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島過海小卒
-
2 # 小強陝西特產
高筍病蟲害的防治
種植篙筍防治菌病用藥
種植篙筍防治菌病用藥
高筍 - 病蟲害防治
南方抗高溫高筍 病蟲害主要有胡麻葉斑病、鏽病、 飛蝨、螟蟲等。
胡麻葉斑病
真菌性病害:( 半知菌亞門)。在高筍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
1.症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溼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黴狀物。
受害葉片由葉尖向下乾枯,後期常引起葉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減產。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和分生 孢子在高筍殘葉上越冬,隨氣流或雨水傳播。
3.環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溼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燬,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 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筍株抗病力。
鏽病
真菌性病害( 擔子菌亞門),危害葉片和葉鞘。
1.症狀:發病期間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會出現黃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後,散出鏽色粉狀物。病斑散生,不規則排列。嚴重時造成葉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長矮小。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及 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高溫多溼,偏施氮肥,利於發病。(及時打老黃葉)
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株及田間雜草。
②增施磷肥、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④藥劑防治:在5月份(預防)、發病初期分別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67%敵鏽鈉可溼粉劑2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筍期慎用。
飛蝨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高筍殘體,降低越冬卵量基數。
②及時剝枯葉、拉黃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形成不利於成蟲的生存環境。
螟蟲
防治方法:
①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冬前割墩時清除高筍病殘體,開春剷除 田邊、水溝邊雜草,消滅越冬幼蟲。
②藥劑防治:掌握在蟻螟盛孵期,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高筍黑粉病
症狀特點:
主要侵害植株地下莖(高筍)。染病高筍植株生長減弱,葉片變寬,葉色深綠,葉鞘發黑。挖檢地下莖(高筍),發現地下莖變短,部檢筍肉,發現筍肉呈短條狀變黑(病菌未發育成熟的 孢子堆)或散出黑粉(病菌發育成熟的孢子堆)。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 擔子菌亞門、 黑粉菌目的高筍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Henn.]。病菌以菌絲體潛伏於 地下莖內,當新芽萌發時,菌絲即由母莖侵入芽內,並與芽生長點同步向上發展。病菌新陳代謝產生一種稱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質,刺激高筍嫩莖基部膨大為紡錘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莖(高筍)組織內縱橫蔓延,從營養生長階段轉向 生殖生長階段便形成冬 孢子堆,此時高筍嫩莖有許多黑色短條狀斑。冬 孢子堆發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團)。被害病莖不能抽生花穗。如植株分櫱過多,或肥力不足,或灌水不當,往往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中國近年推介的16個高筍品種中, 武漢菜科所培育的8602和8937兩個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但是否抗黑粉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精選不帶菌筍種。
2、加強管理。春季要割老墩、壓筍墩,降低植株 分櫱節位;在老墩萌發時疏除過密分櫱,促萌芽整齊;管好水層,分櫱前宜淺灌,中期適當露曬田,高溫期宜深灌,抑制遲分櫱;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前期及時追肥,促分櫱生長,高溫期宜控制追肥,抑制後期分櫱,夏秋季節及時摘除黃葉,改善株間通透性。
高筍軟腐病
症狀特點:
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於採收後運輸、銷售和貯藏期中的高筍。染病高筍初呈近圓形至不定形近半透明水漬狀斑,後病斑迅速擴充套件,患部組織軟腐,聞之有惡臭味,終致高筍部分或大部分組織腐爛,不能食用。患部病徵一般不明顯,觸之有質粘感。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細菌,歸胡蘿蔔軟腐歐氏桿狀細菌胡蘿蔔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跟白菜等軟腐病的病原相同。本病原細菌寄主範圍較廣泛,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侵染茄科、 百合科、傘形花科、菊科及禾本科等蔬萊。病菌以 細菌體在田間病株、窖藏種株中越冬,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或土雜肥乃至害蟲體內越冬,藉助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和昆蟲等傳播,從寄主傷口侵入致病。高筍在運輸銷售過程中,主要透過發病與健康組織之間相互接觸傳染致病。筆者首次偶然從市場菜攤銷售的高筍中發現此病的。當時該菜攤銷售的小白菜也有少量軟腐病株,相信菌源是來自菜攤中感染軟腐病的小白菜。筆者曾把病高筍帶回室內,用發病與健康高筍或發病高筍與小白菜葉片和 葉柄接觸,保溼一段時間(約24小時),結果健康高筍和健康小白菜葉片均發病。說明高筍在銷售過程中發病是透過接觸傳染引起的。
