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料
-
2 # 弋北談古今
秦始皇與劉邦都曾對匈奴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但是劉邦卻被匈奴包圍在白登城。這是因為秦始皇很強而劉邦很弱嗎?我認為不是的,原因如下:
一:匈奴實力增強。在秦始皇時期的匈奴遠遠沒有西漢劉邦時期的匈奴強大。在秦始皇之前,秦國就多次對匈奴發動軍事打擊,匈奴一直是被動防禦狀態。而且秦始皇時期的匈奴此時還面臨著草原其他部落的進攻,於是匈奴在與秦國的交戰中屢次敗退。
而在劉邦時期,匈奴人的首領成了冒頓單于,在冒頓的領導指揮下,匈奴人成了草原最強大的勢力,趁著秦朝的不穩定恢復壯大了實力,而劉邦發動進攻的時候正是匈奴人最強的時候。
二:劉邦國力不夠強盛,不敵秦始皇時期的秦國。秦始皇的秦國因為持續變法,積累了巨大的實力。此時的秦國軍隊強大,將領優秀,國力充沛,足以支撐秦國發動對匈奴人的進攻。
而劉邦時期因為有秦末的動盪,加上楚漢爭霸,國民經濟受損,軍隊減員。加上劉邦作戰經驗不足,中了冒頓的圈套,於是劉邦被匈奴所擊敗。
三:國內形勢的差異。秦始皇發動對匈奴的戰爭時,秦國統一了六國,普天之下一時間沒有了敵人。於是,秦始皇得以集中優勢兵力,集中國力資源發動對匈奴的戰爭。在秦朝強大的軍事進攻,強大國力的支援下,匈奴無法抵抗秦國的進攻。
而劉邦時期,國內尚未統一,叛亂頻發,無法集中全力支援劉邦向匈奴作戰。所以劉邦最終被匈奴所擊敗。
在匈奴實力比以往更強的客觀條件的影響之下,再加上國內實力衰退、叛亂頻發的條件,以及劉邦本人軍事指揮能力較弱,所以最終導致了秦國可以擊敗匈奴而劉邦卻被匈奴擊敗。
想要了解很多有趣回答?快來關注羅馬納人!
-
3 # 小川讀歷史
秦始皇時期,能與匈奴分庭抗禮,而劉邦北上攻打匈奴,卻陷入白登之圍。為什麼秦朝能夠吊打匈奴,而漢朝初期,卻被反過來吊打呢?
在我看來,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秦始皇在位的時候,所擁有的軍力遠遠強於西漢初年高祖劉邦所擁有的軍力。秦之銳士,是幫助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核心力量,在建立秦朝之後,三十萬秦軍北上攻打匈奴,駐守長城,給予匈奴非常大的壓力。而在經過秦末戰亂之後,漢高祖劉邦雖然也湊齊了三十餘萬兵力北上,但是戰鬥力是遠遠弱於秦國老兵,在白登山附近,被十餘萬匈奴騎兵所剋制包圍、
其次,秦始皇時期的匈奴,實力並沒有高祖劉邦所遇到的匈奴強大。在秦始皇時期,北方的匈奴只能算是一箇中等部族,在匈奴的東面,有著和他實力差不多的東胡,西面也有實力不弱於他的大月氏。而主要與秦國接觸的只有匈奴部族,大月氏與東胡和秦朝接觸並不多,這樣一來,秦國自然可以專心於匈奴的鬥爭。而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的冒頓單于已經一統草原,控弦十餘萬,擁有之前大月氏與東胡的領地與軍力,這樣一來,漢王朝所面對的壓力,可以說是秦朝所面對的三倍以上,在經過秦末戰亂之後,漢初時期,自然會被強盛時期的匈奴所吊打。
再次,秦始皇時期國力比西漢初年更為強大。秦始皇滅六國一統江山,國力達到了頂峰。而西漢建立初期,剛剛經歷了長期的動亂,急需休養生息,來恢復國力,這時候匈奴南壓,所帶來的壓力,比秦朝時期面對的更大。
所以說,秦始皇能夠吊打匈奴,而漢高祖劉邦卻被吊打。就是因為所面對的匈奴並不是同一批匈奴,中原王朝自身實力被削弱了,而匈奴在統一北方之後更加強大,此消彼長之下,自然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
-
4 # Gurunding
按實際而言,劉邦並不弱,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就要說道“白登之圍”的起因了: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此韓信非彼韓信)勾結匈奴開始發動叛亂攻打北部重郡太原郡。漢高祖聞之,立刻親帥32萬大軍迎擊,首站告捷【於銅輥(今山西沁縣)】滅韓王信主力、殺韓王信大將王喜,韓王信奔逃匈奴;
