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志勇LZY
-
2 # 我色我攝
此言差矣!
道家哲學,在哲學之前的道家,本就是人類所創,而道家的理想境界都是實踐過來了,怎麼能說難以達到的呢?
要說難以達到,應該加個定語,道家哲學是現代人類難以達到的高度!現代人類!被名利染汙太久了!
先說老子,作為道家的開創性人物,主張的宇宙觀以及普世觀,無為而無所不為,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得道者,大概現在人類已經有超過500年沒有得道者了!
再說莊子,無用之用!他說的那些得道者,往往都是社會一些很基層的人物,我想那個時候大概社會是很崇尚修道這種行為的,所以傑出之輩很多。
道家一說,就是到家了!世界的究竟本源找到了,低一個層次,就是成神仙了!我們先不說到底有沒神仙這一說,但他描繪的神仙世界,今人的世界觀與之相差甚遠矣!
我命在我不在天!憑什麼這麼說?能做到嗎?怎麼做?改天換命的勇氣!真操實練的以身求證!
今人,苦西學太久了!大概只把這個當神話故事看了!是的,你都不信了,還會以身相許嗎?於是,今天難以企及過去的高度了!
-
3 # 蘆葦微微風悠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道家以老莊作為代表人物。《道理經》《逍遙遊》是其中的代表作。後世魏晉玄學有較大延伸發展。道家探索的是宇宙終極理論,對人性有深刻洞悉。神法天道,道法自然,如來!
-
4 # 春之春意
道再高,好;華人也只會說說講講而已,(道)發明超過兩千多年了;可是正確用過嗎。人們把(道)捧上天,可是誰又接受道之思想。
(道):人在天地中;人於人,人於天,人於地,天於地。(要悟四對八方理於性)。關鍵是四對八方求平衡,平衡才能共長生。按求平衡指導人們生存。當代人不會接受,將來也很難接受;因為人類是現時唯物主義者。平衡慾望人人反感反對,人們追求:拜金;富,拜物;豐,浪費中求享樂。
我也許說的嚴重了,可是拍拍良心只能說實話吧。
為什麼道家哲學是人類難已達到的高度;高度是難,最難的是:道普人類難接受。
-
5 # 雲樵龜
道家沒有哲學!
哲學,泊來詞,在中國這一百年,
只有赤色哲學。
用把哲學之冠戴給道家,
是對華夏智慧的打折。
-
6 # 感照
因為道家成就人類的最終意義。
一日無孔孟之學,天下無好人。
一日無老莊之道,英雄無退路。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7 # 資料牆牆溫水
道家思想中有關人生的哲學,含義之深邃,涵蓋面之寬博,確實令人歎為觀止,無怪乎古今中外的許多哲人為之傾倒,並奉之為立身行事的座右銘。我們把它概括為道家所追求的處世態度、養生之道、自然觀和精神境界等幾個方面,談談我們膚淺的認識。
“重生”“貴生”與“養生”,是道家整個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體現了道家對生命和現實人生的高度關注,就這方面而言,道教與道家達到了其他宗教、其他古典哲學所難以企及的高度。我們總覺得道家這方面的相關哲學理念,與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及“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是完全吻合、息息相通的。引導人們合理、睿智地安排人生,汲取道家有關“重生”“貴生”與“養生”哲理思想的精髓,使之在現實的道德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當是現代道家思想文化的研究者和廣大道教信徒們不可推卸的崇高責任。
一、道家的處世態度。
據《史記·老莊申朝列傳》載,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老子這樣說:“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後來,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據此演繹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據此,我們可以認定,道家的處世觀,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道家歷來主張“濟物利人”、“扶危濟困”和“追求大同”,“入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重要的是對老子那段話裡的“時”的正確理解與把握。我們認為這裡所說的“時”,指的是機遇,亦即客觀條件的成熟與否。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其中甚至包括自身的智慧、能力),“得其時”了,就應該努力多作功德善舉,為社會作貢獻,為天下蒼生謀福祉;如果客觀條件不具備,“不得其時”,則應該保持虛靜,完善自我的身心修養,甚至包括去創造條件,以待時機,而不作非分之想,或輕舉妄動。總之,在“出世”與“入世”的問題上,道家所尊崇的是“順其自然”,亦即不違背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持科學的、切合實際的態度。
反映在具體的立身行事上,就是“無為而無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它自身的規律,亦即自然規律。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比如晝夜的更替、四季的變換、人的生老病死等等,莫不如此。正因為這樣,我們成就任何一件事,都離不開主客觀條件的相互作用。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做一件事,主觀願望是好的,由於客觀條件不成熟,效果卻適得其反;許多事情擺在我們的面前,因為客觀條件的成熟與否並不等同,有的可以立即著手去做,有的卻不能不暫時擱置。這樣說,似乎冥冥中有一個主宰,有,這就是“道”!“道”所體現的,正是自然的大大小小的客觀規律。人們能按客觀規律辦事,就能得到自然的恩典;反之,則會受到懲罰。而“道”的本身,卻是“無為”的,——它只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這樣,問題也就明朗化了。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有所為”和“有所不為”,關鍵之處,就看客觀條件的成熟與否,亦即是對客觀規律的認識與把握。
