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下嫩草上的露珠

    說八爺多麼賢明,但是沒能競爭到皇位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如果只有八爺賢明,其他皇子都是扶不起的阿斗,那才是優勢,但是如果有好幾個都賢明呢?再者說強者不需結黨,弱者才報團取暖,再抱團能代替康熙的支援重要嗎?如果因為結黨反而讓康熙感受到了不舒服,甚至被迫的感覺,反而適得其反,皇權天授,是不能受任何制衡的,這是大忌。

    再從古代皇位繼承製度上說,八個字“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換句話說,只有皇后的親生子還有養子,以及皇帝的長子有皇位繼承權,其他人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是不可能繼承皇位的。那我們來看康熙的兒子裡誰符合條件。雍正前面只有三個哥,他後面的他不怕,因為論長幼他是哥,論嫡庶他是嫡,後面的弟弟不管是嫡還是長,兩項指標都比不過他,只要前面的三位哥不行,繼承皇位的就必是四爺雍正。康熙總共立過四位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孫女(孝誠仁皇后),鈕祜祿氏——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佟佳氏——佟國維之女(孝懿仁皇后),烏雅氏——威武之女(孝恭仁皇后),前三位是康熙封的,最後一位是雍正封的,雍正是孝恭仁皇后的親生子,又是孝懿仁皇后的養子,而八爺壓根不沾邊,比不了的。

    而皇長子的母親是惠妃,而且一直不被康熙喜歡,更因在太子被廢之後想殺他而讓康熙寒心,隨著舅舅納蘭明珠失勢,所以不可能競爭皇位了。

    二皇子就是廢太子,本來是無可爭議的第一人選,是皇后嫡子,出身極其高貴,但是自己作死就不說了。

    所以要說雍正如果不能繼位,最大的障礙就是皇三子了,但是皇三子是榮妃所生,非嫡非長,而且能力主要在文學方面,像康熙這樣的大有為之君絕對是不會選他的。

    排下來就到雍正了,偏偏這個雍正又是個既務實又有政治才能的人,又有隆科多、年羹堯等實力派的支援,還有個好兒子乾隆受爺爺康熙喜歡。八爺,拿什麼爭呢?只是一些表面功夫罷了。

  • 2 # 華哥雜談

    《雍正王朝》中,八爺號稱“八賢王”,四處結交朝臣,結成了龐大的八爺黨,與最後稱帝的“孤臣”四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康熙眼中的接班人,要遵循幾條鐵律:一是太子絕不能危脅到康熙的皇位,這是儲君的生存之道;二是心中要有大清江山,時刻為江山社稷著想;三是要有仁愛之心,登基後不能迫害兄弟;四是要有鐵腕手段,能夠澄清吏治。我們看看本劇中八爺和四爺都是怎麼做的。

    一、江南籌款賑災。災害來臨時,太子忙著偷情,八爺高談闊論,他們管理的戶部卻只剩50萬兩銀子了。唯有四爺、十三爺下江南,採用非常手段籌得救災款。這次江南之行被康熙讚賞。

    二、追繳戶部欠款。這是得罪人的事,八爺和其他人撇的乾淨,四爺卻主動請求領活,康熙帶著欣賞的口氣勉勵他做孤臣。雖然最後追繳欠款成效不佳,康熙表面上責罰了四爺和田文鏡,但卻升了年羹堯。

    三、查處刑部大案。四爺先是爭著要查案,給了康熙敢擔當的好印象,然後故意弄場大病,撇開了廢太子的責任。八爺認為這是搬倒太子的機會,並透過誘供取的太子涉案證據,康熙知道後感到心寒。

    四、康熙公推太子。雍正自知公選無望,轉頭把票投給太子,給康熙和朝臣一個沒有爭儲之心、同情廢太子的印象。八爺一黨卻大肆籠絡朝臣,搞聯名上書,最後把結黨營私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五、爭奪大將軍王。八爺一黨控制糧草供給,卻不顧國家危亡,以犧牲六萬將士性命來爭奪統兵權。四爺卻推薦與他長期不和,但善長打仗的十四爺為太將軍王。

    有了以上對比,八爺雖然勢大,但還能稱帝嗎?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黨羽勢力遍佈朝野是奪嫡的優勢嗎?

