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執業藥師yang

    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下面這張圖或許會給你解答。

  • 2 # 緣在電影

    對於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個呼吸科醫生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自從人類發現了抗生素,很多疾病就不再是奪人性命的惡魔。但是,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高檔抗生素層出不窮,對於抗生素的依賴也越來越重,並且,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現在就連普通老百姓都有這樣的想法:感冒了,吃點消炎藥(抗生素)就好了。

    抗生素不是這樣用的!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有細菌感染的依據。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殺滅各種細菌,以及支原體衣原體等特殊型別的細菌。每種抗生素都有各自不同的抗菌譜,有的殺菌範圍大,有的殺菌範圍小。

    選擇抗生素首先要看感染髮生的部位,不同部位的感染,其常見的致病菌不同,比如上呼吸道的細菌感染多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泌尿道感染多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因此選用的抗生素也是不同的。

    其次,選用抗生素要儘量明確病原菌,可以透過標本培養來獲得,但這個時間相對偏長,所以我們一般會根據經驗來先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狀改善,藥敏試驗也符合的,就無需換藥;如果症狀不改善,藥敏試驗提示對所用抗生素耐藥,那就需要及時更換抗生素了。

    再者,使用抗生素時不能隨便聯合用藥,聯合用藥需要達到一定的指徵,比如雙肺散在感染,血象高的患者,我們會考慮使用兩種抗生素聯合一起消炎,一是為了增加療效,二也為了避免耐藥的產生。

    總之,為了減少耐藥細菌的產生,為了避免以後“無藥可用”,我們是嚴格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在這裡,我也倡導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

  • 3 # 奧特曼愛元宵

    關於抗生素的問題,我不是專業人員,我給不出比較靠譜的回答,但是我可以說一點我們普通人聽到抗生素的想法~

    可以用聞風喪膽來形容,很排斥。特別是打吊瓶什麼的,就會感覺是抗生素不能用。一樣有專業的人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都學習一下~

  • 4 # 醫患家

    (特邀回答: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平原醫院臨床藥學室 高麗麗)

    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學合成抗菌藥物,對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或放射、超聲等影像學結果,診斷為細菌、真菌感染者才有指徵用抗菌藥物;由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及部分原蟲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得有指徵時才可用抗菌藥物。那麼,如何才能正確選擇使用抗生素呢?

    首先,可根據病原種類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品種,最好是根據病原菌種類和藥敏試驗(病原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結果而選定。臨床診斷為細菌性感染的患者,應在開始抗菌治療前,及時留取相應合格標本送病原學檢測,以儘早明確病原菌和藥敏結果,並據此調整抗菌藥物治療方案。

    其次,可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及其體內過程特點選擇用藥。

    各種抗菌藥物的藥效學(抗菌譜和抗菌活性)和人體藥動學(吸收、分佈、代謝和排除過程)特點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臨床適應證。須根據各種抗菌藥物的藥學特點,按臨床適應證正確選用抗菌藥物。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選擇易透過血腦屏障的藥物如頭孢曲松;泌尿系統感染選擇經腎排洩的抗菌藥如喹諾酮類;膽道感染選擇頭孢菌素類等在膽汁中濃度較高的抗菌藥物;骨組織感染選擇骨組織中濃度較高的克林黴素、環丙沙星等;腸道感染選擇口服難吸收且腸壁血藥濃度較高的藥物如呋喃唑酮。

    再者,在未獲知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前或無法獲取培養標本時,可根據經驗選用抗生素。

    臨床診斷為細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獲知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前或無法獲取培養標本時,可根據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礎疾病、發病情況、發病場所、既往抗菌藥物用藥史及其治療反應等推測可能的病原體,並結合當地細菌耐藥性監測資料,先給予抗菌藥物經驗治療。待獲知病原學檢測及藥敏結果後,結合先前的治療反應調整用藥方案;對培養結果陰性的患者,應根據經驗治療的效果和患者情況採取下一步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J].

    2熊薇等.醫院感染與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6-67

    3黎沾良.外科感染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60

  • 5 # 藥事健康

    我們通常指的抗生素是包含在抗菌藥物裡面的。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藥物(如磺胺類和喹諾酮類)。對細菌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

    抗菌藥物種類繁多,每一類都有不同的抗菌譜,也就是不同的抗菌範圍,能夠殺滅或抑制的病原菌不同,如果選用不合理,不但起不到抗菌作用,還會加速細菌耐藥,產生不良反應。所以正確選擇使用抗生素至關重要。

    首先,確定診斷為細菌、真菌感染才有指徵使用抗菌藥物。病毒引起的感染,應用抗菌藥物無效。

    其次,透過確定病原菌種類,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在患者出現症狀時,儘早從其血液,體液,痰液、感染部位等取樣,進行體外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藥敏結果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宜的抗菌藥物。在獲取病原菌藥敏結果前或者患者病情較重,無法獲取培養標本時,可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預測可能的治病菌,根據細菌對各類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及耐藥情況,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進行經驗治療。

