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大將
-
2 # Z三十
好看,好看到一口氣拿下各種獎項和提名,從奧斯卡到金球獎拿到手軟,看到眼軟。獎項和提名能說明很多,咱們不糾結獎項,因為咱得不到,直插主題。
《三塊廣告牌》,乍一聽,有點像紀錄片。我覺得從名字就有點博弈的味道,有些人會因為名字好奇這部作品前來欣賞,有些人因為名字可能會錯過一部佳片。在我看來,馬丁贏了,因為奧斯卡已經開始給它宣傳了,還有我,還有你們。看這部劇的開頭你會覺得,咦它怎麼會上映呢?等你看完這部劇的時候你又會覺得,它怪不得會上映,這就是魅力所在。女主角麥克多蒙德已經61歲了,大家看的時候要注意她的演技,神演。
該片講述了女主因為女兒的冤死,一直在尋求警方的幫助,但遲遲得不到重視。她選擇了廣告牌來報復警察的不作為。
全片暴力畫面很多,比較突出的是一場對兩個未成年攻擊的鏡頭,在國外作品中並不常見。除了暴力還能看到女主的執念,那種頑強的意志,固執的念頭都讓人欽佩不已。比如像女主開始對局長的或者說警局的態度,我們可能覺得他們都是官僚主義沒有去認真調查這個案件,但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警方對於該事件的證據不足以找到罪犯。
女主對於女兒復仇的執念,其實是對女兒的愧疚,再她見到女兒最後一面的時候。
警長的角色是本片的亮點,癌症晚期的他,在自己最後的時期依然能表現出自己睿智的一面。
暴力警員的角色,有點暴力城管的意思,從開始的暴力執法,沒有一點警察樣子,到最後正義感爆棚,幫女主拿dna,人性的轉變也是有很多值得人思考的地方。
總之呢是一部非常值得關注的片子,現在網上也有高畫質資源,想先睹為快的朋友們沒有必要等到上映,動動手指,看起來吧。
-
3 # 蒼衣社
大家好,我是真故君。
《三塊廣告牌》即將在國內上映,而我有幸看了點映半,這部已經獲得被視為奧斯卡先聲的金球獎中的四個重量級獎項(最佳影片、最佳劇本、最佳女演員、最佳配角)的電影,自是不用多數,堪稱2017年最好的一部作品。尤其是其獲得的最佳劇本獎在各大國際獎項中設定的並不多,基本只頒發給具備經典戲劇結構的作品。《三塊廣告牌》基本已經預定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劇本這個席位。
電影講述了女主角米爾德雷德的女兒被歹徒姦殺,但幾個月都沒再收到警方對於案件調查進展的訊息,這讓她選擇了用激進的方法去打破堅冰。
她在城市的郊區道路上,用自己僅有的工資租下了三塊大廣告牌。上面寫著強姦致死、為什麼還沒有抓到兇手? 威洛比警長。
這三塊廣告牌讓她和警局站在了對立面,也讓她和支援聲望頗高的威洛比警長的群眾站在了對立面。所導致的一連串事件可能連米爾德雷德都沒有想到。首先我們來看看米爾德雷德為什麼要這麼做?她其實和自己女兒的關係並不好,女兒呢抽大麻,愛玩,問她借車她沒借。她的女兒就跑去了因為出軌和米爾德雷德離婚了的父親那兒,因此導致了意外。告牌上指名道姓的人物警長威洛比,他確實是個老好人,導致其實他的業務能力不是很強,至少對於警員管理方面不太好,警局的閒人太多,破案能力值得懷疑。
不過鎮上的大多數人卻很喜歡他,他身患癌症,命不久矣,家裡還有妻子和孩子,這三塊廣告牌,有可能是他生命中唯一的汙點。不過他還是選擇積極溝通告訴米爾德雷德,並不是自己不想破案,實在是證據不足,DNA匹配不出來兇手。
並且當米爾德雷德可能因為沒錢租不起廣告牌的時候,他自掏腰包出了5000美金幫助米爾德雷德繼續展示那句有點質問自己辦案能力的話。這個生命盡頭的糟心事,讓他壓力倍增,最後選擇吞槍自殺並且給妻子、米爾德雷德、還有警局裡最不成器的兄弟,都留下了一封信…在三塊廣告牌中每個角色都有人性的閃光點,也有人性的陰暗面。
這部由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的片子無論在剪輯或是配樂上都是極其出眾的,敘事上也極其以小見大,環環相扣。關鍵它竟然將這樣的題材拍得如此溫柔、落寞而又傷感,著實不可多得的佳片。