在這樣的原則指導下,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裡,提出了為人處世的三條基本準則,即第六十七章裡,提出的“慈”、“儉”和“不敢為天下先”。“慈”,就是善待萬物,達到無私人生的崇高境界,這事實上也就是“善”的表現形式。大自然給予了所有人乃至所有生靈以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在西方人們稱之為“天賦人權”),“善待萬物”,也就是遵循和順應了“天道行善”的自然規律。所謂“儉”,當是指勤儉節約而言,也就是說應該永遠保持質樸的本性。從道的角度看,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所有一切,無一不是大自然的恩賜,無一不應該予以珍惜。揮霍無度、暴殄天物,就是違背了自然之“道”,必將自取其咎。從另一角度看,也只有崇儉,才能廣施仁惠,更大程度地行善。“不敢為天下先”,我們可以理解為永遠保持謙虛的美德,其中也含有不敢為私利而爭先的意思。在《道德經》第七章裡,老子這樣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謙讓,置後,把自身的名利放在他人的後面,反而會獲得人們的愛戴和尊崇,處在別人的前面;把自己的利害置之度外,反而得以趨利避害,趨安避危,自身得以保全。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地存在,正是因為它不以自己的生長而生長,即“不自生”。作為個體的人,自然也應該遵循“天之道”,在名利和私慾面前謙虛退讓,從而獲得“身先”和“身存”,真正體現個體存在的價值。
在《逍遙遊》裡,莊子為我們樹立了這樣的道德要求與處世準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大意是說,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莊子稱之為“至人”),能超脫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我的境地;精神世界充盈脫俗的人(即所謂“神人”),心目中根本沒有自身功名的存在;思想境界臻於完善的人(莊子稱之為“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與地位。《逍遙遊》,通篇講的是“逍遙”。什麼是“逍遙”?逍遙就是心靈的自由自在。自然是逍遙的,天地是逍遙的,人的精神境界,也應該是逍遙的。萬事萬物,只要順應自然,遵循大自然的普遍規律,便可以逍遙自在。問題偏在於,人,儘管僅僅是萬物中的一種而已,卻總想超越自然,做自然的主宰,沉溺於名利、物慾之中,因而也就產生了無邊煩惱。如果能切實擺正位置,順從和尊重自然規律,掙脫名利物慾的束縛,就不會被諸多煩惱與苦悶所困擾,充分享受本是與生俱來的精神上的逍遙自在了。這就是道家處世哲理的精髓與主旨的所在。
道家仰觀天文,下察地理,正觀人事,對蒼茫大宇間的萬事萬物進行了認真深入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獲得了超常的大智大慧。站在廣袤無垠的天地間,仰觀一切,似乎一切都是永恆的;卻又在永無休止地運轉忙碌,顯得幽秘莫測,難以窺探其真諦。其實,在道家看來,這就叫作自然,它自有本身執行的規律,誰也主宰不了,連大自然也不去主宰它!從這樣的基本認識出發去立身行事,一切就變得順理成章,通曉明瞭,無牽無礙了。這與佛家所云“心無掛礙,無掛無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摘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道家的養生之道
道家崇尚“貴生”、“重生”與“樂生”,亦即高度珍惜生命;也非常重視“養生”的問題,構建了一整套系統的關於養生保健的理論與方法。在道家看來,世上沒有任何事物足以制約與生俱來的生命。東晉著名高道葛洪就曾經說過“我命在我不在天”。元、明間的高道張三丰也曾這樣說:“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毋庸違言,道家是追求長生久視的,但這決不是虛無縹緲、不著邊際的幻想,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這是對人類生命極限的大膽挑戰!把這種合理的追求與探索,一概而論地斥之為迷信與狂想,是很不合適的。當代科學關於人類遺傳基因研究方面的突破,足以證明人類生命的延長,確實有著無限的潛力,有待我們去努力挖掘和不斷探索。從這一角度去看待問題,歷代道家的相關研討,正是對“生命”、“生活”之學的大膽開拓,功不可沒,直至今天仍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值得我們重視的,還在於道家關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道家把有關養生之道的探索與研究的著眼點,放在了“形神統一”與“性命雙修”上。在道家看來,“性”是指人的心性;“命”則是指人的身形。所謂“性命雙修”,既是指透過強身健體以最佳化人的生理功能,以儘可能地延續生命;更是指透過心性修養以淨化人的心靈,以提高生命的價值,即“生”的質量。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四章中這樣說:“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這裡,至少體現了兩層意思,其一,人類社會及個體生命的延續和存在的價值;其二,為道積德必須先從我做起,普及到家、鄉、邦,乃至天下。這樣,就把珍惜生命的意義進一步從個體延伸到社會功能上了。
