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園丁1958

    題主你好,給你解釋一下足下的意思及來歷,出處,供你參考。

    足下,常用於對平輩或是朋友之間的敬稱。

    春秋時代,晉國的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導致太子申生自殺,另外的兩個兒子重耳與夷吾則逃亡他國。重耳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部落裡寄居十二年,後來重返中原,欲尋求各國的協助而復國。他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一行人飢寒交迫的到達了衛國,沒想到衛文公卻讓他們吃了難堪的閉門羹。

    這時,重耳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染上了風寒,發著高燒,他喃喃囈語著想喝一碗肉湯。但是,隨行的人一樣也兩袖清風,上哪兒去籌錢買肉呢?忠心耿耿的介之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出熱熱的肉湯,重耳喝了之後,居然不藥而癒。一行人也繼續前行,到達了齊國,並獲得齊桓公的支援,終於在流亡十九年之後,返回晉國,登上大位,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掌政權後,要之前隨同流亡的臣子們,說說自己的貢獻,再來論功行賞。看到眾人自我吹噓、爭相邀功的嘴臉,介之推非常厭惡,他自始至終都不發一語,晉文公也沒想起他來。介之推失望之餘,帶著母親退隱山林。有人為他打抱不平,晉文公才想起了他的恩澤,急忙派人尋訪,但是介之推已經淡泊名利,無論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賞。

    有人向晉文公獻策,放火燒山逼他下山,卻沒料到這把火熄滅之後,眾人在滿山灰燼中,找到了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的介之推與母親。悔恨不已又傷心欲絕的晉文公,除了命人厚葬介之推母子之外,並將這棵樹砍下來,製成一雙木屐,每當他穿著這雙鞋,就想起那段患難與共的往事,不由得慨嘆∶「足下,悲乎!」

    因此,「足下」一詞,雖然和腳有關係,但詞意並不是將朋友踩在腳底下,而是取其睹物思人,感懷昔日之情,而衍生出對朋友敬稱之意。

    出處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王英明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趙國。《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秦二世胡亥,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代對燕昭王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麼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嚴仲子闢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項羽本紀》:“張良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季布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僕楚人,足下亦楚人也。僕遊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僕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麼,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造句:得到足下的幫助,無比感激!

  • 2 # 伊耆角木

    其實言下之意就是:我不敢盯著你的臉看,只敢看著你的腳下,表現自己的卑微及對方的尊貴。這種尊稱與“陛下”、“殿下”、“閣下”的道理是一樣的。

    (足下有傳說是晉文公紀念介子推)

    首先說下,有個關於“足下”的傳說,我個人認為不是特別可信,但也姑且寫下來。講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早年流落在外,一度生命垂危,多虧介子推等一干忠臣的幫助才度過難關。回國登上王位後,晉文公重賞群臣,介子推卻堅決不受,與母親隱居山中。晉文公屢召不出,一怒燒山,介子推與母親抱樹而死。晉文公傷心後悔,命人將此樹砍下,做成木屐穿在腳上,紀念介子推,稱“悲哀足下”。這個故事我之所以說不是特別可信,因為它只是記錄於一些筆記雜文中,並沒有史書明確記載過晉文公有做木屐紀念介子推的言行。文人們特別喜歡給一些找不到出處的事情非找個典故,比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本來就是說時間長了才知道馬匹的腳力,非被一些人把路遙、馬力說成兩個人,還編些故事,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陛下指的就是不敢正視皇帝,只敢看著臺階下)

    那“足下”比較可能的來源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應該和“陛下”、“殿下”、“閣下”一樣的道理。人在慌忙或心神恍惚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什麼說什麼,這在許多古籍記載的典故中也非常常見。所以,“陛下”、“殿下”、“閣下”的意思就是不敢看著這個人,只敢看著下面的東西。陛就是宮殿下面的臺階,叫皇帝陛下,就是說不敢看皇帝本人,只敢拜伏在宮殿下看著宮殿的臺階;殿下就是殿腳,意思就是看見皇子王爺不敢看他們,只能跪拜著看殿腳下;閣下就是房間腳,意思就是看到尊敬的人不敢直視,只敢看房間角落。

    (足下就是不敢看對方雙眼,只敢看腳下)

