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錦翼
-
2 # 環球網
胡宗憲,字汝貞,安徽績溪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此時胡宗憲才26歲,可以說是少年得志。
之後胡宗憲當了一名小縣官,因為在年度考核中優良,榮升御史,巡視宣府和大同。那個時候大同屬於邊陲重地,時常和蒙古騎兵打交道,胡宗憲對兵法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因為良好的表現,胡宗憲被調往浙江,擔任浙江巡按。
此時的浙江有一個厲害的人物——趙文華。此人是嚴嵩的義子,當時的嚴嵩父子權傾朝野,正是這個趙文華陷害忠良,把浙江搞得烏煙瘴氣。然而胡宗憲卻憑藉著自出眾的洞察能力,小心翼翼的逢迎趙文華。最終在嚴氏父子的舉薦下,胡宗憲升任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同時加直浙總督,總理多省兵務。
在直浙總督的任上,胡宗憲大施拳腳。一方面發掘並重用傑出人才,如戚繼光、俞大猷和徐渭(此人和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另一方面,胡宗憲充分發揮自己對兵法的獨到見解,在抗擊倭寇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不但將汪直和徐海擒獲,還對盤踞在東南沿海多年的倭患進行了大範圍的圍剿。另外,明朝的水師也是胡宗憲時期建立的。
可以說此時的胡宗憲風頭無人能及,但是也是在此時嚴嵩父子失寵,雖然胡宗憲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嚴嵩的黨羽,但是因為和嚴嵩走得比較近,而和時任內閣首輔的徐階並無交集,本著除惡務盡的原則,徐階授意他人彈劾胡宗憲,雖然嘉靖放了胡宗憲一條生路,但最終還是被抓入獄,因無法忍受冤屈,胡宗憲在獄中自殺身亡,時年五十四歲。
值得一提的是,徐階政治生涯中的最大亮點就是鬥倒了權勢熏天的嚴嵩父子,並且在上任後革除嚴嵩弊政,被稱為“名相”。胡宗憲雖然抗倭有功,但是他和他的兒子征斂貪汙,此事也是最後徐階等人彈劾的一條罪狀。
-
3 # 事實入耳
胡宗憲做到的最大官職是總督,總督是地方性大員其官署都是位於地方而並不在京城,總督管理一省或者兩省。當時胡宗憲所總督的江浙地區因為倭患嚴重,還要指揮抗倭,所掌握的軍隊也是不少,幾乎是明朝當時最大權利的總督。胡宗憲及其兒子當時是比較貪的,所貪數目是很巨大的,其貪墨有很多也是用於官場上打交道。畢竟抗倭需要的各種排程很大,必須與京官打好關係。
明朝的內閣是由皇帝定的,內閣成員是來自於京城六部的高官。這些內閣成員幾乎都是還兼顧六部中工作的,胡宗憲的能力是較強的,但他為地方大員並非京官也不是六部高官。因此,他也是做不了內閣成員的。這個是主要原因,因為對江浙抗倭事務他是很熟悉的,沿海抗倭是離不開他的,無緣京官。後來因為嚴黨倒臺,胡宗憲是嚴嵩的學生,自然被歸為嚴黨。遭到清流黨的彈劾,由於嘉靖皇帝念其功高而赦免,兩年後由於搜出其向他人求救並偽造的聖旨而再次被捕,至於聖旨的偽造有沒有胡宗憲參與還是有人陷害這一點現在也不是清晰的無法定論,由於是偽造聖旨,嘉靖帝也無法赦免,自知無望的胡宗憲自刎於獄中。