    並不是。恰恰相反,強大的勢力往往起到的是副作用。

    首先要搞清楚,大清國是個皇權制的國家,一家一姓的天下,也就是說,皇位繼承首先是個家事,然後才是國事。

    也就是說,誰來繼承皇位,歸根結底是由現任皇帝――康熙來決定的。而不是靠民主選舉。

    即然是皇權制,康熙考慮問題的順序必然是這樣的:自己――家庭――國家。

    那麼,置換成選擇儲君的標準,就是這樣的順序:

    1.忠誠於我康熙

    2.孝敬於我康熙

    3.友愛於眾弟兄

    4.有能力治理國家

    這就是中國古代皇權制度下的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兄弟心誼,社稷之才。

    那麼,咱們來逐個分析康熙的各個皇子們在奪嫡過程中所犯的錯誤:

    一、皇長子胤禔

    ①與太子胤礽不和,在清繳戶部欠款時舉報胤礽。(無兄弟之誼)

    ②與八子胤禩不和,在木蘭秋獵時借“八子繼位”的言論攻擊胤禩。(無兄弟之誼)

    ④在太子胤礽被廢當夜,建議殺掉胤礽。(無兄弟之誼)

    ⑤行魘鎮之術,詛咒太子。(無君臣之道,無兄弟之誼)

    ⑥性情浮躁,張揚跋扈,智慮淺薄。(無社稷之才)

    胸中常懷殺害兄弟之心,見利忘命,愚且貪,不知進退,咎由自取。

    二、皇次子太子胤礽

    ①結交朝臣。(無君臣之道)

    ②口出怨言“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無君臣之道)

    ④打擊朝中八爺黨勢力。(無兄弟之誼,無社稷之才)

    ⑤欠大筆國庫銀兩,賣官鬻爵,刑部冤獄等。(無社稷之才)

    種種行為,完全沒有半點君王氣象,康熙的要求他全部違逆,兩廢兩立,在所難免。

    三、皇三子胤祉

    ①只喜編書,不理朝政。(無社稷之才)

    ②皇長子胤禔失勢,舉報其魘鎮,落井下石。(無兄弟之誼)

    皇子胤祉其實是個很不錯的人選,只是因為有更好的選擇,他就被淘汰了。

    四、皇四子胤禛

    ①孤臣,不結交大臣。(能全君臣之道)

    ②忠於和維護太子胤礽。(有君臣之道,兄弟之誼)

    ④替康熙清繳戶部欠款。(能全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有能力,有擔當,能全君臣之道,父子之情,兄弟之誼,是最佳選擇。

    五、皇八子胤禩

    ①結交朝臣,勢力龐大。(無君臣之道)

    ②刑獄案構陷太子,木蘭獵場,以偽造調兵手諭陷害太子胤礽。(無君臣之道,無兄弟之誼)

    ④推掉清繳欠款差事。(無擔當)

    ⑤康熙大壽,死鷹事件。(無父子之情)

    除了有社稷之才外,其它處處都犯了康熙的忌諱。

    六、皇十四子胤禵

    ①偽造調兵手諭,陷害太子。(無君臣之道,無兄弟之誼)

    ②當眾悖逆康熙。(無君臣之道,無父子之情)

    ④擅長領兵作戰。(有社稷之才)

    胤禵是眾皇子中,智計最為機敏,手段最高超,決斷最果決,最有膽氣的皇子。他是胤禛真正最強的敵手。可惜,犯了康熙的忌諱。

    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做為皇位的繼承人,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能否符合康熙的信任,符合康熙的標準。那些朝野勢力,聲望手段都並不重要。

    如果康熙選中了你,他自然會為繼承人順利承襲大統而鋪平道路,他會以帝王之力掃平路上所有障礙,把敵方勢力削弱到極點,然後在關鍵位置上安插好忠心有力的人才給予輔助。

    皇長子胤禔,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他們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去爭。爭,其實從本質上講,就是與康熙爭。那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皇次子胤礽本來能順利繼位,他也迷了心竅,參與競爭,結果把自己穩穩到手的皇位爭沒了。

