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球史下看中國

    在農業革命之後,由於大河流域地區的農業優勢,人類歷史的重心開始逐漸走向大河流域地區。在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先後出現人類早期的文明,其中兩河流域拔得頭籌,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出現了最早的城邦國家。

    一、那麼同樣是大河流域地區,為什麼是兩河流域最先進入文明時代?顯然兩河流域能最早進入文明時代是受了以下諸多因素的影響:1、首先這裡是距離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區。

    農業革命使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最初的農業中心也是最早的農作物馴化的基地。世界上能夠馴化成農作物的植物是有限的,有些地區由於沒有任何可供馴化的植物,所以也根本不可能成為農作物馴化的基地。而黎凡特因為是大量重要農作物的野生祖先的聚居地,因此成為最早的農業革命中心。

    農作物生長離不開水源,原始農業完全依靠天然降水,這不僅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也限制了農業向乾旱地區擴張。人們在完成馴化農作物這一偉大革命後,又開始了第二次偉大的冒險,那就是遷移到大河流域地區。兩河流域是距離黎凡特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區,因此也是灌溉農業發展最早的地區。

    兩河流域與黎凡特同屬新月沃地,這裡也是最早大規模發展灌溉農業的地方

    2、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與地理交通位置促成了文明諸要素的出現。

    兩河流域南部氾濫的河水和乾旱的氣候,促使原本分散的各聚落聯合起來,共同修建大規模的灌溉防洪工程,而要聯合各聚落共同修建大型的公共建築工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統治機構,這就促成了國家的出現。

    兩河流域資源匱乏,但水陸交通便利,因此商業貿易十分活躍,而兩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正是起源於商業貿易記賬的需要。

    此外,兩河流域周邊的伊朗高原、小亞細亞等地的銅礦與早期冶金術,也對兩河文明的出現產生了巨大影響。

    以上這些因素促成了兩河流域國家、城市、文字、冶金術的出現,而這些也是文明出現的諸要素。

    兩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正是起源於商業貿易記賬的需要

    二、尼羅河文明與印度河文明為何出現時間相對較晚。

    尼羅河流域

    雖然尼羅河流域在地理上也與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相連,而且其農業條件遠比兩河流域優越。但從考古發現上看,直到約公元前 5000 年尼羅河流域的農業發展並不突出,這是由於早期農業生產力落後,而同時期北非氣候溫和溼潤、水草繁茂,沙漠化還沒開始,從事狩獵畜牧反而有更大的收益。

    約公元前 5000 年之後,非洲北部氣候開始進入乾燥階段,氣候逐漸變得越來越炎熱乾旱,湖泊、溪流相繼乾涸斷流,撒哈拉河馬和大西洋象從此絕跡,繁盛的草原變成無盡的撒哈拉沙漠。原本從事遊牧狩獵的人們開始逐漸遷移到尼羅河流域從事農業耕作,尼羅河得天獨厚的農業優勢得以顯現,在河流兩岸的農業村落迅猛增加。

    由於尼羅河流域距離兩河流域較近,所以尼羅河流域地區能夠迅速吸收兩河流域地區的文明成果,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文明。至於印度河流域距離最早的農業中心黎凡特、最早的文明中心兩河流域都較遠,其水利灌溉條件也遠不如尼羅河流域,因此其文明形成的時間也相對較晚。

    印度河流域

    三、黃河流域當時為何還沒出現文明。

    中國與黎凡特同為歐亞大陸的兩大農業革命中心,但直到黎凡特兩旁的兩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都進入文明時代,而中國的黃河流域卻依然處在新石器文化時期。如果說正是灌溉農業促成了兩河文明與尼羅河文明的興起,那麼灌溉農業發展不足也正是這時期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還未能形成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又被稱為“粟文化”,粟(小米)、黍(黃米)和菽(大豆)是上古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農作物,這三種讀音相近的農作物有著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都是生長期比較短的耐旱作物,非常適合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

    黃河流域氾濫成災,而華北平原上的黃土疏鬆而又肥沃,當地的農耕者只要開墾這片黃土地,播種粟、黍、菽等旱作農作物就能獲得較好的收成。黃河的洪水、黃土的土壤特性和旱作農業的特徵,使華北平原早期的農耕者遠離黃河種植。因此這時期中國北方的新石器文化主要體現為實行刀耕火種,原始遷移農業的農耕者擴散到整個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而非實行灌溉農業的農耕者向黃河周邊靠攏。更多是根植於黃土的黃土文化,而非依賴黃河灌溉的黃河文明。黃河文明要等到龍山文化末期,華人成功治理黃河,利用黃河水灌溉後才得以出現。

    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又被稱為“粟文化”,粟(小米)是上古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農作物,非常適合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印度海軍潛艇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