—END—
今日推薦:
張震為飾演八極拳宗師一線天苦練三年,最後成片只有三場戲,張震卻因此練就了一身真功夫。
2012年的12月初,張震在八極拳的師父的建議下參加長春八極拳比賽,竟然真就拿下了一個一等獎。
真故電影,為你呈現更多電影背後的真實。
-
4 # 雲飛揚看電影
即使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三塊廣告牌》講述的依然是傳統時代的故事。失去女兒的中年媽媽,與青春期的兒子相依為命,似乎離婚後的前夫與小女朋友也過得不錯,而小鎮上的警察們對於被姦殺的女兒的命案也無能為力,在憤怒、仇恨和暴躁、自責等情緒交織的母親,決定租下三塊閒置已久的廣告牌,用紅字寫上對於警察的質問,由此開始了這部殘酷和溫暖的電影。本片編劇、導演馬丁·麥克唐納來自英國,善於處理多重意象的作品,變革殺手片《殺手沒有假期》似乎是杜琪峰和昆汀·塔倫蒂諾的混合,而《三塊廣告牌》則是莎士比亞和大衛·林奇的變奏,而女主角由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飾演,她主要的美劇《奧麗芙·基特里奇》凝結了孤獨和悲涼,《三塊廣告牌》更上層樓。這位極其有性格的演員,其丈夫就是黑色幽默電影大師喬爾·科恩(著名的科恩兄弟中的大哥),顯而易見《三塊廣告牌》從主創的藝術基因來看就不會走尋常路。《三塊廣告牌》在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應該有不少收穫,主要主創都獲得了提名,從最佳電影、最佳女主和兩個最佳男配角,
《三塊廣告牌》是一個暴力與黑色幽默齊飛的故事,講述了米爾德麗德·海斯為了替死去的女兒伸張正義,花錢在一條偏僻的公路邊豎起三塊廣告牌,用廣告牌來指責當地警察局局長威洛比(伍迪·哈里森飾)辦案不力,並與當地警方“對壘”。雙方情緒愈演愈烈,不少人被牽扯進來,暴躁易怒的警員迪克森(山姆·洛克威爾飾)出手毆打了廣告牌商,米爾德麗德也開始放火燒警局、傷牙醫。罹患癌症的局長,在自殺之前安排了最後的路邊野餐,並且給妻子、海斯、迪克森等人各寫了一封信,解釋了一些硬事實並且灌輸了雞湯。在影片的最後,《三塊廣告牌》的主要人物在性格和行動上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讓人看到了人性深處的溫暖和善意。即使如此,這些溫暖和善意也只有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震撼性事件之後,才能啟發、引爆角色,說到底,這是一個發生在沒落小鎮上的邊緣人喪故事。《三塊廣告牌》和《海邊的曼徹斯特》都是在講述“微不足道的生活”中出現的爆點事故,當一個普通的人被捲入無法把握的事件之後,生活本身是懟天懟地還是逃之夭夭,都難以改變內心深處的慌張無奈。
《三塊廣告牌》絕對不是講述以政治上不正確而指向政治上正確的電影,即使電影在不斷的反轉和顛覆中有時似乎在導向小鎮意識形態,然而這些紅脖子居民(尤其是警察)並不關心這些,他們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由憤怒和隔膜驅動,即使心靈深處極其柔軟的大齡青年警察,在家中與媽媽、在工作中面對嫌疑人,都充斥著足夠多的暴力、咆哮和私刑,但是他獨處時聽的卻是愛爾蘭民歌《夏日最後一朵玫瑰》。迪克森真正連結起本片主要角色,他從來都是一個無法直面自我的人,只有喪失了警察職務,回到了家中,再讀了警長的遺書,並且發現對於真相徹底無能為力之後,他和海斯發現了一個可能的嫌疑人,即便那個人在海斯女兒遇害時從軍在海外執行秘密任務,但是他們覺得他可能在另外的案件中犯下了罪,於是相約一起去遠方執行私刑。生活給每一個深陷其中的人無限的可能,他們都在不知道方向的生活中,踟躕、彷徨、趔趄、漫步、疾奔,《三塊廣告牌》的主題是意外,幾乎挑戰了當前所有主流型別片的敘述套路,觀眾自以為掌握了故事的關鍵,事實上當你覺得充實,便是猜錯了燈謎,那些路邊的風景,掛起來都很好看,就好像廣告牌,上面寫什麼字都可以,然而對於真相和生活來說,本質上於事無補,即便是生活有了變化,更多也是憤怒之後的宣洩帶來的舒緩。兩個失意的人,在去往嫌疑人家鄉的路上,也並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是“到了再做決定”,生活畢竟還是給出了另外的可能。