    四子胤禛,不爭為爭,才是真正的高明。

  • 4 # 四川達州人

    諸位要搞清楚一件事。

    滿清,是八旗制度。八旗的總主子是皇帝。

    康熙控制權力多年,八旗下五旗的宗親同樣對康熙沒有任何反抗意識。

    所以,當康熙公開斥責老八是辛者庫賤婦所出之後,老八與康熙已無任何父子之情,也絕不可能當上繼承人。

    同時,駐守京畿與皇宮的是上三旗,他們只聽令於皇帝及皇帝指定的繼承人。

  • 5 # 雪穎溯史

    其一:老八雖說勢力大,但其實只是手底下人多而已,真正有能力、有權利的沒有幾個,像任伯安等,除了撈錢沒別的本事,至於說在關鍵時刻能出個好主意的就更沒有了。老四就不用說了,雖說人少,像老十三,雖說沒掌握實權,但是在軍中有威望,有威信,能鎮得住那些帶兵的將軍們,田文鏡在雍正登基以前就已經是河南巡撫了,年羹堯是陝甘總督,整個大西北都貴他管,李衛當時好像還是個縣令,但都是有實權的人,至於出主意的人,鄔思道就夠了。

    其二:從二人平常的表現也能看出來,老四雖然說貼面無私,人稱“冷麵王”,但是他能幹實事,關鍵時刻能替康熙分憂,不管能不能幹成,我先攔下來,在這方面最起碼給康熙的印象要好很多,在大事面前從不含糊。老八是每次有什麼事自己不幹,嘴上說的天花亂墜,把事情推給別人,自己還暗中使絆,為了爭西北軍權,白白犧牲了六萬將士的性命。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老八的格局不怎麼樣。

    他二人的所做所為其實康熙都知道,康熙心目中的後繼之君首先就是要有大局觀,心裡裝著大清江山和億萬黎民百姓,其次就是要繼承他的遺志,改革吏治。而要完成改革,就必須要有雷霆手段,老四就具有這樣的性格。再加上老四給康熙生了個好孫子,皇位傳給老四也就不奇怪了。

  • 6 # 月曉YB

    說到底,八爺招了康熙皇帝的忌諱,是他的自作聰明毀了自己。

    首先說,皇帝最希望的是什麼,皇帝最希望的是自己選的太子能撐起這個王朝,其他的兒子能夠同舟共濟,即便是不幫太子,也不能夠挖太子的牆角。

    在這方面,雍正王朝這部劇裡邊第一個跳出來的是大阿哥,但是大阿哥屬於典型的無腦送人頭選手,就差跟皇帝說你快廢了他,趕緊立我吧。所以,大阿哥不能成事,也不招兄弟們的待見。

    康熙對太子有意見但是並不想廢掉太子,只是希望自己親手培養的接班人能懸崖勒馬。這一點鄔先生看的很清楚,所以凡事涉及到太子醜事的,基本不會讓四爺去碰。

    但是八爺不這麼理解,八爺認為康熙已經對太子失去信心了,就差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因此,八爺哄騙肖國興供出太子。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但同時也降低了皇帝對於八爺的好感。

    承德狩獵,八爺一系列做作,虛偽的行為被皇帝看得透透的,尤其是圖裡琛告訴康熙肖國興的事情之後,康熙大罵其心可誅,其心可誅。這實際上說的就是八爺。從這裡開始,八爺就已經不大可能成為皇位的接班人了。

    但是太子被廢,康熙要選新太子。結果朝臣多推八爺,這讓康熙皇帝大為驚訝,原來老八有朋黨,朋黨里居然還有佟國為,這就徹底的惹怒了康熙。

    機關算盡,但這一切都是自作聰明。八爺從不瞭解帝王心術,他做的事,雖然朝廷上下都稱其為賢,但是實則都是給皇上上眼藥的事兒。

    皇上想保太子,他過來拆臺。君子群而不黨,他卻結黨營私。實際上,自太子復立並提拔老四,老十四的那一刻起,老八心裡已然知道,皇位與我無關了,只不過八爺黨不信,老十四也不信,因此八爺還是在硬挺著做了很多自作聰明的事情。

    當然了,這只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故事。

  • 7 # 考古班二愣子

    八爺黨羽遍佈朝野,對八爺而言絕非好事,相反,支援八爺的人越多,康熙對八爺也越是厭惡,八爺註定坐不上皇位。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視劇,裡面的很多演員演技炸裂,本人愛不釋手,看了不下3遍。當然,這部劇為數不多的缺點就是將八爺一黨,尤其是九爺十爺的形象定義得太蠢太笨,就好像八爺一個王者帶著九爺十爺一群青銅在打。