    再次,根據藥物在體內的藥效學差異,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必須在感染部位達到有效的抗菌濃度。一般藥物在血液豐富的組織器官濃度高(如:肝、腎、肺),在血液供應低的器官濃度低(如腦脊液),對於藥物分佈較少的器官組織感染,應儘量選用在這些部位達到有效濃度的藥物。如治療腦膜炎,選擇能夠透過血腦屏障,在腦脊液中濃度高的青黴素。

    另外,要考慮治療目的及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比如:一名8歲兒童患者,雖然檢測結果是大腸埃希菌感染,但我們仍不能選擇敏感的喹諾酮類,而要選擇第三代頭孢菌素,因為喹諾酮類能引起軟骨損害,兒童用藥可出現關節疼痛和水腫;患者腎功能減退,應該避免使用主要經腎排洩,對腎臟有損害的抗菌藥物,等等。

    總之,正確選擇使用抗菌藥物是多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建議患者發生感染性疾病,儘早去醫院確診,在醫師和藥師的指導下合理選擇抗菌藥物,避免細菌耐藥和延誤病情,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 6 # 醫學小偵探

    其實大家都知道抗生素不能亂吃,但是為什麼還是會亂用、濫用,我覺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抗生素、抗菌藥物和平時說的消炎藥給混淆了,很多人其實是分不清楚三者關係的,都知道要正確使用,有時候就是已經濫用!

    在自己沒有上醫學大學之前,我印象很深的,每次我感覺不是很舒服,或者家裡人誰有些炎症,我媽就說去吃點消炎藥,那時候拿出來的我至今都不會忘記的藥物:先鋒!也就是:頭孢拉定!真的就是這樣的亂用,直到我上了大學才知道這是抗生素,及時更正制止!想想都有點震驚,但我覺得這絕對是一個普遍現象,很多人都拿抗生素當普通消炎藥使用!

    首先,抗生素與抗菌藥是不是一種藥?我肯定告訴你不是,抗菌藥包括抗生素。抗菌藥指的是一類對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除一部分可以從自然界種提取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如青黴素、鏈黴素、阿莫西林等,還包括一些人工合成的不屬於抗生素的抗菌藥,比如磺胺類、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硝基呋喃類(如痢特靈)、硝基咪唑類(如替硝唑)、惡唑烷酮類(如利奈唑胺)抗菌藥。硝基呋喃類(如痢特靈)、硝基咪唑類(如替硝唑)、惡唑烷酮類(如利奈唑胺)等,同時抗菌藥還包括一些來源於微生物的抗腫瘤藥物等。所以“抗菌素”這個名詞在1982年其實就被取消了,因為抗菌藥的效用是沒法統一、容易混淆的,只是至今流傳於人們日常生活中!

    其次,很多人習慣性將抗菌藥或抗生素“俗稱”為消炎藥,這是非常可怕的,特產容易造成濫用抗生素,導致人體耐藥性,抗生素越用越高階,從一代頭孢到四代頭孢,提前消費抗生素,會導致抗生素關鍵時刻最後對你無用,無藥可用!消炎藥是指抑制“紅、腫、熱、痛”等機體炎症反應的藥物,如常見的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非甾體類藥物,但是注意:只能緩解、抑制這些炎症症狀,不能去除引起炎症的病因,所以消炎藥一般多用於非感染性的炎症。

    而抗菌藥或抗生素多用於感染性炎症,容易造成抗菌藥或抗生素濫用,最主要原因就是使用抗菌藥發現炎症也會逐漸消失,所以通常抗菌藥也就被當做消炎藥使用了!但現實是這樣的,抗菌藥不是直接針對炎症症狀來發揮作用的,而是針對引起炎症的各類細菌,透過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或殺滅來發揮作用的,但是使用多了,細菌會有耐藥性,就像是農村裡面的殺蟲一樣,同一種殺蟲劑用多了,蟲子也不怕你了,變異了。所以現在有很多藥房或藥店,自行購買抗生素,需要憑處方購買,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

    最後,正確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必須明確病原菌,選擇合適對應的抗生素;最好選用一種藥物,如需要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必須要正確聯合,才能提高療效,不然只會更容易產生耐藥性;劑量要足、療程要夠,才能防止病菌產生耐藥或病情反覆;一般的感染性疾病儘量以口服為主,嚴重者可選擇靜脈輸液;一定要遵醫囑用藥,不能自己隨意增量或減量,更不能隨便改藥或加藥,有過敏史也要及時反應!