-
5 # 一臺戲
可喜可賀,感謝總局。
今年一開春就有兩部奧斯卡提名電影要在大陸上映,其中一部就是本週上映的《三塊廣告牌》。
因為遲到進場擔心看不懂,我沒忍住看了一眼劇情簡介:
看完了然於心——嗯,苦大仇深社會片。
進了影院才發現,自己作為業餘影評人的自信被狠狠挫傷了。
WTF(什麼鬼)三個字母在腦海中響徹,甚至沒忍住跟身邊的朋友接連吐槽,這部劇的走向,真的是蛇皮走位,完全預測無能。
是的,不管你之前以為自己有多麼瞭解型別片,《三塊廣告牌》也絕對能打破你的預設套路。
它的套路,就是沒有套路。
然而即便它亂來到讓你翻白眼,但你靜下來一想依然會感嘆一聲:“妙哉!”
是的,這是一部沒有“正確”解讀的電影。它就像是生活,似有因果,又似無序,荒誕到惹人發笑,又會忽然令人心頭一軟。唯有當你沉浸其中,才能體會個中滋味。
所以這篇影評,我只說我的答案。
故事發生在密蘇里一個小鎮上,非常典型的那種中西部小鎮,住著幾萬個人,沒啥經濟支柱,鎮上的人們保持著粗糲而淳樸的生活方式。
就在這樣的平淡的小鎮上,一個女孩兒被非常殘酷地姦殺了,兇手為了毀屍滅跡甚至將屍體燒成了焦炭狀。
可想而知,這會給女孩的家人帶來多巨大的創傷,於是她的父母離婚了,母親米爾德雷德唯一的支柱就是希望找到殺害女兒的兇手繩之於法。
但案件查了七八個月,依然沒有進展,當地警察也漸漸地不再關注這件事。
絕望的母親在他人的提點下,決定用樹立廣告牌的方式,逼迫當地的警察局加緊查案,而警察局長威洛比就這麼被寫在了廣告牌上。
是的,影片就是這麼展開的。
至此,似乎很像是一個“當正義缺席時,一人對抗制度”的故事。
但編劇這個時候卻告訴你,局長威洛比一直是個負責任的好人,而此時此刻,他已經身患癌症,只剩下幾個月的壽命。
局長威洛比也是這麼告訴米爾德雷德的,但是她卻毫不動容,決定保留那三塊廣告牌。
於是威洛比再次試圖利用剩餘的生命去尋找線索。
當你以為這個故事會是威洛比用最後的生命履行職責,用崇高人性震懾米爾德雷德時,威洛比自殺了。
於是在新聞媒體的影響下,小鎮居民都開始將威洛比的死歸因於米爾德雷德那三塊廣告牌,並開始對她表現出了惡意,而其中表現最為激烈的就是一名叫做迪克森的警員,他原本就是個毫無責任感的警察,且一直討厭著米爾德雷德,處處給她難處。
威洛比的死加重了他的暴戾,於是光天化日之下,他衝進印刷廣告牌的公司,將負責人從二樓視窗推了下去。
很快,他就被新來的局長革職了。
當你以為,這件事最終將以悲劇的連鎖發生終結,劇情卻再次轉折。
突破口是威洛比的遺書。
他死後留下了三封信,一封向妻子闡明瞭死因,一封向米爾德雷德解釋了自己的死與她無關,並表達了支援她繼續追查的心意,一封告訴迪克森自己相信他本質善良會成為一個好警員。
這三封信像一種來自善意的蝴蝶效應,軟化了米爾德雷德,扭轉了迪克森。
當你以為迪克森已經無藥可救時,他卻做出了最偉大的英雄舉動,在火場中救出了米爾德雷德女兒的案卷,在酒吧裡用最慘烈的方式獲得了嫌疑人的DNA。
此時,故事真正的主旨,被故事裡最滑稽的一個笨女孩道破。米爾德雷德前夫查理的19歲女友說:Anger begets more anger(憤怒只會招致更多的憤怒)。
聽到這句話的米爾德雷德,將原本要砸向查理酒瓶,最終平穩放在了桌子上。
與此呼應的是,迪克森被燒傷後,裹得像木乃伊一樣送進了病房,而對面躺著的卻是他前幾天推下樓的廣告公司小老闆,對方很友好的跟他打招呼問他需不需要來杯果汁,迪克森哭著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得知了“木乃伊”病人是迪克森之後,小老闆情緒激動,但他還是決定倒好一杯果汁,遞到了迪克森的手邊。