    為什麼這麼說呢,太子第一次被廢,康熙讓眾臣在皇子中推舉一位新太子。此時本應靜觀時局變化,但是九爺十爺早就坐不住了,暗示佟國維搞一個什麼百官聯名上奏推舉老八,佟國維沒有反對,相當於默許。到了商議新太子人選的那一天,康熙一看那麼多人保舉老八,名單寫滿了那麼大一張紙,略帶嘲諷地自言自語道:還真是眾志成城啊。

    這個眾志成城弄得康熙心裡很不爽:老八你可以啊,這麼急著想當太子,黨羽還挺多,真讓你當了太子,百官是聽你的還是聽我的?此時八爺黨已經輸了。所謂的奪嫡,根本不是奪來的,誰是後繼之君全是老皇帝說了算,皇子與大臣結黨更是觸了康熙的逆鱗,哪個皇帝都不喜歡,老子還沒死兒子急著當皇帝,大臣就想著提前效忠新君?因此不論是皇子還是大臣,結黨的都沒有好下場。

    越是急著上位的皇子越是沒希望當皇帝,八爺黨此舉是一步敗招,智商正常的人都看得出來,上書房裡的幾個老狐狸更是清楚八爺沒戲,既然八爺沒戲,老狐狸當然要想辦法保住自己的後路,為了讓八爺黨敗得徹徹底底,佟國維和馬齊繼續坑八爺。

    怎麼個坑法呢?康熙對眾臣推舉八爺的行為潑了一盆冷水,反過來大讚推舉廢太子胤礽復位四爺和張廷玉,說他們識大體,顧大局。不料佟國維不惜頂撞康熙也要站出來力挺八爺。佟國維站隊八爺,一是因為他看到八爺觸了康熙逆鱗,乾脆火上澆油,把八爺捧死;二是因為八爺黨畢竟勢利太大,得罪不起,關鍵時刻還是要做給八爺黨的人看,我佟國維寧可得罪老皇帝也是支援八爺的;三是考慮到萬一康熙一時手軟,順了民意立八爺為太子,將來八爺當了皇帝佟國維就立了大功。

    康熙是何等英明,既不會忍受結黨,更不可能順了民意,於是痛斥佟國維,佟國維歇菜,回家養老。在古代的權力鬥爭中,能做到回家養老已經很牛逼了,況且佟國維在商議新太子一事之前將侄子隆科多扶上九門提督的要職,並且讓隆科多做兩件事,一是賣了佟國維已取得康熙的信任,而是燒四爺的冷灶,佟國維當然是燒八爺的熱燥,兩邊都有後路,這是個老狐狸。

    馬齊就更搞笑了,佟國維被康熙罵了之後,還站出來支援八爺。康熙早就對八爺結黨不滿,結果上書房的大臣不惜頂撞康熙也要支援八爺,對八爺更加厭惡,說佟國維是假糊塗,你(馬齊)是真糊塗!其實馬齊也是個人精,揣著明白裝糊塗,此舉既不得罪八爺黨,又將八爺給捧死了。康熙稍微處分了馬齊,仍在上書房行走,位列張廷玉之後。後來四爺當了皇帝,馬齊做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在上書房千年老二,永遠倒不了。

    除了結黨,還有一點註定八爺不能繼承皇位。康熙臨終前對四爺說:……八阿哥處處學朕,可又處處學不像。朕是以仁義治天下,他卻以仁義收買人心。朕對下面已經是寬容過度,他卻比朕還要縱容……

    康熙的功績主要是對外用兵,到了晚年確實對臣下以及皇子們寬容過度以致吏治腐敗。康熙心裡明白,也清楚一旦傳位給老八,老八比康熙更加縱容臣下,不會去得罪人整頓吏治,所以人稱老八“八賢王”。而雍正的主要功績在於內政,康熙傳位於人稱“冷麵王”的四爺,是希望四爺整頓吏治,匡補康熙的過失,四爺果然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

  • 8 # 歷史神秘人

    八爺黨的勢力確實遍佈朝野,但並不是說朝野完全被八爺黨佔據了,還有太子黨和四爺黨呢,只不過八爺黨的勢力表面上很明顯罷了。“八賢王”的八爺結交了朝野上很多官員,確實給了八爺奪嫡帶來優勢,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劣勢啊!

