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基礎數學教研

    你的這個想法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學家提出過,叫做《腦神經網路內映像重組互動式表達》。這個東西目前還只停留在理論研究狀態,人類大腦的秘密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解開,如果達到了這種效果了,那麼“心想事成”這個成語就可以“實現一半”了,至於要達到“萬事如意”的地步,目前還差得很遠。呵呵。

  • 2 # 科幻接力

    導論

    科技發展到可以進行物質重組的時候,就能實現夢想:

    ——製造模式想象機

    ——也是一種虛擬空間印表機

    ——也是五D大型印表機

    一、宇宙物質重組

    1.生命重組

    生命重組技術其全稱為生命元素定向分解定向重組技術。是由深圳市綠星球生物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與2011年3月正式對外公佈的一項生物技術,該技術主要內容是可將生物遺體組織進行分解並重新構造為一個新的生命體的過程。該技術已經與2010年保密申請國家專利。

    2.生命重組定義:對構成生物的基本元素進行分解並重新組建為一個新生命體的過程

    利用本技術,可使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內實現生命的可持續綠色迴圈。本技術的問世,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喚起人類對自然環境主觀意念的保護,對人類社會的良性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因而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生命重組意義

    生命的本質是不同的物質的組合體。這些物質我們稱之為生命元素。生命必需元素一共有28種,包括氧、氫、 氮、氟、氯、碳、硼、矽、磷、 硫、碘、硒、砷、鈉、鎂、鉀、鈣、釩、鉻、錳、鐵、鈷、鎳、銅、鋅、溴、鉬、和錫。這些元素不同的組合比例與方式構成了不同的生物種類。

    生命體死亡後,構成生命體的生命元素並不會消失,我們透過生物分解可將生命體還原為基本元素。然後再按照不同生物種類生命元素的排列順序將這些元素進行重新組合。從而構成一個新的生命體。即從根本上實現了生命的輪迴。並且新生命的生物種類也是可以人為控制的。

    譬如我們曾經將豬是遺體重組為狗。

    本技術目前可以實現為生命體重新獲得生命,但不能保留上一段生命過程的記憶。就如同一張寫滿了字的紙,當將它重新打成紙漿,再製成一張紙的時候,紙的本質並未發生改變,但卻失去了上面所有的文字。

    二、基因的重組實現想象機的夢夢想

    宇宙和基因一樣?

    都是人類設定好的成果?

    1.科學家:宇宙還能被重組

    基因編輯正所謂就是對人體的基因進行增加或是減少重新來調整,達到最完美的狀態。“基因編輯嬰兒”的事件可以說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的人認為這是違背了人類的正常發展倫理,但因為這個事件之後,基因編輯這個詞語在學術的領域裡風聲大起。

    但在這件事情被慢慢的沖刷之後,有一個嚴重的想法就這樣的出現讓科學家們擔憂不止。在研究中,發現有比基因編輯還要更可怕的原始慢慢浮現出來,就是我們的人類群體或者是宇宙都是從一開始就是設計固定好的。

    然而在太空裡的宇宙執行軌跡都像是被人類所控制一般,就像是設計好的;剛開始,這個沒有證明的問題沒有讓人類重視起來;再者後來的科技的發展,對宇宙的探索增強,慢慢發現真相可能就是這樣。

    一是在宇宙裡的速度上問什麼最快的也只有光速,我們聽著光速這一詞第一時間會覺得是個很快的速度,因為光速用一秒的時間就能去到30萬千米的地方上,光用這個速度在地球上都可以旋轉好幾圈了。但往往光速的速度很慢,假設人類想要去距我們1400光年外的地球那麼就要用上好幾萬年的時間。

    在衝破宇宙上的速度沒有人知道,是不是超過了光速我們就能衝破現在宇宙裡的限制從而看到那些造物的存在;另外一個問題則是科學家們沒有解開的,那就是宇宙裡有沒有存在邊界,因為在任何事物中都會有終點邊界的出現。

    直到最近科學家們的發現,35億光年的宇宙牆,也因為這堵牆,讓科學家們改變看了對宇宙的看法;由此讓人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這個牆的另一面在哪呢?我們生存的地球會不會就是另外一個面的牆所包圍起來的實驗之地。科學家們還發現,在宇宙產生時有著一個模糊的線條,而我們人類的發展就是按著這條模糊的線一直向前發展,而這個線有沒有終點科學家們也是沒有答案。

    2.有了足夠的宇宙物質,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製造一個自己的子宇宙。

    這就是多重宇宙的源頭!

    這是暗物質宇宙的源頭!

    這是平行宇宙的源頭!

    這是反物質宇宙的源頭!

    …………………………………………

    一切宇宙都是由意識想象機制造出來的!

    必要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宇宙無限的物質!!

    三、想象、意識重組決定宇宙的結局

      如果宇宙是塊拼圖,那會被暗能量打碎嗎?

    宇宙最後的結局可能會有:坍縮、永遠膨脹、平衡,重組!

    1.我們宇宙的終點將會如何呢?