    所以,足下也是一樣的意思,就是說不敢看對方的眼睛,只敢看對方腳下,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體現自身卑微。

  • 3 # 夏日尋幽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位後為晉文公。晉文公欲封賞有功之人,卻忘了封賞當年跟隨他逃亡並割股肉讓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願接受封賞,帶老母隱居到綿山之中。

    晉文公知道後,派人去綿山尋找,他避而不見,於是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想迫使他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倔強如斯,抱著大樹和母親被燒死了。

    晉文公十分悲痛,於是令人砍下這棵大樹製成木屐穿在腳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時候都會說:“悲乎,足下!”。“足下”一詞由此而來,最終“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對錶示對他人的敬稱。

    於是古代書信中用"足下"稱呼朋友。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

  • 4 # 煮酒論詩

    這個詞一點都不難聽,

    你覺得它難聽,

    是因為你沒真正理解它。

    叫皇帝為什麼稱陛下?

    因為意思是臣子們只配跪在皇宮臺階下,

    即使進了宮,

    臣子也只配跪在皇帝寶座的下方仰視皇帝。

    如果不經皇帝允許,

    你直接向皇帝的寶座走去,

    皇帝的貼身侍衛是可以直接一刀把你劈死的,

    因為你有行刺的嫌疑。

    同理,

    古人稱另外一個人足下,

    不是要把他踩在足下的意思,

    而是稱自己只配在這個人的腳下仰望他的意思,

    跟稱皇宮陛下,

    稱貴族閣下,

    是一個道理。

    所以足下是敬辭。

    不過,

    現在沒人這麼用了。

    現在再這麼用太滲人了。

  • 5 # 裝做文化人

    我來回答一下,先說詞義,“足下”一詞是表示對同輩,朋友的尊稱,意思相當與“您”。 《陳涉世家》中,占卜人對吳廣說:“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其中的“足下”,文中註釋為“古人對別人的敬稱,指對方”。“足下”為什麼會有如此古怪的解釋?

    下面我們先來聽聽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歷史故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個詞的由來:

    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做君主之前為了躲避禍害,曾流亡出走。一道逃亡的臣子,大多另尋出路離他而去,僅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有一次,重耳餓暈過去了,其中有一個叫介子推的臣子,為了救重耳,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給重耳充飢。

    後來,重耳執政以後,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惟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晉文公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每次介子推都推辭不往,晉文公便親自上門求請。

    可是當他來到介子推家時,卻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大山。晉文公命御林軍上山搜尋,可還是沒有找到。有人出主意放火燒山,晉文公採納了這個建議。孰料大火燒了整整三天三夜,都不見介子推的蹤影。火滅後,晉文公上山尋找,只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被大火活活燒死。晉文公痛不欲生,趴在柳樹上大哭。臨走時,他砍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成木屐,以便在走動時能隨時聽到木屐的聲音,提醒自己不忘恩情。每當想起介子推的時候,晉文公就拿起木屐來看看,口裡還不停地嘆道:“悲哉,足下!”

    後來,“足下”一詞就固定下來,表示對對方的尊稱,多用於書信中。

  • 6 # 小勞叨叨

    這回呢,咱們就說一說這個“足下”,“足下”呢,是一個敬語,下對上呀,或者是平輩之間呀,尊稱對方對方為“足下”,意思呢,就跟“您”差不多。那有人就問了,既然是敬稱,很尊重對方呀,怎麼把人家放腳底下了,大年初五踩小人才放腳底下呢,哈哈。原來這個“足下”呀,有個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的公子重耳,也就是之後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繼承王位之前被逼逃亡國外19年,顛沛流離,那叫一個慘呀,經常的是露宿荒郊,沒吃沒喝,只能是挖點野菜呀,嚼點草根兒呀,哈,還不如那要飯的呢。您想呀,這重耳再怎麼說之前也是個王子呀,以前是吃香的喝辣的,現在你讓他吃野菜,他哪兒咽的下去呀?有時候是寧可餓著也不願意吃那野菜。