匈奴冒頓單于派左、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兵與王黃(韓王信將領)等屯兵廣武(山西省代縣西南陽明堡鎮)以南至晉陽一帶,企圖阻擋漢軍北進。漢軍乘勝追擊,在晉陽打敗了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乘勝追至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再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北集結兵力,還是被漢騎兵部隊擊潰;
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
上述就是“白登之圍”的起因,我們可以看出幾點:一、漢軍的失敗是劉邦輕敵冒進、指揮失當所致;
二、劉邦與漢軍在缺衣、少藥、寒冷冰凍的情況下被圍在白登山7天7夜卻沒有被匈奴一方吃掉,可見漢軍的戰鬥力、凝聚力還是非常可觀的;
三、劉邦及被圍的漢軍本不是漢軍主力,但跟隨皇帝出征的必為精銳,匈奴未能全力進攻必然也忌憚漢軍主力的戰力。反之也就證明在劉邦指揮下的漢軍實力並不比匈奴弱;
四、劉邦指揮下的前期,面對匈奴和韓王信的聯軍,也算是節節勝利,因此再怎麼說也說不到劉邦比秦始皇弱。
那麼,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劉邦弱,而秦始皇能“吊打”匈奴呢?其一、秦始皇是從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一統山河的皇帝,名氣、名聲之大,望塵莫及;
其二、秦軍的軍事素養和戰鬥力給人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滅戰國六雄);
其三、秦軍將領在歷史長河中名氣大的有很多,例如白起、王翦、蒙恬等等等等,反觀漢軍將領,相對讓人耳熟能詳的也就只有韓信了,一部“蕭何月下追韓信”、一曲“十面埋伏”已然成為了千古絕唱;
其四、秦朝收復並設立了雲中郡,反觀漢朝則是最後以“和親”使雙方罷兵,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但是,我個人認為上述的理由並不能說明劉邦治下的漢朝比秦始皇治下的秦朝要弱:第一、唯一的失敗並不是證明強弱的理由;
第二、秦朝對決匈奴是以擊潰(佔領河套地區、穩固雲中郡地盤)為主,而漢朝擊匈奴是以擊敗為首要目的。正因為擊潰與擊敗兩者意義不一樣,所以也不能做為強弱的證明;
第三、秦朝正處於巔峰期,軍事、戰備物資等均處於最高點,所以一場戰敗不能傷筋動骨,必可捲土重來。反觀漢朝,正是百廢待興之時,一場戰敗也許就會決定了漢朝以後的走向;兩者沒有處於公平可觀的情況下,不能比較出孰強孰弱;
第四、秦朝是指派大將蒙恬進行對匈奴的打擊和戍邊,反觀漢朝則是漢高祖皇帝親自帶隊。一邊是將領,一邊是皇帝,權利和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提並論的就認為誰強誰弱;
第五、秦朝秦始皇打擊匈奴時正是匈奴發展期,軍事實力還不屬於最強時代。反觀漢高祖伐匈奴期,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已然崛起,不可與秦朝時期同日而語。
綜上所述,表明我不認同題主關於劉邦弱於秦始皇的觀點,相對於劉邦展現出來的“弱”,皆是多重因數造成的,假如雙方都站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誰又能證明的了秦始皇就一定強於漢高祖劉邦呢?! -
5 # 賤議你讀史
劉邦也是生不逢時,秦帝國能吊打匈奴,是有原因的。
一、秦帝國吊打匈奴原因分析。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實力大增,朝堂之上文臣武將能人輩出。統一以後的秦帝國,國家機器能高效運轉。反觀匈奴,還是散沙一盤,那會冒頓單于還沒統一匈奴,匈奴還處於猥瑣發育階段。
兩廂對比,就不是一個公斤級別的對手。秦帝國一個一百公斤的對手,碾壓一個三十公斤的匈奴,完全沒問題。
二、劉邦被按在地上摩擦的原因分析。
剛開始呢,劉邦也是雄心勃勃,自信滿滿,可‘‘白登之圍’’讓他看清了現實:冒頓單于領導下的匈奴已經今非昔比。
劉邦建國的時候有多慘呢?
