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野論史
-
2 # 四月辣椒
一個朝代的審美,其精品畫作是可以有所體現的,而唐朝的審美是否是胖呢?其實並不盡然,要想知道什麼時候不是,就仔細看哦~請那些想要穿越的豐滿的小主們三思哦
【初唐時期】閻立本的《步輦圖》李世民的宮女們還是看起來很瘦的吧?宮女作為在皇帝身旁伺候的,體態應該算得上是當時的主流審美了。《胡服美人圖》大家都知道,唐代的文化開明,這個時候文化之間的交流是很頻繁的,所以,你看,豐滿的審美應該就是從這裡開始交流的。
《弈棋仕女圖》武則天時期的畫作,體態逐漸豐腴了,手臂還是修長的,但是臉吧,肉有點多了。
【中唐時期】這幅盛唐時期的《搗練圖》你看了就懂了,這個體態吧,生活是比較好的啦。
周昉的《內人雙陸圖》美麗的貴妃們,其衣著都是華麗的,至於身材方面,看起來你懂的?
敦煌壁畫《反彈琵琶圖》已經胖了,是的,你沒有看錯。
中唐後期,敦煌壁畫《都督夫人禮佛圖》,嗯,我承認的確是胖了,胖了是胖了
【晚唐】莫高窟壁畫《婚慶圖》由於社會動盪,人已經開始減肥又胖變豐滿了《女供養人像》真的已經瘦了哦,苗條的身材,臉都小了呢!莫高窟《宋國夫人出行圖》整幅畫作的女子,都是輕盈體態,算不得瘦,但是絕對不胖哦。
其實呢,由於有一段時期國家繁榮,國民生活太好,所以吃得好,身材自然而然會豐腴一點,展示“盛唐氣象嘛”,不過呢,這可不是一直的,初唐和唐末可是開始瘦裡哦,請各位小主們在穿越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材,量身選擇適合的時間穿越~
-
3 # 枕上詩書閒處好
錯 錯 錯 !這裡的胖至少不會是肥胖 正解應該是豐滿 有丰韻 而不是水桶腰 水桶腿 水桶胸 像是水桶一樣的胖 就好比是吃湯圓的那個美女!人們一般都會說楊玉環體態肥胖 是因為環肥燕瘦的說法 但是楊玉環究竟有多胖也沒人可以知道 但是有記載的是在 《唐書》中說她善歌舞 可以想象一下 身材什麼樣才可以善歌舞 還有杜甫的《麗人行》中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什麼樣的身材能稱為骨肉勻 絕不會是上下一桶的身材
而在另一首詩中也是有詩句說 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 可見還是不喜歡肥胖的
而在更多的詩中都是喜歡苗條 窈窕身材的
吹龍笛,擊鼉鼓 ,皓齒歌 ,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_李賀
願作輕羅著細腰,願為明鏡分嬌面 _ 劉希夷
窈窕雙鬟女 ,容得俱如玉 _ 白居易
透過這幾句詩可以看得出來人們還是喜歡細腰美人的 其實想想也知道 如果你是皇帝 天天守著吃湯圓的那個美女的話 當太監的心都有
-
4 # 指動濟南
一名“環肥”仕女面對美食,狠下心來只要求吃一個,後來實在無法抗拒誘惑,又提出吃兩個,最終一碗元宵全部下肚……這組唐代仕女復活圖走紅網路,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歷史上的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
1、唐朝以胖為美的說法源於何時
據目前流行的說法是來自蘇東坡,他有首詩的兩句是“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由此誕生成語“環肥燕瘦”,意思說楊玉環肥趙飛燕瘦,但都能受寵於皇帝,得其所愛。後世以環肥燕瘦形容不同體型的美女,並得出唐朝以胖為美的結論。
2、蘇東坡的“環肥”一說依據什麼
3、“凝脂”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凝脂”最早出自《詩經·衛風·碩人》篇: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句形容衛夫人莊姜,大意是“她的手指纖柔,如同細草剛發芽,她的面板白皙嫩滑,如同凝固油脂”。根本沒有一點肥肉的意思,為啥到楊玉環這裡就變成大肥肉了?