    最近的猜想如今已經包括了正一個蓬勃發展的想法∶神秘的排斥能量將可撕裂整個宇宙。雖然宇宙是從一次大爆炸(Big Bang)開始,然而從最近宇宙測量的資料分析,發現宇宙可能在一次的大解體(Big Rip)中結束。

    先前有關宇宙最終命運的猜測,曾經認為宇宙最終的命運會再度塌縮成為大崩塌(Big Crunch),或則是因無限的膨脹而溫度降低到大寒冷(Big Chill)。在幾十億年以後,另一個相反的情節會出現,那就是暗能量將會成長到一定的數量,使得我們的銀河系將無法維持緊密聚在一起的原貌。在那之後,恆星、行星甚至於原子可能都無法支撐著這個內部的膨脹力。

    儘管宇宙的命運仍是一個尚未完成的拼圖;然而隨著對暗物質與暗能量的瞭解,拼圖將會一塊塊地被拼湊起來。

    宇宙中有兩種至關重要的物質:暗物質、暗能量。

    暗物質促使宇宙中的物質聚在一起,暗能量則相反。

    科學家預測:在很久以後,暗能量將打敗暗物質,並使宇宙無限膨脹,使宇宙成為一個空曠、黑暗的世界。當初宇宙大爆炸,暗物質將宇宙平湊在一起,然後暗能量的關係導致宇宙無限膨脹。

    某一天,暗物質會再次爆發麼?

    2.宇宙的可能結局

    如果宇宙物質密度小於某一臨界密度(根據現有的對膨脹速率的觀測,臨界密度約為 5×10-30 克/釐米3),將沒有足夠的引力阻止膨脹,宇宙膨脹永無止境,這一情形下,我們稱宇宙的膨脹是開放的(開宇宙);

    如果宇宙物質密度>臨界密度,巨大的引力會使得膨脹最終停止並接下來收縮,在這一情形下稱宇宙的膨脹是封閉的(閉宇宙)。

    由於目前為止還不能在宇宙的兩種可能結局間作出判斷,我們不妨都看一看:

    a) 開宇宙(可能性比較大些)

    隨著恆星不斷從氣體中誕生,氣體越來越少,直至無法再形成新的恆星。

    1014年後,恆星全部失去光輝,宇宙變暗,星系核處黑洞不斷變大。

    1017-1018年後,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佈的死亡了的恆星。恆星中質子開始變得不穩定。

    1024年後,質子開始衰變成光子和各種輕子。

    1032年後,衰變過程結束,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大黑洞。

    10100年後,黑洞完全蒸發,可稱為世界末日。

    b) 閉宇宙

    膨脹停止的早晚取決於宇宙物質密度的大小。

    假設物質密度是臨界密度的2倍,這膨脹過程經過約500億年後停止,宇宙半徑比現在大一倍。

    一旦自引力佔上風,宇宙開始收縮,收縮過程幾乎正好是膨脹過程的反演,1000億年後重新回覆到大爆炸發生時的極高密度和極高溫度狀態。

    且收縮過程越來越塊,最後稱為"大暴縮".

    閉宇宙的結局似乎比開宇宙差得多,但我們不必杞人憂天。

    宇宙沒有中心沒有邊,不管它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宇宙在時間上有一個開端,有沒終結則要看其密度而定。

    3.現代天文學面臨的問題:

    (1)奧伯斯佯繆

    德國天文學家奧伯斯1826年指出,靜止、均勻、無限的宇宙模型會導致一個重大矛盾,即無論從哪一個方向觀看天空,視線都會碰到一個星星,因而整個天空就要亮得象太陽一樣,實際上夜空卻是黑的。

    理論和觀測之間的這種矛盾就叫做奧伯斯佯繆。即使天體之間有吸光物質,這個矛盾也仍然存在。有些人從天體非均勻分佈,天體壽命有限的效應或演化效應來解釋;也有人透過假設引力常數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少到零來解釋。

    對於奧伯斯佯繆,現在一般都傾向於從膨脹宇宙模型來解釋。這個矛盾是從觀測和理論相聯絡的角度考慮宇宙的大尺度性質時提出來的,它標誌著科學的宇宙學的萌芽。

    (2)找反物質

    根據粒子物理理論,大爆炸時應產生同樣數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組成我們周圍世界的是物質,物質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它們都帶正電。那麼,從理論上說,組成反物質的原子核就是由反質子和反中子組成, 它們是帶負電荷的。而現在所有的實驗都還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

    對於在宇宙在找不到反物質的現象,幾十年前,就有科學家大膽設想, 如果宇宙中的正電子和負電子完全對稱,那麼,因為地球由帶正電的電子和質子組成, 那麼就可能另外存在一個主要是由反電子和反質子所組成的星球。

    (3)找暗物質

    用動力學方法測量星系的質量,發現與光有關的質量對宇宙臨界密度的貢獻僅小於1%,這表明暗物質是宇宙質量密度的主要成份。

    確實是有形式多樣的重子物質是不發光的,例如,木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但目前認為這些不是暗物質的主要成分,一些粒子物理學家已宣稱,中微子的靜止質量不可能等於0,如電子中微子的靜止質量為6×10-32g.80年代興起的超對稱、超引力等理論預言了很多新粒子,它們都不是重子。

    人們將又這些粒子組成的暗物質按其質量大小分成三種不同型別。取其典型質量為10ev、1kev和1Gev並分別稱為熱暗物質、溫暗物質和冷暗物質。

    (4)找類星體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天體。它們在普通的光學觀測中只是一個類似恆星的光點;而在分光觀測中,它們的譜線具有很大的紅移,又不像恆星。

    從天體的紅移量可以得到天體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和它們與我們的距離。類星體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最遙遠的天體,大都距地球一百億光年以上。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類星體的直徑只有普通星系的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還不到一個光年,體積類似太陽。儘管個子如此的矮小,可它釋放出來的能量卻相當於二百個星系,或二十萬個太陽的能量總和。