-
4 # 司馬青衣58
其實很簡單,明朝的中央官員和地方官員完全是兩個不同體系,涇渭分明。比如科舉三甲,排名前列的透過翰林院考試的成為庶吉士,或者進入六部,在京城慢慢的熬資歷,這些就是未來中央官員的後背了,排名靠後的會分到地方擔任主官等等,一般地方官員做到頂點就是一地總督了,但是往往你地方官做的越大,離中央反而越遠,你要是隻做到一地知府,還可以再調到中央慢慢升官,以後有可能執掌六部甚至入閣,但你要做到地方督撫大臣了,那肯定再也不可能入主中樞了。
因為內閣在最開始建立時只是為了皇帝找一些處理政務的秘書而已,根本就不是為了找一個宰相來領袖群臣,領導國家的,所以找的也不可能是在地方政務一步步爬上來,能力出眾的大臣,即使後來內閣慢慢有了宰相之時,但所謂的大學士幾乎都是在京城裡面慢慢熬資歷一步步爬上去的,即使明朝的名相徐階、張居正都是如此,有志於入閣根本不可能一直待在地方,這是自絕內閣之路。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下胡宗憲,胡宗憲做到了直浙總督,執掌東南幾省財權兵權,當時東南是大明的經濟腹地,而由於倭寇的肆虐,承平已久武備崩壞的大明在東南訓練出了一支百戰精兵,還有戚繼光、俞大遒這樣的名將。當倭寇之患慢慢消除時,已經不是胡宗憲入不入主中樞的問題了,而是中央面對的是天下大半財賦、大半可戰之兵都在東南王胡宗憲手裡,這時候不要說胡宗憲是已經倒臺的嚴嵩的人了,就算你是新首輔徐階的人,中央也的對付你啊,這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是胡宗憲的悲劇,倭患滅亡之日,就是你死之時。
-
5 # 布夫舟
大明官場之中,個人的立場才是最重要的。通俗來說就是你站在那一邊,你的老大是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便是最形象的比喻。為什麼古代很多權臣能夠篡位,說白了就是手底下的人全是自己帶出來的,只聽自己的,皇帝說的話也不管用。三國的董卓,近代袁世凱的便是最好的例子。胡宗憲是嚴黨的人,和嚴嵩有著師徒情義。沒有嚴嵩,就沒有胡宗憲。胡宗憲無論本人如何,他始終都是嚴黨的人,這是改不了的。正如高拱所說:
“他可是嚴嵩一手提拔的。”“倒不是說人誰都不會變。”“可他的根畢竟在嚴嵩那兒”嚴黨倒臺以後,徐階高拱張居正必然會取代嚴黨,各自提拔自己的人。無論是徐階、還是高拱、亦或是張居正,誰不是有本事的人?誰手底下沒有幾個有能力的人?要知道他們可是整個大明朝的精英,也是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人。即使胡宗憲能力強,貢獻大,又如何?所以胡宗憲是不可能入閣的。
試想一下,如果胡宗憲入閣,那麼嚴黨的殘餘勢力必然會依附胡宗憲,形成新的嚴黨。嘉靖不會那麼傻,徐階高拱張居正也不會這麼對他手下留情的,畢竟斬草要除根。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人是需要手底下的人支援才行的。鬥贏了嚴黨,他們是需要給手底下那些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的。比如徐階的學生趙貞吉去趟浙江的渾水不就是為了入閣麼?