迪克森在酒吧遇見了嫌疑人後,第一時間告訴了米爾德雷德。但遺憾地是,嫌疑人的DNA並不匹配罪犯。陷入絕望的迪克森,決定邀請米爾德雷德跟他一起踏上制裁嫌疑人的謀殺之旅,米爾德雷德猶豫片刻後,答應了這個邀請。此時,也是她對迪克森、以及對所有鎮上警察的諒解。
當二人踏上旅途時,米爾德雷德向迪克森坦白自己就是那個縱火犯,迪克森笑了笑說:“除了你還能有誰。”迪克森的諒解也已達成。
當二人還在高速公路旅途中,甚至還沒有決定好是否要完成這起謀殺,故事卻就此戛然而止。
看上去似乎很不完整,事實上,有意義的敘事正該到此為止。
因為《三塊廣告牌》從來無關案件,它探討的是暴力與救贖,人性的惡和善。
片中的暴力和救贖是共生的,沒有前者似乎也難有後者。以暴制暴的確沒有好結果,但片中的人物卻又以這樣暴烈的方式換取著生存的意義——米爾德雷德如果不強悍,她便會被失去女兒的痛苦殺死;威洛比用最暴力的方式死去,但換取了家人的安寧,甚至他人的和解;迪克森的那杆獵槍如果不成為預備殺死嫌疑人的武器,可能就會成為殺死自己的武器...
人性的善惡則是更加鮮明的主題,原本是受害者的米爾德雷德,也成為了燒傷迪克森的施害者;原本是施害者的迪克森,也可以成為米爾德雷德的救贖者;原本是幫助者的小矮人詹姆斯,也可以在受氣後變成殺伐奪斷的審判者......
在這個粗糲野蠻的小鎮上,人的本質更顯鮮明。丟開一切刻板的標準,撕掉臉譜化的偏見後,好與壞失去邊界,而這之下,才是人最根本的面貌。
-
6 # 我是星夜行
好看。
今年奧斯卡提名的電影呈現一個特點,那就是對於那種注重人物心靈歷程的電影有所偏愛,《華盛頓郵報》絕大部分的戲份都在表現凱瑟琳內心的糾結掙扎,《至暗時刻》裡所凸顯的也是丘吉爾對於戰爭局面的彷徨。
而《三塊廣告牌》亦是如此,電影講述的是女兒慘遭歹徒殺害焚屍,母親為了給女兒報仇而時刻緊盯案件發展,並且以三塊責備警長的廣告牌來督促警局儘快捉拿真兇。
這是一部兇殺案的追兇,但看過電影的朋友都明白,影片著力表現的內容不是追兇推理的過程,而是人物的內心歷程。
在米爾德雷德樹立了“強姦致死,至今未找到兇手,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三塊廣告牌責問已經身患絕症時日無多的威洛比警長時,絕大多數鎮民,牙醫,神父都明確表示了反對她這樣將罪責強壓在已經盡了力的警長身上,而丈夫也對米爾德雷德將女兒的慘死向大眾宣揚很是反感,兒子也對母親的做法很是不滿。
除了這些壓力,警局裡的警察也在為警長不平,燒廣告牌,逮捕米爾德雷德的朋友,給她製造困難逼她就範。
威洛比警長的自殺,狄克森的冒火搶救資料,也讓米爾德雷德遭受著道德的拷問。
周圍人的反對,警察的從中作梗,道德上的拷問,這些巨大的壓力之下,米爾德雷德依舊強撐著她那強悍,堅韌的冷漠表情。
但除了外部的壓力,內心的悲痛也在折磨著米爾德雷德,女兒遇害的那一天,是她和女兒大吵了一架讓女兒獨自外出,某種程度上,是作為母親的她害了女兒。自責,愧疚,虧欠,悲痛,憤怒,這些負面情緒也極具殺傷力,甚至比外在的那些壓力更為傷人,從米爾德雷德少數幾次露出悲痛的表情都是因為想到自己和女兒的矛盾,沉湎女兒,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人性的堅韌,到底能堅持到何等地步,這是電影吸引我一直看下去最大的原因,以至於到結尾截然而止,依舊意猶未盡,這大概便是《三塊廣告牌》做得最成功的地方了吧。
-
7 # 人間是劇場
好看,很有性格的一部電影,黑色幽默與復仇情結交織在一起,感覺就像是在悲哀的苦澀里加了一點點糖,微微的甘甜是生活中不多的樂趣與善意,悶在人生大部分的絕望與焦慮中,讓你說不清活著的目的是什麼,當不幸發生時,自己的情緒又該如何安放。
並不複雜的故事卻很有深意,讓觀眾不禁思索人生這杯苦飲是否註定會淹沒甘甜,還是應該為了嚐到舌尖上那微微的甘甜而好好地活著。也就是說,人生真正的滋味是什麼,人要尋找的是什麼,是發現甜,還是曉得苦?