4、唐朝以胖為美是有爭議的
贊成方有三大理由:唐朝皇族有鮮卑血統,保留有遊牧民族崇尚壯碩之美的傳統;唐朝人豐衣足食,能敞開肚皮大吃大喝,所以體格肥壯;唐朝是開放、包容的時代,人們心寬體胖,心胸開闊自然體型胖大。唐代雕塑、陶俑、繪畫中的仕女因此都是胖子。
反對方有二大理由:閻立本、周昉所繪唐朝仕女纖瘦苗條,作為宮廷畫師所繪應是當朝標準美女,可知唐朝並非以胖為美;楊貴妃在任何史書中,均未記載是因肥胖得寵,《新唐書》稱“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沒有關於肥胖的一字。
5、肥與胖在古代的含義不同
《說文》:肥,多肉也。《說文》:胖,半體肉也。本義是祭祀用的右半邊牲肉。可知肥是有肉、有脂肪,引申為豐滿、豐腴;胖有肉還碩大、臃腫。知道二字本意,再來理解“環肥”是不是有新的發現?再重口味的皇帝,也不會喜歡臃腫的大胖子吧。
6、古人審美觀到底是什麼樣
《詩經》開篇就說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靜、豐盈的女子最吸引君子。儒家經典貫穿歷史,古人審美千年未變。雖然有過“楚國好細腰”、趙飛燕“掌中輕”的極端追求,但腰肢纖細、高挑勻稱的體型審美始終如一,壯碩、肥胖的審美觀從未是主流。
用現代人的一句說,形容自古以來的審美觀比較恰當:穿衣服顯瘦,脫衣服有肉。任何時候,胖與瘦不是關鍵,只有勻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
5 # 當康影視
說“唐朝以胖為美”其實是不準確的,唐朝是以豐腴、健康為美,豐滿健康並不等於“胖”。唐朝崇尚的是自然之美,是一個人神采飛揚的精氣神。
唐朝是後世公認的最強盛的朝代之一,疆域之廣、國名之赫赫少有朝代能及,這一點從唐後華人在海外被稱“唐人”便能體現。《西遊記》中唐僧一說“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那些國家的君主便都更加恭敬三分。
而盛世的雍容、富貴在藝術、審美上的展現,便是大氣、圓潤、豐饒感,繪畫、陶器上的人物形態未必是指當時的唐朝人都那麼“胖”,就像國外的油畫作品中畫的女子也都是格外豐滿,只是一種藝術風格形式。
-
6 # 烏合之重大川藝術
唐朝美女以豐滿為美,但肯定不是以胖為美吧,豐滿的女人是很有魅力的,但都是有一個度的,一個身高體重在標準範圍內都應該是美的,但超過一些可以稱為豐滿。這種豐滿可以引起男人的慾望,並不是肥到變態的地步。
唐朝人的欣賞眼光很高,除非是阿諛奉承一些位高權重的女人,應該不會故意把自己的眼光變成美醜不分。
如果說美女的標準是以最近搞笑的模芳唐朝的美女那般,那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也是差的狠了。
千古以來都是以標準為美,沒有標準是沒有美的。
-
7 # HuiNanHistory
所謂“唐朝以胖為美”,可以算是後人對唐朝的一種刻板印象了。
審美的本質其實是時尚潮流。正如十年前大家喜歡的髮型,放到今天可能就是被吐槽的洗剪吹一樣,潮流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因此,唐朝的美女標準自然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以胖為美”只是一段時期內的標準。
對此最好的證據,莫過於唐朝遺留給後世的各種壁畫、仕女圖和女俑。透過對這些文物的年代斷定,就可以形成一套唐朝美女標準演變的軌跡。
例如,下面這張在阿斯塔那墓中出土的《胡服美人圖》就很能說明問題。畫中女子雖然面頰豐腴,但是並不臃腫肥胖,身著色彩鮮豔的胡服,更顯現出人物的雍容富貴。根據同期出土的記載文字,這張畫像應該作於公元704年左右,即武則天執政的晚期。
還有這張永泰公主陵出土的壁畫,恰好與上面《胡服美人圖》屬同一時期的作品。
永泰公主是何許人也?她是唐中宗之女,原封為永泰郡主;大足元年(701年),由於與丈夫武延基、哥哥懿德太子李重潤議論武則天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之事,“易之訴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殺”。
神龍宮變後,唐中宗厚葬了女兒,並在墓中修造了這幅壁畫。就圖中仕女的身材而言,根本談不上肥胖吧。
唐朝什麼時候才真正做到“以胖為美”呢?這至少是盛唐時期的開元、天寶年間(特別是後者)以來的事情了,在那個時候,以肥美著稱的傳奇美人楊貴妃將閃亮登場。
但是,我們不能將一段時期的美女標準,延展到整個唐代。
-
8 # 可食中國
唐朝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審美方面比較獨特和有意思的朝代。四大美人,貂蟬、西施、昭君基本都是以相對性感苗條的身材出現,連著名的趙飛燕也是以瘦出道,只有楊貴妃是以肥美豐腴著稱,歷史上所謂的環肥燕瘦,就由此而來。