    有的人懷疑它的紅移是否滿足業己確立多年的哈勃定律。

    總而言之,對類星體的研究已構成了對近代物理學的挑戰,而問題的解決,有可能使我們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向前跨一大步。

    (5)能否穿越蟲洞

    60多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蟲洞”理論。那麼,“蟲洞”是什麼呢?簡單地說,“蟲洞”是宇宙中的隧道,它能扭曲空間,可以讓原本相隔億萬公里的地方近在咫尺。

    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有科學家對“蟲洞”作過研究,由於當時歷史條件所限,一些物理學家認為,理論上也許可以使用“蟲洞”,但“蟲洞”的引力過大,會毀滅所有進入的東西,因此不可能用在宇宙航行上。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研究發現,“蟲洞”的超強力場可以透過“負質量”來中和,達到穩定“蟲洞”能量場的作用。科學家認為,相對於產生能量的“正物質”,“反物質”也擁有“負質量”,可以吸去周圍所有能量。像“蟲洞”一樣,“負質量”也曾被認為只存在於理論之中。

    不過,目前世界上的許多實驗室已經成功地證明了“負質量”能存在於現實世界,並且透過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負質量”。

    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物理系研究人員的計算,“負質量”可以用來控制“蟲洞”。他們指出,“負質量”能擴大原本細小的“蟲洞”,使它們足以讓太空飛船穿過。

    他們的研究結果引起了各國航天部門的極大興趣,許多國家已考慮撥款資助“蟲洞”研究,希望“蟲洞”能實際用在太空航行上。

    沒錯,暗物質和暗能量確實會影響宇宙的結局,但這只是為大家所公認的兩種情況,不排除還有其他的情況,暗能量只會讓星系間的間隔變大,可是,宇宙外還有巨大的空間,這就有可能是我所描述的上一次迴圈的拓展的空間;星系的質量很大,能夠維持星系運轉的有足夠大引力的就只有黑洞了,如果星系的物質全部被吞噬,那麼星系就會只剩下中央的黑洞了,黑洞還會與其他黑洞互相吞噬。

    四、宇宙的重組

    1.宇宙的結局猜想:

    我們的宇宙開始於一次大爆炸,我們現在所能看見的一切都是那次爆炸的產物。

    至於大爆炸是如何被點爆的,這個慢慢在說,先從爆炸的那一瞬間開始我們的宇宙之旅。

    爆炸開始的瞬間,宇宙是沒有任何物質的,有的只是能量。現代物理學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其轉換公式就是E=MC^2,就是 能量 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整個宇宙的物質所產生的能量在一瞬間爆發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這次爆炸所生成的溫度是不可想象的,物質在這一刻是無法生成的,只有等到溫度下降到物質形成的臨界點,形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才可能出現.

    大爆炸後我們可以分兩個階段來描述物質的形成。

    第一階段是膨脹加輻射,這一階段沒有物質的形成,溫度的下降主要是爆炸後體積的膨脹,膨脹後單位體積的能量減少,其溫度也隨之下降,還有就是熱的輻射,我們知道輻射的熱量是輻射體的絕對溫度的四次方成正比的,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其輻射的能量是相當的驚人的,隨著溫度的下降,輻射量也快速的下降,(從大爆炸到今天已經過去了120-150億年,這種輻射還沒有完全結束,目前的輻射絕對溫度是3K,),這一階段僅僅是單純的溫度下降,為物質的形成做準備.

    第二階段是在溫度降到了物質形成的臨界溫度開始的,這一階段溫度的下降不僅僅是膨脹加輻射了,還有的是物質形成的吸熱過程。

    物質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劇烈的吸熱過程,所以在這一階段宇宙的溫度下降得更猛烈,我們知道, 物質的形成是以層的形式構建的,而每一層都有其構建的溫度臨界點,而每一個臨界點也是溫度下降最快的階段,隨著溫度的下降,物質就這樣一層層的搭建起來,到目前為止,形成的物質到底有多少個構建層,還不得而知,我們知道分子由原子構成,但是原子是有電子,質子和中子構成,而形成原子的是更基本的夸克一類的粒子組成,但是夸克可以再分嗎,這是肯定的,但到目前為止,現代物理還沒有給出 任何答案,所以物質到底有多少個構建層,就更不得而知.

    所以第二階段是物質的構建階段,在這一階段,宇宙有了肉眼可以分辨的物質,也就有了我們人類,但是,在這一階段,所形成的物質僅僅只有氫原子和極其微量的氦原子,任何比氦重的原子都不可能出現,那在元素週期表中所出現的一百多種元素是那裡來的呢,這個在以後的講解中給出.這樣大爆炸後,物質的形成階段告一段落,下一階段將講述恆星及星系的形成過程.

    2.宇宙物質的變化

    從這開始,將描述形成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過程.