堂堂一國之君,連天子座駕都找不到同樣毛色的四屁馬來拉車。位極人臣的蕭何出門,也只能寒磣到用牛拉車。
我們都知道,對付匈奴,你沒有騎兵,只能被對方像砍瓜切菜一般按在地上摩擦。
劉邦當時也不缺謀士,也有韓信這種能打的兵神。‘‘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在被軟禁當中。但是我認為,就算放韓信出來去打匈奴,也是難於上青天。畢竟步兵遇到騎兵,那是有著天然的劣勢,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綜上所述,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輸贏,最後比拼的還是綜合國力。
劉邦輸在一時,可還是笑到最後。
-
6 # 口水雜談
秦末漢初有一個奇怪的歷史現象,就是匈奴,其實在戰國以及秦朝的時候,經常被中原各國吊打。而到了漢初,情況發生了轉變。漢朝成了受打壓的一方。劉邦數十萬大軍準備跟匈奴決戰,結果戰局一邊倒,被圍在了白登,交了買路費才逃了出來。
我們先說匈奴這一方。 在春秋戰國時期,存在很多被稱為夷或者狄的落後部落,既有一些山居的蠻民,也有放牧的戎。這時候,大家都是把這些東夷西戎當小怪打來升級。這裡面成績最突出的當然是秦國。秦國從春秋的周平王時期,就開始跟這些部落作戰了,從山戎人手裡奪回鎬京,在秦穆公時期又搞西部大開發,開疆千里,打下了秦國強大的基礎。
話說到了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基本上因為技術太差,成了各國刷怪升級的必備。這個階段,中原諸國強,每個國家都有一批長年征戰的軍隊,平時諸國交戰才是主業。打匈奴神馬的都是副業,練手用的。比如趙國,自從學會新技能胡服騎射之後,功夫了得,又有一位叫李牧的名將,曾經率一千戰車,十萬弓箭兵大戰匈奴的十萬騎,大獲全勝,使得匈奴十年不敢南下。就是戰國七雄比較弱的燕國也有對匈奴的取勝記錄。
當然,最狠的還是秦國。秦國跟北方的遊牧民族打了八百年交道了,相當有心得。當時蒙恬率十萬大軍大敗匈奴,把匈奴最好的一塊地皮河套地區給搶了。頭曼單于一看不對,連發家地也不要了。蒙恬只好就地修長城,而且把各國的長城連起來,成為中國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一道防禦線。
那麼,為什麼到了漢朝,匈奴突然崛起了呢?
原因也是兩方面的。
一是匈奴也出人才了。頭曼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叫冒頓。
這個冒頓相當厲害,相當於中原的秦始皇,他繼位之後,開始橫掃北方各部落,把東胡給滅了。當年他剛繼位,東胡欺負他資歷淺,跟他要千里馬,部下都說不能給,他說不能因為鄰居失和啊,就把千里馬送了過去。過了一會,東胡跟他要女人。這更不能給啦。但冒頓說,不能為了女人傷了和氣,又把女人送了過來。
這樣,東胡以為冒頓軟弱可欺,又提了一個要求,說我們兩國之間有千里荒地,這個地方,我就不客氣了啊,我佔了。
結果冒頓直接將這些人拉下去砍了,說女人可以送,千里馬可以送,就是土地不能用。
冒頓點起大軍就衝東胡殺了過去,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把東胡給滅了。接下來,又把月氏打跑了,後面月氏跑到阿富汗過小日子,張騫後面還找過他們,準備聯合他們一起打匈奴。
這兩個大冤家一去,北方基本就是匈奴的天下了。
那麼,遊牧界的草原秦始皇冒頓對上正版的秦始皇,誰贏誰輸呢?