我覺得不能說唐朝喜歡肥胖為美,更準確來說是他們更傾向於“豐腴”,喜歡肉嘟嘟的感覺,覺得要有肉感才帶勁,才暖和,才健康。這個其實跟唐朝的整個文化的多元構成有關。
李氏王朝創始人有鮮卑族血統,而隴西更是時代胡漢雜居,這個在骨子裡是更加崇尚雄壯有力的,不但是男人如此,女人也覺得要是如此才好,要能喝酒,能騎馬,能吃肉,能幹活。這種少數民族的野性和習氣,從基因上深刻的影響了大唐帝國。
而另一方面,唐朝是一箇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異常開放和包容的時代,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長安有無數國家的使者,商人,學者來此學習、做生意和進行外交。這時候的長安是世界的中心,這種影響力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前。
這樣的盛況,讓唐人的審美受了全球各國的影響,不再是單一的漢人民族的傳統審美方式了。他們比任何朝代都自信,都個性,都開放。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長安老百姓的生活也不錯,長胖點也容易。豐腴的體態也成為被公眾所認可,甚至是推崇的一種美了。
但我想說,唐朝的審美是很多元的,以豐腴未必,未必是唯一的標準,白種人,黃種人,黑人,從東亞,到中亞,到海洋國家,他們也帶來了各自的審美,也影響著這個王朝。真正研究起來,會非常壯觀,而我們為何會有目前的刻板印象,應該是和那些繪畫、雕塑,以及文學作品的渲染有關。我相信那時主流之一,但絕不是唯一。
-
9 # 玉恣
唐朝是喜歡豐滿不是肥胖,而且主要是楊貴妃受寵很多人討好權貴,還有楊貴妃喜歡跳舞經常運動能胖到哪裡去。審美是天生的基因決定的,所以唐朝一結束馬上又恢復了以瘦為美。另外唐朝詩詞裡有讚美細腰的,還有一句詩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
-
10 # 飲水君
藝術和現實的差距
唐朝仕女畫中,大部分都是美美的胖妞。
於是,有一種論調說:大唐國力強盛,人民的審美情趣也很大氣,就喜歡胖女人。
想來匪夷所思。
楚王愛細腰,漢皇愛飛燕,到唐明皇這裡就喜歡肥妹?
唐明皇曾經給自己愛子李亨選妃子,標準是:細長潔白。
這老小子給兒子挑瘦長的,把肥的留給自己?
應該不會。
實際上,人家楊妃只是“素有肉體”而已,跟痴肥是兩個概念。
李白進過大內,見過年輕時的楊妃,寫詩說: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如果楊妃胖,哪怕微胖,你這麼寫不是找死嗎?
所以,皇帝顯然不會重口味到喜歡胖子。
那普通百姓呢?
唐朝詩人吳少微寫到:小腰麗女奪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顧。
小腰麗人,你見過長著小蠻腰的胖子嗎?
詩人貫休告誡道: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
甭管貴賤,咱都不能變成大胖子。
哎,胖子惹誰了呀?
再來看看繪畫。確實有些仕女圖中的人物都比較豐滿。
但是,圖畫不是照片,藝術不是生活。
頂多,只能說那個時候藝術家們崇尚把美女畫的豐滿一點(但也絕不是肥壯)。
再者,如果我們把整個唐朝的繪畫看下來,會發現,初唐的畫家,比如閻立本,他的美人都是苗條的,晚唐的畫家筆下,也都是瘦長的美女。
只有盛唐的畫家,愛畫豐滿的美女。
也許,是因為盛唐生活條件好,美女們沒管住嘴,吃胖了吧?
回覆列表
唐朝人以肥為美並不只來源於環肥燕瘦的傳說,大量的唐代陶俑仕女畫裡,肥妹佔了大半壁江山,是想,做陶俑塑像和畫仕女畫不可能是為了展現醜,肯定展現的是人們眼中的美,所以唐代人以肥為美幾乎是不容置疑的,不過凡事都有個度,估計賈玲那樣的在唐代肯定受到追捧,而沈殿霞那樣的估計夠嗆。
唐代的的審美觀也算不上畸形,女人還是豐滿一點好,實際上稍微豐滿一點的在生活中更耐看,但是不上鏡,所以影視劇演員都要比正常人偏瘦一點才看上去更正常,因為這些人的帶動很多人也追求演員的標準,進一步反逼著演員在一部斤體重,這樣以來,使瘦的標準一降再降。豐滿不再是美的標準,甚至出現魯豫那樣的皮包骨,實在沒什麼性感可言。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是楊玉環因肥受寵引領了潮流,還是唐朝本就以肥為美不知道,但在楊玉環以前,似乎對女人描寫沒有明顯的肥胖審美觀。陶俑的年代可能細不到哪一年,但畫作應該有比較清楚的年代,懂這些的或可知道唐朝的以肥為美源於何時,但對於我等吃瓜群眾,知道唐朝以胖為美就好了,不必追其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