胡宗憲自己也明白這個道理,也知道嚴黨倒臺後自己的結局。即使如此,他為了國家,為了百姓,最後沒有聽嚴嵩的勸告——養寇自重。他果斷的命令戚繼光剿滅了倭寇,才導致了嚴黨的最終滅亡。他很早就這樣對譚綸說過:
“我是嚴閣老提攜的人。”“千秋萬代的史書上,我胡宗憲還會是嚴閣老的人。”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6 # 淺行定投
胡宗憲生於績溪龍川胡氏家族。胡家世代為官,其伯祖父胡富曾任明朝南京戶部尚書,其父胡尚仁是個知書達理的鄉紳。生在這樣一個地位顯赫且有濃厚書卷氣的家庭,胡宗憲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日學文,夜學武,二十歲不到,其文才武功已聞名江南。
其父胡尚仁見兒子宗憲有將相之才,況國家正在用人之際,不出來施展才華做一番事業,未免可惜,就勸他進京趕考,謀取功名。
嘉靖十九年,胡宗憲考中進士,先在刑部見習,後先後任山東益都知縣、浙江餘姚知縣,繼而赴北彊抗擊韃靼,任山西宣大監察御史,再赴南國平定苗民叛亂,任湖廣巡按監察御史。嘉靖三十三年,調浙江抗擊倭寇,先後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僉都御史,總督浙、直、閩、贛等處軍務,浙江巡撫,兵部尚書、少保兼太子太保,部察院右部御史等職。
胡宗憲是由嚴嵩義子趙文華舉薦而升遷的,在人們的眼裡,他屬於嚴黨。但是胡宗憲認為自己不是嚴黨人,而是一心為國家考慮。可以從下面兩個地方看出來。
胡宗憲在得知緩行“改稻為桑”的奏疏被駁回後與譚綸的對白。他告訴譚綸,自己雖為首輔嚴嵩的門生,但他既不是嚴嵩的人,也不是裕王的人,他也不想成為誰的人。自己為什麼深得雙方信任,就是因為在大事上從來上不誤國、下不誤民。變成黨爭之人,很多本來說得對、做得對的事情也惹來了是非,無法推行下去。所以,胡宗憲指責譚綸沒有長進,其實無論何時何事,站“對”都比站“隊”更重要。
江南織造局貪墨大案敗露,嘉靖召見胡宗憲進京,質問毀堤淹田和浙江官場貪墨實情時胡的奏對,胡自稱“臣有肺腑之誠,瀝血上奏”:國事艱難如此,如果興起大獄,牽及內閣和六部九司,大明朝立時就大亂了,懇請嘉靖帝在適當的時候徹查。胡宗憲瞞下毀堤淹田之事,並非為了嚴嵩的知遇之恩,實乃念及天下蒼生。
胡宗憲與徐階打交道不多,本無過節。徐階本是嚴嵩下級,是嚴嵩向皇上舉薦,才得以斬露頭角。徐階自從當上首輔與嚴嵩平起平坐,就一心想搞倒嚴嵩,取而代之。徐階知道嚴嵩辦事向來謹慎,都事先向皇上報告,得到批准,所以搞倒嚴嵩也很難。徐階先從嚴嵩的部下著手。先彈劾趙文華,趙文華貪賄被查後,免職病死,嚴嵩並未受影響。徐階指使同黨李瑚彈劾胡宗憲,罪名是貪汙嘉興府庫稅銀三萬三千兩,回家買田、討小妾。世宗皇帝派御史崔棟去調查,查證的事實是:三萬三千兩白銀分兩次從嘉興府庫中提出,一次是用於遣散狼兵用了一萬多兩,一次是造戰船,招募軍士,買通
倭寇內線招降之用,還有撫卹死亡和傷殘軍人家屬,計兩萬多兩。錢是由地方藩司經手,胡宗憲只管數字,有帳可查。至於買田,娶妾是沒有的事。早先有人拿此說事,嘉興府庫又要銷帳,胡宗憲正感到苦惱時,好友白恭人捐了兩萬兩,胡宗憲從自已歷年奉祿和皇上賞賜中還了一萬多兩,把帳結清了。崔棟查清後,嘉靖皇帝認為開支合理,同意進行報銷。胡宗憲也沒有再報這筆錢。只當捐款抗倭事業了。至於軍費開支較大,崔棟在報告中說:“宗憲無他,軍中所恃有鼓舞人心者財爾。其中用間行餌,賈勇賞謀,苦以尺寸之間,盡以繩墨約之,寧有今日哉?以臣愚見,宗憲可原。”世宗下旨:“這錢糧既查堪明白,宗憲著照舊督撫地方。”李瑚的彈劾沒有成功。嚴嵩倒臺後,徐階指使南京給事中陸鳳儀上疏彈劾胡宗憲“按兵玩寇,黨庇嚴嵩”十大罪狀。世宗皇帝不予採信,徐階陰謀再次落空。