不好意思,上天正忙於設計另一場雙雄會:劉邦鬥項羽,所以沒安排這一場嬴政鬥冒頓。
冒頓是公元前209年上位的,秦始皇在去年已經去世,而趕著他們滿地跑的蒙恬也自殺了。這樣一來,冒頓就有點獨狐求敗的意思,很輕鬆就把河套地區搶了回來。接下來,秦朝在秦二世的掌控下,開向了死亡的高速公路,直到秦末大敗。當年戰國七雄的精英也死得死,老的老。牛叉一代已經倒下,接的一代還沒有接上班。當時,打仗的都是業餘選手,什麼修墓的啊,做生意的啊。這樣一來,當然就不是匈奴的對手。
到了漢初,漢朝還是比較窮的,蕭何修了一個未央宮,超了點預算,都被劉邦罵了一頓。劉邦攢了點錢,公元前200年去打冒頓,此時,正是冒頓體力滿格的時候,劉邦當然打不過。怎麼辦?忍唄。
-
7 # 消化內科許醫生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做到了對內統一六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王朝,對外積極擴張,南至百越北至長城一線,三十萬秦軍駐長城,打的自古以來經常襲擾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絲毫無還手之力,聞秦軍之名而逃。
秦亡漢立之初,韓王信勾結匈奴起兵造反,高祖劉邦不顧立身未穩,誓要遠擊匈奴,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欲要一戰立威或者說是以絕後患。奈何時機不成熟,輕敵自負,導致白登山被圍,好在陳平獻計,僥倖脫困。此後歷經四朝(高祖、呂后、文帝、景帝),知道武帝時代,國力強大,才敢遠入沙漠,與匈奴決戰。從公元前200年高祖白登山被圍之恥,到公元前129年武帝匈奴反擊戰開始,整整七十餘年間,整個中原王朝無不時刻處於北方匈奴的壓制之下。我們今天來說說,為什麼秦始皇能吊打匈奴,而劉邦或者說漢朝初期會這麼弱,卻只能被匈奴壓著打。
一、國力衰弱
經過楚漢爭霸之後,漢朝成立之初,民生凋敝,整個國家就像歷經了暴風雨洗禮的破船,人口大量減少,農業荒廢,商品經濟幾乎不復存在,朝廷窮的叮噹響,根本拿不出錢糧和兵員去繼續打仗。
二、兵員素質和環境不同
秦朝起於西北苦寒之地,所處的環境和匈奴差不了太多,尤其是商鞅變法之後,秦人更加好戰,全民皆兵,收拾匈奴那是分分鐘的事,且秦軍的武器裝備之精良,根本不是匈奴可以抵抗的。漢朝不同,秦末的群雄混戰,毀掉了太多好東西,不僅是工匠技藝,也有各種人才。而且漢朝的兵員大都來自六國舊地,大都是中原地區的普通民眾,耐不得苦寒之地不說,戰鬥力更是渣渣。
-
8 # 月古史話
這是時機問題,秦始皇時期,匈奴實力偏弱。秦始皇當時,軍事實力極為強盛,但是到了劉邦時期,匈奴已經發展起來了,而且劉邦的軍隊戰鬥力也沒法跟秦始皇時期相比,所以才打不過匈奴。
秦始皇時期,匈奴被中原、月氏、東胡壓制,整體實力不強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匈奴當時的實力並不強。而且還被月氏和東胡壓制。所以當時秦始皇派的大將蒙恬統兵30萬,直接將匈奴擊潰,將軍是歷史有名的名將,士兵也都是精兵強將,哪有不勝之理解。所以,那個時候的匈奴是沒有實力與秦國爭鋒的。