莊子認為,“修身養性”,應側重於“養性”,保持內心的清靜,亦即心靈的淨化。在《大宗師》裡,他這樣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如果能保持內心的清靜,白天和夜晚都能不受干擾(即“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反之,如果受物慾的困擾,自然也會身心失調,陰陽失衡。在莊子看來,健康的心態,對於養生是至為重要的,因為“身”和“心”其實也是對立的統一。怎樣才能達到心理平衡與清靜的境地呢?莊子強調了一個“忘”字。即“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莊子《讓王》)。把自己的形體、世間的一切功名利祿、內心的雜念妄想,都忘得乾乾淨淨,達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的致靜致虛的崇高境界,自然就能身心健康,成就長生久視之道。
道家注重人身“三寶”的修煉,認為人身有“內三寶”、“外三寶”。內三寶是指人的元精、元氣和元神;外三寶則是指耳、目和口。修煉時須注重內外相應,要不讓“內三寶”外馳,就必須堵塞“外三寶”的慾望之口。即《周易參同契》所謂“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事實上也等於說,如果能摒除外界的名、利、色相的誘惑,做到“心不外馳”、“充耳不聞”、“目不窺園”,就能成就大道,永葆青春,長生久視。金代高道馬鈺在《馬丹陽語錄》裡,更把道家修身養性的內容具體化了。他這樣說:“薄滋味所以養氣,去嗔怒所以養性;汙辱低下所以養德,清靜恬淡所以養道”。在這裡,馬丹陽為我們指出了修真養身的四個重要方面,即“養氣”、“養性”、“養德”和“養道”。要求我們做到“薄滋味”,“去嗔怒”,對“汙辱低下”毫不計較,以“清靜恬淡”的心態達到悟“道”的至高境界,能做到這樣,自然也可以“長生久視”了。
在這同時,道家也並不排斥身體修煉與藥物治療的強身健體作用,如科學的功法與武術鍛鍊,而許多高道大德,事實上也是對傳統的醫學有卓越貢獻的名醫,如張仲景、孫思邈、葛洪、顧歡等等。
我們總覺得道家所倡導的養生學,與傳統的西方養生學有著很大的不同。後者所注重的是飲食衛生與形體鍛鍊;而道家則更側重於整個身心的修養,倡導“性功”,即心理控制,以期達到“天人合一”、“道我一體”的至高境界。所幸的是,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人們的認識變得更為全面與理性化了。現代醫學,開始積極倡導“心理療法”,終於找到了與我們道家傳統的養生之道的切合點,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三、道家的自然觀
人來源於廣袤無垠的大自然,大自然賦予了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育的一切;而大自然又有著它自然執行的規律,這是我們人類所必須遵循的。人類社會自久遠的洪荒年代發展至今,所有的一切成果,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順應了大自然的執行規律而得來的。時至今日,由於我們不能很好地順應自然規律,對自己的生存環境不加珍惜,才遭致了危及全球的生態問題。究其根源,無疑是由於人類不能善待自然,為了一己之私,貪婪無度地索取,而不考慮加以呵護、予以回報所致。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人的貪慾和私心的最大顯現,莫過於對養育我們的大自然的肆意踐踏和掠取。遭致大自然的報復,是必然的,也可以說是情理中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不佩服道家的哲人們的先見之明。道家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同構的整體,是相互感應的,存在著因果報應的同感關係;甚至進一步明確地認識到,人必須依賴於大自然才得以生存,所以,“自然之道不可違”。早在2500多年前,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三十二章中,就這樣寫道:“天地相合,以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間陰陽和合,上下感通,產生了氤氳之氣,化作甘露慈霖,養育和滋潤萬物,不分厚薄地施惠於天下眾生,這才有了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千年已逝,讀著它,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到我們這位白髮蒼蒼的哲人,是懷著對大自然的深深的感恩之情,寫下這段文字的。老子的後繼者莊子,則在他的《大宗師》、《應帝王》中把大自然比作了統領一切的大宗師和大帝王,人類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和法則,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從而進入逍遙境界。