嚴世蕃抄家後,發現胡宗憲給嚴世蕃的信,信中說有人陷害,希望嚴閣老(即嚴嵩)在皇上面前說說話。徐階卻說胡宗憲與嚴世蕃通謀,要偽造皇上聖旨。世宗皇帝一聽火了,下令第二次逮捕胡宗憲。胡宗憲在“自辯疏”中說:“所謂偽造制旨要件,系何年月?系何筆跡?”“臣前後百餘疏,皆臣手書,不假幕使為之,此惟皇上知之。”世宗覺得有理,因為他熟悉胡宗憲的筆跡,要徐階拿出原件來,徐階支捂過去,拿不出來。皇帝知道有假。至於說胡宗憲有萬貫家財,還為羅龍藏匿財寶。經過抄家,證明是不存在的。當時和胡宗憲一起被抄家的嚴世蕃,家藏黃金三萬兩,白銀二百萬兩。趙文華家藏白銀十萬零四千兩,如果胡宗憲家裡有錢,徐階必定大做文章,史書上必有記載。對於社會上流傳“總督府是銀山”的話,胡宗憲說:“我軍經費歷來不夠,各軍隊的經費都由地方府縣經手發放,我本人從不經手。我總督府的經費,每年只有四千兩銀子,發薪水不管,有時不能及時發放,官兵就要鬧意見,我怎麼能貪汙銀子呢?”事實是胡宗憲家無餘財,所有奉祿和賞賜都充作軍費。徐階對胡宗憲竭盡陷害之能事,在胡宗憲第二次入獄後,徐階等人飯不給吃,病不給治,從人格上進行侮辱,使得胡宗憲很快死去。胡宗憲是明朝官場鬥爭的無辜受害者。
-
7 # 楊過的大仙
想明白被稱為“東南一柱“的胡宗憲為何沒能入閣拜相,首先要了解明朝的內閣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是位精力異常旺盛的皇帝,雖殺胡惟庸而廢宰相將大權獨攬,但旺盛的精力讓他依然能將國家大事處理得當。但俗話說,麻袋片上繡花——一代不如一代,朱氏子孫們一來是沒有了老祖的皮糙肉厚,二來是享樂慣了,也沒有心思再去事必躬親處理朝政。為了國家繼續運轉,就需要一批秘書來替皇帝處理公文,內閣大學士就閃亮登場了。
從這張圖裡能看到明朝內閣的發展過程。既然內閣大學士是皇帝御用的秘書,那在選人的時候就有很多講究,首先一點就必須得是學習好!”學習好"這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怎麼算是學習好呢?古人很聰明,早就搞出了學歷歧視,像現在有些企業非211、985不招一樣,在明朝想入閣,除了科舉考得好外,還得獲得一個榮譽稱號——庶吉士。
庶吉士也叫庶常。其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大體相當於現在的北大博士後畢業吧,而一旦成為庶吉士除了在翰林院搞學術研究,起草詔書外,還會負責為皇帝講解經書,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天天在boss身邊轉悠,那升職加薪,贏取白富美,入閣拜相,走上人生巔峰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所以在明朝,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非庶吉士不能入閣。
再來說下胡宗憲,《明史胡宗憲傳》記載:胡宗憲,字汝貞,績溪人。嘉靖十七年進士。歷知益都、餘姚二縣。可以看出,考中進士後,胡宗憲並沒有進入翰林院而是被外放了知縣,不過胡宗憲的考試成績到底如何,明史沒有記載。我查閱了嘉靖十七年的科舉成績,發現胡宗憲僅僅是名列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而且在第三甲的222人中,胡宗憲竟然只排到了第187名。以這個成績想要入閣,可謂是難上青天。
最後再說一下胡宗憲的結局,明史記載:南京給事中陸鳳儀劾其黨嚴嵩及奸欺貪淫十大罪,得旨逮問。及宗憲至,帝曰:“宗憲非嵩黨。朕拔用八九年,人無言者。自累獻祥瑞,為群邪所疾。且初議獲直予五等封,今若加罪,後誰為我任事者?其釋令閒住。”久之,以萬壽節獻秘術十四。帝大悅,將複用矣。會御史汪汝正籍羅龍文家,上宗憲手書,乃被劾時自擬旨授龍文以達世蕃者,(十一月丁亥)遂逮下獄。宗憲自敘平賊功,言以獻瑞得罪言官,且訐汝正受贓事。帝終憐之,並下汝正獄。宗憲竟瘐死,汝正得釋。萬曆初,復官,諡襄懋。
-
8 # 李景澤64