防治方法:
高筍是採收後的高筍植株供食用的產品,為便於短期貯藏或運銷周圍地區,高筍產品往往保留筍肉的葉鞘,這樣筍肉可儲存5~7天不變褐色。而當這種高筍產品進入批發市場再分銷到菜攤經營者後,再剔除葉鞘,露出筍肉(即高筍,只可儲存l~2天),就地供應市場。
鑑於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於這一環節,故防治本病,應抓好下述幾點:
1、在剝除 葉鞘、露出筍肉時,注意剔除可疑病高筍,另行處理,避免接觸傳染。
2、注意勿把高筍與大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一起堆放銷售,以防止或減少軟腐病接觸傳染。如發現個別或少量白菜類蔬萊感染了軟腐病時,更應及時徹底妥善處理,避免病害蔓延,招致更大損失。
3、據 無錫地區經驗,將高筍基部在明礬粉中蘸一下,或浸於l%~2%明礬水中稍頃,在常溫條件下可延長高筍產品貯藏時間(約l0天)。據此,筆者建議,在高筍軟腐病常發生的地區或菜攤可試在明礬液中加入l2% 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5000倍液),可減少接觸傳染、抑制軟腐病蔓延。同樣,如白菜類蔬菜常有軟腐病發生,也可試用硫酸鏈黴素(濃度同上)進行處理。
高筍瘟病
症狀特點:
高筍瘟病又稱高筍灰心病,主要侵害葉片。葉片病斑分急性、慢性和褐點3種類型。急性型斑圓點狀,暗綠色,斑背面灰綠色黴層病徵(分孢梗及分生 孢子)較明顯,其出現是高筍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斑近梭形,似牛眼, 周緣紅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常有或長或短的壞死線,此種病徵由急性型斑轉化而成,其出現預示著田間病情由急激轉向緩和,斑背病徵不明顯。褐點型斑表現為褐色小點,與高筍胡麻斑近似,但斑外無黃色暈圈,且多見於較老葉片,在高溫乾燥的天氣條件下發生,不常見。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 半知菌亞門的高筍梨孢菌[Pyriculariazizaniae Hara]。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在老株上或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 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藉助風雨傳播,從表皮貫穿侵入致病。高溫高溼的天氣特別是陰雨連綿、 日照不足時有利於本病發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過分密植株間鬱閉等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一些一般表現抗逆性較強的新品種,如8602.8937.860l以及揚茭l號、83-1.浙茭2號、5號等,是否也抗本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
2、結合冬前割墩,收集病殘物燒燬,以減少來年菌源。
3、加強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管好水層,避免長期深灌,注意適時適度露曬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植株抵抗力,有助於減輕發病。
4、及早噴藥預防控病。在植株分櫱盛期,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加強檢查,視苗情、天氣和病情(是否發病和病斑型別等),決定挑治或全面治。藥劑除參照胡麻斑病防治用藥外,還可噴施20%三環唑可溼粉l000倍液,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l000倍液,或50%瘟特靈懸浮劑( 廣東 江門農藥廠)600~800倍液,或l3%三環唑春雷黴素可溼粉400~500倍,2~3次,隔lO~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後疏。
高筍紋枯病
症狀特點:
高筍紋枯病主要發生于田間,侵害植株葉鞘及葉片。初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橢圓形小斑,後擴大並相互連合成雲紋狀或虎斑狀大斑,病斑邊緣深褐色,發病與健康部位分界明晰,病斑中部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由下而上擴充套件,延及葉片,使葉片出現雲紋狀斑。發病嚴重時,葉鞘葉片提早枯死,高筍 肉質莖亦受危害,致筍肉乾癟,失去食用價值。本病患部病徵前期表現為蛛絲狀物(病菌菌絲體),後期表現為蘿蔔籽粒狀的核狀物(由菌絲體糾結而成的菌核)。幼嫩菌核呈白色至乳白色絨球狀,老熟菌核茶褐色。表面粗糙,仔細觀視其呈海綿狀孔,或似蜂窩狀,易脫落。
病原及發病特點:
高筍紋枯病病原為真菌。其 無性世代歸 半知菌亞門的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有性世代歸 擔子菌亞門的亡革菌屬[Thanatephorasasakii(Shir.)Ju=Pelliculariasasakii(Shir.)Ito]。田間病菌常見 無性世代, 有性世代在高溼條件下偶有產生,不常見,即使產生,其在病害週年迴圈中所起的作用也不重要。病菌主要以菌核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田間雜草及其他寄主作物上越冬。菌核會隨灌溉水傳播,飄浮於水面,隨風向集結於下風向的 田邊或田角。當菌核飄浮並附著於高筍植株上時,在適宜溫溼度條件下,萌發菌絲,從近水面的葉鞘處侵入致病。發病後,病部上形成的蛛絲狀菌絲體又可透過攀援接觸擴大侵染危害。菌核的存活力很強,遺落在土中表層甚至深層的菌核至少可存活1~2年。病菌具有多徵性,其寄主範圍很廣,除禾本科作物和雜草外,自然感染髮病的寄主不下l0餘科數十種之多。病菌發育和菌核的形成均喜高溫高溼(適溫為28~32℃、相對溼度為96%以上)。