    從前面我們知道了氫和氦已經出現,然而早期階段,在氫原子形成後,物質構建中的吸熱過程停止了,宇宙又回到了膨脹加輻射的溫度下降之路,而這一階段溫度相比而言要緩慢得多,氫也僅僅是以離子態存在,也就是說,電子和氫原子核是分開的,當然是因為宇宙的溫度當時還很高。

    這一時期,由於每一個氫原子的動能非常的高,你想,連電子都無法依附於原子核上,何況原子之間呢,而星體的形成是以萬有引力為基礎的,在氫原子的動能大於氫原子之間的引力前,任何更大的物體都不可能形成的,這時,氫原子的動能等於氫原子間的引力時的溫度點就是物體形成的溫度臨界點,在此之前,氫已經渡過了離子態階段,電子和氫原子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跨過了臨界點溫度後,宇宙之萬能的萬有引力才顯現巨大的造物主的本色,在空間的分佈上,一定的空間,其氫原子的密度是變化的,在早期,氫原子在單位空間上的分佈密度比現在要大得多,只是因為早期的溫度剛剛跨過臨界點,萬有引力的作用比氫的動能還強不了多少,在,氫原子的動能還是比較強的情況下,透過萬有引力將它們積聚在一起還是有難度的,而我們現在的世界是引力比起氫動能已經強很多。

    但可供積聚的氫原子已經少了很多很多,這是有區別的,但是溫度始終會下降的,引力始終是在加強的,最終,引力戰勝了氫的動能,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在引力的作用下,氫原子相互靠近,向內垮塌,垮塌聚集的氫氣團的引力持續增強,更多的氫原子被吸附到氫氣團上,就形成了密度不斷的增加,引力不斷的增加的過程。

    這個過程一旦形成,就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隨著密度的增加,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不斷的上升,最終達到了氫聚變所需要的溫度(1500萬度以上)和壓力,這樣一顆恆星放出耀眼的光芒,宣示著它的誕生,宇宙中的第一顆恆星就這樣形成了.當然這一時期不可能只有一顆恆星誕生。

    這一時期,恆星要麼單獨遊蕩於宇宙,要麼幾顆恆星相互依存,一起在宇宙中游蕩,當然它們不能稱為星系.

    恆星的大小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不同的大小決定了它們有不同的命運,總的來說,越大的恆星其壽命越短,而越小的恆星其壽命則越長.

    我們以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太陽為參考依據,將太陽定為質量1,則任何質量小於0.08倍太陽質量的星體,因為其內部的溫度和壓力無法達到氫聚變所需要的溫度壓力臨界點,其一生將不會發光發熱,只有其後在吸收更多的物質後,在跨過臨界點後才能形成一個發光發熱的恆星,跨過臨界點的恆星,其質量越小於太陽質量,其生命的週期就越長,有的發光恆星其生命週期可達幾千億年,甚至億億年以上,而我們的太陽其發光發熱的穩定期是100億年,到目前為止,太陽已經渡過了50億年。

    所以我們的地球不是永恆的,即使在這50億的時間裡我們人類可以躲過各種災難,也難以躲過太陽壽命終結這一道關口,人類除了尋找新的恆星旁的可以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併成功遷徙過去才有可能延續人類的命運,別無它法.而現在所知道的離我們最近的恆星有4光年之遙(1光年=946100000 0000公里)(美國1979年發射的旅行者以每秒16公里的速度飛行了32年還沒有飛出太陽系,可想而知,人類的道路還很遙遠,)

    能發光的恆星在其死亡時因為其質量的不同將有三種不同的命運,分界點是1.5倍的太陽質量和25倍太陽質量.小於1.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其最終將成為一顆白矮星,因為其質量不夠,恆星在從氫的聚變開始,到聚變形成碳後,其溫度和壓力不足以讓碳繼續聚變,最終聚變停止。

    以我們的太陽為例,其從氫聚變開始後,由聚變產生的熱使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升高,這就使太陽可以保持持續的聚變溫度和壓力,使太陽持續的發光發熱,同時,其內部的壓力抵抗萬有引力,避免了太陽的持續塌縮,使其保持大小基本不變,這樣,才有了我們地球的溫度可以保持在一相對穩定範圍內,但是實際上,從太陽開始聚變到現在,太陽已經小了很多,(輻射能量造成的質量的減少)。

    但這個變化還是很小的,聚變反應的順序是氫到氦,氦到鋰,到鈹,到硼,到碳.其後由於太陽的質量的原因,其內部的溫度壓力不足以點燃碳的聚變反應,其生命歷程結束,失去聚變反應的太陽其溫度壓力下降,無法抵抗引力的作用而向內塌縮,最後由原子核外的電子簡併壓來抵抗引力,塌縮停止,太陽從現在直徑140萬公里,到直徑只有幾千公里的白矮星,等其殘餘的熱量輻射完後,就是我們現在很難觀測的死的星體,其後如果可以有新的物質的補充,還有重新煥發生命的希望,最後直至黑洞.

    而大於1.5,小於2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其核聚變的反應可以一直到鐵,當然任何質量的恆星不論有多大,其核聚變也都只能到鐵為止,因為鐵之前的任何聚變反應都有熱的產生,而到了鐵後,鐵的聚變反應是吸熱的過程,所以鐵的聚變反應是無法持續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宇宙爆炸之初,生成的僅僅只有氫和氦原子,到這裡,鐵之前的元素都透過恆星的聚變反應而得到,包括鐵,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元素的原因,那鐵之後的元素,不能透過聚變來得到,那鐵之後的元素是如何產生的呢 ,在之後慢慢的說。

    既然到鐵聚變反應無法繼續,失去了聚變反應的恆星,沒有了熱的產生,就失去了由熱而產生的壓力來對抗萬有引力的能力,其結果就是恆星將繼續向內塌縮,直到有新的內力來抵抗引力所造成的塌縮,否則塌縮將一直塌縮下去,從前文我們知道了,白矮星之所以沒有繼續向內塌縮,是因為死亡的恆星其質量不夠大。

