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擼起袖子一博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關於神光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塔名空觀。

    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 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 “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裡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訊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蹟。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影象碑。   古人有詩讚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悽悽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遊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有道育、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華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蹟,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裡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開啟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聖蹟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蹟

    南京雨花臺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巖”等遺蹟,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淨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整合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淨,當時流行很廣。   達摩圖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北韓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洞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蹟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達摩弟子

    弟子僧副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達摩面壁圖軸

    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神光斷臂求法

    相傳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併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蹟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 2 # 往事隨風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關於神光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塔名空觀。

    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 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 “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裡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訊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蹟。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影象碑。   古人有詩讚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悽悽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遊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華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蹟,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裡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開啟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聖蹟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蹟

    南京雨花臺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巖”等遺蹟,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淨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整合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淨,當時流行很廣。   達摩圖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北韓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洞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蹟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達摩弟子

    弟子僧副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達摩面壁圖軸

    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神光斷臂求法

    相傳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併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蹟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 3 # 阿峰tyf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

    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始祖。他生於南天竺(印度),婆羅門族,傳說他是香至王的第三子,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北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卷一)。

    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陀拈花微笑,迦葉會意,被認為是禪宗的開始。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禪是脫離文字的,語言和文字只是描述萬事萬物的代號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慧能大字不認識一個,但是卻通曉佛經的原因。只要明心見性,瞭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大力弘揚,終於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後人便尊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尊少林寺為中國禪宗祖庭。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死於洛濱,葬熊耳山。

    達摩典故

    歷史流傳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其中家喻戶曉、為人樂道的有: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這些美麗動人的故事,都表達了後人對達摩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達摩東來

    有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蕭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京都,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初見梁武

    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主張自我解脫。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 ’武帝不能理解,這時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入魏。   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禪門眾所周知的公案了。

    關於神光

    時神光於伊洛披覽群書,以曠達聞,慕師之高風,斷臂求法,師感其精誠,遂傳安心發行之真法,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經九載,欲歸西方,囑慧可一宗之秘奧,授袈裟及楞伽經四卷。未久即入寂,葬於熊耳山上林寺。越三年,魏使宋雲度蔥嶺時,適逢達磨攜只履歸西方。師之一生頗富傳奇,亦難辨其真偽。師之示寂年代有梁大通二年(528)、梁大同元年(535)或二年等異說。又梁武帝尊稱師為“聖胄大師”;唐代宗賜“圓覺大師”之諡號,塔名空觀。

    一葦渡江

    竹林找到達摩“一葦渡江”石刻 這塊“達摩畫像石碑”是明代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刻的,在碑上,達摩絡腮圓眼,拱手站立在渡江蘆葦上。在畫像左側篆刻著“大明弘治四年辛亥歲三月季春定山釋子八十翁……”字樣的文字。 “這塊石碑是1491年由80歲的臨濟宗三十二世住持高僧手繪的,主要描繪的就是達摩當年渡江的故事!”負責恢復和復建南京定山寺的智光法師回憶,在《梁史》和浦口地方誌書中,都曾經記載過達摩在定山寺居住的故事。此次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挖掘出定山寺遺址,加上這塊明代石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認,這裡就是1500年前達摩的真正駐錫(居住)地。”

    一葦渡江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一葦渡江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和梁武帝對話後,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達摩離去的訊息後,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一行人被夾在兩峰之間。達摩正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在江邊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至今,人們仍把幕府山的這座山峰叫做夾騾峰,把山北麓達摩休息過的山洞稱為達摩洞。今日長蘆禪寺內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後參拜長蘆寺而建的。達摩“一葦渡江”後,在江北長蘆寺停留,後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蹟。其中,達摩畫像碑為國內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

    少林禪緣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森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影象碑。   古人有詩讚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獨自悽悽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抵魏,遊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達摩畫像

    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華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禪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

    其它傳說

    遇毒而逝   達摩晚年的事蹟,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嶔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加害都沒有成功。他叫人在達摩的飯菜裡下毒,達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誤。吃完後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有一天,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他才決定圓寂。   只履西歸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雲,走到蔥嶺一帶,遇到達摩祖師,還與他問話:“大師,您將法傳給誰了?”   達摩祖師說:“你以後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脫下自己的一隻鞋給宋雲說:“你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今天會死去。”   宋雲回來後談起此事,不相信達摩已死。於是眾人開啟棺木一看,裡面只有一隻鞋子。有人說,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已經有一百五十歲。