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數、氣象條件、田間生態、植株營養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遺落在土中的菌核(菌核殘留量)數量的多少與田間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係。上季或上年菌核殘留量多,初期植株發病率也較高,而此後田間病情的發展,則受田間生態及植株營養狀況等因素影響較大。高溫高溼的年份和季節病害發展快;田間長期深灌、疏於露曬田,或過分密植、株間通透性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植株體內遊離氨態氮含量過高,皆有利於病害的發展,病情加重。高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應採取植前儘量清除田間殘留菌核以減少菌源,植時和植後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發病期及時施藥保護、控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植前儘量清除菌源。紋枯病重病地區和重病田,在翻耕耙平後,利用混在“浪渣”內的菌核隨風吹集至下風向的 田邊和田角的特點,用佈網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撈、收集“浪渣”帶出田外燒燬或深埋,可減少菌源,減輕植株前期發病。此項工作如能堅持做好,收效明顯。
2、合理密植,結合管理儘量清除植株基部鞘葉,改善株叢間通透性,有助於減輕發病。
3、管理好肥水,創造一個適於高筍植株生長,不利病害蔓延的田間生態環境,以控制本病的水平擴充套件和垂直擴充套件,減輕危害。在用肥上,採取前促(分櫱)、中控(無效分櫱)、後補(催筍肥促孕筍)的施肥策略,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在水漿管理上,宜根據高筍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採取前淺(萌芽期及分櫱期)、中曬(控無效分櫱)、後淺或溼潤(促孕筍)的策略,以水調溫,以水調肥。颱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 田水,施後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後再適度灌田水,孕筍期乾乾溼溼,保持根系活力,葉片轉色正常。
4、及時噴藥預防控病。分櫱盛期前後透過噴藥控制病害水平擴充套件。植株生長中後期透過噴藥控制病害垂直擴充套件,使植株保持足夠的功能葉,以利孕筍,提高筍產量。用藥可選噴5% 田安水劑400~500倍液(前期),或28%多菌靈井岡黴素懸浮液500~700倍液,或l6%噻嗪酮井岡黴素懸浮劑800~l 000倍液,或22% 雙井水劑300~400倍液,或2萬單位井岡黴素300倍液,或20%三環唑井岡黴素600~800倍液,2~3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
3 # 鄉村大亓
高筍病蟲害主要有胡麻葉斑病、鏽病、飛蝨、螟蟲等,他們威脅到高筍的生長,不得不防治。
胡麻葉斑病
真菌性病害:(半知菌亞門)。在高筍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
1.症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溼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黴狀物。
受害葉片由葉尖向下乾枯,後期常引起葉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減產。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高筍殘葉上越冬,隨氣流或雨水傳播。
3.環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溼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燬,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筍株抗病力。
鏽病
真菌性病害(擔子菌亞門),危害葉片和葉鞘。
1.症狀:發病期間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會出現黃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後,散出鏽色粉狀物。病斑散生,不規則排列。嚴重時造成葉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長矮小。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及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高溫多溼,偏施氮肥,利於發病。(及時打老黃葉)
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株及田間雜草。
②增施磷肥、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④藥劑防治:在5月份(預防)、發病初期分別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67%敵鏽鈉可溼粉劑2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筍期慎用。
-
4 # 大傻哥嚴選
高筍 - 病蟲害防治
南方抗高溫高筍 病蟲害主要有胡麻葉斑病、鏽病、 飛蝨、螟蟲等。
胡麻葉斑病
真菌性病害:( 半知菌亞門)。在高筍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
1.症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溼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黴狀物。
受害葉片由葉尖向下乾枯,後期常引起葉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減產。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和分生 孢子在高筍殘葉上越冬,隨氣流或雨水傳播。
3.環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溼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燬,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 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筍株抗病力。