在《齊物論》裡,莊子還這樣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認為天地(亦即大自然),同我們人類本來就是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這既體現了對人類自身的珍視,同時又強調了人類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共同生存的客觀事實,蘊含著對大自然的深切之愛。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這正是早在2300年前的這位偉大的哲人對後世人們的深切而真誠的呼喚和意味深長的警示!讓我們自覺地呵護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體,永遠與自然萬物同生共息。就這樣,莊子把道家的人生哲學與自然哲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了,這就是道家所一再倡導的“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和科學的自然觀的生動體現。
道家學說的後繼者們,則不斷地把這種“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加以充實,並且具體化,把呵護一切生靈,愛護生存環境的偉大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太平經》裡,有這樣一段話:“人懷仁心,不復輕傷萬物,則天為其大悅,地為其大喜”。道教歷來主張“慈愛和同”,要求人們不僅要對自己的同類(亦即他人)慈愛祥和,也要對大自然間的一切,萬物生靈都持同樣的仁愛之心,平等地對待他們,共同享受天地之愛和大自然的恩賜。能做到這樣,則“天”和“地”也會感到喜悅,就能更多地得到大自然的眷愛。我們認為,這樣的見地,絲毫也沒有摻雜迷信的成份,而是對客觀真理作了詩意的表述。在《太上感應篇》裡,還這樣告誡我們:“積德累功,慈心於物,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道家認為,人要想得道長生,就應該積累功德,也就是多做好事,多行善事,充實自己的心靈,完善自身的修養,亦即“普濟眾生”。而這個“眾生”,不僅包括所有的人,還應該包括“物”,即包括昆蟲草木在內的一切生靈。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同樣是大自然的造化,與我們人類是平等的,並無貴賤之分,更沒有奴役與被奴役、佔有與被佔有的關係。問題仍然出在我們人類的狂妄、無知、貪婪和霸道上,我們總是以大自然的主宰自居,認為天地間所有的一切,都理所當然地該為自己所佔有,所揮霍無度地享用;卻根本不明白,大自然的主宰,如果有的話,只能是“道”,亦即不可違逆的客觀規律!於是,由於人們的狂妄與傲慢,惡果,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極度的破壞,待我們好不容易清醒過來以後,我們終於痛心地發現,繁花似錦、絢麗多彩,蘊含無限生機的大千世界,已經被我們人類自身踐踏得滿目瘡痍,體無完膚!於是,保護生態環境的問題,沉重而又現實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道家先哲們關於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諄諄教導,直至今天,仍然有著極大的啟迪與警示作用。
四、道家的精神境界
道家要求我們達到的精神境界,概括地說,就是“清靜無為,恬淡寡欲”。也就是《道德經》所說的“致虛靜,守靜篤”。應該著重指出,這裡所提及的“無為”,不是指無所作為,什麼都不去做,而是指掌握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本質特性及其運動規律,不去做違背萬物運作規律的事。
清,指無私而至於空明之極;靜,是指在“清”的制控下,不為外物所惑。以這樣的高度來把握人生,自然就無所謂煩惱和困惑了。究其實質,“清”和“靜”,乃至“無為”,所體現的,也就是無私。能使自己的心靈虛靜空明,超脫塵世的功名利祿,達到“無私”乃至“無我”的境界,就符合“道”的要求了。對於具體的崇尚“道”的人而言,也就能使自己的心態變得豁達,輕鬆自然,怡然自得,進入“獨與天地相往來”的逍遙境界。
體現在我們個體的道德修養上,則是“修心”。所謂修心,指的就是保持內心的質樸、明淨,修一顆清淨之心。清代高道王常月在《龍門心法》裡,對此作了通俗的述說,“時光容易過,心性要光明。……有過即須改,全憑戒行精。萬法千門,修心為上。欲入仙鄉,早明定慧。戒能堅固,智慧光生。仔細思量,守戒第一”。這裡所說的“戒”,也就是要求人們切戒私慾的膨脹,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道家所尊崇的高人,常常是淡泊名利和物質享受而追求心靈的恬適、和諧的。魏晉時的稽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這樣說,“明大和為至樂,則榮華不足顧也;以恬淡為至味,則酒色不足飲也。苟得意有地,俗之所樂皆糞土耳,何足戀哉”。多麼瀟灑、超脫!這才是真正悟透了“虛”和“靜”的真諦。在《列子·天瑞》裡,一針見血地這樣指出:“非其名也,莫如靜,莫如虛。靜也虛也,得其居矣;取也與也,失其所矣”。道家的至人們所追求和嚮往的是“虛”和“靜”的至高境地;而不屑一顧的正是一些人過度追求的物質上的“取”和“與”。所以,老子才這樣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這裡所說的“超然”,是指“超然物外”;其實,更重要的是超越自我,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無我”。就對大宇間的萬事萬物的認識,所應持有的態度而言,“無我”,也就是能忘卻自我的存在,站到“我”的身外去對待和審視所有的一切。如果能這樣,也就根本不存在自我的得與失、成與敗、榮與辱乃至生與死了。道家所追求的,也正是這樣的無人無我,既無認識主體,也無認識物件的最為瀟灑的精神境地,——“管它春夏與冬秋”!