  • 7 # 兒科孔醫生

    如何正確的使用抗生素,首先要理解這幾個概念,炎症,抗生素,抗菌藥物。

    炎症,是機體對於刺激的一種防禦反應,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炎症,可以是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也可以不是由於感染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症。感染性炎症,又根據其病原體有很多的分類,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非典型微生物衣原體、支原體感染,真菌感染。

    (不會作圖只能自己畫)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這些病原體當然也包括細菌真菌,衣原體,支原體等。

    而抗菌藥物,如頭孢,青黴素,阿莫西林等等,是針對細菌感染所導致的嚴症,可以殺滅或者抑制細菌。

    那麼根據這幾個概念來看,“消炎”顯然不等於抗生素,不等於抗菌藥物,細菌感染所導致的炎症只不過是眾多炎症中的冰山一角。而我們平時通常想當然把“抗生素”理解為“消炎藥”。這是不正確的,只要稍微不舒服就拿頭孢,阿莫西林來消炎,顯然是錯誤的,而且是無效的。抗生素對於感染性炎症有效,非感染性炎症無效。抗菌藥物對細菌感染的炎症有效,對非細菌感染無效。

    就拿感冒這個普通的病來舉例。感冒發燒的致病體往往不是細菌,而是病毒居多,那麼抗菌藥物當然是無效的。既然是病毒感染,那麼抗病毒藥物可以嗎?實際上,和其他大多數病毒感染一樣,普通的感冒有自限性,這個病是自己會好的,大約幾天到一週的時間,無需抗病毒治療,目前更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很多人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比如我生病了,我吃了藥,結果過了幾天就好了,就會反過來認為我這個藥有效。如果錯兩天沒效,那他可能又會認為,我這是病得太嚴重了。事實上這缺乏一個有效的對比,對於普通感冒來說,你喝幾天涼水睡幾天覺,感冒也會好。

    所以無論是孩子大人生病後應該積極尋找病因。認清疾病本質。抗菌藥物應該在明確病因確實是細菌感染之後才能使用。病毒感染有一定侷限性,抗病毒藥物尤其是中成藥無需使用。目前尚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

    特別的是過去常常使用利巴韋林來抗病毒,治療兒童感冒。但這個藥副作用非常多,而且沒有特效,故孩子不應該使用利巴韋林治療普通感冒。

    可能又會有新的的問題,比如說抗生素,並不治療普通病毒感冒,我預防細菌感染是可以了吧?這也是錯誤的。事實上抗生素並不能預防細菌感染,而且會導致以後可能耐藥菌的出現,加重病情,治療困難。

  • 8 # 使用者6074163829

    謝謝激請,一箇中醫對抗生素,不很懂,對西藥不敢興趣,治病從來不用西藥,治病只用中草藥,在幾十年的治療中,只是總結了一個經驗,就是西藥只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癒,還可能制病,延誤治療。像一些白血病腎病的發生,對服用西藥是脫不了關係。西藥沒一種藥不傷害肝腎的……

  • 9 # 芝士媽媽

    抗生素是什麼?

    抗生素顧名思義就是抗擊微生物的元素,或者說藥物,。

    它們可以殺死那些微生物來維持我們身體的平衡,大家熟知的頭孢、青黴素、阿奇黴素、紅黴素等都屬於抗生素。

    抗生素能否給孩子用?

    到底能不能給孩子用抗生素,一般堅持醫生明確診斷是細菌感染,那就放心用。

    如果是病毒感染,那就不要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這種情況就屬於「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用多久?怎麼用安全?

    抗生素必須按療程,而且足量的使用。一般需要5-7天,如果病情較嚴重,可能時間更長。

    很多家長認為抗生素不好,所以只吃一兩天,本來規定一天要吃3次,只給孩子吃2次。

    其實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如果療程不夠,細菌殺滅不足,那些沒被殺死的細菌還可能產生耐藥性。

    使用抗生素後會導致其它症狀嗎?

    有可能會導致腹瀉,因為抗生素雖然可以殺滅細菌,但同時也會破壞腸道正常的菌群,殺滅有益菌,因此就容易導致腹瀉。

    因此,如果是長期食用抗生素的,建議配合益生菌一起吃,那樣可以維持正常的腸道菌群。減少腹瀉情況。

  • 10 # 歪瓜叔叔

    英華人弗來明於1928年發現了青黴素。隨後各類抗微生物感染的藥物相繼出現,統稱為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為人類戰勝感染性疾病開闢了一條捷徑,以至於人們在感冒、頭疼時都不由自主的想到抗生素。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很多人都把抗生素當普通消炎藥使用。

    抗生素的濫用已開始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調查結果表明,73.6%的受訪者認為身邊有濫用抗生素的現象。《美國醫學會雜誌》也指出,2010-2011年間,美國約有7800萬門診患者接受了不合理的抗生素治療。在中低收入國家,每年有超過21萬新生兒由於抗生素耐藥性造成的血液感染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發出預警,認為抗生素耐藥性感染將成為未來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呢?(1)抗生素都有對應的適應症,必須明確病原菌,對症下藥,對不明原因的發熱或病毒感染,不要亂用抗生素;(2)熟悉藥物的抗菌作用和藥代動力學,最大限度的確保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3)最好選用單一抗生素,不得已時才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以增強療效。(4)按藥代動力學引數制定用藥方案,力求給藥途徑、劑量、療程和病情相適應;(5)務必遵醫囑,不能隨意增量或減量,更不能隨意改藥或加藥。

    應對抗生素耐藥性,離不開全球的共同努力。相信終有一天,科學家將研製出新型、不易引起病原菌耐藥性進化的抗生素。但在此之前,人們只能透過規範抗生素的使用來延緩抗生素耐藥性不斷擴大的問題。杜絕濫用抗生素,就是為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爭取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過年為什麼越來越沒有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