    所以由質量產生的萬有引力所造成的向心內縮力,在遇到原子核外電子的反抗時,沒有突破電子的簡併壓,這時引力和電子簡併壓相等,恆星的向內塌縮結束,而質量超過1。5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其塌縮之力將大於電子的簡併壓,所以塌縮繼續,這時電子被強大的壓力壓入原子核內,與原子核內的質子形成不帶電的中子,而中子為了自己不被壓壞,中子之間將產生中子簡併壓,來抵抗引力的塌縮,當中子簡併壓等於引力時,則我們說的中子星就誕生了,中子星上已經沒有完整的原子存在,整個星球都是由中子組成,中子星是恆星死亡後的第二種歸宿,第一種是白矮星,中子星的直徑通常只有10-20公里,其密度達到了每立方厘米一億噸的程度,相當於把地球上的一座山壓縮到一個火柴盒的大小。

    恆星在走向中子星前,通常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其瞬間噴發的能量相當於太陽一百億年所噴發能量的總和,並伴隨劇烈的伽瑪射線爆,如果地球附近100-150光年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將無法存活,將全部被殺死,這也是人類第二大難以逾越的難題,現在天文觀測還沒有發現在這個距離內有超新星爆發的可能,所以人類暫時還不會遇到這個難題,超新星的爆發的機理是,恆星的演變是從內向外的,恆星內部的壓力溫度最高,所以聚變反應得以進行,從內向外,由於覆蓋物質的減少,其壓力是逐漸減少的。

    也就是說,恆星在走向死亡,形成中子星前,其實其外殼還有很多的物質沒有參與到聚變反應,真正參加聚變反應的僅僅是恆星的核心部分,而由於鐵是比氫重得多的物質,所以恆星的中心被鐵佔據,而在恆星中心聚變結束後,隨這溫度的下降,在引力作用下,塌縮就不可避免了,在塌縮中外殼的物質被積壓到更小的體積內,同時垮塌造成物質以極高的速度向中心下落,其積壓力和撞擊力所產生的能量瞬間點燃以前在外層的未參與聚變的物質,這次反應和恆星穩定期的聚變反應緩慢進行不同,而是同時瞬間的反應,如同我們所看見的氫彈的爆炸,物質在強烈的爆炸下被拋離恆星,被拋離的物質相當於太陽質量的1-10倍,這次劇烈的爆炸不僅僅是產生了致命的伽瑪射線暴,同時比鐵更重的物質也是在這一時期被合成,所以也可以這樣說,沒有超新星的爆發,就沒有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體,但是生命體要是遇到超新星爆發,同樣都要死翹翹,無一倖免。

    當恆星的質量大於25倍的太陽質量時,其質量越大,則生命的週期就越短,這在前文中已經說過的,目前觀測到的最大恆星其質量相當於太陽質量的180倍,當然其生命週期也只有短短的幾百萬年,質量越大,其內部的溫度壓力就越高,聚變反應就越容易進行,(太陽的表面溫度在六千度左右,從遠出看是黃色的恆星,我們看時之所以是白的,是因為我們離太陽太近。)。

    當這樣的大質量恆星走向死亡死,由於其強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效應,我們前面提到的中子間簡併壓也無法和引力相抗衡,向內塌縮將不可避免,這時,中子在壓力下被無情的被壓碎,這時,夸克簡簡併壓挺身而出,來抗衡這巨大的向心塌縮引力,(中子與質子都是由夸克這一層的基本粒子所組成,)其實,宇宙中,沒有單獨存在的所謂的夸克星,夸克星實際上已經是黑洞的最小形式,為什麼我們要定義夸克星為黑洞呢,就是因為這時的引力已經強大到了連光也無法逃脫其強大的引力。

    (現代物理學家通常認為,物質是有了質量後,才有了萬有引力,但是我並不認同這一看法,因為這一說法造成光子的波粒二相性不能很好的被解釋,希格斯(物理學家)曾預言,存在一種基本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這一基本粒子,是這一粒子賦予了物質的質量,物質是因為含有希格斯玻色子才有了質量的,也才有了萬有引力,如果成立的話,那光子的表現為時而有質量,時而沒有質量,使光子時而無質量,純粹的成了波,時而有質量,又有了粒子的一些表現,如引力和,光壓力,很難解釋得通的,正確的應該是,物質是先有了萬有引力,其後才表現出來了質量特性,光子因為太小,其引力也太小,處於物質與能量的臨界點,,所以,光子才表現波和物質的兩面性,這樣的理解才更符合光子波粒二相性特點。

    只有黑洞這樣強大的引力才能讓光子完全臣服,)讓我們無法對它進行觀測,黑洞在天空中的表現就好象一個黑窟窿,它自身不發光,還要把它引力視界內的光全部吞噬,所以黑洞所在的區域,空間就是一片漆黑.

