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在黃河灘

    現在的新時代,農村發展的越來越好了,同時出現種地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村現在種地的基本上都是60,70年的老人,80後種地的都是少數,現在的90後基本上沒有種地的。有文化的進公司,進單位,沒文化的進電子廠也不遠在家,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為什麼呢?

    1、賺錢賺的比較少。

    這應該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因為現在花的多,施肥除草除蟲等等,而糧食的價格偏低所以賺的有點少,種一畝地都不如外出打工掙得多,種地還比較費心,比起自己創業打工,種地價效比確實有點低,而且種地對於年輕人來說確實沒有吸引力。沒有幾個年輕人願意大熱天或者大冷天的去地裡幹活,都想坐在辦公室裡輕輕鬆鬆的工作掙錢。

    2、家人也不希望孩子種地。

    因為家裡老人或者父母都比較疼孩子,知道自己種地時的苦,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跟他們一樣受苦,覺得種地沒有出路,所以只能讓孩子努力上學,拼命讀書,盼望著自己的孩子走出農村去大城市工作。正是因為這樣,這些年輕人才一個一個的離開了農村。

    3、這些年輕人自身就不願種地。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家裡的獨生子女,父母有些寵過頭了,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不會幹農活,所以對種地有些嫌棄甚至排斥。不上學也好,打工賺錢也罷,掙得多少也無所謂了,就是不想回農村種地,甚至有人覺得在農村種地,是沒出息的象徵,找物件都比較難找。

    4、發展空間有限。

    因為農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農村只剩下老人婦女兒童,導致方面消費低,也使一些農業方面收到影響,錢越來越難賺。才讓這些年輕人離開農村去城市賺錢。

  • 2 # 農人大明哥

    農村裡也只有老年人種一點作物留著自己吃,種多了也吃不了,賣糧食也不值錢,種太多自己累也沒有時間。當然,種糧大戶不一樣。

  • 3 # 農民扛把子

    現在農村存在著一種奇怪的現象, 農村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回家種地了,這是為什麼呢?根據根據分析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糧賤傷農

    當糧食豐收後,農民為了賣掉手中的糧食,只能競相降價。但是由於糧食需求缺少彈性,農民只有在大幅降低糧價後才能將手中的糧食賣出,這就意味著,在糧食豐收時往往糧價要大幅下跌。所以大部分的農民一年辛苦到頭,賣掉糧食之後根本掙不到什麼錢。久而久之,願意種地的人也越來越少。

    二、打工比種地收入多

    經常聽到人說誰誰家在外打工能掙多少錢,比在家種地的純收入多多了。現實也是,一個人種一年地有的還不如打工一個月的收入高,但是家裡孩子上學、日常開銷都需要錢,所以慢慢地,很多人情願把土地撂荒或者送給別人種,也要出去打工掙錢來貼補家用。

    三、種地有風險

    農民種地有兩大風險,一是天災風險,土地種植過程中,出現自然災害,冰雹、洪水、乾旱、颱風、病蟲害等天災,都屬於是不可控的,農民們沒有辦法,只能默默承受。二是糧食豐收了,價格卻下跌的風險,農民辛苦一年種地,結果收穫期價格下跌,農民出現利潤減少甚至虧損,這是農民經營中最大的風險。 於是就出現了年輕人比起在家種地更願意外出打工的情況。

  • 4 # 幸福美滿小生活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現在的農民種地越來越少,是因為他們覺得種地不如出去打工掙得錢多,農民種地非常辛苦,種地需要化肥農藥,和種子,不算人工,去除這些,農民一年收入,也是非常少的。

    農民種地是靠天吃飯的,把種子種進地裡,也要細心的呵護,如果趕上乾旱,或者是雨澇,會使農民減少收成,甚至產量絕產,那農民這一年的付出和勞動都一切歸零了,再加上農民辛苦種的一年的糧食,如果趕上價格低,那麼它們也賣不上什麼好價錢。

    現在許多農民年輕力壯的,幾乎都出去打工去了,因為在家裡一年的收成,他們在外面也許兩個月就能收入回來,他們比較一下,覺得還是在外面打工來錢快一些,而家裡只剩下一些年老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他們的年齡已高,想種地也是力不從心了,最後種地越來越少了。

  • 5 # 橙鮮生陳勝斌

    第一,傳統的農耕方式帶來的收益確實沒有快速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機會和收益高,這也吸引了很多勞動力進城發展,農村留下的大部分都是老人還有小孩,這是機會性帶來的直觀現實。

    第二,為什麼這麼少人農作,我們的糧食一樣可以滿足我們的日常需求。主要是農業科技帶來的發展,農業收成提高了(比如袁隆平教授研究的稻子)。其次是機械化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也不需要像以前那麼多農民參與勞作,集約高效化。

    第三,留在農村的老人確實也人口老齡化,農業得發展還是要靠高科技,需要知識、資金、人才。農村生活越來越美好!