雖然當時匈奴的實力弱,但也不能說完全被秦始皇吊打吧。當時是秦始皇也意識到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統治的威脅,所以才有了徵召百萬民夫修建長城,以抵禦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侵擾,秦始皇還是非常重視這些外在的威脅的。
劉邦時期,匈奴冒頓單于統一北方遊牧勢力,實力極為壯大秦朝末期的時候,因為中原內部戰爭,已經顧不上這些北方遊牧民族了。整個中原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制開始消失。在這個時候剛好匈奴又出現了一位天縱英才,這就是冒頓單于,冒頓繼位之後,征討自己周邊的東胡,月氏,樓煩,白羊河南王等勢力。最終由他全部整合統一,一舉成為當時大草原上首屈一指的遊牧帝國。而且他還趁著當時中原內部的爭鬥,把之前秦始皇時期佔領的土地又給奪了回去。
漢朝初期,當時匈奴對整個中原可以說完全佔據了地利的優勢。從西到東都是居高臨下,對漢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即便有著當時秦始皇修建的長城,也阻擋不了匈奴的鋒銳。本來朱元璋覺得秦朝的時候,匈奴這麼不堪一擊,還親自領兵與匈奴一站,結果被困白登山,差點被俘虜了。事實上,當時漢朝的軍事實力還是相對來說較弱的,畢竟整體計程車兵素質是不如秦國時期的,相對於北方的騎兵來說,就更處於弱勢地位。而且當時整個漢朝剛剛結束戰亂,也沒有經濟後盾來支撐和匈奴的戰爭,所以劉邦當時打不過匈奴,只有用和親來穩定漢朝初期的邊界,自此也開啟了漢朝初期對匈奴的和親政策。
漢武帝時候,逐匈奴於漠北漢朝的綜合實力,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已經得到了增強,到漢武帝時期,政治,軍事和經濟都是比較穩定的。漢朝在這個時候對待匈奴政策開始轉守為攻,在名將衛青和霍去病的帶領下,逐匈奴於漠北。到漢宣帝時期,中原已經對匈奴保持了絕對的優勢。在往後的戰爭過程中,遊牧民族最終還是抵不過中原農耕的厚積薄發,徹底走向衰敗。
正如上面所說,秦始皇和劉邦面對匈奴時,匈奴的實力存在差異,中原王朝在這兩個時期自身的實力也出現極大的變化,這也就是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了。
-
9 # 長島男爵
一、傳統認知的不可靠
劉邦並沒有被吊打,白登之圍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已,白登之後戰爭並沒有結束,白登之圍發生沒多久不久劉邦就在句注山北邊大破匈奴騎兵。
和親是基於續戰能力決定的,而不是戰鬥力,漢軍的戰鬥力一直不差。
實際上雖然漢匈第一次交鋒以和親結束,但真實和親的時機和經過說不定並不是我們傳統認知一樣。
至於為什麼說是「說不定」,因為現存傳統認知的事件經過漏洞太多,又有零星的證據指向另一種可能,但零星的證據又不連貫,沒辦法勾勒出事件的全貌。
二、戰略層面的勝利從整體上看,整個戰役基本上在今天的山西省進行,而白登是在最北邊,出了廣武以北冒頓才示弱誘敵深入,而廣武以南4/5個山西的勝利,並不是冒頓讓的,而是切切實實的失敗。
對漢朝來說外敵擊退了,失地收復了,叛亂鎮壓了,不是勝利是什麼?
三、事還沒完傳統認知認為劉邦在白登被圍,靠賄賂匈奴王后才逃出生天,之後就和親送禮,怕了匈奴了。
事實果真如此?未必!