在這裡,還有必要談談道教的神仙信仰問題。道教尊崇神,追求至高無上的神仙境界,但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並不是虛無縹緲、玄之又玄、不可捉摸又不可企及的精靈怪異,而是現實世界中生命個體精神的無限延伸與昇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人與神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所以,道家歷來認為“成仙成佛總由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神仙本是凡人做”。事實上,許多道教的“神”和“仙”,在歷史上往往確有其人,他們或是自身具有優異的品德,或是對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從而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尊崇與愛戴,於是也就成了神。有的,甚至本是平民百姓,卻因為功德無量,也被尊崇為神。如廣為海峽兩岸人民群眾所敬仰的海神媽祖,本是個善良、純樸的漁家女,卻也進入了神仙境界。總覺得道教諸神特別具有親切感與感召力,他們是人格化的,與其他宗教中凜然不可犯威嚴無比的神,有本質上的差異。
道家的哲學體系,深深植根於我們國家與民族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應該說,它是最切合中國國情的。它以現實的人生為出發點,在追求理想的美好神仙境界的程序中,致力於現實世界和人格精神的合理構建,這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與現實的完美組合。
社會生活形式的變化,物質生活的日益充盈,乃至時空觀念的更新,使我們這些生活在當今世界的人們面臨著一個既極其嚴肅又亟待解決的問題,即如何調節和平衡在這樣的飛速發展中,自我與社會、與自然的關係,說白了,也就是在新形勢、新環境中如何完善對自我的社會行為的規範與制約,在進一步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進一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使它更臻於充實與完美。植根於中華沃土中的道家哲學與道教,充分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數千年來,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難以估量的卓越貢獻,今後,也必將在新的道德建設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當然這種積極作用的發揮,也有待於廣大道家文化研究者和道教徒們的不懈努力。(據相關文章整理)
-
8 # 邁品會海洋
只能說後面的人還沒超越。
道法自然,哲學和道,就是研究大自然規律和法則,大自然太大,人類滅亡則不可能完全“悟道”。
-
9 #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因為道家的哲學學說是追求純真致樸純潔致真,抱元守一的人天合一的自然陰陽五行辯證哲學科學學問的大道,宇宙自然陰陽辯證的自然哲學和天地宇宙萬物自然變化的陰陽哲學科學追求宇宙真實物質變化的自然規律。
一般不懂修道和哲學與科學的人是很難達到道家哲學學說的得道的究竟處。
因為道為天地,道為宇宙,道為人生,道為自然規律和人生如何和諧與天地萬物人與自然相處的陰陽五行辯證的自然哲學科學依存的關係。
因為道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的,耳朵也聽不到的,五官也感受不到的,很多搞科學研究和哲學研究的人一提道就說道是迷信,不可以證偽真假。
而修道和得道的人卻明顯感受到天地宇宙在運動,萬物在相生相剋的陰陽五行地水火風空風雨雷電劈的萬物自我修復的成住壞滅空中執行變化。
所以,大家就不可能真正會理解道家的陰陽五行辯證的自然哲學科學求真辯證的學說了。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章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擇我者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老子的意思是:“我的話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很容易施行的;但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也沒有誰能去施行。人發表言論由其宗族遺傳的觀念偏好決定,做事的情緒有其人格之帝君的慾望偏好推動。正因為人們不懂這些人格慾望心理慾望學方面的知識,所以才不能理解我講的慈恭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寶的好處。能理解我話的人很少,那取法於我的話去做的人就更難得了。所以,人們只看到聖人穿著粗布的衣服,卻不知道他懷裡揣的是美玉。”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講:“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意思是說:“按照大道的演化規律去治理國家,打仗的戰馬也會退回來用於耕田,而違背大道演化的規律去治理國家,打仗用的戰馬都生於戰場的荒郊。世間最大的罪過,莫過於放縱那些足以引起貪慾妄念的事物蔓延氾濫;世間最大的禍害,莫過於人追求自我自然需求時不知道滿足;世間最大的過錯,莫過於人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得到什麼?所以知道滿足就要適可而止,才是恆久的滿足。”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講怎麼樣修身與養性:“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講大道的屬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現在人學習道家的哲學知識和道家真修身悟道悟自己本來清靜自然如如不動逍遙自在審思明辯篤行的修身治國治家治世治人治軍治大自然和天地萬物人與宇宙的哲學道家知識,不挖通老子的《道德經》和大道自然的屬性和修道做學問的本質哲學科學和大道的自然屬性問題,怎麼可能能明白什叫道?