女主角科恩嫂很酷,她的女兒被姦殺,但是警察局卻破不了案,她的喪女之痛無人能夠理解,所以,她暴躁、憤怒,跟這個世界激烈對抗著,在小鎮上,她是一個不那麼受歡迎的人,她“責罵”的警察局長馬上就要去世了,但是,她卻毫不嘴軟,其實,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複雜,有時候,你覺得應該寬容別人,但無奈的是,生活並沒有放過你,所以,科恩嫂只能狠下心去折磨能力確實一般的警察們。
很佩服科恩嫂身上的那種“混不吝”的勁頭,做女人能這麼強勢,真的是需要勇氣,只不過勇氣的來源是無處發洩的苦痛,而不是性格的堅毅,她是走了極端的人,像是一個皮球,誰壓制了她,她就要加倍地反彈回去,甚至在誤以為警察燒了她的廣告牌時,她的第一反應就要爆裂給你看。
這部電影好看的原因是一切都很合理,女主角的婚姻其實很失敗,這種強勢更像是一種受傷後的應激反應,而不是女權爆發,她在生活中還曾遭受丈夫的暴力,所以,她是一個弱者,是仇恨讓她變得強硬。其實,她的怒火中燒也不是沒有緣由,小鎮上的警察確實有點智商不高,指望他們破案基本上無望,但是,那位最傻的警察最終卻為了科恩嫂的案子燒傷、被打,他終於成長了,而科恩嫂因為警察的誠意也釋然了,大家一下子突然變成了可愛的人,雖然案子依然沒有破。
這故事講的還是人與人、人與苦難、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人心雖然難測,但是,對於受傷的心靈尤其需要關愛 ,公事公辦的法律裡,缺了人情味,但是,生活裡卻充斥著情緒化,所以,才有這麼多的悲歡故事。
-
8 # 蔡駿
上週六剛剛看完電影,值得五顆星。
影片的結局意味深長。我相信電影的導演並非故意引導觀眾聯想到美軍海外暴行的問題,也許是暗示兇手是另外一個從阿富汗或敘利亞歸來的軍人。
懸而未決的結局,意外地揭示了混合著十九世紀以來美國從未真正解決過的各種文體,以及新世紀以來愈演愈烈的衝突與仇恨。真正的兇手是誰?也許,並不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而是其內在肌理的仇恨。
電影從一個美國小鎮的母親米爾德雷德開始,蔓延到整個世界的腥風血雨,種族問題、霸權問題、性別問題等等……都是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問題。電影中的威洛比警長,一個值得欽佩的警長。
他身患癌症,同時也並不是像米爾德雷德所說的縱容罪犯或拖延破案。他上門尋找米爾德雷德,已經說出破案在司法方面的技術難度。最後,他選擇自殺,一方面是因為癌症的折磨,另一方面是對米爾德雷德的愧疚。他留下三封信,最終讓電影走向高潮。
今日奧斯卡各大獎項出爐,其中女主角米爾德雷德和男配角狄克森獲得最佳女主與最佳女配。兩人的表演值得這個獎項。可惜,最佳影片和最佳劇本旁落《水形物語》和《逃出絕命鎮》,頗為遺憾。
另外,電影的配樂非常出彩,有許多很好的美國民謠配樂,其中一首《His Master"s Voice》“Mohammed rolling dice with Christ at twilight
And they hear their master"s voice
They run to do their chores
At master"s calling……”
-
9 # 尬聊11哥
2018年3月5日,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三塊廣告牌》憑藉一群老戲骨“組團”,透過打砸搶燒方式,收穫2個奧斯卡小金人。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收穫最佳女主角獎,山姆·洛克威爾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可以說是一部質量上乘的電影,非常值得一看。