鏽病
真菌性病害( 擔子菌亞門),危害葉片和葉鞘。
1.症狀:發病期間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會出現黃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後,散出鏽色粉狀物。病斑散生,不規則排列。嚴重時造成葉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長矮小。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及 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高溫多溼,偏施氮肥,利於發病。(及時打老黃葉)
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株及田間雜草。
②增施磷肥、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④藥劑防治:在5月份(預防)、發病初期分別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67%敵鏽鈉可溼粉劑2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筍期慎用。
飛蝨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高筍殘體,降低越冬卵量基數。
②及時剝枯葉、拉黃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形成不利於成蟲的生存環境。
螟蟲
防治方法:
①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冬前割墩時清除高筍病殘體,開春剷除 田邊、水溝邊雜草,消滅越冬幼蟲。
②藥劑防治:掌握在蟻螟盛孵期,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高筍黑粉病
症狀特點:
主要侵害植株地下莖(高筍)。染病高筍植株生長減弱,葉片變寬,葉色深綠,葉鞘發黑。挖檢地下莖(高筍),發現地下莖變短,部檢筍肉,發現筍肉呈短條狀變黑(病菌未發育成熟的 孢子堆)或散出黑粉(病菌發育成熟的孢子堆)。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 擔子菌亞門、 黑粉菌目的高筍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Henn.]。病菌以菌絲體潛伏於 地下莖內,當新芽萌發時,菌絲即由母莖侵入芽內,並與芽生長點同步向上發展。病菌新陳代謝產生一種稱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質,刺激高筍嫩莖基部膨大為紡錘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莖(高筍)組織內縱橫蔓延,從營養生長階段轉向 生殖生長階段便形成冬 孢子堆,此時高筍嫩莖有許多黑色短條狀斑。冬 孢子堆發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團)。被害病莖不能抽生花穗。如植株分櫱過多,或肥力不足,或灌水不當,往往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中國近年推介的16個高筍品種中, 武漢菜科所培育的8602和8937兩個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但是否抗黑粉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精選不帶菌筍種。
2、加強管理。春季要割老墩、壓筍墩,降低植株 分櫱節位;在老墩萌發時疏除過密分櫱,促萌芽整齊;管好水層,分櫱前宜淺灌,中期適當露曬田,高溫期宜深灌,抑制遲分櫱;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前期及時追肥,促分櫱生長,高溫期宜控制追肥,抑制後期分櫱,夏秋季節及時摘除黃葉,改善株間通透性。
高筍軟腐病
症狀特點:
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於採收後運輸、銷售和貯藏期中的高筍。染病高筍初呈近圓形至不定形近半透明水漬狀斑,後病斑迅速擴充套件,患部組織軟腐,聞之有惡臭味,終致高筍部分或大部分組織腐爛,不能食用。患部病徵一般不明顯,觸之有質粘感。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細菌,歸胡蘿蔔軟腐歐氏桿狀細菌胡蘿蔔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跟白菜等軟腐病的病原相同。本病原細菌寄主範圍較廣泛,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侵染茄科、 百合科、傘形花科、菊科及禾本科等蔬萊。病菌以 細菌體在田間病株、窖藏種株中越冬,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或土雜肥乃至害蟲體內越冬,藉助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和昆蟲等傳播,從寄主傷口侵入致病。高筍在運輸銷售過程中,主要透過發病與健康組織之間相互接觸傳染致病。筆者首次偶然從市場菜攤銷售的高筍中發現此病的。當時該菜攤銷售的小白菜也有少量軟腐病株,相信菌源是來自菜攤中感染軟腐病的小白菜。筆者曾把病高筍帶回室內,用發病與健康高筍或發病高筍與小白菜葉片和 葉柄接觸,保溼一段時間(約24小時),結果健康高筍和健康小白菜葉片均發病。說明高筍在銷售過程中發病是透過接觸傳染引起的。
防治方法:
高筍是採收後的高筍植株供食用的產品,為便於短期貯藏或運銷周圍地區,高筍產品往往保留筍肉的葉鞘,這樣筍肉可儲存5~7天不變褐色。而當這種高筍產品進入批發市場再分銷到菜攤經營者後,再剔除葉鞘,露出筍肉(即高筍,只可儲存l~2天),就地供應市場。
鑑於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於這一環節,故防治本病,應抓好下述幾點:
1、在剝除 葉鞘、露出筍肉時,注意剔除可疑病高筍,另行處理,避免接觸傳染。
2、注意勿把高筍與大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一起堆放銷售,以防止或減少軟腐病接觸傳染。如發現個別或少量白菜類蔬萊感染了軟腐病時,更應及時徹底妥善處理,避免病害蔓延,招致更大損失。