    八爺結交的官員勢力龐大,作為皇帝的康熙自然是看在眼裡的,康熙心裡是很忌憚八爺黨的。在第一次廢掉太子後,康熙要求大家舉薦誰當太子,結果沒想到,大部分的官員竟然舉薦八阿哥,當時的康熙立刻認識到了八爺黨在朝中已經籠絡了這麼多官員,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皇權了,打破了朝野的權力平衡。因此康熙以八阿哥的母親地位低微的理由不讓八阿哥當上太子,還說八阿哥陰險狡詐,降了八阿哥的爵位一等。隨後也革職了依附八爺黨的官員,朝野的權力得到了平衡。

    八爺黨結交官員是沒錯,只是要暗地裡搞,不讓康熙有所察覺才好。八爺黨就太顯擺了,有的鋒芒是要藏起來的,特別是爭皇位的時候,四阿哥就做的很好,把自己的勢力隱忍的好。要知道朝野上的官員是誰任命的?是誰給發工資的?都是康熙皇帝啊!康熙知道了八爺黨籠絡了這麼多官員,要想打掉八爺黨的勢力,那還不如容易嗎?隨便找個理由把某些官員革職流放也很容易啊!所以在朝堂結交官員建立勢力容易,失去這個勢力也很容易啊,因為清朝是封建君主統治的時代,康熙是老大,他說了算,要處置你八爺黨的官員還不容易嘛!所以八爺黨的勢力遍佈朝野也沒有多大意義,只要康熙知道了,就會出手處置,因此把自己的勢力隱藏起來才是奪嫡的關鍵。

    再者八爺黨結交的官員基本上都是文官,武官比較少,要知道奪嫡最有優勢的是手裡要有兵權,有了兵力,什麼都可以做啊,槍桿子出政權就是這麼來的。四爺就做的很好,他手下的年羹堯有一定的兵權,四爺的舅舅隆科多也有兵權,四爺表面上也從不讓人感覺他和這兩人有多少關係,從來都是暗中互通關係,這就是四阿哥奪嫡成功的因素之一。康熙選擇繼承人,必然要能力出眾,重兄弟情義。八阿哥有能力,只是他的出生是個硬傷,八阿哥的母親是個洗衣服的宮女,康熙實在不願意接受一個出生地位低微的皇子當太子,再者就是康熙不認為八阿哥“賢明”是真實的,是他故意裝作,收買人心,在康熙的心裡認定了八阿哥人品不好,陰險狡猾,這樣的人當了太子會殘害兄弟,所以康熙早把八阿哥排除當太子之列了。

    在康熙時期,誰贏得了康熙的帝心,誰就有可能當太子,因為康熙是皇帝,誰當太子他說了算,即使你有更多的官員支援也沒有多大意義,當然啦如果八爺黨的勢力足以推翻康熙的統治那就另當別論了,只是八爺黨還沒有發展到那個地步,康熙也不會讓八爺黨發展到那個地步的,八爺黨奪不了嫡,也許就是因為他勢力大不會隱忍吧!

  • 9 # 宋安之

    八爺黨中擁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共四位皇子,下面擁有上書房首席大臣佟國維還有馬齊及其眾多官員的支援。在朝廷還有軍隊都擁有深厚影響力。

    九子奪嫡也就是九位皇子參加,八爺黨就擁有四位皇子,擁有近一半的數量,這樣陣容是相當豪華的。

    一、八爺黨成也勢大敗也勢大。

    老八的八爺黨勢力是驚人的,不敢說眾望所歸,最起碼也是擁有大多數官員的支援。

    正所謂君子不黨,老八這個很明顯就是結黨營私嘛。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博覽群書,前明怎麼滅亡的,他能不知道嗎,東林黨亂政的血淋淋例子就在眼前。

    所以老八可以說觸到了他的底線,幸虧老八是他兒子,也就是在重新立新太子時試探出老八有多少人支援以後,打壓了一番。換一般大臣估計早就涼透了。

    老八正是因為有著八爺黨的支援才在九子奪嫡時擁有最強大的勢力,並且一直與老四鬥到雍正年間。但正因為有著八爺黨,所有康熙對於他忌憚甚深,無望於嫡位。

    二、老八的個人素養和領導能力

    老八這個人雖然是老四的勁敵,也把諸如老大太子耍的團團轉。

    但他是屬於聰明反被聰明誤,格局也太小。比如說處理刑部冤案時,非要打著康熙的名義讓肖國興寫出不利於太子的供詞,結果被康熙發現以後是大怒,太子是被廢了,自己也沒希望了,來了一個同歸於盡。