    說有一次,又沒的吃了,跟著重耳流亡的有這麼一位,叫介子推,他不忍心看著重耳捱餓,於是就從自己的大腿上剌下來一塊肉,燉了鍋肉湯給重耳吃。重耳那兒都餓驚了,赫,來了碗肉湯,二話沒說,嘻啦呼嚕,狼吞虎嚥,一口氣兒全給吃了,啊,連碗都舔乾淨了。然後他吧嗒吧嗒嘴,意柔未盡,“哎呀,老介呀,你這手藝還真棒!唉?這荒郊野外的,哪兒來的肉呀?”哈,他才想起來。介子推說:“我看公子實在是吃不下野菜去,您也不能老這麼餓著呀,我就從我腿上剌了塊肉,給您做了碗湯。咱呀,趕緊找飯轍吧,要不再過幾天,我非得剌零碎了不可。”這重耳聽了之後是非常的感動。

    後來重耳回到了晉國,當了國君,哈,老太太摸電門—抖起來了,所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跟著他逃難這些人呢,全都封了大官了,有的那個還覺得自己的官小,還不樂意。還有的那個呢,之前都沒跟著重耳逃亡,但後來,全靠著溜鬚拍馬,也封了大官了。介子推呢,很看不上這些人,恥於和他們為伍,於是他就揹著老孃,到綿山去隱居去了。而且呢,他還做了首詩,“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唉,我不惜的跟他們在一塊兒,我走了。”

    這晉文公要封介子推的時候,“嗯?人哪兒去了?怎麼找不著了?”有人就說了,說介子推帶著他媽躲到綿山裡去了,“啊?那哪兒行呀?你們把他給我找來,啊,他對我有恩,我必須封他。”好,這晉文公派了一波又一波的人就找這介子推去了。這介子推呢,也艮,把這些人全給倔回去了,就是不出山。晉文公急的是抓耳撓腮,一點轍也沒有。這時候有人就出主意了,說他不是躲著不出來嗎,您呀,放火燒山,唉,三面放火,留一面兒,山上一著火,他還不從沒著火的這一面就出來了嗎,您在這等著他,不就得了嘛。“恩,好主意。來呀,放火燒山,我非把你介子推弄出來不可。”

    可是沒想到,這介子推更狠,著火他都沒跑,他和他老孃,愣是抱著棵樹,給活活燒死了。

    這下晉文公可傻了,他也沒想到,這介子推寧可燒死也不願意出山。好麼,他也抱著那棵樹,這個哭呀。哭完之後,他讓人把那棵樹給砍下一塊來,做了雙木屐天天穿在腳上,以紀念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功勞,而且還經常的對著這木屐說話“悲乎,足下!”唉,從那兒以後,這個“足下”就成了對人的敬稱了。

    而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的這天,都不許生火做飯,全都吃冷食,這就是咱們中國傳統節日-寒食節的來歷。

  • 7 # 文以載道MZS

    題主都說了“足下”是一個敬詞,當然就有它的道理的。

    它首先是漢語中一個稱謂,是對對方的尊稱,也相當於敬畏,與我們現在“您”的稱謂一樣。

    那麼“足下”,到底“敬”在哪呢?筆者給你說一說。

    一是古時也是對君王和將軍的尊稱,你說到底敬不敬,連帝王將相都可稱“足下”,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把項羽稱為,大將軍足下,大王足下。

    二是有朝堂官員為“足下”加持,著名的有東漢名臣、文學家蔡邕寫的《獨斷》捲上對“足下”有明確的描述和解釋,把足下與殿下、閣下相併列,足見對“足下”一詞的分量和重視,當人就應該受到敬畏了。《獨斷》捲上有言:“陛下者,陛階也……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群臣庶士相與言殿下、閣下、足下、侍者、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三是文人墨客之間的互相尊稱,古代文人墨客屬於有文化的人,文質彬彬,文人之間都互相稱“足下”,說明是有涵養和素養的稱謂,也是互相尊重的意思。如韓愈在韓愈 《與孟東野書》寫到:“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我們當代的文學大家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也寫到:“餘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餘之同鄉,彼此素無仇隙。”

  • 8 # 閒情野趣

    介山就是現在的綿山,位於山西省介休縣。介休縣,意思就是介之推死的地方。晉文公每天對木屐問候:足下,別來無恙!

    所以稱足下是尊稱,類似的稱皇帝為“陛下”,稱王子為“殿下”,稱官宦為“閣下”,都是尊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劍俠情緣1少林怎麼加點?