3、據 無錫地區經驗,將高筍基部在明礬粉中蘸一下,或浸於l%~2%明礬水中稍頃,在常溫條件下可延長高筍產品貯藏時間(約l0天)。據此,筆者建議,在高筍軟腐病常發生的地區或菜攤可試在明礬液中加入l2% 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5000倍液),可減少接觸傳染、抑制軟腐病蔓延。同樣,如白菜類蔬菜常有軟腐病發生,也可試用硫酸鏈黴素(濃度同上)進行處理。
高筍瘟病
症狀特點:
高筍瘟病又稱高筍灰心病,主要侵害葉片。葉片病斑分急性、慢性和褐點3種類型。急性型斑圓點狀,暗綠色,斑背面灰綠色黴層病徵(分孢梗及分生 孢子)較明顯,其出現是高筍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斑近梭形,似牛眼, 周緣紅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常有或長或短的壞死線,此種病徵由急性型斑轉化而成,其出現預示著田間病情由急激轉向緩和,斑背病徵不明顯。褐點型斑表現為褐色小點,與高筍胡麻斑近似,但斑外無黃色暈圈,且多見於較老葉片,在高溫乾燥的天氣條件下發生,不常見。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 半知菌亞門的高筍梨孢菌[Pyriculariazizaniae Hara]。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在老株上或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 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藉助風雨傳播,從表皮貫穿侵入致病。高溫高溼的天氣特別是陰雨連綿、 日照不足時有利於本病發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過分密植株間鬱閉等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一些一般表現抗逆性較強的新品種,如8602.8937.860l以及揚茭l號、83-1.浙茭2號、5號等,是否也抗本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
2、結合冬前割墩,收集病殘物燒燬,以減少來年菌源。
3、加強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管好水層,避免長期深灌,注意適時適度露曬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植株抵抗力,有助於減輕發病。
4、及早噴藥預防控病。在植株分櫱盛期,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加強檢查,視苗情、天氣和病情(是否發病和病斑型別等),決定挑治或全面治。藥劑除參照胡麻斑病防治用藥外,還可噴施20%三環唑可溼粉l000倍液,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l000倍液,或50%瘟特靈懸浮劑( 廣東 江門農藥廠)600~800倍液,或l3%三環唑春雷黴素可溼粉400~500倍,2~3次,隔lO~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後疏。
高筍紋枯病
症狀特點:
高筍紋枯病主要發生于田間,侵害植株葉鞘及葉片。初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橢圓形小斑,後擴大並相互連合成雲紋狀或虎斑狀大斑,病斑邊緣深褐色,發病與健康部位分界明晰,病斑中部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由下而上擴充套件,延及葉片,使葉片出現雲紋狀斑。發病嚴重時,葉鞘葉片提早枯死,高筍 肉質莖亦受危害,致筍肉乾癟,失去食用價值。本病患部病徵前期表現為蛛絲狀物(病菌菌絲體),後期表現為蘿蔔籽粒狀的核狀物(由菌絲體糾結而成的菌核)。幼嫩菌核呈白色至乳白色絨球狀,老熟菌核茶褐色。表面粗糙,仔細觀視其呈海綿狀孔,或似蜂窩狀,易脫落。
病原及發病特點:
高筍紋枯病病原為真菌。其 無性世代歸 半知菌亞門的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有性世代歸 擔子菌亞門的亡革菌屬[Thanatephorasasakii(Shir.)Ju=Pelliculariasasakii(Shir.)Ito]。田間病菌常見 無性世代, 有性世代在高溼條件下偶有產生,不常見,即使產生,其在病害週年迴圈中所起的作用也不重要。病菌主要以菌核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田間雜草及其他寄主作物上越冬。菌核會隨灌溉水傳播,飄浮於水面,隨風向集結於下風向的 田邊或田角。當菌核飄浮並附著於高筍植株上時,在適宜溫溼度條件下,萌發菌絲,從近水面的葉鞘處侵入致病。發病後,病部上形成的蛛絲狀菌絲體又可透過攀援接觸擴大侵染危害。菌核的存活力很強,遺落在土中表層甚至深層的菌核至少可存活1~2年。病菌具有多徵性,其寄主範圍很廣,除禾本科作物和雜草外,自然感染髮病的寄主不下l0餘科數十種之多。病菌發育和菌核的形成均喜高溫高溼(適溫為28~32℃、相對溼度為96%以上)。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數、氣象條件、田間生態、植株營養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遺落在土中的菌核(菌核殘留量)數量的多少與田間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係。上季或上年菌核殘留量多,初期植株發病率也較高,而此後田間病情的發展,則受田間生態及植株營養狀況等因素影響較大。高溫高溼的年份和季節病害發展快;田間長期深灌、疏於露曬田,或過分密植、株間通透性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植株體內遊離氨態氮含量過高,皆有利於病害的發展,病情加重。高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應採取植前儘量清除田間殘留菌核以減少菌源,植時和植後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發病期及時施藥保護、控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植前儘量清除菌源。紋枯病重病地區和重病田,在翻耕耙平後,利用混在“浪渣”內的菌核隨風吹集至下風向的 田邊和田角的特點,用佈網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撈、收集“浪渣”帶出田外燒燬或深埋,可減少菌源,減輕植株前期發病。此項工作如能堅持做好,收效明顯。