自從成祖設立內閣制度至今,一百六十年間,大明朝一共出了四十四任首輔,扣除那些數次罷官、數次復任的、還有個改過名的,共有三十二人。 再扣掉那些當了幾個月就下臺的,能真正坐穗這個位子的,就只剩十九個。這十九位中,除了張璁也就是張孚敬外,其餘皆是翰林詞臣出身,其中解縉、胡廣、楊桀、楊士奇皆從詞臣驟起,得位最為容易。 而後再無可驟起者看,或要按部就班、或要另闢蹊徑、或要有極端的好運氣。按部就班者如曹耪、徐溥、劉健、李東陽、楊廷和、梁儲、費宕、李時、夏言、嚴嵩都是從翰林及六部,由六部而入閣;李賢有撥亂反正之功,以太宰託孤進位;陳文是這些人中,在地方任官位最高的——雲南右布政使,而後便任詹事府詹事、禮部尚書、入閣;劉吉雖然官聲極差,人稱越彈越大的‘劉棉花’,卻也是一步一步從翰林到六部到內閣走上來的。 另闢蹊徑者,如徐有貞起自奪門之變;張璁、方獻夫起自大禮議;萬安自認萬貴妃子侄;向憲宗獻**而驟起,因而得一美名曰‘洗屬相公至於狀元出身的栲時、商輅,因為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兩度因禍得福,機緣巧合上位,乃是別人不能複製的大幸運、大造化。可無論如何,沒有任何一個,方上封疆一方、擔任左布政使以上職務的。都是清一色的京官,最多是年輕時候在地方上歷練過,做到督學、按察副使、右市政使這種層次,便都回京了。所以京官有京官的道,外官有外官的路,雖然一開始會有所交匯,但隨著在各自的路上越是越遠,跟對方的距離也就越長,到最後只能是涇渭分明、鴻溝難越了。究其原因,還是所謂的強龍不壓地頭蛇,內閣首輔也是京官,是其它京官們選出來、然後經皇帝同意,並靠他們的支援,才能順順當當幹下去。
-
9 # 阿斗不傻
胡宗憲未能成內閣閣員,唯一問題,不過是因為以下幾點,第一,兩個出生。第二,為官軌跡。第三,站隊問題。第四,嘉靖的用意。
首先讓我們正確認識一下胡宗憲何許人也,大多數人對他的認識都來自小說和電視劇,在文學作品中的胡宗憲,褒義居多,貶義也有,唯獨很少有客觀的認識,那麼胡宗憲到底是什麼人?
一句話評價: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現實主義者,一個理想和現實的結合體,一個精通官場權術,卻保有一定初心,一個明白一切,卻不得不裝作不明白,一個努力的能吏,任何對他的評價用大帽子去扣都是不公平的,任何對他的評價用單純的道德標準去扣都是不公平的。
他的貢獻世所公認,光剿滅倭寇一項就足以標榜青史(不是清朝的意思,槓精太多特此備註)他的能力毋庸置疑,東南一柱當之無愧,那麼為何不能入閣,讓我們一起說道說道。1:二個出生何為兩個出生呢?這話的意思就是胡宗憲本人的家庭出身,還有胡宗憲在科舉成績的出身。
首先看家庭出生:很多人在固有思維中總會認為胡宗憲能當官必然是讀書人出生,最不濟也是士子階層,其實不然,胡宗憲祖上是錦衣衛出生,正兒八經的皇家親軍子弟。在當時來說,屬於軍戶,按照嚴格意義上講,軍戶參與科舉是非常困難事情,就算參與科舉並且獲得進士身份,在明朝文官那固有的階級次序中也處於鄙視鏈的低端。雖然他的家族在當時已經是當地的強宗大戶,世代讀書,但是這層錦衣衛的出生還是時刻被人提起,並阻擋他入閣。
其次看科舉成績:胡宗憲嘉靖十七年,參加科舉,考試成績是三甲同進士出身,就名次而言差不多是三百多名,有個表單人太多數不過來。其實吧這個成績在全國範圍來說還是很不錯的,全國高考300多名,放在現在那是妥妥的精英人物,可是在明朝那個特殊年代,那個文官集團強調出生還有成績和資歷的地方,恰恰成啦胡宗憲不能入閣的原因,有明一朝有個傳統,科舉前三甲或者成績優秀者才能有資格入閣,而他們仕途的起點會和大多數進士不同,那就是入“翰林院”做編修。所謂內閣供奉先入翰林院。沒有入翰林院的人,想入內閣甚至做首輔那是難上加難。而對於同進士出生的胡宗憲,科舉第300多名的成績來說,入翰林院就是個偽命題。這也是他後來就算能力再強功勞在大也入不了閣的原因。
以上二個出生,一個是原生家庭出生,一個是科舉成績出生,二個出生都沒給胡宗憲入閣的理由,就我個人看來這是胡宗憲不能入閣的先天原因出生不好!2.為官軌跡我們看看胡宗憲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