    而且老八對於任何人都是勾心鬥角。八爺黨中的老十四被舉薦為大將軍王以後,老八之前還說的好聽,說老十四有希望,自己是徹底沒希望了,以後會全力支援老十四。結果老十四去了西北前線以後,還被老八的人監視牽制住了,最後不是寫假信策反了監視之人,估計老十四這個大將軍王都是有名無實的。

    三、八爺黨的華而不實。

    如果正常渠道奪嫡不成功,那麼還可以透過不正當手段來奪嫡。

    但老八的八爺黨看似支持者頗多人才濟濟,其實真正可用之人沒幾個。

    老八死黨中老十是個笨蛋,沒什麼用。老九雖然聰明,但跟老八一個水平,都是停留在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層次。

    下面官員雖多但對於奪嫡沒什麼用,軍隊的支持者也是繡花枕頭。康熙駕崩之際,京城外二營中的豐臺大營提督成文運支援老八,準備發動兵變強行奪位。結果老十三一放出來,帶領幾個人就奪回了兵權。

    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

    八爺黨就是這樣的反面教材。勢力龐大,卻華而不實。像老四雖然支持者很少,卻是在康熙駕崩當晚,老十三和隆科多兩個人就穩住了局面,遠在西北的年羹堯直接牽制住了老十四,使老四順利繼位。

    可見奪嫡這種事情,不是看支持者的數量,而是看支持者的質量。

    老八的八爺黨正大光明的來吧,首先勢力龐大威脅到康熙的統治就犯了忌諱。然後自己只會耍小聰明,根本不像老四那樣看出來康熙需要什麼,可以迎和康熙的政治意圖。正面不行,想透過不正當手段競爭吧,還是支持者雖多卻是中看不中用,最後只能憋屈的失敗了。

    第85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 10 # 源稚生

    誠邀。

    康熙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明君。他登基之初,輔政大臣鰲拜專權,幾年後康熙帝一舉消滅鰲拜勢力,使自己掌握了實權,他在位期間,徵三藩,收臺灣,敗葛爾丹,擊敗沙俄入侵者,他的業績不遜於歷代帝王,但是他晚年時由於太子胤礽失德,康熙帝兩立兩廢,這也就給了其他皇子機會,史書稱之為“九龍奪嫡”。

    在爭奪皇位的過程裡,八阿哥胤禩優勢明顯,他擁有很高的人氣指數,也有很多追隨者,九阿哥,十阿哥都是他的忠實粉,十四阿哥在一段時間裡也和他走的很近,大學士佟國維,馬齊都很支援他,但是為什麼看似優勢明顯的八阿哥卻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呢?

    其實,仔細想想,八阿哥沒法繼承皇位是必然的。

    首先,八阿哥沒有穩定的後臺支援;

    八阿哥的母親出身很低,沒有顯赫的家世,也沒有穩定的後臺支援,他沒有外援,即使有人依附他,也是為了政治投機,是不可能真心跟隨他的。

    其次,八阿哥不懂韜光養晦,犯了康熙帝的忌諱;

    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致胤禩在他心裡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並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後十年裡,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他做的很多事情讓康熙帝很不開心,他想繼承皇位的機會已然不多了。

    再次,明知皇位沒希望後,轉而支援十四阿哥,企圖政治投機;

    “海東青事件”後,胤禩明知自己沒有上位機會後,仍不甘心失敗,轉而支援十四阿哥胤禵,企圖政治投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十二日,十四阿哥胤禵號撫遠大將軍西征。胤禵成了人們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儲位繼承者。胤禩、胤禟也全力支援胤禵克承大統,並熱心為胤禵試製軍備。胤禩和胤禵在此期間有頗多書信來往,這看似機會頗多,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他的做法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胤禛當上了皇帝,成為了後來的雍正皇帝。

    最後,胤禛強力扭轉了局勢,最終登上了帝位,沒有給胤禩半點機會;

    康熙帝晚年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接班人,事實上這個接班人早已註定了。那就是四阿哥胤禛,他的做事風格,做事態度,已經決定了帝位非他莫屬,其他的阿哥們都是看客,都是“陪太子讀書”,康熙帝去世之時已經安排了大學士張廷玉,九門提督隆科多支援胤禛,胤禛的牌面很大,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也是必然的,這也決定胤禩想入繼大寶是不可能的。

    總而言之:胤禩雖然能力很強,名望很大,但是實力確實有限,加上他的一些行為讓康熙帝反感,他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這也是必然的結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紅尖椒辣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