也不就不可能從內心深處認同道家道法自然與無為而治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的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家自然哲學的柔弱勝剛強的思想。
真修道與學習老子道德經與清靜經的修真人,真心用功修道修真幾十年才能悟到一二個“《道》”字自然哲學。
寒窗苦讀十年書,醉睡深山缺人問。
淡然喧囂隨風去,簌簌細雨潤自然。
日落江邊月未升,半腰寒廟缺青燈。
山空水靜飛禽絕,斜經歸來一老道。
《諸葛亮.誡子書》講:“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改過,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得一之道,連千枝萬葉。道法之精,無如五千言。
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無視無聽,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味。復歸於無物。七竅不通,大道乃成。德行天下,道行天下。罰慎其濫,忠戒慎其偏。溪壑可盈。志欲無滿。
取草絕根,在於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
耕則問田農,絹則問織婢。
-
10 # 心理師楊立新
道家哲學是對形而上、形而下兼而揭示的學說。所以,它應當是人類智慧最高層面的東西了。
周易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所謂道,其實就是有形可見的背後的內容;所謂器,其實就是有形可見的宇宙萬物。
道家哲學從器世界到道世界的全方位的闡述,可以說,會橫貫古今,傳承無限,永遠助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
11 # 淡淡一掬水
參與話題,試做回答。
哲學是人類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學問。哲學,歸根到底是為人服務的學問。人類認識世界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開始,尋找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探索自然現象及世界執行的規律,從而形成知識。再用知識指導人類的生活,指導人思想等精神活動。哲學為進一步探索和研究人的思想和精神活動,及其思想觀念形成的原因和規律,而益顯得艱澀。
道家哲學,也從觀察自然現象開始,但它一下子就跳躍到了解釋世界形成和萬物執行規律的高度。以“道”解釋宇宙的形成,“道”形成於“無”,“無”生於“玄牝”,“有生於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總結物質世界的起源。又緊接著解釋人類社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間沒有推理、沒有演繹過程。物質世界與人類什麼關係?道家不做分解。道是什麼?道是“惚兮恍兮”,怎麼執行?道比作“橐龠”,呼哧呼哧地的吹氣吸氣……,一下子把人帶入到無限廣闊、無限神秘的境界裡。使人感覺道無限奧妙、無限深奧。覺得道家哲學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測。不需要分析過程,任何內容都可以往裡套,套得合不合適全靠自己去悟。
道家學說,毫無疑問是哲學思想。是古人的思想智慧,是總體上把握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道家觀察了一切事物中含有著對立統一體的性質,以“陰陽”表示對立統一性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它即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到了今天也綻放著辯證法的思想光輝。
但道家哲學過於強調由心的感悟。從樸素的唯物主義轉向了唯心主義。認為對於道,感悟好了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可以與天地同壽。可以滿足人的任何慾望。這樣道家與佛家有了趨同的傾向。所以有人做“老子感化釋加牟尼”、“佛出於道”的推論。怎樣達到悟透?要達到悟透,就要捨棄任何慾望。就跟佛道同源了。儒家認為人命在天,天命不可違,天人合一,由此道、佛、儒就“無縫連線”了。儒家也由開始的“人性善”研究人間倫理道德,發展到王陽明,成為禪宗式的“心外無物”,由心決定的“知行合一”了。
這樣,道家哲學不但解釋了宇宙萬物問題,也解釋了人間的問題,“宇宙之間所有的問題不外乎是道”。道學不但為人間做了主,也為萬事萬物做了主。所以,道家認為,道是人間的任何哲學所不能企及的、是把一切踩在腳下的學問。
到這裡,我們發現,道家哲學不再是解釋知識來源,解釋世界具體規律的學問了。道家完全是修仙的學問。認為道家參與人間事物,是屬於“道對人類的恩惠”,由此“道家”自然而然走上“道教”之路!道教使用秘不可測的“惚兮恍兮”的法術,就可以搞定一切不可化解的矛盾了。從原始天尊、到姜子牙封神、到張道陵、到諸葛亮、到袁天罡、到劉伯溫、到歷代皇帝的天師法師占星師,無一不是道教的弟子。
從此,道家背離了天文學的真相,二十八星宿,天極、紫薇星等等概念,深深地紮根在華人的思想裡,陰陽五行、六爻八卦,易經太極,問詢人的命運,國家“國祚”,“建立了中國哲學的巔峰”。
到了今天,道家把一切科學發現、科技發明,人文景觀、社會科學,可以攬入自己懷裡,納入到自己哲學體系。但是有一點:沒有別人科學發現之前,道家思想的薰陶下,沒有做出任何一項科學發現、技術發明。
-
12 # 重點241
道家從來沒有什麼“哲學”,也沒有人達到“難以高度”。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高度,毛澤東思想是人類又一個高度,鄧小平理論是人類新高度,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前世界人類思想高度。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沒有將各宗教“理論”“哲學”“教義”“聖經”當主流思想與民意,都沒有將這些東西當“指導思想”,而強國富民的主要依靠是科學技術進步,宗教在人類進步史上從來扮演的是消極角色。
-
13 # 山谷大師