《三塊廣告牌》講述了一位母親的女兒慘遭殺害,而7個月後案卷還躺在警長的辦公桌上,兇手仍然逍遙法外,於是憤怒的母親決定樹起廣告牌,以此對當地警察的不作為進行聲討,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無法控制的事件。
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
影片中,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飾演的米爾德里德是一位遭受過家暴、與丈夫離婚、與孩子關係緊張、遊走於社會底層的母親。面對女兒的慘死,警方的不作為,她除了“憤怒”一無所有,於是“憤怒”轉化成“暴戾”,這種“暴戾”不僅破壞了小鎮的秩序,也進一步撕裂了她的生活。
米爾德里德的憤怒,讓小鎮失去了一位工作勤勤懇懇又有太多無奈的警長威洛比,讓一個願意幫助她的廣告經理被暴揍一頓並被從二樓窗戶扔了出去,也讓一位脾氣火爆但為人正直的警員迪克森差一點喪生火海。
仇恨太多需要內心的平靜
伍迪·哈里森飾演的威洛比警長是串聯影片的關鍵人物,沒有誇張的演繹,沒有勁爆的場面,只有勤懇的工作和“不平靜”的死去。而威洛比警長的自殺,看似希望化解“三塊廣告牌事件”對其家庭家人的傷害,但讓整個事件進一步走向激化,雖然他的三封信都寫的非常到位,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威洛比警長寫給迪克森(山姆·洛克威爾飾演)的信中說:你是個正直的人,可是你仇恨太多。你需要內心的平靜,試著做出一點改變。事實上,“仇恨太多”的不僅僅是迪克森,米爾德里德也是,小鎮上的居民也是,甚至生活中的大多數人也是。當生活中的“不如意”轉化為“憤怒”,再轉化為“仇恨”之時,人性惡的一面便彰顯的徹徹底底,而救贖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內心重歸平靜”。
良好的情緒能夠擺脫厄運
在女兒遇害之前,米爾德里德已經被生活折磨得疲憊不堪,惡劣的家庭氛圍讓厄運找到了機會。事實上,如果女主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願意把車借給女兒,也許慘劇就不會發生。正是由於憤怒、衝動,讓米爾德里德對周圍一切事物充滿敵意,充滿破壞力,而受害者首當其衝就是自己孩子和家庭。
生活中難免有失意,如果我們被這種負面情緒所左右,那麼迎接我們的將很可能是更大的不幸。一個家庭是生活的最小單元,它具有社會化的組織結構,是我們可以維繫和依靠的最核心的力量,一旦分崩離析便會喪失防禦,最終被生活糾集各種厄運壓垮,所以保持良好的情緒至關重要。
所以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可以更好的審視自己,完善自己,善待家人、朋友和身邊們陌生人。
-
10 # 津du縱貫線
影片的一開始,就是一位母親看到了荒原上的三塊廣告牌。這位強硬而倔強的母親為了自己意外被殺害的女兒,利用這三塊廣告牌,對當地警察局的“懶政”宣戰。
“愛女在此被殘忍殺害”
“兇手至今逍遙法外”
“警長Willoughby你到底要怎樣”
這部電影裡有一句話,是從一個看起來最“傻白甜”、“綠茶婊”的姑娘嘴裡說出來的“憤怒只會招致更深的憤怒”。也許這句話才是導演(這部電影的導演和編劇是一個人)真正想告訴觀眾的一句話。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人的一面之詞,永遠心存善意,永遠記得自己為什麼出發,這也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回覆列表
兩個字:好看!四個字:非常好看!
自去年開始,由馬丁·麥克唐納自編自導的電影《三塊廣告牌》,獲得了包括金衛星獎、美國電影學會獎、英國獨立電影獎、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金球獎等十餘個獎項的近50個提名和獲獎,真是盆缽滿盈啊!