(夏侯嬰)以太僕從擊代,至武泉、雲中,益食千戶。因從擊韓信軍胡騎晉陽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為胡所圍,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遺閼氏,冒頓開圍一角。高帝出欲馳,嬰固徐行,弩皆持滿外向,卒得脫。益食嬰細陽千戶。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三陷陳,功為多,賜所奪邑五百戶。——《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白登之圍後,夏侯嬰繼續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夏侯嬰是劉邦專屬馬伕,這個「從擊」從的就是劉邦,胡騎自然就是匈奴,劉邦在句注山北邊大破匈奴,之後夏侯嬰又在平城南攻打匈奴的騎兵,多半也是在劉邦指揮下。
四、錯綜複雜的北方局勢漢初幾個諸侯王國,特別是異姓王大多發生了叛亂,而燕趙韓(徒封太原)又與匈奴接壤,可以說北方諸侯叛亂基本上都有匈奴人在背後支援。
包括燕王臧荼、韓王韓信、趙相陳希、燕王盧綰,他們的叛亂往往不是一下子就平定的,其殘餘勢力躲入匈奴,隨時伺機反撲,再加上諸侯王佔天下半壁江山,朝廷主力要是被重挫,異姓王的忠誠性很值得懷疑,稍有不慎江山就傾覆了,劉邦維護國家統一的努力相當不容易。
-
10 # 谷老師
秦滅六國統一全國後,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秦軍的兵種是步兵,騎兵和車兵,遇到匈奴騎兵進攻時,秦軍用戰車擺成圓形陣和環形陣,使匈奴騎兵無法跳躍過來,然後利用弩機射程遠的優勢,大量殺傷敵人,因此取得勝利。
公元前200年,劉邦率領32萬大軍征討匈奴,在白登山被圍了七天七夜。劉邦的漢軍主要是步兵,在曠野作戰沒有依託,被40萬匈奴騎兵包圍後又缺糧斷水,失去戰鬥力和戰鬥意志,因而最後狼狽退出。
回覆列表
首先國力不同
秦始皇時期的國力達到了顛覆,秦國一統天下,靠的就是充足的後勤補給,秦國糧草充足,這都是商鞅變法帶來的變化。
商鞅變法讓農民對於耕種有了空前的積極性,外加關中平原肥沃,秦國鄭國渠的修建成功,極大改良了無法作業的鹽鹼地,增加了耕地面積,政策吸引了他華人民,人口,戰國最重要的資源大量湧入秦國,讓兵員可以得到保障。
反觀劉邦,劉邦項羽等人竊國,推翻秦國後,又爆發了楚漢之爭,我們沒有看到歷史的前進,只有更加慘烈的死傷,項羽咸陽的大火,無數珍貴文明的滅亡。 楚漢之爭更是耗盡國家力量,史料中說過,無法找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馬去作天子駕。
這樣慘淡的國家力量,在漢朝開國之處,就捉襟見肘,偏偏遇到匈奴的大舉入侵,所謂戰爭,就是比拼國家經濟,我們可以相信當時的漢朝有多困難。
其次軍隊實力
秦始皇的軍隊,經歷商鞅變法後,軍功制度極大激勵了士卒,外加秦人居住環境稍微偏離中原,性格彪悍,勇戰。 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國的將領幾乎不絕,代代有強將,司馬錯,白起,王翦,王賁,蒙恬……
這些將領無一不是冠絕同時,強將之下無弱兵,士卒軍事素質很強。 經歷統一六國的秦軍代表了當時人類最強的陸軍力量,面對匈奴的騎兵,以騎兵起家的秦軍自然搞的不亦樂乎,九原大軍駐紮一日,匈奴就不敢南下而牧馬!
反觀劉邦,他計程車兵起家是農民,在造反過程中吸收了一些刑徒軍,這幫烏合之眾是無法和正規秦軍相比的,但在國內戰爭中,也慢慢的把軍隊錘鍊了出來,但與秦軍相比,確實有很大差距,他們在造反的時候,甚至幾乎沒遇到正規軍,一直和刑徒軍在打,打的很吃力
國內環境
秦始皇在位期間,國內環境很好,朝堂與武將之間鮮有間隙,國家力量可以最大化的調動起來,劉邦被匈奴包圍,韓信卻在家搞山頭,他的能力無法駕馭像韓信"這樣的武將,被反水很正常。
綜合著三點來看,秦初的經濟環境,軍事實力,君王能力都強於漢朝初期,對於匈奴的入侵,兩個朝代的處理方法就出現了不同,劉邦無法打敗匈奴也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