    葬身之處

    空相寺空相寺

    是佛教初祖達摩大師弘漢葬身之處,近年來常有中外僧人接踵來此尋根問祖。古老的空相寺過去是佛門聖地,現在依然是燦爛的文化聖地。 據清朝和民國的《陝州志》記載,佛教於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傳入陝州時,就修建了空廂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與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同一時期的佛門聖地。 空相寺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的葬地,它以達摩捨身求法、開創佛教禪宗而聞名天下。據史籍記載,達摩初祖在少林寺傳法慧可之後,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傳法5年,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圓寂,終年一百五十歲。眾僧徒悲痛之極,依佛禮將初祖大師葬於定林寺內,並修建了達摩靈塔和達摩殿。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了“南朝菩提達摩大師頌並序”的碑文,以示對達摩大師創立禪宗的紀念。後來東魏使臣於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經返回途中,遇見達摩大師杖挑只履西歸,立即報於皇帝。皇帝聞之,命人挖開達摩墓葬,只見只履空棺,方知大師已脫化成佛,遂將定林寺更名為“空相寺”。

    廣州聖蹟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蹟

    南京雨花臺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巖”等遺蹟,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編輯本段後世評價

    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淨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據曇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整合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禪眾撰《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論文理圓淨,當時流行很廣。   達摩圖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北韓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之二載(大正48·403c)︰‘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   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第五。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禪篇〉末對達摩禪法的評價說(大正 50·596c)︰‘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   壁觀禪法的特點在於‘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準,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藉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禪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洞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的。吉迦夜、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禪宗的正統說。   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一作‘道’)副和曇林等。   道育,一作慧育,他和慧可一同親事達摩四、五年,是達摩最初及門弟子之一。他從達摩學了禪法,專重個人內心修持而少對人講說。他的事蹟已不明,只有《景德傳燈錄》卷三等記達摩臨終時自許慧可得髓、道育得骨、尼總持得肉、道副(即僧副)得皮的傳說,可以想見其禪學程度之一斑。

    達摩弟子

    弟子僧副

    僧副,俗姓王,太原祁縣人,是達摩剃度的弟子。南齊·建武(494~497)年間住鍾達摩面壁圖軸

    山(今南京)定林下寺。他忻慕岷嶺峨眉的勝景,趁蕭淵藻出鎮蜀部(今四川)時隨從入蜀,因而使禪法流行四川。後來又回金陵(今南京),普通五年(524)寂於金陵開善寺,年六十一歲。   曇林自稱是達摩的弟子,曾記錄過達摩的‘二入四行說’。〈慧可傳〉中稱他為林法師。北魏·永平元年至東魏·武定元年(508~543)之間,他在洛陽和鄴都參與譯經事業,在菩提流支、佛陀扇多、瞿曇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譯場任筆受,是當時參加譯經的重要人物。他博學善講,在鄴都常講《勝鬘經》。周武滅法期間,他與慧可共同護持經典,被砍掉一臂,人稱‘無臂林’。曇林早年雖曾親近達摩,但他以禪法與義學並重,因此後世所傳達摩臨終對在側弟子們分別印可得皮、肉、骨、髓的說法,沒有提及曇林。曇林在傳承達摩禪法上所記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於中國禪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神光斷臂求法

    相傳嵩山有位名叫神光的僧人,聽說達摩大師住在少林寺,於是前往拜謁。 達摩面壁端坐,不置可否。神光沒有氣餒。他暗自思忖:“古人求道,無不歷盡艱難險阻,忍常人所不能忍。古人尚且如此,我有何德何能?當自勉勵!”時置寒冬臘月,紛紛揚揚飄起漫天大雪。夜幕降臨,神光仍在寺外站立不動,天明積雪已沒過他的雙膝。達摩這時才開口問道:“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淚流滿面說道:“只願和尚慈悲,為我傳道。”達摩擔心神光只是一時衝動,難以持久,略有遲疑。神光明白達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達摩面前。達摩於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邊,併為他取名慧可。少林寺內的立雪亭,便是為紀念慧可斷臂求法的事蹟而建。 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經》授予慧可,慧可就是日後禪宗在東土的第二代祖師,自此,禪宗在中國有了傳法世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法與作者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