    決定宇宙之未來的不是白矮星,也不是中子星,它們註定了一生將毫無作為,引領宇宙走向的是那無情的黑洞,黑洞的形成才讓星系的形成有了可能,一個星系小的有幾百顆恆星,大的星系則有幾千億顆恆星,是什麼讓這些恆星乖乖的聚集在一起的呢,是星系中心黑洞的強大的引力,將眾多的恆星吸附在自己周圍,星系的體系和我們的太陽系非常的相似,以太陽系為例,太陽的質量佔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以上,九大行星圍繞太陽高速運動,透過離心力與太陽的引力相抗衡,離心力大就會飛離太陽,離心力小就會被拉向太陽,直至被吞噬,同樣的道理,星系的中心是黑洞,用其強大的引力將恆星吸附在其周圍,任何恆星不被星系中心的黑洞吞噬只有兩個方法,一個是圍繞黑洞作高速運動,用離心力與黑洞的引力相抗衡。

    第二種是,如果不作圓周運動,那麼直線運動的速度一定要夠快,這和在地球上發射火箭一樣的道理,只要速度夠快,就可以逃脫地球的引力,如果速度更快,逃離太陽系都沒有問題(這是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的知識,分別是逃離地球和太陽的速度,很容易查到的),但是,這樣的恆星就只有要麼被吞噬,要麼就離開這個星系這兩種命運,除非有一個外力使其改變成圓周運動,不然其早晚要背離這個星系,但是留在星系內的恆星有了圓周運動就可以永遠的相安無事了嗎,而這是不可能的.

    不管時間有多麼遙遠,恆星,距離有多麼遙遠,黑洞吞噬其周圍的一切物質這一特性是無法改變的,我們的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有26000光年,每年向銀河系中心的移動距離僅僅只有幾釐米,但是黑洞從形成的那一刻起,就沒有想過要改變性格,它只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貪婪,不把周圍的一切吞噬乾淨是決不罷休的,所以銀河系內的所以星體被中心黑洞吞噬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所以我們人類要不斷的以其它的恆星作為跳板,向銀河系外走,才能避免被吞噬的命運。,.

    黑洞因為其強大的引力,使光無法逃離,也就讓我們失去了觀察黑洞的手段,但是黑洞說到底,它還是一個星體,和中子星在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區別,它和中子星的不同之處是,(最簡單的黑洞實際上是夸克星,而夸克星是中子星到黑洞的引力臨界點,這個臨界點的標誌是對光子的吸引引力),黑洞由更基本的粒子所組成,引力更強大,同時它是一個絕熱體,意思是黑洞裡的溫度高得驚人,卻不向外釋放一丁點的能量,同時黑洞還是 一個密度高得驚人的液體星,(中子星是固態的,因為其自身已經無法產生熱量,同時因為引力不夠,不能控制的向外輻射熱量,最終成為了一 個冰冷的星體。

    中子星的密度達到了一立方厘米一億噸的程度,)而黑洞的密度可能更是高達每立方厘米200萬億噸的程度,這是黑洞剛剛形成之初的密度,黑洞形成之初也是固態的夸克星體,隨著黑洞內的溫度不斷的升高,不斷的向液態化發展,(黑洞自其形成之後,其溫度始終是朝一個方向發展,就是不斷的升高,密度朝一個方向發展,就是不斷的升高,其引力始終是朝一個方向發展,就是不斷的增大,),而造成黑洞溫度不斷升高的原因分兩個階段:

    一是,黑洞對引力範圍內的一切物質的吞噬,被吞噬物質以幾乎光速的速度向黑洞內下落,其巨大的動能在下落到黑洞的內表面時全部轉化成的熱能,(有一點是需要說明的是,任何物質在進入黑洞這樣如此高溫高壓的環境,是不會發生聚變反應的,雖然反應所需的外部環境溫度壓力的條件具備,但是聚變反應是需要原子之間的相互劇烈碰撞才會發生的反應,而墜入黑洞的物質由於速度太快,彼此間是相互平行的,而且在下落的過程中,原子已經被肢解成基本的粒子形態,所以核聚變的反應是不可能發生的,就沒有因聚變反應而產生的熱)。

    還有就是,基本粒子在高壓下,仍然在做高速的運動,這一點可能不好理解,夸克之間也是有間距的,只是小到了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而已,由高速的運動形成的熱在黑洞內部積聚,這兩點原因使黑洞的溫度不斷的向上攀升,永無休止。現在讓我們來描述一下黑洞到底是長什麼樣子的,黑洞是這樣的一個形體,(黑洞分有自轉的和沒有自轉的兩種,沒有自轉的黑洞是一個標準的圓,而有自轉的黑洞則是在赤道的位置被拉出,是個扁圓星體,),溫度極高卻沒有亮度,(和我們的常識溫度越高就越亮是完全不同的),密度極大,卻是液態。雖是液態,但不沸騰。

    能量極高,卻平靜如水。

    決定黑洞命運的是兩個物理量,一個是溫度,一個萬有引力,而這兩個引數成了肢解黑洞中所有物質的手術刀,引力將所有靠近黑洞的物質牢牢的鎖定在其控制範圍以內,再以不斷升高的溫度將物質一層一層的分解,黑洞實際上是宇宙大爆炸後的反過程,大爆炸後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物質被一層層的搭建組成,直到恆星的產生,而黑洞卻是一 個溫度和壓力不斷上升的過程,和大爆炸是完全相反的過程,這個過程是 非常緩慢的,其肢解物質的條件也是極端的苛刻。黑洞生長的速度取決與它吸引物質的速度,當溫度到達夸克的肢解溫度時,這一層級的基本粒子將徹底解體,在解體的同時,會釋放強大的能量,使黑洞的溫度以極快的速度上升,在達到另一肢解粒子的臨界溫度前,黑洞溫度的上升總體上是平穩的,其速度取決於對物質的吸收速度,這樣,黑洞就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一層層的肢解物質,一次次的提升溫度,由此,我們不難想象,當最後一層物質被肢解時,透過這一臨界點後,物質瞬間消失,引力也瞬間消失,宇宙的大爆炸再一次出現了,宇宙將再一次沿著從文章開頭到文章結尾所描述的過程,重複一遍,直到下一次的爆炸發生。