  • 6 # 來啦丶小老弟

    你好,這個原因我是身有體會呀,並不是老人幹不動了,難道農村只有老人嗎?我們農村年輕人還是有很多人。主要是農村大部分土地都是分散的,不集中,耕作起來費時間費精力,現在種植風險又比較高,隨時來個天災又損失慘重,農業種植回報也比較慢,從種植到產出至少都是幾個月,辛苦了幾個月結果還是未知,所以很多人都去打工了,零工一天一結,固定工作一月一結,幹一個月三四千,可以買好多大米了。

    現在種地都沒什麼收入,有的農戶種一年田,到頭來反而虧本,還不如外出打工

    其次,種田收入太少,種地又苦又累,農資漲價,種田成本高,回報率低是直接原因。傳統農業發展不起來,又不知改種什麼農作物。大部分農民靠種地根本沒有足夠的經濟保障,所以能走的紛紛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留下老人還有小孩,雖然想家和親人,然而農村是難以回去的鄉愁。

  • 7 # 永定區為業家庭農場

    現在年輕人和大部份中年人都外出打工了,因為打工比較單純,在家耕地煩事多工資也沒打工的多,所以種地人會少了。

  • 8 # 阿企種菜

    阿企說說我們這裡農民對種地的看法。

    位於魯南地區的蘭陵縣,屬於農業大縣,蔬菜產銷業是我們這裡的農業支柱產業,其中縣域中西部大棚蔬菜(蔬菜產業辦公室資料約為120萬畝)有35年的種植發展歷史,中東部大蒜種植產業更有1700多年曆史,面積約為30萬畝,這些區域農民大多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其餘區域及部分大蒜區域農民在農閒季節外出或者在本地務工。當地大棚蔬菜戶均種植面積大,夫妻二人管理溫室約10畝左右,拱棚戶基本在1000米左右,大蒜基本10畝左右,大戶面積更大。近些年來蔬菜生產效益相當可觀,管理得當每戶約有10-30萬元的毛收入,大蒜戶屬於大田種植,收入也較為可觀,基本也在10萬以上的毛收入。這些農民大部分沒有其他特別的技能,這個收益相對於進城農民工來說也是一個很高目標了,但是從業人員年齡主體仍為60、70後,80後很少,90後基本沒有,原因如下:

    1、當前這批農民都是新中國的農民二代,成長的環境及接受的教育有獨特的歷史特色,能吃苦耐勞,思想主題先明,對國家和家庭有特別強責任心,思想大多都很純樸,也可能是別人眼中的“憨厚”,這代人其他技能不多,常年從事農業種植,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幹著自己的事,在我們國家當前的發展速度下,這批人已經停不下來去思考和改變了。他們不分晝夜,特別是大棚蔬菜種植戶,經常夜裡1、2點帶著頭燈在棚內幹活,有的加夜班是常事,很多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個別人忙的一天一頓飯也有,常年的大強度勞作,很多人都有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腿疼、風溼等職業病,這些飽受勞作之苦的農民,即使收入高,他們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過他們過的生活。

    2、“農二代”面臨農村生活的壓力,有時候不得不加大種植面積,自己給自己上足發條,不然你就沒有能力給自己的兒子進城買房,要不就放棄找兒媳婦的入門條件(個例除外),70、80後從事農業種植的農民,相對文化及接受能力有很大的進步,但是他們同樣面對對下一代教育及為孩子打基礎而儲備力量,也是加足馬力努力的種好地,為了“接受教育是最公平的出路”而努力的培養孩子,他們更不想讓孩子再種地了。

    3、未來地由誰來種?這由市場來決定,當農民的種出來的價值跟這個時代發展持平或者偏高的話,大學生們,資本家們、農場主們等更多的人將會加入這個行業,到時候就怕也需要“農業行業生產資格證”了,那就是我們國家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了。

    我們縣去年引領示範,建成了全部荷蘭模式的蔬菜產業工廠,一個玻璃溫室8萬㎡,同步歐洲最先進的標準,也是為未來中國誰來種地打開了一扇窗,但是這種先進模式跟中國幾億不計勞動成本和自己給自己幹活精神的農民來競爭,如果他們產出的產品賣不到歐洲同類品的價格,至少目前他們是沒有市場的。

  • 9 # 農民鴻禎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現在為什麼感覺種地得人越來越少了呢?是種糧食便宜,還是老人幹不動了?兩種情況都有,糧食也便宜,老人也幹不動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一家人不能圍著幾畝地轉呀,孩子要上學花錢,必須出去打工賺錢養家餬口。再就是,農資產品價格高,再加上水費,最後忙活一年 還賠錢,只能出去打工賺錢,家裡的地很多不種了, 位置好的就包出去了。年輕人出去打工 家裡的老人幹不動了,種地又不賺錢 ,有的人一算,不種地不賠錢,一種地還上裡面貼錢。

  • 10 # 重安鎮楊勇

    種地的人數減少是真實的,也是正常的。

    工業出現之前,人類主要以放牧和農耕為生,農耕可以定居,生活便利,祖輩們大多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北方遊牧民族也羨慕中原農耕文明,渴望能夠安居樂業,不再四處漂泊。

    田園生活的美好,古代名士多有記載。東漢末年,諸葛亮曾隱居南陽,晴耕雨讀。東晉末年,陶淵明任彭澤縣令,不久便棄官歸隱,留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不朽詩篇。

    古人重農抑商,讀書種地是正道,地位高,商人的地位反而不如農民,和現代大不一樣。現代商人地位高,反而農民成為貧窮落後的代表。

    中國人口多,耕地少。農民土地少,糧食價格低,賺不到錢,所以大量農民選擇外出打工,務農的人口就減少了。而且現在年輕人大多數不喜歡種地,在家種地可能連老婆都娶不到。種地的多數是老年人。

    老年人逐步失去勞動能力,所以現在我們就看到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

    近年來,國家提倡土地流轉,使用現代化機器,進行規模經營。雖然種地的人減少了,但是使用機器,提高了效率,所以中國糧食年年增長,糧食生產總體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源煤電還會漲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