈奴早已遠避漠北舔傷口去了。

    必須指出的是,此時的匈奴雖然沒有役使烏孫時代的極盛勢力,但絕不能算作衰落,等於是漢匈都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碰了一下,匈奴敗了,只能靠逃跑來躲避漢軍。

    漢武帝后期對匈奴的戰敗

    在太初二年,趙破奴兩萬騎兵出朔方,卻被匈奴的新單于包圍,因為漢軍內部大亂,全軍覆沒。

    天漢四年春正月,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因杅將軍公孫敖萬騎、步兵三萬人出雁門,遊擊將軍韓說步兵三萬人出五原,強弩都尉路博德步兵萬餘人與貳師會。廣利與單于戰餘吾水上連日,敖與左賢王戰不利,皆引還。

    簡言之,勞師遠征,沒打贏。

    徵和三年三月,再次遣貳師將軍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萬人出西河,重合侯馬通四萬騎出酒泉。成至浚稽山與虜戰,多斬首。通至天山,虜引去,因降車師。皆引兵還。廣利敗,降匈奴。

    這一戰,直接主將投降了匈奴。

    此後,漢武帝的時代也該落幕了,不再有出塞的計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李廣利戰敗之前,曾多次進攻西域與右賢王大戰,斬斷了匈奴向西域的觸角,此後,匈奴由於難以得到西域的物資商業接濟而日益衰弱。

    等到漢宣帝時代,漢軍重新進入攻勢,又完全掌握了西域之後,匈奴可謂日日衰弱,直到自身分裂,再不為中國之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動物“愛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