    3.總結,宇宙其實只有兩個相反的過程:

    一是爆炸後溫度下降,物質形成。

    二是溫度上升,物質肢解這兩個過程,

    沿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知道,黑洞在吞噬物質的過程中,首先是將本星系的所有物質吞噬乾淨,然後就是黑洞吞噬黑洞的過程,這個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宇宙的所有物質都被吞噬乾淨,在宇宙大爆炸前,宇宙中看不到任何東西,黑洞雖然龐大到難以想象的地步,溫度也高到無法形容的程度(即使在1的後面跟上50個零,也不見得可以形容),假如有個觀察者的話,是看不見黑洞的,宇宙漆黑一片,黑洞之外的溫度卻是絕對溫度0K,就是沒有任何熱,熱值為0。

    在黑洞達到了宇宙爆炸的臨界點後,就只剩下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等到最後一點殘餘物質被吸收,而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物質,卻成了宇宙大爆炸的點火器,使黑洞成功的跨過爆炸點(也就是臨界點)宇宙將再一次開始新的旅程,我們的宇宙就像是一個無聊的人,將手裡的沙子拋射出去,然後在一點點的將其聚攏,然後再丟擲,再聚攏,週而復始,我們不知道宇宙已經玩了多少把這個無聊的遊戲,但是這次有點特別,在這一次,我們人類意外的出現在了遊戲的現場,參與了這次無聊的遊戲.終結。

    4.宇宙的終極命運

    自從宇宙起源於大爆炸並經歷暴脹的概念為大多數科學家接受之後。

    宇宙的終極命運就成為宇宙論可以探討的問題,取決於物理上的性質:在宇宙中的質量/能量,它們的平均密度和膨脹速度。

    (1)理論

    亞歷山大·弗裡德曼。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16年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宇宙的終極命運在科學上成為能夠探討的問題,可以用廣義相對論來描述有最大規模的宇宙尺度。廣義相對論的方程是有許多不同的解,每個解都意味著一種可能的宇宙終極命運。 亞歷山大·弗裡德曼在1922年就提出了一些如同喬治·勒梅特在1927年提出的解[2]。其中有一些宇宙最初是從奇點開始膨脹,基本上,這就是大爆炸。

    (2)觀測

    在1931年,愛德溫·哈勃出版他研究的結論:根據他對遙遠星系造父變星的觀測,宇宙是膨脹的。此後,宇宙的開始和它可能得結束就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議題。大爆炸和穩態理論[編輯]在1927年,喬治·勒梅特提出以後被稱為大爆炸的宇宙起源理論。

    在1948年,弗雷德·霍伊爾提出了反對的穩態理論,認為宇宙在統計上是穩定不變的,但是不斷的有新物質被穩定的創造而擴大。

    這兩個理論都有積極的贊同者,直到1965年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大爆炸理論預測的一個事實,並且是穩態理論所無法解釋的。

    (3)結果

    大爆炸理論很快就成為宇宙起源最普遍被接受和持有的觀點。

    根據天文觀測和宇宙學理論,可以對可觀測宇宙未來的演化作出預言。均勻各向同性的宇宙的膨脹滿足弗裡德曼方程。

    多年來,人們認為,根據這一方程,物質的引力會導致宇宙的膨脹減速。

    宇宙的最終命運決定於物質的多少:如果物質密度超過臨界密度,宇宙的膨脹最後會停止,並逆轉為收縮,最終形成與大爆炸相對的一個“大擠壓”(big crunch);如果物質密度等於或低於臨界密度,則宇宙會一直膨脹下去。另外,宇宙的幾何形狀也與密度有關: 如果密度大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應該是封閉的;如果密度等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是平直的;如果宇宙的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的幾何是開放的。並且,宇宙的膨脹總是減速的。

    宇宙的結局是:

    佔有多少宇宙物質?

    能獲得宇宙中多少能量?

    利用宇宙物質和能量!

    運用宇宙基因突變意識和想象就能製造一個小宇宙

    ——在來一次宇宙大爆炸

    宇宙中不是再掙錢了!

    工作的目的是掙宇宙物質和能量!

    宇宙中的一顆衛星、行星、恆星、星雲、星系、黑洞、白洞、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平行宇宙…………

    都是你一生一世的工資!

    你有哪些想象,一起共享、分享……

  • 3 # 江南小蔡

    這個層面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透過大腦想象就能看見你想看見的東西,以現代的科技差遠了,這個未來說不定還是有可能實現的!現在做夢可以

  • 4 # Aaron過眼雲煙

    人生的意義.....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往哪裡去? 奇妙的身體!奇妙的生命!上帝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在高高的神創造論的生物繁衍生息平臺的基礎上,才能有所謂的進化、分化、退化、異化.....總是驚詫於一個兩性結合而成的小小的0.1毫米的受精卵,竟然能記憶父母的完美遺傳資訊,自主地發育成一個複雜無比的俊男美女!這就是上帝創造的明證。生殖細胞“一旦發生(在生物本體內一同被創造而存在),就是完美(能承擔繁衍遺傳)”,生殖細胞絕不可能從無到有、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慢慢進化而來,若生殖細胞是在生物本體內慢慢地進化出現?生物就不可能遺傳繁衍!(因著生物的壽命的短暫性,沒有繁衍,就是滅亡,怎麼會有生物存在?)若是一個男人女人,幾億年來一直不死,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演變進化,一直生活到現在這個高階生命狀態,我就相信所謂的進化論; 若是一個男人女人,是以小小的完美的生殖細胞、生殖系統,兩性結合,一代一代遺傳繁衍生息,我就相信神創造論!!有創造,有創造的獨一的真神!受造之物與大能的創造者,有著無可比擬的天壤之別!阿們!【新約 羅馬書 第1章20節】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新約 哥林多前書 第9章23節】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相信有上帝的創造!為上帝的榮耀而活!