1-胡宗憲中進士後,被安排在刑部觀政,學習政務(嘉靖17年1538年)
2-胡宗憲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的縣令(嘉靖十九年1540年)
3-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胡宗憲母親去世,他奔喪回績溪故里。兩年後,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憲前後在家鄉為父母守孝長達五年。
4-丁憂結束數年後歷任益都知縣、餘姚知縣(繼續地方官生涯)
5-嘉靖二年(1523年)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繼續地方官生涯)
6-在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之時和趙文華關係非常好,因此和嚴嵩搭上線,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嘉靖換地就擢升胡宗憲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又加直浙總督,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
此時,胡宗憲可以調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權力要比一般總督大得多,(繼續地方官生涯)
在江南地區平倭定禍,終成一代名臣,但是輝煌之後終究歸於沉寂,因為嚴嵩父子倒臺,胡宗憲也受牽連,終成文官黨爭替罪羊,最後賦閒,直到被逼死。以上總結胡宗憲為官軌跡,我們可以看出胡宗憲從始至終,仕途生涯近25年,只有2年是作為京官在首都任職,其他時間全部都是外派地方。明朝是個奇怪的朝代,文官集團的歸屬和劃分不光有黨派之別,還有歸屬之別,做京官的天然有更多入內閣的機會,而作為外放官員的胡宗憲,想要入閣,天然又多了一層障礙。
3-站隊問題站隊問題,就和出生還有為官軌跡問題一樣嚴重,也是胡宗憲未能入閣的原因之一。我們都知道胡宗憲是能臣,幹吏,可他同時也是嚴黨成員,當時嚴黨雖然權侵天下,可也是人人喊打的反面角色,在原本就有內閣首輔嚴嵩的情況下,在小閣老嚴世番也是工部侍郎的情況下,嚴黨還怎麼可能在內閣,有多的位置給胡宗憲,如果胡宗憲入閣,內閣權利平衡就會傾斜,這是嘉靖皇帝絕對不能容許的。
在嚴嵩倒臺之後,情況就更糟啦,如果嚴嵩正常退休,嚴黨還在,胡宗憲還是有入閣希望的,可嚴黨被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如何還有入閣的希望?無論立功多大,政績多好,入閣因為站隊問題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4-嘉靖的用意。以上所有都是胡宗憲入閣的側面阻力,但是還不能算絕對阻力,如果嘉靖皇帝要堅持,按照嘉靖的權威還有嚴黨的搖旗吶喊,以上所有都不能成為胡宗憲入閣的障礙,其實最終的障礙來自嘉靖皇帝。
為何說來自嘉靖皇帝,其實透過一句名言:沒有誰是真正的賢臣,賢與不賢也由不得他們,賢時便用,不賢便黜”?我們就能瞭解為何如此!終其一生,嘉靖皇帝眼中沒有所謂的忠誠還是不忠誠,他關心的只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是否符合權利的穩固,是否符合國家的需要。
基於以上所有,他就有了三個理由不讓胡宗憲入閣。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嘉靖皇帝需要的是什麼?其實即複雜又不復雜,嘉靖皇帝需要聽話的人,而胡大人是怎麼樣的人?他是能做事肯做事也能有自己主見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做不了內閣大臣,為何,原因很簡單,他有自己的底線和理想,就會有分歧,他做不到全盤迎合嘉靖的需要,這從他在改稻為桑政策施行中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一個不聽話的人入閣,不符合嘉靖的需要。