說起道教,我們也許會有一種似曾相識和親近自然的那種感覺,因為在中國民間信仰的諸宗教中,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都是首先在中國以外的國家誕生、發展起來的,以後才傳人中國。
道教則不然,它完完全全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由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發展起來,他是土生土長的宗教和學說。
所謂道教,就是在漢代黃老道學家的理論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古代神仙的方術和民間的巫術,以及鬼神信仰逐漸形成的中國本民族的傳統宗教。
它以“道”為最高信仰,相信人只要透過某種實踐,透過精神和形體的修煉,就可以長生不老,或長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尊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對其進行了玄密出神入化的闡述解釋。
道教與其它外來宗教相比,有至少以下幾點不同之處,首先道教上溯千古,相容百家,它的思想淵源與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教意識,民族文化緊緊相連,雖然在後來的發展中它廣納百採,包羅永珍,貫徹九流,但是它會合眾流而不失主旨,始終保持固有的中國本色。因此道教與華人的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傳統生活方式貼的最近,它的教義信仰修持方法制度儀式等等,無不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特點,是集中國士大夫雅文化與民間民俗文化於一體,融上層正統思想與下層異端意識為一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體。
其次道教對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是深刻而全面的,它起自民間,受寵與官方,逐漸演化出眾多派系,遍佈中華大地。最漫長的封建社會歷史階段中,道教與儒教佛教三教並立,形成近兩千年以來的鼎足而立的基本格局,不僅對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學術思想,宗教信仰,學術思想 ,文學藝術,醫藥科技,等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且深刻的影響中國人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思想情操,以及各種素養,願望,感情等等,所以任何一個華人都無法迴避道教文化的影響。
道教是最重視現實生命的宗教。它以現實生命為基礎,主張樂生,重生,以及長生不死,得道成仙,作為最高目標,強調形神相守,性命雙修,使現生命不斷昇華,最後達到脫胎換骨,性命永固的目的。道教與其它宗教的不同之處,表現在他沒有集中地創教時間,統一的創教教主,在時間上,它的孕育過程漫長而分散,是經過多種渠道,在不同地域發展,最後逐漸融合一起。在神靈的崇拜方面,他不是“一神教”,而是多種信仰,除古代神話人物和道教自己編造出來的神靈外,大量的都是現實生活中人們比較熟悉的人物,如老子,莊子,徐福,張道陵,葛洪,關羽,丘處機,張三丰………
這些來自人間的神靈,不僅使道教貼近了廣大的民眾,也使民眾對道教的親近感加深。
-
14 # 棲哈丶
對這個話題有點興趣。不管有沒有人讀,說一點個人的體會。
前幾天看了一個影片,正是許嘉璐先生在講老子的道的問題。他舉例說道是虛無,就像畫家的寫實與寫意。西洋油畫注重逼真的效果,而中國畫則注重留白。一幅畫裡留著一些空白處,這些虛的空間就是留給人們去想象。有些畫面所呈現的內容與畫的主題似乎不相干。如經常被人提到的“深山藏古寺”。
“深山藏古寺”,人們一看這個題目就會聯想大山深處有一座千年古寺這樣的畫面。如果這樣想就不能體現出“藏”這個最關鍵的主題內涵。所以,有人領會了題意,只畫山外有僧人出來找水這樣的情景。那剩下的古寺就在觀畫者的想象中了。
再如齊白石的畫蝦,就是幾隻姿勢不同的蝦擺出來,但你也會覺得活靈活現。蝦的不同姿態就代表了行動,那大片空白就是蝦池中的清水了,這也是想象。
說了以上這些例子,我想說的是,這些藝術現象其實並不等於道家宣傳的無為。因為它還是引起了人的許多聯想。道是極致的簡單,簡單的達到沒有一絲一毫的妄念。所以才有大道至簡這樣的說法。
至於千百年來人們研究的“道”到底是什麼,我也說不明白。能說的也就是一點體會。世間存萬物,萬物皆同在,不動妄念,世間何許會祥和許多。
-
15 # 惠舒旅社老闆
道家哲學不能超越,只能深入或歪曲。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道家思想在我們許多人眼裡就好似海市蜃樓一樣,現在我們知道,它是遠方實實在在存在的實物折射而來的,但在之前,對海市蜃樓有的許多解釋,且多是神話的,但是老子的原意卻不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道”若看做海市蜃樓,老子知道它的背後是實物——非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虛物,這就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和不可超越之處,因為老子朦朦朧朧地感到了萬物背後的客觀本質與規律。
由於道家思想的深邃,許多後人只能憑藉所看到的“海市蜃樓”,根據自己的閱歷來加以解釋,而這些解釋有許多是歪曲了其本意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道家思想本意的深入,從客觀根本上說,無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還是毛主席的矛盾論,都是對陰陽學說進一步、具體、深入地闡述,道家思想朦朦朧朧地感到“海市蜃樓”背後存在一種支配它的東西,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指明這種東西就是客觀存在,且把這種客觀存在的運動規律描繪的更加清晰。
-
16 # 魯中居士
道家是道學!哪來的“哲學”喲!這是起碼的中華傳統文化常識!儒家是儒學,佛家是佛學,《易經》是易學,另外還有針對六經的“經學”……。“哲學”是西方文化概念,用它考量中華傳統文化,是在渾然不覺中採用西方標準分析中華思想。如同華人拿西餐刀叉,吃川菜麻婆豆腐,說味道與莎拉相比如何!