  • 5 # 秘境科學

    這個科技是受限制的,並不是說科技是無敵的,什麼都能夠做的,況且我們現在的科技程度根本算不上發達,我們科技文明只是才剛剛起步,我們現在的科技文明還沒有能夠達到一級文明的,在科技這條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如果說這個想象機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其實我們也有了,只不過不是你說的想象機這個厲害而已,我們現在的3D印表機就可以去列印一些我們想象的東西,我們可以透過把我們所想的東西透過電腦進行繪製,然後透過機器進行打印出來,這個如果可以了,在某個程度上也可以說為是想象機的,只不過侷限太大而已。

    現在的科技還是需要不斷地發展的,我們多麼渴望能夠擁有哆啦A夢這樣的機器,能夠具備許多功能,可以現在的人工智慧才是剛剛發展而已,我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去探索去研究的,這個想象機就是我們在未來發展科技的一個環節,如果這個想象機真的能夠研製出來,那麼我們想要製造什麼東西可是非常的方便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進行無限想象,這樣也能夠提高我們的無限遐想。

    人類社會的進步就是依靠一些想象而進行發展的,而這個想象機卻是我們想象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能夠透過我們的人腦和電腦或者其他東西進行連線,然後能夠透過一定的方式把我們所想的進行感測到想象機上,這樣我們想象的東西就能夠生產出來,並且沒有任何折扣的進行生產出來,這樣對於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的,因為這個並不是需要多麼大的智力,只要能夠想象就可以,這個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環節。

    人類的科技還是需要不斷的發展的,我們在這條道路上需要不斷的努力爭取能夠達到我們所想象的地步,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發達。

  • 6 # 深度科幻

    首先申明觀點:我認為可能是表述的原因,所謂想象機其實從原則來說並沒有製造的必要,我們人類本身就帶有這樣的功能。只要你閉上眼睛,去想象某樣東西,實際在你的腦海中就會浮現這件東西的形態。樓主所問的我想是類似駭客帝國之類,透過直接或間接的物理刺激,使大腦看到陌生景象的機器,從而實現缸中之腦。

    什麼是缸中之腦?答:一個人的大腦和計算機互聯的神話!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缸中之腦?缸中之腦的概念最早出自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希拉里·懷特哈爾·普特南”的一個設想。他想象一個人如果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大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線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式向腦傳送資訊,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使大腦能夠接收一切已知和未知的資訊,從而建立一個類似《駭客帝國》母體一樣的虛擬世界。

    以現代人類的科技為能不能製造出想象機,實現缸中之腦?答:四重原因決定人類在現階段無法造出可以想象的機器。

    人類現代的科技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要製造出想象機還是面臨很多困難,系統的分類主要分為四個方面。

    第一、人類並不瞭解自身的意識。人其實最不瞭解的就是自己,尤其是對大腦這個人體最精密、最複雜的機器。意識是什麼?人的思維究竟是怎麼產生的?現代科技並不能解釋。不瞭解意識自然就無法制造出想象機。

    第二、大腦如何和電腦互聯。和對自己大腦的研究相比,大腦和機器的互聯反而簡單一些,人類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有的透過神經感應,有的透過腦電波等,除了早期的巫術,上世紀的克格勃,美國都進行了一些研究,最有名的包括《紅警》中的尤里就是這方面的高手。最新的訊息是馬斯克在近日宣佈,他的科研團隊已經研發出了腦機互聯的裝置,但這種互聯到底是單向的還是雙向的,包括技術細節都沒有透露。

    第三、計算機的運算能力。雖然從本質上來說,想象機或缸中之腦的和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的聯絡,但如果想要打造一個適應大腦的,真實的,完美的世界對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就要求很高了。現代三維動畫,特別是對真實世界的模擬需要耗費大量的計算。小編個人從事的就是三維動畫,有時候為了等一幀(注:按照中國採用的PAL標準,25幀為一秒)完美的畫面,往往要等上幾分鐘,甚至幾十分鐘的時間。如果計算機運算能力不能長足的進步,即便是實現腦機互聯也是不完美的。

    第四、三維動畫技術。說完了硬體說軟體,現代三維動畫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些優秀的動畫師已經能夠較為真實的模擬現實世界,但總體而言效率還是太低,製作一部電影,或者製作一個場景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以現代三維動畫電影製作為例,往往需要上百人的團隊一年以上的製作週期。以這樣的效率,根本不能滿足人們想象。

    結論:以上四個原因雖然決定了人類帶在短期內還無法制造出和大腦互聯的想象機,但以現在人類的科技仍然為這種技術的實現找到了清晰方向。人類對量子技術的研究不僅會最終揭示意識的秘密,而且會幫助人類解決大腦和機器互聯的問題。量子計算機的成功也將會大幅的提升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而AI技術的成熟也將會為三維動畫技術帶來改變。總之,以現代人類的科技,我們已經找到了實現這種技術的方向,只是不知道何時才能最終取得突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起步、停車時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