是否符合權利的鞏固:嘉靖皇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明白帝王之道的皇帝,那麼帝王之道核心是什麼?就是權利的牽制和平衡,平衡才是最穩定的關係,所以任何一任首輔大臣都有個不對盤的次輔,夏嚴時候是嚴嵩,嚴嵩時候是徐階。深諳不能一家獨大道理的嘉靖又如何會讓戰績標榜,功勞巨大的胡宗憲入閣?如果他入閣,替代誰?嚴嵩嗎?不可能,徐階嗎?也不可能所以他絕對不能入閣。要不就會有權利失衡的可怕結果發生。這絕對不能接受。
是否符合國家的需要:以上二點分別從國家層面和權利平衡層面分析了胡宗憲為何不能入閣,還有個主要原因是國家需要胡宗憲地方需要胡宗憲,原因嗎,很簡單,勾心鬥角的官僚在京城大有人在,可是能主政一方,穩定地方,抵抗外敵的能吏很少,而胡宗憲就是如此一個能吏,也許他私德不行,也許他貪汙腐化,也許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可是他就是能辦事,能做好事。這樣的人,放在京城內鬥是人才的損失,放在地方才是人盡其才。
於是基於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看到嘉靖也是不願意讓胡宗憲入閣。最後還要補充一點,那就是,胡宗憲不能做“出將入相之人”,這種稀有動物,從北宋開始就已經被禁絕啦,唯一的列外是北宋著名的捏面將軍狄青,可是他也不過樞密院副職。還不得善終。原因嗎也很簡單,“內外臣勾結與國不利”。你說你一個帶兵打仗出生戰績標榜的總督,手下無數無雙戰將(戚繼光,俞大猷)在入閣,你算文臣還是武將?外面帶兵有你人,內閣文官有你勢力,這太危險了絕對不行。
基於以上所述的所有原因我們就能清晰明白的看出為何胡宗憲不得入閣。最後我們看看胡宗憲結局因嚴嵩餘黨問題,還有自身家庭貪汙腐敗問題,被所謂正氣凜然的文官集團窮追猛打,最後賦閒在家的他也被抓入大獄準備判刑。
那一夜,戰將胡宗憲毅然自殺。
那一夜,政客胡宗憲毅然自殺。
那一夜,能吏胡宗憲毅然自殺。
那一夜1565年11月初3夜,在留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後,胡宗憲去了,54歲年紀,還能創造多少奇蹟,可是他去了,只留下蕩平海江,倭寇絕跡的故事為後人傳頌。默哀胡宗憲,東南因你而太平,功過自有後人評書。 -
10 # 新知傳習閣
一
胡宗憲,祖籍安徽績溪人,祖上世代都是錦衣衛出身。
1542年,仕途順利的胡宗憲因母親去世而回家守孝。兩年後父親又去世,胡宗憲一共在家守了五年孝。
這五年間,胡宗憲也沒有閒著。他在家裡邊讀了大量經世濟民的實用叢書,從地方官府的各部門治理到軍隊管理,甚至包括兵法謀略。
再次出山的胡宗憲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了,他對任何一個地方的治理都信手拈來。政績突出的他被一步步提拔了上來。
二
1554年,嘉靖皇帝任命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這是他人生一個新的起點。
在這裡,胡宗憲看到一些亂象,英勇抗倭的俞大猷因為打勝仗反而多次被降級,那些依附嚴嵩的官員儘管腐敗無能卻能步步高昇。
一心想為大明朝平定倭患的胡宗憲認識到朝中沒有靠山,不要說想做大事,就是保命都難。於是他投靠了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有了堅實的後臺,不久胡宗憲就被升為浙直總督。這個職務在地方官員中已經是頂級的,一個人統管七個省的兵力。
在胡宗憲的安排和排程下,戚繼光、俞大猷和盧鏜等抗倭名將奮勇殺敵,明朝的東南沿海才慢慢趨於和平。
三
回到主題,胡宗憲為什麼沒有能夠進入明朝的內閣呢?