2、合理密植,結合管理儘量清除植株基部鞘葉,改善株叢間通透性,有助於減輕發病。
3、管理好肥水,創造一個適於高筍植株生長,不利病害蔓延的田間生態環境,以控制本病的水平擴充套件和垂直擴充套件,減輕危害。在用肥上,採取前促(分櫱)、中控(無效分櫱)、後補(催筍肥促孕筍)的施肥策略,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在水漿管理上,宜根據高筍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採取前淺(萌芽期及分櫱期)、中曬(控無效分櫱)、後淺或溼潤(促孕筍)的策略,以水調溫,以水調肥。颱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 田水,施後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後再適度灌田水,孕筍期乾乾溼溼,保持根系活力,葉片轉色正常。
4、及時噴藥預防控病。分櫱盛期前後透過噴藥控制病害水平擴充套件。植株生長中後期透過噴藥控制病害垂直擴充套件,使植株保持足夠的功能葉,以利孕筍,提高筍產量。用藥可選噴5% 田安水劑400~500倍液(前期),或28%多菌靈井岡黴素懸浮液500~700倍液,或l6%噻嗪酮井岡黴素懸浮劑800~l 000倍液,或22% 雙井水劑300~400倍液,或2萬單位井岡黴素300倍液,或20%三環唑井岡黴素600~800倍液,2~3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
-
5 # 蝴蝶豬1
防治高筍病害的方法
胡麻葉斑病
真菌性病害:(半知菌亞門)。在高筍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
1.症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溼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黴狀物。
受害葉片由葉尖向下乾枯,後期常引起葉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減產。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高筍殘葉上越冬,隨氣流或雨水傳播。
3.環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溼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燬,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筍株抗病力。
-
6 # 斗門阿強
高筍病蟲害主要有胡麻葉斑病、鏽病、 飛蝨、螟蟲等等。下面是各個病狀以及防治方法。
一、胡麻葉斑病
1.症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溼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黴狀物。
2.影響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溼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3.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燬,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 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筍株抗病力。
二、鏽病
1.症狀:發病期間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會出現黃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後,散出鏽色粉狀物。病斑散生,不規則排列。嚴重時造成葉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長矮小。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及 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高溫多溼,偏施氮肥,利於發病。(及時打老黃葉)
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株及田間雜草。
②增施磷肥、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④藥劑防治:在5月份(預防)、發病初期分別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67%敵鏽鈉可溼粉劑2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筍期慎用。
三、飛蝨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高筍殘體,降低越冬卵量基數。
②及時剝枯葉、拉黃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形成不利於成蟲的生存環境。
四、螟蟲
防治方法:
①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冬前割墩時清除高筍病殘體,開春剷除 田邊、水溝邊雜草,消滅越冬幼蟲。
②藥劑防治:掌握在蟻螟盛孵期,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回覆列表
南方抗高溫高筍 病蟲害主要有胡麻葉斑病、鏽病、 飛蝨、螟蟲等。
胡麻葉斑病
真菌性病害:( 半知菌亞門)。在高筍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
1.症狀:初期:在葉片上出現黃褐色小點,逐步擴大為橢圓形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為褐色,中間呈黃褐色或灰白色。嚴重時病斑連成不規則大斑,溼度大時表面上生暗灰色至黑色黴狀物。
受害葉片由葉尖向下乾枯,後期常引起葉片半枯死至全枯死,造成減產。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和分生 孢子在高筍殘葉上越冬,隨氣流或雨水傳播。
3.環境因素:土壤偏酸,缺鉀和缺鋅,長期灌深水缺氧,管理粗放或生長衰弱的田塊發病重。高溫多溼天氣,偏施氮肥徒長,田間通風透光不良,病害加重。
4.防治方法:
①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燬,減少菌源。