而在1月8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75屆金球獎上,它繼續保持大勇的狀態,斬獲了四個獎項。1月23號奧斯卡的提名揭曉上,它依舊是馬不停蹄地獲得了六項提名。
自去年11月10日在北美上映後,影片不僅口碑頗佳,票房也取得了近2500萬美元的成績,連一向苛刻的爛番茄網站也打出了93%的新鮮度,3月2日也將登陸內地大銀幕,到時你會和本貓一樣奔赴影院嗎?
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一位母親的女兒慘遭殺害,正義不得伸張之時她決定豎起廣告牌,以此和當地警察對峙的故事。
以單身母親一家、警察局局長、警員三條線互相交織,推動影片故事的發展。女主角為了踐行自己的道德理念毫不放棄、百折不撓,賦予了近乎希臘悲劇的高度,如此堅毅的女性形象在大銀幕上也是很罕見的。
影片對節奏的運用也幾乎掌控了觀眾的一呼一吸,最後則帶給觀眾了一個意味深長、引人深思的開放式結尾。
影片借暴力本身反暴力,正如片名,故事始於三塊廣告牌。
單身母親租賃了三塊閒置的廣告牌,在上面寫下自己的宣言:“我的女兒被姦殺了,為什麼警察破不了案,到現在還沒追捕到兇手?”
這一舉動引起了警察局甚至她周圍人的反對,單身母親的前夫燒掉了這些廣告牌,性情衝動又暴力的警員甚至把廣告牌租賃公司的老闆直接推下二樓。
在身患癌症的警察局局長死後事態更是白熱化,最後這位單身母親忍無可忍,一把火燒了警察局。
也正是這個時候,強姦犯的身份漸漸浮出水面……
影片的導演是出生於1970年的馬丁·麥克唐納,來自英國倫敦的他擅長黑色喜劇,本片是他自編自導的第三部長片,前兩部是08年的《殺手沒有假期》和12年的《七個神經病》。
而此次獲獎金像獎最佳劇情片和提名最佳導演,都是強敵環伺,包括諾蘭大神的《敦刻爾克》、斯皮爾伯格的《華盛頓郵報》、德爾託羅的《水形物語》等。
影片的陣容更是不可小覷,可以說是一群演技精湛的演員在互飈演技。
首先要說的就是飾演單身母親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早在1997年她就憑科恩兄弟的《冰血暴》斬獲了69屆奧斯卡的影后,之後的作品更是口碑和獎項的雙豐收。
此次獲得金球獎的最佳女主角,更是面對《華盛頓郵報》中的梅麗爾斯特里普、《水形物語》中的莎莉霍金斯等強勁對手,特別是梅姨啊!
片中她的表演自然放鬆但充滿張力,幾乎勝過了她之前的所有作品,她自己說塑造角色時參考最多的演員是美國西部片傳奇男演員約翰·韋恩,她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男人去演。
導演說此角色在劇本階段就是以弗蘭西斯為原型的,因為她是一個獨特的,有著一定缺陷的英雄,但又是一個話不多,能對困難做出最快反應的女人。
約翰韋恩、本片堅毅的女主
飾演警察局局長的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97年即憑藉《性書大亨》提名69屆奧斯卡影帝,之後也以多部作品獲得各種獎項提名無數,本片中更將角色直面死亡時的困境刻畫得絲絲入扣。
飾演暴躁警員的山姆·洛克威爾(Sam Rockwell),雖然名氣不是很大,但也曾經憑藉《危險思想的自白》獲得過柏林電影節的影帝,並與伍迪艾倫、湯姆漢克斯、蒂姆艾倫等名導名演合作過多部作品。
另外,憑藉《冬天的骨頭》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約翰·哈克斯,以《海邊的曼徹斯特》被觀眾所熟悉的盧卡斯·赫奇斯、《權力的遊戲》中的“小惡魔”彼得·丁拉基均在本片中與主演們進行演技的較量。
儘管影片在不斷地製造笑點,令人捧腹不已,但它內在所蘊含的悲傷,讓人同情和反省。不得不承認,生活中一些施暴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一些傷口永遠也無法癒合,但寬恕的窗戶總是敞開著的。
正如影片的配樂《夏日最後的玫瑰》,歌詞中的那句“當所愛的人已經逝去,誰還願意在這黑暗的世界上獨自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