在這裡我們先要明白一下明朝的政治格局。天下都是朱皇帝一個人的,但他管理不過來,就只好任命了一些文官來代替他管理。但皇帝慢慢發現這些文官成了官僚集團,會揹著他幹一些私活。
於是皇帝就組建了中央機構內閣,由內閣與地方官員作鬥爭。慢慢的他發現內閣也靠不住,皇帝又開始啟用太監來制衡內閣。
在明朝的政治格局上,中央的內閣、地方官員、秉筆司禮監太監就是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最終都為皇帝所用。
四
在明朝有一個很大的罪名,就是內朝大臣勾結外臣。因為有聯手反叛的嫌疑,所以最為皇帝所擔心。像胡宗憲這樣在地方上一定做到頂級的大臣,是不可能進中央的。這樣的人最有可能內外勾結,犯上作亂。
另外還有一點,嘉靖皇帝從來都把內閣大臣當成木偶來玩。他不會讓嚴嵩坐大,所以又扶持了一個徐階,讓他們相互鬥爭玩平衡。
嚴嵩一黨的勢力已經太大,在胡宗憲還在浙江的時候,嘉靖皇帝就準備除掉嚴嵩了。徐階上臺後,自然要完成對嚴嵩一黨的清算。作為嚴嵩手下的重要成員,手握重兵的胡宗憲首當其衝。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嚴嵩都沒有了,胡宗憲何以自保?何況胡宗憲也不是一個清官,只是一個貪汙腐化的能幹官員而已。在官員的大批彈劾下,嘉靖皇帝不得不把胡宗憲下獄。
但嘉靖皇帝還是將保全胡宗憲,but關在大牢中,卻一直都沒有審訊,但胡宗憲卻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在牢中寫下了“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然後就自殺了。
回覆列表
因為他站錯了隊啊。
胡宗憲的確有能力,但是電視劇裡演的他憂國憂民有點過了。
人是多面的,胡宗憲有能力是一方面,但在明朝要想做好地方官,幹出點業績,就必須在朝廷有根基,當時朝廷最大的樹是嚴嵩,胡宗憲就結交嚴嵩。而他也是嚴嵩的義子趙文華舉薦的。
這為他辦事行了方便,但也為他將來倒黴種下了禍根。
等嚴嵩倒臺了,嚴的對手徐階上臺,清除嚴嵩黨羽。
任何跟嚴嵩有關的人物,不管對錯,都要拔掉,這就是咱們歷史書上的黨爭。
只有站隊,不分對錯。
胡宗憲的一開始被人檢舉誣陷貪汙等各大罪狀,後來皇帝還替他說話:“宗憲不是嚴嵩一黨,自任職御史後都是朕升用他,已經八九年了。而且當初因捕獲王直而封賞他,現在如果加罪,今後誰為我做事呢?讓他回籍閒住就好了。”
既然皇帝說話了,胡宗憲就得了一條命,回家苟活了。
但明朝文官有一種固執,皇帝放過了你,我會讓皇帝不放過你。
後來胡宗憲的一個下屬犯罪,在這個下屬家裡,發現了胡宗憲寫給嚴嵩兒子嚴世藩的信,內容是請嚴世藩幫他說話,並行賄多少,另外居然還有胡宗憲自己擬定的聖旨一道。
這次皇帝都不能寬恕他了。
胡宗憲就這麼死去了。
這就是中國古代玩政治的現實邏輯,站錯了隊,就是錯了一切。
胡宗憲死後,他當年的手下戚繼光繼續抗倭大業,他也要投靠朝廷的人,他投靠的是張居正。
張居正死後,他先被調往廣東,然後又被人免職,最後病死家鄉。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幹實事的永遠幹不過動嘴皮子的。
因為幹活的人都會犯錯,而不幹活的永遠不會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