②加強肥水管理,冬季施臘肥,春 施發苗肥,適時噴施葉面肥,特別注意補充磷肥、鉀肥和鋅肥,增強筍株抗病力。
鏽病
真菌性病害( 擔子菌亞門),危害葉片和葉鞘。
1.症狀:發病期間葉片的正面和背面都會出現黃褐色隆起的小孢斑,小孢斑破裂後,散出鏽色粉狀物。病斑散生,不規則排列。嚴重時造成葉片枯死或使植株生長矮小。
2.傳染過程:以菌絲體及 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傳播,高溫多溼,偏施氮肥,利於發病。(及時打老黃葉)
3.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殘株及田間雜草。
②增施磷肥、鉀肥,避免偏施氮肥。
④藥劑防治:在5月份(預防)、發病初期分別用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多·硫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67%敵鏽鈉可溼粉劑200倍液,隔7-10天噴一次,交替用藥,連續防治2-3次。孕筍期慎用。
飛蝨
防治方法:
①冬季清除高筍殘體,降低越冬卵量基數。
②及時剝枯葉、拉黃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形成不利於成蟲的生存環境。
螟蟲
防治方法:
①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冬前割墩時清除高筍病殘體,開春剷除 田邊、水溝邊雜草,消滅越冬幼蟲。
②藥劑防治:掌握在蟻螟盛孵期,選用5%銳勁特膠懸劑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高筍黑粉病
症狀特點:
主要侵害植株地下莖(高筍)。染病高筍植株生長減弱,葉片變寬,葉色深綠,葉鞘發黑。挖檢地下莖(高筍),發現地下莖變短,部檢筍肉,發現筍肉呈短條狀變黑(病菌未發育成熟的 孢子堆)或散出黑粉(病菌發育成熟的孢子堆)。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 擔子菌亞門、 黑粉菌目的高筍黑粉菌[UstilagoesculentaHenn.]。病菌以菌絲體潛伏於 地下莖內,當新芽萌發時,菌絲即由母莖侵入芽內,並與芽生長點同步向上發展。病菌新陳代謝產生一種稱為吲哚乙酸的激素物質,刺激高筍嫩莖基部膨大為紡錘形,病菌在膨大地下莖(高筍)組織內縱橫蔓延,從營養生長階段轉向 生殖生長階段便形成冬 孢子堆,此時高筍嫩莖有許多黑色短條狀斑。冬 孢子堆發育成熟即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團)。被害病莖不能抽生花穗。如植株分櫱過多,或肥力不足,或灌水不當,往往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中國近年推介的16個高筍品種中, 武漢菜科所培育的8602和8937兩個品種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但是否抗黑粉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精選不帶菌筍種。
2、加強管理。春季要割老墩、壓筍墩,降低植株 分櫱節位;在老墩萌發時疏除過密分櫱,促萌芽整齊;管好水層,分櫱前宜淺灌,中期適當露曬田,高溫期宜深灌,抑制遲分櫱;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前期及時追肥,促分櫱生長,高溫期宜控制追肥,抑制後期分櫱,夏秋季節及時摘除黃葉,改善株間通透性。
高筍軟腐病
症狀特點:
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於採收後運輸、銷售和貯藏期中的高筍。染病高筍初呈近圓形至不定形近半透明水漬狀斑,後病斑迅速擴充套件,患部組織軟腐,聞之有惡臭味,終致高筍部分或大部分組織腐爛,不能食用。患部病徵一般不明顯,觸之有質粘感。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細菌,歸胡蘿蔔軟腐歐氏桿狀細菌胡蘿蔔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跟白菜等軟腐病的病原相同。本病原細菌寄主範圍較廣泛,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外,還侵染茄科、 百合科、傘形花科、菊科及禾本科等蔬萊。病菌以 細菌體在田間病株、窖藏種株中越冬,或隨病殘體遺落在土中或土雜肥乃至害蟲體內越冬,藉助雨水、灌溉水、帶菌肥料和昆蟲等傳播,從寄主傷口侵入致病。高筍在運輸銷售過程中,主要透過發病與健康組織之間相互接觸傳染致病。筆者首次偶然從市場菜攤銷售的高筍中發現此病的。當時該菜攤銷售的小白菜也有少量軟腐病株,相信菌源是來自菜攤中感染軟腐病的小白菜。筆者曾把病高筍帶回室內,用發病與健康高筍或發病高筍與小白菜葉片和 葉柄接觸,保溼一段時間(約24小時),結果健康高筍和健康小白菜葉片均發病。說明高筍在銷售過程中發病是透過接觸傳染引起的。
防治方法:
高筍是採收後的高筍植株供食用的產品,為便於短期貯藏或運銷周圍地區,高筍產品往往保留筍肉的葉鞘,這樣筍肉可儲存5~7天不變褐色。而當這種高筍產品進入批發市場再分銷到菜攤經營者後,再剔除葉鞘,露出筍肉(即高筍,只可儲存l~2天),就地供應市場。
鑑於高筍軟腐病主要發生於這一環節,故防治本病,應抓好下述幾點:
1、在剝除 葉鞘、露出筍肉時,注意剔除可疑病高筍,另行處理,避免接觸傳染。
2、注意勿把高筍與大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一起堆放銷售,以防止或減少軟腐病接觸傳染。如發現個別或少量白菜類蔬萊感染了軟腐病時,更應及時徹底妥善處理,避免病害蔓延,招致更大損失。
3、據 無錫地區經驗,將高筍基部在明礬粉中蘸一下,或浸於l%~2%明礬水中稍頃,在常溫條件下可延長高筍產品貯藏時間(約l0天)。據此,筆者建議,在高筍軟腐病常發生的地區或菜攤可試在明礬液中加入l2% 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5000倍液),可減少接觸傳染、抑制軟腐病蔓延。同樣,如白菜類蔬菜常有軟腐病發生,也可試用硫酸鏈黴素(濃度同上)進行處理。
高筍瘟病
症狀特點:
高筍瘟病又稱高筍灰心病,主要侵害葉片。葉片病斑分急性、慢性和褐點3種類型。急性型斑圓點狀,暗綠色,斑背面灰綠色黴層病徵(分孢梗及分生 孢子)較明顯,其出現是高筍瘟流行的先兆。慢性型斑近梭形,似牛眼, 周緣紅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兩端常有或長或短的壞死線,此種病徵由急性型斑轉化而成,其出現預示著田間病情由急激轉向緩和,斑背病徵不明顯。褐點型斑表現為褐色小點,與高筍胡麻斑近似,但斑外無黃色暈圈,且多見於較老葉片,在高溫乾燥的天氣條件下發生,不常見。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為 半知菌亞門的高筍梨孢菌[Pyriculariazizaniae Hara]。病菌以菌絲體和分孢梗在老株上或病殘體上越冬,以分生 孢子作為初侵與再侵接種體,藉助風雨傳播,從表皮貫穿侵入致病。高溫高溼的天氣特別是陰雨連綿、 日照不足時有利於本病發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長或過分密植株間鬱閉等發病較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一些一般表現抗逆性較強的新品種,如8602.8937.860l以及揚茭l號、83-1.浙茭2號、5號等,是否也抗本病,則有待各地進一步觀察確定。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
2、結合冬前割墩,收集病殘物燒燬,以減少來年菌源。
3、加強肥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管好水層,避免長期深灌,注意適時適度露曬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強植株抵抗力,有助於減輕發病。
4、及早噴藥預防控病。在植株分櫱盛期,按無病早防、見病早治的要求,加強檢查,視苗情、天氣和病情(是否發病和病斑型別等),決定挑治或全面治。藥劑除參照胡麻斑病防治用藥外,還可噴施20%三環唑可溼粉l000倍液,或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l000倍液,或50%瘟特靈懸浮劑( 廣東 江門農藥廠)600~800倍液,或l3%三環唑春雷黴素可溼粉400~500倍,2~3次,隔lO~15天1次,交替施用,前密後疏。
高筍紋枯病
症狀特點:
高筍紋枯病主要發生于田間,侵害植株葉鞘及葉片。初在近水面的葉鞘上產生暗綠色水漬狀橢圓形小斑,後擴大並相互連合成雲紋狀或虎斑狀大斑,病斑邊緣深褐色,發病與健康部位分界明晰,病斑中部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由下而上擴充套件,延及葉片,使葉片出現雲紋狀斑。發病嚴重時,葉鞘葉片提早枯死,高筍 肉質莖亦受危害,致筍肉乾癟,失去食用價值。本病患部病徵前期表現為蛛絲狀物(病菌菌絲體),後期表現為蘿蔔籽粒狀的核狀物(由菌絲體糾結而成的菌核)。幼嫩菌核呈白色至乳白色絨球狀,老熟菌核茶褐色。表面粗糙,仔細觀視其呈海綿狀孔,或似蜂窩狀,易脫落。
病原及發病特點:
高筍紋枯病病原為真菌。其 無性世代歸 半知菌亞門的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有性世代歸 擔子菌亞門的亡革菌屬[Thanatephorasasakii(Shir.)Ju=Pelliculariasasakii(Shir.)Ito]。田間病菌常見 無性世代, 有性世代在高溼條件下偶有產生,不常見,即使產生,其在病害週年迴圈中所起的作用也不重要。病菌主要以菌核遺落在土中存活越冬,或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田間雜草及其他寄主作物上越冬。菌核會隨灌溉水傳播,飄浮於水面,隨風向集結於下風向的 田邊或田角。當菌核飄浮並附著於高筍植株上時,在適宜溫溼度條件下,萌發菌絲,從近水面的葉鞘處侵入致病。發病後,病部上形成的蛛絲狀菌絲體又可透過攀援接觸擴大侵染危害。菌核的存活力很強,遺落在土中表層甚至深層的菌核至少可存活1~2年。病菌具有多徵性,其寄主範圍很廣,除禾本科作物和雜草外,自然感染髮病的寄主不下l0餘科數十種之多。病菌發育和菌核的形成均喜高溫高溼(適溫為28~32℃、相對溼度為96%以上)。病害的發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數、氣象條件、田間生態、植株營養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遺落在土中的菌核(菌核殘留量)數量的多少與田間初期發病輕重有密切關係。上季或上年菌核殘留量多,初期植株發病率也較高,而此後田間病情的發展,則受田間生態及植株營養狀況等因素影響較大。高溫高溼的年份和季節病害發展快;田間長期深灌、疏於露曬田,或過分密植、株間通透性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植株體內遊離氨態氮含量過高,皆有利於病害的發展,病情加重。高筍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應採取植前儘量清除田間殘留菌核以減少菌源,植時和植後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發病期及時施藥保護、控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具體應抓好下述環節:
1、植前儘量清除菌源。紋枯病重病地區和重病田,在翻耕耙平後,利用混在“浪渣”內的菌核隨風吹集至下風向的 田邊和田角的特點,用佈網或密簸箕等工具打撈、收集“浪渣”帶出田外燒燬或深埋,可減少菌源,減輕植株前期發病。此項工作如能堅持做好,收效明顯。
2、合理密植,結合管理儘量清除植株基部鞘葉,改善株叢間通透性,有助於減輕發病。
3、管理好肥水,創造一個適於高筍植株生長,不利病害蔓延的田間生態環境,以控制本病的水平擴充套件和垂直擴充套件,減輕危害。在用肥上,採取前促(分櫱)、中控(無效分櫱)、後補(催筍肥促孕筍)的施肥策略,配方施肥,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在水漿管理上,宜根據高筍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採取前淺(萌芽期及分櫱期)、中曬(控無效分櫱)、後淺或溼潤(促孕筍)的策略,以水調溫,以水調肥。颱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 田水,施後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後再適度灌田水,孕筍期乾乾溼溼,保持根系活力,葉片轉色正常。
4、及時噴藥預防控病。分櫱盛期前後透過噴藥控制病害水平擴充套件。植株生長中後期透過噴藥控制病害垂直擴充套件,使植株保持足夠的功能葉,以利孕筍,提高筍產量。用藥可選噴5% 田安水劑400~500倍液(前期),或28%多菌靈井岡黴素懸浮液500~700倍液,或l6%噻嗪酮井岡黴素懸浮劑800~l 000倍液,或22% 雙井水劑300~400倍液,或2萬單位井岡黴素300倍液,或20%三環唑井岡黴素600~800倍液,2~3次,交替施用,噴勻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