-
17 # 黑魚的源創探索
在我看來,道不是哲學,更不是宗教,而是華夏繁衍數千年的文化根基,你不通道、不學道(當然這不是指那些被風水化、道術化的東西),不代表你不受道的影響。道之所以迷失,是因為我們自清朝開始落後了數百年,以為西方那套是真理,但我們現在已經快要趕上了,只有道才能開啟我們的別樣天地。但西方那套進化論功利主義在中國的不利影響,預計至少還要百年才能消亡。道其實首先是一種人格思考,怎麼認識自己和宇宙、社會的關係,有節制的把控人生;道其次是一種濟世準則,什麼樣的世界最好?當然是和平、相安無事的世界,不是掠奪、佔有和戰爭,無慾不是說沒有慾望,而是沒有過分的慾望,無為也不是說沒有作為,而是說沒有過度的作為,我們現在的環境、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是不是都是因為過度呢?世界深受野蠻人的影響,已將鬥爭當成唯一的信仰了,這樣的世界會好麼?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將來必將因過分膨脹而內竭、內鬥而亡,美國的白宮鬧劇只是個開始,悲劇的悲劇,只因為他們的基因是野蠻人,野蠻好鬥的本性一直沒有被教化的契機。而道,正是一種教化,是正確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樹立真正有利於社會的人格。儒,其實是在道之後,或道被人為神化或偏了之後,但儒的根基和道一樣是心學,儒在某個社會發展的階段也是被帶偏了。但看儒和道的創始典籍和代表人物感悟,確實還是本源的、真正的智慧。至於釋,不予解釋,其實不是一個體系,道、儒都不是宗教,是現世智慧,宗教其實都是寄託,逃離現世的寄託。至於為甚麼說是人類難以到達的高度,個人認為,一是這種思想太超前,是一個宏大的人類理想,到現在都還沒有足夠的物質和文化條件來支援實施;一是現在的世界仍是蠻族的世界,很難建立大同的思考,還需要深刻教訓刺激人類進一步思考,完善關於宇宙和人本身的認知;一是被進化論統治的世界,這種思考看似退步,貌似虛無,依然未被當一回事。
-
18 # 我在此處觀山景
道家哲學不過而爾
僅與佛家、儒家學說比就不佔上凡。
道家哲學以《道德經》為代表,發行僅次於聖經全球第二。其道法自然的宇宙觀,上善若水的人生哲理只能說有其獨到之處。
在中國道家與儒家相爭,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佔了百姓的生活居於統治地位,道家只是生活的補充。佛教傳入中國一套緣本性空,因果報應思想與道教修身養性,得道成仙正面衝突。在歷史上佛道幾次相爭辯論,佛教均佔了上風,“老子化胡”更是被駁的體無完膚。從當今看道教在中國五大宗教中也沒有一點優勢,甚至可以說是最弱的。
儒家的積極進取佔了大半,是大多數人們的道德標準,行為規範,就像我們每天必吃飯菜,必不可少,是主流。
道家不按常理出牌,想透過特殊手段,如修練,達到超脫境界,成仙,虛無縹緲。
佛家看破紅塵,放下私慾,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佛道是人們心靈的寄託,是精神層面的,滿足我們生活中無法得到的一些東西,但他不能當飯吃。
-
19 # 老劉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西漢初年,唐朝初年、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前朝苛政之後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後來漢朝的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道家從此被封建統治者捨棄,但道家思想仍然繼續在推動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揉合了道家思想發展而成。唐朝與元朝初年道教更是被定為國教。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哲學首先擺脫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執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尤其是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這與西方文明是不謀而合,與世界文化簡直是一脈相承,中西合璧 。
正因為如此,老子思想對世界哲學界影響巨大。西方哲學界都把《道德經》視為至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現在老子《道德經》被世界各國語言翻譯的已有近五百種,《道德經》是除《聖經》外在世界上被翻譯最多的一部書。因而老子早已成為了世界的老子,老子及其道學文化早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旗幟和東方文化的品牌,全世界都無不為之稱道。
因為哲學是提升人類智慧的學問,而道家哲學是一門最簡單的社會和自然科學,是最能體現人類智慧的最好結晶。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道家哲學是人類難以達到的高度的最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日渾天之下內東道儒學;
後來地之上外西佛哲論;
古道法三生今二相對哲;
今宣夜三星最高水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